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圣道德仁义如何论 南宋 · 李雷奋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论学绳尺》卷三
论曰:备是理之体于一身,而溥是理之用于天下,非圣之盛者不能也。
大抵体用同一原,而吾身之与天下初无二本。
人君出而为天地人物之主,岂曰独善其身而已哉!
固将达己之所有,以副天地人物之望,使无远迩,无疏戚,悉囿于道化之中者也。
夫统摄万善谓之道德,而曰仁与义,则其著见于事物者也。
体不博则用固不能周,而用有所未博,则所谓体者亦虚而已矣。
圣人岂若是哉!
彼其一身之微,众理俱备,既无一毫之亏欠,而覆载之间,苟有一之不获,则戚然忧,怛然念,急起而拯之,以尽吾天地父母之责。
呜呼!
此其体用之兼举欤!
此所以为圣之盛欤!
汉之武帝何如主也?
于是理之全体且未能备,于天下之大用又岂能充周而无所遗者哉!
相如以是称之,或者将药其穷兵远夷之病也,如武帝之不悟何?
上圣道德仁义如何,请申之。
愚尝求仁义于杨、墨矣,其弊也至于无父无君,以其非道德之仁义也。
又尝求道德于佛老矣,其弊也至于清虚寂灭,以其非仁义之道德也。
呜呼!
天下岂有外道德而可以言仁义,亦岂有弃仁义而可以为道德也哉!
昔之圣人,本之于精神心术之微,达之于四方万里之远。
吾见其体用一原也,物我一本也,遐迩一辙也,勉强所以充此体,而思天下之溺者、饥者,则所以达此用也。
修身所以立此体,而视民物之伤如己伤,则所以溥此用也。
曷尝有二理耶!
况夫代天理物而曰君,此三才之所赖也,夷夏之所宗也,遐陬僻壤之所仰而望也。
吾有是道而不能明通公溥,使举天下皆游泳于仁义之中,是道其所道,非圣人所谓道也。
吾有是德,而不能长驾远抚,使通内外皆休息于仁义之域,是德其所德,非圣人所谓德也。
天地人物之望于我者果如是耶?
呜呼!
此论者所以有恨于后世之人君也。
且无方之谓道,有诸己之谓德,实万善之所宗,而众理之所会者也。
见之爱物则为仁,见之制事则为义,而仁义实不离乎道德也。
有是体则有是用,特在乎君人者充之而已矣。
何则?
天之生物,一本而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亲者当爱,疏者独不可爱乎?
迩者当怀,远者独不可怀乎?
在中国者当使之得所,在异域者独可使之失所乎?
均此云霓之望,则必均此甘雨之润泽也。
同此来苏之徯,则必同此恩波之渐被也。
越南燕北,一春风和气,日照月临,一家人父子,盖至是而后可以为仁之至,可以为义之尽,可以为道德之极。
是故有苗弗率,所宜征也,而舞干两阶,惟欲使之自格,以苗民即吾民也;
有崇叛命,所宜伐也,而退修文教,惟欲俾之因垒而降,以崇人即吾人也。
后之言道德者予帝王,而言仁义者亦予帝王,非以其体博用周若此欤!
汉之武帝,非不上嘉下乐也,非不欲闻大道之要也,然不能惩忿窒欲,而有好大喜功之累,北讨强胡,南征劲越,西通诸夷,而内外为之骚动。
相如目睹一时之害,于是因蜀父老之辞,而为文以讽之,且深寓其意于道德仁义之语。
相如若曰:「普天王土,率土王臣。
迩者被吾仁,而远者不被吾仁,是未为道之极也。
中国归吾义,而外域不归吾义,是未为德之盛也」。
帝而幡然于此,则必将偃甲兵,息征伐,使遐迩一体,中外禔福矣。
又何至扰扰,以贻后日轮台之悔哉!
甚矣!
帝之不足与知道德,而且不与言仁义也。
虽然,相如之爱帝固厚矣,而其言理则未精也。
夫道德仁义非二理,而亦无二用,今乃以创涂归之道德,垂统归之仁义,则未免岐而为二物矣。
岂体用一原之论乎!
善夫董子之言曰:「道者适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吁!
此所以为儒之醇。
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905年10月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渥。
字子章
范阳人
卢氏出于齐。
齐之始祖。
以姬周克享于仁。
乃佐文武定天下。
弛刑之后。
其裔孙又能以大义匡奉
且救诸侯之患。
宜其百代昌盛矣。
及拓跋陷幽冀之域。
士人之整饬官姻不失其旧者。
推于周党
所为甲门。
高齐通公黄门远公八世祖。
曾祖某官。
祖某官。
皆以德义显本朝。
先公讳某。
兼以儒术吏治。
历仕终某州刺史
清河夫人。
生公
公植德秉仁。
而识致远大。
济之强学。
发为文章。
故未就乡学举。
则时辈后生皆以为杰出。
虽文场迂滞。
然时者亦历指要显
不敢徒以负地待之。
会府方重首荐。
公为主试者所强。
举子未效其业于主师。
则踵门投贽者已数百辈。
宣宗锐意文治。
白衣稍出。
流类亦往往上门。
故公中选甲科。
籍则待制
名臣亦以得人为贺。
皆为儒风隆替。
当系于公。
累辟诸侯府。
亦以公去就为轻重。
御史丞将选僚属。
递相告约。
才及升班之限。
台命已行。
太夫人在洛。
乞以散秩就养。
国子博士分务殆十年。
公议所迫。
侍御史
专领东台之务。
徵起居。
转司封员外知杂事
正色谠言。
举劾不挠。
司勋郎中
时宰所忌。
出倅宣武军以缓之。
未更岁入为某曹郎
迁拜万年令。
京兆每引见必优礼。
言则规禀。
诸曹请事。
若奉严师。
其政可知也。
诰命极选所以内训百辟。
外训四方。
元和中
若韩李二文公裴晋公令狐相国白李淮南联处内外之制。
任征伐约束。
佽助大朝。
其后取人。
多以时望。
望胜则人以地优。
用轻则才以势轧。
兼而不怍。
乃属于公。
拜某官知制诰
每涉委廉。
则堂列耸眙。
宰相详议大政。
亦俟入直乃行。
前后六年。
编录盈笥。
实一时之典则也。
丁内忧。
哀毁逾礼。
士大夫莫不感伤。
免丧。
拜陕虢观察使御史中丞
前涖是邦。
或出禁侣恇畏内臣
护军刘重美党类豪侈
傲视廉使
橐奸黩货。
得以自专。
及公至镇。
待之有制。
重美虽渐敛束
故态未锄。
公举其坏政之甚者。
面数以挫其锋气。
卒俛首受教。
权不外夺。
教人自苏息矣。
江岭宿兵。
边戍乏食。
滑州军奋臂标回。
开折天侣。
及骤至墙下。
吏士缩慄。
皆请闭关拒守。
公曰。
彼冻馁所迫。
未闻肆毒。
吾因而抚之。
冀其返善。
若首唱其恶。
彼畏彰闻
则怀疑蜂溃矣。
廷议力未能制。
且当遏其所归。
奈何。
反开门具饩劳。
主将亲谕之。
果遽感悟而东。
逮出境。
人无罹其患。
噫。
古所谓仁勇。
难哉。
其他惠爱廉平
犹可徵诸故老。
初公报政当陟。
且悬文柄之命。
权倖所沮。
事未克行。
及此传闻。
中外推敬。
故宰职得伸其所志。
冬十月
礼部侍郎
偫辈之躁聚势门。
欲以浮论笼驾主司者。
迎自咎其牙角。
洎入贡署。
才引明经
则美称已哗于外议。
遇大驾南幸。
乃中辍。
人至今惜之。
明年春。
自都潜出。
二月至中条。
舍于幕吏司空图
被疾浃旬方至洛。
由汉阴诣蜀。
舟行迂滞。
尚以后至授国子祭酒
公论逾郁。
御史丞兼左丞
柬拔端良
风威益振。
驾回未几。
又徒步扈从于宝鸡
褒中
歧蜀阻。
兵食俱困。
主相深念。
计无所施。
乃拜公户部尚书兴元留事知节度使事。
焚剽之后。
百姓逃窜。
公躬自招抚
且徵赋食。
山氓相勉贡输。
军声大振。
时议以为萧何大勋。
实非公不济。
上每敛容优异。
许以入辅者数矣。
公坚让乞退。
至京。
尚以检校司空太常卿畴庸。
尚书右仆射
自古澄汰稍厉。
多碍于时。
苟訾失实。
则受制偫
驱之仇敌。
反为国病矣。
公谓轨律在已。
足以正人。
未尝惑爱憎之言。
遽出升黜。
而尤者自去。
明恕以彰。
又古所谓得大臣之体者乎。
仁哉。
累授保傅。
寻以检校司徒致仕。
从坚请也。
大驾移幸。
公自华至洛。
天祐二年九月十日
寝疾薨于长寿佛宇
享年八十六。
嗣王辍朝。
赠某官。
谥曰某
噫。
古之硕贤
或享高位上寿。
盖尸其柄者时显至公。
以警于昭幽。
俾为善者不悔耳。
公孝于家。
勤于国。
宜于人。
既于是。
而报应又如此。
果使后之追企者唯恐不逮。
以邀福于神明。
然则善人之化于人。
虽没世而弥彰矣。
且家邦将盛。
必有所繄。
盖感致之效。
当究其源耳。
初公既属文。
太夫人知其友爱诸弟。
且命相敦诱
故诸弟子亦能相师禀。
就其所业。
及公中第。
即又孜孜指导进取。
果岁继捷。
皆籍于显地
禄养之荣。
孝敬之美。
一时罕及也。
推是而言。
所谓施于兄弟。
至于家邦。
公宜与圣人之徒。
亘百代而合契美哉。
公介弟尚书公绍。
尤检剋。
亦能率其子弟。
俾幼无违者。
仲弟治。
考功郎中
季弟沈。
右补阙从事洛都守府
盖雅族积祐。
有以保持。
公以其年十月某日。
附葬于缑氏某乡某里。
礼也。
夫人姑臧君李氏。
柔顺明淑。
叶公慈恤。
内外孤婺。
赖之获济。
先公而终。
刑部侍郎膺。
实惟冢嗣。
敏材慎行。
嚣竞不能入。
弟赓。
左补阙
整整唯谨。
目为令人。
有以见绵祚无穷也。
自昔负大名拥大望。
苟无其实。
必若负重而趋。
虽非有力者挤之。
亦当自蹶矣。
宣懿之际。
士类方竞其间。
与公别著亲友之分者。
崱崱当世。
止有数贤。
皆退可革天下之浇风。
进可效天下之大任。
殁则金石之。
缀史氏之笔端。
岂容易而品级哉。
千载之下。
必得其人。
盖知始无愧耳。
今年秋八月
愚诏追洛。
拜公床下。
明日继谒。
蒙手授以
且有释氏多言宿分深之句。
瞪视不言。
若属意于纪述。
默至感悟。
誓竭菲才。
况业履谟庸。
三纪备熟。
虽有文酋之工。
亦莫能详悉。
然则刊尔信实。
门人焉得为让。
铭曰。
姜佐宗姬
仁移于谊。
驰及厥裔。
亦恢四履。
纫绝扶微。
益延世祀。
战国横溃。
独整士风。
汉氏之东。
植显大宗
黄门魁伟。
州党所宗。
逮我太师
教义足维。
出入允宜。
万方廷萃。
珍贶叠委。
待公为瑞。
秉文慎择。
列曹骤历。
乃训百辟。
国事洞疑。
王旅阻饥。
惟公是咨。
冠裳奕奕。
礼义是则。
公庸乃陟。
或道之亨。
孰喜孰戚。
华崇之趾。
吾老如此。
克跻寿祉。
皆极报德。
照彼日星。
摩地载扃。
镵石张铭。
济我淑贞。
勖尔后生。
论财用劄子1136年2月27日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一二、《梁溪集》卷八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窃见自宰臣以下,裁减俸禄,有以见朝廷财用之阙也。
陛下临御以来,恭俭忧勤,无燕游玩好之娱,六宫简省,无横恩滥赐之费,执政常虚,侍从多阙,省台寺监之官未尝具员。
而财用阙乏乃至此者,岂非以养兵之费不赀故耶?
臣窃观近年行在禁卫之兵,与夫诸将屯兵于大江表里,不啻数千万人,日有食钱,月有俸料,时有激赏犒设,凡数倍于承平无事之时。
户部岁入常赋无承平三分之一,朝廷所资榷货亦颇有入纳不如平时之数者。
然则积月累岁,帑藏遂虚,无足怪者。
户部调度不足,则仰给于朝廷;
朝廷支降不继,则责办于州县。
虽陛下屡降宽恤之诏,不许敛取于民,然势有不得已者,非取于民,曷从而得?
降官告,给度牒,理积欠,卖户帖,名虽不同,取于民一也。
方今民力凋弊,取之不已,物力耗屈,人心惊疑,非长虑却顾之策。
《易》曰:「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财非义不理,兴师动众,奉辞伐罪,非财不行。
今陛下张皇六师,恢复疆土,以建中兴之业,而财用不足,将何以克济大功?
昔太公佐周而立九府之法,管仲相齐而明取予之权,范蠡霸越而用计然之策,萧何辅汉而专转输之事。
近世有唐自天宝而后,兵拿不解,肃、代、德宗之朝,有刘晏韩滉之流,皆通于财计,权百货之低昂,笼天下利以佐军兴,不歛于民而国用足,载在方册,其术可考。
臣愚伏望圣慈降旨朝廷,委官考刘晏韩滉事迹可行于今者,条具进呈,试采其说,择有心计疏通公廉之臣而推行之,庶有补国用。
户部常赋、朝廷榷货外,别项封桩,专以养兵而佐中兴。
伏惟陛下裁幸。
得岳祠谢宰相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省斋别稿》卷七
陈情甚切,自通公管记之前;
加惠至深,俾缀岳镇祠官之后。
宽僭烦之大戮,徇省侍之寸诚。
埏埴恩隆,铭藏志极。
窃以重莫重于三旌之位,微莫微于九品之官。
既霄壤之势分,宜炉锤之理绝。
三上书而不报,昔焉事有至难;
一出言而遽从,今也谈何容易
上相扩至仁之政,故匹夫无不获之私。
伏念某资本妄庸,迹仍闉阨。
既才力难充于晏御,何姓名敢彻于膺门?
昨以赏延,许亲簿领。
虽官期之浸迩,顾亲膝之滋遥。
中实徬徨,势惟怵迫。
念终始受恩之厚,诚无越于大人;
则恢宏播物之功,必不遗于小子。
用沥肺肝之恳,自投鈇钺之诛。
岂谓竿牍甫闻,甄陶已暨。
俾释钩稽之烦剧,容参卜祝之优閒。
家请官供,坐窃代耕之禄;
冬温夏凊,行趋学礼之庭。
一被洪私,两谐素愿。
此盖伏遇某官道公毋我,德大有容。
象极承天,运四方于掌上;
垂绅正笏,应万变于胸中。
虽弥缝辅赞之莫窥,而汲引招延之可考。
凡名片善,已悉使之逢辰;
曾是微生,亦俯令其遂性。
门墙在望,顶踵知归。
某敢不静言厚幸之来,推本曲成之自。
仁杰太行之顾,将归觐于严君;
翰林蜀道之难,愿追踪于前辈
其如报效,何惮糜捐!
送通上人之南海便赴上都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八
通公
释门之秀者也。
生本达节。
出修梵行。
表之以威仪。
文之以外教。
始具戒于衡山之下。
潇湘之閒。
尝以律人。
法虽可住。
而相不可住。
是以杖飞锡。
五岭
将远举于罗浮
寻迹于现灵。
为矫其因而集乎缘。
游其方而广乎志。
洪惟通公之为心也。
其至矣夫。
犹复历天柱。
访炉峰。
背淮淝。
即嵩颍。
翱翔乎中国。
以及乎上京
上京圣君布政之所也。
公观夫宫阙。
则曷若西方之诸天。
公接彼龙象。
则曷若西方之众圣。
加以探密藏。
传意珠。
发挥象法。
启迪来学。
在此行也。
扁舟而南。
溟涨茫茫。
要荒积阻。
动千万里。
岁月不之计。
歧路不之悲。
旷哉释子。
不可得而攀也。
延祥寺故地 明 · 刘克平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觉路金绳得并过,诸天翘首望藤罗。
怪来白马神功在,何必玄蜂旷宇多。
无树菩提从拂拭,有缘知识岂蹉跎。
清泠一漱通公井,去住谁应佛祖诃。
宝云通法师移塔记 宋 · 释道昌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八四、宝云振祖集
余住育王时,宝云威法师相访,因语通法师宝云启教之宗主也,有塔葬此山。
余询勤旧,皆云在寺西隅,遂往寻之,见荒榛蓬棘中塔已堕毁矣。
是时乌石有山,佥云风水甚佳,贵人富家数来求之。
余以常住地,非余私有,若自与之,必招因果也。
其间人情有大不悦者,而余独守之如初。
是时先师妙湛老人西塔,因以禀之。
先师云:「通法师天台宗主也,又此地人皆欲得之,若迁通公骨殖葬于此地,则非独免求地者源源而来,抑亦通公之骨葬得其所」。
余遂从先师之言,择日同威师并妙湛老人集众迁葬之。
至取其骨,香水洗沐于日光中,世所谓坚固子者,或青或黄或红或白,滋生于骨上,见者无不欢喜,作礼赞叹:「如是殊胜,世所未有」。
后育王住持人迁寂,其徒知此地之胜,而欲邀其福,就彼葬之,未久而皆为人所移,唯通师之塔巍然而独存。
是知用心之善不善者,报应之效晓然可见也。
绍兴廿八年戊寅岁八月廿八日延庆权上人访余于冷泉,出通师重建石塔记,欲求余书迁葬之因,故特以此示之云。
住灵隐山月堂比丘道昌谨题。
合州濂溪先生祠堂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四、民国《合川志》卷七八
濂溪先生周子尝仕于合阳,予奉使东川日,建为周、程三子易名,先帝下其奏奉常周子曰元,二程子曰纯、曰正,以制书颁二氏子孙。
予既奉行惟恪,且饬郡将买田以备烝尝。
建帅永嘉曹叔远嗣赞成事,属予记之,未果也。
厥十有五年,返自南迁,起家守泸,合士税申之持张宗范《养心亭题说》谂予曰:「朱文公著《通书附录》,首载此篇,今春官贰卿度正每以为恨,曰宗范吾州人也,而郡乘放失。
于是蒐求之累岁,始得石刻于地中,凡一百七十年而遗迹俨存,殆非偶然也。
周子故有绘象于学西偏,地下濒江,屡圮于水。
乡进士罗艮十馀人尝以请于予,予为移书太府少卿安癸仲,得官屋于州冈,前挹巴岳铜梁诸峰,而涪、汉二水汇其下,若天作地藏以待今日者,扁曰瑞应山房,以祠先生,配以二程子。
少府又馀法用,即张氏故址为养心堂以馆学徒,又捐钱千万以广粢盛之田。
是田也,自夫子倡之,今诸生之廪稍亦云备矣。
子也昔尝有诺于曹、度两卿,盍践言焉」?
予尝考周子庆历四年司理南安,年方三十,程大夫珦谓其知道。
二程子年十五六,遣从之游。
嘉祐五年佥书合州判官,年方四十,宗范又从之。
今䌷绎其《养心说》,大抵与《通书·圣学》章相表里。
秦汉以来诸儒,臻斯理者盖鲜。
呜呼,何三子之立志不凡而闻道甚早与!
夫人生于两间而与天地同体,出乎百世之下而与圣贤同心,使皆能以周子之说反而求之,寡欲以养其心,养心以极于无欲,则是心之运明通公溥,岂有一豪之私间之哉!
或曰:「圣贤之论,言寡欲矣,未尝言无欲也。
所谓欲仁、欲善、欲立、欲达,莫非使人即欲以求诸道。
至于富贵所欲也有不可处,己所不欲有不可施,则又使人即其不欲以求诸非道。
岁积月累,必至于从心所欲而自不踰矩,然后为至。
是理也,曾子得之,明六欲之目;
孟子传之,开六等之科。
今而曰自寡欲以至无欲,不其戾乎」?
曰:不然也。
性不能无感,性之欲也,知诱物化则为私欲矣。
故圣人虽使人即欲以求道,而季康子于由、求,于申枨,曷尝以其欲为可乎?
近世胡仁仲推衍究极,其言曰:「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呜呼,学者惟当以此求之,则养心之说备矣。
姑识其说,与学者商之。
陆克深员外叙州府 明 · 程敏政
五言排律 押删韵
翰苑曾通籍,祠曹久缀班。
片符分虎重,双毂映朱殷。
具服朝辞陛,严装夜出关。
亲交开祖道,远役壮离颜。
蜀岭烟岚匝,泸江雪浪顽。
传餐迎驿吏,挝鼓拜溪蛮。
棨戟通公廨,茶盐拥市阛。
升堂延俊造,入境问痌瘝。
僻县经过少,高斋案牍閒。
奉宸瞻北斗,怀土梦东山
宦海嗟行往,诗邮足往还。
来朝应可冀,弱柳未须攀。
纳言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三、《演山集》卷四三
旁通天下之情以为德,则天下之大顺成矣;
兼览天下之善以为政,则天下之大利至矣。
方今圣人以道出法,以德制行,将起太平之功绪,以示万世。
而或大顺未成,大利未至,何可望哉?
则其视听无壅而上下之志通,善恶不诬而君子小人之情得,拒谗慝之口,来谠直之论,固其务也。
尝谓上之致治有意在法,下之求治有情在事,上下相去,其势有高卑,其分有贵贱,为之间焉,其严而不可犯也。
中有小人窃乘其势分之,不可犯而挠之,天下之情与善,或屈或留,或附或更,以至相失,而莫之达焉。
是故上有不及知之叹,下有无告之憾,天下之势不亦殆乎!
然而上下之志不通,谠直之论不进,孰致之哉?
君子之善,小人之恶,不得其情而已。
君子以善惧恶,小人以恶乱善,然后邪计不得不行,嘉言不得不伏,视听不得不壅。
故愚以谓邪计之行,嘉言之伏,上下之志不通,非所患也,患在君子小人之情有所不知而已。
小人之情以小廉致大行,以小信致大伪,有所乘而入,有所伺而进,似是而非者也。
知人之道不患不知君子,而患不知小人。
苟使小人之情在吾手挠顾指之间,巧令无间以行其志,然后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罔匪正人,庶常吉士
是故诸侯之复逆则以大仆掌之,三公孤卿之复逆则以小臣掌之,群吏庶民之复逆则以卿仆掌之。
外通诸侯之情,览诸侯之善;
通公卿群吏之情,览公卿群吏之善;
下通万民之情,览万民之善,下之志通于上矣。
观治象为未足也,或读邦法;
以读邦法为未足也,或诵王言;
以诵王言为未足也,或道德意;
以道德意为未足也,或掌治逆。
其平如砥,君子履而行之;
其直如矢,小人视而见之。
上之志通于下矣,殄行之谗说无以伤政,沉众之浮言无以败俗,则其致治之具,本末备举,上揖于三代,易为力矣。
方今天子急于得才,升对接踵,书匦继上,片言解颐,爵赏随至,朝维白驹,暮跻青云者,盖已众矣。
学士大夫苟有一日之长,千虑之所得,类得以自致,非俟科举而后可。
然则招延之路,岂复有说哉?
揆察之方,得小人君子之情伪,则愚尝谓视其所用之是与否;
未果知之,则观其所由之义与否;
未果知之,则察其所安之仁与否。
盖夫所用之是非,出于所由之义与不义;
义与不义,出于汝止而已。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盖夫汝止安,然后胸中正
中正,然后所以、所由、所言、所视无不正者。
言者心之声,心者神之舍,而眸子则其神之逆旅欤!
君子求人之情伪,或于视听,或于言辞、气色之间,或于行迹,盖六事者,所安之形象者也。
孔子曰:「昔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则观其行欤!
先王之用人,或以言扬,或以德进。
其在乡也,委之考察之吏,国学之官,党庠之吏,以六艺各书其能,以六德各书其善。
患其粗也,察之以致其精;
患其伪也,考之以致其实。
其在朝也,委之揆事之臣,尧宅心于舜而八官为之用,舜宅心于禹而五臣为之用,文王宅心于三事而凡百有司为之用。
然而邪正之辨,凡历于此,盖已详矣!
及其升对接踵,书匦继上,圣人又用独智入于所安之仁,所由之义,则君子小人之情乌能逃我哉?
小人不能以恶诬善,然后旁通天下之情以为德,兼览天下之善以为政,其为也孰禦!
大宋敕补宁神禅院第三代管勾赐紫法照大师湎公舍利塔 北宋 · 许光弼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民国《巩县志》卷一七
释氏之教兴于汉,盛于唐,本朝建寺追奉陵寝,以昭圣孝。
讲诵有常,负荐无已。
两汉以孝纪号,本朝以孝为德,邈乎辽哉,奚翅可以相方也!
天下佛祠众矣,而独奉陵寝者,恩礼加厚,推释付畀,□难其人。
故其总众行道,类能善其生;
精进戒定,有能善其死。
一何崇信利益之足以相资也?
宝应正觉通公惠然见隙,谓光弼曰:宁神禅院法照大师灭度,弟子广昶等状师行事,哀请至于再三。
正觉通公戒行高人之所畏仰,光弼既不敢辞,而又广昶等倦倦孝诚有足嘉者,乃为论次而铭之。
师讳智湎,字仲见俗姓励氏
其先洪人也,后徙居河南,今为永安人
师为儿时,常聚瓦砾筑塔为戏,喜诵佛言。
父母叹曰:「此儿非吾家所能畜也」。
稍长,辞亲,礼永昌净慧大师为师,元丰元年同天节奏名披剃
明年,具么诃衍戒。
又五年,赐紫衣方袍。
元祐八年,用美之武氏诞日恩赐号法照大师
初,朝廷修奉裕陵,建宁神院以荐在天之福,选永昌僧四十员为焚诵众,又于其中举用六人总领院事
师当典座,奉教勤谨,大众推服,崇宁元年,宁禅院事。
院每岁衍度僧、赐紫衣一,会兼追奉泰陵师,请加恩例。
有司上其事,于是岁增度僧二,赐紫衣一,广资给常住□数。
四年,又增度僧二,赐田一千亩。
政和中,师再有请,遂就辇下赐房廊泉三千百金,自是供佛饭僧之具益厚,所以为福益严。
师曰:院事诣问隅,左右街众入内道场。
特旨命师同赴。
旋被委供进花木。
昭怀皇后岁给度除千道、白金二百两,禅师持诵追荐泰陵,皆异眷也。
政和三年,师尝力请退居,寻复被旨住持向北,名德显著,奉事恪勤,何以臻此?
师赋性厚重,多行方便,与众欢喜,一时贵人往来奏告,师将迎尽礼,无不得其意者。
一并坐丈室,谓门弟子曰:「我闻云生雾散,不离太虚,月谢潭空,何劳捕影?
有者必尽,行者必归」。
乃罄衣盂为六师忏悔会,命大众多诵慈氏如来,西向依归。
饮冰不食,曲肱而化。
时宣和三年闰五月二十一日也,春秋六十有七,僧腊四十有三。
小师二百五十人。
广昶等以其年七月十一日葬师于河南府永安军芝田乡苏村祖塔之次。
铭曰:
巍巍裕陵,庆流万世。
爰建道场,荐社金池。
命师法照,典领奉事。
俄兼泰陵,吉祥协至。
越数十年,大众欢喜。
受诸供养,还以普济
能圆能方,无怖无畏。
若小若大,若贱若贵。
应酬得宜,各尽其意。
推生知死,别履委蜕。
作大功德,證此了义
三百其徒,宝封舍利。
小师表白慧觉大师广颜、知库崇辩大师广昶、法侄典座慧海大师广琼、权院事宝觉大师广永等立石。
送灯老序 南宋 · 释宝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八六、《橘洲文集》卷一○
予少执经吾石牛,时亮公为同门友,亮即灯之伯氏也。
既壮,出蜀,会通公九江,同谒大惠老人
宛陵涉浙东,四五年为同参友。
通即灯之师氏也。
予既白首往来都城,会通于仙林,访问生死,予后喜通之有子。
一日谓予曰:「灯以母老,不可无归。
尝以睡庵自名,盖取睦州织蒲养母之义,子序以送我」。
予曰:世人不知佛者之为至养久矣,方辛苦求道,志在其亲。
逮馀波及人,人知乐道不倦,则父子兄弟岂复有背道之患?
颍考叔之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岂灯之谓乎。
余以其爱亲之心,知其闻道甚至。
两据大刹而亦以是散人,正丛林灰寒之秋而故山犹甚。
子归以斯道重,余切有望焉。
绍庆乞申免和籴公劄 南宋 · 阳枋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八四、《字溪集》卷六
某窃见黔之为郡,地瘠民贫。
去年只因中熟,军籴独不与诸郡蠲减之数。
本州驱催稍严,自秋徂春,民力困惫。
馀欠尚多,势无可得。
农务正殷,劳者弗息,良可悯念。
判府恻然动心,许为备申大阃。
千里之民,举手加额。
窃意阃帅仁念恻怛,明通公溥,必不于遐陬远地而靳。
欲乞早赐申上,庶使曾不崇朝,泽满荒徼,甚大惠也。
通书一 其二十 圣学第二十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
圣可学乎?
曰:可。
有要乎?
曰:有。
请闻焉,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
通公溥,庶矣乎。
明州宝云四祖师赞 其四 天竺慈云法师 宋 · 史浩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七、宝云振古集
英英式师,文中之虎。
口角珠玑,笔端绣组。
王侯钦承,圣君眷与。
慈云锡号,天竺是处。
法智为兄,通公为父。
济济一门,龙掀凤翥。
积功累行,知几寒暑。
四众仰止,如子依母。
梵音洋洋,周浃寰宇。
凡曰礼文,悉由纂叙。
普贤愿力,金手摩抚。
尽未来际,作忏悔主。
通法师石塔记后 宋 · 王伯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四
右《通法师石塔记》,绍兴岁在庚辰十月二十一日,嗣法住持智谦之所重立也。
通公来自三韩,誉振中国,住宝云凡二纪馀,实第一代。
法智、慈云,乃其高弟。
天台之教中堕而兴,繄师之力。
而一时事迹行业等,石刻今不复存。
谦公力搜访之,始得《塔记》,乃再刊刻。
又辟真堂,塑师坐像,及吴越国王所赞顶相并上石碣。
阿育王山乌石塔所,屋之以石,以表示后世。
于是通师之道益以昭著。
时谦之来才半岁馀尔。
宝云始建,传二百载,比年颓圮特甚,睹之慨然,支倾饬蠹,浸复其旧,亦可谓不负祖师付嘱荷担之意矣。
宋天宝间漕使顾承徽舍其第,以处于师。
其后推官陈云者又舍西屿之田四百三十亩,岁久不复知。
亦塑二公像而表出之,人益重其知本。
得法于延庆第五代明智师,其渊源亦有所自云。
左朝散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王伯庠谨书。
按:《宝云振祖集》,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一六卷。
壁帖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嘉靖本《和靖集》卷五
圣可学乎?
曰:「可」。
曰:「有要乎」?
曰:「有」。
请问焉。
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
通公溥,庶矣乎」。
谨书。
学者舍礼义,则饱食终日,无所猷为,与下民一致,所事不踰衣食之间、燕游之乐耳。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
未至于圣,皆行而未成之地尔。
益物必诚,如天之生物,日进日息。
自益必诚,如川之方至,日增日得。
施之妄,学之不勤,欲自益,且益人,难矣哉。
《易》曰:「益长裕而不设(设谓虚设。)」。
信夫!
铭诸牖以自讼。
绍兴八年正月二十二日,焞谨书。
可愿可欲,虽圣人之知不越,尽其才以勉焉而已。
故君子之道四,虽孔子自谓未能博施、济众、修己、安百姓,尧舜病诸。
是知人有愿有欲,不能穷其愿欲。
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性也,然有分焉。
不可谓我须要得,是命也。
仁义礼智,天道在人,赋分有厚薄,是命也。
然有性焉,可以学,故不谓性。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遇事无巨细,一于敬而已。
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
饰私智以为意,非敬也。
要之无敢慢而已。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然则「执事敬」固为仁之端,推是心而成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
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
宜乎万世无穷,王祀孔子,报德报功之无尽焉。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者,其惟孔子乎!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富贵人之所爱者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
彼者见其大而忘小焉耳!
得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则贵富贱贫,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畏天命,则可以不失付畀;
畏大人,如此尊严而亦自可畏;
畏圣人之言,则可以进德。
三者学者之宜慎,予其思之。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
茂叔窗前,草不锄去,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观天地生物气象,静坐独处不难,居广居应天下为难。
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哉。
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也。
天理皆实理也,人而信者为难。
意未萌于心,言未出诸口。
神莫得而窥,人莫得而咎。
君子贵慎独,上不愧屋漏。
人神亦吾心,口自处其后。
家请官供不报答,无异雀鼠偷太仓。
子言: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困辱非忧,取困辱惟忧;
荣利非乐,忘荣利惟乐。
吾不仕,故成业;
不动,故无悔;
不广求,故得;
不杂学,故明。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二之则不是。
视听言动,行住坐卧,谨之慎之,日求寡过。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践形有说常希孟,乐内无功可比回。
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
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但人于其中,要识得真与妄耳。
不能动人,只是诚不至,于事厌倦,皆是无诚处。
由《孟子》则可以观《易》。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二月二日至此闲过,时日甚多。
处此室不勤于学,诚吾师之罪人也。
三月十五日书。
九月十九日已后。
人有长短是非,不须论说,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似非己事,安知人不以己是为非乎?
戒之慎之,无蹈前过也。
置之目前,日当三省。
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畜成其德。
子居家,虽孩孺不狎;
其使人也,虽童仆必敛容。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
病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或问:一日静坐,见万事平等,无碍皆在我和气中,此是仁否?
曰:是静中之功,盖心虚气平而然,须于应事时常有此气象方好。
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失礼之恭,宁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
三者知和而能以礼节之也。
诚哉斯言,守而勿失。
好仁如好色,好仁为甚矣。
见过而内自讼,恶不仁而不使加乎?
其身恶不仁为甚矣。
学者不如是,不足以诚其身。
孔子未见其人,必叹曰「已矣夫」,思之甚也。
古人避地隐居,须慎其所处,不为人知姓名,乃善处者也。
余尚未能绝交息游,是为深病。
年将七十,学不日进,道不加修,碌碌随众。
实为人世间一蠹物耳。
书此以自讼。
九月初七日谨书(《和靖集》卷四。)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言行,君子之枢机,可不慎乎?
戒之慎之,日慎一日,造次颠沛,常在于斯。
十一月初二日尹焞谨书。
先生接物,辨而不间,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从,怒人而人不怨。
贤愚善恶,咸得其心。
狡伪者献其诚,暴慢者致其功,闻风者诚服,觌德者心醉。
虽小人以趣向之异,顾于利害,时见排斥,退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为君子也。
观此甚有省处。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象正,惟仪形。
王当冥契天德,而万邦信说。
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圣人道出乎一论 南宋 · 方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七、《论学绳尺》卷二、《新安文献志》卷三九
圣人之为斯世也,天而已矣。
夫苟至于天,则至神而无迹,至化而难名。
盖有物物而不物于物者,故凡天下之事变,其森乎吾前者,千岐万辙而未艾也。
而吾方与之交战于酬酢之境,而相应接于争驰竞逐之中,则吾心亦扰扰矣。
以吾心之扰扰者,而应天下之无穷,则人者胜而天者微,而乌乎化?
是何也?
天下之事,自其变者观之则其分殊,自其不变者观之则其理一。
至于一,则所谓殊者化矣。
盖道之所在,一则真,二则变,一则纯,二则杂。
圣人之一,其圣人之天乎?
荀卿子曰:「圣人道出乎一」。
一者何也?
一元之气浑沦磅礴于天地间,其滋而萌,其芽而甲,其生而息,其荣而悴,何啻什百千万之不齐也。
使天而无以应之耶,则造物之功几乎息矣。
使天而求以应之耶,则物矣而非化,迹矣而非妙也。
天下之理,一而万、万而一者也。
散一于万,何者非物;
会万于一,何者非化?
然则圣人之一,其圣人之天乎?
故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化也。
天则一矣,一则化矣,而何事物之能累?
是何也?
人惟此心耳,天下惟此道耳,心外无道,外心而求之者非也。
故凡事物在吾道中,太仓一稊米耳,何事乎纷纷为也。
虚静之天,云气出没,灵明之府,尘土障固,则一而二,二而三,而天下始多事矣。
圣人之为天下也,其具则礼乐刑政典章文物,其伦则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其教则仁义礼乐孝慈友悌,其位则宗庙朝廷州闾乡党,其所酬酢,其所经纶,盖有万之不齐也。
而圣人者以一心而普万物,虚灵无际,冲漠无朕,贯通浑融,意虑不作,澄然其静,洞然其空,一而已矣。
呜呼!
兹其所以为圣人之天乎?
舜禹之精一,汤尹之一德,吾夫子之一贯,皆天也。
则凡不出于一者不足以言道。
故是一也,非有方体,非有限量,寂然非静,感通非动,其所以酬酢万变,剸裁百为,一乾道之变化而已。
所谓一者,固自若也。
而或者胶胶扰扰,与天下相驰于万物之中,相将役于物之不暇,而道安在哉!
申、韩以刑名而惨此一,庄、老以虚无而眇此一,苏秦张仪以纵横而乱此一,而天下始纷纷矣。
荀卿子其知道乎,而君子犹不能无憾焉。
何也?
吾道之一,在《易》为元,在《书》为极,而在《中庸》则为诚。
一者,诚而已矣,诚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
通公溥,其庶乎?
而曰执神而固,则非所谓觉,则非所谓无意,则非所谓心之精神,是谓圣。
絜矩书院示学子 宋 · 章粲
 押词韵第十一部
四时配四德,元亨利与贞。
天德元最重,方春木主生。
夏火物畅茂,是为德之亨
金利秋向实,水贞冬日成。
既贞又为元,循环未尝停。
天高而地下,阴降复阳升。
气理本同运,天人特异名。
性情即理气,其义明且精。
元亨利贞理,因时有足徵。
生长敛藏气,依理常偕行。
仁礼义知性,一初同圣氓。
恻隐至羞恶,辞让是非情。
天人二而一,如射中鹄正。
奈何天无心,人欲易缠萦。
无心自无妄,通复皆一诚。
吁嗟其有欲,天理随榛荆。
残忍仁斧斤,贪冒义蝗螟。
礼失之绵蕞,知止于絜瓶。
天人一而二,如水分渭泾。
大哉古圣人,一念天是承。
仰观俯以察,天降地上腾。
夭桃华灼灼,好鸟鸣嘤嘤。
木德自此盛,我心惟和平。
恢炱行炽景,是月阴阳争。
天明一畅达,朱光布八纮。
动极必生静,慎哉柔道乘。
金行兆新凉,宇宙日清泠。
万宝就凝实,群葩委芳菁。
三阴行肃物,戒哉色与声。
冬至甲子夜,一叶开尧蓂。
凝阴虽已剥,初阳才有萌。
观天于闭塞,掩身身欲宁。
诸君子其来,我诗尔其聆。
子能悟此理,见义自珑玲。
子或昧此理,见义等聋盲。
善根有由檗,端绪微微呈。
触物动恻怛,致爱先雏婴。
在天元之时,春意方勃兴。
声身贯律度,动作锵璜珩。
三千三百仪,皦皦朝阳升。
在天亨之时,夏气方敷荣。
利物合于义,秋揫味金腥。
贞固守以知,冬藏令玄冥。
一心一太极,彼此无损增。
至哉子朱子,讲道于考亭
若明通公溥,万古破说铃。
仁元明可配,礼亨通可称。
义利公所在,知贞溥所能。
若东南西北,随方有依凭。
春元东甲乙,夏亨南丙丁。
北贞壬及癸,西利辛及庚。
若震离兑坎,随用无变更。
火则离玄黄,木则震主青。
秋则兑金说,冬则坎水盈。
四者诚昭昭,请细与君评。
真精妙凝合,我得气之英。
所学背斯理,南辕驰幽并。
当其泉达时,浩浩江河倾。
当其火然时,炎炎已煌荧。
萌檗得所养,拱把可霄峥。
富贵真浮云,无为羡金籯。
荣华忽飘风,无为宠辱惊
鸩妖用之媒,钱神事之兄。
四者苟能充,于利必无营。
厚酒促亡家,冶容擅倾城。
四者苟能充,于欲必先惩。
晓起敞吾门,参前倚舆衡。
晦息安其身,主敬常惺惺。
勿谓闇室暗,囧如对日星。
勿谓閒居閒,凛如警雷霆。
仁暴判舜桀,义利别轲牼。
存心不以敬,焦火寒凝冰。
事惟非与是,一閒谷为陵。
慎勿思鸿鹄,常期肖螟蛉。
复坐吾语汝,而学发新硎。
造道有标的,求己见准绳。
竭力事父母,夔夔谨鸡鸣。
同气曰兄弟,急难念脊鸰。
妇道顺为正,子职孝蒸蒸。
友义切以偲,诗歌木丁丁。
何莫非此德,拳拳服诸膺。
何愧百年身,何慊万物灵。
四者诚存存,心乎镂为铭。
然而仁与义,又对立门庭。
知者义所藏,礼者仁所形。
犹之四时运,阴阳为之经。
春夏阳日长,秋冬阴日凝。
又若仁义中,仁尤莫与京。
元犹五常仁,吾因伊川程。
益信春犹仁,通贯如建瓴。
惟仁为器重,惟知亦不轻。
守之不以知,惟仁莫能胜。
须知守之固,尤在见之明。
若夫信犹土,是犹纲之宏。
圣门戒去信,重于食与兵。
四端斯无违,一心斯有恒。
天行以不息,异乎有欲枨。
日进以无疆,同乎一贯曾。
此为义理源,源洁流乃清。
精体兮实践,见汝颜之瞠。
四明尊者行录嘉泰二年十二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首
陈、隋两国师天台智者悟《法华经》、《旋陀罗尼》,嗣法性宗,以无碍辩才剖判三世佛乘,开辟一家教观,人到于今承之。
外有诸忏制法、两朝敕文、建寺碑刻等,门弟子章安禅师集之成书,号《国清百录》,特蒙仁宗皇帝赐入大藏,同佛典诰流行,至是殆无馀蕴矣。
然吾祖之道化被六十州,盛于隋、唐,衰于五代,法不终否,至人利见。
石晋天福中,有通公法师讳义通。)来自高丽,南参螺溪(即天台山螺溪羲寂法师也。),尽得天台一宗之道。
复欲杭海,大帅钱公固留之钱讳惟治吴越王之子,时判明州也。),遂传法于明之宝云宝云福州运使顾承徽舍宅造寺,以处于师。)
法席大开,得二神足而起家,一曰法智师讳知礼。),一曰慈云师讳遵式。)
法智尸延庆道场,中兴此教,时称四明尊者
慈云建灵山法席,峙立解行,世号天竺忏主
慈云生乾德二年,终明道之初,历一百二十载。
五世孙慧观师裒其遗文,成《金园三集》行于世。
法智建隆改元,终天圣六祀,距今已一百七十有五年矣。
所撰《记钞》三十馀万言,学者共宗,复有《教门义章问答》、《释妨巨儒高释往返书启》等,断简残篇,存者流逸。
呜呼!
师一心讲忏,传持四十年,胁不沾床,其应缘染翰,宁可以数量计!
纵刊之于木石,书之于竹帛,亦千万之一耳。
宗晓末学无似,叨预教庠,窃睹师之垂言,虽片文只字,咸为释氏之法,岂得以任其芜没哉!
于是剧意访求,仅得一百馀篇,以类铨次,析为七卷,目之曰《四明尊者行录》。
四明乃所生得道转法轮地,世珍其为人,咸以是而称之。
台宗户牖,莫不依教立行,以行显教,庶教行二途成修行一辙。
师尝勖众言,吾之或出或处,或语或默,未始不以教观之旨为服味,为杖几。
今录取以教行为名,亦尊者之志焉。
大哉!
斯文既就,愿与《国清百》、《天竺金园》鼎足而行,贻诸后代,共期祖道也。
其乎未尽者,后贤随见闻而续之,斯又尽善美矣。
时嘉泰二年壬戌岁腊月既望比丘宗晓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