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孔子閒居解1208年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
孔子閒居,子夏侍。
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
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乐相生是故明目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
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
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
无体之礼,威仪翼翼
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
无体之礼,上下和同
无服之丧,以畜万邦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
无体之礼,日就月将
无服之丧纯德孔明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
无体之礼,施及四海
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可谓参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地日月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汤降不迟圣敬日齐。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是汤之德也。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其在《诗》曰:『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文武之德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令闻
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
『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礼乐之原即五至五至三无三无五起五起即能先知四方之败者。
不可言孔子欲无言,不得已有言,曰「原」足矣何必五至
五至多矣,又何必三无
子夏沈溺文义渊薮断非一语之所能晓,敷而明之,曲而畅之,庶几或触其机也。
何谓至?
人皆有心志,即志即至,无所复至。
凡志之有所思焉,有所感焉,思亦何所思,感亦何所感?
无所思,人自以为思;
无所感,人自以为感。
倏然而思,思无所起;
思而又思,思无所止。
人自以为止,所止何所
厥思亦何物?
之而无得视之而无睹,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是之谓大同
倏然而感,感无所起;
感而又感,感无所止。
人自以为止,所止何所
厥感亦何物?
之而无得视之而无睹。
或曰气,气亦中无有
或曰心,心亦无本体
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是之谓大同
若然,则由志而为诗,诗亦然也。
发于礼仪,礼亦然也。
于是乎乐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乐亦然也。
人情岂能月乐终年乐?
亦有哀焉。
有所恻焉则哀,有所伤焉则哀。
或哀焉,或乐焉,哀乐相生,其变万状
于戏,至哉!
孔子曰,此虽使明目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哀虽至于颜渊,恸矣,而不自知
乐虽至于孟子喜而不寐,亦不可见不可闻也。
哀乐必有物,非不可见也。
哭笑必有声非不可闻也,而圣人断然曰「不可见不可闻」。
众人之乐皆不可见不可闻也,而众人以为可见可闻也。
众人之哀皆不可见不可闻也,而众人以为可见可闻也。
哀与乐名也,闻与见亦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是名即实,是实即名,名与实亦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志即诗,诗即礼,礼即乐,乐即哀。
志气天地,谓之充塞,非过论也。
天地合德可也,谓范围天地可也
其曰「充塞」,乃因人心狭,固井蛙不可以骤语海,姑为是言也。
圣人之言,不可以一定论也。
或曰礼乐之原,或曰五至或曰三无或曰致,或曰行,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圣人五至,吾曰六曰七可也
圣人三无,吾曰四曰五可也。
诗与礼与乐类也,忽继之以哀,何也?
深明一体无二,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是故无声之乐之礼,无体之礼即无服之丧
未尝无声,必曰无声非无声也,即声也。
未尝无体,必曰无体也,即体也。
未尝无服,必曰无服非无服也,即服也。
声即无声,体,服即无服,本无所异,何必言同?
人徒执其声,故曰无声
徒执其体,故曰无体
徒执其服,故曰无服
《诗》曰:「夙夜基命宥密」。
何所基?
何所始?
无所始,无所穷际,谓之极宽极宥可也
不可得而见,不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思,谓之至密可也
曰基,曰宥,曰密,皆名也。
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声即无声天下之至实也,而徇名与声者惑之。
圣人无声所以学者牢不可破定见也,非以无声定论也。
又虑学者无从而求之,使穷其本,始得其始,则得其终矣。
曰「基命」,所以原始也。
原声所始,始无所止,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果日闻四方矣。
无声即声,无体即体,无服即服,无本末无粗精。
威仪,其曰「不可选也」,是诚不可选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是固无服之丧也,即齐、斩功、缌之道也。
于父斩衰,于母齐衰兄弟期,降而功、缌
哀诚有等差,皆一心之为也,即匍匐救丧之心。
以丧其亲,则为齐、斩,为擗踊,为毁瘠,一也。
非人所为也,天也。
天即人,人即天地,即日月,即四时,即鬼神,即礼乐之原。
原无所本,亦无所末。
本末之名,因人心而生。
本末之实,不以人心而异。
人谓之本,则亦姑从而谓之本。
人谓之末,则亦姑从而谓之末。
人谓之天,则亦从而谓之天。
人谓之地,则亦从而谓之地。
人曰日月,吾亦何得不谓之日月
人曰四时,吾亦何得不谓之四时
人曰礼则曰礼,人曰乐则曰乐,人曰人则曰人,人曰道则曰道,曰气则曰气,曰志则曰志,曰有曰有,曰无曰无。
号名纷然意虑杂然,而未尝浑然寂然也,人自以为纷然杂然也。
故曰即哀乐相生,而实不可见不可闻也。
此非徇名者之所知也,亦非徇实者之所知也。
实无所徇,实无所实。
弃名而求实非实也;
弃实而言名,非名也。
实非学者所知也,名亦非学者所知也。
知则不知不知则知。
知则乱,则昏,不知清明,则无所不知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子贡以为学而识之,圣人以为非。
孔子又曰:「天下何思何虑」?
学者有意焉,夫子必曰毋有必焉,必曰毋有固焉,必曰毋有我焉,必曰毋微有意象如云气之蔽太虚矣。
四方有败,安能众人而知之?
先知四方之败者,必其不识不知者也。
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而亦先觉,何也?
意虑不作,而本清本明之性自无所不照故也。
此非口舌之所能道也,此非思为之所能到也。
人心自清,人心自明人心自无思无为人心寂然不动。
未尝思,人自以为思。
未尝为,人自以为为。
清也,明也,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也。
知也,不知也,皆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子夏三无之论,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
子夏未领吾圣人之旨也,圣人之旨非美盛所可得而言也,亦非言所可得而尽也。
孔子又启之曰,君子之服之也,又有五起焉。
服而念之,畅而明之。
五起,非有五者之不同也。
五起五节,加焉而六可也,损焉而四亦可也。
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无声之乐,气志不违
气志即乐,匪异匪违。
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威仪迟迟不可度思。
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其恕其悲,孰得而知?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
得匪有得,亦匪无得
无体之礼,威仪翼翼
威仪翼翼顺帝之则。
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三者一旨,三者一德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何异何同,昭明浑融
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此敬此恭,何所不通
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有安无危,有福无殃。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
人皆闻之,而曰不知
无体之礼,日就月将,不勉不强从容有常
无服之丧纯德孔明皓皓精白礼乐同情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斯起斯止,变化不已
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此道大通无远弗届
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礼亦如此,乐亦如此
三王之德如此天地之德如此日月之明如此
,地日月,人无私喜怒
天地日月即人,人即天地日月
以为异者,耳目思虑所及也;
以为同者,非耳目思虑所及也。
非是有非,非及不及
天人无违,故帝命之。
人而违天私意作之,故天命去之。
得此道者谓之圣。
圣无不敬,敬非人为,是日跻,为则堕矣,莫克进矣。
进亦匪进。
人言曰进,姑亦曰进。
是进无思,是进无为
自然昭明自然暇怡。
寂然浑然融融迟迟
所以顺帝则者在斯所以作式于九围在斯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寂然浑然,其教我也昭然
自地而上莫非神气
神气之可指者如风霆风霆作而芽甲形。
庶物露生寂然浑然,其教我也昭然
其在我也,为百骸,为九窍,为视听言动为气嗜欲
寂然浑然,又何其清明,又何其如神也。
即人即神,姑曰如神,何以验其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欲降雨,山川先云。
宣王未出,而临莅天下也,而岳先降神及申。
何为乎其神至如此
道通为一,其心甚神。
无方体,《易》曰「范围天地」,天地在吾心量中也。
子思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
万物圣人发育之也。
此道非圣独有众人无也,天下之所同也。
自此而上,千万亿年皆此心也。
自此而下,千万亿年皆此心也。
天者,宣王高明
地者,宣王博厚
山川宣王之流峙。
云雷风雨宣王震动散润。
嵩岳宣王嵩岳
申甫宣王申甫
在古不为先,在今不为今,在后为后
浑然寂然昭然不澄,治而常清,不思虑而常明
何独圣人为然
何独宣王为然
乐平有老士王者,曩数年梦令遣胥致命,俾成先圣之宫。
且召之食,期日二十有七。
至是默符曩梦,期日正同。
王老感异,捐金特盛。
此亦王老之有开必先也。
于戏
人皆有是至灵至神、古今一贯之心,即天地之道,即礼乐之原,即文武之德,即三代之德。
不知自贵,不知自爱,殊可念也。
自知者,千无一,万无一。
自知诚鲜,而常知常明者又鲜。
自知者,孔子谓之「知及之」;
知常明者孔子谓之「仁能守之」。
自知非意虑之所及,亦非舍意虑所为
意虑交作,如四时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人皆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
自明而又不能常明有时乎昏,则不可以为仁。
仁者觉之谓,医家者流四肢不觉不仁
先儒尝举此以明仁无一物不觉,无一事不觉,无斯须不觉
如日中天如水昭明
常觉常明自觉自明昼夜通贯
颜子进乎此,故曰「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馀日月至者,如仲弓之徒,亦可以言仁,惟日月之外亦昏亦违,可以言仁不可以言尽仁。
颜子几于尽仁矣。
孔子六十而耳顺,则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不可尚已(《慈湖先生遗书续集》卷二。)
此篇之前原尚有语录二则,其一则学者当先孔子之书」已见《遗书》卷一五《汎论学》篇,今删;
一则先生曰勿尽信非圣之书」今亦移于《汎论学》,此处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