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上郑毅夫 宋 · 许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明时乐事输诗酒,帝里风光剩占春。
况是白衣重得侣,不堪青旆自招人。
早知玉漏催三鼓,肯把金貂换百巡。
大抵仁人怜气类,不教孤客作囚身(以上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二二 《竹庄诗话》:《青琐集》云:方勉字及甫娶许虞部女,好学能诗。勉尝同妻夜看《晁错传》,许氏有诗云云。勉后与故人饮于市,醉犯夜禁囚于府庭。时郑毅夫作尹,许氏投诗云云。遂释其夫。)。
论礼乐 其三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二七、《慈湖先生遗书》卷九
《祭法》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孔子家语》:「子羔问庙制于孔子,孔子曰:『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王制》亦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而郑康成据《礼纬》谓夏五庙,殷六庙,周七庙。康成岂未见《商书》之《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殷七庙甚明。谓周七庙,大概是矣,而亦有始末。《礼器》曰:「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六尸,六庙也。周之始,享尝之庙六而已。而康成之注曰「后稷发爵,不受旅」,凿说也。《礼器》方言「尸」,岂有发爵之尸而独不及乎?康成不思武王欲祖文王之心,而执七庙之常说也,又忘《祭法》「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欤?康成礼学详审,然不无差失。其甚病者,不善属文,而好穿凿牵合。此注「周旅酬六尸」,谓后稷发爵之尸不言,亦不善属文之验也。康成改「醴宾」为「礼宾」,改「醴妇」为「礼妇」,以「唯舒武」为「唯舒」。《冠礼》:「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强注作「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其不善属文之状若此者众。《孔子家语》虽曰「孔子观周,遂入太庙、后稷之庙」,然此乃记者之言,非孔子之言,况《家语》所记多误。是时其以文王未正太祖之名位,而周人或以称后稷之庙耶?《祭法》及《孔子家语》皆曰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则文王为太祖甚明。《家语》及《祭法》皆曰远庙为祧,而康成以有功德者为二祧,夫远庙不以功德言也。孔子谓以功德见祖宗者,其庙不毁,则殷之太宗、中宗、高宗皆当不毁,康成又将何以处之?天子之庙七,而周旅酬六尸六庙者,武王将以祖文王,虚其位以待之也。太祖不可迁也,是故周之始享尝之庙六而已。后稷虽以始祖亦有庙,而不与六庙同,其禘郊则及焉,大祭则及焉,有祷则及焉,惟四时享尝祫不及。旅酬六尸,享尝祫祭也。周家推本姜嫄,《大司乐》首言享先妣,谓姜嫄也;「閟宫有侐」,谓姜嫄之庙也。姜嫄有庙,则后稷宜亦有庙。姜嫄之生后稷也神,后稷始封,则后稷始祖也。《周礼》守祧奄八人,每庙一人,则当有八庙。武王、周公之时庙惟姜嫄、后稷、三昭三穆,是为八欤?《家语》又曰「不及太祖,虽在禘郊,其庙则毁」者,谓鲧之类尔。无功德,不祖不宗,以亲故郊。故其后去祧而坛,是为毁欤?周至共王时,文王始正太祖之位,而三昭三穆。至懿王时始复三昭三穆。至孝王时,武王之庙不迁不毁。太祖及三昭三穆,及武王、及后稷,其庙九矣。而曾子问:「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之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言五庙者,谓诸侯也。言七庙者,因彼失礼而生文尔,不可遂执此以为周止七庙。
《祭义》曰:「致爱则存,致悫则著」。未知鬼神之无所不在也。人自知德之无所不在,则信鬼神之无所不在矣。
《祭义》曰:「殷人贵富而尚齿」。此非圣人之言也。富非道之所贵也,而《家语》谓孔子之言,岂记者之差乎?圣言之传记讹谬者亦多矣。
「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孝敬之诚发于中、达于外者自尔也。而曰「此与境内乐之之义也」,非也。礼家之说也失其诚敬,支离而为是说也。又曰「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此又《祭统》之意说也,求道于心外而溺没于故智者也。
孔子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人心之礼本周流无不遍,三子未明,今启之教之,故曰「使」。夫言以启人,因言而后生名,而人以名而致惑。天下之名众矣,不可不思其故也。曰道,曰德,曰仁,曰义,曰礼,曰乐,悉而数之,奚有穷尽?所谓道者,圣人特将以言夫人所共由、无所不通之妙,故假借道路之名以明之,非有其体之可执也。所谓德者,特以言夫直心而行者,即道之在我者也,非道之外复有德也。所谓直心而行,亦非有实体之可执也。仁者知觉之称,疾者以四体不觉为不仁。所谓仁者,何思何虑,此心虚明,如日月之照尔,亦非有实体也。礼者,特理而不乱之名。乐者,特和乐而不淫之名。以是观上数名者,则不为名所惑;不为名所惑,则上数名者乃所以发明本无名言之妙,而非有数者之异也。是故道即礼,礼即乐,乐即《诗》、《书》、《易》、《春秋》。孔子又曰:「礼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又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孔子不为名言所惑,洞见贯通至一之妙,故确然曰礼周流无不遍也。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斯言见《小戴记》,学者厌观熟诵。圣诲切的如是,而未闻有表而明之者,此无他,无意之可解,无说之可求,如空之不可升,如金石之不可钻。或者强为之说,则曰:「其相生有义焉」。噫嘻,异哉!孔子曰「乐之所至,哀亦至焉」,未有相生之言也。而亦曰「至」者,又何耶?至即不可见,不可闻。彼惟不知可见即不可见,可闻即不可闻,故弃粗而求精,弃一而求二。哀乐必有物,人以为必可见;哭笑必有声,人以为必可闻;而孔子则曰「不可见,不可闻」,非弃形而言义也。形即无形,无形即形。声即无声,无声即声。正不必作意以离之也。据实而论,不见其为二也,意作而始离始二也。自孔门诸贤犹率病乎意,故孔子谆谆止绝之,曰「毋意」,而况于后世乎?意积见牢,故虽闻正实之言,反骇怪以为不可解。今学者诚尽屏胸中之意说,则自明自信矣。
孔子閒居,子张、子贡、言游侍,论及于礼。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是亦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家语》作舞。),夏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家语》作荠。)》。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孔子又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然则县兴而金作,铿然而鸣,即吾之情也,何以言为也?又曰:「升歌清庙,示德也」。然则人声由中而发,文德由中而畅,即吾之德也,何以言为也?又曰:「下而管象,示事也」。然则堂下管籥,武舞文舞,次序而兴,又即吾之事也,何必身亲之也?浑然天地万物皆吾之体也,纯然宫商节奏皆吾之用也。荐俎非外,百官非彼。行非行,夫孰知其所以行而自中规?还非还,夫孰知其所以还而自中矩?和鸾,车之和鸾也,而即吾之中《采齐》也。客出以《雍》,其彻也以《振羽》,庄敬和乐之妙,又何其始始终终而不可致诘也!畎亩之中,无两君相见之礼也,而即两君相见之礼也;无金声之乐也,无管象夏籥也,而管象夏籥之音舞未尝不日奏于其前,而昧者不见不闻也。耒耜之器,耕艺之勤,良禾之欣荣,耘耔之仁,两目散日月之明,四体运天地之神,步中和鸾之节,声谐韶頀之音,此岂说合而强同之哉!默而识之,当自知自信也,不可思也,不可言也。学道者率以言而离,默而近。孔子引三子归之一默之中,庶乎默而成之矣。
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孔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孔子曰:「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孔子曰:「射之以乐也,何以听,何以射」?人皆曰所以听者以耳,而所谓耳者,肤与肉而已,肤肉能听乎?孔子于是致其问曰:「何以听」?人皆曰所以射者心与手而已,而所谓心者何状?方其挽弓挟矢,而心已注于鹄;及其射已,心又若入。而执之无得,视之无见,穷之无乡域,卒不知其所。孔子于是又致其问曰:「何以射」?乌乎,至哉!射者即听者,听者即视者,视者即思者。是数者杂出而并用,何末何本?何始何终?无所不通,是之谓大同。其间高者曰天,厚者曰地,明者曰日月,暄凉寒暑曰四时,震动者曰风霆,润泽者曰雨露,凝结者曰霜雪,恍惚变化者曰鬼神。其事亲曰孝,其事君曰忠,其事长曰顺,其抚下曰慈。其节曰礼,其和曰乐。言之则无穷,思之则无说。其谓之事物也非粗,其谓之道德性命也非精。粒我烝民,莫匪尔极。设官分职,莫匪尔极。哀乐相生,孔子以为不可见,不可闻,则精粗之名何所置之?知春秋冬夏、风雨霜露之无非教,则知之矣。知神气风霆、庶物露生之无非教,则知之矣。知孔子之一贯,则知之矣。知则不知,不知则知,知即不知,不知即知。
《深衣》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无被土」。此言其纵也。又曰「续衽钩边」,此言其衡也。自旁而数之,衽居其端也。古之衽,今之襟,亦曰袂也。深衣属裳,则当续衣之衽,使之长与裳齐也。上狭下广,其边如钩,言其旁曲也,于体为宜。《玉藻》曰「衽当旁」,此之谓也。衽亦脩广矣,矧当衣前,故首言之。《丧服》言丧衣裳,负、适、袂、袪,广博尺寸,靡不备载,独不见所谓襟焉,而有曰「衽二尺有五寸」,是衽即襟也。《丧服》言衣二尺有二寸,襟与衣齐,而衽二尺有五寸,何也?言「衣带下尺」,则衣之长略可知。袂幅属衣之处,曰二尺二寸,此言袂之度,而衣之长大略三尺二寸。内阙中八寸偏前,以安项。衽缀于前领平衡之下,则衽长二尺五寸,正其度也。通乎《丧服》之衽,则《深衣》之衽与衣齐,是为襟,昭昭矣。郭璞注《方言》,亦谓衽为襟。郑康成既误释之,孔颖达复误疏之,谓深衣十二幅,幅即衽也,且援鲁哀公以衽受齐馈为證。而《深衣》之篇未尝以幅为衽,又与《玉藻》「衽当旁」之文不符。盖孔思不及此,故不知此下广之衽,正足以受馈,不为不宽。古志四夷左衽,《丧记》敛衣左衽,咸谓襟也。《左传》「结衽若讼」者,结此衽也。古棺有衽,是谓小要,以钩边如衽也。古曰衽度,度左敛右敛如衽也。详考衽制,无所不通。《深衣》曰:「要缝半下」。《玉藻》曰:「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袪尺二寸」。袪,袂口也。袂,今之袖也。三袪言其大略,谓深衣之长也,非恰言必三尺六寸。古尺短,盖侈乎衰衣矣。康成之注曲矣。齐,下也。其缝倍要,即「要缝半下」也。《深衣》曰:「袂之高下,可以运肘」。言乎当掖之度也。又曰:「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无厌髀,上无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袷,交领也。夫衰衣,上古之制也。领正方,其前平衡,故可缀六寸之衰。后儒不究古者制衣之始,自然之体若是,而曰「如今中衣邪领之交,亦近于方也」。使古表衣之领果邪,则六寸之衰于何所制之也?邪缀于前,领则非宜也,非正也。古初制衣,惟取阙中之方,以安项尔。某尝为方领深衣,久则前坠,近于今之圆领,则后世变而为圆领,亦其势之自然;又变而为邪领,其当暑之为欤?以是为中衣,不敢以为表衣,人心之灵不敢尚巧而下朴也,不敢贵末而忘本也。《深衣》曰:「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深哉衣乎,奚止次而已矣!十有二幅,即十有二月也。袂圆,天也。袷方,地也。负绳及踝,直也。下齐如权衡,平也。奚止于应之而已也?人性自善,自直,自平,自广大,自神明,自无所不通,自与天地同。有毫釐不平者,不可以服是衣也;有毫釐不直者,不可以服是衣也;有毫釐与天地有间者,不可以服是衣也。《深衣》惟曰「抱方」,时已圆其所负之方欤?中古之制欤?抑阙中偏前故为抱方欤?循颈而势同,故独言抱方欤?《深衣》曰:「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绩;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玉藻》曰:「朝玄端,夕深衣。深衣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掩尺。袷二寸」。谓长衣、中衣则继袂之长,掩手不露,复一尺而已,反诎不及肘也,微短于深衣之袂也。
《家语》、《小戴记》并载《儒行》一篇,其间可疑者良多,最其甚者曰:「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殆非孔子之言。
舜命伯夷典礼,而告之曰:「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何谓也?寅敬者,礼之道。礼曲折万状,而由道心行之。实未尝曲折,故曰直;实未尝万状,故曰清。曰直,曰清,曰寅,以三言明礼之一道,后世道不明,此等语多莫晓。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自道心中流出,人皆有道心,苟不明而徒执迹,必至失道。《玉藻》「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厉肃」,与《皇矣》「临冲闲闲,攸馘安安」之容异矣。天下之事不可执定论也,久矣于是益信,惟圣人之言礼贯通无阻。
《大戴礼·小辨篇》:哀公曰:「多与我言忠信,而不可以入患」。子曰:「毋乃既明忠信之备,而口倦其君,则不可有;明忠信之备,而又能行之,则可立待也。君朝而行忠信,百官承事,忠满于中而发于外,刑于民而放于四海,天下其孰能患之」?公曰:「请学忠信之备」。子曰:「惟社稷之主,实知忠信。若丘也,缀学之徒,安知忠信」?公曰:「非吾子问之而焉知也」?子三辞,公曰:「彊避」。子曰:「彊侍。丘闻大道不隐,丘言之。丘闻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若动而无备,患而弗知,死亡而弗知,安与知忠信」?某读孔子之书至此,不胜敬叹。大哉,圣人之善于明道如此!夫忠信,人所忽,以为至平至近,不可以为大道,而孔子大而言之,三辞而后言,且曰「大道不隐」,是明忠信之为大道也。呜呼!知忠信之为大道,则日用庸平无他之心皆大道也,喜怒哀乐皆大道也,是谓中庸。无所不通,用之不穷,刚健中正,虚明莹融,何思何虑,如镜如空。
《大戴记》:公与孔子言而善,孔子曰:「君之言善,就国之节也」。公曰:「是非吾之言也,吾一闻于师也」。子吁焉其色,曰:「噫,君行道矣」。公曰:「道耶」?子曰:「道也」。大哉圣言!发明道心,坦夷明白至于此也。惜乎不载之《论语》,使万世人人知之,庶其有觉者。道心人所自有,无俟乎求,惟私意蔽之,始昏始惑。今公曰「是非吾言也,吾一闻于师也」,私意尽无,纯诚著见,即道也。而公不自知其为道,故孔子吁焉其色,发叹而告曰:「君行道矣」。惟孔子知之,公乃不自知,故惊曰:「道耶」?孔子安得不正言曰「道也」?此岂惟启明鲁公之道心,亦足以启明万世之道心。
某常读《大戴》所载孔子之言,谓忠信为大道,某不胜喜,乐其深切著明。某自总角承先大夫训迪,已知天下无他事,惟有道而已矣。穷高究深。年三十有二,于富阳簿舍双明阁下侍象山陆先生坐,问答之间,忽觉某心清明,澄然无滓,又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之神用。此心乃我所自有,未始有间断。于是知舜曰「道心」,明心即道。孟子曰「仁,人心也」,其旨同。孔子又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某谓人人本心知皆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同,得圣贤之言为證,以告学子,谓吾心即道,不可更求。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程伯淳求之太过,曰「忠譬则流而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某谓忠者,与人忠;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吾庸常之心即道。孔子曰:「主忠信」。谓忠信即主本。渡河丈人亦曰:「吾之入于波流,忠信而已;其出也,亦忠信而已」。孔子使二三子识之。乌乎,至哉!即吾与人忠不妄语之心即道。丈人当日之言未必果曰忠信,往往曰:「吾出入波流,吾心如是而已,无说也,无术也。始吾之入也,如是而入;其出也,亦如是而出」。世以如是而往,实直无他之心,谓之忠信,故二三子识之,或传录失真而微差欤?后读《大戴记》孔子忠信大道之言,如获至宝,盖深喜得圣言为證,正平常实直之心即道。孟子亦以徐行后长即尧舜之道。箕子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人心至灵至神,虚明无体,如日如鉴,万物毕照。故日用平常,不假思为,靡不中节,是为大道。微动意焉,为非为僻,始失其性。意消,则本清本明、神用变化之妙固自若也,无体无际、范围天地、发育万物之妙固自若也。即视听言动,即事亲事君。兄弟、夫妇、朋友,慈爱恭敬,喜怒哀惧恶欲,未始不妙,固自若也,而实不离乎庸常。圣人曰「中庸」,所以昭示万世深切著明矣,而学者犹曰「我未有道」,吁!
《大戴》所记《诰志》篇:孔子曰:「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圣人有国,则日月不食,星辰不孛」。尧、舜、禹之时,历年多无日食,至太康失邦,始日食。历家虽谓日月薄蚀,可以术推者,衰世之术也,而亦不能一一皆中。僧一行归之君德,颇与孔子之言合。一行之术精矣,而有此论,则诚不可尽委之数。胡康侯于《春秋》误解日食,殆未读《大戴记》。孔子斯言,世罕诵习,故表而出之。
《小戴记》:孔子云:「礼必本于大一」。陆德明音「泰」,学者咸读为「太一」。某一日忽省其非,自孔子殁,学者罕知道,奚止千无一、万无一,故靡然作「太一」。自郑康成谓本于太一与天,而况于陆乎?以太一与天为二,则必读「大」为「太」。太之为义,始也。言始而不该终,非大全也,非大道也。不当音「太」,当如字。一明无二,大明无外,有外焉,不足以言大。曰大曰一,所以明道,亦犹曰中曰庸,所以明道。大一,道之异名。异用于筮,百姓所日用,故权以谕俗。曰「乾元」,曰「资始」,人道惟始,庶其易觉。觉始无始,则无始无终,浑然大通。《系辞》间有圣言大统,多非圣正言。「乾知大始」,是读作「太始」。又曰「易有大极,是生两仪」,辞意亦音「太」。自作《系辞》者已失孔子大旨,而况于后世乎?又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裂易与圣人为二,岂孔子一以贯之之旨?某尝曰:幽明本无故,何必仰观而俯察也?死生本无说,何必原始而反终也?皆指《系辞》之蔽。易、天、地一也,何必言「易与天地准」?准,平也,言二者平齐,其辞意谓实二物而强齐之也。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裂道与器,谓器在道之外邪?自作《系辞》者其蔽犹若是,尚何望后世之学者乎!然人性皆善,此性皆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同,皆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同。「与」亦非二,因形与气与名之异,而姑言「与」。因人情而姑言,亦犹孔子言「何莫由斯道」,非我自我,道自道也,亦因人之常情而姑言也。孔子曰「言不尽意」,谓是欤?
天下事理诚不可以执一论。《周官》大司寇之职曰:「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土均》曰:「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地美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洪范》曰:「平康正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然则天下事理诚不可以执一论,必如此而后可行。
《周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夫六官之长不过卿而已,而乡老则以公焉,何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不必常也。夫六乡之治而以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者临之,则古之所以治其近者若是其至。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以乡八刑纠万民。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六乡之民皆教之以德行道艺。而后世尹京都者,其说曰「辇毂之下先弹压」,无惑乎后世之治不如三代。人心无古今之异,政教有古今之殊。
《周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孔子曰:「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中庸》曰:「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左传》:「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自汉以来,士大夫有知此理者绝少。不思夫上帝一视同仁,有国家者不视夷狄如赤子,使无罪之民肝脑涂地,大违上帝之心,无乃不可乎?
行人之职掌朝觐宗遇之礼,其朝位宾主之间,公九十步,立当车轵;侯伯七十步,立则车前;子男五十步,立当车衡。不曰宗觐,遇有别义,则知通言朝位,其制同。夫诸侯立不离车,则王不可负斧扆于户牖间,如《觐礼》所云。王当出,在应门之内,以受诸侯之礼,如《康王之诰》。参验事状,则与今《仪礼》之中《觐礼》不合。意者《周官》乃周公所为,有所损益,而成王未之行欤?迁都洛邑,封建益地,成王皆不能行,以此类知之。《记》曰觐礼不下堂而见诸侯。由夷王以下,诸儒率以周家所行之礼与周公所著之书合而论之,故多不通。或者又过疑《觐礼》汉儒所为,则又不然。
孔子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阼非王之常位,惟觐诸侯为宾主之礼,则王践阼,则王有东序西向之位,其常朝皆南乡。周公不敢南乡,不得已而践阼也。《周礼·大行人》,诸侯朝位,主宾之间若干步,是践阼之礼也。《司士》正朝仪之位,惟曰「王南乡」,以是知常朝皆南乡。
《周礼》:「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绖服。凡丧,王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绖」。不闻爵弁缁衣也。而《檀弓》篇:「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此殆衰世之礼,而郑康成又谓「绖,衍字也」,无乃不可乎?康成之学率牵合群书杂说为一说,故至于此。《檀弓》篇继曰:「或曰使有司哭之,为之不以乐食」。观此,则《檀弓》所记衰世之礼亦明,使有司哭之,益薄矣。《檀弓》所说多衰世之礼。
汲古问:「古之族党州乡皆有相保相宾之义,今日之州乡族党徒有相两相靡之习,岂非古今之制不同,而风俗人情之变所致如此耶」?先生曰:「周礼五家为比为邻,即今之五家结为一甲。又如州长、党正、族师、闾胥,亦今之小保长、大保长、保正、保副之类。古者设官分职,得贤久任,行乡举里选德行道义之法,是以比闾族党之制脩,而有长有师,皆儒士,故曰『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使其法复行于今,则士民亦何敢为不善,而德行孝悌之俗自成,三代之治复见于今,此势之所必至也」。
汲古曰:「尝见《周礼·夏官》多有侍御仆从之职,皆以端人正士为之。大仆掌正王之服位,而小臣上士四人;御仆掌王之燕令,下士十二人;隶仆掌埽除粪洒,洗乘石,而下士二人。其职虽卑,而以士人为之者,谓王之前后左右关系尤重,不可以非其人。故穆王命伯囧为大仆正,曰:「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后世则失其制矣。虽汉时宿卫之人犹有光禄勋考其德行而进退之,终不免具文。如孔安国掌唾壶,扬子云为执戟,初非古人以德诏爵之意。厥后侍御多宦寺,卫士皆武夫,良可惜哉」!先生曰:「此言是」。
孔子閒居解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
孔子閒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在《诗》曰:『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礼乐之原即五至,五至即三无,三无即五起,五起即能先知四方之败者。道不可言,孔子欲无言,不得已而有言,曰「原」足矣,何必言五至?五至多矣,又何必言三无?子夏沈溺于文义之渊薮,断非一语之所能晓,敷而明之,曲而畅之,庶几或触其机也。何谓至?人皆有心志,即志即至,无所复至。凡志之有所思焉,有所感焉,思亦何所思,感亦何所感?思无所思,人自以为思;感无所感,人自以为感。倏然而思,思无所起;思而又思,思无所止。人自以为止,所止者何所?厥思亦何物?执之而无得,视之而无睹,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是之谓大同。倏然而感,感无所起;感而又感,感无所止。人自以为止,所止者何所?厥感亦何物?执之而无得,视之而无睹。或曰气,气亦中无有。或曰心,心亦无本体。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是之谓大同。若然,则由志而为诗,诗亦然也。发于礼仪,礼亦然也。于是乎乐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乐亦然也。人情亦岂能终月乐,终年乐?亦有哀焉。有所恻焉则哀,有所伤焉则哀。或哀焉,或乐焉,哀乐相生,其变万状。于戏,至哉!孔子曰,此虽使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哀虽至于哭颜渊,恸矣,而不自知。乐虽至于孟子喜而不寐,亦不可见,不可闻也。哀乐必有物,非不可见也。哭笑必有声,非不可闻也,而圣人断然曰「不可见,不可闻」。众人之乐皆不可见,不可闻也,而众人自以为可见可闻也。众人之哀皆不可见,不可闻也,而众人自以为可见可闻也。哀与乐名也,闻与见亦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是名即实,是实即名,名与实亦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志即诗,诗即礼,礼即乐,乐即哀。志气即天地,谓之充塞,非过论也。谓天地合德可也,谓范围天地可也。其曰「充塞」,乃因人心狭,固井蛙不可以骤语海,姑为是言也。圣人之言,不可以一定论也。或曰礼乐之原,或曰五至,或曰三无,或曰致,或曰行,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圣人曰五至,吾曰六曰七可也。圣人曰三无,吾曰四曰五可也。诗与礼与乐类也,忽继之以哀,何也?深明夫一体无二,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是故无声之乐即无体之礼,无体之礼即无服之丧。乐未尝无声,必曰无声,非无声也,即声也。礼未尝无体,必曰无体,非无体也,即体也。丧未尝无服,必曰无服,非无服也,即服也。声即无声,体即无体,服即无服,本无所异,何必言同?惟人徒执其声,故曰无声;徒执其体,故曰无体;徒执其服,故曰无服。《诗》曰:「夙夜基命宥密」。命何所基?命何所始?始无所始,无所穷际,谓之极宽极宥可也。不可得而见,不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思,谓之至密可也。曰基,曰宥,曰密,皆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声即无声,天下之至实也,而徇名与声者惑之。圣人曰无声,所以破学者牢不可破之定见也,非以无声为定论也。又虑学者无从而求之,使穷其本,始得其始,则得其终矣。曰「基命」,所以原始也。原声所始,始无所止,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果日闻四方矣。无声即声,无体即体,无服即服,无本末,无粗精。威仪实无体,其曰「不可选也」,是诚不可选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是固无服之丧也,即齐、斩、功、缌之道也。于父斩衰,于母齐衰,兄弟期,降而功、缌。哀诚有等差,皆一心之为也,即匍匐救丧之心。以丧其亲,则为齐、斩,为擗踊,为毁瘠,一也。非人之所为也,天也。天即人,人即天地,即日月,即四时,即鬼神,即礼乐之原。原无所本,亦无所末。本末之名,因人心而生。本末之实,不以人心而异。人谓之本,则亦姑从而谓之本。人谓之末,则亦姑从而谓之末。人谓之天,则亦从而谓之天。人谓之地,则亦从而谓之地。人曰日月,吾亦何得不谓之日月?人曰四时,吾亦何得不谓之四时?人曰礼则曰礼,人曰乐则曰乐,人曰人则曰人,人曰道则曰道,曰气则曰气,曰志则曰志,曰有曰有,曰无曰无。号名纷然,意虑杂然,而未尝不浑然寂然也,人自以为纷然杂然也。故曰即哀乐之相生,而实不可见,不可闻也。此非徇名者之所知也,亦非徇实者之所知也。实无所徇,实无所实。弃名而求实,非实也;弃实而言名,非名也。实非学者之所知也,名亦非学者之所知也。知则不知,不知则知。知则乱,则昏,不知则清明,则无所不知。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子贡以为多学而识之,圣人以为非。孔子又曰:「天下何思何虑」?学者茍有意焉,夫子必曰毋有必焉,必曰毋有固焉,必曰毋有我焉,必曰毋微有意象,如云气之蔽太虚矣。四方有败,安能先众人而知之?先知四方之败者,必其不识不知者也。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而亦自先觉,何也?意虑不作,而本清本明之性自无所不照故也。此非口舌之所能道也,此非思为之所能到也。人心自清,人心自明,人心自无思无为,人心自寂然不动。思未尝思,人自以为思。为未尝为,人自以为为。清也,明也,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也。知也,不知也,皆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子夏闻三无之论,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是子夏未领吾圣人之旨也,圣人之旨非美盛所可得而言也,亦非言所可得而尽也。故孔子又启之曰,君子之服之也,又有五起焉。服而念之,畅而明之。五起,非有五者之不同也。五起犹五节,加焉而六可也,损焉而四亦可也。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气志即乐,匪异匪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威仪迟迟,不可度思。无服之丧,内恕孔悲。其恕其悲,孰得而知?无声之乐,气志既得。得匪有得,亦匪无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威仪翼翼,顺帝之则。无服之丧,施及四国。三者一旨,三者一德。无声之乐,气志既从,何异何同,昭明浑融。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此敬此恭,何所不通。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有安无危,有福无殃。无声之乐,日闻四方。人皆闻之,而曰不知。无体之礼,日就月将,不勉不强,从容有常。无服之丧,纯德孔明,皓皓精白,礼乐同情。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斯起斯止,变化不已。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此道大通,无远弗届。无服之丧,施于孙子。礼亦如此,乐亦如此。三王之德如此,天地之德如此,日月之明如此。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人无私喜怒。天地日月即人,人即天地日月。以为异者,耳目思虑之所及也;以为同者,非耳目思虑之所及也。非是有非,非及不及。天人无违,故帝命之。人而违天,私意作之,故天命去之。得此道者谓之圣。圣无不敬,敬非人为,是谓日跻,为则堕矣,莫克进矣。进亦匪进。人言曰进,姑亦曰进。是进无思,是进无为。自然昭明,自然暇怡。寂然浑然,融融迟迟。所以顺帝则者在斯,所以作式于九围者在斯。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寂然浑然,其教我也昭然。自地而上,莫非神气。神气之可指者如风霆,风霆作而芽甲形。庶物露生,寂然浑然,其教我也昭然。其在我也,为百骸,为九窍,为视听言动,为气志嗜欲。寂然浑然,又何其清明,又何其如神也。即人即神,姑曰如神,何以验其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欲降雨,山川先云。宣王未出,而临莅天下也,而岳先降神,生甫及申。何为乎其神至如此?道通为一,其心甚神。神无方体,《易》曰「范围天地」,天地在吾心量中也。子思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万物者圣人实发育之也。此道非圣人独有而众人无也,天下之所同也。自此而上,千万亿年皆此心也。自此而下,千万亿年皆此心也。天者,宣王之高明。地者,宣王之博厚。山川,宣王之流峙。云雷风雨,宣王之震动散润。嵩岳,宣王之嵩岳。申甫,宣王之申甫。在古不为先,在今不为今,在后不为后。浑然寂然,昭然不澄,治而常清,不思虑而常明。何独圣人为然?又何独宣王为然?乐平有老士王者,曩数年梦令遣胥致命,俾成先圣之宫。且召之食,期日二十有七。至是默符曩梦,期日正同。故王老感异,捐金特盛。此亦王老之有开必先也。于戏!人皆有是至灵至神、古今一贯之心,即天地之道,即礼乐之原,即文武之德,即三代之德。而不知自贵,不知自爱,殊可念也。能自知者,千无一,万无一。自知诚鲜,而常知常明者又鲜。自知者,孔子谓之「知及之」;常知常明者,孔子谓之「仁能守之」。自知非意虑之所及,亦非舍意虑之所为。意虑交作,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人皆有是明德,而不能以自明。能自明而又不能常明,有时乎昏,则不可以为仁。仁者觉之谓,医家者流谓四肢不觉为不仁。先儒尝举此以明仁无一物之不觉,无一事之不觉,无斯须之不觉。如日月中天,如水鉴昭明。常觉常明,自觉自明,昼夜通贯。颜子进乎此,故曰「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日月至者,如仲弓之徒,亦可以言仁,惟日月之外亦昏亦违,可以言仁,不可以言尽仁。颜子几于尽仁矣。孔子六十而耳顺,则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慈湖先生遗书续集》卷二。)!
此篇之前原尚有语录二则,其一则「学者当先读孔子之书」已见《遗书》卷一五《汎论学》篇,今删;另一则「先生曰勿尽信非圣之书」今亦移于《汎论学》,此处删。
贺刘仓使生朝 南宋 · 曾丰
四言诗
眷此良月,开此良辰。
水德奫奫,羽音盿盿。
玉曜在戌,旁烛于寅。
仁气收薰,天地氤氲。
武夷鞠淳,甫生及申,将秉周钧。(一章)
眷此良月,协此良序。
水德漙漙,羽音诩诩。
金曜在郑,对烛于鲁。
儒风妆鼓,乾坤煦妪。
武夷裒湑,生申及甫,且持汉斧。(二章)
眷此良月,生此良臣。
金矿玉璞,质气天贞。
静以牧身,与吾德为仁。
动以牧人,与吾民为春。
彼蠢者民,视自吾身。
彼穹者旻,听自吾民。
不求自应,不召自臻。
乃齿乃发,斯松斯椿(右二章章十一句,一章章十六句。)。(三章)
从仕郎汪君墓志铭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八七、《絜斋集》卷一九
君讳伋,字及甫,其先自歙徙明,明升府,遂为庆元奉化人。家于双溪之上,非通都也。持家谨恪,不自表暴,非干誉之士也。而名声日出,蔼然芬芳,取重于士大夫,下至闾里细民,亦称之曰君子人也。迨其殁,皆痛伤之。人心爱敬如此,岂易得哉。培其根,浚其源,所由来者远矣。曾祖讳康世,妣徐氏。祖讳邦式,高州助教,妣孺人陈氏。父讳汝贤,常州录事参军,妣安人张氏。君自为儿时,识趣已不凡。长益严重,有植立之志。宜州通守舒公之未第也,已有盛名,录参公器之,妻以女。君与之款密,薰染浸灌,新益有加,美质增长,遂因舒公而熟闻四方师友学问操履之详。故太学录沈公严毅不苟合,君勤勤请益,以得亲炙为幸。又从将作监杨公讲立身之要,一话一言,服膺无斁。夫以君之志操,而周旋于明师畏友之间,进而不止,谁能禦之。故虽生长巨室,而食饮被服,与寒素无异。遵规矩,履绳约,不溺于骄侈之习,而非啬于财者,义所当为,勇决不靳。其于族属也,高年者敬馈之,匮乏者周恤之,可教者奖拔之,或资以脩脯,勉使从学,或毕其嫁娶,或助其丧葬。里有重费,则以为己任。更新县学,材良工坚,有助风教。建石梁于双溪,新既坏于南江,续惠政于归湖。建炎十年中兴,兴大役,费缗钱殆数百万,岁租减价而粜,凶年损廪赈饥,代输口赋关征,以宽民旅。仁心孚洽,闻风起敬,士之过其里者,必求见焉。《大学》曰:「仁者以财发身」。其斯之谓欤?淳熙中,乡士大夫列其行义于朝,补迪功郎,该思陵庆寿恩,循修职郎,调汉阳尉,不赴。绍熙四年,郡太守表荐其材,超转从事郎。请祠,监南岳庙,自是不复调矣。虽恬于仕进,居官之美,不克著见,行乎闺门者,是亦为政也。事亲惟谨,年垂六十,愉色养母,慕若婴孺,承其志意而敬行之,凡轻财乐施,皆庭闱意也。不尚峻急,而家人惮之,如侍严师;不事苛细,而家政有条,疾徐得所。尤急于教子,以身率之,鸡鸣而起,盥颒诵书有程。点勘讹舛,手自亲之,心所未安,质之同志。笔其格言大训,朝夕对之,勉自警策,至老而不倦,以故诸子皆知务学。又尝遣其长子受业于永嘉,其志念深矣。雅意林壑,幅巾藜杖,逍遥自适,时以棋酒自随。款故人隐士之庐,谭论竟日,精神不衰。既属疾,知不可为,语人曰:「吾将逝矣」。胸中了无一事,正巾整冠,有问者必拱而对,至属纩亦拱,临死生之变,而泰定如此,寔嘉定十一年十月七日也,享年七十一。娶王氏,先三年卒,葬于邑之松林乡安住山。子男三人,龙友,尝偕漕计,龙纪、龙允。女四人,长适甥袁邦度,次适迪功郎、景陵尉郑次申,次适承事郎、长兴丞谢奕修,次适迪功郎、前于潜尉陈祖开。孙男一,介。孙女一。君殁之次年,诸孤来见,泣且言曰:「龙友等将以十有二月壬午,奉先君之丧,启先妣之窆,以合葬焉。敢以德铭为请」。余虽老且钝,然四十年交游之久,知之深矣,奚可以辞,于是勉从之。铭曰:
汪氏一门,乡评所宗。都漕种德,久而愈丰。伟欤及甫,前规是蹈。造次不忘,可谓克孝。猗欤渥欤,及甫之泽。咨尔后人,续次血脉。
齐天乐 寿史沧洲 宋 · 刘子寰
押词韵第四部
雅歌堂下新堤路。
柳外行人相语。
碧藕开花,金桃结子,三见使君初度。
楼台北渚。
似画出西湖,水云深处。
䌽鹢双飞,水亭开宴近重午。
溪蒲堪荐绿醑。
幔亭何惜,为曾孙留住。
碧水吟哦,沧洲梦想,未放舟横野渡。
维申及甫。
正夹辅中兴,擎天作柱。
愿祝嵩高,岁添长命缕。
抚州重修城记 宋末元初 · 程绍开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三、同治《临川县志》卷一四
上即位之七年,思昔艺祖,紫云一誓,眷焉牧养,言如天地,爰洒宸翰,颁于邦国。《牧民》者曰:「民吾同胞,咨尔保息」。绍开尝拜手稽首,肃观圣训,若稽周典。「保息」两字,乃牧民大纲领,息以蕃其生,保以卫其生。蕃息之,不保卫之,则于厚元气却外邪之术,犹未尽也。奎画昭垂,兼总并振,岂徒灿日星,轰雷霆,以震耀牧民者之耳目而已哉!一念在民,对越上帝,剖符分竹,谁不惕厉?绍开见而知之,则莫若抚之郡侯焉。侯之牧斯民也,始至之日,斧剪盘错,刬剔弊蠹,曾不踰时,而上供之贡、户部之输、诸道总司之纲解,宰不折辱于邑,吏无叫嚣于庭,率以时办已,可谓能人所难矣。于是不切之费节之,无名之供蠲之,例之可私者悉公之,宁瘠己肥人,不损下益上,用是未尝以催科笞百姓,而田里无愁叹声。人知侯之息民若此,岂知侯之保民,计虑尤深长乎?州城旧延袤十五里二十六步,后拓五里,广三寻,高两寻,经始于唐宝应王圆,重修于唐中和危全讽。迨我宋天下一家,久安长治,文恬武熙,抚深居内地,知恤者鲜矣。绍定庚寅,盱赣寇窃发,相延犯境,黄公炳把麾兼节事,至而为之备,实藉朝廷拨助祠牒百本,始克有成。距今庚午甫四十载,而城寝非其旧。侯乃彻桑土于未雨,量功命,分部卒,给糇粮,均界限,辇粪壤,薙椔翳,绝踰越之蹊,塞窥伺之罅,葺颓圮之阙。至于城门重屋,支倾饬陋,悉用其力。轮奂翚飞,雉堞弥望,隐然有不可犯之势。问其费则踰万缗,二税卒无侵也;问其役则才期月,三市卒无劳也;问其材则才以片计者六十万有奇,灰以斗计者三万有奇,车运舟载,度若力,酬若佣,一毫卒无科扰也。夫以《泰》之九三,已轸无平不陂之虑,今侯不以息民于目前为善,而以保民于日后为务。谯楼前建二坊,扁曰介福,曰体仁,体九重之仁,以介千里之福,侯之心白矣。犹念城所以固吾圉也,使外地馈饷有时乏绝,则内地城郭何恃不恐,和籴为边储,设抚数万。先是,未有囷仓,往往寄廒于浮屠寺,风雨漂渍,雀鼠穿穴,加湿蒸多腐。侯乃即爽垲,靡钱二千馀贯,建屋一百馀楹,而出纳有所,自时厥后,转粟以助调度,士饱而歌,勇气百倍,则不金而城中国,且泰山四维矣,抚尚何虞乎?或曰:「以子之言,侯固大可书矣,果殚于此而已乎」?曰:未也。一钱择受,百废具兴。续长桥以通康庄之履,饰行衙以崇诸侯之馆,修青云、拟岘诸胜概,暇日以同宾属之登览,此皆可书。惟其大者先立,是以履于斯、馆于斯、登览于斯者,莫不颂侯之贤焉。简上心,移镇庐陵,迫行,以岁适俭,辄捐己俸及所积,岁时郡馀。委信义士司平籴,以便细民。且又恻然于《月令》「掩骼埋胔」之语,讲求而举行之,费虽厚不靳。泽渗泉壤犹如是,则其敢恭生生之念,愈可见矣。体仁者常存,介福者益久,钦承圣天子休命以其保息之职分者,虽去犹不忘也。侯姓缪,名元德,永嘉人也。绍开时为文学掾,亲侯之尊主庇民甚韪,请刻石以记焉。咸淳辛未正月朔旦,门生、从事郎、宣差抚州州学教授兼临汝书堂山长、上饶程绍开记。奉议郎、知瑞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鄱阳张洪书并题。
按:乾隆《临川县志》卷一七,乾隆五年刻本。
特荐抚州州学教授程绍开奏状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六、《黄氏日钞》卷七五
照对荐贤助国,臣子报上之至忠;举尔所知,圣门引类之要说。臣非才试郡,蔑补分毫,惟有荐员,必先焚香告天,然后望阙拜发,不敢一毫苟徇人情,庶几报称之万一。今有举员已足于日前,而满替适当于今日,其人表表,知其真足有用者,不敢不特以名闻。窃见从事郎、抚州州学教授程绍开,天资端恪,学力深醇。初为太学诸生,值故丞相丁大全之私人沈翥为学官,欲招致之。绍开却其聘币,不就月试。终丁大全当国之日,退而闭户家居,此足以占其操守。及其以舍法出身,又试中龙飞一科,法合注授职官差遣。绍开独退就冷官,怡然以读书讲诵为乐,此足以占其恬退。及其在任三年,率以躬行,勤于讲授,政教兼举,士人无不悦服,此足以占其处事之才。家本儒酸,且无关郡政,而去年抚州饥歉,能捐俸倾囊以赈其民,此足以占其及物之志。夫其操守有素,恬退不求,而又有才有志,使其获用,必能有益。用敢具以实闻,伏望圣慈特赐录用,将来或有不称,臣甘伏诬罔之罪。
答抚州程教授(绍开)请冬至讲书劄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四四、《黄氏日钞》卷八四
某叠勤惠顾,许借之讲席,俾诵所闻,以求教诲。自惟庸陋失学,何幸获预切磋一人之末第?某区区鄙见,每窃谓今日吾侪之所少者非讲说也,躬行也。向也六经之旨未大彰明,我一朝诸儒所以极力辩说,至文公而精切的当矣。吾侪何幸,获享其成,入耳著心,以正躬行,此正今日紧事,又暇于文公脚下添注脚乎?来札言为州郡者职兼政教,诚是也。某窃意教不止讲说而已也。风雨霜露者天之教,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吾夫子之教。下至严君平卖卜成都,不足道也已,犹能于卜之中教人孝、教人悌。天子付人以千里之寄,其所得行者亦异于卖卜之人,不能随事寓教,以正人心,是于腾口澜倒之中又摧其波耳。某尝思之,方为此恐窃所不敢也。来谕又言文公在南康救荒,后每入学校,与朋友讲说,诚是也。然使某袭其迹而窃效之,是自比文公也,某其敢乎哉?且文公之书,某固伏读之久矣,其书浩博,古所未有,而讲义仅有玉山一篇耳。大意盖以古者疑而后问,问而后答,故于讲习有益。后世之讲有不待问,而学者之所听亦非其所疑,故五十年为天下儒宗,而未尝登讲席。其在玉山,亦因程君珙再问而再答,故述以成之耳。南康之讲说,必亦与友朋随时疑难问答之实工夫,非海说也。未知尊意以为如何?因文以施教,愿执事任其责;因事以寓教,某愿学焉。前庑诸贤幸道此意,郑广文则别书谢之矣,并乞台照。
抚州新建增差教授厅记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四、《黄氏日钞》卷八七
仁义礼智之性具在人心,所以开而明之者则存乎教;诗书礼乐之教具在方册,所以讲而行之者则系于师。故师必明圣经而后可以淑人心,必淑人心而后可以转移风俗,上为圣天子跻世太平之助。自词章之学兴,而士未必知经,我神宗是以创经学;士犹多以词章发身,而职教者又未皆经,我理考是以创增教云者。必使一州各备一经师,于以上续三代圣王化民成俗之初意,其责岂不甚重乎哉?方是时,抚之郡博士业词章,于是增教用经,为师必舍选名流则居之,其事又岂不甚盛乎哉?然事以创见为骇,官以后至为客。今且十祀,无所乎寓,僦屋而居,联甍编伍,师道之尊何有,而可以耸观听、新士习耶?上饶程君绍开来,谓道必依形而立,理必与势而行,始慨然以创听事为己任。前太守缪侯嘉其志,首助之。余继至,闻其事,又助之,然坐郡凋,愧未能尽任其责。君乃损俸倾橐,日积月累,迨垂满秩,事始获就。高其门闾,揭之题扁,宏敞明洁,过者神竦,犹无不知增教之所由始,而况士乎!其必肃然仰,洒然异矣。然则乘此作新之机,可不益求经学之实者乎?夫所贵乎经学,以其明义理也。今之业经,程文而已耳。或谓科举累人,弊遂至此,余窃以为不然。自昔人主不能自治其民,必求天下之秀异以与共治。自昔人士亦无以自达于上,必吐胸中之抱负始克上达。故今之试士以文,即古之敷纳以言,科举岂累人之具哉?天下之事理无不在圣人之教,事必践实,士能行矣而著,习矣而察,虽起居服食之细,皆足以验天理人事之则,而况大之为科举?其或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则虽仰天俯地尚不思覆载之恩,瞻日顾月犹不知照临之赐,又何有于科举?粤自世教不明,经术道微,上之试于我者本以性命道德,本以古今治乱,而我之应于上者自以其穿凿,自以其浮靡。今日之试于上者尚能言及天理,尚能言及仁政,他日之施于民者自或流于人欲,自或流于贪刻,言行相违,穷达异趋,国负士乎?士负国乎?法弊人乎?人弊法乎?程君之教人以经也,固不离乎文也。而文即理之寓,言即行之副,穷即达之占也。君之教人,岂必他求?亦惟因其文使各践其实而已。君始荐于乡,即上先皇帝书万言,先皇帝为之嗟赏不已。其在太学,以行谊称,权奸误国,退不就试。今横经于抚,适岁饥厄,无预于政,而散财赈民,君固身践其实矣。身教者从,吾道何幸!余故悦而为之记。咸淳七年辛未岁七月廿六日,承议郎、权发遣抚州军州兼管内劝农屯田事、节制军马黄震记。
抚州举官告天文(咸淳八年上半年)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黄氏日钞》卷九四
臣闻天生一代之君以治天下,必生一代之才以共治天下。天下之事无穷,人才之生亦无穷,故有荐举之法,使长吏各举其属,以相与续续于无穷。兹皆天之意,而人则代之者也。臣愚无识,承乏郡寄,法当荐举。审观本州官僚,有添差州学教授臣程绍开,行其所知,卓然有立,举已及格,无繇再举。今谨保举宣教郎、知抚州崇仁县事臣周汝同充咸淳八年上半年升陟状,此项臣以其勤于政事而举之。又保举文林郎、充江西提举司抚州临汝书院山长臣黄翔龙充咸淳七年下半年改官状,此项臣以其恬于仕进而举之。又保举修职郎、抚州州学教授臣郑济充咸淳八年县令状,此项臣以其安于朴素而举之。馀亦有其人可举而揆之法未该者,亦有于法合举而知其人未详者,尚当次第举之。大抵知人虽往圣以为难,保晚节虽前贤以为难,顾臣何人,而敢自信?惟不敢容一毫私心,则惟天其临之。若其所举之人将来能益勉于德,以无负朝廷,则惟天其佑之。臣不胜皇恐俯伏战灼虔告之至。
哭平安监司许(硡○以赞成。为监司。) 其一 明 · 沈彦光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渔村集卷之六
德星明彩绕三台,西土苍生仰斗魁。
光岳精英申及甫,雪山轻重去还来。
舆情共识经纶器,世业仍传将相才。
圣主如今忧阃外,都门车毂为谁推。
寿伯兄歌 明 · 王弘诲
伯兄文铭翁,以今岁辛丑寿七十矣,小弟亦年六十。每岁生日,俱在七夕后八、九二日。惟兄生壬辰,辰,龙也,厥应九日,有九位龙见之象焉。弟生壬寅,寅,虎也,厥应八日,有八风虎变之象也。今兄登从心,弟跻耳顺,称盛际矣!自兹邀惠双星,永锡遐算,每当乌鹊填桥之会,并开龙虎交会之觞。将天孙七襄与王母蟠桃共被,庆幸何如!是岁也,仲兄德铭行年六十有七,陈氏妹寿五十有二。一时同气,四人俱偕老齐眉,康强无恙,内外子姓,合计三十馀人,亦天伦之极驩也。弟观我明作者,无如李、何二公,俱有寿兄之作。李以文,何以诗,俱有声词垣,脍炙人口。弟妄不自揣,漫尔学步,勉成七言古风长篇六十句,以侑寿觞云。
变星隔夜临河浒,霞觞次第开梅坞。
先庚用九应乾龙,后甲八风从啸虎。
差池十载联雁行,迢递千秋荐麟脯。
小弟花甲岁始周,我兄萝图秩稀古。
太原乔木挺庄椿,八千岁月寻常睹。
荆花顾影会连枝,池草含情听覼缕。
忆从少小趋庭闱,桂馥兰馨毓芝圃。
太丘声价重元方,骠骑才名先第五。
霜蹄屡蹶称数奇,寒窗谁伴蠹鱼腐。
捐赀曾助汉家边,置身已历育贤薮。
通籍应随光禄勋,投閒忽漫追巢父。
谷口烟霞任往来,碧山猿鹤忘宾主。
老去生涯托素封,田家岁事占晴雨。
留馀剩有一经畬,种德还师二贤矩。
心谷新储市义仓,善果深藏不竭府。
星高溟海少微躔,风韵商山紫芝宇。
洛阳结社会耆英,汉阴父老欣同聚。
祇今初度庆兹辰,岳降生申爰及甫。
绛县甲子增老人,幔亭张处称彭祖。
凫舄书传汉尚方,缑山乐应冯夷鼓。
仲氏今年六十七,季妹五帙加二数。
白首儿孙各满前,天伦至乐森庭户。
弟也驰驱念载馀,五陵衣马缁尘土。
桃李芳园几后时,初衣幸及莱阶舞。
东海亲瞻寿域开,西昆并集瑶池羽。
黄耇堪从大斗酌,青牛邀取函关伍。
秋色澄江咏鹡鸰,春风上苑吟鹦鹉。
埙篪未奏南山曲,琴瑟先调棠棣谱。
尔日斯迈月斯征,夙夜无忝交相努。
何当天际同朔儿,不枉人间其王母。
贺云岩师四孙周岁 清 · 陈维英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台湾诗海
崧岳钟灵太运昌,维申及甫降非常。
风迎桂子双扉馥,露裛兰孙四座香。
纬武经文看磊落,提戈取印乐轩昂。
鸣銮世绪簪缨绍,预爱宾王观国光(黄哲永、施懿琳编校)。
贺李鸿章母80寿联 晚清 · 吴唐林
对联 出处:楹联四话
皇帝赐寿,群公上寿,中外大小百僚颂期颐寿,广轮千由旬,欧洲十四国,更梯山航海,玉帛偕来,福德亚重光,算自古迄今,奉母尊荣,盛会可入无双谱;
巡抚七省,总督九省,宰相尚书两官同政事省,东西二陕伯,勋卫五等封,看拖紫纡青,羽仪亲导,起居荣八座,愿惟申及甫,作朋永祚,纯嘏共享于万年。
癸丑浴佛日伯严于樊园招饯林侍郎游泰山题诗何诗孙图上 清末民国初 · 梁鼎芬
出处:节庵先生遗诗卷六
樊园花光诗尽收,所得春气贻朋俦,散原有兴清且遒。
爰于佛日罗觥筹,融客二六非常流(瞿止相、缪炎之、沈乙庵、吴子修、沈涛园、周孝甄、王完巢、林贻书、吴綗斋等共十二人。)。
或云云台四八兴汉与之侔,又似月泉诸子思宋相唱酬。
白傅斋期兼进羞(止相常素食。),坡翁说法能决疣(乙庵通内典,众请说法。)。
逋仙飘然佩吴钩,乱后初找西湖舟(侍郎游西湖焦山,遂至樊园。)。
乘兴寻碑觅蜗牛,二客相从如两鸥(完巢、贻书同行,涛园未往。)。
可惜青霞不同游,杨忠悯祠茶一瓯(祠在海西庵内,自余来山,二十四年中两新之矣。)。
侯官宝刻榻得不(陈古灵石刻,屡年求之不得。辛亥正月,始于滩上坠石俯见得之。至是,世间始有榻本。),皕金园花鸟悲啾(可庄前辈于镇江府署以二百金修此园。昔年屡与涛园、贻书谈宴花下,追思泫然。),因访杜鹃思罗浮。
茅山南梦夜悠悠,崧台七岩一载休。
嗟朱(一新)杨(锐)徐(铸)皆山邱(余与朱、林两前辈皆不识南皮,三人相继主讲端溪书院,皆叔峤言之也。徐,字巨卿,少日文字交笃,雅有节行,久为端溪监院。朱林两院长深重之,与叔峤乙酉同年交好,早殁。),师友情至泪溢眸。
端溪讲学今旷娄,大师造阙陈清猷。
愤视阉佞同亲雠,远谪遂过鹦鹉洲。
自言主圣臣多尤,见我荷衣想岑牟。
牛翁(南皮自号)觉叟(义宁自号)礼义稠,武昌无事相绸缪。
桂堂柳亭何其幽,行矣太守刚济柔。
昔骑骢马宠八驺,更畀政地觇深谋。
公独感激无夷犹,笙磬同音锵二球(谓止相。)。
乃触所忌不少留,我方开口诛曹刘。
笏不能击簪可投,座上有人霜满头。
闻言色惨中叹愀,死生聚散海一沤。
不如登岱瞻鲁邹,恨未追随跨青骝。
昔年题诗于门楼(甲申十二月朔大雪,独登泰山题名。),日久石黝何能搜。
想公神光烛九州,北望帝城浮云愁。
政事堂空叫鸺鹠,狐兔白日跳御沟。
吾皇深居荷天庥,聪明典学亲君畴(尧学于君畴。)。
西望荆轲之山陬,燕秦几回歌静修(山在易州西五里,刘因荆轲山诗:『纷纷此世立良苦,今古燕秦经几回。』)。
又五十里丰松楸,永宁山尊垂龙旒(泰宁山,在易州西五十里。泰陵在焉。纯庙因名永宁山。)。
前开殿门飘九斿(暂安展在山前。),崇陵哀哀土一抔。
津桥对泣悲哽喉,南望石室风浏浏。
题名记有包与周(包孝肃,庆历三年题名;周见公,熙宁二年题名。皆在七星岩。丙戌拓赠南皮及朱、缪两前辈,叔峤舍人,皆云未见,以为至宝。),二十三年梦岩湫。
百劫不到惟酒刍,车望大别柏如猱(吴莱观溪阳大别山禹柏图诗:『大别古柏立如猱。』)。
洪山岳松又如虬(洪山有岳忠武手种松,道光间尚存见。曾宾谷诗注:『丙午,南皮建岳祠山上,种松十数株。』今恐不复存矣。),何时兵火都为槱。
柏邪松邪亦蜉蝣,公今登山须锄耰。
祈神助圣必雪仇,诞降麟凤教貔貅。
潜心默祷告所由,群儿嘻嘻撞金瓯。
群贼狺狺弄戈矛,贵人名士为倡优。
屠沽走卒多王侯,邪臣倾邦甚于赇。
大盗移国置之罦,重者诛夷馀幽囚。
出民水火散以鸠,河山再造四海讴。
日月重光百怪廋,神若有灵如我求。
有申及甫病即瘳,正直感通谁敢偷。
敬告诗史勤雕锼,斗南文华区薰莸。
彼哉绍术徒咆咻,主人所学庐陵欧(欧诗:『绍术权备争咆咻。』)。
我诗写愿以销忧,此园此夜成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