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何莫非随事变通。处置得宜之道也。伏惟 圣明裁处焉。臣以世禄馀踪。见 国母前后之变。至诚感慨。耻不与 朴泰辅
同死于当日。而闷默退缩。以至于今。顷于 因山之日。裹足入城。欲言不言。私自心语曰自己巳至今日。终无一 …… (第 450H 页)
不晓。其所关系。若是不轻。则上自公卿。下至韦布。岂可无一人言者。噫。自古国家有事则必有人。向于己巳。 泰辅 有之。而至于今日。无有乎尔。则臣之所以一至再至三至而不自止者此也。虽被万戮。敢不一言。然今日此言。举 (第 450L 页)
不晓。其所关系。若是不轻。则上自公卿。下至韦布。岂可无一人言者。噫。自古国家有事则必有人。向于己巳。 泰辅 有之。而至于今日。无有乎尔。则臣之所以一至再至三至而不自止者此也。虽被万戮。敢不一言。然今日此言。举 (第 450L 页)
正。当为碑志中冠冕。斯已奇矣。而临命告诀书毕。必敛笔纳管而后进药。其学问功成。于此细节。亦可见也。 朴公泰辅
以尹宣举外孙。制儒疏对辨。而语逼睡翁。尤翁常所痛惋。及己巳 坤宫之巽位也。朴公谏而死。尤翁闻而叹之曰 (第 596H 页)
而当昏朝金墉之变。首斥尔瞻诸凶之罪。以扶彝伦之将斁。 肃庙己巳。 仁显王后逊位。有阳谷吴公斗寅,定斋 朴公泰辅
之死。而大义始明。月谷公以布衣陈章阻禁。虽不得撤。而其断断血忱之不顾祸机。与吴朴二公无差殊。而又克无 (第 383H 页)
为庆乎。无贺则无赦。理所固然。何莫非随事变通。处置得宜之道也。臣以世禄馀踪。见 国母重罹祸变。耻不与 朴泰辅
同死。自 …… (第 145L 页)
古 国家。有事则必有人。向于己巳有 泰辅。 而今无有乎尔。则臣所以一至再至三至而不止者此也。政院不纳。再阅月疏始入。 命还给。校理李坦诋为怪疏。 (第 146H 页)
古 国家。有事则必有人。向于己巳有 泰辅。 而今无有乎尔。则臣所以一至再至三至而不止者此也。政院不纳。再阅月疏始入。 命还给。校理李坦诋为怪疏。 (第 146H 页)
冠屦之耻。三世秉义。固守东冈。况其传家道学。厥有渊源。臭味之所薰炙。声气之所传袭。名硕辈出。如文烈公 朴泰辅
之之(之衍字)己巳忠节。即其一也。若其出处大节。可见于庚午大宪时辞疏。虽位至三事。而布素没身。以徵士 (第 101L 页)
于后。而终为白玉之瑕。遂陈反汗之请。本州留守。不敢上送。投之政院。亦不捧入。后因辞职疏。极言吴斗寅, 朴泰辅
等子孙禁锢。及李尚真栫围之过当。又因䨓变陈疏。时则 圣母已逊处私第。廪供不继矣。若进言径情而不婉转。 (第 555L 页)
已久。子孙乞入将护。处经不许。且严禁奴仆不得同舟。至邑。子孙乘夜暗入。先生始闻 坤殿废黜。吴公斗寅, 朴公泰辅。
谏而死。失声恸哭曰。臣子尚可生乎。遂不食。草遗疏。极言 圣朝志事。仍讼凶徒恶 世室以预请为罪之状。六 (第 436L 页)
己巳事。犹有所未尽焉。盖奸凶当国。士祸大作。竟至 圣母逊位。公罢官而归。参缙绅疏。旸谷吴公斗寅。定斋 朴公泰辅。
皆被祸。公亦编谪于远地。越三年。蒙宥。初禧嫔张氏在闾家时。与其母。出入于公叔父师锡之家。及其卜相也。 (第 292H 页)
。带史局郎。预修 显宗实录。既而寝疾。有年不从仕。戊辰。拜礼曹兵曹郎。己巳。 仁显后废。同吴公斗寅, 朴公泰辅。
抗疏谏。二公既栲死。公屏居久之。甲戌。 中宫复位。旧臣进用。自后数年。历司谏院正言,献纳,司谏。司宪 …… (第 330H 页)
居。愤且泣曰。吾老不死。乃见此事。吾受 四朝渥恩。位卿宰。宁可以罢废为解。默然而已乎。遂与李公世华, 朴公泰辅 诸散官八十馀人。伏阙下上疏谏。 上方以刀钜待言者。览疏大怒。出御仁政门。方夜设亲鞫殿庭。公与二公者。 …… (第 332L 页)
署。今户判李公世华亦无官。自江上不期而来。前应教 朴公泰辅。 亦与诸名士在散者。谋陈疏闻。公在平市署皆来。会至者凡八十馀人。朴公草疏。诸名士各以意润色。辞多激切。 (第 340L 页)
居。愤且泣曰。吾老不死。乃见此事。吾受 四朝渥恩。位卿宰。宁可以罢废为解。默然而已乎。遂与李公世华, 朴公泰辅 诸散官八十馀人。伏阙下上疏谏。 上方以刀钜待言者。览疏大怒。出御仁政门。方夜设亲鞫殿庭。公与二公者。 …… (第 332L 页)
署。今户判李公世华亦无官。自江上不期而来。前应教 朴公泰辅。 亦与诸名士在散者。谋陈疏闻。公在平市署皆来。会至者凡八十馀人。朴公草疏。诸名士各以意润色。辞多激切。 (第 340L 页)
。
先生闻亲旧之计。莫不为之设位望哭。其中情亲者并服缌制。虽泛然相知之丧。亦皆一曰行素焉。
己巳夏。 朴泰辅, 吴斗寅事后。邦禁极严。时先生以上年言事之人。方在一体俟罪之中。故不敢有一言。盖身方待谴则何敢出位言 (第 280H 页)
先生闻亲旧之计。莫不为之设位望哭。其中情亲者并服缌制。虽泛然相知之丧。亦皆一曰行素焉。
己巳夏。 朴泰辅, 吴斗寅事后。邦禁极严。时先生以上年言事之人。方在一体俟罪之中。故不敢有一言。盖身方待谴则何敢出位言 (第 280H 页)
诗○徒维录(己巳夏。自安东还京。解官閒居。)
典农村舍。送别药泉南先生江陵谪行。
又次朴士元韵 (朴公泰辅 字○二首)
寄永嘉邑中同事诸君(即乡所)
重阳日。同汝久及李季章登南麓。(李公寅烨字。)
典农村舍。送别药泉南先生江陵谪行。
又次朴士元韵 (朴公泰辅 字○二首)
寄永嘉邑中同事诸君(即乡所)
重阳日。同汝久及李季章登南麓。(李公寅烨字。)
典农村舍。送别药泉南先生江陵谪行。
十年三黜际明时。此去江州岭路危。定力已从前日验。精忠应有上天知。泷头老吏休相侮。泽畔渔翁任尔疑。看见昔人谈笑别。临岐不用涕涟洏。
又次朴士元韵 (朴公泰辅 字○二首)
休把行藏问郑詹。任他穷海去冲炎。君门已远忱犹 (第 481L 页)
之。锡鼎请业于药泉之门盖久。玆缀一言于下方。以塞子闻之请云。东湖公之行迹。详韩柳川志述及李西河敏叙, 朴学士泰辅
叙文。玆不赘。
宝墨掇字后叙
岁乙卯秋。 上引见大臣及备局诸臣。询访军国之务。李君台龙实摄起居注。退 (第 72L 页)
宝墨掇字后叙
岁乙卯秋。 上引见大臣及备局诸臣。询访军国之务。李君台龙实摄起居注。退 (第 72L 页)
已撤。且禁言者处以逆律。公冒死陈章。辞意激切。疏入十数日。以勿辞为批。退归杨江。当是时。吴判书斗寅, 朴坡州泰辅
以谏死。继而言者。惟公与李相国尚真而已。辛未八月十四日考终。享年六十七。讣闻。辍朝致吊祭。礼葬于杨根 (第 414H 页)
大变。陈疏递。四月。有废黜 中宫之举。朝野震惊。公以军衔。既参庭请而退。又搆疏明晓将上。因吴公斗寅, 朴公泰辅
等抗疏。 天怒大震。达夜亲鞫。因有继今疏陈者。论以逆律之命。疏不得上。公泣曰。病物居人间久。见此无前 (第 521H 页)
不可顾。宜与百僚。力争回天。趣驾至城外。庭请已停。因判书吴公斗寅等疏。雷威震叠。亲鞫吴斗寅,李世华, 朴泰辅
等三人。仍下教曰。如此疏章。绳以逆律。公既未参庭请。退还江寓。耿耿忠悃。终不自抑。遂上劄以请不匡之罪 …… (第 559L 页)
疏。急伻呈政院。诸议皆以为方有庭请缴还事。有职人不宜在乡陈疏。还送疏本。公入城。时宰庭吁。一启而止。 朴公泰辅, 吴公斗寅等诸人。已受鞫刑。景色惨慄。即还乡舍。又疏陈日昨拟疏及未参庭请曲折。送于县道。时有备忘。敢有 (第 566L 页)
疏。急伻呈政院。诸议皆以为方有庭请缴还事。有职人不宜在乡陈疏。还送疏本。公入城。时宰庭吁。一启而止。 朴公泰辅, 吴公斗寅等诸人。已受鞫刑。景色惨慄。即还乡舍。又疏陈日昨拟疏及未参庭请曲折。送于县道。时有备忘。敢有 (第 566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