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樂類
小學類
書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地理類
職官類
別史類
時令類
雜史類
目錄類
傳記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器用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律部類
臣谨按圣人之作乐也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而
八音之始必原于律吕律吕之数肇于黄钟黄钟在
子圜钟在卯函钟在未应钟在亥一律三吕皆以钟
为名焉古语称为钟律之学然则钟固乐之始也其
大者为镈钟其小者为编钟非大非小为特钟尔雅
曰大钟谓之镛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是也且如
编钟之制周礼考工记凫氏条下言其样制最详可
见圣人制作之不苟也古钟匾而不圆大小不一般
钟下有两角名曰铣前后有乳三十六枚名曰枚钟
上有柄名曰甬于架上侧垂之以便于击今则不然
圆如瓦罐大小若一式样鄙陋后查文献通考唐末
殷盈孙及五代王朴所造钟律甚精悉依周礼样制
至 宋李照 胡瑗皆非之始改铸正其纽使下垂叩之
弇郁而不扬遂欲毁前代所宝古钟以灭其迹工人
不敢毁乃藏于太常神宗命杨 (第 17b 页)
八音之始必原于律吕律吕之数肇于黄钟黄钟在
子圜钟在卯函钟在未应钟在亥一律三吕皆以钟
为名焉古语称为钟律之学然则钟固乐之始也其
大者为镈钟其小者为编钟非大非小为特钟尔雅
曰大钟谓之镛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是也且如
编钟之制周礼考工记凫氏条下言其样制最详可
见圣人制作之不苟也古钟匾而不圆大小不一般
钟下有两角名曰铣前后有乳三十六枚名曰枚钟
上有柄名曰甬于架上侧垂之以便于击今则不然
圆如瓦罐大小若一式样鄙陋后查文献通考唐末
殷盈孙及五代王朴所造钟律甚精悉依周礼样制
至 宋李照 胡瑗皆非之始改铸正其纽使下垂叩之
弇郁而不扬遂欲毁前代所宝古钟以灭其迹工人
不敢毁乃藏于太常神宗命杨 (第 17b 页)
乐律全书卷十一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外篇一
古今乐律杂说并附录
辨蔡元定 李照 之失第一
序曰蔡元定之律失 (第 1a 页)
李照 之律失之长皆非中声
故辨之 …… (第 1a 页)
京房刘歆荀勖律尺每寸十分元定律尺每寸九分
今于歆尺背面除去一寸止用九寸每寸均作九分
每寸九釐是名蔡氏律尺若造律管以铜或竹依蔡
氏所算新分及京氏所算旧分相校始知二家长短
无异但所言分釐之数不同耳其空围内径三分者
京氏刘氏之法也径三分四釐六毫者胡氏蔡氏之
法也空径之数但依歆尺蔡氏所谓径围之分以十
为法是也按王莽本传伪天凤六年初献新乐于明
堂太庙或闻其乐声曰清厉而哀非兴国之声也此
则刘歆所造之乐其在当时已有是讥矣荀勖复用
其法而阮咸讥之王朴再用其法而 李照 讥之盖刘
歆荀勖王朴蔡元定四家之律声音高下相去不远
为用货泉之尺及汉志之法也以纵黍尺古律较之 …… (第 10b 页)
文献通考曰宋仁宗景祐二年时承平久上留意礼乐
之事先是判太常寺燕肃言大乐制器岁久金石不调
愿以王朴所造律准考按乃命馆职宋祁 李照 同预至
是肃等上所考定乐器上临阅奏郊庙五十一曲因问
照乐何如照对乐音高命详陈之照言王朴律准视古
乐高 …… (第 12a 页)
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下太常四律照独
任所见更造新器而新声极下议者以为迂诞罢之又
曰初 李照 斥王朴乐音高乃作新乐下其声太常歌工
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而声稍清歌
乃协然照卒莫之辨 (第 13a 页)
臣尝累黍考之知宋尺与今营造尺大同小异制管
考之知今太常寺所谓黄钟者与 李照 之黄钟大同
小异(详见尺图条下) (第 13a 页)
玉海曰 李照 所定黄钟律声极下乐工歌其韵中无射
倍声司諌韩𤦺言照乐不合古法诏晏殊宋绶详定绶
等言照新乐比旧乐下三 (第 13b 页)
律无所考据请复用和岘旧
乐诏悉仍旧制
李照 律法(算以十为率度用太府尺)
黄钟长九寸(凡律空内皆径三分)
林钟长六寸
太簇长八 …… (第 13b 页)
今宋黄钟在宋尺为九寸在今尺为八寸八分八釐八毫八丝
尺今黄钟在今尺为九寸在宋尺为九寸一分一釐二毫五丝
谨按文献通考云 李照 改制大乐取京县秬黍累尺
成律铸钟审之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
下太常四律是先有太府尺而照欲求合耳 (第 16a 页)
非照自
造太府尺也然则太府尺竟不知何人所制范镇以
为黄帝之尺虽未必然蔡元定以为 李照 之尺盖亦
误矣万历己卯岁取羊头山秬黍纵累成尺与汉钱
尺互相较正实与宋志所载分寸相同夫自宋至今
五百馀 (第 16a 页)
年而黍与尺契合如故岂非天地造化真理
所寓者乎律学之士未可以忽之也但 李照 范镇之
徒惑于京房刘歆之谬说而不达淮南太史公之妙
论遂使黄钟之管纵长周径及所容黍俱不得其正
而致乐律 …… (第 16b 页)
乃九十分也其相去远矣尝以 李照 律与蔡元定所
算之律吹而相较果差五律蔡之黄钟李之仲吕也
蔡之夹钟李之夷则也大抵元定之律即王朴之律
耳 …… (第 17a 页)
之谓乎儒者于乐
则异于是盖为律度所拘不以人声为恤故宋志曰
王朴编钟声律太高歌者难逐故四清声置而弗用 李照 新钟歌工病其太浊私赂铸工使减铜齐于歌
乃协马端临谓学士大夫之说卒不胜工师之说是 …… (第 18a 页)
同然也蔡
元定谓万宝常之乐魏延陵之律尝以汉乐较之汉
乐音调至隋唐犹在也然则宋时古乐音调亦未尝
亡是故 李照 之律虽以无射倍声为律之首其钟磬
则高二律尚与古乐无殊至魏汉津卒胜工师之说
始以无射倍声命曰黄钟矣既经 …… (第 18b 页)
改无射强名曰黄钟故
所系甚大左传国语言之最详有国家者不可不慎
当时古律俱存故单穆公伶州鸠可得而辨之自 李
照 之后遂真以无射命为黄钟矣而古律又亡世鲜
知音者孰能辨之哉
已上辨 (第 20a 页)
李照 之律太长 (第 20a 页)
(李照 范镇魏汉津冷谦律皆失之长) …… (第 20a 页)
高五律宋初亦用王朴所制乐时和
岘以周显德律音近哀思乃依西京铜望臬石尺重造
十二管取声下王朴一律景祐初 李照 取黍累尺成律
以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遂下太常乐三律皇祐 …… (第 21a 页)
中阮逸胡瑗改造止下一律或谓其声弇郁不和依旧
用王朴乐元丰间杨杰参用 李照 钟磬加四清声下王
朴乐二律以为新乐元祐间范镇又造新律下 (第 21b 页)
李照 乐
一律而未用至崇宁间魏汉津以范镇知旧乐之高无
法以下之乃以时君指节为尺其所造钟磬即今所用乐
是也然 (第 21b 页)
以王朴所制声高屡命改作 李照 太府尺制律
人习旧听疑于太重其后范镇等论乐复 (第 21b 页)
李照 所用
太府尺即周隋所用铁尺牛弘等以为近古合宜者也 (第 21b 页)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外篇一
古今乐律杂说并附录
辨蔡元定 李照 之失第一
序曰蔡元定之律失 (第 1a 页)
李照 之律失之长皆非中声
故辨之 …… (第 1a 页)
京房刘歆荀勖律尺每寸十分元定律尺每寸九分
今于歆尺背面除去一寸止用九寸每寸均作九分
每寸九釐是名蔡氏律尺若造律管以铜或竹依蔡
氏所算新分及京氏所算旧分相校始知二家长短
无异但所言分釐之数不同耳其空围内径三分者
京氏刘氏之法也径三分四釐六毫者胡氏蔡氏之
法也空径之数但依歆尺蔡氏所谓径围之分以十
为法是也按王莽本传伪天凤六年初献新乐于明
堂太庙或闻其乐声曰清厉而哀非兴国之声也此
则刘歆所造之乐其在当时已有是讥矣荀勖复用
其法而阮咸讥之王朴再用其法而 李照 讥之盖刘
歆荀勖王朴蔡元定四家之律声音高下相去不远
为用货泉之尺及汉志之法也以纵黍尺古律较之 …… (第 10b 页)
文献通考曰宋仁宗景祐二年时承平久上留意礼乐
之事先是判太常寺燕肃言大乐制器岁久金石不调
愿以王朴所造律准考按乃命馆职宋祁 李照 同预至
是肃等上所考定乐器上临阅奏郊庙五十一曲因问
照乐何如照对乐音高命详陈之照言王朴律准视古
乐高 …… (第 12a 页)
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下太常四律照独
任所见更造新器而新声极下议者以为迂诞罢之又
曰初 李照 斥王朴乐音高乃作新乐下其声太常歌工
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而声稍清歌
乃协然照卒莫之辨 (第 13a 页)
臣尝累黍考之知宋尺与今营造尺大同小异制管
考之知今太常寺所谓黄钟者与 李照 之黄钟大同
小异(详见尺图条下) (第 13a 页)
玉海曰 李照 所定黄钟律声极下乐工歌其韵中无射
倍声司諌韩𤦺言照乐不合古法诏晏殊宋绶详定绶
等言照新乐比旧乐下三 (第 13b 页)
律无所考据请复用和岘旧
乐诏悉仍旧制
李照 律法(算以十为率度用太府尺)
黄钟长九寸(凡律空内皆径三分)
林钟长六寸
太簇长八 …… (第 13b 页)
今宋黄钟在宋尺为九寸在今尺为八寸八分八釐八毫八丝
尺今黄钟在今尺为九寸在宋尺为九寸一分一釐二毫五丝
谨按文献通考云 李照 改制大乐取京县秬黍累尺
成律铸钟审之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
下太常四律是先有太府尺而照欲求合耳 (第 16a 页)
非照自
造太府尺也然则太府尺竟不知何人所制范镇以
为黄帝之尺虽未必然蔡元定以为 李照 之尺盖亦
误矣万历己卯岁取羊头山秬黍纵累成尺与汉钱
尺互相较正实与宋志所载分寸相同夫自宋至今
五百馀 (第 16a 页)
年而黍与尺契合如故岂非天地造化真理
所寓者乎律学之士未可以忽之也但 李照 范镇之
徒惑于京房刘歆之谬说而不达淮南太史公之妙
论遂使黄钟之管纵长周径及所容黍俱不得其正
而致乐律 …… (第 16b 页)
乃九十分也其相去远矣尝以 李照 律与蔡元定所
算之律吹而相较果差五律蔡之黄钟李之仲吕也
蔡之夹钟李之夷则也大抵元定之律即王朴之律
耳 …… (第 17a 页)
之谓乎儒者于乐
则异于是盖为律度所拘不以人声为恤故宋志曰
王朴编钟声律太高歌者难逐故四清声置而弗用 李照 新钟歌工病其太浊私赂铸工使减铜齐于歌
乃协马端临谓学士大夫之说卒不胜工师之说是 …… (第 18a 页)
同然也蔡
元定谓万宝常之乐魏延陵之律尝以汉乐较之汉
乐音调至隋唐犹在也然则宋时古乐音调亦未尝
亡是故 李照 之律虽以无射倍声为律之首其钟磬
则高二律尚与古乐无殊至魏汉津卒胜工师之说
始以无射倍声命曰黄钟矣既经 …… (第 18b 页)
改无射强名曰黄钟故
所系甚大左传国语言之最详有国家者不可不慎
当时古律俱存故单穆公伶州鸠可得而辨之自 李
照 之后遂真以无射命为黄钟矣而古律又亡世鲜
知音者孰能辨之哉
已上辨 (第 20a 页)
李照 之律太长 (第 20a 页)
(李照 范镇魏汉津冷谦律皆失之长) …… (第 20a 页)
高五律宋初亦用王朴所制乐时和
岘以周显德律音近哀思乃依西京铜望臬石尺重造
十二管取声下王朴一律景祐初 李照 取黍累尺成律
以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遂下太常乐三律皇祐 …… (第 21a 页)
中阮逸胡瑗改造止下一律或谓其声弇郁不和依旧
用王朴乐元丰间杨杰参用 李照 钟磬加四清声下王
朴乐二律以为新乐元祐间范镇又造新律下 (第 21b 页)
李照 乐
一律而未用至崇宁间魏汉津以范镇知旧乐之高无
法以下之乃以时君指节为尺其所造钟磬即今所用乐
是也然 (第 21b 页)
以王朴所制声高屡命改作 李照 太府尺制律
人习旧听疑于太重其后范镇等论乐复 (第 21b 页)
李照 所用
太府尺即周隋所用铁尺牛弘等以为近古合宜者也 (第 21b 页)
神宗元丰三年诏刘几范镇杨杰详定大乐初杰言大
乐七失其二曰八音不谐钟磬缺四清声虞乐九成以
箫为主商乐和平以磬为依周乐合奏以金为首钟磬
箫者众乐之所宗则天子之乐用八钟磬箫众乐之本
乃倍之为十六且十二者律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
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清为臣子故其四声为清声或
曰子声也 李照 议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应也八 (第 16b 页)
音何从而谐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𤼵律
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已久而声至和则编钟
磬箫宜用四子声以谐八音帝乃下镇几参定镇作律
尺等欲图上之而几之议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
其乐大抵即 李照 之旧而加四清声遂奏成第加恩赉
而镇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预焉
哲宗元祐间范镇为乐论上之其论钟曰清声 …… (第 17a 页)
钟律遍问大乐诸工佥言每朝飨祭祀惟传旧法用
正声十二其四清声多不能考击是太常之乐名用四
清实用十二律也 李照 据周礼典同而论之谓十二钟
之外其馀四钟皆是清声非中声乃郑卫之乐也若去
四清之钟则哀思邪辟之声无由而起 …… (第 19b 页)
臣谨按乐记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乐而
乐之谓之乐唐杨收谓二变亦曰比盖变与比名义皆出
乐记非始于近代也夫乐有所谓声者有所谓音者何
也单出曰声宫商角徵羽是也杂比曰音变宫变徵是
也声音二义相兼所谓乐也然声之为义浅而易解音
之为义深而难解故曰惟君子为能知乐诚哉言也古
者旋宫之法必用二变四清而后成均 宋李照 之为乐
既黜四清而陈𤾉之著书复挤二变此古所谓知声而
不知音者也𤾉著乐书凡若干万言而无丝毫裨补于 (第 22a 页)
乐七失其二曰八音不谐钟磬缺四清声虞乐九成以
箫为主商乐和平以磬为依周乐合奏以金为首钟磬
箫者众乐之所宗则天子之乐用八钟磬箫众乐之本
乃倍之为十六且十二者律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
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清为臣子故其四声为清声或
曰子声也 李照 议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应也八 (第 16b 页)
音何从而谐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𤼵律
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已久而声至和则编钟
磬箫宜用四子声以谐八音帝乃下镇几参定镇作律
尺等欲图上之而几之议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
其乐大抵即 李照 之旧而加四清声遂奏成第加恩赉
而镇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预焉
哲宗元祐间范镇为乐论上之其论钟曰清声 …… (第 17a 页)
钟律遍问大乐诸工佥言每朝飨祭祀惟传旧法用
正声十二其四清声多不能考击是太常之乐名用四
清实用十二律也 李照 据周礼典同而论之谓十二钟
之外其馀四钟皆是清声非中声乃郑卫之乐也若去
四清之钟则哀思邪辟之声无由而起 …… (第 19b 页)
臣谨按乐记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乐而
乐之谓之乐唐杨收谓二变亦曰比盖变与比名义皆出
乐记非始于近代也夫乐有所谓声者有所谓音者何
也单出曰声宫商角徵羽是也杂比曰音变宫变徵是
也声音二义相兼所谓乐也然声之为义浅而易解音
之为义深而难解故曰惟君子为能知乐诚哉言也古
者旋宫之法必用二变四清而后成均 宋李照 之为乐
既黜四清而陈𤾉之著书复挤二变此古所谓知声而
不知音者也𤾉著乐书凡若干万言而无丝毫裨补于 (第 22a 页)
今按论语曰谨权量四方之政行焉是乃为政之要
务不可忽者而丘氏之言益为详切也以今时俗论
之他郡臣不知只以弊郡为说民间布绢市尺以钞
尺一尺七寸五分为一尺斗以铁斛之斗一斗三升
五合为一斗秤有以天平十八两为一斤亦有以二
十两已上为一斤者因而号为官尺斗秤然又时或
增损人各不同焉是与丘氏之说异矣盖习俗既久
不可辄变者也古之律度量衡所以得天地自然之
道者适中而已矣夫中也者无过不及之谓也于此
而益焉非也于此而损焉亦非也是故为黄钟之律
者失于短小则乐均太高刘歆荀勖王朴蔡元定之
律是已失于长大则乐均太下 李照 范镇魏汉津冷谦之
乐是已隋唐宋元之度量较之累黍则失于长大汉
魏南北朝之度量校之累黍则失于短小皆非也宋 (第 65b 页)
务不可忽者而丘氏之言益为详切也以今时俗论
之他郡臣不知只以弊郡为说民间布绢市尺以钞
尺一尺七寸五分为一尺斗以铁斛之斗一斗三升
五合为一斗秤有以天平十八两为一斤亦有以二
十两已上为一斤者因而号为官尺斗秤然又时或
增损人各不同焉是与丘氏之说异矣盖习俗既久
不可辄变者也古之律度量衡所以得天地自然之
道者适中而已矣夫中也者无过不及之谓也于此
而益焉非也于此而损焉亦非也是故为黄钟之律
者失于短小则乐均太高刘歆荀勖王朴蔡元定之
律是已失于长大则乐均太下 李照 范镇魏汉津冷谦之
乐是已隋唐宋元之度量较之累黍则失于长大汉
魏南北朝之度量校之累黍则失于短小皆非也宋 (第 65b 页)
荀勖阮咸张文收之徒自有宿悟神解而后可以语
此如其不然或专求之于累黍或专求之于周釜汉
斛魏尺之属毋异刻舟而寻剑也 李照 胡瑗房庶之
说皆以黍求律者也范蜀公力主房庶之说以为照
以纵黍累尺管空径三分容黍十七百三十则太长 (第 17a 页)
此如其不然或专求之于累黍或专求之于周釜汉
斛魏尺之属毋异刻舟而寻剑也 李照 胡瑗房庶之
说皆以黍求律者也范蜀公力主房庶之说以为照
以纵黍累尺管空径三分容黍十七百三十则太长 (第 17a 页)
陈氏乐书曰尝考唐史商盈孙按凫氏栾铣于鼓钲
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镈钟之轻重高下定编钟之制
黄钟九寸五分倍应钟三十三分有半差为四十八
字口项之量径衡之围莫不有齐量焉使工按围铸
之凡二百四十枚及其成也音韵与磬协矣今太常
所用旧钟无虑千枚其间或类古法大抵出盈孙所
造也外此则器律短而声高矣
圣朝尝诏 李照 制管调律而更铸焉其法悉圆其形
而弇一孔其上出柄蟠龙之饰虽和应于一时然较 …… (第 33a 页)
镈 周礼镈师注镈如钟而大礼书韦昭杜预云小
钟仪礼镈从薄与钺镈之镈同 隋志金之属二一
曰镈钟每钟悬一簨簴各应律吕之应即黄帝所命
伶伦铸二钟和五音者也
宋仁宗明道初诏定大乐集贤校理 李照 言古者镈
钟击为节检而无合典之义大射有二镈皆乱击焉
后周以十二镈相生击之景德中李宗谔领大常总
考十二 …… (第 34a 页)
编钟 小胥凡县钟磬十为堵全为肆注云钟磬编
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
谓之肆十六枚之数起于八音倍而设之故十六也
礼书曰后世宗郑氏说用四清声以谓夷则南吕无
射应钟四宫管短则减黄钟大吕太簇姑洗四管之
半以为清声而应之则乐音谐今大晟乐宗前代制
亦用十六枚以十二枚为正钟四枚为清钟焉 隋
志金之属二曰编钟小钟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
而悬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钟县于一簨簴 宋仁宗
明道初改制大乐命 集贤校理李照 等预议翰林学
士冯元等同共讨论时太当钟磬每十六枚为一簴
而四清声相承不击照因上言十二律声已备于四
清 …… (第 42b 页)
十四枚之法皆本二变四清
言之也蔽于二变者不过溺于国语书传蔽于四
清者不过溺于乐纬皆非圣经之意也惟圣朝 李
照 范镇废四清用十二律之议何其智识之明而
远过于诸子 (第 45b 页)
李照 虽知去四清而不知去二变 …… (第 45b 页)
通十二律正倍之声亦庶乎古也(郭璞曰毊音器以玉饰之)宋
朝元丰中施用 李照 编钟阮逸编磬仍下王朴乐
二律以写中和之声可谓近古矣然补注四声以
足十六律非先王之制也
笙磬 颂 (第 62b 页)
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镈钟之轻重高下定编钟之制
黄钟九寸五分倍应钟三十三分有半差为四十八
字口项之量径衡之围莫不有齐量焉使工按围铸
之凡二百四十枚及其成也音韵与磬协矣今太常
所用旧钟无虑千枚其间或类古法大抵出盈孙所
造也外此则器律短而声高矣
圣朝尝诏 李照 制管调律而更铸焉其法悉圆其形
而弇一孔其上出柄蟠龙之饰虽和应于一时然较 …… (第 33a 页)
镈 周礼镈师注镈如钟而大礼书韦昭杜预云小
钟仪礼镈从薄与钺镈之镈同 隋志金之属二一
曰镈钟每钟悬一簨簴各应律吕之应即黄帝所命
伶伦铸二钟和五音者也
宋仁宗明道初诏定大乐集贤校理 李照 言古者镈
钟击为节检而无合典之义大射有二镈皆乱击焉
后周以十二镈相生击之景德中李宗谔领大常总
考十二 …… (第 34a 页)
编钟 小胥凡县钟磬十为堵全为肆注云钟磬编
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
谓之肆十六枚之数起于八音倍而设之故十六也
礼书曰后世宗郑氏说用四清声以谓夷则南吕无
射应钟四宫管短则减黄钟大吕太簇姑洗四管之
半以为清声而应之则乐音谐今大晟乐宗前代制
亦用十六枚以十二枚为正钟四枚为清钟焉 隋
志金之属二曰编钟小钟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
而悬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钟县于一簨簴 宋仁宗
明道初改制大乐命 集贤校理李照 等预议翰林学
士冯元等同共讨论时太当钟磬每十六枚为一簴
而四清声相承不击照因上言十二律声已备于四
清 …… (第 42b 页)
十四枚之法皆本二变四清
言之也蔽于二变者不过溺于国语书传蔽于四
清者不过溺于乐纬皆非圣经之意也惟圣朝 李
照 范镇废四清用十二律之议何其智识之明而
远过于诸子 (第 45b 页)
李照 虽知去四清而不知去二变 …… (第 45b 页)
通十二律正倍之声亦庶乎古也(郭璞曰毊音器以玉饰之)宋
朝元丰中施用 李照 编钟阮逸编磬仍下王朴乐
二律以写中和之声可谓近古矣然补注四声以
足十六律非先王之制也
笙磬 颂 (第 62b 页)
仁宗景祐二年时承平久上留意礼乐之事先是
判太常寺燕肃言大乐制器岁久金石不调愿以
王朴所造律准考按乃命馆职宋祁 李照 同预至
是肃等上所考定乐器上临阅奏郊庙五十一曲 …… (第 70a 页)
鞮竺演之于壬式遁甲之法既而右司谏议韩
琦等言照所造乐不依古法率以意为律请复用
旧乐诏下其议而晏殊等言 李照 新乐比旧乐下 …… (第 72a 页)
乐本乃倍之为十六且十二者律
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
清为臣子故其四声曰清声或曰子声也 李照 议
乐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应也八音何从而
谐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
本声以七管为应声 …… (第 73b 页)
编磬节奏与众器同宜物连击帝乃
下镇几参定镇作律尺等欲图上之而几之议律
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其乐大抵即 李照 之旧
而加四清声遂奏成第加恩赉而镇谢曰此刘几 (第 74a 页)
判太常寺燕肃言大乐制器岁久金石不调愿以
王朴所造律准考按乃命馆职宋祁 李照 同预至
是肃等上所考定乐器上临阅奏郊庙五十一曲 …… (第 70a 页)
鞮竺演之于壬式遁甲之法既而右司谏议韩
琦等言照所造乐不依古法率以意为律请复用
旧乐诏下其议而晏殊等言 李照 新乐比旧乐下 …… (第 72a 页)
乐本乃倍之为十六且十二者律
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
清为臣子故其四声曰清声或曰子声也 李照 议
乐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应也八音何从而
谐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
本声以七管为应声 …… (第 73b 页)
编磬节奏与众器同宜物连击帝乃
下镇几参定镇作律尺等欲图上之而几之议律
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其乐大抵即 李照 之旧
而加四清声遂奏成第加恩赉而镇谢曰此刘几 (第 74a 页)
钟得古钟有铭于腹因存而不毁即宝和钟也余知
大常礼院时尝于太常寺按乐命工叩之与王朴夷
则清声合初王朴作编钟皆不圆至 李照 奉诏脩乐
皆以朴钟为非及得宝和其状正与朴同乃知朴为
有法也 陈氏曰栾铣一物而二名也名曰栾者言
(第 7b 页)
大常礼院时尝于太常寺按乐命工叩之与王朴夷
则清声合初王朴作编钟皆不圆至 李照 奉诏脩乐
皆以朴钟为非及得宝和其状正与朴同乃知朴为
有法也 陈氏曰栾铣一物而二名也名曰栾者言
(第 7b 页)
定为威加海内之舞舞有六变每变各有乐章歌咏
太祖功德诏可
真宗景祐中先是太常燕肃建言金石不调愿以王朴
律准更加考校诏 李照 宋祁共领其事明年金石一
部成照因言金石之音与朴律准已协然比古乐差
高五律比禁坊乐差高二律臣愿制管 …… (第 49a 页)
乐章二十一曲又诏吕夷简等分造乐章参施郊祀
其后议者以 李照 立黍累尺为非乃于乐书删去 (第 49b 页)
李
照 乐事一节诏张方平与宋祁同共删润
仁宗皇祐中王尧臣等议国朝乐宜名曰大安其祀感
生帝大安曲请更为元安又 …… (第 49b 页)
正大乐镇上疏论律尺之法
神宗元丰中诏范镇与刘几定乐镇曰定乐当先正律
又乞访求真黍以定黄钟而刘几即用 李照 乐加用
四清声而奏乐成诏罢局 (第 49b 页)
哲宗即位镇欲造乐献之乃先请致仕得谢请太府铜
为之逾年乃成比 李照 乐下一律有奇诏以乐下太
常实元祐三年也
愚按乐者圣王所以象功德移风俗动天地而感
鬼神者也故 …… (第 50a 页)
唐有张文收律尺有景表尺五
代有王朴律尺虽皆见称于时而非古物维则太府寺
有尺四等又高若讷尝校古尺十五等 李照 胡翼之邓 …… (第 53b 页)
法者焉(唐景表尺以货布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奇王朴律尺又比汉钱尺长二分有奇其阮逸)
(胡氏邓保信并 李照 用/太府寺等尺其制弥长)今据丁议则与荀尺同而周汉
之制可考但惜其事寻罢今不见此四物则丁尺亦无
传予偶 (第 54b 页)
太祖功德诏可
真宗景祐中先是太常燕肃建言金石不调愿以王朴
律准更加考校诏 李照 宋祁共领其事明年金石一
部成照因言金石之音与朴律准已协然比古乐差
高五律比禁坊乐差高二律臣愿制管 …… (第 49a 页)
乐章二十一曲又诏吕夷简等分造乐章参施郊祀
其后议者以 李照 立黍累尺为非乃于乐书删去 (第 49b 页)
李
照 乐事一节诏张方平与宋祁同共删润
仁宗皇祐中王尧臣等议国朝乐宜名曰大安其祀感
生帝大安曲请更为元安又 …… (第 49b 页)
正大乐镇上疏论律尺之法
神宗元丰中诏范镇与刘几定乐镇曰定乐当先正律
又乞访求真黍以定黄钟而刘几即用 李照 乐加用
四清声而奏乐成诏罢局 (第 49b 页)
哲宗即位镇欲造乐献之乃先请致仕得谢请太府铜
为之逾年乃成比 李照 乐下一律有奇诏以乐下太
常实元祐三年也
愚按乐者圣王所以象功德移风俗动天地而感
鬼神者也故 …… (第 50a 页)
唐有张文收律尺有景表尺五
代有王朴律尺虽皆见称于时而非古物维则太府寺
有尺四等又高若讷尝校古尺十五等 李照 胡翼之邓 …… (第 53b 页)
法者焉(唐景表尺以货布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奇王朴律尺又比汉钱尺长二分有奇其阮逸)
(胡氏邓保信并 李照 用/太府寺等尺其制弥长)今据丁议则与荀尺同而周汉
之制可考但惜其事寻罢今不见此四物则丁尺亦无
传予偶 (第 54b 页)
高则悲亡国之音必古今尺有长短所)
(致咸卒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果长勖尺四分时人服咸之妙)王朴再用其法而 李照 讥之盖刘
歆荀勖王朴蔡元定四家之律声音高下相去不远为用货泉之
尺及汉志之法也以纵黍尺古律较之蔡氏黄钟 …… (第 4b 页)
非黄钟真尺也以勖尺九寸为黄钟仅得八寸三分
有奇耳空径又止三分其律安得不高
文献通考宋仁宗景祐二年 李照 言王朴创律率不
合古法视古乐高五律视禁坊胡部乐高三律请铸
成编钟一虡遂建议请改制大乐取京县秬黍累 …… (第 5a 页)
者以为迂诞罢之初照斥王朴乐音高乃作新乐下
其声太常歌工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
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协然照卒莫之辨
玉海曰 李照 所定黄钟律声极下乐工歌其韵中无
射倍声宋绶等言照新乐比旧乐下三律无所考据
请复用和岘旧乐诏悉仍旧 (第 5b 页)
制
朱载堉曰宋太府尺即黄帝尺以大泉之径为九分今
营造尺即唐大尺以开元钱之径为八分宋尺之八寸
一分为今尺之八寸又曰 宋李照 范镇魏汉津等所定
律大率皆依大府铁尺黄钟长九寸径三分积六百三
十六分声比古无射倍律之声国初协律郎冷谦 (第 6a 页)
所定
律大率依宋制而尺则用今工部营造尺黄钟长九寸
径三分四釐六毫积八百四十六分比古南吕倍律之
声微高
又曰按 李照 改制大乐取京县秬黍累尺成律铸钟审
之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下太常四律是
先有太府尺而照欲求合耳 (第 6a 页)
非照自造太府尺也然则
太府尺竟不知何人所制范镇以为黄帝之尺虽未必
然蔡元定以为 李照 之尺盖亦误矣(按金史乐志曰 (第 6b 页)
李照 所用太府尺即)
(周隋所用铁尺牛弘等以为近古合宜者也今取见有乐以唐初閒元钱校其分寸亦同则魏汉津所用指 …… (第 6b 页)
实与宋志所载分寸相同夫自宋
至今五百馀年而黍与尺契合如故岂非天地造化真
理者乎律学之士未可以忽之也但 李照 范镇之徒(按元) …… (第 6b 页)
其相去远矣尝以 李照 律与蔡元定所算之律吹而相
较果差五律蔡之黄钟李之仲吕也蔡之夹钟李之夷
则也大扺元定之律即王朴之律耳其 …… (第 7b 页)
斯之谓乎儒者于乐则异于
是盖为律度所拘不以人声为恤故宋志曰王朴编钟
声律太高歌者难逐故四清声置而弗用 李照 新钟歌
工病其太浊私赂铸工使减铜齐于歌乃协马端临谓
学士大夫之说卒不能胜工师之说是乐虽曰变而实 …… (第 8b 页)
古同然也蔡元定谓万宝常之
乐魏延陵之律尝以汉乐较之汉乐音调至隋唐犹在
也然则宋时古乐音调亦未尝亡是故 李照 之律虽以
无射倍声为律之首其钟磬则高二律尚与古乐无殊
至魏汉津卒胜工师之说始以无射倍声命曰黄钟矣
既 …… (第 9a 页)
改无射强名曰黄钟故所系甚大左传国语言之最详
有国家者不可不慎当时古律俱存故单穆公伶周鸠
可得而辨之自 李照 之后遂真以无射命为黄钟矣而
古律又亡世鲜知音者孰能辨之哉
按朱子曰十二律皆在只起黄钟之宫不得所以起 …… (第 10b 页)
之尺比明之营造尺为尤大更不可以此定律矣宋
太府尺正合汉大泉之九枚唐开元钱之十枚造律
者宜以此定黄钟之长而毋惑于 李照 范镇用九十分
之说则庶几有准则矣若夫后世俗乐以黄钟宫当
无射之倍律而别以商调为正宫因谓燕乐高于雅 (第 11a 页)
(致咸卒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果长勖尺四分时人服咸之妙)王朴再用其法而 李照 讥之盖刘
歆荀勖王朴蔡元定四家之律声音高下相去不远为用货泉之
尺及汉志之法也以纵黍尺古律较之蔡氏黄钟 …… (第 4b 页)
非黄钟真尺也以勖尺九寸为黄钟仅得八寸三分
有奇耳空径又止三分其律安得不高
文献通考宋仁宗景祐二年 李照 言王朴创律率不
合古法视古乐高五律视禁坊胡部乐高三律请铸
成编钟一虡遂建议请改制大乐取京县秬黍累 …… (第 5a 页)
者以为迂诞罢之初照斥王朴乐音高乃作新乐下
其声太常歌工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
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协然照卒莫之辨
玉海曰 李照 所定黄钟律声极下乐工歌其韵中无
射倍声宋绶等言照新乐比旧乐下三律无所考据
请复用和岘旧乐诏悉仍旧 (第 5b 页)
制
朱载堉曰宋太府尺即黄帝尺以大泉之径为九分今
营造尺即唐大尺以开元钱之径为八分宋尺之八寸
一分为今尺之八寸又曰 宋李照 范镇魏汉津等所定
律大率皆依大府铁尺黄钟长九寸径三分积六百三
十六分声比古无射倍律之声国初协律郎冷谦 (第 6a 页)
所定
律大率依宋制而尺则用今工部营造尺黄钟长九寸
径三分四釐六毫积八百四十六分比古南吕倍律之
声微高
又曰按 李照 改制大乐取京县秬黍累尺成律铸钟审
之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下太常四律是
先有太府尺而照欲求合耳 (第 6a 页)
非照自造太府尺也然则
太府尺竟不知何人所制范镇以为黄帝之尺虽未必
然蔡元定以为 李照 之尺盖亦误矣(按金史乐志曰 (第 6b 页)
李照 所用太府尺即)
(周隋所用铁尺牛弘等以为近古合宜者也今取见有乐以唐初閒元钱校其分寸亦同则魏汉津所用指 …… (第 6b 页)
实与宋志所载分寸相同夫自宋
至今五百馀年而黍与尺契合如故岂非天地造化真
理者乎律学之士未可以忽之也但 李照 范镇之徒(按元) …… (第 6b 页)
其相去远矣尝以 李照 律与蔡元定所算之律吹而相
较果差五律蔡之黄钟李之仲吕也蔡之夹钟李之夷
则也大扺元定之律即王朴之律耳其 …… (第 7b 页)
斯之谓乎儒者于乐则异于
是盖为律度所拘不以人声为恤故宋志曰王朴编钟
声律太高歌者难逐故四清声置而弗用 李照 新钟歌
工病其太浊私赂铸工使减铜齐于歌乃协马端临谓
学士大夫之说卒不能胜工师之说是乐虽曰变而实 …… (第 8b 页)
古同然也蔡元定谓万宝常之
乐魏延陵之律尝以汉乐较之汉乐音调至隋唐犹在
也然则宋时古乐音调亦未尝亡是故 李照 之律虽以
无射倍声为律之首其钟磬则高二律尚与古乐无殊
至魏汉津卒胜工师之说始以无射倍声命曰黄钟矣
既 …… (第 9a 页)
改无射强名曰黄钟故所系甚大左传国语言之最详
有国家者不可不慎当时古律俱存故单穆公伶周鸠
可得而辨之自 李照 之后遂真以无射命为黄钟矣而
古律又亡世鲜知音者孰能辨之哉
按朱子曰十二律皆在只起黄钟之宫不得所以起 …… (第 10b 页)
之尺比明之营造尺为尤大更不可以此定律矣宋
太府尺正合汉大泉之九枚唐开元钱之十枚造律
者宜以此定黄钟之长而毋惑于 李照 范镇用九十分
之说则庶几有准则矣若夫后世俗乐以黄钟宫当
无射之倍律而别以商调为正宫因谓燕乐高于雅 (第 11a 页)
义先儒所未知也钟磬
有用半者各八枚盖以七枚为七律馀一枚为第一枚
之半声此则不能旋宫矣先儒不得四清之由 李照 范
镇陈晹汲汲于去四清辩之者曰无四清则陵犯之音作
皆非知乐者也
论乐无陵犯之说
十二律旋相为宫宫 …… (第 6b 页)
更有浊声一均之中宫弱商彊是谓陵僭故须用子声
乃得长短相叙自角以下亦然如此则音律相谐而无
所抗冯元等驳 李照 欲废四清曰四清盖谓夷则至应
钟四宫而设五声不相陵谓之正迭相陵谓之慢然事
为君治物为君用不能尊于君惟君 …… (第 8a 页)
(元驳 李照 废四清有陵犯之说则又取之盖但取其言四清不可废非
取其陵犯之说也 )
论何妥废旋宫
隋开皇初苏夔 …… (第 10b 页)
律准十三弦以宫声长九尺张弦如
黄钟之声是亦以最浊者为宫所谓黄钟均实是林钟
均矣宋累朝制乐和岘胡瑗阮逸 李照 范镇司马光刘
几杨杰诸贤议论纷然绝无一人能言黄钟宫声居中
之理者盖古法之废已久虽有大儒立言垂世亦不能 …… (第 14a 页)
知何据姑存其说未敢以为必然也
论学士大夫不能胜工师之说
马氏端临贵与论宋乐曰宋中兴以前乐制屡变然 李
照 阮逸刘几之乐行而随废范镇之乐元未尝行至大
晟乐既成始尽弃旧乐以其制颁行天下盖建隆之乐
至崇宁而始尽变 …… (第 17a 页)
乐之道虽未易言然学
士大夫之说则欲其律吕之中度工师之说则不过欲
其音韵之入耳今宋之乐虽屡变然景祐之乐 李照 主
之太常歌工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 (第 17a 页)
有用半者各八枚盖以七枚为七律馀一枚为第一枚
之半声此则不能旋宫矣先儒不得四清之由 李照 范
镇陈晹汲汲于去四清辩之者曰无四清则陵犯之音作
皆非知乐者也
论乐无陵犯之说
十二律旋相为宫宫 …… (第 6b 页)
更有浊声一均之中宫弱商彊是谓陵僭故须用子声
乃得长短相叙自角以下亦然如此则音律相谐而无
所抗冯元等驳 李照 欲废四清曰四清盖谓夷则至应
钟四宫而设五声不相陵谓之正迭相陵谓之慢然事
为君治物为君用不能尊于君惟君 …… (第 8a 页)
(元驳 李照 废四清有陵犯之说则又取之盖但取其言四清不可废非
取其陵犯之说也 )
论何妥废旋宫
隋开皇初苏夔 …… (第 10b 页)
律准十三弦以宫声长九尺张弦如
黄钟之声是亦以最浊者为宫所谓黄钟均实是林钟
均矣宋累朝制乐和岘胡瑗阮逸 李照 范镇司马光刘
几杨杰诸贤议论纷然绝无一人能言黄钟宫声居中
之理者盖古法之废已久虽有大儒立言垂世亦不能 …… (第 14a 页)
知何据姑存其说未敢以为必然也
论学士大夫不能胜工师之说
马氏端临贵与论宋乐曰宋中兴以前乐制屡变然 李
照 阮逸刘几之乐行而随废范镇之乐元未尝行至大
晟乐既成始尽弃旧乐以其制颁行天下盖建隆之乐
至崇宁而始尽变 …… (第 17a 页)
乐之道虽未易言然学
士大夫之说则欲其律吕之中度工师之说则不过欲
其音韵之入耳今宋之乐虽屡变然景祐之乐 李照 主
之太常歌工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 (第 17a 页)
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量衡皆三之一(今按唐志所谓古玉尺玉斗盖即后周玉尺及掘地所得古玉斗)
(也所谓常用之度即六典所谓黍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内外官司所用者也) 蔡氏律吕新书
五代王朴准尺比汉前尺一尺二分(见丁度表) 和岘用景表
石尺比汉前尺一尺六分(见丁度表) 大府布帛尺 (李照 尺)比
汉前尺一尺三寸五分(见温公尺图) 阮逸胡瑗尺横累一
百黍比大府布帛尺七寸八分六釐与景表尺同( …… (第 124b 页)
钟朱氏谓纵黍尺是宋尺又云宋尺九寸当大泉十
枚宋尺谓纵黍尺也按 李照 用大府布帛尺长于晋
前尺三寸五分邓保信纵黍尺短于布帛尺九分大
抵宋律太长亦不止如大泉十枚也
朱 (第 130b 页)
(也所谓常用之度即六典所谓黍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内外官司所用者也) 蔡氏律吕新书
五代王朴准尺比汉前尺一尺二分(见丁度表) 和岘用景表
石尺比汉前尺一尺六分(见丁度表) 大府布帛尺 (李照 尺)比
汉前尺一尺三寸五分(见温公尺图) 阮逸胡瑗尺横累一
百黍比大府布帛尺七寸八分六釐与景表尺同( …… (第 124b 页)
钟朱氏谓纵黍尺是宋尺又云宋尺九寸当大泉十
枚宋尺谓纵黍尺也按 李照 用大府布帛尺长于晋
前尺三寸五分邓保信纵黍尺短于布帛尺九分大
抵宋律太长亦不止如大泉十枚也
朱 (第 130b 页)
而设而限以四律哉若谓律皆有半编县二十四则
清正之声俱备又非四清之谓故谓四清以声言非
以律言亦非以器言也 宋李照 及范蜀公以四清为
郑卫陈旸谓四清以黄钟清为君为乐之蠹其说固
迂至冯元等但知四清为夷则至应钟而设以 (第 20b 页)
李照
去四清为非犹未知古乐之必有清声杂于正声之
间也元谓乐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三十六簧 …… (第 20b 页)
足矣何必若是其多也王尧臣等议云夷则至应钟为
宫商角并当用清声至他律为宫其长短尊卑自序
者不当更以清声间之此虽议用四清其识与 李照
之去四清无异何则声之用四清非止为夷则以下
四宫之商角计也凡乐皆有清声当时歌工止用黄 (第 21a 页)
钟清声已非古法尧臣请止以正声作歌应合诸器
亦是一音与 李照 之意同也且夫清声者五声一清
一浊生于十日者也有五声即有清声岂由作金
石诸器而后有哉若专言钟磬之四 …… (第 21b 页)
本倍之为十六十二者律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
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清为臣子故其四声曰轻清
或曰子声也 李照 议乐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
应八音何从而谐哉杰非知乐者而知有本不可无 (第 22a 页)
清正之声俱备又非四清之谓故谓四清以声言非
以律言亦非以器言也 宋李照 及范蜀公以四清为
郑卫陈旸谓四清以黄钟清为君为乐之蠹其说固
迂至冯元等但知四清为夷则至应钟而设以 (第 20b 页)
李照
去四清为非犹未知古乐之必有清声杂于正声之
间也元谓乐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三十六簧 …… (第 20b 页)
足矣何必若是其多也王尧臣等议云夷则至应钟为
宫商角并当用清声至他律为宫其长短尊卑自序
者不当更以清声间之此虽议用四清其识与 李照
之去四清无异何则声之用四清非止为夷则以下
四宫之商角计也凡乐皆有清声当时歌工止用黄 (第 21a 页)
钟清声已非古法尧臣请止以正声作歌应合诸器
亦是一音与 李照 之意同也且夫清声者五声一清
一浊生于十日者也有五声即有清声岂由作金
石诸器而后有哉若专言钟磬之四 …… (第 21b 页)
本倍之为十六十二者律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
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清为臣子故其四声曰轻清
或曰子声也 李照 议乐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
应八音何从而谐哉杰非知乐者而知有本不可无 (第 2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