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以僧显为沙门都统诏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门下,近得录公等表,知欲早定沙门都统,比考德选贤,寤寐勤心。
继佛之任,莫知谁寄,或有道高年尊,理无劳纡;
或有器玄识邈,高挹尘务。
今以思远寺主法师僧显,仁雅钦韵,澄风柔镜,深敏潜明,道心清亮,固堪兹任。
式和妙众,近已口白,可敕令为沙门都统,及副仪贰事,缁素攸同。
顷因曜统独济,遂废兹任。
今欲毗德赞善,固须其人。
皇舅寺法师僧义,行恭神畅,温聪谨正,业茂道优,用膺副翼,可都维那,以光贤徒(《广弘明集》二十四。)
宋故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临沣侯刘使君墓志 南北朝 · 金石刻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
曾祖,宋孝皇帝
祖讳道邻(案:《宋书》作「怜」,疑转写之误。)
字道邻侍中长沙景玉妃,高平平阳檀氏,字宪子谥曰景定,妃父畅道渊永宁,祖貔稚罴琅邪太守,合葬琅邪临沂莫府山。
父讳义融,字义融,领军车骑桂阳恭侯
夫人琅邪临沂王氏,字韶风
父简长仁东阳太守
祖穆伯远临海太守
合葬丹徒练雩山,所生母氏,宜城人,葬练壁雩山。
兄觊茂道散骑常侍桂阳孝侯
夫人庐江灊何氏宪英,父愉之彦和通直常侍,祖叔度金紫光禄大夫,合葬练壁雩山。
第三弟彪蔚,秘书郎,葬江□□□夫人河南阳翟褚氏成班,父方回,太傅功曹
叔度雍州刺史
第四弟实轨,太子舍人
夫人琅邪临沂王淑婉。
父津景渊,中书郎,祖虞休仲,左卫将军
□□江乘白山
第五弟季(案:《宋书》作「爽」。)通,海陵太守,葬练壁雩山。
夫人陈郡阳夏袁氏妙□。
父淑阳源太尉忠宪公,祖豹士蔚丹阳尹。
第一姊茂徽,灊陈郡长平殷臧宪郎。
元素,南康太守,祖旷思泰,□军功曹,重嫡琅邪临沂王闵之希损,镇西主簿
父昉之休道,都官尚书
敬弘左光禄仪同
第二姊茂华,嫡庐江何求子有
书郎
父镇长弘,宜都太守,祖尚之彦德司空简穆公
第三姊茂姬,嫡平昌安丘孟诩元亮中军参军,离父灵休太尉长史
祖昶彦远丹阳尹。
第四姊茂姜,嫡兰陵萧惠徽,中书郎
父思话,征西将军仪同三司,祖源之君流,前将军
第五妹茂容,嫡兰陵萧赡叔文,父斌伯茜,青冀二州刺史
祖摹之仲绪丹阳尹。
重嫡济阳圉蔡康之景仁通直郎
父熙元明,散骑侍郎
祖廓子度太常卿
第六妹茂嫄,嫡济阳考城江逊孝言。
父湛徽渊左光禄仪同忠简公祖夷茂远前将军湘州刺史,重嫡琅邪临沂王法兴,骠骑参军
父翼之季弼广州刺史,祖桢之公干侍中
夫人济阳考城江氏景婼。
父淳徽源,太子洗马
茂远前将军湘州刺史
第一男晃长晖,出后兄,绍封桂阳侯,第二男旻渊高,拜临沣侯世子,第三男皓渊华,第五男曰童渊邃,出后第四弟实,第五男□渊泮,第六男晏渊平。
第一女丽,第二女丽明,第三女小字僧归,亡,葬□□。
岱岳观敕 初唐 · 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九
景云二年六月二十三日
皇帝敬凭太清观道士杨太希。
于名山斫烧香供养。
惟灵蕴秘凝真。
含幽综妙。
类高旻之亭育。
同厚载之陶钧。
蓄泄烟云。
蔽亏日月。
五芝标秀。
八桂流芳。
翠岭万寻。
青溪千仞。
蜺裳戾止。
恒为碧落之庭。
鹤驾来游。
即是玉京之域。
百祥覃于远迩。
五福被于黎元。
往帝所以驰心。
王由其载想。
朕恭膺宝位。
嗣守昌图
恐百姓之不宁。
虑八方之未泰。
式陈香荐。
用表深衷。
实冀明灵。
降兹休祉。
所愿从今以后。
浃宇常安
朕躬男女六姻。
永保如山之寿。
国朝官僚万姓。
长符击壤之欢。
鱼鸟遂性于飞沈。
夷狄归心于边徼。
实希灵鉴。
用副翘诚。
今因鍊师
遣此不悉。
第四道 唐 · 吴师道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
问。
朕闻三微递代。
哲后所以承天。
五运因循。
王由之革命。
或金水而鳞次。
应火木以环周。
或寅子变正。
天人之统斯辨。
骊騵改色。
昏旦之用有殊。
兹乃涣汗图书。
昭彰历数。
受位出震。
以迄于今。
莫不母子相承。
终始交际。
然而都君土德。
翻乃尚青。
天乙水行。
宁宜用白。
深明要旨。
其义何从。
若以秦氏霸基。
便有符于紫色。
则魏人鼎足。
岂复应于黄星。
缅镜前修。
又以矛盾。
张苍之议。
既颇反于公孙。
贾傅之谈。
复远乖于刘向
子大夫学包偫玉。
文擅锵金。
既听南史之篇。
方伫东堂之问。
详敷事实。
靡得浮词。
商搉前儒。
谁为折衷。
对。
臣闻方圆既阙。
帝王斯建。
四游将六气交驰。
五德与三微递变。
自摄提著纪。
出震登皇。
循木火而相承。
用骊騵而继作。
虽复武功文德
揖让干戈。
御旒扆以高居。
握图箓而深视。
莫不垂天人之统。
顺寅子之正。
始终之际。
何莫斯。
暨乎运偶都君。
时云土德。
道钟天乙。
数叶水行。
子胜母而尚青。
母生金而尚白。
略言其美。
斯穷奥旨。
至若秦居闰位。
紫实非正之符。
魏得中区
黄标应星之纪。
未有矛盾。
允惬随时。
汉祖承天。
人多异议。
张苍言水。
而黑畤方兴。
公孙据土。
而黄龙复应。
二刘之父子。
推五运之相沿。
较彼前谈。
斯为折衷。
臣学非博古。
识昧知新。
轻陈管穴之窥。
奉天人之问。
惭惶靡地。
悚越兼深。
谨对。
十诘十难 唐 · 黎干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集贤校理润州别驾归崇敬议状。及礼仪使判官水部员外郎薛颀等称。
禘谓冬至祭天于圜丘。周人则以远祖帝喾配。
今欲以景皇帝为始祖。配昊天于圜丘
臣干诘曰。国语曰。
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黄帝。商人禘
周人禘喾。俱不言祭昊天于圜丘
一也。诗商颂曰。
长发大禘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
二也。诗周颂曰。
雍禘太祖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
三也。礼记祭法曰。
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黄帝。殷人周人俱禘喾。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四也。
礼记大传曰。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五也。
尔雅释文曰。禘大祭也。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六也。
家语云。凡四代帝王之所郊。
皆以配天也。其所谓禘者。
五年大祭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
七也。卢植云。
禘祭名。禘者帝也。
事尊明禘。故曰禘。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八也。
王肃云。禘谓于五年大祭之时。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九也。
郭璞云。禘五年之大祭。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十也。
臣干谓禘是五年宗庙之大祭。诗礼经传。
文义昭然。今略举十诘以明之。
臣惟见礼记祭法及礼记大传商颂长发等三处郑元注。或称祭昊天
或云祭灵威仰。臣精详典籍。
更无以禘为祭昊天于圜丘及郊祭天者。审如禘是祭之最大。
孔子说孝经为万代百王法。称周公大孝。
何不言禘祀帝喾圜丘以配天。而反言郊祀后稷以配天。
是以五经俱无其说。圣人所以不言。
轻议大典。亦何容易。
犹恐不悟。今更作十难。
其一难曰。周颂雍。
禘祭太祖也。郑元笺云。
禘大祭。太祖文王也。
商颂云。长发大禘也。
又笺云。大禘祭天也。
商周之颂。其文互说。
或云禘太祖。或云大禘。
俱是五年宗庙之大祭。详览典籍。
更无异同。惟郑元笺长发。
乃称是郊祭天。详元之意。
因此商颂禘。如大传云大祭。
如春秋大事于太庙。尔雅禘大祭。
虽云大祭。亦是宗庙之祭。
可得便称祭天乎。若如所说。
大禘即云郊祭天。称禘即是祭宗庙。
又祭法说虞夏商周黄帝与喾。大传不王不禘。
禘上俱无大字。何因复称祭天乎。
又长发文亦不歌喾与感生帝。故知长发之禘。
而非禘喾及郊祭天明矣。殷周五帝之大祭。
偫经众史及鸿儒硕学。自古立言著论。
序之详矣。俱无以禘为祭天。
之法言。独取康成之小注。
便欲违经非圣。诬乱祀典。
谬哉。其二难曰。
大传称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太祖者。
此说王者则当禘。其谓祭法虞夏殷周禘黄帝及喾。
不王则不禘。所当禘其祖之所自出。
谓虞夏出黄帝。殷周出帝喾
以近祖配而祭之。自出之祖。
既无宗庙。即是自外至者。
故同之天地神祗。以祖配而祀之。
自出之说。非但于父。
在母亦然。左传子产云。
陈则我周之自出。此可得称出于太微五帝乎。
故曰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谓也。及诸侯之禘。
则降于王者。不得祭自出之祖。
只及太祖而已。故曰诸侯及其太祖
此之谓也。郑元错乱。
分禘为三。注祭法。
云禘谓祭昊天于圜丘。一也。
注左传。称郊祭天。
以后灵威仰。笺商颂。
又称郊祭天。二也。
注周颂。云禘大祭。
大于四时之祭。而小于祫。
太祖文王。三也。
禘是一祭。析之为三。
颠倒错乱。皆率胸臆。
曾无典据。何可足凭。
其三难曰。虞夏殷周已前。
禘祖之所自出。其义昭然。
汉魏晋已还千馀岁。其礼遂阙。
郑元所说。其言不经。
先儒之。未曾行用。
愚以为错乱之义。废弃之注。
不足以正大典。其四难曰。
所称今三礼行于代者。皆是郑元之学。
请据郑学以明之。曰虽云据郑学。
今欲以景皇帝为始祖之庙以配天。复与郑义相乖。
何者。王制云。
天子七庙。云。
此周礼也。七庙者。
太祖及文武之祧与亲庙四也。殷则六庙。
契及汤与二昭二穆也。据郑学。
不以鲧及颛顼昌意为始祖。昭然可知也。
而欲引为例。其义又异。
是爰稽邃古洎今。无以人臣为始祖者。
惟殷以契。周以
者。皆天子元妃之子。
感神而生。昔帝喾次妃简狄
有娀氏之女。吞元鸟之卵。
因生契。契长而佐治水
有大功。乃命契作司徒
姓既和。遂封于商。
故诗曰。天命元鸟。
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此之谓也。后稷者。
其母有邰氏之女。曰姜嫄
帝喾妃。出野履巨迹。
歆然有孕。生
长而勤于稼穑。尧闻。
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
有大功。封于邰。
号曰后稷。唐虞夏之际。
皆有令德。故诗曰。
履帝武敏歆。居然生子。
即有邰家室。此之谓也。
有天下。在其间。
量功比德。抑其次也。
受职。则播百谷。
敷五教。功。
平水土。宅百揆。
故国语曰。圣人之制祀也。
功施于人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
契为司徒。而人辑睦。
勤百谷而死。皆居前代祀典。
子孙有天下。得不尊而祖之乎。
其五难曰。既遵郑说小德配寡。
遂以后只配一帝。尚不得全配五帝。
今以景皇帝特配昊天。于郑义可乎。
其六难曰。众难臣云。
上帝与五帝一也。所引春官祀天旅上帝。
祀天旅四望。旅训众。
则上帝是五帝。臣曰不然。
旅虽训众。出于尔雅。
及为祭名。春官训陈。
注有明文。若如所言。
旅上帝便成五帝。则季氏旅于泰山
可得便是四镇耶。其七难曰。
所云据郑学。则景皇帝亲尽庙主合祧。
却欲配祭天地。错乱祖宗。
夫始祖者。经纶草昧。
体大则天。所以正元气。
广大万物之宗。尊以长至阳气萌动之始日。
俱祀于南郊也。夫万物之始。
天也。人之始。
祖也。日之始。
至也。扫地而祭。
质也。器用陶匏。
性也。牲用犊。
诚也。兆于南郊。
就阳位也。至尊至质。
不敢同于先祖。礼也。
故白虎通曰。祭天岁一何。
天至尊至质。事之不敢亵黩。
故因岁之阳气始达而祭之。今国家一岁四祭之。
黩莫大焉。上帝五帝。
其祀遂阙。怠亦甚矣。
黩与怠皆礼之失。不可不知。
夫亲有限。祖有常。
圣人制礼。君子不以情变易。
国家重光。累圣历祀百数。
岂不知景皇帝始封于唐。当时通儒。
议功度德。尊神尧克配彼天。
宗太宗以配上帝。神有定主。
为日已久。今欲黜神尧配含枢纽。
太宗配上帝。则紫微五精。
上帝佐也。以子先父。
岂礼意乎。非止神祗错位。
亦以祖宗乖序。何以上称皇天祖宗之哉。
若夫神尧之功。太宗之德。
格于皇天上帝。臣以为郊祀宗祀。
无以加焉。其八难曰。
欲以景皇帝为始祖。既非造我区宇。
经纶草昧之主。故非夏始祖
殷始祖契。周始祖
汉始祖高帝魏始祖武皇帝
晋始祖宣帝。国家始祖神尧皇帝同功比德。
而忽升于宗祀圜丘之上。为昊天匹。
曾谓圜丘。不如林放乎。
其九难曰。昨所言魏文帝丕武帝操始祖
晋武帝炎宣帝懿始祖者。夫孟德仲达者。
皆人杰也。拥天下之强兵。
汉魏之微主。专制海内。
令行草偃。服衮冕。
陈轩悬。天子决事于私第。
公卿列拜于道左。名虽为臣。
势实凌君。后主因之而业帝。
王由之而禅代。子孙尊而祖之。
不亦可乎。其十难曰。
所引商周魏晋。既不当矣。
景皇帝不为始祖明矣。我神尧拔出偫雄之中。
廓清隋室。拯生人于涂炭。
虞之勋不足多。成帝业于数年之间。
汉祖之功不足比。大禹始祖
汉以高帝始祖。则我唐以神尧始祖
则汉。于义何嫌。
今欲革皇天之祀。易太祖之庙。
事之大者。莫大于斯。
曾无按据。一何寡陋。
不愧于心。不畏于天乎。
以前奉诏。令诸司各据礼经定议者。
臣干忝窃朝列。官以谏为名。
以直见知。以学见达。
不敢不罄竭以裨万一。昨十四日具以议状呈宰相
宰相令朝臣与臣论难。所难臣者。
以臣所见独异。莫不腾辞飞辩。
竞欲碎臣理。钳臣口。
剖析毫釐。分别异同。
序坟典之凝滞。指子传之乖谬。
事皆归根。触物不碍。
但臣言有宗尔。岂辩者之流也。
归崇敬薛颀等援引郑学。欲芜祀典。
臣为明辩。迷而不复。
臣辄作十诘十难。援据坟籍。
昭然可知。庶郊禘事得其真。
严配不失其序。皇灵降祉。
天下蒙赖。臣亦何顾不蹈鼎镬。
谨敢闻达。伏增悚越。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
朕闻古先哲王之治也。
元默无为。
端拱司契。
氓心以居简。
凝日用于不宰。
厚下以立本。
推诚而建中
繇是天人通。
阴阳和。
俗跻仁寿。
物无疵疠。
噫。
盛德之所臻。
夐乎不可及已。
三代令王。
质文迭救。
百为滋炽。
风流寖微。
自汉以降。
足徵盖寡。
朕顾唯昧道。
丕构。
奉若谟训。
不敢怠荒。
任贤惕厉。
宵衣旰食
距追三五之遐轨。
庶绍祖宗之洪绪。
而心有未达。
行有未孚。
由中及外。
阙政斯广。
是以人不率化。
气或堙阨。
灾旱竟岁。
播植愆时。
国廪罕蓄。
乏九年之储。
吏道多端。
微三载之绩。
京师诸夏之本也。
将以观治
而豪猾踰检。
太学明教之源也。
期于变风。
而生徒惰业。
列郡在乎颁条。
而于禁或未绝。
百工在乎按度。
而淫巧或未息。
俗隳风靡。
积讹成蠹。
其择官济治也。
听人以言。
则枝叶难辨。
御下以法。
则耻格不形。
其阜财发号也。
生之寡而食之众。
烦于令而鲜于治。
思所以究此缪盭。
致之治平
兹心浩然。
若涉渊水。
故前诏有司。
博延偫彦。
伫启宿懵。
冀臻时雍。
子大夫皆识达古今。
志在康济。
造庭待问。
副朕虚怀。
必当箴治之阙。
辨政之疵。
明纲条之致紊。
稽庶富之所急。
何施革于前弊。
何泽惠于下土。
何修而古理可近。
何修而和气克充。
推之本源。
著于条对。
至若夷吾轻重之权。
孰辅于治。
严尤底定之策。
孰叶于时。
元恺之考课何先。
叔子之克平何务。
惟此龟鉴。
择乎中庸。
斯在洽闻。
朕将亲览。
对。
臣闻古者君天下之心也。
上降下应。
还若影响。
夫以身而养人者。
下以父尊之。
虽衰而无怨。
此神农之俗也。
以道而覆人者。
下则欣戴之。
虽衰莫得离其下。
黄帝帝尧之俗也。
以义教人者。
下以神敬之。
虽衰而无慢。
此舜禹之俗也。
以刑戮而驱人者。
下以刑戮而畏之。
不俟衰而刑戮复矣。
之俗也。
今陛下廓神睿之宇。
临天下将三岁矣。
索举贤良待问之士。
聚而俯告。
悉徵所达。
以辅于明。
臣幸得见墀级之严。
陈百王由户之道。
臣之所奏。
善户有三。
神农唐虞之化是。
败户有一。
桀之乱是。
彼三善之户。
其门甚辟。
皆可循辙而进。
惟在陛下命车而已矣。
制策曰。
厥闻古先哲王之理也。
元默无为。
端拱司契。
氓心以居简。
凝日用于不宰。
厚下以立本。
推诚而建中
繇是天人通。
阴阳和。
俗跻仁寿。
物无疵疠。
噫。
盛德之所臻。
夐乎其莫可及已。
三代令王。
质文迭救。
百为滋炽。
风流寖微。
自汉而降。
足徵者盖寡。
问以古先元默无为之化。
及三代质文迭救之法。
易难相殊者。
臣请指数而奏之。
夫数之始生。
起于其一。
而历乎多。
数在盈十之间。
虽童子且能屈指而数也。
及延乎亿兆。
塞乎天地。
虽明大人。
犹难举籍而造其极。
夫饕者始生魄于婴。
而蠢于蒙。
蒙婴之时。
不俟更乳而饫矣。
及形具气周。
设肥牛之肩。
加百品之佐。
不足以塞其餍也。
是则太古之人。
众庶之俗。
数之奇寡。
饕之蒙婴乎。
无越无踰。
蠕然濡之。
无营无虑。
块守俟煦。
为之君者易其化。
五帝主之。
何以异之材。
举一毫而趋也。
三代以降。
众庶之情。
谲变之俗。
数之亿兆。
饕之周壮也。
君之者广法制以御之。
饰礼义以导之。
明赏罚以齐之。
然犹不能使不表夸无益也。
臣闻圣人高明而道中庸者。
法常制定。
使人无加踰于节度
犹恐其久而为弊。
即以日新之言以劝诲。
使不违也。
如其临理有常制。
豪猾何致踰检乎。
讲习师受有常学。
儒者何致废堕乎。
黜陟幽明有常令。
列郡何敢干禁乎。
车服室屋有常度。
工者何致淫巧乎。
易问先迷失道之也。
然照育之神不测者。
以其既弊于夕。
而能更兴于晨。
使其光日日新也。
伏惟陛下观日新之道以张化源。
复何俗恬风靡积讹成蠹之患乎。
制策曰。
其择官济理也。
听人以言。
则枝叶难辨。
御下以法。
则耻格不形。
其阜财发号也。
生之寡而食之众。
□煎无已。
臣恐铄于所制也。
伏愿陛下修日新之德。
察善政之臣。
行剋己之令。
以拯其弊。
然后可以垂衣而化也。
制策曰。
故诏有司。
博延偫彦。
伫启□也。
陛下如能用其道。
可以泽惠下土也。
如使古理可近者。
其在明礼乐仁让也。
若使和气克充者。
其本在和人心之抑愠。
在理之雅正也。
其理怫者众气滞。
其理明者众气洽。
夫众庶之情和平。
愠抑之气。
吁而散之太空。
还会于风云
合于水土。
包声于陶埴之器。
每岁附阴而伏。
乘阳而升。
众庶之气。
杂于阴阳。
陶于变化者。
曲蘖乎。
愠气居于中则戾。
戾则悲。
悲则水潦败。
抑气居于中则悖。
悖则亢。
亢则螟蛾生。
平气居于中则序。
序则得常。
得常则风雨节寒暑时。
和气居于中则泰。
泰则有馀。
有馀则交让于变化。
涵而为休宝
流而为精神。
洋衍乎祥光。
沛濊乎佳泽。
臣故曰充和气者。
在调人心也。
制策曰。
若至夷吾轻重之权。
孰辅于理。
严尤底定之策。
孰叶于时。
元凯之考课何先。
叔子之剋乎何务。
维此龟镜
择乎中庸。
期在洽闻。
朕将亲览者。
夫廪畜之所贤者。
在乎贱入而贵出。
使人无所困饥于凶灾。
伤劳于丰贱也。
夷吾之权。
微不可也。
从古以来。
西事戎者。
或辱于盟而困于嫁。
非有他
扰其锋而侮其丑也。
及为所窘搏。
则啁物以其兵矣。
戎夷之生。
无以异也。
故圣王备而不擒也。
严尤之言。
亦可徵也。
长庆宝历已来。
金紫银朱之佩。
盈于朝。
溢于郡国有纪。
何者。
今日布令。
明日而隳。
使人无所守。
是以纪纲不振也。
且教令所以设备为防也。
纲纪所以制物枢用也。
是皆虞患难拯困也。
人有赤子沈于水火者。
为之父母。
必将奔往而拯之。
使免于苦。
及无为救者。
则必坐悲而泣望也。
为救之具。
必在长绠之钩。
修竿之抉乎。
有备而防者。
父母之人也。
无具徒手者。
虽悲不信也。
今陛下之赤子。
亦以困于是矣。
陛下亦将拯而免其苦乎。
今法制委弛。
维纲不枢。
则是修竿长绠之钩抉不为也。
陛下居于九重。
临于兆庶。
得无有坐悲泣望之恨乎。
臣窃为陛下惧不仁之于后代也。
伏愿陛下择忠言以广其明。
察智谟以周于用。
一刑赏以信于令。
薄赋敛以息其劳。
慎禁夺以省其犯。
审狱讼以爱其生。
如此。
水火之陷。
不牵于瞽瞆之俗矣。
多济之防。
充列于无患之朝矣。
若是又以为不理不康。
不惠不仁。
非臣所知也。
谨附圣条。
陈写大略。
冒黩之罪。
臣何敢逃。
谨对。
随论上下篇 其一 论上 唐 · 李宗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四
宗闵孟轲书。至于王霸之说。未尝不叹曰。嗟乎。知其时之可者。不知时之不可者也。即牛鼎之事。未尝不叹曰。嗟乎。知其身之不可。不知其身之可也。于是退而著随论上下篇。因明王霸之所以兴废。进退之所由同异。且以解执事者之云尔。
客有问宗闵曰。
孟轲齐王由反手。
管仲为不足为。
若是则功业存乎人。
不存乎时。
不亦信乎。
宗闵曰。
非也。
可以王而王。
可以霸而霸。
非人之所能为也。
皆此时也。
人皆奉时以行道者也。
不能由道以作时者也。
能因变以建功者也。
不能功以反变者也。
昔时为无道。
以流毒于偫邦。
天下嚣然。
不待文王之仁人。
然后忻戴之也。
苟有息肩之所。
则民莫不疾乎奔走。
如逃其水火焉。
当此之时。
有能扶义陵戎。
除去大憝。
则民莫不争被矢石。
以报其父兄之仇。
太公武王
起而革灭独夫。
成王业。
宜建其国。
虽无大惠于偫邦。
天下顺焉。
文王之仁。
且欲招而怀之也。
苟微虐杀之害。
则诸侯孰肯忘国从乱。
而违其天子焉。
当此之时。
有能匡饬暴彊。
夹辅王室。
则诸侯孰肯不争奉盟誓。
以休其战伐之勤。
管仲相桓公。
从而抚之。
藩卫宗周。
以立乎霸功。
亦宜也。
诚使太公管仲之势。
而能以周王天下乎。
吾有以知其不能也。
太公管仲
并时而起。
则吾未知孰前焉。
仲尼管仲曰如其仁。
称桓公正而不谲。
岂有非其道也。
仲尼称之。
且曰圣人之门。
无道桓文之事。
吾不信也。
客曰。
然则古人为天下者。
亦如是乎。
宗闵曰。
固也。
所由曰道。
道之不可易。
礼乐仁义之谓矣。
所遭曰时。
时之不可常。
应天顺民之谓矣。
昔者陶唐氏之为天下也。
法天而则地。
授时以任民。
垂其衣裳而天下无为。
推其诚心而刑罚不用。
当此之时。
各顺其情性。
乐其习俗。
保其奉命。
故谓之至□时一大变。
及有虞之为天下也。
始放四凶以除民害。
是故勤而不德。
时又一变焉。
夏后氏之为天下也。
始用肉刑。
以寒民心。
是故威而不能怀。
时又大变焉。
及汤武之为天下也。
始及干戈。
放杀昏虐。
是故勇而不能善。
时又大变焉。
及桓文之为天下也。
始合诸侯。
以匡王室。
是故顺而不能革。
彼三王二公。
皆元德也。
夫岂乐为相反哉。
势异则事殊。
时迁则俗易。
执一不可以通变。
循古不可以制变。
是故观时而立功。
论世而创业。
唐虞各以其道而自帝。
三代各以其变而自王。
二公各以其时而自霸。
不其大哉。
吾故曰礼以因人。
苟有以因之。
不必法乎古也。
乐以和人。
苟有以和之。
不必法乎古也。
兵者除乱。
苟有以除之。
不必法乎古也。
为政者平理天下。
必法乎古人也。
况古之行法岂有常。
亦有从其宜。
当其道。
天下随时而已矣。
然胶柱鼓瑟。
恶能成其音声哉。
若乃诵前圣之言。
守已行之制。
遭变而不通。
得时而不随。
夫如是。
可谓王莽宋襄公之言。
不足为有道者也。
昔者王莽尝为德化矣。
不问可否。
语必援经。
不量人心。
动必据古。
于是天下烦溃。
从而丧之。
此不知变之祸也。
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
楚人尚诈我必信。
彼兵尚奇我必正。
用欲以兴商道。
霸诸侯。
一战而为敌所执。
再战而身死国削。
为天下僇笑。
此不知时之祸也。
易曰。
功业见乎变。
又曰。
随之时义大矣。
非天下之至明。
孰能通乎变。
非天下之至圣。
孰能通乎时。
之所言。
前王之遗迹矣。
君子亦云道而已矣。
何必履其故迹耶。
呜呼。
自周室下衰。
诸侯放恣。
仁义之道。
随没于干戈。
管仲
中国几为戎矣。
而曰不足为也。
孰可为之哉。
议旱对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镡津文集》卷八
岁旱,论者有来访予曰:「今兹五月不雨,及馀七月
吴疆赤地千里,稼穑槁矣,农夫忙忙,无所奈何。
百谷踊贵,乃倍其价,道路饿莩相望。
为政者祷于山川,趋其急犹救之水火,而雨终不至,民未免皇皇如也。
请于吾子,则曰何如为之所耶」?
余时应曰:「此官人者谋之,非吾野人之事也。
无已,则与子窃语之。
吾尝闻诸长者,当荒旱时,谓之凶年,为国忧民者莫如发仓廪以救其饥,而后教之惜井泉,谨堤防。
命吏与之相水道,引民并力拥江河注之陂池,以洽灌溉。
察市道,平物价,乘时射利欺于贫弱者以法诛之,劝有馀者贷不足,约不足者以乐岁酬之。
关讥无重征以通商旅,细民鬻贩者容之。
察刑狱,明民之冤枉,斯则亦救旱之一道」。
问者复曰:「祷于山川之神宜之乎」?
曰:「于礼亦有之。
然有水旱疫疠之灾以营山川之神者,举古法以顺民心耳。
如风雨时至,水旱不为沴,非由乎山川也」。
问者怃然曰:「我鄙人也,未识乎旱潦之所由,子复为我言之」。
曰:「极阳之谓旱。
《洪范》咎徵曰:『僭恒旸若』。
又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
岁月日时不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说者云:夫僭也者何?
过且差也。
曰政之差而民无教也。
民无教则肆暴刑也,肆暴刑则罚不当也,罚不当则民怨之,与肆暴所感,故旱顺之。
夫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也者何?
王由王道,而不任喜怒妄黜陟卿士、师尹,卿士、师尹守厥职,无僭妄以侮王权也。
如此,则国事修,国事修则其气和洽,气和洽故百谷成而治道明也。
俊良得志以行其道,是上有仁义而下无怨咨,故国家安也。
夫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也者何?
君夺臣职,而臣冒君政也。
如此,则国事不修,国事不修则人不和,人不和故百谷不成而治道昧也。
俊良之道不显,是上非仁义而下民胥怨,故国家不安也。
今天子圣明,而俊杰在位,所谓刑政礼乐岂闻过差也?
然宋有天下,鸡鸣犬吠彻于四海,其为广且远矣,殊方远俗政教岂悉至,而刑罚能无误也?
惟刑政礼乐正,则风雨以时来,旱潦无由作也,恶用祷邪」?
问者韪之,再拜而去。
馀杭县陈明府君庙记熙宁六年 北宋 · 扈大亮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五、嘉庆《馀杭县志》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四、万历《杭州府志》卷一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一八
王自东汉熹平间尝宰是邑,百姓为之立祠,后唐长兴中封太平灵卫王
馀杭为邑,大溪横截,而众山之水合流其中。
每岁霪雨,而天目之源一决,则湍悍奋溢,势不可禦,为邑大患。
王于溪南大野潴水筑塘,环绕凡三十馀里,号曰「南湖」。
于湖西北石门通大溪,溪流盈则注之,杀则泄之,此功之尤著者也。
又尝建县于溪北,徙市于城西,创桥置堰,筑城开浚,虽历年滋久,民犹赖之。
至于吏民祭祀,茍为尽诚,无不应者。
大亮承乏于此,尝遇大水而见王之功,为民祷而服王之灵,大亮亦受赐矣。
凡古人兴作,茍有利于民,史必书之以示劝。
王由汉迄今,其神又能福民耶?
治平末县令齐君新其庙貌,无文记其实,故书以永传焉。
杨宽之墓志铭元符元年十二月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五
公讳恕,字宽之,本河东人
远祖某,唐末见中原乱甚,将数子官于蜀,因求便利田宅居之,一人家于普州,一人家于梓州,一人家于资州,三族皆以衣冠传其旧业。
有讳某者,以儒学有闻于,王氏欲官之,不可,遂隐约银山间,当时以为处士之秀。
处士生继安,继安生仲明仲明生翱翔,君之父也。
君为童儿,日诵千言,师以为不烦我,同舍生皆为不及。
稍长,酷爱《春秋左氏》,暇则绕楹诵之,同舍生试取本窗间按之,自初至终,不缪一字。
王由先生者,砥砺名节,以教乡闾之子弟,来学者必考其素,至君来,欣然受之,曰:「此诸生之表也」。
君于书无所不观,闻人间所未见书,必购取之。
论学取友,是是非非,终不以寒微贵势夺其名实。
其与人言行有操,治家理财皆有绳墨。
耆艾趋庭,亲年已八十馀,奉养能致其乐。
绍圣四年春正月,不幸以疾卒于牖下,享年六十有一。
疾革矣,亲友问焉,则曰:「死生之说我自知,顾大人春秋高,人子弃寝门而去,此为无穷之恨」。
娶黄氏,有子曰中师
中师之子曰绾,绾以曾大父之命来告曰:「之克家子,不幸而死,中师有疾,不能将命,敢使绾以进士冯仪状乞铭。
重言十九,使此子不随世磨灭,实有望于门下」。
问其亲党,曰:「之诚善士,冯君之言不妄」。
则许铭之。
绾大父卜以元符元年冬十二月壬午,葬于内江县安养乡西南山之下,从曾大母黄夫人之兆。
日迫矣,铭不可缓,则叙而铭之。
铭曰:
我行三巴,林谷箐深。
僵卧绝壑,楩楠十寻。
匠人营国,一购百金。
独阅岁月,异材陆沈。
用君之能,渠不富贵。
以远不收,可笑而喟。
樗栎牺象,又何足赖。
内江东流,其山颀颀。
,其其桤。
从母安宅,以慰孝思(《山谷全书·正集》卷三一。)
「四」字原脱,据丛刊本补。
永怀庙磨崖碑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六、《跨鳌集》卷二九
乡之贡士王由与予弟斤荐以书来,言朱使君东汉时人,为巴郡,隐唱车山,死千馀年矣。
今初遭尧仁漏无垠之泽,覃及人鬼,因民之心,号祠永怀
神既拜赐荣耀,而又祠貌更新,非夙昔比。
惟是古史亡传,后人无文,独贞元之十四年平泉王宽记修祠之因。
逆数甲子,三百十七年矣。
其语平平,愿得数字,大书深镵为耐久事,等磨崖以待。
某诺之五年,多难不果。
念昔未仕时,一再礼神。
神祠居山巅,巨石磈礌,若屋若潮,若鲸鲵,若两观。
木老地秀,气象悽清,过者毕肃,虽暑而寒。
仁寿广都平泉三邑之人趋祠下,道里适均,四方牲牢日至,伐鼓坎坎。
而三邑之奉居多使君庇护,亦私仁厚于三邑之人。
盖雨旸时若,时虫不犯稼,疠不入境,无天灾,屡丰年,然后三邑之人得以富,得以寿,得以康宁。
春秋答神,惟恐粢盛不洁,羊豕不腯,币帛不腆,神弗肯燕享。
岁复迎神幸其邑,旌旗亘野,萧吹钲鼓沸路,云竿、角觚、鱼龙曼衍之戏,杂陈于前,比其送如初。
或时雷殷殷起岩窦,少女习习生木杪,云骎骎出殿坳,人以是知飞廉为之清尘,冥师为之洒道矣,风马龙軿,戒严以发也。
三邑之人歌舞欢呼,对神之休,祭已合社饮福受胙以去。
予尝谓人曰:使君巴中守时,未必有此乐也。
昔人事之未必如此之盛也。
蜀自玄德、仲隽割据,南蛮侵扰,崔旰郭英乂刘辟陈敬暄等纵放,王衍孟知祥僭伪,兵火萧条。
当时灵场,饥鼯昼出,宫寝欹仆,草封重台,雨剥像偶,巫觋守者有菜色。
敢问使君丁兹时,意味与今日孰愈?
治世典章,固已详备,化国日晷,由来舒长
神其率万灵扶掖宗社,以亿万斯年阴报天子,则神长有此乐也。
年月日记。
车驾移跸临安府贺表1132年1月14日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七三、《浮溪集》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涓日上春,移都近甸,用虞书东狩之礼,示阙西归之期。
国步寖康,人心胥悦。
窃以用永地于新邑盘庚所以靖民;
会诸侯于东都,宣王由之复古。
不有真王,孰恢远图?
恭惟皇帝陛下清明在躬,彊勉行道,自寇戎之荐入,为宗社之深忧。
侧身修行,而志极于艰危;
菲食卑宫,而力图于兴复。
始游襄野,卒然虽假于问途;
旋驻岐山,从者有如于归市。
既天心之悔祸,宜宇内之休兵。
将返旧京,先移清跸。
越涛江而北渡,御方岳以中居。
臣蚤扈时巡,适婴郡寄
入关建策,莫输戍卒之忠;
望日驰诚,徒喜长安之近。
周官论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横浦先生文集》卷一○
王由周公「克由绎之」之说深得用人之术,思为天下后世计,乃以其所见作为《周官》,以谓必如是者,乃为三公,必如是者,乃为三孤,如是者为冢宰,如是者为司徒,以至为司马、为司寇
且总告、别告,以为子孙之守,使子孙高明者得其心,而常才者得免过,居位者有此才则无愧,无此才则怀羞,其有补于人主也大矣。
孟子 其二 宋 · 郑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艺圃折衷、《尊孟辨》卷下
京师坐鬻者愚远方之人,直百必索千,酬之当其直则售,意其知价也,知价不可复愚
酬之过其直则不售,意其不知价也,不知价则惟吾之愚,必极其所索而后售。
孟轲抱纵横之具,饰以仁义,行鬻于齐。
齐王酬之以客卿,且曰:「吾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齐王不知价者,遂愚齐王,求极所索而后售。
齐王徐而思孟轲之言,曰「王如用予,则齐王由反掌」,开辟以来无是理,悔而不酬。
亦觉齐王之稍觉也,卷而不售,抱以之它。
徐而自思,曰:「齐王之酬我其直矣,矫然不售,行将安鬻?
迟迟吾行」。
三宿出昼,冀齐王呼己而还其旧直,又是市井贩妇行鬻鱼盐、果菜之态也。
京师坐鬻,犹有小儿方啼而怒,进以饮,推而不就;
徐其怒歇而饥也,睨睨然望人进之矣。
之去齐留齐,儿态也夫!
昭庆承宣使知大宗正事赠开府仪同三司崇国赵公行状1188年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九七、《水心文集》卷二六、《南宋文范》卷六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公姓赵氏,讳不𢙯,字仁仲太宗皇帝六世孙。
曾祖宗晖,判大宗正事嗣濮王,濮之嗣王由王始
追封怀王谥曰荣穆
南康郡仲损,追王于沂,谥恭宪
父士圃,为集庆军节度使。
公以宣和四年天宁节赐名,授保义郎监岳庙,在西京者一,潭州者一,皆食其禄。
次迁至从义郎
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
当超两秩,请以益其母封。
法止令人,高宗嘉之,封曹氏咸宁郡夫人
易左宣义郎婺州金华县丞
初,青城之难,集庆从焉。
公生七年,祖母李夫人,母齐国夫人,更负公逃兵间。
公尝思慕涕泣曰:「不当灭贼见吾父耶」!
闻者壮而哀之。
十四岁,丧李夫人,执三年丧,如成人礼。
转徙浙东、闽之建上,与其贤士游,求书手自写读,昼夜学不去。
夫人间止曰:「汝有官矣,勤甚将自苦」。
公谢曰:「君父未报,非敢志富贵也」。
夫人以是奇公。
故未及第前,不仕州县。
金华知县懦,不事,为决其邑事,不使郡守以为令过。
豪姓何汝翼挟持其县,前后邑官莫敢较。
汝翼谓公可习慢也,以事至,则傲抗无礼,公械治之,请于郡,编置他州。
虏亮畔盟有闻,公逆遣吏别市军须物,人初疑之。
既而上司果配买诸县,独金华得不扰。
通判永州
永民输米斛面殆过正税,公诚言于守,减其数。
湖南患役兵睥睨诸郡,择便利去来,辄易姓名应募。
有刺其眉以别之者,卒传相怨。
而永守亦欲效之,卒几变矣,公力止之,得免。
,公应举赴集,必侍齐国以行,未尝违温凊。
靖州守贰交劾,盛夏制狱数百人,其亲戚皆哭送就逮。
安抚使命公治之,公不敢辞,遂与齐国俱至。
视其牍,曰:「此守倅不足尔,平人无罪也」。
躬抚囚,视饮食之,系必避日之东西。
十日狱成,被罪则数人,重者杖而已。
靖人德公夫人,绘其像事之,谓公慈悲,夫人劝善云。
刘珙预政事,旧知公,欲用为寺监丞,公辞曰:「母老矣,家且贫,所急者见次尔」。
刘公叹息之。
得知开州
开在巴东穷陋处,公罢横敛,去苛政,以修学兴孝劝之,民稍知义。
郡盐井曰温汤,先是长吏必以所亲吏监之,相为利,公罢不用,民以宽。
省啬公费,至之年,代民秋输,明年,又代民夏租之半。
州以天申节银绢抑配于民,民甚苦之,公用库钱除其配。
夔州岁寄籴和籴军粮,使民中米易以盐,吏为奸而盐不可得,公鬻盐籴旁郡。
开人请公刻于石,曰:「异时有复科者,将抱石以愬也」。
在开三年,民绝斗殴,夜不闭户。
唐韦处厚盛山十二景,复其故。
诸司荐之,以为如古循吏。
夔州路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遏城门不得行。
公使谕之曰:「今犹在本州,惠利可及汝也」。
人皆哭曰:「何若只在我州」!
开人至今思公
夔州在蜀四路尤穷,公既奉使,访其所疾苦,僚吏皆曰:「夔路银两估六千,恭、涪、忠、万、夔,最凋郡也,今以银绢上供,则五州之困久矣」。
公以大宁盐者,夔路财货之所出也,吏不得人,私贩卤折。
部使者以亲旧摄官,而佐以转运司吏,故利不专于上而因缘侵刻。
公首斥去,悉委大宁监而课其最负。
未几告羡,盐多无所泄,公喜曰:「吾事就矣」!
乃出钱市羡盐数十万斤,视恭、涪以上米贱,而盐贵大宁数倍,使卖之,得米三万馀斛。
湖北大饥,以米至荆南,民歌舞于道,易银而归,遂代五郡上供银一万五千七百两,绢一万二千二百匹,总缗钱十五万馀。
成都路转运判官
西方饥甚,公不俟装行,岁暮抵泸南
泸南多谷,曰:「使吾视事然后告籴,则岁已而民饿死矣」。
即日借泸南五万缗,选迎吏留泸州、江安、南溪等为籴。
既入境,号其部曰:「米至矣」。
闭籴者争自粜,价几减半。
永康军都江堰者,彭、汉、永康成都蜀郡之田所资以溉也。
受水之郡,孟春会灌口神李冰下,笼石蛇拦江为巨堰,吏盗佣而堰不足以待水之暴。
乾道壬辰,夏秋大水,堰坏,下田涨,上田涸,岁之所以饥也。
公径趋永康筑堰,绳去岁弊吏坐之。
然后分三策:民业耕者,田主借贷之;
游手末作,上户籴米赈之;
老幼疾患,官为粥饭养之。
双流米氏吝粜,邑民聚而发其廪,公罪米氏,籍其米,黥盗米者十馀人,他富家、饥民皆震恐不敢违。
虞丞相允文别田在二江,亦尽其藏以赈。
公号令恳恻严信,州县推心奉承,民皆实被惠,存活数百馀万人。
乾道九年黎州青羌奴儿结反,知州宇文绍直遣推官商老禦之,未战溃,商老等死。
制置使急调兵千馀人戍沈黎,属公饷。
故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曰:「蜀饥,未能自哺,不可扰也」。
以自籴馀米,发嘉、眉、邛、兵运入沈黎而益部不知。
奴儿结者,吐蕃小聚落也,不满数百,以盗马为业。
一日,盗宝塞良马十一疋,鬻于官,守将与直,故叛。
黎推官既死,制置使使权黎州昉赂奴儿结,与之盟,公不可,曰:「若大族何」!
使不听,卒盟之。
是岁,召使还。
公摄事三日,吐蕃酋首梦东畜列数千人,越大渡河,破汉源镇,入汉地二百七十里,沈黎大惊,成都亦恐。
成都月一与府官兵将饮设于大慈寺,是日,公月设如故,其夜,召部将郭虎臣、张汝楫、张师良、雷震,以飞山军强弩一千,益以邛、雅禁兵千馀,夜赴沈黎,戒曰:「坚守城,勿出击」!
又以便宜召宣抚司屯驻绵州兵五百人,戍邛州为之援。
密檄诸蕃部,与之约曰:「生获一吐蕃者,赏十缣,杀获者,赏二缣」。
于是邛部首领崖櫗,会黎州土丁诸蕃部落,大败吐蕃汉源,以梦东畜列之首来献,尽灭其族。
寇至灭十六日。
时熟户蕃嘉州虚恨蛮亦来寇边,曰:「此不足治也」。
吐蕃首数十标境上,一夕,悉遁去。
黎州并边家出一丁,免其租赋,分戍诸堡。
使者坏其法,且轻将大军入蛮地,皆陷矣。
言者妄指公赈济时事,坐罢去。
人泣送,自成都至夔流,道塞不可行。
寻差主管台州崇道观,除成都路提刑,以齐国,辞不行。
江南西路转运判官,未行。
右监门卫大将军忠州防禦使权知大宗正事,进朗州观察使
高宗寿八十,进昭庆承宣使,皆知大宗正事。
吏白:「承受奏请,旧例用中贵人」。
曰:「有司不存乎?
承受何为罢之」?
有内管,贵震中外,他日请见公至再,公辞以出矣,不复见。
李佾、元颜烈来聘,公副中书舍人施师点馆客。
虏宾从见馆使、使副,故与之揖,馆使宾从见虏使,虏使副不为礼。
至是虏三节人见公,受其揖不疑。
玉津园宴射,伴射者及虏使副射不中,一发连三中的,上下欢动,虏益畏服。
时既罢宗室祠庙,添差亦十存二三,三奏疏力请,得稍宽。
置自讼斋,请赐书,使宗室有过者读焉。
奏修宫学,添弟子员。
又欲给其食,视太学校定法,事未能尽从,而宫学亦颇自立矣。
公以文行训勉宗室,先教养,后法戒,荐其秀杰者数十人,多至通显。
所论天下事尤多。
莫岁大旱,一日进九劄子,劝上求直言,通下情,上即施行之,退而焚其检。
布衣上书狂易抵罪,公言「太上皇帝不罪言者」,条奏数事,曰:「此篇书之于御座之右」。
上为悚然兴,可之。
上既喜公言,切诏通进司,凡公实封文字,其亟进入。
公自为小官,有闻见,或实封上,或贻大臣书,或面对及宴语汎论。
其乞四川复置宣抚司,援唐以兰陵公主园赏谏者请赏谏,台谏不当因言事迁他官,请许其补外,王抃不宜拣选诸路军马,王友直不可为殿前副都指挥使,皆人所难。
疏藁百馀篇,多者至万馀言,或从或否,而上知其忠,亲信之。
宴禁中,前为寿,上令公满酌,饮之釂,谓皇太子嗣濮王等曰:「此贤宗室也」。
一日,坐待漏院,有给使数人白同班曰:「英国公借打毬马」。
公正色曰:「上唯一太子太子唯一皇孙,万一马惊失坠,虽斩汝辈无益也」。
左右皆惊,同班者遂不敢假。
常曰:「人患不知尔。
知之不能行,是无勇也」。
故公晚节尤自著见。
赐第西百官宅,屋宇卑朴,厅事甚隘,出入无呵导,人不识何官。
或摄弊衣迎客,客亦不知为公也。
蜀时,乘一舟,及罢归,尽室五十口,亦乘一舟。
江陵,市蜀物贽亲旧。
浔阳,官供帐一挂丝,使吏持归,吏以重不肯,曰:「吾未尝判销破状也,趣持归」。
平生所敬重者朱熹张栻,尝请赐张公谥,且乞用朱公云。
某与公相见晚,不前知其出处,因谒公再三,且自至末,无一语为无益,以是敬公,今观公行事,是其合矣。
淳熙十四年七月三十日薨于位,年六十七。
告疾也,请罢户部不候岁终先行比较指挥,请无遣郎官汀州行经界法。
临终,口授具奏,言「旱灾民困,蜂虿有毒,狼子野心」,盖指时事所急也。
初,公自朝奉大夫右监门卫大将军,至是官承宣使封天水郡侯食邑户至千二百,诏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是年十月二十三日葬于临安府馀杭县同化乡里山宋宣之原。
娶郑氏,太常少卿之女,封永国夫人
子男四人:善临,朝奉郎、新权发遣池州军州事;
善防,承务郎、特添差马军行司主管机宜文字
善下,宣教郎两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
善咏,忠训郎、新添差淮西安抚司准备将领
女一人,一夔成忠郎、新高邮军兵马监押
孙男八人:汝谈,修职郎广德军学教授
汝谠;
汝训,国子进士
汝诂,汝诂,汝和。
二人未名。
孙女六人,长进士潘自牧,馀未行。
曾孙一人,崇豫。
公所著《论语解》一编,他文未次第。
永州时,为《宋中兴圣德颂》,刻诸崖石,楚、蜀间传之。
奉议郎太常博士实录院检讨官叶适状。
有天下者审其御论 南宋 · 邵康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五、《论学绳尺》卷二
论曰:人主不可有轻用天下之心也。
夫情之不齐而阙从我也阙其去我也,非无故阙然而善用天下者阙不求之天下也。
我以理而动,彼以心而服,虽有英雄豪杰之才,亦莫不俛首屈意于其下,所谓御者如此而已。
后世不思我之用天下者何如,而动有人心难制之忧。
从事于笼络驾驭之术,智巧相寻,无所底止。
彼自以为善御,而不计其穷也。
二者盖同谓之御,所以为御者不同焉。
此人主之所当深察,而君子之所以力辩也。
扬雄氏言御之得失在道,而为有天下者审其御之说,请试论之。
天下,大物也,虽圣人固不能恝然自立于其上,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也。
盖自《虞书》而已有「御众以宽」之说焉。
由后世言之,宽非所以为御也,而古之所恃以御众者,卒无出于此,圣人盖审之久矣。
「六马」之喻,发于夏后氏,而文王由闺门兄弟以达于家邦者,皆是物也。
彼其所谓御者,亦何往而非道哉!
三代之王,世守是道,以用其天下。
上一以诚意接阙而无复有嚣阙古之天下独无狙诈之徒哉!
阙虽欲逞其诈而不忍也。
秦汉以来,世变日降。
下之所以自恃者,每曰乘时而自奋尔;
上之所以待之者,亦曰随事而制变尔。
故士益自放于规矩法度之外,而人主一切用其笼络驾驭之术,往往以英雄豪杰之资,而沦于盗贼奸宄之中者,不可胜算。
此非天下之罪也,而轻用天下者之过也。
凡舍道而言御者,几何而不激其变邪?
古之御者如彼,而后之御者如此。
然则人主将何择哉?
今夫马之踶龊者,或以其诡御泛驾之虞,弃之皂枥而不敢乘。
脱遇王良造父之手,则闲习调和,无异于凡马,责之一日千里,不以为难矣。
彼其羁束辔勒之具,岂有异于他人哉,特不先以诡御泛驾待之尔。
况天地之生斯人,长短大小非无用于世者,凭力可以自效阙是皆以一日阙固子云之所哀也。
阙后可以御之也。
昔者汉高皇帝大度无我,以接一世之豪杰,而、英、卢之徒为之奔走于后先,庶乎知所御者。
晚岁云梦之游,举动小异,而诸侯莫有固志,叛者次第而起。
则一人之身,而得失遽变焉,有天下者可以观矣。
谨论。
三乞黜责状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五九、《西山文集》卷一一、《续宋宰辅编年录》卷八
某近具申朝省,乞赐奏陈,亟加谴斥,伏准省劄,二十二日三省同奉圣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窃念某一介鲰生,初无长技,适遇圣主龙飞之初,召从遐外,列在近班,每有开陈,辄蒙嘉允。
孟子齐之宣王,道未尝少行也,徒以王由足用为善。
至其去也,犹三宿出昼以冀王之追己。
此圣贤事君之心,为臣子所当取法焉者也。
况某以凡材而适遇聪睿好学之君、始初清明之政,不惟显用其身,而且施行其言,亦独何心,忍于去上之左右哉?
特以本朝旧章,尊重言责,凡台臣议论所及,不必明指姓名,皆当引去,朝廷亦不复固留。
所以伸言路之风采,存朝廷之纪纲,而养士大夫之廉耻,一举而所全者三焉,非细事也。
伏观近者台中所陈,其于某妄言之罪可谓明斥之矣,然而未即弹劾者,盖有委曲保全之意,欲其自为去就故也。
今若顽然不知引去,则是傲言路也,傲言路则是慢朝廷也。
夫一从臣之去留于事为细,而言路伸屈,纪纲系焉,其可以某之故而坏之乎?
且士大夫能重其身而后能为朝廷重,今台臣既斥其罪矣,而乃贪恋荣禄,栖栖然尚冀一日之留,则是顽钝亡耻之人也。
堂堂天朝,众隽布列,安用一无耻之人而使居侍从之班乎?
反复惟念,实无可留之理,是用荐沥肝胆,控告公朝,察其本心而亮其不可得已,检会已申事理,即赐处分施行。
若乃区区爱君之心,则虽在畎亩,岂能一日暂忘?
异时心迹既白,朝廷复有招呼,则奔走阙庭,其敢或后?
区区丹衷,天日临照。
伏候指挥
按:八月二十六日,奉圣旨依已降指挥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读诗 元末明初 · 李穑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七
豳自风为雅,王由雅列风。
人心自今古,世道有污隆。
草木皆蒙化,鸢鱼亦降衷。
思无邪一句,谁识素王功。
山海关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一百
并山连海真雄关,一夫当之万过难。
虽然我祖开创际,鼓众靴趯亦岂艰(一解)
我祖惜众恐冒险,伤人得地失不掩。
以此屡谕莫冲(我命效太宗凡遇征讨军中将士有先登赐号巴图鲁者屡谕诸大臣以此等忘躯励勇之人宜加护惜勿再令首先登城致或伤损仁心仁言体恤备至众益感激思奋争先效用前恭阅永久实录曾命特书谕旨恭述也圣谟以志且以贻示子孙凛遵法守),诸臣群下心倍感(二解)
万里长城守岂易,何处无可入之地。
直至燕京略山左天聪三年十月燕京太宗亲统大军征明大安口围困十二月大军经海子而南且猎且行遂趋良乡克其城复克固安还至卢沟桥副将沈某率兵六千来禦进击尽歼之列营于京城西南明总兵满桂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等四人领马步兵四万结栅列鎗炮以禦我军毁栅而入斩满桂孙祖寿生擒黑云龙麻登云我军无一伤者乃遣巴克什达海赍书与明国议和遂旋军八年七月太宗亲统大军入张家口宣府大同山西应州朔州旋师崇德元年六月武英郡王阿济格统军入长城越保定安州旋师三年八月略山命睿亲王多尔衮等统师征明入墙子岭至燕京西界复由临清渡运河四年正月攻破山东济南府执明德王由枢还至天津共克城三十四降城六败敌十七阵三月凯旋七年十月崖口命饶馀贝勒阿巴泰等统兵征明分道入界岭黄直兖州府山东州县相继下凡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六月师还如入无人之境),无人境恣入与出(三解)
得之诚易虑守之太宗太宗燕京时诸贝勒大臣请进攻终能谕曰朕视将卒如子子贤虽无积蓄成立子不肖虽有积蓄不能守也此时正当善抚我军蓄养精锐因遂止弗攻盖亦审时度势固有所待耳),天时敬待因回师。
大智大仁兼大勇,惟恐穷武伤黔黎(四解)
自成西入燕京乱,朱家宗社失一旦。
亡明者贼实非我,闰位为(去声)我驱除难(五解)
三桂献关因一女吴三桂为明统兵守山海关有宠姬陈沅留其父吴襄所及李自成燕京家被劫陈沅亦为所掠三桂在关闻燕京失守父为贼絷尚观望不赴及闻陈沅陷贼中乃决计诣睿亲王军前献关请大兵剿贼吴伟业有诗云不为君亲来故国只因女子下雄关正指此也先是我六日世祖睿亲王统兵定中原授奉天大将军印行三桂遣将出关来迎愿率所部前驱王得书即整旅入关直趋燕京击破流贼捷书驰奏传檄安抚畿辅郡县恭迎世祖定鼎京师,贤王率入堂堂旅。
定京迎驾靖中原,有周公德功更巨(六解)
陪京来往兹必经,即境抚古感昊灵。
保泰持盈慎守器,赤心语告后人听(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