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武林山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镡津文集》卷一四、《武林灵隐寺志》卷六、《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一○
其山弥杭西北。
其道南北,旁湖而入。
南出西关,转赤山,逾麦岭、燕脂。
北出钱唐门,跻秦王缆船石,过秦望、蜻蜓二山。
垂至驼岘岭趾,左趋入袁公松门,抵行春桥,桥西通南之支路。
行春桥垂二里,南北道会,稍有居民逆旅,行人可休。
益西趋二里,入二寺,门偪合涧桥。
过合涧、龙迹二桥,自丹崖紫微亭,缘石门涧,趋冷泉亭,至于灵隐寺
流水清泚,崖石环怪如刻削,乍睹爽然也。
自合涧桥南趋,更曲水亭,并新移涧,距天竺寺门。
西顾山嶂重沓相映,若无有穷。
灵隐,晋始寺之,禅丛也。
天竺,隋寺之,讲聚也。
其山起歙,出睦,凑于,西南跨富春,西北控馀杭,蜿蜒曼衍,联数百里。
武林,遂播豁如引左右臂,南垂于燕脂岭,北垂于驼岘岭。
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冠飞塔而拥灵隐,岑然也。
高峰之东者曰屏风岭,又东者曰西峰(在郡之西。),又东者曰驼岘岭(俗谓驼宛,乃语讹也。)
其高峰之西者曰乌峰,又西者曰石笋,又西者曰杨梅石门,又西者曰西源。
亦谓西庵。
支出于西源之右者曰石人。
其峰南起,望之而蔼然者曰白猿,左出于白猿之前曰香炉,益前而垂涧者曰兴正,右出于白猿之前而云木森然者曰月桂。
白猿之东曰燕脂岭,白猿之西者曰师子,又西者曰五峰,又西曰白云,又西者曰印西南。
印西向前走,迤逦于武林之中者曰无碍,又前者曰善住,并善住而特起者曰稽留(俗谓鸡笼,乃语讹也。)
其稽留之西者曰莲华,有岩号玉女。
其莲华之东者曰飞来峰,乃西域异僧惠理所谓「此吾国灵鹫小岭之飞来者」也。
昔多灵仙隐焉,乃呼白猿而验之。
南屏天竺而北嶂灵隐,其巅有天然石梁西跨,其中有岩焉洞焉。
洞曰龙泓,曰香林,岩曰理公。
龙泓,前者北瞰,后者东出,谓其潜彻异境,绝浙江下,过武林
然南北根望而起者孱颜,大有百峰多无名,其名之者唯二十有四,与城闉相去十有二里,周亦如之。
秦汉始号虎林,以其栖白虎也。
晋曰灵隐,用飞来故事也。
唐曰武林,避讳也。
或曰青林岩、仙居洞,亦武林之别号耳。
然其岪郁巧秀,气象清淑,而他山不及。
若其雄拔高极,殆与衡、庐、罗浮异矣。
其山八九月,每夜霁月皎,则天雨桂实,其壮如梧桐子。
其水南流者谓之南涧,北流者谓之北涧。
自合涧桥至于白云峰之趾,凡八逾桥,其七石也,其一木也。
北涧自龙迹桥至于西源峰之趾,凡七逾桥,其四石也,其三土木也。
南涧源白云峰之麓,东注会他支涧,逾第八桥之西,复东注,会奚家涧,入新移涧,出闸口曲流,北之合涧桥。
北涧源,西源山之腹,东注过腾云坞口,稍偪枫树坞口,湍于第五桥下,浸飞来峰趾,汇于西坞,漾渟于洗耳潭,潴于涡渚东屿(亦谓之暖泉也。),潋滟于冷泉亭下,经呼猿、石门涧,灒激于伏龙泓,过龙迹桥下,东注与合涧。
又东注,越二里,过行春桥下,出灵隐浦,入钱唐湖,古所谓钱源泉出武林山,此其是也。
南北之涧虽多,多无名,然皆会二涧。
其并南涧而入者曰南坞(南人谓谷为坞,谷音浴也。),并北涧而入者曰北坞。
北益有支坞者六,曰灵隐,曰巢杨,曰白沙,曰大同,曰腾云,曰西源。
是六坞者皆有佛氏精舍,曰灵隐,曰碧泉,曰法安,曰资严,曰辩利,曰无著,曰无量寿,曰定慧,曰永安,曰弥陀,曰吉祥,曰西庵,其精舍凡十有三(缺一名。)
其十者在支坞,其三者废;
其三者宅正坞。
南亦有支坞,皆有精舍,曰天竺,曰兴圣,曰崇寿,讲聚也;
曰庆宁,曰永清,曰金佛,曰德澄,曰福光,曰天竺,禅丛也;
古观音氏垂象,与人乞灵,曰永宁。
其精舍凡十,其五在支坞,其五废;
其五宅正坞。
诸坞皆有居民错杂,其殷处几成村墅。
然无坂恳,不牧牛犊羊豕,水陆不甚污。
其人不事弋钓虞猎,以樵荈自业,然同其在古洁静清胜之风未尝混也。
其俗在南坞者穷于白云峰之巅,在北坞者至于西源则坡岮西趋西溪南通南荡。
其泉之南出者,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曰聪明,曰倚锡,凡泉之源七。
其一月,在天竺寺
其一伏犀,在西来峰之巅,流液不常;
其五皆在支坞。
其泉之北出者曰冷泉,曰韬光,曰白沙,曰石笋,曰白公茶井,曰无著偃松,曰永安北源,曰弥陀西源,曰腾云上源,西庵也,凡泉之源九。
其一冷泉,在涧壖;
其八在支坞。
南坞,其古人之遗迹若吴葛玄之葛坞者,若晋葛洪丹井者,若宋谢灵运之翻经台者,若隋真观所标之佛骨塔者,若唐道标、杜多之草堂者。
其北坞,若汉陆棣之九师堂者,若晋葛洪之伏龙石门者,若晋许迈之思真堂者,若晋惠理之燕寂岩者,若晋杜师明之谢客亭者,若宋智一之饭猿台者,若呼猿涧者,若梁简文所记之石像者,若梁朱世卿之朱墅者,若唐白居易之烹茶井者,若唐袁仁敬之袁君亭者。
二坞总十有六事,徒古今相传,虽名存而其事颇亡,不可按而备书。
其山无怪禽魗兽,唯巢构之树最为古木。
松筠、药物、果蓏与他山类,唯美荈与灵山之所生枇杷桂花发奇香异耳。
无为军崇寿禅院转轮大藏记至和三年六月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镡津文集》卷一四
崇寿精舍转轮藏成,乃因天竺月师遗书,故为书之。
按其书曰:崇寿院籍属无为军,为城中之塽垲也,昔沙门义怀于此说法聚徒。
怀之徒既众且盛,而经教缺然,患其无所视览。
清河张拱感是,遽相率其邑人出财鸠工,谋写先佛三藏之说。
怀师以他命既去,复命今沙门净因往继之。
张拱益与其院僧曰慈愿等戮力,必成其事。
既而因师复使僧处仁等慕匠氏为转轮藏,以置其经然。
藏有殿,环殿以众屋,总若干楹,内置佛像法器,金碧照耀皆俨然可观。
其用钱凡七百万。
夫转轮藏者,非佛之制度,乃行乎梁之异人传翕大士者,实取乎转法轮之义耳。
其意欲人皆预于法也。
法也者,生灵之大本,诸佛之妙道者也。
诸佛以是而大明,群生以是而大昧。
圣贤乃推己之明而正人之昧。
故三藏之取谕者谕于此也,五乘之所归者归于此也。
然其理幽微,其义广博,殆非众人概然而辄得,故益其藏而轮之,姑使乎扶轮而转藏者,欲其概众普得,渐染佛法,而预其胜缘,则于道其庶几乎。
是亦至人摄化群生之一端耳,其意远且大矣。
今因师从而效之,其所存不亦至乎!
可书也。
至和三年季夏十日记。
不修玉清昭应宫诏天圣七年七月己巳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四九、《宋大诏令集》卷一七九
近以列真之庭,天灾示变,惕然顾省,咎寔在予,岂敢勤民,重兴力役?
玉清昭应宫更不修复,其以所存长生崇寿殿为万寿观
崇寿禅师塔铭 北宋 · 文同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丹渊集》拾遗下、《蜀中广记》卷八五
禅师俗姓仇氏名惟己字亚休,邛州蒲顿人。
自少时,趣尚便高远,不与邻里诸儿同嬉戏。
惟是闻作佛事,则汛洒供献,恭勤精愿,不敕之而自率,常恐若不能如法者。
父母异之,乃俾隶大邑静林僧籍,以仁普为师。
年十六,遂落发;
二十受具戒,来成都太慈寺听讲大乘诸经,尽通晓奥义。
后七年,还旧居。
其所止,悉荒落不治,但腐椽破壁,欹邪罅漏,陈屋数间而已。
师恬然安一榻,处其中无厌色。
乡人有胡昭惟岳者,高世之士,善吟诗。
其最深处,虽唐人盖亦有未能到者。
师师之,入室矣。
师尝以诗见邑宰秘书丞滕乔,乔一读,重之。
来谢师,见庭庑坏裂,殆不可坐起,倡邑人为修之。
未几,台殿楼观,一一完具。
之德业自此愈远闻,闾里之人皆钦向之。
师是后不复他出,扫静室,据古几,宴坐一食;
遇物感兴,时亦作诗。
其句度夷澹清粹,不若其徒之所为者。
与人语和软,未尝辄迕人;
出入县中六十年,亦未尝以爱恶置利害于其间,众皆称之。
素坚强少疾,状貌修伟,慈恕温裕,县人无长少,咸愿见之。
见必拜伏欣喜,丁宁留连,诲谕慰满而后去。
一日,忽召其弟子在前,且曰:「人既生,理当有死;
死常事,非异事。
吾无死生且久矣,汝等当体吾之所以无死生者,慎勿戚戚如众人,乃不累吾今日之所咐嘱尔」。
慕安等泣曰:「师胡为是言,有何所缘耶」?
曰:「吾之神光一道去矣,留此无数刻。
汝当奉吾所戒,曰恶不宜为,善不宜失」。
语已,摄足趺坐,叠手瞑目而逝。
摇挽不动,嶷如塑刻。
享年八十六,治平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也。
远近缁素来赴哭者殆千人。
众谓宜以师之真身,建苏涂而扃藏之,使来者观相起善,芟去三毒,回面正法,不堕恶道,亦师之不言之教也。
慕安等遂从其谋。
风神凝然,愈久不坏,见者谨畏,如侍诸侧。
余往年尝居郡幕,识师甚熟;
后复来权州事,则已化矣。
归日,枉道过邑,诣师塔下,旋绕瞻礼,悲悼叹息。
虽然,之面目如生,而师之语言已不闻矣,呜呼!
熙宁五年,余知陵州之孙慕真来诣余求文,以铭师之塔。
余昔既闻道于师也,辞将云何?
乃铭之曰:
是身如浮云,倏生而忽灭。
形质本何有?
聚散俱为幻。
夫人而昧此,演起无量法。
从一十百千,乃至万亿兆。
譬如蚕吐丝,缠缚身自狱。
既裸而复羽,孳种无由断。
出此而入彼,轮回岂知觉。
师有大智镜,初谁为磨拂?
光明发虚空,净无一尘染。
大曜满法界,欲照谁能执?
收歛付诸匣,乃是所假者。
示现于世人,师以愿力故。
之所非相,真实不思议。
凡所见闻者,依以为渐入。
由此登佛地,其则固不远。
书以告诸后,咸愿起正信。
崇寿梁昭明太子修行之地 北宋 · 李之仪
 押词韵第四部
鸿禧已不凡,崇寿气尤古。
经始天监谋,馀力保大举。
十围人何在,乌鹊尚如睹。
井泉翳荆棘,像设半尘土。
视今犹视昔,一笑才仰俯。
有愧所坐峰,安得参鹤羽。
天衣怀禅师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四、《宝晋英光集》卷七、《辛丑消夏记》卷一
佛以一法接二乘,离则法生,合乃法尽。
拘法则小作游戏,去法则大用纵横。
是以二乘有果,果自念生。
一法无殊,殊因惑起。
不昧因果,则法存性在;
不證因果,则法灭性空。
故大能仁去罪忘心,留果不證。
去罪忘心,故恶生无所;
留果不證,故异类可行。
所以寒影对空,红炉点雪,如如不动,金体相呈者也。
窦禅师释迦正宗,仁铣巨派。
有嫡子义怀者,温州乐清陈氏,以渔为业。
母梦星陨于庭,因而有娠。
生而异禀,每求出家,欲往投师。
神先告梦曰:「法王来也」。
翌旦师至,众咸异之。
尝在双林闻讲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师乃问曰:「既无所住,何处生心」?
讲师叹曰:「此非吾义学能解,汝必大禅宗,速须求度」。
遂诣京师景德寺落发。
于稠人中遇言《法华》,抚师背曰:「云门临济去」。
已而一钵游方,诸方毕到。
头角既露,将徒已多。
远诣显公,请执下事。
尝入室,显公曰:「恁么也」?
「不得不恁么也」。
「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
师拟对,显公便打推出。
翌日天寒,水桶堕地,廓然大悟,通身汗流,遂入室投机。
显公觉师举止异常,向前搊定叫贼。
师两手托开,珍重便去。
无为军崇寿寺出世,导人香烟,信传法乳,恩立举扬。
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水无流影之心,雁无遗踪之意。
若能如是,方解异类中行」。
显公闻之,令书于塔下,谓众曰:「此大吾宗矣」。
琅琊觉禅师并主化大行,每指学者曰:「怀公古佛,可去问看」。
一旦示疾,山谷昼鸣,林木色皓,师谓门人智才曰:「吾今行矣」。
为说偈云:「红日照扶桑,白云封华岳
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
智才曰:「复有何事」?
师扣枕三下,推枕便行。
住世七十二年,僧居四十六腊,时治平元年九月二十五日也。
若夫太山倾颓,四众堕泪,十八变已,三昧火生,坚固坠空,窣堵涌地,皆陈迹也,何足道哉?
凡应现楂林、投子、崇寿、兴教、杉山、景德、天衣等八刹,其接物利人,忘身忍辱,既得古佛之密迹,皆极如来之善行。
所谓万缘无漏,故得四众归心,王臣护持,天人瞻仰者也。
其嗣法者不可胜纪,而智才实其首。
法存、宗本、重元、若冲法秀应夫智。
其高弟宗本、弟子□□、善本与其师及法□□。
一旦,师孙仲宣会集云游衲子,林下相逢,谓襄阳漫仕曰:「如来数百万言,皆真实谛。
假托一语,人有眼目。
盖道缘伪丧,派逐滥澌。
各道所闻,愿刊乐石。
子其执笔,为我直书」。
曰:「然」。
南岳二碑,曹溪四碣,备述厥德,稽首赞云:
稽首皈依无上尊,清净圆满千亿化。
三身俱现立法祖,一法不立即如来。
示现有渐缘慈悲,慈悲本不为佛祖。
佛祖不立无皈依,所以三身开后觉。
寥寥千古古佛远,堂堂此身即古佛。
众生不昧本来心,此是古佛行住处。
天寿院记 宋 · 周铢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乾隆《鄞县志》卷二五、《敬止录》卷三一
四明山盘亘千里,隐如叠浪,而西南诸峰,惟灌顶、定光为最高,旁有瀑布泻于两山万叠之间,峭壁参云,足不可到。
其下有三井焉,泓然澄深,清澈见底,是为天井。
岁时大旱,郡邑之人不远百里来祷于井,随求而应,变现俄顷。
有金线蜥蜴之状出,而赴感作为云雷,沛为膏泽,为一方千里之惠,而岁每用丰,以故此邦之人咸生信仰。
建隆初,有僧道凝自福唐来,爱其峰林深秀,遂卓锡于麓,扪萝而上,危磴嵚嵌,行三里馀,始至其井。
旱时,灵响浸闻,缁徒日众。
殿堂重复,长廊广庑,几至百楹。
乡人遂以「天井院」名之。
咸通中刺史李伉以祈祷累验,乃即崇寿宫建五龙堂以答休,俾郡人咸使香火,有石刻在焉。
治平中郊祀大飨,得请于朝,始以「天寿」赐额。
宣和三年春,予游定光,爱其山水胜绝,盘桓累月,见所谓天井瀑布不绝如线,而佛刹殿宇俯视于烟云晻霭间,欲一到,未果也。
一日,住持僧净高自天井来访予,语及院之所以兴与所以得名之因。
异日,数过予于水西,辄求记于予,以纪岁月,且将刻赐额、敕黄于石。
予因以山川游览之胜,三井灵异之感,并净高之言,叙次以书。
偈颂六十首 其三十 宋 · 释昙华
 押词韵第四部
识得橙子,周匝有馀。
识得橙子,天地悬殊。
若向周匝有馀处会,理上偏枯。
若向天地悬殊处会,事上偏枯(举僧问:崇寿和尚道:识得橙子,周匝有馀,肯否?云门道:识得橙子,天地悬殊,又作么生?)
文与可学士后岩诗跋绍兴二十四年八月 南宋 · 程缜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四九、《宋代蜀文辑存》卷六四
文公学士皇祐间以郡掾吏来摄邑事,凡历诸胜,至则题咏,或戏作墨竹怪木于壁。
今鹤鸣上清、毗卢、崇寿具在,独凤凰后岩之诗石刻不存,惟山中耆旧类能诵之。
嗟遗音磨灭,故再命砻崖摸刻,以广其传。
东坡先生尝称:「与可所至,诗在口,在手」。
盖见而叹也。
缜既得其诗,钦仰风流,愧生之后,不及追陪杖履,以领其绪馀之论,益太息云。
绍兴甲戌秋八月晦日,邑丞眉阳程缜谨跋。
按:同治《大邑县志》卷一八中,同治六年刻本。
皇子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恭王生日诏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八、《盘洲文集》卷一三
节两间而吹律,式对盛秋;
艮三索而得男,是占吉梦。
惟璿源之毓粹,宜贝阙之延休
爰饬恩朌,以崇寿岂。
泛舟游山录(二 起乾道丁亥七月,止是年九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八
乾道丁亥七月己亥,早赴县厅。
为大行皇后姓夏氏袁州人。)六月二十五日上仙,行在进奏院坐省劄牒诸路云:「礼部、太常寺参照显恭皇后故事,皇帝成服七日而除,百官三日而除,诸道州军计诏到日长吏率文武官举哀成服,三日而除。
又礼例,诸路监司、州军县长吏以下合服四脚(系幞头,头冠亦布。)、直领襕衫、(上领不盘。)腰绖(以麻。)
又士庶各于本家素服三日而除,婚嫁除服后不禁。
行在自成服日为始,诸州军候指挥到日为始。
又边州县军镇并不举哀。
又诸路州军并所属县镇候指挥到日下管内寺观修建道场三昼夜,并禁乐三日,及禁屠宰一日」。
又《小贴子》:「士庶素服,依礼例系去颜色,止服浅淡里青皂头巾」。
又省劄:「检准懿节皇后典礼参酌讨论,外路驻劄诸军去处,依礼例合就所屯军处候报到,自副将而上成服。
其馀部队管队使臣并散队使臣升朝官以上,及将副指挥使以上,并常服哭于本营厅事,三日而止。
今欲依上件礼例施行,内沿边州军驻劄去处,依例更不举哀」。
六月二十六日,奉圣旨依。
辛丑,晚,临讫释服而归,邂逅新太府寺丞苏岘叔子东坡曾孙,而过之孙,居颍昌陷虏,尚书符奉侍时挈以归,今为驾部迨之后。
东坡买田阳羡凡九百斛,三子之裔共享之,故居此。
尝与武义兄弟同班改官,以钱端礼荐除太常簿,今代太府阙。
连日大雨。
壬寅五更大雨,黎明晴。
欲追凉显亲,而新司农簿张朝奉观颐、新广德虞迪功、新上元宰吴景先及数客踵至。
观颐,侍郎漴之子。
尚书策之孙。
宰,给事中拭之孙。
报谒皆不值。
周孝侯,遂过显亲。
显老相饭,招庄德迈、汪端中共坐,彊中送瓜。
术人朱晓偶至,二公欲问命,因试之。
逼晚归,以酒饮从者,作七夕
甲辰,妇家为老妻开荤。
丙午新丰城李令愿及其堂弟新武宁丞恕、新奉新丞愈、将仕郎悊并相访。
丁未,大赦到邑,其词略曰:「阴雨作难,允赖元良之本;
阳淫热疾,适罹无妄之灾」。
尾词云:「康乐安平,受祉莫先于长子;
渊泉溥博,推恩岂限于彝章」。
初,皇太子因赴长秋临而中暑,医误投补药,疾遂亟,寻闻初九日夜薨。
庚戌,早过栖真尼庵,设考妣以次神位,行中元荐享之礼。
新监钱清盐场吴迪功守相访,湖州人
辛亥,雨中访庄德迈,弈棋,烹鳆粥调,剪
壬子,洞灵邵道士山药荐新。
新善权长老道林相访。
夜,大风雨达旦。
癸丑,旬日来东南风大作,未尝间断,或以为异。
甲寅,雨稍止。
过显亲,邂逅鲍梦符通判,荐相僧正
乙卯武义专人来书,中云江西一月之间再有水患。
丁巳,复热。
庚申,新大庐山禅林禅院长老慧畸相访。
癸亥,早约庄德迈、德政点心罢,同登舟为保安之游。
保安,寺名,在县北二十五里,今为周敦义参政功德院。
午后到寺,殊不称所闻。
长老祖廓晚置酒待二客,遂宿。
甲子,点心罢,肩舆里馀,入胡发运白云庵大观中造。),有莲池,花面盈尺。
又半里入胡参议老寿庵。
猫儿甚大且成林,有江湖气象,浙中不易得也。
此方大抵皆诸胡之产地,多紫薇花,闻如杨柳芙蕖,可插而成。
又数里至李山,游禅寂禅院,未有主者,尤荒凉不振。
至和中寺记云创于梁朝,今佛殿造于祥符间。
邑人以为唐殿,非也。
门外乃常州官道。
李山南行四里,得周氏衍度庵,甚闳丽。
又里馀至虞福圣寺
寺有弥勒殿,南唐保大中造,甃塼,皆隐起毬路,越二百年坚致如新。
唐人龙朔中才法师碑尚存。
地理僧净如居寺之瑞像院,饭于其房。
东西二周氏富盖此乡。
东周有园,今不治,惟环秀亭在池心,环以荷花
坐赏移时,登舟而归。
过溪顺风,晡后至邑场。
致远枢密之孙、主簿邦彦遣使通问,其居号小墟,去金坛八里。
乙丑吴迪功渊相访。
其父寺丞君,不主岳飞狱者。
平江书,汹汹传时巡,盖虏遣兵部尚书乌论三合驻泗州,取索归正人甚众,且聚兵积粮,故苏、秀颇缮葺公宇耳。
闰七月丙寅朔宜兴王奉议际、法藏寺首坐祖印大师道坚相访。
丁卯庄文太子以是日敕葬宝林寺
戊辰,安术者孙晋臣论予命有透关之语,窃取之。
庚午,大雷雨。
连日秋雨,暑不可当,今日稍凉。
癸酉安恭后攒修吉寺。
乙亥,新青阳主簿陈朝立纪相访。
其兄朝举,同年也,已死。
丙子,邵氏净观僧契彬相访。
丁丑仲宁仲贤定用香山地,是日斩草。
己卯,携棋具过庄德迈。
晚月色甚,同德政泛舟出溪口
庚辰,新监杂卖场范从事华相访,淳夫曾孙、元长之孙、赵元镇外孙。
留汪强中午饮。
强中谓酒有五品:苦、淡、酸、臭、甜。
其贬甜乃在臭之下,今日特以醇厚极甘之酒沃之,甚有难色,聊为一笑。
汤朝美邦彦及其堂弟士美国彦自金坛相访。
夜月愈佳常年之中秋也,已治具约德政过邵园,因为泛舟之役。
临出而其主人辞以家集,独与德政乘小舟入湖渰,风露浩然,亦乐也。
辛巳,早,就显亲具蒲馔待二汤。
句容田奉议伟相访。
是日再欲过邵园,会风雨不果,移具过庄德政宅,招德迈,而庄德器支使玙适至,遂同集饮。
韩无咎所送金陵经武堂酒,客爱其醇美,乃以遗之。
夜御夹衾。
壬午,留二汤饭。
癸未,再留二汤饭。
邵轸方远相访,德政之妹夫。
甲申,二汤访别,具饭待之,仍和其二诗。
乙酉,早同庄德迈泛舟至其曾祖通议公坟,有庵曰扬名,山势如城而葬其中,盖程惟象所卜。
惟象赵清献公陈恭公文,其术甚精。
通议公本维扬人,占籍宜兴
既葬而子微登第,官至待制
今子孙甚众,禄仕不绝,亦多富者。
其侧乃蒋隶叔坟庵,曰庆裕,规模不为近世之侈王介甫《赠三灵山人程惟象诗》,见集中。)
丙戌,食后泛舟度长桥至邵园,邀方远小酌天远堂,荷花盛开,其旁即吴师尹宫教之园。
初,任昉钓台在水涯,师尹夷之,别筑台于旁。
师尹近死,园已荒而古迹湮为茭葑矣。
丁亥,拂旦同仲宁、邵方远过香山观外舅茔地。
归,饭厚山庄氏永思庵,主僧觉了。
回县,雨作。
长道赖宽恩,向来宁都事全释,追念女兄悒悒以没,痛心而已。
李全归报。
庚寅汤朝美兄弟遣使送金坛许知观院道士周汝昭眼药,云此观累世传此药矣。
辛卯,新监文思院上界余迪功汶相访,状元中之曾孙。
状元仕止朝奉郎、知兖州云。
食后同庄德迈步至通真观,知观李守宁留饭。
又步过周孝侯,观父子敕告。
庙后有大墩,古木森然,号周墓墩,相传孝侯茔也。
穿墩过田氏废园,今属庄氏。
连日阴雨,御夹衣。
今日晴,复挥扇。
壬辰,至栖真庵烧香,为道者坐化也。
道者乃张惟济提举之妻,与其女皆为比丘尼
操行坚固,生而体出舍利,临死书偈,有僧家所难者。
其子解官持服。
癸巳,夜,吴景先县家遭劫,凡二十馀人持弓矢刀戟而入,其所居在妇家东百馀步。
甲午,拂旦,同邵方远出南门,过王进修道人家,献石棋一副,张公洞泥所造也。
香山,与仲贤、大悦饭茇舍,遂过湖洑,西行三里至孙仲益坟庵。
修竹流水,门径幽深,自其胸次丘壑也。
龟潭形如龟,阔不盈丈。
有亭曰酌潦,而庵名千息。
对祠堂创一龛,华甚,设四几案,为其二室一妾,且留自待也。
又西南行二里访玉女潭,虽有茅亭,而路皆榛翳,赖扶栏夹之。
潭在四山中,三面皆石崖,有窦上达,水浮墨色可畏,投以物则盘旋而下(单氏《风土志》云深踰百尺。经云在张公洞西南三里,面阔十丈。朱冠卿《续图经》,女在□成道,今潭上深阔皆逾百尺。相传玉女窦穴若穿透然。)
唐权德舆李幼卿独孤及皆有诗。
自此东行里馀,呼儿导至佛窟岩。
岩高一丈五尺,阔数倍,水出其左,或云自玉女潭来,流而为涧,石佛数身,皆断躯干。
或云像出岩中,土人神之,多求嗣焉,其毁之必以不验也。
又西南二三里,由王直中知军家墓道出支径访龙潭(单氏《风土志》:山顶有龙潭,县东南五里,非此也。),伐筱刜棘,望石崖而进。
有蒋天成者得其地,樊以竹木,路不可行,易樵叟乃能至。
石壁四插,其高十丈,潭在其中,长六丈,阔五之一,真龙湫也。
窥观毛发森竦,回顾蒋庵不远。
会日仄,归饭千息庵,投宿洞灵。
知观邵惟道置酒。
秉烛过圣堂,观元丰间刘宜夫谊元祐辛未五月僧仲殊留题,然后寝。
八月乙未朔,早至前知观应若谷房赏秋香,又访道士李继彭问眼药。
观中有仁庙时赐《度人经》一藏,今渐散失。
归至香山少休,遂入庄僖简公神道,长松夹路殆五六里。
由径过单时中主簿坟庵,访白鹤洞,水自中出。
令从者侧入以望,云相去二三丈复有洞口,阔数尺。
闻过此则平广,道人辈采石脂于中云。
复出旧路行里馀,乃至僖简远庵,主僧净照来迎。
饭罢,留题而出。
亭午至横涧,折而东二里许抵川步,访所谓洞山者,则高二十馀丈,周围三里,形如张弓,其上皆丛筱,无他异。
洞口流水清澈,觅轻舠匍匐其中,夹以炬火棹而入。
岩石色正白,中为裂罅,谓之石脊、石岸,如削玉,如砥平,如刓刻,诡异不一。
鹅管钟乳往往可取,石燕遇火惊飞扑人。
行数十丈,顶稍高而洞宽。
俄值深潭,邵生惧甚,趣归。
或云,自此而进可陆行半里,有石桥、石磬之属,唐人刻姓名在焉。
此洞惟冬涸可穷览,若积雨,则水与洞平,不可入,今日仅能入也。
晡时过长岘岭,入庄刑曹报慈庵赏木犀,遂归。
是役也,岩洞在邑南鄙者十得五六,道士辈且不知所在,况游客乎?
尚有大成君阳洞,期异日访之。
丙申郡守立道监丞磨勘文字来,并致书籍及凝露惠泉酒。
丁酉,早,访客不遇,谒果利庙。
土人谓之西庙。
庙神乃后汉玘,今封嘉应字人侯,庙碑殊可观。
正祠本在邑南铜棺山,初曰荆南山。
荆溪之南。
相传将死,天下铜棺,如王乔玉棺然,故曰铜棺,又名君山,亦谓袁也。
有林养素者,以失音自号不语先生
有问灾福,但使咒笔书姓氏甲子,即一再嗅之,信笔书偈颂。
今日相访,其语颇文,而主于修养,至于灾福则未必验也。
戊戌社日
微雨连日,蒸渠故也。
夜,西邻庄氏遭暴客。
己亥,早,有怀子中,以《周易》筮之,遇《无妄》之《益》。
林养素传咒云:「灵宝藏经载汝之名,有五鬼名曰摄精。
吾知汝的,速离吾身。
太上律令,汝化为尘。
急急如太上帝君律令敕。
临睡时面北叩齿,念七遍就寝,乃无失」。
王仲谟至自昆山
庚子,早过香山,以酒馔犒匠人及役夫。
饭罢,同仲谟自横涧西行四五里访静乐寺。
荆溪尊者湛然,此地人,后传天台教,建中三年唐翰林学士梁肃撰碑。)
是日冒雨行小径,意寺可宿,而破落不堪其忧,留题而去。
常日在邑中望铜棺山甚远,今寺后一峰正倚山脚,非好事不能至也。
里馀至庄子上知府庵,欲循旧路复出横涧,会日向晚,问土人得捷径号使岭。
既登,峻甚,仲谟窘于跻攀,从者又畏斑寅,予不恤也。
一上约二三里乃得平顶,俯视县郭仅成聚落,隔湖及众渰一一可指,眼界廓然。
雨后下岭尤险,几不能容足。
过西石亭,梅树满林,邑人游赏处也。
至山门始出大路,暮夜抵郭内。
辛丑,唐致远、百二姨自平江来。
壬寅,命通真道士为外舅作缘事。
癸卯,王仲告及其侄荣仲邦美季子)
昆山来。
甲辰,晴,便觉微暑。
舜举王仲显李良佐皆至。
海陵簿尉蒋迪功方庆相访,舜容提刑之子。
未后约致远过庄德政同度周桥,访后汉许太尉𢒰墓。
道中有翁仲龟趺,披荆莽至其下,大墩相连,渐为邑人斸掘。
有碑侧立,字多磨灭,惟其前十馀字粗可读,大略云:夫人会稽山阴人姓刘氏,盖太尉之妇也。
「谈马砺毕王田数七」之碑十年前犹在,今为邵氏取去。
邑人张驹考證颇详。
是日,仲宁兄弟会予,客三杯后出双缣,谓之表坐,浙俗也。
乙巳,妇家会亲姻,谓之宿集,表坐如初。
丙午,鼓外舅之柩登舟,未时至川步登陆。
雨骤作,申后至茔所。
丁未,大雨。
大悦开穴,深丈有五尺,积雨泉涓涓。
茇舍上漏下泥,不可居,同范至能、鲁子师李良佐投宿洞灵观,檐溜通夕如滩声。
戊申,昧爽至香山,送葬者毕集,而地已不用矣。
雨昼夜不止。
己酉,仲谟从诸人议徙柩暂寓洞灵,既至而晴,遂为佳中秋
至能溧阳
庚戌,妇女归邑。
观侧百馀步一峰壁立,状若镌刻,绍圣四年有人遁形而入,故号会仙岩
岩下流水可浮杯,今有小亭
午后同致远西南行里馀访白马洞
将至,涧水淙淙有声,其源出洞中。
入洞,顶如砥平,鞠躬而进,观沈辽刻字。
归访道士朱有中,生于元祐辛未,年七十七矣。
夜月蚀。
辛亥,早同致远、道正应德愚若谷肩舆西南行,过黄家桥(此可登舟入邑。),入湖洑,度侍郎桥,再游惠园。
其眷眷于此者,以古涧碧流也。
又行十馀里,登王总管坟,才二十年,已复荒芜。
进游大城(俗号蒿猪。),单氏《风土志》谓洞门狭隘,止容一人行,内颇宽旷,有盐米堆,白石高峙如雪山状,洞中有四际水流。
今殊不然,入洞才十步,为村民以土窒之。
前日遣人辟治,仅高一二尺,以草为茵,鱼跳而进。
又行十馀步,大石相倚,中有深谷,寸步滑磴,且视且恐。
已而稍宽广,石乳如宝盖垂于其上。
旁又有一谷,然不若前谷之险。
稍前即大坑阱,乃近岁崩陷者,所谓盐米堆、雪山不可至矣。
炬火欲尽,遂出憩,村民吴氏以茶果交相遗。
归入饶州太守蒋天祐垂裕庵,半里至君阳洞,陆希声云在君山之阳,故以为名。
洞去龙潭甚迩,水自洞出行两崖间,甚清驶可爱。
天日下照,不必秉烛,视他洞为胜。
惜乎天祐之兄营坟其上,不复为游观之地矣。
归过金沙,致远独游,停车以待,同饭洞灵,抵暮还邑。
宜兴南鄙岩洞搜索殆遍,惟图志中载武陵龙山,去湖洑渚南十里,中若张公洞石乳凝结,有幢幡羽盖之状,又有瀑布逆流,但蔓蒙密,人迹罕至,不能一往。
南岳山锡禅师道场古迹颇多,且邹志完所乐,去县二十里而近,反未至焉。
既迫南归,须俟他年矣。
夜,雨复作。
壬子,范至能溧阳来。
癸丑,以卮酒饯至能,送之北门。
甲寅,装船。
乙卯,仲贤护外舅之柩归昆山卜葬,仲谟、仲告、荣仲偕去,同安人送至溪口
丙辰,陈尉愉相访,即永和故监镇之子。
丁巳,数日昼夜雨,渰田已十分熟,今遂败之。
妇家置酒相饯。
戊午,早发宜兴,才数十步,大风雨不可开,转溪复回。
唐致远小舟先去。
己未,风雨不已,溯湖渰甚迟滞,入夜仅行六十馀里,泊杨家舍。
庚申,雨止。
早至溧阳县,泊金渊亭(事见《吴越春秋》。)
陈朋元、丞赵宣义师旦、簿钱迪功闻诗、尉时迪功作乂、新辰倅奉议煜群用相访。
秦惠长书及文编,楚材大资政之子也。
刘季高侍郎至此方数日,年八十一,近卧病,而精明如故。
谒阎德夫、郎彦昭,留致远饭。
辛酉,晴。
彭庆携磨勘朝奉郎告身来至县治。
登绿净亭,可望湖山,视田畴。
刘季高三子右通直郎瀹、右修职郎治、司属官泌相访,求季高作罔极庵额。
季高云:靖康间钱益以杂学士陕西路制置使调兵勤王,而置司长安
既次陕府太守不以节制待之。
益诘责,则云五路自谓泾原环庆秦凤熙河鄜延,初不与永兴军路也。
益乃具奏,诏改铸陕西五路及永兴军路制置使印,其迂如此。
范致虚左丞长安,初亦尊王人,用申状,而益用劄子如他路。
致虚大怒,奏乞本路自勤王,不隶益,后卒无功。
或谓旧有从官使河北徐处仁亦以前执政大名用申状,使者戒吏云:大名府回牒,馀则劄子。
人以为两知体焉。
顾纲献笔,季高甚赏其艺,数为作诗帖。
纲求跋,与之。
思堂春饮群用、致远
壬戌,早,诸公相别即行。
致远送数里,群用追路送集字《周易碑》。
县四十里有贞义女庙(女姓史。)李太白作记,题云「濑水上古贞义女碑铭并序,前翰林院内供奉学士陇西李白述」。
其末有跋(「濑北四十里,太白斯文,《遗集》阙载,故世以石李为异。昔寘县,县之明府夏侯戬以俸金刊石,移置子胥投金之涘。卑庳翳荟,访阅攸艰。进士董行叙。」旁刻刘谊、毛果、李玙元宫之。右淳化甲午十一月。当淳化时集未备,故有阙载之语,今已见集中。绍兴八年立春后十日,观年,溧阳周淙重立庙于此,而徙碑还旧,此盖故县也。故陆龟蒙《书李贺小传》云:「东野以贞元中为溧阳溧阳昔为平陵,在句容县南五里。有投金濑,濑南八里许,道有故平陵城,周千馀步。」谓此。)
晚抵黄连步,遣江阴坐船归。
癸亥,蓐食治装,凡九轿五车十担,巳初方能行,前日在溧阳以辎重寄魏聪之舟者犹不与焉。
行十五里,饭分界潘氏。
午饭官塘,薄暮次溧水
彦平邑丞朱文林致知、尉郭迪功永华相候。
尉厅有后汉校官碑尚完,李野夫、公择兄弟尝读书于此。
有亭,今废。
投宿中山驿,赴彦平会,夜分归始饮酒。
甲子,雨。
昨日若尔,狼狈甚矣。
陈德新教授常熟丞秦焞耀元相访。
焞,棣之子。
晚赴彦平会,甚勌。
九月乙丑朔,阴。
早招陈德新教授饭。
晚赴秦耀元会,饮木犀酒。
庭下有雁来红,即藿也,丹红可爱。
夜雨。
丙寅,早雨止,挈家游茅山
出东门二十里,饭张野坊。
又二十里,少休天王院,微见日色。
又二十馀里至茅山镇,又里许入崇禧观。
句容郭彦和、官告院吏出身。)道正知观事兼管辖本山诸宫观元真、山门道正同知观事吴守卿、山门副道正签书观事卜诚全相候。
嘉祐中句容县陈倩校修《句曲山记》云:观对华姥山(《记》云吴大帝孙女升仙于此,故以名山。),本陶宏景华阳之下馆,唐贞观九年立观,本朝改今名。
兵火焚荡,秦会之家复修之。
晚置酒三行,山中宫观所入丰厚,游人至,例接待云。
按《记》言大茅山在崇寿观北独高处(今崇禧甚近。),中在积金峰北独高处,小在中山北。
大茅君讳盈(即《史记》所载。),中茅君讳固,小茅君讳衷。
是日行道中,望冈阜西南来,势若连环,既赴三茅,而尾北掷。
马上口占云:「千峰溧阳来,势若西南奔。
遥拱三茅峰,不敢迫至尊(近三茅无山。)
三茅如轩县,次序俨弟昆。
正西辟夷涂,群仙之所门。
至今下泊宫,往往弭旗幡」。
此山之大槩也,须遍游。
丁卯,夜闻雨声,平明遽止。
挈家游山北,五里,入新创白云崇福观。
绍兴壬午太上赐额,道士王景温主之。
山势环抱,右倚白云峰(自此登中峰。),左带龙山及石培峰(山多石得名。),前对赤山,望之如以巾羃覆冠冕,其内即湖也。
又二三里至三茅祠宇宫。
按《记》云:在中茅峰西侧,天宝七载立精舍。
今之观宇甚平常,颇有宣、政士大夫如李弥大辈题字。
知宫黄见正,濮州人
次上升元观,本在山顶,建炎间移此,望大茅峰在东南。
次上升元顶,谒白鹤庙。
按《记》云:汉永平二年立殿,下有坛,即三茅君飞升处。
已半枯。
右庑有小轩,望川原甚广。
自庙下岭,至大罗源
按《记》云,在中茅峰之西(若自正路来则稍迂二三里。)
此处有清真观,每岁观会,必设御斋,上登极罢之。
诸观皆有茅君像,而此观独异,栋宇亦敝陋,惟新创元武殿甚伟。
酌丹砂泉(《记》有玉祠宇宫、砂泉,在中后,疑即此。),出门踏丛筱访卧龙松,根盘如龙,枝如覆屋,尝有道人庵其下,时睹巨蛇出没,遂去之。
又入山一二里,入张椿龄凝神庵。
庵坐中峰殿,亦对赤山湖而稍偏,其左即白云峰,隔峰即崇福观白云峰中峰相连。),其右即小茅峰也。
椿字达道,太上数召见,赐御书、衣服、白羽扇。
天鹅翎为羽,沉香柄,茶磨,色正紫而底青漆,其外如椰子,刻御制铭云:「截汉玉,琢苍筠。
铅运顶,汞成尘」。
后有「损斋」二字。
今上亦赐御诗扇面。
楼阁华焕,酒味清佳。
椿伤足不能行,戏作小诗云:「仙师足厌踏京洛,亦复懒控茅峰鹤。
遗形聊示德充符,闭目定从陈铁脚(事见《山记》、《朱自英传》。)」。
次入黑虎谷访刘蓑衣庵,坐小峰,对中峰。
蓑衣,恩州人
与语,正而不夸。
太上尝召对赐赉,皆不受。
冠履质朴,异乎张君。
自此复出官道,归饭崇禧,日已过午,往复约二十里。
饭罢,东行过西楚王涧(又有东楚王涧,《记》云楚王立寨得名。),入五云观。
《记》云在华阳洞西门,本王钦若置道馆。
钦若死,其妻请立观,景祐元年赐额,晏殊撰记。
便道至玉柱洞。
洞深数丈,中有石柱,篝火一游而出。
数十步间即华阳洞(《道书》华阳第八洞天。)张方平诸名人刻石洞门。
其穴萦纡,侧身膝行乃可进。
才二十步,水自中来,伏流出外为涧。
遣从者踏水行百馀步,得受箓人所投竹简而回,其源未易穷也。
由小路上元符宫。
宫依积金峰(《记》引《真诰》论立名之由。),对大茅峰稍偏,而以五云峰为案(《记》云茅君乘五色云现此峰。)
昔王略、刘混康相继居此。
落成于崇宁,凡数百间,地势极高,未至四十里已望见其室宇。
兵火无孑遗,杨在中妻赵氏复葺之,视山后阶墄殆未及其半,然壮丽已甲宫观矣。
都辖徐知宫贺从道置酒,不暇留,相导西过天圣观。
观在积金峰之上,正对大茅峰。
《记》云:梁天监初,陶宏景迁龙子于此豢养,本朝祥符三年迎入内,寻归之。
池在殿下,深数尺,其水湛然,旱岁辄请祷。
己卯春教官时,张子公迎至祈雨甚验。
今有一二在盆中,以示游人云。
复回元符宫,下华阳桥,观陶隐居丹井(,政和初得之。)其下泉流觱沸,是为楚王东涧
度桥陟华阳宫,亦对大茅峰。
《记》云在积金峰南,华阳洞西,本陶弘景之上馆,天宝七载立。
知观李友文,涧之西冈人,出自唐景皇帝,其族颇盛,谱牒不绝,收唐告尚多。
往时搜访江南李氏之后,而州县屡以友文族人应诏,久久不报,岂以知诰妄引李氏谱耶?
次入栖真观,《记》名玉霄庵,弘景华阳之中馆,本朝赐今名,弊陋之甚。
日已晚,由小径历酆都山,山骨皆石。
或云旧有太乙救苦天尊殿,博州人王若宁守之。
又数十步至余都正庵,死十馀年,亭馆摧毁,废沼残花而已。
此崇禧之便门也。
自五云观至栖真相去甚迩,日短道险,故匆匆耳。
夜,大雨竟夕。
戊辰,拂旦乘笋舆登大茅峰,凡十八盘乃至其巅。
北望中峰,西北望句容,西南望溧水,正东望金坛,惟正西皆平原,予诗所谓群仙之所门也。
上有太玄殿,以丫头为外案,方山为内案。
殿前有小池,殿后有石坛,嘉祐以来张环诸名士皆刻姓名。
云飞气欲雨,匆匆下山。
入太玄庵,登八仙殿。
殿下池号喜客泉,觱沸殊甚,水流为涧,入崇禧,给烹煮灌溉。
归崇禧方辰巳间,乃挈家再过山北。
约十里许,路傍有塼堠,刻云「崇玄翊教真人陶隐居瘗剑之地」。
其后十馀步,田间有石兽二,即隐居墓,文隐起,铭(云云)
稍前即玉晨观(本许长史沙馆,梁为□馆,唐太宗改为华阳宅中起辰观,元宗再造紫阳观,本朝改今名。),东对雷平(《真诰》云因雷氏得名。),前有大池(《真诰》云郭四朝所造,今俗谓之郭真人养龙池。中有驼龙,长三四尺而四足,或见之云。),及许长史丹井徐铉铭并书。)
入门有二坛。
其左即长史坛,刻云「贞白先生立」,其右云是隐居埋剑坛也。
东廊长史手植,其围丈馀,西廊左纽围八尺。
三清殿后沐发老君像甚古,观后有凤门泉(《华阳颂》云「井列凤门泉」。旧记谓观前丹井正与长安丹凤门水同味。今别号此泉为凤门,恐误。)
近岁士人曾恂重述山记,比陈倩所校旧记颇详。
观有其板并古碑十馀,最佳者隐居所帖《长史旧坛馆碑》,隐居撰并自书数十字。
又玄静先生碑,柳识文,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号为三绝。
颜鲁公书。
唐太和七年十月四日禁山敕,署敕使七人:一曰太傅侍中,一曰太保平章事,一曰司徒侍中,并不著姓,馀四人刘、段、牛、李也。
秉政者三人:右仆射平章事,不著姓,赴太清宫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德裕门下侍郎、平章事路隋,并书名而不押字。
谩记旧制,其无姓名者,唐表可考也。
呼匠摹一二碑及三茅君像,偿以千钱。
自观西灵宝陶隐居所居,或云即昭真台。)有瑞像老君殿,兴于开元,殿前有周真人养龙池
道士王宣言,字子谊号王自在,年七十,汴人
徽宗屡授道官,不就。
壁间挂欧公小草《秋声赋》、《归雁亭诗》。
知予居吉,欣然见畀,以答之。
其徒陈姓者馈眼药。
饭罢,东南行二三里,入燕洞宫(《记》云梁普通中晋陵女子钱妙得道于此,至今女冠居之。)
洞在宫南半里,大石错立,一石横压洞口。
窥其两旁,盖深阱也,或云道人有缒而入者。
又稍南即钱真人诵经岩。
岩在平地,三面如围屏,西南其向,真人诵《黄庭经》于此,石文略类所倚之迹云。
知宫吴至道言山多盗,亲尝被劫,道人辈有遭屠剥者。
尚有抱元观(隐居帖所谓抑沂水阳谷川也。)、乾元观、(《真诰》:定录大横山而升元洲,隐居创郁冈斋室。下有泉水,李明合丹即此地。其西又有方隅山洞。)丹砂泓(今有田先生庵,洗出山石甚佳。),远者四五里,近才一二里,而雨大作,从者咨怨,遂回崇禧,独登华姥山,谒孙仙姑庙(《记》谓仙姑名寒华,孙权孙女。按政和戊戌岁王汝民记,云权之从侄孙也。村民祈祀多验。归阅《真诰》,仙姑祖名贲,汝民盖据此。)
是行也,山之东周览无馀,山之北再至而遇雨。
山之南自崇禧五里至分阴泉,大茅君洞二里至八卦台,陈待制捅庵在焉。
又二里至庆云洞,又二里至泼墨池,复回四里至金牛洞,次一里至南华阳洞及崇寿观,有抚掌泉、九锡碑,次出大路至南华阳观
道士所言如此,既未暇往,不复考證。
夜,道正吴守卿置酒雨中,爇黄连香,命卜处中鼓琴。
黄连香、青精饭,山中绝品也。
己巳,挈家冒雨发崇禧,饭天王院
晡时复至溧水,别邑官登舟,而天气稍晴。
溧水发原东庐峰(约去县十馀里。),迂曲浅狭,冬涸不可行。
舟凡八十四盘,至乌拆桥乃深阔,入金陵城,是为秦淮
庚午,晴。
早,周旋方山者几百里,晚距府城二三里止。
夜,雨。
辛未,阴。
入上水门,泊天津桥。
方务德被召去,史志道未上。
韩无咎运判叶梦锡总领、周仲应福通判
拜三十姨,襁褓中相别于九江,四十馀年矣,留饭而归。
移舟折柳亭下,徙寓大舫中。
壬申,雨霁。
御前诸军副都统制武功张大夫荣、府倅严承义焕文子、袁奉义惟一、教授何承议作哲、签判鲁通直璆、察推文林崇、左司理孙迪功革、右司理林修职宗文、上元宰魏宣教楫、江宁陈宣教旵、主簿钱迪功永存、威武军承宣使张渊军器监丞翁子功新南城主簿大明、府学正融、学谕蔡瑀,士人张光祖朱符、钟大声经纬、古安世谠说相候。
同家人赴周姨夫饭。
饭罢,报谒众客。
戒坛院,上卢舍那阁,其高九丈五尺,中山僧初政所造。
次至保宁,上览辉亭,观诸军呈马。
晚赴府会。
癸酉,方懋秀才来求捕盐牒于倅厅庐陵人也。
早府会,登高于雨华台癸未岁陈阜卿一新之,榜曰总秀。),韩、叶、张侯与予凡四十客。
酒阑月出,临台奏军中乐,命妓李素胡舞,坐客皆引满,归而大吐。
甲戌,赴叶总领会。
池有双雁、一鹤、一鹅。
庄德全约饭,不果赴。
郭辅推官,即明叔内翰孙也,来谒索,以五千乘壶遗之。
乙亥,诸军大阅,辞张侯之会,与翁子功过蒋山,礼宝公,酌八功德水,访定林。
钟山、蒋山之间,有陆务观乙酉七月四日题字,为续其后云:「丁亥九月十一日务观之友周子充翁子功来游」。
子功盖往时扶病招务观者,怯雨留塔下,今复为东道主,但恨欠此佳客耳。
蒋山长老正恩法嗣杲,恩禅风孤硬,号恩铁脚,有功于葺寺。
而向所谓杨善友者,今披剃,名法才,其妻已死,独裒数十万缗再造三门云。
饭罢,由山路访草堂,即北山移文者,盖蒋山之尾也。
旧有宝成寺、娄约法师讲经台、大井及他遗迹尚多,近为杨存中毁去,别筑其大父宗闵坟,寺额曰隆报,又立庙于寺侧,亦赐敕额。
殿宇极侈,营造犹未已,古迹为之一空,太息而归。
循履舟山,过行宫养种园,望屋瓦鳞鳞。
子功欲同游阁上。
游止,遂复入东门。
子功有会,不果赴,同周姨夫赴张睎颜太尉晚集。
年七十三,尚蓄十姬。
有秋香者,府中号雪婆婆,善酒戏。
四鼓后归。
丙子,晴。
漕司主管文字赵承议不怯,同年也,干办公事范宣义同密之子、主管帐司赵文林师炳、保宁长老行舒、天禧长老智勤及蒋山恩老并相候。
两司已供张赏心亭饯别,俄报敕使王官来阅军实,遂散,携家登览而归。
人事扰扰,解舟已申时,便帆行夹中,宿板桥
丁丑,风正,扬帆甚驶。
晚泊采石夹中。
戊寅午时入姑熟。
溪水色绀碧,与河流不相杂。
泊舟阅武亭下,太守吴明可给事通判朝奉大夫望之、教授沈迪功瀛、判官文林坚、录参赵从政伯弼司理萧从事利用、司法陈迪功邦度、司户吕从政滨、知当涂县王宣义、权丞任文林三杰、尉杨迪功钺、知繁昌县陈宣义文宁国签判王承议杞并往复。
沈教授、任丞出北门五里馀登凌歊台
台在黄山上,本不高,而望甚远。
西南即青山,却顾采石、天门溧阳和州诸山皆在目中。
杨次公诗云:「大明七年暮冬月,宋武南巡立双阙。
銮舆先幸凌歊台,云中箫鼓奏春雷。
六龙一去晚无迹,山花野鸟空相忆。
翠羽鸣鞭来不来,景陵芳草年年碧许浑集亦有诗。)」。
台后本有精舍,近岁太守周敦义移于山下,尚有塔存焉。
与二君小酌,会日暮下至寺中。
其邻即东岳宫,颇严峻,门立元符间石刻。
出,还舟,盛秀才旦携诗相访。
己卯,赴州会于凉堂,酒名「宴堂」并「姑熟」。
群妓凡陋,不称欧梅风月也。
城上有亭,西南望龙山,去城十馀里,相传孟嘉落帽处。
明可云尝访山,无诲客之基,况非江陵乎?
又云辛巳采石之战,水军统领盛新最有功而人不知,今死矣。
庚辰,人事扰扰,巳时方能行,未后至大信港,东风作,遂步登东梁山,峻甚。
辛巳,未后过下驿矶,舟人放䉡稍缓,几触石觜,赖永新客舟舣岸,以篙拒之而过,其势甚危,闻溯流最畏此矶(夜来似梦许诵《金刚经》百卷,设陆水一会者。晨起于神佛像前许之,果获祐云。)
晚泊芜湖县吴波亭,宰沈约之相候戊寅秋尝会于金陵。)
按《图经》,县即《春秋左氏传》楚子伐吴克鸠兹,今谓之皋滋,亦曰皋夹,《舆地志》云县东五十里曰皋兹是也。
宋、齐《志》淮南郡湖县,故通号于湖,去太平州六十里。
壬午,尉赵修职不疚相访,同年不病之弟也。
张大王,入西能仁院,破败无足观。
又过东能仁院,亦破败。
《图经》云本名古城院,即古宜春县城
《晋书》王敦屯兵湖阴,梦日绕城,即此地也(去县十五里,有玩鞭亭。)
寺后有墩,褰裳践荆棘而游焉。
饭罢,出土门东北行九里,访赤铸山,高十丈,周回七里,旧经云楚干将铸剑之地。
干将被诛后葬古宜春县,即此地,其坟见在(《吴郡图经》将门,门外六里有干将墓,俗讹为匠,与此异同。)
《寰宇记》云复父雠三人,以三人头共葬。
今村民指其旁一山号神山,山冢多石,有泓坎,相传为淬剑之所,又有足迹如进步登山者,他无所考。
北行过赭山,有舍利塔四级,登其半而归。
道游吉祥院及宁渊下观,十五年前皆尝至焉,是时未为观。
道士一二人植花木于小轩,榜曰壶
近岁󱻒矶之观不可居,始以此为下观,栋宇日葺而壶废矣。
晚赴沈约之会。
荆山在县东南十五里,高二十五丈,周围九里
旧经云卞和得玉之所,今出寒水石,隔江而远,不果游。
淮南亦有荆山
癸未,早,沈约之携诗编来别,遂行。
晡时三山矶,亦险。
晚泊月子港。
连日无风,行甚缓。
甲申,早,北风作。
午至繁昌县,陈宰及太平州推官慕容从政邦孚、主簿刘迪功孝称、尉丁迪功辀并相候。
登岸报谒,草庐苇舍仅数百家。
道游宝山寺,破屋残僧无足观。
闻县后有缥眇亭,景物似凌歊,江行望见之,会挂帆不果往。
又去县六十里有隐静寺梁杯渡禅师道场,计三日方可往复,亦不果游(《芜湖图经》:鲁明江水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经云晋人鲁仲明立寺,感江神送木,惟闻鸣橹,因以为名。按繁昌县有鲁鸣水,以梁杯渡禅师居于隐静山之上,因此著名。未知孰是。)
乘风过返秦矶,入丁家夹宿,三月十九日尝泊此,正七月矣。
再呼谢镐,饮以酒。
乙酉,子后乘月扬帆出夹,过铜陵县不泊。
未后抛北岸,避阳山矶,晚复过南岸,日落泊梅根港。
前时顺流自此至丁家夹,今者溯流而水程无差,赖风力也(《池阳记》云罗隐初居此,后徙九华。)
是日舟中有三乐:遇顺风、望九华、读《笠泽丛书》。
丙戌,风力稍缓。
午入清溪,溪水碧色,泊弄水亭(亭逼城临溪,与杜牧诗不同。)
入门即池州州治,谒太守同年赵朝散彦博富文提举常平李承议庚子长、通判陈朝散璘,同年汤平甫知县适在此。
丁亥都统制宁国承宣使四厢俊及其子閤门祗候政、贵池赵宣教清献公之后。癸未夏予过上饶录参。)司户袁迪功祖严、赵修武公颀并相候。
汤平甫共饭,同度陈公桥、(今曰清溪桥,即唐李景业所谓通远桥。)泄水桥、秀鲜桥,遂至齐山嘉祐中太守王晰微之尝作《齐山记》云:山东西广三里,袤半之。其西直郡之谯门,距城千馀步。上有十馀峰,其高等,故曰齐山。或谓高四十寻,周回殆十里。此山因唐刺史齐映有善政,故名焉。)
山脚插入清溪,石色青苍可画。
洞穴半出水中,泛舟扣其户而返。
步登延庆院,以旧僧庆先为指南。
环寺岩洞可见者:罗汉殿后曰妙空岩,在大石中。
次曰丹砂岩,俯偻乃可入,片石斜出,叩之声硿硿然,四旁屈曲,皆奇石也。
法堂之下曰蕉笔岩,亦名唐公岩张环字唐公嘉祐三年任记注,以蕉为笔书岩旁,故云。),有黄大临诸人题字。
山之上曰春流泉,进窥无底。
同历武功岩(近岁都统王进名。),遂至观音岩
本名上清,两岸对起,三面环抱,有程正辅蒋颖叔题字。
右转登寄隐亭太守吴中复名。),四面皆翠石,有小岩刻「寄隐岩」三字石上,其前有熙宁甲寅重阳日太守刘斁思甫题名。
东北乃紫薇亭故基(谓杜牧之。),面淮南诸山,下临秋浦、清溪,直接大江,眼界豁然。
又其旁拔起数峰,奇甚,谓之小九华,盖与上清岩皆齐山最胜处也。
崎岖行硖中,仅可通人。
稍前曰大石谷,又稍前曰定力窟,深不可测。
又其上即翠微亭,是为山巅。
杜牧之云「江澄秋影雁初飞」,此地此时也。
东望碧峰剑立于远山之坳者,九华也。
南望大山横陈者,太婆岭绿峰也。
北眺州城,邑屋可数。
大槩主山自紫岩蜿蜒西来,其左即贵池口,《舆地志》所谓梁昭明太子贵池湖鱼而美者。
其右即清溪、秋浦,望之全类临安西湖,而一堤隐然属城,亦类苏公堤,此又登览最胜处也。
予赋小诗云:「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
蜿蜒正作长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
又云:「天遣江山助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
向来稍喜《唐风集》,今悟樊川是父师(《池阳记》载牧守郡时,妾有娠,出嫁州民杜筠,生杜荀鹤。)」。
久之由别径下九顶洞,上有九顶圆如盆覆,中颇平广,有磐石可坐。
嘉祐中,因太守王晰易名集仙洞王介甫唱酬甚多,即撰《齐山记》者,集仙以其所带职耶?)
洞后有穴,侧身可过,一小洞也。
窦穴上穿,颇类月岩,而其山上乃唐观郡楼基,王晰易名青霄亭,今亦废。
其下曰独秀岩,翠壁横峙可爱。
访左史洞,为马军寨所限,出寺行里许乃至焉,实寺之后山也。
其深数丈,可达于外。
左史李方景业也。
杜牧之景业来守,故为立名,而张祐书之。
又有石燕洞,大抵皆石也。
游已还寺,再登翠微亭置酒,时赵守致馈,平甫赋二诗,予次韵云:「上清别殿旧通明,仙圣飞腾户不扃。
出郭尚疑窗列岫,绝堤始露岳真形(堤尽循水,而观石骨层出,山形在此。)
奇奇怪怪无非洞,下下高高总可亭。
但把醺酣酬绝景,天风吹面径须醒。
相君早日翼天飞,晚落江湖罪以微。
好事一时翠壁,佳名千古记黄扉(旧记映罢相后尝历江西观察使。池旧隶江西,则此山因以得名不为无据,但不当言刺史耳。)
朝游要及鸦翻树,夕返何妨萤湿衣。
更得汤休奇绝句,后来谁忆谢元晖」。
访沈辽云巢,人无知者。
甲夜归。
戊子,早至郡斋中和堂,登萧丞相楼,复游景德禅寺,访见山堂,为添差路钤王宗所占,排闼造焉,见山而已。
次过天庆观,读徐铉碑,李煜紫极观也。
巳后赴提举司会,荷池中有秋浦堂,颇幽爽。
会散,出北门二里登贵池亭,俗呼望江亭,以其见大江可望淮南也,亦见九华诸峰。
亭久废,今方重立。
归上南楼,南门城楼也,正对齐山
循城而东有拱翠楼亭,隶邑厅,又稍前即九华楼,三者相望,皆下临清溪,遥见九华,大抵为大婆岭所障,不能尽见诸峰。
大婆山极高,而其名不典,图志亦不及之。
富文送菊酒,与骨肉小酌于南楼
夜归弄水亭易提举司坐船至隆兴(《江上录》自金陵芜湖二百三十里,芜湖池州三百九十里,池州湖口六百五十里,湖口南康军一百里,南康军隆兴三百二十里。)
己丑教授文林师正总领赵承事自量(子书之子。)相访。
赴州会,坐中见梅花,赋小词云:「白白江梅,大都玉斲酥凝就。
雨肥霜逗,痴了闺房秀。
莫待冬深,雪压风欺后。
君知否?
却嫌伊瘦,仍怕伊僝僽」。
营妓曹眄颇洁白淳静,或病其讷而不颀,戏以况之
乙夜,富文出家姬小琼,舞袖翩翩。
往闻范至能云,顷朝士姝丽有三杰,谓韩无咎、晁伯如家姬及小琼也,禁中亦闻之。
又作小词云:「秋夜乘槎,客星容到天孙处
眼波微注,将谓牵牛渡
见了还非,重理霓裳舞。
都无误。
几年一遇,莫讶周郎」。
富文近再醮,有所竞而设榻于外,时方为两解,故戏之如此。
庚寅,早,欲如九华,而云梦宋宰肱及归州助教张蒙正相候,过午乃能上马。
时侯差忠训郎赵良弼等同行,辞之不可。
五十里至铁券山,投宿叶荟秀才家,华屋修椽藏四山中。
荟有子,登进士第,新鄱阳
山深,夜甚寒。
辛卯,早,再赴叶君饭,乃行,尉亦并辔。
二十馀里至青阳县,令成文林雱、丞熊从政实褒、主簿陈朝立、巡检程大夫(名同先祖。)来迓,馆于驿中。
尉廨即宋齐丘宅,其傍对九华(《池阳记》云:尉廨即唐费冠卿旧居,然则齐丘后复居此耳。),而丘之墓在牛心山下,去县东五里。
陈朝立会,以能仁院为廨一名罗汉院。),旁有妙音院。
同至县学,登经史阁,望九华紫翠千仞,造物融结奇巧,真尤物也。
青阳右奉议郎杨元禀者极有吏才,学舍乃其所葺。
朝立云:舟泊大通镇,陆至青阳才五十里。
又云:县东二十里有潮,其大如卓面,而石穴极深。
日三潮,每潮鱼虾辄先出。
壬辰,早同陈簿、赵忠训出郭十馀里,登双练亭,两瀑披崖,故以名亭。
度西洪岭,入龙安院。
自此徐行,历永安塔、虎跑泉,过石龙口、虎跑岭。
此两处地势稍高,望双峰、九子甚奇。
遂入广修院,去县已二十五里。
院宇颇雅洁,寝堂望双峰(远望如双剑者,此二峰也,闻最高云。)帻峰、真人峰、莲花峰,是为五老峰
步至上雪潭,源高而远,仰视莲花峰,正如所倚之屏,其前即石门水所注也。
峭壁削成,悬瀑十丈,怒涛骇浪不减三峡,或潴为深渊,或散为奔湍,雷轰电掣。
约二百馀步为下雪潭,其间多大石,水平布者数丈。
潭中产石斑鱼,不常流。
有璎珞泉,水跳石上如贯珠,尤为奇绝,而土人不贵也。
食罢转山而行,终日观山而殊不厌。
约十馀里入无相院,有观音阁对峰峦数重,留题而去。
又二三里至协济庙,庙神兄弟二人。
日方晡,或谓化城远不可到,遂止。
陈朝立置酒中坐,帅诸人下九华溪,踏石涉水以为戏。
体肥甚,独堕水中。
溪自龙池来,欲访其源,或云去路太远,惟祷雨乃至,今芜秽不治,不果行。
终夜溪声如大雨,可听。
癸巳,早,循溪而入,至乱山环合处登化城岭。
岭峻窄,时时回望,诸峰层出,殊快心目。
少休半霄亭,巳时至化城寺
寺宇甚佳,唐时新罗王子金地藏修行之地。
手植两株,根株亦不甚大,但共结子耳,数年前一株方枯。
王健知县者,文正公旦之后,作普同塔,具誓他日归骨于此,亦笃信释氏者也。
饭罢谒金地藏塔,又在寺后突然一山上,常时可望大江,是日适为晴岚所蒙。
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味敌北苑。
陈朝立以翰先归邑,乃同叶、赵行二里访龙女泉,其旁乃李太白书堂基,今为张氏坟地(或谓书堂在半霄亭旁者非。)
自此下岭,过苦竹坑,俯视群山,左右对列,中有平田,气象极好。
稍前即寨头,盖建炎间张遇寇青阳,县官移治于此,真关隘也。
行近悬桥,双瀑自石山对泻,未经名人题品,故无闻焉。
又行至蜃盘岭,而化城峰尽矣。
化城,九华最高处,蒋颖叔尝有悔游之语,俗传十里,殆不止此。
赋小诗云:「攀萝度险捷猱猿,石角钩衣屦尽穿。
莫迓远寻金地藏,也曾徐步玉阶前」。
又数里至龟山,一上复数里,尤为险峻,有崇寿寺、慈民阁,对双剑峰也。
又赋诗云:「注坡缘壁化城中,客愠奴嗔我亦慵。
及至龟山还一上,为怜高阁对双峰」。
僧善修年八十六,赠以诗云:「老僧九十视耽耽,二十年来不下山。
我得九华充法供,亦能禁足老山间」。
日尚早,爱其景物,遂宿焉。
甲午,早,下龟山,行十馀里入圣泉院
泉在院侧石岩下,号无底泉,试之仅二丈,盖游者未尝测其浅深耳。
水自岩出,甚清驶,中有五色石
饭罢即行,过慕镇,回望九华,横侧高低无一同者。
又五里至曹溪寺,又五里至觉安寺,五溪合流于此,故又名五溪寺,有王子尚枢密绍兴六年湖北帅所题诗。
主僧自全课,令占二兄纲运,约八日有信。
又五里入大路,过铁券,叶元质别去。
又二十五里投宿马牙酒坊,二三里有常安寺,夜不果往。
陈朝立自青阳致馈。
是行自西洪岭入山,盖西南也。
日观山面,既至圣泉,盖自西北而出,所谓山之东乃山背。
闻有广福等僧院甚佳,而从者猥众,颇不自由,不无遗恨(《杂著述》卷六。)
隶叔:疑当作「颖叔」,即蒋之奇之奇正为宜兴人
上皇帝表淳熙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南宋 · 王淮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九六、《宋会要辑稿》礼五七之一○(第二册第一五九七页)
臣淮等言:恭睹寿圣齐明广慈太上皇后无疆之寿,新岁七十,车驾诣德寿宫行庆贺礼,臣等谨帅文武百僚拜表称贺者。
尊俪慈皇,共适纵心之乐;
崇寿母,益彰养志之诚。
祥辑宫闱,欢均区宇。
臣淮等诚欢诚抃,顿首顿首。
窃以爰及姜女,古公俾立室家;
思齐大任,文王以受方国。
辅成大业,积累丕图,圣德萃于一家,备福充于四海
恭惟皇帝陛下茂隆宝绪,寅奉燕谋。
明有尊而有亲,广教敬而教爱。
比既行于盛典,兹复讲于彝仪。
天仗肆陈,陋东朝之数跸;
春醪交酌,跨前殿之奉卮。
臣等祗帅群工,幸逢嘉会
事父孝事母孝,迭观缛礼之成;
与臣言与子言,咸听颂声之作。
臣等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欧阳国瑞母氏锡诰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二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一、《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四二、康熙《西江志》卷一九六
淳熙己亥春二月以卧病铅山崇寿精舍,邑士欧阳国瑞来见,且出其母太孺人锡号训辞及诸名胜跋语,俾亦题其后。
国瑞器识开爽,陈义甚高,其必有进乎古人为己之学,而使国人愿称焉曰:「幸哉,有子如此矣夫」!
岂独以其得乎外者为亲荣哉?
因窃不辞而敬书其后如此。
国瑞勉旃,无忽其言之陋也。
延庆觉云讲师塔铭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攻愧集》卷一一○
浮屠氏法盛于东南,而明为最,兰若相望,名德辈起。
予固不能尽知其人,然采之公言,其间虽一代宗仰者往往未免评议。
至问觉云师,则同然无异辞,余尤不能知也。
尝造焉,修干古貌,丹唇碧眼,长松野鹤,无一点世间气。
与之语,愈叩而愈无穷,名下士信不虚矣。
师既以隆兴癸未岁十二月十有八日化,叔祖居士语钥曰:「士之难其全久矣。
赵魏老犹不可为滕薛大夫,矧释氏事寂灭而不免于应世,二者冰炭,谁能一之?
能使学佛者宗其教,交游者服其人,周旋酬酢,无一可议,殆鲜有觉云如者。
我与之方外交,既已叙其行事,汝铭之」。
遂谨书而系以铭。
师讳志连,字文秀,觉云其赐号也。
俗杜氏,世家于明州鄞县之宠山。
孕有祥,生又不凡,故母山氏笃志竺乾法,令从礼寂公慧云为师,肄业崇寿
年十八受具戒,明智目为僧中凤雏。
圆照授以天台教义,后从智涌,顿悟圆宗。
年登三十,适延庆,为第一座,始开讲席。
辩才先放,落落风生,四众耸服。
靖康以来,更主五刹,惟妙音不及煖席而迁,馀皆碎于兵火。
师一居之,卒化瓦砾为宝所。
圆辩重建延庆于煨烬之馀,功未竟而死。
遗基废础,尚多有之
虚席旷岁,实难其人。
天童宏智禅师以师为首,众议是之,遂徙居焉。
经营十年,无有不备。
施利山积,一毫不自奉,悉以资建立事。
云栋雪脊,杰然城隅,望之如昆阆间物,非大勤劳不易至此,而师未尝足也。
或赞其新伽蓝者四,当不愧智者。
曰:「此有为功德耳,岂敢以此比迹前哲?
深恐不能洪宣祖道,为法门罪人」。
故虽所至兴建,而讲学不少休。
承学之徒翕然向风,诚于祈祷,感应响捷。
或欲记之,必痛以妄语为戒。
秘监姜公守四明,为师作真赞,门人固请立石,师终不以为荣。
其不求名闻类如此。
一时名士多乐与游,望之则毅不可犯,即之则和易温恭,久益敬之,终不得而亲疏也。
有达官与之剧谈,贯穿禅律,纚纚不倦,惊曰:「师禅教并通」。
曰:「冰泮雪消,固一水耳」。
又问:「《华严》、《般若》似过于繁」?
曰:「支离所以为简易也」。
于是肃然,尤敬异之。
丞相沈公来镇,以僧职处师,师以老疾固辞。
丞相遗手札曰:「师当表正一方,纪纲诸刹,毋退避以自洁」。
且迫于诸方劝请,始受命。
谦退谨愿,不见有异。
然主盟众事,惟是之从。
或有私请,虽大势力,富檀那,不能回也。
时度牒再颁,受戒者僧吏邀取无艺。
师为立成规,省十之九,沙弥至于今德之,有不远数百里求附坛者。
所革宿弊,徐而不暴。
□□□□呜呼!
此皆人所难及者。
然师之所存,心大而不密,体卑而道尊,恭而不伪,博而不杂,寂用之涯,不可得也。
感疾既革,众以药进。
曰:「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书偈毕,抚掌大哂,又以指弹屏风。
或问之,曰:「我自幸至此,不觉喜乐,钟鸣当往矣」。
已而信然。
之所存,果易识耶?
享年七十有六,僧腊五十有八。
度弟子行丕等十有二人,登门者甚众,传道者三十馀人。
即以十二月二十有八日葬于城南祖塔之侧。
铭曰:
舟不涂,车不川。
离乎器,用必偏。
惟寂灭,释所先。
惟应酬,世所虔。
工与拙,必一焉。
伟觉云,几于全。
峻而通,周而专。
得其得,悟独圆。
出绪馀,应世缘。
识不识,无间言。
教不吝,道以传。
建塔庙,崇人天。
定生慧,无碍禅。
融一理,逢其原。
金而玉,岳而渊。
尊师,岂偶然。
道既成,如蜕蝉。
嗟后人,视铭镌。
龙溪桥上梁文 南宋 · 黄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六四
天不靳材,桥斯重建;
人方病涉,事可辞难?
旁观争袖手之时,亦投机不容发之会。
既乡民攻于不日,而斤匠运以成风
宜指撝叱咤而一新雄伟之功,俾艰难崄巇者均获坦夷之乐。
上梁协力,拍手同歌。
抛梁东,东望羊峰气象雄。
已睹瑞光浮晓日,会看新奂驾东风。
抛梁西,几曲清溪映绿霓。
拭目浑疑朝雨足,捲帘更看暮山低。
抛梁南,崇寿峰高碧落参。
望极瞻星长祝算,披风憩暑为停骖。
抛梁北,北岭嵯峨陵斗极。
梢云长干斡天机,蔽日清阴分野色。
抛梁上,历历群山环四望。
夜唤骚人漱月杯,春邀野客寻芳杖。
抛梁下,一带萦纡入图画。
当年何必济乘舆,异日长看乘驷马
伏愿上梁之后,懋无于有,易塞而通。
峙宏基于不朽,绵巨济于无穷。
载绩厥功,犹是百年之父老;
坐蒙其利,更裕几代之儿童。
既山川之改观,宜福禄之来同。
按:《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三,清抄一百五十卷本。
崇寿院敕额跋 南宋 · 王日益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九、《咸淳临安志》卷八四
浮溪之漘有山曰岝㟧,瑰石嵌岩,拔地千仞,缭径危磴,盘空百折。
有精庐,缥缈云木之表。
负阳崖结屋,以凌空阔而纳沆瀣,是为旷轩。
转而西,则为双溪叠嶂。
暇日领客登眺,溪桥横卧,野木旁拱,倒景流光,下上相属。
前峰后巘之奔伏,远洲近溆之分合,霁日阴云、朝霞暮烟之开敛吞吐,莫不尽于几席之上,穷天地之奇变,遗氛埃之溷浊,长啸激烈,谷应水涌。
因访主僧宗照以山中胜事,纚纚可听,至立刹之颠末,则曰知其为崇寿而已,他无考焉。
潜号山水邦,而岝㟧为最,管领胜槩,是刹居多。
固宜宏扁详纪,以耸秀伟杰特之观。
顾缺不著,得非时移事改,漫漶而失其传欤?
抑游者徒耳目之玩,隐者惟仁智之乐,而不暇及欤?
退而求诸故府,得天圣锡额之敕,始以是山具飞来之体而微,故因鹫峰之废而起之。
端拜肃睹,荣光晃荡,遗珠获于赤水,藏简出于鲁壁,骇愕疑喜,恐得之梦寐而不敢自必其真。
刊诸琬琰,日星绚烂。
盖欲侈熙朝之赐,补旷世之阙,而发山川之灵,以慰凫鹥麋鹿之思也。
夫天地之于景物,往往珍其胜而啬其全,故名山佳刹、清泉异石,多在隐僻荒翳之境。
或得之近郊,而奇观又不能皆称矣。
非托之名隽,荣之锡命,虽奇犹未重也。
岝㟧去县跬步,截立溪流,既已清旷绝特,而玉局老仙之精爽,复往来隐见于其间。
众美毕具,而宠额之锡犹晦而未彰,意天鉴地秘,果不以全予物,而今尽得之,要必有阴相之者。
故作而为之书。
匡庐山石 其一 宋 · 留元刚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一二、《清源文献》卷八、《古今游名山记》卷一一
予自锦绣谷磨崖,岁月起丁酉迤后朔之丁未,游历凡四十五所:峰原上中下,成化、护国、石盆、保兴、圣僧岩、香城、香谷、东西林、太平兴国、清虚、云溪、永清、云际、莲花、报恩、龙泉、祥符、国泰、禅智、德峰、云庆、宝积宝庆、惠济、仁寿、香积、尊胜、鹿台、妙智、甘泉、栖云、显慈、虬津、崇寿、瑶田、云居、同安鲁城柴桑,酹靖节,抵能仁而还。
朱沐、段日严、释性坦偕行。
留元刚,住山昙绍。
丞相庞颍公 南宋 · 徐元杰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五八、《梅野集》卷一一
公名字醇之,鲁人。
祥符八年,侍父格为邑征官
距邑三十里,得崇寿精庐,率同志肄业,足迹不入郛。
有灵芝产梁间,后四年登第,历清要。
仁宗终始一节,为国元老。
薨,赠颍国公谥庄敏
事在国史。
尝为《崇寿院纪》。
绍圣二年,尉方来寀立堂祠之,命曰「经纶」。
赞曰:
岳渎之英,国家之宝。
精舍藏修,梁毓瑞草。
妙蕴经纶,得时行道。
终始一节,为国元老。
崇寿寺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二、《无文印》卷三、《柳塘外集》卷二
马祖大寂禅师江西法轮,度知识八十四辈,归宗居庐山,百丈居分宁,大梅居四明南泉,杉山居九华,得法上方,散处残山剩水间,皆托其师以名后世。
建昌崇寿其一也,创始于有唐,中兴于政和,大废于绍熙
晦庵朱公镇南康日,檄池阳无沔任起废事。
时寺废已久,尺土寸地,豪家挟为己有,牢不可致。
无沔奔走台郡,衣无完缕,食无完粒,五十年尽复旧业,自寝至门,凡丛林所宜有者悉备。
门临孔道,衲子绝江涉淮泛沅渡湘者必过焉。
鼓鸣饭香,众集如云,将迎至今无倦色。
予行脚时常过之,长松大石,曾见马祖,皆充然有知道气象。
西北用武,征调繁兴,江淮间无不废之寺,此独完美无恙。
时开庆元年秋,狂寇偷渡江许,伏黄州十一月寿昌,犯兴国,窥南康
豕突深入,建昌当贼冲,受祸甚烈,无沔遗迹尺寸不复存。
夏四月,王师逐北,江以南无寸失,知山觉煇收合馀烬,缚茅集徒,誓图恢复。
冬十月,予致开先事,寓柳塘,觉煇欲行化四方,求予言劝发,予嘉其志果而未信其遂也。
后五年予自义丰登欧阜,蹋雪下山,借榻山中,则其门屹如,其廊翼如,其堂寝馆库,沈沈渠渠,坚状如昔而弘广则倍于昔矣。
予环视大骇,谓觉煇曰:「役如是其大也,材如是其良也,工如是其精也,异时四方之施果倍而入乎」?
觉煇曰:「吾之助得二人焉,公安师祐一十二百缗,黄龙崇元二百缗,馀则竭吾庐之入,殚吾地之出,无他也。
佛未有殿,僧未有堂,吾将复即公安而图之」。
予去,觉煇遂行,又明年访予,则曰殿已立矣。
问祐所授,则获不补忘也。
觉煇寒瘁坚劲如枯株槁木,语言无枝叶,而定见远识有非口诵诗书者所能及。
方众役未兴首建,旦过后架,疏通明洁,若治己室。
或谓其急人所缓,笑而不答。
呜呼,其中所存是岂易与凡子道哉!
予往来闽浙,寺之徒多与之游。
寺焚之三年,永讷始归自海上,又二年一再过予柳塘,请记寺之所以重建,予心许之。
今年复自庐山东湖申前请,留数月不去。
予既书而受之,且告之曰:天下事无不可为者,蔽之一言,公而已。
道丧俗坏,人怀侈心,利欲之波,溺肝挟肺如饴蜜。
群居共处讲明履践利外无他营。
江南山色间十寺九废,使无明信因果之士,谁克有成?
今一寺数百楹,使他人为之,穷二三十年之力不可办,而觉煇崇寿成于七八年之间,其受于人者仅如前所云,不过以崇寿崇寿耳,岂有他道哉!
讷持予说归复而师,且告而徒,曰宫庭复古矣,鼓钟复古矣,佛香僧饭复古矣,尔师尔徒可无忧矣。
然时不古,道不古,人心趋向又大不古,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
马祖大寂禅师而已矣。
崇寿宫记景定五年五月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黄氏日钞》卷八六、光绪《慈溪县志》卷四二、《道家金石略》第四一六页
四明固山水奇绝处也。
慈溪之西,踰二十里,其地薄海,气势益磅礴。
有峰特起,为五磊山,突兀撑天。
犹若奋乎其不可遏,则又岐而对发,各奔驶数十里以入海。
东之复出于海者为伏龙,西之复出于海者为向头,遂为今行都国户门。
皆断崖万仞,屹立云涛浩渺间,衔地轴以浮天,挹仙山之如见,故其中沃野曼衍,特气扶疏,人生其间,往往多秀特。
崇寿宫又适居其水脉之会,故其烟林蓊郁,羽衣潇洒,时亦多闻人。
如往岁吾叔祖黄仲清以诗闻,今住持之祖张安国以草圣闻,皆尝名动一时,夫岂偶然之故哉?
然其云屋疏疏,垂三百年莫之整,以僻故也。
安国之法嗣曰张希声,神采精悍,文而有综理材,始慨然以兴起为己任。
余与别二十年,意其已老,虽有志未必酬。
俄一日书来,述其居已大备,属余记之,且曰:「吾非求以记吾勤也,记吾居之所自始也。
吾之居日广,而吾之所自始日泯,非所以笃既往,昭方来也。
吾师老子之入西域也,尝化为摩尼佛,其法于戒行尤严,日惟一食,斋居不出户,不但如今世清净之云。
吾所居初名道院,正以奉摩尼香火,以其本老子也。
绍兴元年十一月,冲素太师陈立正始请今敕赐额。
嘉定四年九月,住持道士悟真始建今三清殿
岳祠建于端平之乙未,法堂建于淳祐之壬子,藏殿建于宝祐之乙卯,而山门建于景定之癸亥
与夫建丈室以集簪佩,建舫斋以列琴书,下至庖湢,色色粗备,则又皆吾铢积以成,未尝以干人,故虽工役之繁,赀费之多,皆所不必记。
独念新之增者旧之忘,身之舒者心之肆。
摩尼之法之严,虽久已莫能行,而其法尚存,庶几记之以自警,且以警后之人也」。
余读之,曰:「嘻,此有识之言,亦无穷之思也。
然吾儒与佛老固冰炭,佛与老又自冰炭。
今谓老为佛,而又属记于学儒者,将何辞以合之,且何据耶」?
因书诘之,则报曰:「吾说岂无据者?
老子化胡经》明言『我乘自然光明道气飞入西那玉界,降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说戒律定惠等法』,则道经之据如此。
释氏古《法华经》卷之八九正与《化胡经》所载合。
佛法广大,何所不通,而限于町畦者始或秘之不以出。
白乐天晚年酷嗜内典,至其《题摩尼经》,亦有『五佛继光明』之句,是必有得于贯通之素者矣。
则释氏之据如此。
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一月,回鹘入贡,始以摩尼偕来,置寺处之,其事载于温公之《通鉴》,述于晦翁之《纲目》,则儒书之据又如此」。
余既审之,果然。
希声复缄示所谓《衡鉴集》,载我宋大中祥符九年天禧三年两尝敕福州政和七年宣和二年两尝自礼部牒温州,皆宣取《摩尼经》颁入道藏,其文尤悉。
余始复书,谓之曰:「信矣,是可记也」。
夫天下事不过是与非、善与恶两端而止。
自古立言垂训者莫不使人明是而别非,绝恶而脩善,故能辅人心而裨世教,说久而弊,始或纷之。
老子宝慈俭而后世事清谈,释氏恃戒定而后世讥执着,是岂其初然哉?
老子再化为摩尼,而说法独严于自律。
如师所云,殆其初之未变者。
师而念之,而传之,则道之初在是,释之初亦在是,且有近于吾儒之所谓敬,于以发山川之灵异,恢道俗之见闻,斯琳宫仙馆千万年凭藉无穷,岂徒在今轮奂间?
师曰:「诺哉」!
因录其往复之详如此,是为记。
景定五年五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