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为人与蜀城父老书670年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盖闻天地作极。不能迁否泰之期。
川岳荐灵。不能改穷通之数。
岂非圣贤同业。存乎我者所谓才。
荣辱异流。牵乎彼者所谓命。
是以龙骧凤峙。伊周成翊赞之功。
含糗羹藜。困栖迟之病。
或先号而后笑。或始吉而终凶。
事不可量。功未必定。
则知洪涛未接。长鲸多陆死之忧。
层风未翔。大鹏有云倾之势。
池䲡井鲋。亦将鼓鳞而轻之。
田鸠野鴳。亦将鶱翮而侮之。
及其衡溟渤。接扶摇。
吹波则江汉倒流。腾气则虹霓掩彩。
赤岸。负苍天。
然后知其力焉。吁。
韩信之无津也。昌亭之一饿夫耳。
马卿之失路也。临邛之一食耳。
武不足以服众。文不足以动时。
长剑屈于无知。洪笔沦于不用。
洎乎雄图蹑运。至尊纳背水之谋。
丽藻升朝。天子赏淩云之作。
威加海岳。声振廊庙。
淮阴之侠少。成都之遗老也。
又焉能知远近哉。是以鉴物于肇不于
赏士于穷不于达。是知卞和之得玉也。
精存于岸谷之间。张华之得剑也。
气发于星辰之际。夫岂琢磨成器。
然后知其宝。剸断为能。
然后知其用哉。仰惟乡耆等。
玉山高族。金堤胜侣。
列子弟于千城。耀衣冠于百代。
或以风云去国。公孙跃马之年。
钟鼎从王。诸葛攀龙之日。
门庭相接。雕薨将绮栋连陈。
机杼相和。凤镊将虬梭交响。
金浆玉馔。食客三千
绿帻青裳。家僮数百。
冲襟渺识。人多江汉之灵。
丽藻华文。代有云渊之气。
北斋开敞。南馆虚閒。
诗酒同归。琴书合契。
忘机得意。耻之交疏。
虚席延宾。恨原尝之客少。
实烟霞之薮泽。风月之津梁者乎。
仲文之远识。不以乾没诣梁城
闵仲叔之高风。不以口腹累安邑
虽其已没。生气犹存。
况乎属宇宙之明。当天下之泰。
不能俯拾青紫。高视搢绅。
北极而谒帝王。入南宫而取卿相。
胁肩侧足。求哀钟釜之间。
低首俯眉。取济斗升之未。
嗟乎。诚下官所以仰天汉而郁拂。
临江山而慷慨者也。但时可以未遇。
道可以未行。志愿可以未成。
功业可以未就。古之才足以辅王业。
蹑迹屠钓之门。功可以济巨川
藏身版筑之下。百里奚之负贩。
陈汤之丐贷。而况于庸者哉。
此仆所以骏奔于顾盼之馀。自致于恩光之末也。
且夫精诚所感。尚动神明。
意气相交。岂惭车马。
倘能投心季子。遥存素纻之恩。
援手应侯。先立绨袍之赠。
岂人之情也。能无报乎。
方今白藏绍序。朱律谢期。
天高而林野疏。候肃而江山静。
轻蝉送夏。惊晚吹于风园。
旅雁乘。动宵吟于露渚。
丝纩于南亩。粳被于东阡。
时计有储。愿履多福。
下官薄游绵载。飘寓淹时。
欢踬相仍。忧虞自积。
梁鸿之峻岳。何暇长谣。
阮籍之长途。惟知恸哭。
庶凭赒给。以济飘危。
轻诉短怀。伫流嘉耗。
宰相尊号表688年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七 创作地点:甘肃省临夏州
臣某言。
臣闻形器以陈。
万物有名之谓母。
尊卑既位。
两仪合德之谓皇。
非母则不能慈爱域中。
非皇则不能导化天下。
历考前政。
详窥旧牒。
金匮玉版。
帝王之迹易推。
铁轴铜浑。
天地之情可验。
不知谁子。
气母握其灵机。
厥初生人。
维皇启其光宅。
然则仪坤配永。
至圣者所以降天符。
建极施尊。
至神者所以塞人望。
礼存知贵。
事叶强为。
天命则休应毕臻。
人心则休应允集。
不可得而避也。
不可得而违也。
其唯圣人乎。
其唯神用乎。
伏见某日制书。
以天授圣图。
偫臣上尊号曰圣母神皇
昭备典册。
肃应景命。
大赦天下。
赐酺五日。
含生之类。
禀识之俦。
雍雍如。
欣欣如。
洎鸟兽率舞。
与草树咸乐。
中谢
臣闻以凡测圣者。
理绝于名言。
以管窥天者。
事迷于远近。
虽帝其何力。
自闻田父之歌。
而事有不谈。
终获樵夫之笑。
亦安敢梗概而无述哉。
粤若稽古。
圣母神皇。
阴阳和而睿德生。
日月合而冲灵降。
其在家也。
御娀氏之瑶台。
其正位也。
绾汉皇之玉玺。
维皇高祖肇创王业。
太宗克成帝功。
高宗发挥二圣之耿光。
惟陛下对越三后之明命。
显承遗托。
敬守前基。
宏济艰难。
躬亲政事。
情深社稷。
义切园陵。
其至公有如此者。
七月而葬。
三年免丧。
乃顾明辟。
载怀高蹈。
陛下致还君之美。
德盛于谦尊。
皇帝竭为子之孝。
诚深于覆育。
八纮无外。
六合一家。
其冲让有如此者。
蒐八代之礼。
讲三王之乐。
定齐斩之数。
革靡曼之音。
草章程。
垂劝诫。
除指斥之坐。
议故误之条。
百官以理。
万人以察。
其制作有如此者。
慎终追远。
因心罔极。
崇七庙。
广三雍。
仁不遗于一物。
教必行于百姓。
虞舜大孝之德焉。
训甲兵。
将帅
南北清宴。
东西缉穆。
有轩皇战伐之功焉。
都邑
殊徽号。
居三统之政。
处六合之中。
周成隆平之业焉。
锦绣罗縠。
雕文刻镂。
人君之美色也。
而陛下浣濯之服。
大帛之衣。
珍羞圆方。
滋味重累。
人君之甘旨也。
而陛下藜藿之羹。
粢粝之饭。
黄金白玉。
青珠紫贝
人君之骄也。
而陛下所宝惟贤。
所重惟谷。
上林禁苑。
层台累榭。
人君之丽也。
而陛下宫垣不葺。
廊宇莫修。
置拾遗补阙之官。
则前疑后承。
仰天俯地。
孰云尚也。
创通贤招谏之匦。
则听声之鼓。
告善之旌。
畴以懿兹。
夫然后不登而高。
不行而远。
天降以瑞。
地升以符。
日月光。
风雨润。
庆云出。
神泉涌。
凤凰翔于庭。
麒麟臻于囿。
云集雾散。
日至月书。
固不可得而言也。
陛下犹固守冲挹。
深惟惕厉。
以元默为神。
澹泊为德。
回圣虑。
运全谟。
采衢室之旧仪。
酌明台之故事。
因人之欲。
不日而
于是灵命孔彰。
元心总集。
山开秘篆。
出祥图。
每缨冕同观。
轩墀共谒。
则有曦车五色。
对玉匣而如迟。
云盖三层。
伴琼缄而不去。
岂非显见神物。
觉寤黎蒸者欤。
可以昭报昊穹。
可以抑扬宗社。
明至德。
表至功。
阴阳不测之谓神。
应变不穷之谓圣。
洋洋乎发育万物。
荡荡乎人无能名。
尊号之来
岂徒然而已也。
圣母神皇乃不得已而从之。
命有司膺大礼。
秩偫望。
怀百神。
配诸侯于四渎。
上公于五镇。
百姓有罪。
思与天下涤之。
一人有庆。
思与天下覃之。
垂动钥之深思。
降合钱之普泽。
凡百在宥。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也。
岂使女娲神化。
仍参泰古之皇。
太姒徽音。
独擅隆周之母而已。
微臣早沾扬历。
亟奉恩荣。
惭拥肿之曲材。
生成之大德。
山涛者浑金之器。
魏国擢之以尚书
伊尹者饰玉之姿。
殷朝待之于右相
在臣驽暗。
远谢贤明。
徼逢振拭。
擢登左右。
陛下不以臣不肖。
使臣待罪元戎。
顾无平虏之能。
未荅破羌之寄。
恭闻瑞典。
载沐鸿私。
幸属皇羲之代。
欣承帝魁之美。
冕旒端拱。
既不获接景前行。
玉帛来朝。
又不获趋风后位。
横行万里。
限中国以长城。
悚踊一隅。
东朝西域
不任悦豫翘勤之至。
谨遣某官奉表称贺以闻。
代百官请上尊号第二表706年 初唐 · 崔融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等言。
一昨仰稽旧章。
虔上尊号。
至诚犹郁。
冲旨未回。
孤遐迩之心。
阙神祇之望。
偫臣百辟。
相顾罔然。
中谢
臣闻古先王者。
祗奉天命。
遭时为法。
因事制宜。
不必相沿。
各有所立。
化而裁之存乎变。
推而行之存乎通。
庖牺是生。
创天下之法则。
周成既作。
改人閒之制度。
况煌煌大宝。
穆穆中兴。
至道已迈于胥庭。
鸿名尚袭于汉代
臣子之地。
悚迫不安。
又谢。
伏惟陛下绍开圣图。
光复丕绪。
继文之体。
行汤之政。
抚绥兆庶。
清荡二凶。
旧物不失。
能收夏众。
老吏垂涕。
复见汉官。
补三皇之阙文。
缉五帝之漏目。
享太庙。
祀明堂。
禁网疏阔。
凡事易。
道德海浸。
符瑞山承。
百蛮向风。
万人乐业。
固以萌柢开辟。
弹压往初。
自可去故而取新。
何必同条而共贯。
循季末之常躅。
忽殊尤之盛仪乎。
臣等禺禺。
不胜致恳。
又谢。
臣闻天为上帝。
九名所以示崇高
佛为法王
十号所以称具足。
陛下安得徇小节。
遗至公。
推而不居。
犹以为薄。
臣等敢昧死谨再拜重上尊号曰应天皇帝
伏乞顺万国之欢心。
荅三灵之眷命。
不违诚请。
昭备典册。
使百代垂景光而作程。
飞英声而不朽。
岂不美欤。
岂不盛欤。
臣等幸逢兴运。
夙参朝列。
累献非常之祈。
愿奉维新之庆。
所冀日回三舍。
天移二山。
愚有不夺。
期有必遂。
无任悃款屏营之至。
谨诣朝堂奉表固请以闻。
对乐官乐司请考判(景任乐司博士教弟子难色五周成请进考所司以不能发蒙教不进考不伏) 唐 · 王智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
圣人返古之道。崇尚雅乐。
笙镛锵洋。丝竹宴衍。
后夔节响。子野垂听。
文侯睹而存魏。仲尼悦而留齐。
故列其乐司。班以冑子。
九变至妙。五年声。
奏之方泽地祇升。登之圜丘天神降。
师则获考。所由奚疑。
童蒙之求。可以渐进。
功不闻教。胡用抑为。
格令无文。谓宜凭据。
兖州任城县厅壁记750年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宁市
风姓之后。国为任城
盖秦之古县也。在禹贡则南徐之分。
周成乃东鲁之邦。自伯禽至于倾公。
三十四代。遭楚荡灭。
因属楚焉。炎汉之后。
更为郡县。隋开皇三年
高平郡。移任城于旧居。
邑虽屡迁。井则不改。
境七百里。郡有十一县(英华云十三县)
任城当其要冲。东盘琅琊
西控钜野。北走厥国。
南驰互乡。青帝太昊之遗墟。
白衣尚书之旧里也。土俗古远。
风流清高。贤良閒生。
掩映天下。地博厚。
川疏明。汉则名王分茅。
则天人列土。所以代变豪侈。
家传文章。君子以才雄自高。
小人则鄙朴难治。况其城池爽垲。
邑屋丰润。香阁倚日。
淩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
惊彩虹而不去。其雄丽坱圠。
有如此焉。故万商往来。
四海绵历。实泉货之橐籥。
为英髦之咽喉。故资大贤。
主东道。制我美锦。
不易其人。今乡二十六。
户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一(英华云一十七)。帝择明德。
贺季真宰之。公温恭克修。
俨硕有立。季野备四时之气。
士元非百里之才。拨烦弥閒。
剖剧无滞。镝百发克破于杨叶。
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宽猛相济。
韦弦适中。一之岁肃而教之。
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
然后青衿向训。黄发礼履。
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
杼轴和鸣。机罕嚬蛾之女。
物不知化。陶然自
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
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
扶老携幼。尊尊亲亲。
千载百年。再复鲁道。
非神明博远。孰能契于此乎。
白探奇东蒙。窃听舆论。
辄记于壁。垂之将来。
俾后贤之操刀。知贺公之绝迹者也。
珍祥论 中唐 · 欧阳詹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八
汉武帝览交门之歌。
顾谓东方大夫曰。
古人列后巍巍荡荡者。
则予今日其庶几乎。
方大夫曰。
何谓也。
曰。
远人率俾。
天降珍祥。
殷汤上感。
实获白狼。
周成旁浃。
远致越裳
放勋曰圣。
幸祀四方。
武乙不淑。
出有震亡。
予享虞舜九疑
吊罢民乎盛唐
登名山于华阴
大川浔阳
天清地谧。
符应昭彰。
是旷迹交神。
放勋之庆。
修身远害。
武乙之殃。
紫芝产于甘泉。
白麟呈于雍畤。
天马生于渥洼之域。
宝鼎出于汾水之滨。
风云草木。
相继于时。
头飞鼻饮之长。
涅齿穿胸之貌。
绝域款塞。
无月无之。
是多白狼之祉。
不少越裳之珍也。
比夫巍巍荡荡。
尔有何见而感焉。
方大夫曰。
噫。
陛下误意巍巍荡荡欤。
非古所谓巍巍荡荡者。
夫巍巍者德之容。
荡荡者化之称。
非谓广游从于险阻。
幸髣髴于神祇。
录莫测于妖祥。
免偶然之压溺。
致傥来之贡赋。
获无用之戎狄耳。
且此之数者。
理不可冯亦明也。
秦皇帝周施天下不为德。
太宗不下阶闼不为微。
周懿死于牖下不为是。
虞舜崩于苍梧不为非。
虢叔得神丧其国。
西伯无神人以归。
龙降于庭夏道昧。
雉雊于鼎商祚辉。
苗民逆命以盛。
有缗来宾桀以衰。
以此观之。
即虐如秦皇
虽车辙遍于宇内。
不如太宗端拱于堂上也。
弱如周懿。
虽终于帷席
不如虞舜之没于草莽也。
淫如虢叔
虽获灵祜。
不如西伯无所祷祈也。
邪如孔甲
虽有嘉祥。
不如武丁之妖怪也。
酷如夏桀
虽异人屈膝。
不如唐域中之解体也。
天道冲融。
变化无穷。
发祥布象。
时异始而同终。
神理閟密。
吉凶罔测。
示形告兆。
亦同纪而异极。
有多端以表善。
有积庆以稔慝。
有无灾以厚毒。
有见眚以警德。
今多端多庆。
不知天之表善欤。
其稔慝欤。
无灾无眚。
不知神之厚毒欤。
其亦警德欤。
以是先王或不致珍祥而有天下。
或屡服蛮夷而覆宗社。
或有鸿灾巨眚国以宁。
或有灵踪异迹而身以倾。
珍祥之实。
乍凶乍吉。
妖怪之踪。
乍吉乍凶。
譬诸药工也。
其有活人之者。
亦有杀人之者焉。
譬诸酒醴也。
虽有败人之道。
固有成人之道焉。
武帝曰。
若之何而信之。
曰。
唯德可以信之。
钦若上帝。
辑宁下民。
其表善也。
虽休勿休。
则百福是遒。
其稔慝也。
将覆不覆。
则转祸为福。
且人神之主。
天地之心也。
孰为妖怪。
神祇也。
孰为珍祥。
天地也。
者苟修德以待人。
未有主人怡悦而客忿怒。
心善而形为恶也。
若有其德。
日睹妖怪。
其巍巍也。
若无其德。
日对珍祥。
其未荡荡也。
武帝矍然敛膝而言曰。
善矣哉。
微而体大。
珍祥不必利。
妖怪不必害。
而今而后。
以二者弃乎道德之外。
内府
宗伯
加东方大夫命一等。
而赠之束帛。
对乐官乐司请考判(景任乐司博士教弟子难色五周成请进考所司以不能发蒙教不进考不伏) 唐 · 姜立佑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二
和以人神。文之金石。
所以发挥时政。导扬国风。
惟景职在伶伦。克谐声律。
笙镛以间。本歌颂而知音。
钟鼓是陈。谓铿锵之在耳。
师也有教。艺则不孤。
故得远会生徒。方来冑子。
难色。功正在于发蒙。
奖劝多方。亦何疑于进考。
和州刺史谢上表824年8月26日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一 创作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臣某言。
伏奉制书。
授臣使持节和州诸军事和州刺史
臣自理巴賨
不闻善政。
恩私忽降。
庆抃失容。
臣某中谢
伏惟皇帝陛下丕承宝祚。
光阐鸿猷。
汉武天人之姿。
周成睿哲之德。
发言合古。
举意通神。
委用得人。
动植咸悦。
理平之速。
从古无伦。
微臣何幸。
获睹昌运。
臣业在词学。
早岁策名。
德宗尚文。
擢为御史
出入中外。
事五朝。
累承恩光。
三换符竹。
在分忧之寄。
禄秩非轻。
而素蓄所长。
效用无日。
臣闻一物失所。
前王轸怀。
今逢圣朝。
岂患无位。
臣即以今月二十六日到所任上讫。
伏以地在江淮
俗参吴楚。
灾旱之后。
绥抚诚难。
谨当奉宣皇风。
慰彼黎庶。
久于其道。
冀彼知方。
伏乞圣慈。
俯赐昭鉴。
臣远守藩服。
不获拜舞阙庭。
无任恳悃屏营之至。
谨差当州军事衙官章兴奉表陈谢以闻。
湖南座主陇西公马相公登庸启848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伏见某月日恩制。
相公登庸。
凡在藩方。
莫不称庆。
相公恢宏广度。
疏越正声。
君子卷舒。
不违于仁义。
丈夫忧乐。
唯系于邦家。
吴汉之不离公门。
袁安之每念王室。
今果明台纳谏。
武帐陈谟。
宁劳梦卜之资。
自契盐梅之望。
况圣上储精垂思。
保大定功。
推轩后师臣之规。
周成畏相之道。
三古之英华未远。
百王之损益可知。
仗乎元臣。
伫启休运。
以不愆不忘贞百度。
以无偏无党定九流。
仁远乎哉。
古犹今也。
斯固祖宗降意。
华夏同诚。
某早忝恩光。
今当谴责。
思昔时之叨位。
愧汗仍流。
贺今日之登贤。
欢心莫寄。
矧复系通属籍。
任处藩条。
至于驰诚。
实倍常品。
伏惟鉴察。
史馆王相公谢令枢密使宣谕奸邪表 唐 · 钱珝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五
臣某等言。
臣尝读汉史。
窃见上官桀宏羊皆恶霍光之忠于王室也。
欲夺其权。
遂诈为燕王上书。
将有非常之变。
昭帝知其诡诈。
欲害贤良。
显发怒言。
保明元辅
识者以为汉昭之聪睿。
远过周成
臣等每阅其书。
实感其事。
以为后代不复有之。
今月某日。
获延英奏事。
亲奉圣言。
且以陛下深惧艰屯。
欲清教化。
寤乱阶于前事。
穷蠹本于小人。
既已诛锄。
方期屏绝。
而常有技术贱微之辈。
班行险躁之徒。
潜结诡谋。
辄投邪隙。
且相援引。
遂有谮伤。
间谍滋深。
根株甚钜。
而圣心不动
睿鉴有融
尽辨谗谀。
靡容交乱。
致臣于不疑之地。
知彼有祸人之心。
且赫扬于斯。
必令惩革。
觊于左右。
永杜奸邪。
臣等且惧且惊。
载思载感。
还至公府。
未知所安。
枢密使某等。
又至中书备传睿旨。
伏知是李遂刘达等。
共谋推荐李洁秉政。
因此大惑天听。
君臣之所难闻。
乾坤之所共弃。
有李遂之奏。
肆志巧言。
而陛下不以为疑。
祗以为怒。
凡所布谕。
必尽洪纤。
某等复宣陛下之言。
不惟保任臣等。
兼欲击断此辈。
彰明我心。
臣等禀命而思。
激情以泣。
自有邦国。
谁无君臣。
今此谗邪。
忍施陷阱。
密搆于一夫之口。
何术可知。
潜行于万乘之前。
何人敢辨。
虽陛下察之不惑。
隐之不言。
有此衅端。
加于辅相。
臣之寤寐。
将至惊狂。
一旦亲奉尧言。
俾行汉律。
使罪人斯得。
馀才自安。
复使微臣。
必无他虑。
食駃騠者。
未足为德。
喻媒孽者。
未足为辞。
李遂辈挤臣于不测之溪。
陛下赐臣以援溺之手。
诬臣以难明之罪。
陛下谕臣以必信之言。
昭帝之时
汉家方盛。
霍光之辨。
且有诈书。
今李遂得于艰苦之朝。
进倾危之说。
宸聪之外。
孰可得闻。
则臣等涂污一浸。
江汉难濯。
殁为野土。
谁为叫阍。
不有睿明。
焉知昭释。
感入骨髓。
誓诸神祇。
千拜首以何为。
一剖心而始足。
惟当竭诚启沃。
戮力弼谐。
尽毁家纾难之谋。
继图国忘身之策。
尚疑丹悃。
未答皇私。
圣感恩。
臣等无任抃蹈兢慄涕泣屏营之至。
贺德音表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一、全宋文卷一九、《徐公文集》卷二○、《全唐文》卷八八一
文武百官某等言:伏睹御札,崇尚俭约,克己庇民。
节省服用,去金玉之饰;
减放嫔御,屏声色之娱。
供进珍羞、制作奇巧、中禁赐与、内门资用,并从损废,以缓征徭。
宸翰章明,德音流布,凡百卿士,至于兆人,欢呼感动,倍百常品(中贺。)
臣闻文、武之政,方册存焉,知之非艰,行之不易。
故自三代已降,继体之君,有师保之训以制其情,有谏诤之臣以救其失,及其行也,犹未臻焉。
岂有发自宸衷,出于独断,乾文昭焕,至德宏新,耸动四方,如此之盛者也!
伏惟陛下重熙抚运,下武膺期,翼翼小心,乾乾夕惕。
寅畏所感,人神罔弗和;
仁明所加,细大罔弗理。
然犹劳谦访道,虚己求才,日照天临,山藏海纳。
体唐尧之仁以亲九族,极虞舜之孝以奉上宫,率天下之尊以承颜问安,举四海之富以扇枕调膳。
德既充矣,化亦孚矣。
然后恤小民之艰食,闵群吏之急徵,息泽虞之征,释公田之禁。
崇足用之本,近取诸身;
致九年之储,无求于外。
斥靡曼之色,咸遂物情;
除玩珍之饬,率由旧典。
去淫巧以急用,罢私积以归公。
生人之耳目惟新,风俗之浇浮立变。
先皇帝贻翼子之训,垂圣人之资,言有所未宣,行有所未远。
陛下奉扬先志,推而行之,数年之间,盛美斯备。
向若非陛下之孝心广达,无以见先帝之圣作惟几。
巍乎,焕乎,不可得而名已!
昔者成汤因岁旱而罪己,周成动天威而责躬,咸能即致时雍,永锡繁祉。
岂若陛下春秋方富,中外方宁,制于几先,行此难事。
宗社之降灵可见,邦家之流祚何穷,率土之滨,孰不幸甚!
则臣向所谓知之非难,行之不易,陛下既能行之矣。
臣又闻行之甚易,终之实艰,愿陛下慎而守之,则登三迈五,夫何远耶。
臣等幸尘班列,无补盛明,徒惭充位之讥,但贺苍生之福,措词有尽,顺美难周。
臣等无任瞻天仰德,欢呼跃踊之极云云。
武烈帝碑铭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三、全宋文卷二七、《徐公文集》卷一○、《全唐文》卷八八三
臣闻昊穹凝命,玄化不宰。
司契牧民之重,授以圣功;
益谦辅德之明,显诸神道。
玉烛景风之瑞,所以报忧勤;
天时地物之妖,所以警安逸。
是以古之圣人,睹灾而惧,因败而成。
拨乱反正之勋,偃武修文之业,延洪光大,皆有幽赞者焉。
故禹奠九州,受苍水绣衣之命;
武师牧野,接五车两骑之神。
或假灵于五将三门,或取象于长庚北落,奇怪惚恍,历代有之。
然则洁粢丰盛,崇名纪号,钦若天意,丕显阴功,元元本本,政之大者也。
兹我后所以侧身修德,允济时屯;
武烈帝所以禦灾捍患,光膺帝服。
人神合应,岂不伟哉!
惟帝才冠生民,道高振古,登贤能于乡老,论昭穆于本朝。
若夫忠孝文武之风,信智言行之懿,提纲案部之绩,夷凶静乱之勤,论道经邦之猷,宫悬锡马之宠,忘身徇国之节,惊愚显俗之奇,固已炳焕丹青,铿锵金石。
用能高标明祀,大庇蒸民。
牺牲玉帛,数有加于群望;
备物典册,礼遂缛于真王
是知妙极无方,数均不测,告祯符于元后,集景命于旧邦,岂徒雪霜风雨、禳祈雩禜而已!
我唐之中兴也,南司天北司地,命羲和而治历,法鸤鸠以安民,令行而风雨不愆,泽广而禽鱼允若。
无文咸秩,坠典于是孔修
有开必先,百神于焉受职。
及运钟下武,庆洽重熙,二圣相承,载光明德,五材并用,诞告多功,御名正而泰阶平王泽流而颂声作,人将登于寿域,时已洽于淳风。
数或推移,唐尧有怀襄之患;
天将警戒,周成有雷雨之灾。
丙辰岁,金革爰兴,师徒四出,师屯细柳,火照甘泉。
蠢兹越人,伺隙称乱,焚我郊保,轶我封陲,宵灾御亭,晨围武进
天子为之旰食,东郊于是弗开。
于时,令储后以长子帅师,以九命作伯,风行京口,气慑句吴,激大义以推心,授成谋而警众。
右武卫将军柴克宏,见危致命,临难忘生,总率禁兵,星言赴援。
人怀国耻,如报私仇,军政肃而上下接和,人心感而神祇助顺。
昆阳雷电之震耀,淮、淝草木之形胜,兵势飙驰,丑徒冰泮。
冥贶彰灼,有如此焉。
当是时也,以承平之人,邻贡献之国,爟燧卒至,沟隍未严,首尾方畏,众寡非敌,摧坚如拉朽,擒寇如拾遗,崇朝之閒,边鄙克定。
匪大君之昭感,岂人力之独能?
虽通幽洞灵,实圣哲之所务;
而问神语怪,非典册之攸先。
故扬搉而论,盖史臣之职也。
主上以功成弗处,无德不报,增封进号,厥有旧章,乃下诏册赠武烈帝,备名数,礼也。
于是正南面之尊,穷大壮之势。
耽耽新庙,奕奕崇堂,雉门两观之严,左墄右平之制。
龙旂銮辂,云罕轩悬,兼三代之盛仪,抗五郊之殊礼。
与夫周人革命,止陈玄牡之祈,晋室主盟,但用朱丝之祷,报功之典,不亦盛乎!
常州刺史重贵,初领前军,独当强寇,以忠贞为甲胄,以恩信为金汤,首挫贼锋,力全郡垒。
褰帷之任,因以畴庸;
坐树之风,更成德让。
皆足以光昭《雅》《颂》,垂示来云。
后之君子,知天命不可以智欺,大福不可以力胜,幸灾怙乱,鬼得而诛,背盟奸好,人将谁与?
覆车斯在,殷鉴匪遥,类委土以为师,树丰碑而纪事。
下臣奉诏,谨勒铭云:
玄功不宰,帝德无为。
化机冥运,群动交驰。
必有神道,鉴而董之。
董之伊何?
惟帝之职。
惚恍有象,阴阳不测。
如岳降祥,配天辅德。
保我蒸民,莫匪尔极。
伟哉间杰,多艺多才。
名驰八纮,位重三槐。
祀典光启,王封肇开。
人思邵树,俗畏轩台
洪惟我后,积仁累庆。
运启再造,功宣二圣。
金镜在握,璿玑以正。
阴阳既和,人神交应。
时灾有数,孰克违斯?
灵命自天,畴能问之?
盗兵窃发,玄贶冥期。
风云鼓荡,气厉歼夷。
蒋侯助顺,霍山启道。
卑听匪远,诚明则到。
上曰钦哉,享兹昭告。
帝服加尊,大名纪号。
多垒既平,连营既宁。
奕奕新庙,崇崇百城。
民罔疵疠,年斯顺成
庭有备物,时殷颂声。
祸福何常,惟人所择。
弃信燬义,恃众与力,上帝不蠲,明神是殛。
石严,敢告万国!
论邪正君子小人疏至和元年九月三日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二、《赵清献公集》卷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六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四、《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二六○、嘉庆《西安县志》卷四七
臣闻欲治之主,得人其昌。
左右前后,皆尽贤正也;
谋谟谠言,皆尽延纳也。
忠厚鲠亮之士日益招来,便佞诡奸之徒日益摧缩,号令风化日益流布,朝廷中外日益尊安。
若然,富寿之域坐跻,太平之象立见。
噫!
左右前后,百不得贤正之人而为之辅翼,虽尧之癯瘠,舜之孜孜,夏禹之克勤,文王之不暇食,末如之何也已。
汉刘向谓「正臣进者,治之表;
正臣间者,乱之基」。
诚哉,是言也!
在《易》「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于卦为《泰》,其繇云:「上下交而其志通也」。
正臣非君子欤?
反是,则于卦为《否》矣。
《否》之繇则曰:「上下不交,而其志不通。
内小人而外君子」。
邪臣非小人欤?
此言为天下者,宜进君子而退小人也明矣。
谷永所谓「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者,其有旨哉!
夫南面而听天下也,公卿百执事杂然满前,孰为正?
孰为邪?
孰为君子?
孰为小人?
在圣人明视而聪听之,精择而慎拣之,真伪明白,人焉廋哉!
大抵辅相枢机之任,得正人也,得君子也,然后同德而同心也。
则其下所谓邪者,小人者,靡然相与,俛首帖耳以去,而徘徊所留亡几矣。
鉴观古昔,信史备存。
有虞,大圣人也,任十六相,世济德美,梼杌、饕餮,流窜四裔,民至于今称之亡穷。
周成,哲王也,善有,则倚之不贰;
恶有,则诛之勿疑,故年七百而世三十也。
始皇惑高、斯之佞不能夺,忽叔孙之才不能与,秦嬴之败,曾不旋踵。
元帝之奸不能摈,爱萧望之之贤不能用,炎汉之运,从而衰下。
唐太宗纳房、杜、王、魏之切议,诛侯君集张亮之凶僻,遂成贞观之治。
天皇听许宗之附会,戮无忌之忠良,终有易姓之祸。
其后元振、朝恩之擅权,元载卢杞之窃位,代、德之世,其危殆相继,不绝如线。
兹诚用人之得失,莫不系国之安危,间分两涂,不可不辨。
恭惟陛下以上圣之资,御神器之重,开纳忠谠,继承祖宗,数路以取人,一德以求治。
然而迩来日星谪见,圣衷焦劳,蝗潦为灾,民力彫弊,帑庾空窘,戎狄窥觎,官冗兵骄,风俗奔兢。
今将治其弊,安其危,岂一人独运于岩廊之上,而能致之哉?
当此时也,谓宜博选忠直方正,能当大任,世所谓贤人端士者,速得而亟用之,位于丞疑辅弼之列,朝夕献替,得嘉谋嘉猷,发为号令,使天下耳目,闻见太平之在今日尔,臣不胜大愿。
愿陛下宸断不疑,举正以却邪,陟君子而黜小人,有为于可为之时,无因循后时之悔,则天下幸甚!
宗庙之灵,社稷之福,此其时也。
臣远贱之迹,愚亡所能,唯思死节一诚,上报陛下采擢覆帱之德万分一二。
臣无任许国竭忠、激切待罪之至。
论新法奏熙宁三年 北宋 · 吕诲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宋名臣奏议》卷一一五、《东都事略》卷七八《吕诲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七
臣闻忠臣虽在畎亩,不忘于君。
而况备员近缀,名为谏官,虽居谴谪之地,犹分寄委之任,与夫畎亩疏远之人,岂不异哉?
萧望之身虽补外,心在王室,亦微臣区区之志也。
臣自得疾,久而未愈,因有陈奏,请就闲官,不俟引年,亦愿还政。
盖不量力而忧国,徒一心而爱君,进不得用其言,退不得辞其禄,愤懑忧积,诚有所发。
愿因邮入奏,少纾愚忠之万一。
上动宸听,死生惟命。
臣每闻中外论议,道路流传,朝政日务更张,圣躬鲜闻安静。
人情不悦,致此者其必有以。
臣闻政者君之所以藏身,本于天也。
天有常道,殽以降命,日月星辰辉光于外,阴阳寒暑生杀以时。
不见天之运动声气,而岁功自成,圣人所以藏于形迹,法天之常也。
虞舜高拱岩廊,无为而民自化,得此之道也。
周文翼翼小心,日中不食,隆杀之异者,劳佚之殊也。
至于衡石量书,劳心或过,岂帝王之事哉?
恭惟陛下性禀生知,才高天纵,识足以造几微,明足以洞幽隐,帝王之事业,古今之成败,宜得其要。
而劳心焦思,常恐不及,似未臻于要道,岂圣功独运,而赞襄之力有所未至耶?
臣闻开基之主,践履艰危,下顺人心,上当天意,建一事,立一法,传之子孙,期于无穷。
思虑之宜,必得其详。
守文之君,享其安佚,继志绍述之事,光昭丕承之业,日谨一日,此其务也。
所以成王嗣位,文武之道,休功盛烈,不敢专有其名。
故《周颂》曰:「念我皇祖,陟降庭止」。
言思念先王之德,奉而行之,上天歆享,鬼神祐之。
陛下求治诚切,运心太过。
论议者不闻显扬先帝之盛事,争言制度不可用,务变更之。
所更或不可行,则士民无所信,相与是非,群情扰扰,莫之安也。
陛下释乐成之业,而虚为此纷纷,诚可惜也。
臣闻治天下者,审所尚而已。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今大臣不能遵守法度,以尊崇王室,小臣得以智计谋身,迎合时务。
比来新进之人,朝奏暮召,小言一发,遂要大利。
歙歙奔竞,唯恐其后。
皆自谓不同世俗,乃曰贤人举事必立异,是非相反。
谈兵者以起事攘夺为禦戎之策,言利者以牟歛朘削为惠民之术,罔上之论,率皆此类。
一有攻其利害,随即黜逐,是特峻法,以固新令。
将使士人,不敢公议。
亏损盛德,莫大于此。
甚者东南均输,昔张林尝献此术于汉朝,比下尚书通议,皆云非便。
武帝不听,穷兵黩武,算及舟车,筦榷之禁,从而生焉。
时值亢旱,下民皆曰烹桑弘羊天必雨,其怨可知尔。
孝昭即位霍光秉政,一切宽弛,群心翕然,史策书之,千古为是。
自青苗息钱散行诸路,贷之甚重,取之甚薄,但施与未当,公私两损,徒起怨咨,万口一同。
今又以五等民籍与坊郭户等第,僧道官户,例均役钱。
衙前,夺酒坊,以雇庸钱为名,其实笼利以入公府。
诏令既下,人心震摇,以其会歛,殆无生意。
路监司提举官分行州郡,虽曰商量,盖示必行。
官吏畏威惕息而不暇,谁复公言以究其利害?
交相疑议,递成纷扰。
平时十户之内,一二应役,则七八遂其休息。
今徭役不得减省,阙空者助其资费,劳则均而未见其逸也。
我朝著令一百馀年,富彊者供其力役,则贫寠者遂其安息
损有馀补不足者,正得术矣。
生民悦戴,仁惠沦于骨髓。
一旦更变,莫知所措。
繇是言之,旧法无弊,新法未安。
主议者不究利害,自未知信,欲下民悦从,不亦难乎?
岂特妄作以生事,其实贾怨于天下也。
孟子所谓国君欲利吾国,大夫欲利吾家,士庶人欲利吾身,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必图治,在仁义而已。
董仲舒曰:「皇皇求仁义,而惟恐不足者君子也。
皇皇求财利,而惟恐不足者小人也。
未有仁而忘其亲者,未有义而不爱其君者」。
小人见利忘义,焉有爱君之心哉?
浅识者虑非及远,锐于改作,以要己利。
古语曰:「利不十不变常,利不百不易业」。
庶人犹戒其轻举,况天下之重乎?
在《易》之《革》卦曰:「已日乃孚」,「利贞,悔亡」。
言已日不孚,革不当也,悔吝生乎动,革而当,则其悔乃亡。
又《恒》卦曰:「浚恒凶言,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处其初而浚恒求深,物无馀蕴,害正而无攸利也。
且如总人谷者,莫重于三司
制国用者,必仰于冢宰
今一二大臣,制置三司条例,小官十数员,参议立法,三司主判,唯知奉行宰相,不言得失,脂韦于其间。
书黄札而恬不为意,制令每下,人必惊骇。
士议于朝,民怨于市,商贾谤于路。
流于四夷,得无轻汉之意焉?
比闻除司马光枢密副使,邹何御史里行,皆言条例害公之事固辞,乃罢成命。
言职相继亦左迁,或居家去职,阖门待罪。
臣寮言之甚众,陛下持之益坚。
古人有云,臣专于君谓之不忠,子专于父谓之不孝。
又如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万人之主,不阿一人。
今有专君之臣,如是中外忧愁。
望陛下开悟,与正人讲图康济之术,不害饥啼而待哺,执热而俟濯也。
臣切思之,专君必有制君之谋,用己必有利己之术。
前世何尝无之,安危在所用尔。
臣请以战国时前人事迹明之,以为祸乱之监。
申不害曰:「有天下而不恣雎命之,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勤俭,桎梏其身,可谓大缪」。
韩非曰:「俭节仁义之人立于朝,则荒肆之乐辍矣;
陈说论理之臣开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
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则淫康之虞废矣。
故明王能外此三者,而独操主术以制听从之臣,而修明其法,故身尊而势重也」。
商鞅说秦变法,孝公恐天下议己,曰:「民不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圣人茍可以彊国,不法其故;
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惑之,遂变秦法。
李斯曰:「明申韩之术,修商君之法,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
此谓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
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
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也」?
四人者尚权诈,薄仁义,峻刑罚,重督责。
厚歛以毒民,肆威以彊国。
逢君之恶,唯利是视,当时亦自谓有功于国家。
爱君纳忠,随而是者,谄谀则畏惧,使庸主信惑,甘心所制,卒至于丧邦。
奸谋若是,谓之无才,可乎?
然本以之道立身,攘取卿辅。
及其得君,反用严酷申韩之法驭世,生灵忿怨,不免夷戮,家国并灭,其愚可知矣。
且如汉平之世,王莽专事,外示谦恭,招延贤士,中藏深险,窥玩神器。
以王寻、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典枢机,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并以才能置在显要。
色厉而言方,每欲有为,讽其党而言之,终至倾覆。
繇惑于偏听,不寤机诈,事权之重,朋党分挈,尾大不掉,势不得不然也。
有以知大奸乘时,盗名器而至于窃国者,可胜数哉?
履霜之坚,诚有渐也。
且天下,大器也,置之安处即安,置诸危处即危。
陛下今当审措置之得失,奸邪盗弄威福,不可不察。
宰相者,上佐天子燮理阴阳,内正百执,外威四夷,岂一日可虚其位哉?
陈升之元台,遂亦不补,是奸人有所觊觎。
自青苗钱规利以来,言者相继得罪,主议者岂不知罪轻而谪重?
乃固其法尔。
弃灰于道,绳以深文,乃商君立法之意。
今复见矣。
向者御史一出,淮浙路二狱追扰,延累者不啻千人,又提举小使数十人,分布于外,名曰提举常平仓廪,其实廉察之职也。
将恐狱讼由此而长,必使群臣百姓救过不给,则善人解体,忠臣结舌,人主孤立于上,而天下危矣。
借若山泽之利,锥刀之末,笼之得术,取之无遗,宝货委积,府库充实,陛下不过营宫室,广嫔御,事燕游,赐予,锐甲兵,轻戎虏,适心快志而已,诚为乐也。
顾尧禹勤俭,桎梏其身宜矣。
与其藏于天下,孰为广乎?
然天下之民尽利以遗之,未必束手而赴沟壑。
一有怨起,啸聚山谷,悔将安及?
且民犹水也,载舟亦覆舟,宁可忽耶?
臣不识陛下信用险诈之言,力沮忠谠之议,虽小过而惮改,将遂非而不复,必以为帝王之举无过于此,而不当悛易,则仲虺成汤,不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
秦穆悔过自誓,孔子亦为称美。
《易》曰「乾德不可为首」。
盖不可更有尊刚故也。
臣向忝风宪,尝奉顾问,谓之才者将欲大用,臣但举其艺能之优,未见其经济之略也。
及朋党之势太盛,条例之权太重,以至得罪补外,经年以来,但闻朝廷议论纷纷,颇合前奏,陛下应亦记之。
《书》云:「知人之难,其犹病诸」。
翼奉曰:「治道之要,在知人之邪正。
人诚向正,虽愚为用;
若乃怀邪,智益为害」。
夫人情莫不爱己,莫知爱己者,不知自爱也。
今与之图治者,皆未试之人,为谋身希旨者过半。
贾天下之怨,尽归圣躬,岂爱己之谓欤?
臣窃以忠臣不避诛戮,故敢直谏。
岂独恶生而欲死,异于人哉?
盖遂其死,则足以成己之名;
得其生,则成君纳善之美。
是生死两得,断于前矣。
所以区区敢言,不忘于君者,诚也。
尚冀千虑之得,或有回天之幸。
臣伏望陛下详览统业之事,洞究几深之理,法天所以成岁之功,为政所以藏身之固,高拱岩廊,广虞舜无为之化,念我皇祖推周成在疚之心,号令戒于未孚,言动谨乎过举,赏不及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图任老成之人,摈斥浮诡之论,罢制置条例之司,废诸路提举之职,明诏天下,厌慰群情,置器审安危之处,结民以忠信之实,薰陶庶汇,自然洽和,凝神清净,岂不休哉!
经云:「富贵不利其身,所以保其社稷」。
盖守谨之至也,惟聪明察焉。
臣迂阔之言,固不足取,敢冀周爰咨诹,识其当否?
身膏斧钺,乃其分矣。
冒犯宸扆,臣无任陨越。
谢赐资治通鉴表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六
今月日进奏院附到《资治通鉴》一部共一百七十七册赐臣者。
来事之师,莫如稽古;
作者谓圣,嘉此成书。
思前训之共由,敕有司而申锡。
敢期孤浅,曲被宠荣?
窃以帝王之道虽同,治忽之时不一。
史惟广记,欲俾后世之多闻;
书不胜繁,常患当年之莫究。
简则易治,统之有纲。
恭惟先朝之缉熙,遂诏名儒而论次,网罗乎数千载之事,洁齐于三百篇之中。
类集群书,刘邵上《皇览》之要;
发明旧典,谯周成《史考》之篇。
秘以名山之藏,进于华光之读。
今期传信,更及分颁。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圣学日新,孝思善继,亦既省观于座右,又将训迪于臣工。
曾是衰愚,预叨恩礼。
学如皇谧,方兴表借之心;
能愧班游,遂有家藏之幸。
臣敢不玩篇籍之载,求臣子之宜。
考终始以择是非,因成败以昭劝戒。
庶见古人之大致,少副盛德之万分(《忠肃集》卷二。)
自「今月」至「臣者」,原无,据文津阁本补。
臣难论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九、《都官集》卷五
臣非难于必治,而难其所以治。
臣之于君也,可导而莫为导之,而又启其非,则世之所以为能臣,而古之所以为盗其君也。
古之善臣其君者,举其君日闻正言、见正道,左右前后、百执事之贱,举皆择正人而为之助,宜其日入于善,而纪纲正,道德洽,深根固蒂,寖明寖昌而不拔者也。
不善是者反此,姑一时之安,曰:吾能致其君国富兵强、宁且安而已,奚暇纪纲道德之为哉。
有从而诋之,则曰:彼道迂阔,非切于务,抑吾君未必能也。
甚者或从而陷之于奸邪淫僻,无所而不至。
噫,人臣之大患,莫大期君于不能为。
当其未事而莫之导,已事而听其为,此古人所谓赤子将不及乳于其母也。
夫源之深者流必长,根之厚者叶必茂。
三代之时,其兴也,皆二三百年,生民举见圣人之治而不及于乱。
及其衰也,虽庸君暗主,亦二三百年而后已。
兴与衰奚其久而延也?
周公之圣、之贤,辅翼其间,其致君功德,不以非圣之道启其君,故其道正,其根坚且牢,虽其衰也,犹有先王之化、渐渍之深,其久不绝宜矣。
三代而下,强而起者不数十年,及其衰也亦不数十年,而国统绝灭者,何其速而易也!
管仲之权、商鞅之术,为之赞佐,汩先圣之法以罔其君,故其道不正,其根易摇。
虽其宁也,纪纲已内坏,况其衰也,乌能久而不绝哉?
伐深根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
夫以三代而上,岂尽圣且明?
太甲昏,周成弱。
三代而下,岂尽昏且乱?
齐桓之略,秦孝之勇。
非有伊周之道以正之,则太甲周成未必至于圣;
而管、商之徒不以非道启之,而一束以先王之法,齐、秦几何其不治且明哉!
但为者,其心常恐其不正。
管、商之心奚为不正哉?
民焉富而已矣,国焉强而已矣。
奚为而不帝乎?
曰:帝不可也。
奚为而不王乎?
曰:王不可也。
槌提仁义,绝灭礼法,以愚民志,以启民乱,诬惑其君,以至于霸。
则管、商之心,其不仁已乎!
噫,周公不世出,不时生。
有焉,不幸而出于齐、秦之世,而为管、商之术以启其君,则帝不帝,王不王,治奚从而至哉?
抑其所负何如尔。
今之臣其君者,欲致其君一臻于三代,宜乎取斯以为鉴尔。
四月朔日蚀礼部请皇帝御正殿第二表1100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五、《鸡肋集》卷五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二下、《古俪府》卷四、《宋四六选》卷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上饶市
徒倾葵藿之诚,敢期回照;
未竭潢污之滴,尚或可羞。
矧变异之已消,尤故常之当复(中叙。)
恭惟皇帝陛下法禹罪己,继文小心。
惟五事之罔愆,于三光而何累。
爰以朔旦,自兴重云。
不用其行,史前占于必蚀;
增修于德,人莫睹其或亏。
和足致祥,顺宜获助。
而犹谦尊自牧,震虩靡宁。
虽天所以爱人君,常欲制于未乱;
而王所以奉天道,故当惧于无灾。
然与其戒居处饮食之安,孰若扩视听猷为之善。
岂惟过也见而更也仰,是谓应以实而不以文。
南面宅遵,达四聪于虞舜
大庖日御,绥五福于周成
庶或听卑,终闻诏可。
圣学论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二、《济南集》卷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四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臣闻效一官可谓卑矣,古之人必曰学而优则仕;
治一邑可谓微矣,古之人必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使漆雕开仕,曰:「吾斯之未能信」。
盖以学之弗优,不敢效官。
尹何为邑,子产以为未闻政学。
盖以学而后从政,乃可治邑
子路使子羔宰费,孔子以为贼夫人之子。
子路复曰:「有人民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子恶其佞。
夫效官治邑,必由学而后可;
况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乎!
一日二日万几,何以俾有条而不紊;
万邦有众,何以俾乐推而不厌。
一言其几兴丧,系之好恶,所示靡然成俗,如之何俾百工熙哉,庶事康哉。
呜呼!
为君实难,可不学欤。
《乾》之九二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德也」。
古之圣君任贤所以能不贰,去邪所以能不疑,作福所以能赏善,作威所以能罚恶,盖以圣人之道折衷之,断然皙矣。
所以能折衷圣人之道者,由其中有学问以为之主也。
高宗既旧学于甘盘,复师资乎傅说,观其好学之诚意,则曰:「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
可谓勤矣。
此所以为商之高宗
成王文王之大谟,继武王之大烈,观其好学之诚意,则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可谓勤矣。
此所以为周之成王
于皇有宋,本支百世,世有哲王。
故天纵陛下之圣德,温文日就;
天诱陛下之宸衷,睿智夙成。
仁爱孝恭,出于天性,是皆生知,天毓受道之质矣。
重念承平累圣之业,御兹九有之师,欲致乎治,必先乎学。
学也者,致治之道也。
古之圣贤不可得而见矣,其言具在方策,要之皆王者事尔。
人臣学之,期以致君;
人君学之,自致其治。
故天地之情,阴阳之理,吉凶之变,失得之故,备在乎《易》,而卦者时也。
一治一乱,或美或恶,初不可齐。
乱可使治,恶可使美。
察理之变,为理之主,惟君乃能之。
臣愿陛下学《易》则体《乾》御《坤》,进阳退阴,观道设教,运神合德,使天下之时常为《泰》而无至于《否》,常为《晋》而无至于《剥》。
天子之学《易》,固当如此。
一国之事,系诸侯之本,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美盛德告成功者,皆在于《诗》。
四诗之名,各辨其实,不敢诬也。
臣愿陛下学《诗》,则为政之大,而无入于《小雅》;
为政以正,而无沦于变《雅》。
无若东周降于《国风》,必使功德终美于《颂》。
天子之学《诗》,固当如此。
夫尊王正法,谨始善终,详天地之灾祥,著君臣之美恶者,无尚于《春秋》。
臣愿陛下学《春秋》,则师治而戒乱,赏善而罚罪。
常为孔子者,无为罪孔子者。
、文、武、之世,其典、谟、训、诰、誓命之文,百王之心迹,治乱之大略者,无尚于《书》。
臣愿陛下学《书》,则考稽古之得失,操制今之法令,皇步帝骤、王驰霸骛,一皆得之。
陛下欲以正六职以治六官,必也学夫《周礼》,然后百工允釐,庶绩咸熙,巍巍乎其有成功矣。
陛下欲以正其威仪,详其辞令,必也学夫《仪礼》,然后五礼之合制,见于典章文物之间;
六仪之中节,见于动容周旋之际,焕乎其有文章矣。
陛下又当发挥之正道,锄薙百家之邪说,在亹亹而已。
《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惟陛下不倦以终之,则日进无疆,圣益圣矣,天下幸甚!
伏惟陛下有圣人之材,而居圣人之位,能进圣人之学,以充圣人之道,则功利天地,泽及万世,可侔德商宗周成矣。
虽然,陛下有好学之诚,而无进学之
陛下有望道之意,而无明道之人,则或博而寡要,劳而无功。
故陪卿之列,宾师之选,不可不慎。
臣愿不可与迂儒共学,迂儒好为太高不经之论,将使陛下畏道之难行,或自画矣。
不可与佞儒共学,佞儒好为苟合过情之誉,将使陛下志满假而轻道术,或自圣矣。
愿陛下妙选忠义正直、博学守道之士,以备顾问,则用力少而见功多,适道正而为利溥,天下幸甚!
刘光世赠三代制 其三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五八
昔在周成董正治官,三孤二公,其任最重。
若今臣子以功自致,则于初拜之日,聿颁追赠之恩,盖眷顾于大臣,俾显荣于私庙。
古今异制,典礼维时。
具官祖气禀金方,家受韬略,志吞仇敌,功未及施,精诚所传,在其后裔。
勋名丕显,爵位崇高,乃锡上公之封,式纾尊祖之愿。
信都大国,尧壤旧邦。
往奠厥居,歆兹宠命。
零陵郡策问 其十九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七九、《斐然集》卷二九
问:扬子有云:「祭莫重于地,地莫重于天」。
古者祭天,其名曰郊,百代之所不变也。
而未闻祭地之礼,其名何谓也?
考之《周官》,祭天于圜丘,祭地于方泽
考之《祭法》,燔柴于泰坛,瘗埋于泰折。
考之《郊特牲》,郊所以明天之道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
考之《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考之《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然则,《周官》、《祭法》、《郊特牲》分为二祭,《中庸》及《周颂》举天地而合祫,而《礼记》、《毛诗》所载则社者祭祀之名耳。
欲断以社为祭地之名乎,则古者之社本以祀后土。
后土者,共工氏之子也。
又有亳社,见于《礼》,夏社见于《书》,则社非祭地之名矣。
周公成洛邑,用牲于郊,越翼日社于新邑,举郊举社,则又类社以祭地,而天地不合祫者。
故凡天地之祭合欤,不合欤?
祭地之名社欤,非社欤?
若其社也,而《周官》、《祭法》不言何也?
若非社也,则祭地当何名也?
后世以为北郊者,是耶,非耶?
既错见于群经而未有折衷,愿与诸君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