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温批不许。又以书私恳于领相。愿蒙 启递。报以耐过都政。当为之周旋。然犹引疾罕赴政席。十二月。被校理 朴泰辅
疏斥。即出城还乡。 (第 268L 页)
泰辅 疏以甲寅改进行状。为恇怯惶惑。丧其所守。以请递骊阳本兵任。以革弊(堂上)。为掩人耳目。求媚上下。并斥 …… (第 268L 页)
作隉)扤之日。虽使大小群工。务尽寅协。共做国事。犹惧其不济。而矧今勒成情外之罪案。以起朝著之不靖乎。 泰辅 疏中第一件。即不宜黜享事也。此出于意见之各自不同。不必提起。而曾以甲寅事。询问于大臣诸宰。无一异议。 …… (第 268L 页)
叙。承旨宋光渊朴纯等。以其遣辞。虽不无过重。意出激昂。本非搆诬。再 启覆逆。校理申晔,李彦纲等。以为 泰辅 之疏。非某本情。而 殿下之罪 (第 268L 页)
泰辅。 亦非其情。疏请还收。 上并不许。大司谏李翊以见斥上疏。以为甲寅之事。盖失于过虑。不专为一己利害之私。 …… (第 268L 页)
。鲜(有其)比。籍令不幸有过。经年见阻清华。可见罚已行矣。到今追论。必令去位而后已。臣未知其为得。然 泰辅 职在可言。有怀必陈。盖出无隐之义。宜勿罢。 答曰。李某之忠于国家。长于文词。予固知之稔矣。 (第 269H 页)
泰辅 亦岂不知。而身居论思。罔念为国惜才之道。乃反吹毛求疵。不少宽假。良可骇异。此而不罪。无以惩方来也。领 …… (第 269H 页)
常以为今世罕有其比。虽有过误。其情可恕。至其宪长时疏陈之事。臣则以为只出于为国惜才。务祛积弊之意。今 泰辅 直斥其心术。至以求媚上下为罪案。同朝之间。何其不相悉之甚耶。臣曾请递闵维重本兵之任。而因兼备局。诚以 …… (第 269H 页)
才眇然之日。 泰辅 身居经幄。未(尝进)一策举一人。以扶国势。而乃以情外之说。肆然丑诋。终至于狼狈。去国而后已。其心所在 (第 269L 页)
。诚未可知也。献纳吴道一上疏。申救 泰辅。 修撰李塾。亦上疏谓甲寅事。再三争执。终不能得。而激成之祸。又不可不虑。则某之意固可恕。而不必深咎也。 …… (第 269L 页)
媚上下。则是岂本心哉。某之文学行谊。实鲜伦比。其推贤好善。亦甚可尚。不可以一时言语之疵。并弃其平生。 泰辅 论人。无亦太甚乎。虽然。 (第 269L 页)
泰辅 是岂搆诬人者哉。不过执其迹。而不原其情耳。是后。两司俱请还收 (第 269L 页)
泰辅 罢职。并 不允。右相李公尚真。陈于筵中。以大政过时。请姑递吏判。 上曰。 (第 269L 页)
泰辅 妄疏。使向用之臣去朝。事甚可骇。予意不欲许递。再请始 允之。右相仍陈李某尽心史事。且是非予夺必公。今 …… (第 269L 页)
东人败辙。逢人必极言竭论。务欲调停。而非惟不能回惑。以府君最亲于尤老。反怀憎嫉。及秉铨则尤为不平。又 泰辅 之祖炡。尝欲倾陷泽堂先生。先生自志中直书其状。及文集刊行。朴家大以为憾。 (第 270H 页)
泰辅 之父世堂。曾以同僚相亲。而久绝通问。至是 (第 270H 页)
泰辅 以拯之甥。挟其宿憾。伺时显发。其疏首驳马融等黜享之议。以侵切尤老。次斥府君搆诬诋辱。至于此极。二三先 …… (第 270H 页)
区廉隅。又为引入也。宪长之任。今当勉副。卿且姑留。以补不逮。卿以情势不安。每为第一件事。此则不然也。 泰辅 所言。大臣既皆非之。此亦公议也。卿出入筵席。有所裨补。是予之望也。府君备陈疾病难仕之意。且曰。臣之做 …… (第 271H 页)
使莅郡县知吏事。此乃先正臣李珥之言也。然而至于 泰辅。 则近于以罚补外。此甚为不安矣。 上曰。 (第 271L 页)
泰辅 所言。出于与卿情义不相孚之致也。且于文庙配享升黜时。论议多舛。或为无据之论。故以此非之矣。府君仍以国 …… (第 271L 页)
登对陈乞。始 许递本职及 经筵。十二月。复拜大宪。又上疏辞。 不许。岁末。持平俞得一上疏言事。有曰。 朴泰辅 言李某事。大触 天怒。经岁废斥。贬黜荒县。又曰。正士怀惧。耳目隔蔽。府君即留疏出城。略曰。此言虽非专 (第 272L 页)
指 泰辅 与臣事而发。正士论臣而远斥。臣则承 恩复入 …… (第 272L 页)
出前禄俸。入对。首陈皇极荡平之道。继申泰卦既取阴阳交和。又取君子道长之说。愿以此为今日出治之法。又陈 朴泰辅 以论臣之故。久摈外县。愿复旧践。 上始许之。未几除修撰。又陈凡官未仕前禄俸。勿令追给。仍为定式。上劄 (第 283L 页)
泰辅 疏以甲寅改进行状。为恇怯惶惑。丧其所守。以请递骊阳本兵任。以革弊(堂上)。为掩人耳目。求媚上下。并斥 …… (第 268L 页)
作隉)扤之日。虽使大小群工。务尽寅协。共做国事。犹惧其不济。而矧今勒成情外之罪案。以起朝著之不靖乎。 泰辅 疏中第一件。即不宜黜享事也。此出于意见之各自不同。不必提起。而曾以甲寅事。询问于大臣诸宰。无一异议。 …… (第 268L 页)
叙。承旨宋光渊朴纯等。以其遣辞。虽不无过重。意出激昂。本非搆诬。再 启覆逆。校理申晔,李彦纲等。以为 泰辅 之疏。非某本情。而 殿下之罪 (第 268L 页)
泰辅。 亦非其情。疏请还收。 上并不许。大司谏李翊以见斥上疏。以为甲寅之事。盖失于过虑。不专为一己利害之私。 …… (第 268L 页)
。鲜(有其)比。籍令不幸有过。经年见阻清华。可见罚已行矣。到今追论。必令去位而后已。臣未知其为得。然 泰辅 职在可言。有怀必陈。盖出无隐之义。宜勿罢。 答曰。李某之忠于国家。长于文词。予固知之稔矣。 (第 269H 页)
泰辅 亦岂不知。而身居论思。罔念为国惜才之道。乃反吹毛求疵。不少宽假。良可骇异。此而不罪。无以惩方来也。领 …… (第 269H 页)
常以为今世罕有其比。虽有过误。其情可恕。至其宪长时疏陈之事。臣则以为只出于为国惜才。务祛积弊之意。今 泰辅 直斥其心术。至以求媚上下为罪案。同朝之间。何其不相悉之甚耶。臣曾请递闵维重本兵之任。而因兼备局。诚以 …… (第 269H 页)
才眇然之日。 泰辅 身居经幄。未(尝进)一策举一人。以扶国势。而乃以情外之说。肆然丑诋。终至于狼狈。去国而后已。其心所在 (第 269L 页)
。诚未可知也。献纳吴道一上疏。申救 泰辅。 修撰李塾。亦上疏谓甲寅事。再三争执。终不能得。而激成之祸。又不可不虑。则某之意固可恕。而不必深咎也。 …… (第 269L 页)
媚上下。则是岂本心哉。某之文学行谊。实鲜伦比。其推贤好善。亦甚可尚。不可以一时言语之疵。并弃其平生。 泰辅 论人。无亦太甚乎。虽然。 (第 269L 页)
泰辅 是岂搆诬人者哉。不过执其迹。而不原其情耳。是后。两司俱请还收 (第 269L 页)
泰辅 罢职。并 不允。右相李公尚真。陈于筵中。以大政过时。请姑递吏判。 上曰。 (第 269L 页)
泰辅 妄疏。使向用之臣去朝。事甚可骇。予意不欲许递。再请始 允之。右相仍陈李某尽心史事。且是非予夺必公。今 …… (第 269L 页)
东人败辙。逢人必极言竭论。务欲调停。而非惟不能回惑。以府君最亲于尤老。反怀憎嫉。及秉铨则尤为不平。又 泰辅 之祖炡。尝欲倾陷泽堂先生。先生自志中直书其状。及文集刊行。朴家大以为憾。 (第 270H 页)
泰辅 之父世堂。曾以同僚相亲。而久绝通问。至是 (第 270H 页)
泰辅 以拯之甥。挟其宿憾。伺时显发。其疏首驳马融等黜享之议。以侵切尤老。次斥府君搆诬诋辱。至于此极。二三先 …… (第 270H 页)
区廉隅。又为引入也。宪长之任。今当勉副。卿且姑留。以补不逮。卿以情势不安。每为第一件事。此则不然也。 泰辅 所言。大臣既皆非之。此亦公议也。卿出入筵席。有所裨补。是予之望也。府君备陈疾病难仕之意。且曰。臣之做 …… (第 271H 页)
使莅郡县知吏事。此乃先正臣李珥之言也。然而至于 泰辅。 则近于以罚补外。此甚为不安矣。 上曰。 (第 271L 页)
泰辅 所言。出于与卿情义不相孚之致也。且于文庙配享升黜时。论议多舛。或为无据之论。故以此非之矣。府君仍以国 …… (第 271L 页)
登对陈乞。始 许递本职及 经筵。十二月。复拜大宪。又上疏辞。 不许。岁末。持平俞得一上疏言事。有曰。 朴泰辅 言李某事。大触 天怒。经岁废斥。贬黜荒县。又曰。正士怀惧。耳目隔蔽。府君即留疏出城。略曰。此言虽非专 (第 272L 页)
指 泰辅 与臣事而发。正士论臣而远斥。臣则承 恩复入 …… (第 272L 页)
出前禄俸。入对。首陈皇极荡平之道。继申泰卦既取阴阳交和。又取君子道长之说。愿以此为今日出治之法。又陈 朴泰辅 以论臣之故。久摈外县。愿复旧践。 上始许之。未几除修撰。又陈凡官未仕前禄俸。勿令追给。仍为定式。上劄 (第 283L 页)
为解。喑无一言乎。遂手简。要同志罢官者数人。往会于平市署。今户曹判书李公世华。自江上不期而来。前应教 朴公泰辅。
亦与诸名士谋陈疏。闻公在平市署。皆来会。至者凡八十馀人。或言公所处异他人。不宜居疏头。子弟亦泣请。公 (第 366L 页)
赠别远卿
平海越松亭。同宁海守任大年元耇试士。
越松亭。次任大年韵。
入都将东归。士元, (朴公泰辅 字)鲁望。(徐公宗泰字)自湖堂具酒来别。士元有诗。遂次其韵。
诗○燕槎录(丙寅夏。以书状官赴燕。冬
平海越松亭。同宁海守任大年元耇试士。
越松亭。次任大年韵。
入都将东归。士元, (朴公泰辅 字)鲁望。(徐公宗泰字)自湖堂具酒来别。士元有诗。遂次其韵。
诗○燕槎录(丙寅夏。以书状官赴燕。冬
又
仙槎馆里花无数。第一春光杜宇红。君去最堪肠断处。驿亭孤坐雨声中。
平海越松亭。同宁海守任大年元耇试士。
乘春凫舄影成三。晓辟文场白战酣。地胜最称关内外。人才多聚岭东南。名区此日容吾辈。盛事千年播
异谈。更待越松亭畔夜。兰舟摇月溯前潭。
越松亭。次任大年韵。
纵目乾坤一荡胸。扶桑瑞色郁陵通。清都咫尺三山近。碧海东南大地穷。惊浪喷腾空里雪。乱帆飞饱夕阳风。越松大抵饶奇胜。始信玆台最擅雄。
入都将东归。士元, (朴公泰辅 字)鲁望。(徐公宗泰字)自湖堂具酒来别。士元有诗。遂次其韵。
晨星落落四经年。邂逅城西敞酒筵。重把湖 (第 48H 页)
仙槎馆里花无数。第一春光杜宇红。君去最堪肠断处。驿亭孤坐雨声中。
平海越松亭。同宁海守任大年元耇试士。
乘春凫舄影成三。晓辟文场白战酣。地胜最称关内外。人才多聚岭东南。名区此日容吾辈。盛事千年播
异谈。更待越松亭畔夜。兰舟摇月溯前潭。
越松亭。次任大年韵。
纵目乾坤一荡胸。扶桑瑞色郁陵通。清都咫尺三山近。碧海东南大地穷。惊浪喷腾空里雪。乱帆飞饱夕阳风。越松大抵饶奇胜。始信玆台最擅雄。
入都将东归。士元, (朴公泰辅 字)鲁望。(徐公宗泰字)自湖堂具酒来别。士元有诗。遂次其韵。
晨星落落四经年。邂逅城西敞酒筵。重把湖 (第 48H 页)
。终有所不敢冒居言地者。伏乞 圣慈亟命镌削臣职名。仍治臣含默聋瞽之罪。以谢公议。不胜幸甚。仍窃伏念。 朴泰辅
之疏论李端夏。实出于论思之臣有怀必达之 …… (第 186L 页)
意。而然其遣辞之间。多不称停。未免有矫枉过直之病。而有乖于论人平恕之道。臣于此窃为 泰辅 惜之。而第臣以被斥于 (第 187H 页)
泰辅 之人。当 (第 187H 页)
泰辅 以言获罪之日。不宜言及 (第 187H 页)
泰辅 之失。以激 殿下之怒。故引避之章。只陈当初意见而不暇及他矣。今始悉暴区区所怀。而仍陈 (第 187H 页)
泰辅 之不可罪。冀 圣明之有以采纳焉。臣于 (第 187H 页)
泰辅。 情分素不惯熟。自今春伴直玉堂之后。始知其为人。惟其年太少而未及阅历世故。气太锐而不能斟量事理。处事或 …… (第 187H 页)
事。如端夏比。实未易得。略其前愆。取其所长。不害为为国惜才之道。弹章之不发。盖以此也。当初称停之论。 泰辅 亦已与闻。而及其身居台职上章论事之日。亦未尝言及于此矣。到今猝发。必欲伸其初见。而务为一切之论。此其 …… (第 187H 页)
之才局为可惜而然也。若以其宫府一体之说。谓之引喻乖舛而事体苟简则诚可也。律以谄附迎合。则实非其情。而 泰辅 不暇恕谅其本意。不复称停其言语。执其形迹之嫌而论其心术之微。断之以掩人耳目。求媚上下。驱之于无状小人 …… (第 187L 页)
忤于 上心。不顾见非于时议。率意尽言。无所顾藉。此其遇事直前。不识忌讳。而长处终有所不可掩者也。若以 泰辅 之言为必可用。而使端夏为永弃之人。则固无是理。若加之以轻朝廷蔑公议之罪。则岂不颠倒之甚乎。况今风气日 (第 187L 页)
颓。苟容成习。若不培养直气以矫此弊。则世道之忧。诚非细虑。如 泰辅 任怨言事之人。虽有轻率过激之病。不宜过加摧折。使言路杜塞也。 (第 187L 页)
泰辅 斥臣以循默。诋臣以聋瞽。居台阁而循默。处耳目而聋瞽。士夫羞耻。莫此为重。则 (第 187L 页)
泰辅 之待臣。其亦薄矣。而臣之为 (第 187L 页)
泰辅 缕缕至此者。非为 (第 187L 页)
泰辅 地也。诚以以言获罪。非 圣世之事。且恐朝廷之上。敢言之风。自此而益寥寥。故敢于乞免之章。猥陈愚陋之见 …… (第 187L 页)
澄省焉。
答曰。省疏具悉。 泰辅 事。已悉于大臣诸臣之批矣。今不必叠床。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辞弘文馆校理兼陈所怀疏(壬戌)
伏以臣于 (第 188H 页)
意。而然其遣辞之间。多不称停。未免有矫枉过直之病。而有乖于论人平恕之道。臣于此窃为 泰辅 惜之。而第臣以被斥于 (第 187H 页)
泰辅 之人。当 (第 187H 页)
泰辅 以言获罪之日。不宜言及 (第 187H 页)
泰辅 之失。以激 殿下之怒。故引避之章。只陈当初意见而不暇及他矣。今始悉暴区区所怀。而仍陈 (第 187H 页)
泰辅 之不可罪。冀 圣明之有以采纳焉。臣于 (第 187H 页)
泰辅。 情分素不惯熟。自今春伴直玉堂之后。始知其为人。惟其年太少而未及阅历世故。气太锐而不能斟量事理。处事或 …… (第 187H 页)
事。如端夏比。实未易得。略其前愆。取其所长。不害为为国惜才之道。弹章之不发。盖以此也。当初称停之论。 泰辅 亦已与闻。而及其身居台职上章论事之日。亦未尝言及于此矣。到今猝发。必欲伸其初见。而务为一切之论。此其 …… (第 187H 页)
之才局为可惜而然也。若以其宫府一体之说。谓之引喻乖舛而事体苟简则诚可也。律以谄附迎合。则实非其情。而 泰辅 不暇恕谅其本意。不复称停其言语。执其形迹之嫌而论其心术之微。断之以掩人耳目。求媚上下。驱之于无状小人 …… (第 187L 页)
忤于 上心。不顾见非于时议。率意尽言。无所顾藉。此其遇事直前。不识忌讳。而长处终有所不可掩者也。若以 泰辅 之言为必可用。而使端夏为永弃之人。则固无是理。若加之以轻朝廷蔑公议之罪。则岂不颠倒之甚乎。况今风气日 (第 187L 页)
颓。苟容成习。若不培养直气以矫此弊。则世道之忧。诚非细虑。如 泰辅 任怨言事之人。虽有轻率过激之病。不宜过加摧折。使言路杜塞也。 (第 187L 页)
泰辅 斥臣以循默。诋臣以聋瞽。居台阁而循默。处耳目而聋瞽。士夫羞耻。莫此为重。则 (第 187L 页)
泰辅 之待臣。其亦薄矣。而臣之为 (第 187L 页)
泰辅 缕缕至此者。非为 (第 187L 页)
泰辅 地也。诚以以言获罪。非 圣世之事。且恐朝廷之上。敢言之风。自此而益寥寥。故敢于乞免之章。猥陈愚陋之见 …… (第 187L 页)
澄省焉。
答曰。省疏具悉。 泰辅 事。已悉于大臣诸臣之批矣。今不必叠床。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辞弘文馆校理兼陈所怀疏(壬戌)
伏以臣于 (第 188H 页)
季并嫡庶为九人。故植九棠于庭而仍以扁之。斋之中毁而移建也。大人之渭阳李公。以斯屏归之。盖斯屏。即定斋 朴公泰辅
氏为李公书毛经常棣,角弓两章者。而李公见遗之意。以诗义与斋号相符故也。玆画斋若九棠树于屏之上帖。且欲 (第 372H 页)
可顾。宜与百僚。力争回天。即趣驾至城外。庭请已停。因判书吴斗寅等疏。雷威震叠。 亲鞫吴斗寅,李世华, 朴泰辅
等三人。仍下教曰。如此疏章。绳以逆律。颁示中外。公既未参庭请。亦不得冒禁陈章。退还江寓。耿耿忠悃。终 (第 481H 页)
今观之。 殿下亦宜自反也。 上批以台启之久靳允俞。实出于事势重难之意。(复上疏辞职。陈所怀。)时校理 朴泰辅
疏论李端夏不合铨长。仍斥两司之不言。 上下严旨。罢 (第 557H 页)
泰辅 职。公引避继陈疏。略曰。 (第 557H 页)
朴泰辅 年太少而未及阅历世变。气太锐而不能斟量事理。而然其遇事直前。不识忌讳。则其长处亦有不可掩者。李端夏之 …… (第 557H 页)
宜其不满于持清议者之心。而第今人才眇然。如端夏比实未易得。略其前愆。取其所长不害为为国惜才之道。若以 泰辅 之言。端夏为永弃之人。则固无是理。若加之以轻朝廷蔑公议之罪。则岂不颠倒之甚乎。 上不纳。○是岁。兼守 …… (第 557H 页)
圣鉴亲见。则可知其人。是后即 命抄启湖堂。而公与选焉。(大提学李公敏叙主选。而公及赵公持谦,林公泳, 朴公泰辅, 李公畬徐公宗泰同选。拜修撰。)时讲官李师命。以如林泳吴某之少年中文学优异者。近日未蒙 天点。久不在经 (第 557L 页)
泰辅 职。公引避继陈疏。略曰。 (第 557H 页)
朴泰辅 年太少而未及阅历世变。气太锐而不能斟量事理。而然其遇事直前。不识忌讳。则其长处亦有不可掩者。李端夏之 …… (第 557H 页)
宜其不满于持清议者之心。而第今人才眇然。如端夏比实未易得。略其前愆。取其所长不害为为国惜才之道。若以 泰辅 之言。端夏为永弃之人。则固无是理。若加之以轻朝廷蔑公议之罪。则岂不颠倒之甚乎。 上不纳。○是岁。兼守 …… (第 557H 页)
圣鉴亲见。则可知其人。是后即 命抄启湖堂。而公与选焉。(大提学李公敏叙主选。而公及赵公持谦,林公泳, 朴公泰辅, 李公畬徐公宗泰同选。拜修撰。)时讲官李师命。以如林泳吴某之少年中文学优异者。近日未蒙 天点。久不在经 (第 557L 页)
金谷。是夏。先生见永释。慎亦同日见放。
癸亥正朝。慎往拜先生于骊州邑内寓所。语及 大明年号。希文曰。 朴泰辅 以为 大明之亡已久。而用其年号为妄云矣。先生曰。彼必未见纲目矣。唐非不亡。而李克用辈。犹用天祐年号甚 (第 238L 页)
癸亥正朝。慎往拜先生于骊州邑内寓所。语及 大明年号。希文曰。 朴泰辅 以为 大明之亡已久。而用其年号为妄云矣。先生曰。彼必未见纲目矣。唐非不亡。而李克用辈。犹用天祐年号甚 (第 238L 页)
致仕为廉隅大义之所关也。是春竟遂致仕。癸亥正朝。慎往拜先生于骊州邑内寓所。语及用 大明年号。希文曰。 朴泰辅
以为 大明之亡已久。而用其年号为妄也云矣。先生曰。彼必未见纲目也。盖唐非不亡。而李克用辈犹用天祐年号 (第 259L 页)
博也。第有轻士独驭之病。英气太露而受善之量未弘。天怒易发而好胜之私未克。巽言则容受。谠言则见忤。盖自 朴泰辅
死后。人皆惴惴慄慄。以言为讳。故凡为 殿下之耳目者。群疑众阻。专事规避。而间或有一言之稍拂 渊衷者。 (第 348H 页)
挽词[杞溪后人 俞世基]
挽词[修撰 徐宗泰]
挽词[洪万选]
挽词[京畿都事 赵仪徵]
挽词 朴泰辅 [记]
故大司成赵公遗爱记[崔锡鼎
挽词[修撰 徐宗泰]
挽词[洪万选]
挽词[京畿都事 赵仪徵]
挽词 朴泰辅 [记]
故大司成赵公遗爱记[崔锡鼎
见赏解果如何。而病里文字。猝难搆成。且近于太着实。仍思去秋规模书。虽仆告左右勿以示人。而其时左右已示 朴泰辅。
且云此书中无甚触讳。示人有何大段难便云云。仆亦颇以为然。誊出一通。转示相识。一二后生。微有向学之意思 (第 238H 页)
。而理明辞达。滚滚不穷。前后历官。多在文局。凡文字经公手者。一时词臣如权公愈,李公玄锡莫能一字添损。 朴公泰辅
亦叹曰。真文章手法也。尝曰古人以理为文。故其文平淡。今人舍理为文。故其文荒杂。又曰文字平淡方有味。朱 (第 136L 页)
两罪。以为人臣身伏草莽。害及世道者之戒。千万幸甚。臣犬马之齿。已踰六十。衰病相缠。鬼事不远。而一自闻 朴泰辅
死后。心神惊陨。生意都尽。盖 (第 148H 页)
泰辅。 即臣之甥也。当初惨怛之馀。区区葵藿之忱。不胜于邑。以为不料 圣明之世。乃见。如此之事。阅月踰时。寝食 (第 148H 页)
泰辅。 即臣之甥也。当初惨怛之馀。区区葵藿之忱。不胜于邑。以为不料 圣明之世。乃见。如此之事。阅月踰时。寝食 (第 148H 页)
说甚固。信乎礼家之为聚讼也。还可笑也。近来有何工夫。如有所讲。幸以示及如何。(丙子八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庚戌至月三日]) …… (第 432L 页)
将无高远之不可至矣。千万勉旃。不以气质之一长自喜。必以醇儒之大业自待。幸甚。(庚戌至月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壬子二月二十八日)]
泛观杂书。博洽则有之。不济于事。须着工于实学。庶免外驰之弊也。(壬子二月 (第 433H 页)
二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癸丑三月十三日)]
闻又有科。做工则应不待勉。更愿有用功处于科工之外也。可侄得失何足道。唯早染 (第 433H 页)
指于科场。不能守静读书。是可闷也。(癸丑三月十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十四日)]
可教久相聚云。文字之外。相切磨以身心实学方佳。子闻书。有晚悟之语。只恐悟之未真 (第 433H 页)
尔。二十何晚之有。(六月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甲寅六月十日)]
即承姊主书。以君多病为忧。何以如此。幸须十分保惜自爱也。身健而后。百事可做。 …… (第 433H 页)
端而硬主张也。午热作书。万不能尽。更希调病进学两致其功。勉究远业。以副至望。(甲寅六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二日)]
顷书深慰。第滞證尚尔云。深虑。加意完养为佳。慎起居节饮食。使真元壮固。则病自退听 …… (第 433L 页)
(八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八日)]
所示多少深荷。内外忧虞。澒洞如此。未知终何以究竟也。古人说苦痛字。真不虚也。察固不 …… (第 434H 页)
三年。而为武王亦不得为三年。伯邑考则正体不传重也。武王则体而不正也。皆当为期年矣。(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十一日)]
天崩之痛。哀陨罔极。 嗣圣继照。聪明首出。远迩欣欣。始有更生之望矣。此中栖蛰山 …… (第 434H 页)
于和叔。此去书封幸传致。受答以投。如何。如有所讲所得。凡百相示。以开昏陋如何。(九月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乙卯四月九日)]
虽小科。慰我亲颜则大矣。况又大于此贤于此者耶。愿益勉旃。近思录曾熟读耶。不可 (第 434H 页)
不早从事也。(乙卯四月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二十一日)]
伤贫之叹。为之惄然。然养亲有道志也善也。能使亲 …… (第 434H 页)
也。此病陋如昨。昨揽镜。霜雪盈头。可笑老之忽至也。安得如君辈以起余耶。可怅。(五月二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一日)]
阻久恋深。书至濯热。此一味苟遣。有何言者。承有内浦之行。倾企倾企。第欲奉姊主以来 …… (第 434L 页)
则此中两家。有三马。耘罢▦无事。新凉奉行似甚便。幸奉以商量而回示之也。千万企幸。(七月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二十四日)]
所示极惊心。安有如此而无事者。吾不知税驾之所也。唯闭门敛踪。潜究勉行。使此个 (第 434L 页)
气脉。不至断绝。尚属自己分内。愿与贤辈勉焉。科场得失。正不须道也。(九月二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丙辰五月七日)]
示意为之三复。识高虑远。超出俗见。霁行潦止。自能辨得。愿勿怠进学。益加充阐。 …… (第 434L 页)
。以慰病索也。新居团聚。拨亦归农。农谈虽陋。聊可乐饥。恨不奉我高堂而临之也。(丙辰五月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十七日)]
投壶说略见。似无纲领难看。而惮于更张。略标所疑 …… (第 434L 页)
此。然后方见首末该备。因革明白。勒为一家之言。而无所欠阙矣。须更加商订而见教也。(二十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六日)]
近来修业在何书。比阅退溪藁。逊志勉学之诚。蔼然如见。其论心经。不啻郑重。前秋拙句 (第 435H 页)
。当与君同受责于先正矣。追用悚惕。千万务加沈潜展拓之功。以副此望。(八月六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二十日)]
昨论心经。非谓不得讲疑也。在贤恐其轻于议论。而少沈潜之功。在我愧其实无受用。而 …… (第 435H 页)
以书送。拆见而传之如何。(九月二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丁巳三月二十四日)]
儿行今送。而不能躬往。私恨。假馆亲迎。礼之大节。不可苟也。自馀仪目。唯在 …… (第 435L 页)
月二十四日。)
牢床豚鱼腊。古也。而豚岂易得。家礼则只如常时宾客之礼。具脯醢蔬果数品则可矣。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二日)]
初吉闻喜音。尚未献贺于姊主前。乡曲人事。绝可欠叹。儿昏赖荣绕。假馆备礼。无有不 (第 435L 页)
称。喜慰感叹。殆不自胜也。新妇见其书。此奚减枣栗之享也。弱男待壮而昏。古训也。而坐有欲速之心。未免太早。望谅此意。取置君所。教之护之。所以爱之也。千万是望。少年高科。古人以为不幸者。何也古人之言。其不我欺。则君之有惧心。不亦宜乎。然无他道理。唯益勉力于此学。使明诚两进。庶乎有以尽分于君亲耳。君当自知之。何待吾无实之言也。(四月十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二十五日)]
用功于易经。恐不如先熟近思等书。石潭之辑。体用具备。时世不远。受用尤切。恐不 …… (第 435L 页)
既有其才矣。愿加意勉学。毋徒诟病他人而已。卓然颓波。扶持一脉。区区之至望也。(五月二十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十八日)]
追别江上。只令离思益搅。归来穷谷。尚有馀怅矣。奚啻作恶数日也。向见公私人事多忙 …… (第 435L 页)
日记数条之下录及鄙说处。称尊过当。已觉赧汗。而又与称先人者。无隆杀。尤不敢安。追思增悚。望垂深谅。斋扁之因以为称号。亦是浮名之心悔者。而然恶其无称谓。则只此二字。或着舅氏于其上。为四字可矣。
[与 朴泰辅 士元(十一月九日)]
闻君远谪之日。即可教命绝之时。生别虽远。会有重逢之期。独奈此死别何。此子实贤。 …… (第 436H 页)
诸节。以慰区区。如何。悲怀填胸。临书泪暗。不能尽意。千万岁寒。凡百珍重。只此。(十一月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戊午元月八日)]
两书及诔文与诗二篇。开缄。不觉泪迸。眼暗不能见。渠已以腊月廿五入地矣。何处复 …… (第 436H 页)
者。然亦奈何。只当俛焉于所当为者而已。唯希十分自珍。因便数寄书信。解我悬郁。(戊午元月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二十一日)]
昨东村宜宁丈与台老氏偕过。语及君边。为言关西素号繁华。恐君之或未免于黎涡之情 …… (第 436H 页)
故。致礼以治躬。则外物自不得相干矣。临书略复缕缕。凡百唤省。不少坠堕。幸甚。(二月二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十一日)]
二月廿二日书。慰甚。而春来连环之梦可想。亦复奈何。唯当强学慎疾。弥加珍爱。以慰 …… (第 436H 页)
昨。而悲怀愈苦。奈何。士受果以试题被诟云。未知末梢如何也。可谓厄哉。万万只此。(三月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八日)]
儿子使携几筵而来。远路不可为文具。灵车载马。哭婢去蒙首。从略治送。如何。只送迎之 (第 437H 页)
际。彼此情境。秪益怆恍。奈何。(九月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六日)]
儿子以灵车至。魂气虽无所不之。何曾识此穷谷耶。念其彷徨。翌晓即行跻祔。此中情境。可 …… (第 437H 页)
训耶。馀力旁及则可矣。欲专治则恐妨实学。如何。医犹如此。况卜命小数。尤在所略者耶。(十六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腊月十日)]
别纸所谕。欲讨究礼节。定为遵行之式。临事不苟且放过如此。此实所望于吾子也。愧我浅 …… (第 437L 页)
。尤细密。须随事就正。如可。行祀一款。姑以臆见。复在别纸。亦与商量。而回示可也。(腊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己未正月二十日)]
此中栖息之所。久未有定矣。适于洪州龙头溪边。得换田若干。且闻其水石之胜。甚 …… (第 437L 页)
件工夫。一家后生中。才具无有及此者。每痛吾可教之短命而不得展其志也。奈何。(己未正月二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日)]
近思后录。初非为泛取儒先计。只取从祀五贤及牛栗文字。合成一帙耳。名以道东。不如只 (第 438H 页)
称后录之为无弊也。篇目之改定亦难。如是率尔。第依义类编次。而徐加商量为善。(四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十四日)]
所论编书事。其已始手否。流汗写字。实生眼病。昔在癸巳年间六月。写杨挥算法一册。 …… (第 438H 页)
安。且与本义所引程子曰云云者相混。恐不如本义还元之。虽无造作而却少过耳。如何。(六月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晦日)]
诸示并荷。别幅尤耐着眼。其有发于固陋者尤大。何幸如之。大抵更加沈浸优游之功。勿忘 …… (第 438H 页)
期以远大。以充此志之所至。区区之望也。儿子年已渐大。而不免于稚蒙。须有以提警之也。(七月晦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五日)]
编辑之役。闻已始云。极幸。不但写过而已。深体味之。有之于己。则一生受用不尽矣。易 …… (第 438H 页)
程子不信云云。此亦上项病痛也。自此切戒之如何。祭时服色。草笠素服。似为得宜。可以遵用而无疑耶。
[与 朴泰辅 士元(十二月十日)]
示易义反复处。不得不措。正当如此。因而䌷绎旧读。亦固陋之幸。少时读书。只从皮肤 …… (第 440L 页)
之随分讲习。自无所实得。何能有及人之效。对之未尝不自愧。又恐或以此惹人拳踢耳。(十二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庚申三月一日)]
近思篇目。昨看语类。得之大槩如今目。而政事一条。则果失之矣。所谓入些己意。而 …… (第 441H 页)
得。幸凡百勿放过。自学问言行。以至应事接物。苟有见得。不惜订示。有益于人时。亦不无有益于己矣。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二十四日)]
示沧江祠宇疏草。为此老。苟力所及。何敢苟辞。第我本分。于此等事。有不敢者。近 …… (第 442H 页)
以此。此等事。虽系斯文。而亦难冒昧烦广。君可谅之矣。幸为我善辞而谢之。如何。(十月二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至月八日)]
昨示舍弟事。忘未奉复。傍人与自家不能相谋。而大病之馀。索然无他念。幸勿枉费安排。 …… (第 442L 页)
无疑。如忌墓练祥。君以为不当废。而久未能记。幸更略示。且略及京里通行之例。如何。(至月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辛酉上元)]
恩赉及老。波至穷谷。共深荣感。忠孝图报之外。有何言哉。然不可他求。唯在力学而已。 …… (第 442L 页)
小事大事。随遇勿放过。尤当冲晦退步。勉成远器。近思录与圣学辑要。常常兼看。如何。(辛酉上元。)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二十日)]
子贞归传惠札。披慰没量。第仕况殊少乐行之味。为之虑叹。然先正所谓吾人着个义理二 …… (第 442L 页)
自重。幸甚。(二月二十日。)
名官驺从之多。亦为弊习云。幸勿循俗。以约失之者鲜矣。随处省察。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九日)]
不能读书之叹。为之奉念。近为校石潭日记誊本。读了一过。措▣(一作辞)断事。触处 …… (第 443H 页)
前头陷于何等罪戾也。闷窘何言。病弟亦无必行之志。只可任其倘来。不必为之云云也。(四月十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二十五日)]
闻久在郊外。又朅来江都云。可想身闲。然不容有玩愒之意。幸立志远大。而必有事焉 …… (第 443H 页)
殆无以容措也。区区实状。他人则例视以饰让。如此缠绕出脱无期。诚为闷迫。奈何。(五月二十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七日)]
屏蛰之分。自画已久。而缘有左右。并入于指目。指目一立。无有消磨之理。未知末梢何以 (第 443L 页)
收杀也。君亦务自韬养。勉进学业。以远大为期。公私之至望也。(八月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二十四日)]
久未蒙 恩点。能及此闲暇。自力于进德修业之功耶。如此然后可以不负初心。而副吾 …… (第 443L 页)
先人官衔。尽书行职。有违遗意。而念此乃自官家来竖者。则当从 朝家所命。而不当循本家之意。故如是书之。未知如何。
[与 朴泰辅 士元(壬戌正月三日)]
疏本誊来者。多误落。不能详览。而间亦多有率尔处。明者当自知之。无论得失。遍触 (第 443L 页)
事端。收杀似长。奈何。第当久闲。正好进学。勿以毁誉为忧喜。学进则权度精切。而论事论人。益以当理矣。如何。得失是非。一付诸公议而已。更向里益勉玩索涵养之功。如何。姑不暇尽言。(壬戌正月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日)]
纸末有求田之语。为之一笑。然亦须以田昼所谓事未止此者自厉。不可便作悠悠之想也。所论老 …… (第 443L 页)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二日)]
惠律所改。比前似佳。又为之三复。凡事如此。愈改愈胜。至于一出而不可改者。则驰驷莫 …… (第 444H 页)
子所以慎于言动。而尤贵于平日精义之功也。幸益加意于实地。勿以外间悠悠自汨。如何。(二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九日)]
追送江外。极知至情。班荆少语。何能尽意。分岐以后。不知几回首。直至山转而后已。昨 …… (第 444H 页)
诗书固不出于人情。而情有中节不中节之分。若一有之而不加察。则心不得其正矣。他人得失。点检不难。而自家身心。省察未易。今日学者。固当黜
华崇实。以救极弊。而人见易偏。义理无穷。尤不可苟艰而已也。千万深谅。
[与 朴泰辅 (第 444L 页)
泰辅 士元(八月二十三日)]
砺便得书。慰不胜言。日气猝冷。迩间侍况何似。又增悬溯。此中分张之馀。秋怀憀悄 …… (第 444L 页)
以为陈戒者然。尤可惶恐。馀万不能尽意。所希侍奉之外。益励志业。以副士类之望。(八月二十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癸亥六月十八日)]
和令入朝已久。今则人皆有责望之意。而一二设施。无以大慰人心。光金事又出于其 …… (第 444L 页)
处。而卒亦无补于事。可叹。圣人之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况于告君之辞乎。如何。(癸亥六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十一日)]
伯氏竟不免 恩谴。未知其止此而已乎。今番事。未知大老借大臣耶。大臣借大老耶。吴 (第 445H 页)
与 朴泰辅 士元([庚戌至月三日]) …… (第 432L 页)
将无高远之不可至矣。千万勉旃。不以气质之一长自喜。必以醇儒之大业自待。幸甚。(庚戌至月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壬子二月二十八日)]
泛观杂书。博洽则有之。不济于事。须着工于实学。庶免外驰之弊也。(壬子二月 (第 433H 页)
二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癸丑三月十三日)]
闻又有科。做工则应不待勉。更愿有用功处于科工之外也。可侄得失何足道。唯早染 (第 433H 页)
指于科场。不能守静读书。是可闷也。(癸丑三月十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十四日)]
可教久相聚云。文字之外。相切磨以身心实学方佳。子闻书。有晚悟之语。只恐悟之未真 (第 433H 页)
尔。二十何晚之有。(六月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甲寅六月十日)]
即承姊主书。以君多病为忧。何以如此。幸须十分保惜自爱也。身健而后。百事可做。 …… (第 433H 页)
端而硬主张也。午热作书。万不能尽。更希调病进学两致其功。勉究远业。以副至望。(甲寅六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二日)]
顷书深慰。第滞證尚尔云。深虑。加意完养为佳。慎起居节饮食。使真元壮固。则病自退听 …… (第 433L 页)
(八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八日)]
所示多少深荷。内外忧虞。澒洞如此。未知终何以究竟也。古人说苦痛字。真不虚也。察固不 …… (第 434H 页)
三年。而为武王亦不得为三年。伯邑考则正体不传重也。武王则体而不正也。皆当为期年矣。(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十一日)]
天崩之痛。哀陨罔极。 嗣圣继照。聪明首出。远迩欣欣。始有更生之望矣。此中栖蛰山 …… (第 434H 页)
于和叔。此去书封幸传致。受答以投。如何。如有所讲所得。凡百相示。以开昏陋如何。(九月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乙卯四月九日)]
虽小科。慰我亲颜则大矣。况又大于此贤于此者耶。愿益勉旃。近思录曾熟读耶。不可 (第 434H 页)
不早从事也。(乙卯四月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二十一日)]
伤贫之叹。为之惄然。然养亲有道志也善也。能使亲 …… (第 434H 页)
也。此病陋如昨。昨揽镜。霜雪盈头。可笑老之忽至也。安得如君辈以起余耶。可怅。(五月二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一日)]
阻久恋深。书至濯热。此一味苟遣。有何言者。承有内浦之行。倾企倾企。第欲奉姊主以来 …… (第 434L 页)
则此中两家。有三马。耘罢▦无事。新凉奉行似甚便。幸奉以商量而回示之也。千万企幸。(七月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二十四日)]
所示极惊心。安有如此而无事者。吾不知税驾之所也。唯闭门敛踪。潜究勉行。使此个 (第 434L 页)
气脉。不至断绝。尚属自己分内。愿与贤辈勉焉。科场得失。正不须道也。(九月二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丙辰五月七日)]
示意为之三复。识高虑远。超出俗见。霁行潦止。自能辨得。愿勿怠进学。益加充阐。 …… (第 434L 页)
。以慰病索也。新居团聚。拨亦归农。农谈虽陋。聊可乐饥。恨不奉我高堂而临之也。(丙辰五月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十七日)]
投壶说略见。似无纲领难看。而惮于更张。略标所疑 …… (第 434L 页)
此。然后方见首末该备。因革明白。勒为一家之言。而无所欠阙矣。须更加商订而见教也。(二十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六日)]
近来修业在何书。比阅退溪藁。逊志勉学之诚。蔼然如见。其论心经。不啻郑重。前秋拙句 (第 435H 页)
。当与君同受责于先正矣。追用悚惕。千万务加沈潜展拓之功。以副此望。(八月六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二十日)]
昨论心经。非谓不得讲疑也。在贤恐其轻于议论。而少沈潜之功。在我愧其实无受用。而 …… (第 435H 页)
以书送。拆见而传之如何。(九月二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丁巳三月二十四日)]
儿行今送。而不能躬往。私恨。假馆亲迎。礼之大节。不可苟也。自馀仪目。唯在 …… (第 435L 页)
月二十四日。)
牢床豚鱼腊。古也。而豚岂易得。家礼则只如常时宾客之礼。具脯醢蔬果数品则可矣。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二日)]
初吉闻喜音。尚未献贺于姊主前。乡曲人事。绝可欠叹。儿昏赖荣绕。假馆备礼。无有不 (第 435L 页)
称。喜慰感叹。殆不自胜也。新妇见其书。此奚减枣栗之享也。弱男待壮而昏。古训也。而坐有欲速之心。未免太早。望谅此意。取置君所。教之护之。所以爱之也。千万是望。少年高科。古人以为不幸者。何也古人之言。其不我欺。则君之有惧心。不亦宜乎。然无他道理。唯益勉力于此学。使明诚两进。庶乎有以尽分于君亲耳。君当自知之。何待吾无实之言也。(四月十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二十五日)]
用功于易经。恐不如先熟近思等书。石潭之辑。体用具备。时世不远。受用尤切。恐不 …… (第 435L 页)
既有其才矣。愿加意勉学。毋徒诟病他人而已。卓然颓波。扶持一脉。区区之至望也。(五月二十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十八日)]
追别江上。只令离思益搅。归来穷谷。尚有馀怅矣。奚啻作恶数日也。向见公私人事多忙 …… (第 435L 页)
日记数条之下录及鄙说处。称尊过当。已觉赧汗。而又与称先人者。无隆杀。尤不敢安。追思增悚。望垂深谅。斋扁之因以为称号。亦是浮名之心悔者。而然恶其无称谓。则只此二字。或着舅氏于其上。为四字可矣。
[与 朴泰辅 士元(十一月九日)]
闻君远谪之日。即可教命绝之时。生别虽远。会有重逢之期。独奈此死别何。此子实贤。 …… (第 436H 页)
诸节。以慰区区。如何。悲怀填胸。临书泪暗。不能尽意。千万岁寒。凡百珍重。只此。(十一月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戊午元月八日)]
两书及诔文与诗二篇。开缄。不觉泪迸。眼暗不能见。渠已以腊月廿五入地矣。何处复 …… (第 436H 页)
者。然亦奈何。只当俛焉于所当为者而已。唯希十分自珍。因便数寄书信。解我悬郁。(戊午元月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二十一日)]
昨东村宜宁丈与台老氏偕过。语及君边。为言关西素号繁华。恐君之或未免于黎涡之情 …… (第 436H 页)
故。致礼以治躬。则外物自不得相干矣。临书略复缕缕。凡百唤省。不少坠堕。幸甚。(二月二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十一日)]
二月廿二日书。慰甚。而春来连环之梦可想。亦复奈何。唯当强学慎疾。弥加珍爱。以慰 …… (第 436H 页)
昨。而悲怀愈苦。奈何。士受果以试题被诟云。未知末梢如何也。可谓厄哉。万万只此。(三月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八日)]
儿子使携几筵而来。远路不可为文具。灵车载马。哭婢去蒙首。从略治送。如何。只送迎之 (第 437H 页)
际。彼此情境。秪益怆恍。奈何。(九月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六日)]
儿子以灵车至。魂气虽无所不之。何曾识此穷谷耶。念其彷徨。翌晓即行跻祔。此中情境。可 …… (第 437H 页)
训耶。馀力旁及则可矣。欲专治则恐妨实学。如何。医犹如此。况卜命小数。尤在所略者耶。(十六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腊月十日)]
别纸所谕。欲讨究礼节。定为遵行之式。临事不苟且放过如此。此实所望于吾子也。愧我浅 …… (第 437L 页)
。尤细密。须随事就正。如可。行祀一款。姑以臆见。复在别纸。亦与商量。而回示可也。(腊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己未正月二十日)]
此中栖息之所。久未有定矣。适于洪州龙头溪边。得换田若干。且闻其水石之胜。甚 …… (第 437L 页)
件工夫。一家后生中。才具无有及此者。每痛吾可教之短命而不得展其志也。奈何。(己未正月二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日)]
近思后录。初非为泛取儒先计。只取从祀五贤及牛栗文字。合成一帙耳。名以道东。不如只 (第 438H 页)
称后录之为无弊也。篇目之改定亦难。如是率尔。第依义类编次。而徐加商量为善。(四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十四日)]
所论编书事。其已始手否。流汗写字。实生眼病。昔在癸巳年间六月。写杨挥算法一册。 …… (第 438H 页)
安。且与本义所引程子曰云云者相混。恐不如本义还元之。虽无造作而却少过耳。如何。(六月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晦日)]
诸示并荷。别幅尤耐着眼。其有发于固陋者尤大。何幸如之。大抵更加沈浸优游之功。勿忘 …… (第 438H 页)
期以远大。以充此志之所至。区区之望也。儿子年已渐大。而不免于稚蒙。须有以提警之也。(七月晦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五日)]
编辑之役。闻已始云。极幸。不但写过而已。深体味之。有之于己。则一生受用不尽矣。易 …… (第 438H 页)
程子不信云云。此亦上项病痛也。自此切戒之如何。祭时服色。草笠素服。似为得宜。可以遵用而无疑耶。
[与 朴泰辅 士元(十二月十日)]
示易义反复处。不得不措。正当如此。因而䌷绎旧读。亦固陋之幸。少时读书。只从皮肤 …… (第 440L 页)
之随分讲习。自无所实得。何能有及人之效。对之未尝不自愧。又恐或以此惹人拳踢耳。(十二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庚申三月一日)]
近思篇目。昨看语类。得之大槩如今目。而政事一条。则果失之矣。所谓入些己意。而 …… (第 441H 页)
得。幸凡百勿放过。自学问言行。以至应事接物。苟有见得。不惜订示。有益于人时。亦不无有益于己矣。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二十四日)]
示沧江祠宇疏草。为此老。苟力所及。何敢苟辞。第我本分。于此等事。有不敢者。近 …… (第 442H 页)
以此。此等事。虽系斯文。而亦难冒昧烦广。君可谅之矣。幸为我善辞而谢之。如何。(十月二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至月八日)]
昨示舍弟事。忘未奉复。傍人与自家不能相谋。而大病之馀。索然无他念。幸勿枉费安排。 …… (第 442L 页)
无疑。如忌墓练祥。君以为不当废。而久未能记。幸更略示。且略及京里通行之例。如何。(至月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辛酉上元)]
恩赉及老。波至穷谷。共深荣感。忠孝图报之外。有何言哉。然不可他求。唯在力学而已。 …… (第 442L 页)
小事大事。随遇勿放过。尤当冲晦退步。勉成远器。近思录与圣学辑要。常常兼看。如何。(辛酉上元。)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二十日)]
子贞归传惠札。披慰没量。第仕况殊少乐行之味。为之虑叹。然先正所谓吾人着个义理二 …… (第 442L 页)
自重。幸甚。(二月二十日。)
名官驺从之多。亦为弊习云。幸勿循俗。以约失之者鲜矣。随处省察。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九日)]
不能读书之叹。为之奉念。近为校石潭日记誊本。读了一过。措▣(一作辞)断事。触处 …… (第 443H 页)
前头陷于何等罪戾也。闷窘何言。病弟亦无必行之志。只可任其倘来。不必为之云云也。(四月十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二十五日)]
闻久在郊外。又朅来江都云。可想身闲。然不容有玩愒之意。幸立志远大。而必有事焉 …… (第 443H 页)
殆无以容措也。区区实状。他人则例视以饰让。如此缠绕出脱无期。诚为闷迫。奈何。(五月二十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七日)]
屏蛰之分。自画已久。而缘有左右。并入于指目。指目一立。无有消磨之理。未知末梢何以 (第 443L 页)
收杀也。君亦务自韬养。勉进学业。以远大为期。公私之至望也。(八月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二十四日)]
久未蒙 恩点。能及此闲暇。自力于进德修业之功耶。如此然后可以不负初心。而副吾 …… (第 443L 页)
先人官衔。尽书行职。有违遗意。而念此乃自官家来竖者。则当从 朝家所命。而不当循本家之意。故如是书之。未知如何。
[与 朴泰辅 士元(壬戌正月三日)]
疏本誊来者。多误落。不能详览。而间亦多有率尔处。明者当自知之。无论得失。遍触 (第 443L 页)
事端。收杀似长。奈何。第当久闲。正好进学。勿以毁誉为忧喜。学进则权度精切。而论事论人。益以当理矣。如何。得失是非。一付诸公议而已。更向里益勉玩索涵养之功。如何。姑不暇尽言。(壬戌正月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日)]
纸末有求田之语。为之一笑。然亦须以田昼所谓事未止此者自厉。不可便作悠悠之想也。所论老 …… (第 443L 页)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二日)]
惠律所改。比前似佳。又为之三复。凡事如此。愈改愈胜。至于一出而不可改者。则驰驷莫 …… (第 444H 页)
子所以慎于言动。而尤贵于平日精义之功也。幸益加意于实地。勿以外间悠悠自汨。如何。(二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九日)]
追送江外。极知至情。班荆少语。何能尽意。分岐以后。不知几回首。直至山转而后已。昨 …… (第 444H 页)
诗书固不出于人情。而情有中节不中节之分。若一有之而不加察。则心不得其正矣。他人得失。点检不难。而自家身心。省察未易。今日学者。固当黜
华崇实。以救极弊。而人见易偏。义理无穷。尤不可苟艰而已也。千万深谅。
[与 朴泰辅 (第 444L 页)
泰辅 士元(八月二十三日)]
砺便得书。慰不胜言。日气猝冷。迩间侍况何似。又增悬溯。此中分张之馀。秋怀憀悄 …… (第 444L 页)
以为陈戒者然。尤可惶恐。馀万不能尽意。所希侍奉之外。益励志业。以副士类之望。(八月二十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癸亥六月十八日)]
和令入朝已久。今则人皆有责望之意。而一二设施。无以大慰人心。光金事又出于其 …… (第 444L 页)
处。而卒亦无补于事。可叹。圣人之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况于告君之辞乎。如何。(癸亥六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十一日)]
伯氏竟不免 恩谴。未知其止此而已乎。今番事。未知大老借大臣耶。大臣借大老耶。吴 (第 445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书
与 朴泰辅 士元([甲子元月五日])
骚屑猝起。未知事情之果如何。而其为忧虞。何可胜说。世道人心。无一可恃。脱有缓急。如何抵当。得真个载胥及溺而已。奈何。守土之臣。不可不汲汲于阴雨之备。而其要只益加抚爱军民。使之皆有亲上死长之心。缓急庶可得力。虽似临渴掘井。犹贤于己矣。如何。和叔论事之疏。颇有唇舌云。未知语默之节。如何。香洞之会。无益而反有害。亦可叹。然此骚屑者果不虚。则将同归于糜烂。不须言也。(甲子元月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十八日)]
春序过半。而阴寒不弛。牟麦之田。少无青色。此亦非细变也。昨于邸报中。见求言之 ……问答。护逆一语。令人失色。咄咄无可言。气质之难化。一至于此。此人人之所当戒也。(二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二十三日)]
所复多少感领。所谓奔 国恤者。初丧与葬时分轻重者。似未然。在外方者。或有即奔 …… (第 446L 页)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八日)]
见邸报。量田事已结局。未知能利于民。而亦不丽于法否。学道爱人之心。当于此等处用 …… (第 447H 页)
。义理无形。人见难的。未知何者果得也。前书竟未蒙答。无乃明见偶中耶。可叹奈何。(四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二十七日)]
东峰影堂。鄙意所疑者。以为以儒主之。则名正而事难。以僧主之。则僧辈何知。其心 …… (第 447H 页)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七日)]
外食之忧。一切任之。而唯是处义之方。犹在擿埴中。以此为闷。前既不能用明见。未免后 (第 447L 页)
事之悔。而今又有未能信及者。何由一握叙破耶。令人蕴结。(六月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十八日)]
此中。心力眼力。日以昏耗。自家分内事。全然废阙。外间纷纭。比此忧。不啻等闲矣。 …… (第 447L 页)
。尤思明见商量而何可得也。今书则谓此有扶护罪死人之意。意外之言至此。咄咄奈何。(七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二日)]
怀川今番往复。又使拙弟誊呈矣。前此犹不料此翁之至此。无非见识昏昧之罪也。宋畴锡事 …… (第 447L 页)
直以退,栗功程自期。区区之至望也。近来此学几绝。而重此溃裂。贻笑于世。无可望矣。(八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九日)]
示谕云云。皆合鄙意。良幸。第和见必高于吾辈。而有此径庭。未知今以为如何也。面论既 …… (第 448H 页)
拈出其人罪死字。略示微意。即闻左道儒疏又发。而通文出于怀川。未知又有何等说话也。(九月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十八日)]
近来官事之外。未知有何工夫。看得何书耶。少壮因循。老悔无及。自家经历。方自知之。 (第 448H 页)
幸加猛省。以图日新之功。如何。光阴尽可惜也。(二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腊月十七日)]
前书云云。为之一笑。当初虽云自家求出。而自 朝家言之。则视以外补也。以 恩点之 …… (第 448H 页)
以自适于乐郊。则枳棘非久栖之所。进修有日新之功。亦岂非好耶。唯在斟量之如何耳。(腊月十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乙丑仲春既望)]
怀沃间文字。比来旁午于列邑。翰苑馆学之文。又从而激之。诚不知所终极。吾实妄发 …… (第 448L 页)
贤者损其志。而愚者益其过。所谓此学为世笑囮。未知将来为何等世界也。咄咄奈何。(乙丑仲春既望。)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一日)]
近事虽是情外。而鄙简原草更详之。则非但栗谷事。如论权,金二公事。诚为妄率。诚为简 …… (第 448L 页)
。凡系文字间事。不可不过加防慎。古人之中夜解帙苦心可想。已于显道许。亦及此意耳。(三月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二十五日)]
此中苟免依昨。而不能耐暑。澌尔尤甚。不能去枕席。 …… (第 448L 页)
圣心。忘身而忧国者。至尊独忧之句。诗人先获之矣。蔀屋之下。有时中夜无寐也。(七月二十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十七日)]
审欲以抄秋解归。此非如无故弃官之比。于公义私情。似无未安矣。但京口桂玉之艰。当 …… (第 449H 页)
谱草。若依此改之。则显道前亦当及此意。而别纸烦甚。恐落人眼。或于相对时与之从容为好耶。言及尤翁处。皆称以尤翁。而舍弟誊时皆改之矣。到此地头。义虽不得不绝。而称尤翁何害。此等事理。多欲与和叔讲究者。而书札惩羹。簪盍邈辽。可叹。盖告绝之义。前年七月书以后。已定于心。而今沃疏后。则益无疑矣。如何。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十四日)]
外食之虞。一切任他。而使世道至此。无非当初妄言之罪。以此自讼之外。杞忧嫠恤。亦 …… (第 449L 页)
而反惑耶。方未了了。明见以为如何。然和叔尚未悉尤翁本源故也。恨无由相对商量也。(十月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至月十九日)]
独寄县斋。为况可想。曾读畏垒庵记否。晦翁之有取于斯者。何意耶。此中病伏苟免。而 …… (第 450H 页)
宜。且或留弊于峡民。请寝其计矣。官中一事之刱规。无不为永久之害。不可不猛省也。(至月十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二月十七日)]
从伯令公无妄之厄。岂胜惊厉然当此 主辱臣死之日。此亦何足言。似闻北路若经兵火 …… (第 450H 页)
风。知厌之者。又只以同流合污。着衣啖饭而已。为省事。未知此事将究竟于何地也。(十二月十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丙寅正月二十四日)]
既解县符。则便没一事。可取义理书册。温故知新。义理尽无穷。不容自足。吾人 …… (第 450H 页)
眠已又食。食已又眠。日复日日。年又年年。非不警惕。而精力已不逮矣。奈何。(丙寅正月二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二十八日)]
示戒之意。可不服膺。第虑其不能悉。而欲相晓之切。故不觉费辞耳。此后当如戒耳。 …… (第 450L 页)
俱美。第表章。非适今日。次第已久矣。而记中若今日始发者然。恐不容他人也。如何。(二月二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闰四月二十四日)]
久不得书。窃想伯氏葬事。亦已过矣。埋玉之痛。他人尚难忍。况一家骨肉之情耶。 …… (第 450L 页)
。至今若存若亡。与初不学者无异。自讼之切。未免缕缕。亦或有警于日省之地也。(闰四月二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十三日)]
自定衙传致端午日惠札。具审多少。慰豁何量。葬毕痛定。可以忘矣。而忽念平生。悲不 …… (第 450L 页)
处之之方耶。然前者叔父之往莱也。欲复开市旧规。而亦致挻变。处之之方。亦极难矣。(五月十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十日)]
定便还。又得手字慰豁无已。第楼庭樵汲之散。亦一厄也。自此两家之忧。君独当之。令人 …… (第 451H 页)
君书而后方觉其非。与舍弟共戒之。非少幸也。本源未正。每为私意之胜如此。亦可笑也。(六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丁卯上元日)]
前叩两款说。常所疑晦处。故欲资于博雅耳。稍闲更着眼。以订示为望。日月行东西则有 …… (第 451L 页)
而贱名复挂其间。病蛰微分。迄为朝著间一累。徒使诸人。枉受齮龁。自讼罪戾。奈何。(丁卯上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
怀川疏不忍见。实不料其至此之甚也。显道书有辨章之意。而愚见则此特发于忿懥。与沃人疏一 …… (第 451L 页)
以俟之耳。诸友亦皆当守静。一切任他而已。如何。(二月。)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三日)]
诸友辨章事。鄙意虽不可终止。不宜急迫如此。而高明之见。亦不持疑难云。岂时运所关耶 …… (第 452L 页)
门生之言。人孰以为公言耶。不如终始守静。以俟公议之为正也。未知明见。终以为如何。(三月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四日)]
先人之于鑴。当初相交。不过如怀疏所谓喜其有志于儒学。始甚亲爱者也。其斥以异端也。 …… (第 452L 页)
心之转弛也。事出之后。始复惕然。无定见无定力如此。可愧可惧。不止此一事也。奈何。(四月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八日)]
引己酉书。而以为今日纷纷。皆源于此。质言如此。当招争端。且右书特一事耳。岂只此 …… (第 453L 页)
云。此言诚是。两掌之讥。将不得免。可羞奈何。显道则犹欲章甫之继后。盖未之思也。(四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几望)]
别后更未得信息。入城后不至委顿否。见颜色瘦瘁。耿耿不能弛。北幕之行。固知难免。而 …… (第 454L 页)
甚加意。今欲以奉戒。能相信否。非惟丧德。亦且害身于慎疾之道。尤当兢兢。千万自爱。(七月几望。)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二日)]
省墓之行。又复班如。霜露之感。殆不自堪。罪蛰踪迹。怕于一动。情理都废。一至于此。 …… (第 454L 页)
报中西塞六月之雪。史牒所未见。诸路水灾之惨。恐非偶然气数。无非忧虞之大者。奈何。(八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九日)]
书中所论一段。非谓如此也。意同事之义。有不容晏然自在者云尔。而亦未知其间处义之如 …… (第 454L 页)
之望也。一有偷心。怠意便生。圣贤之终身兢业。直至死而后已者。只不敢自谓已足故也。(十月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戊辰正月二十九日)]
朱墨之外。务加涵养。使本源之地。不为事物所汨。方为仕学相资。而不至有虚弊 (第 454L 页)
精力之患也。(戊辰正月二十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二十一日)]
见闵彦晖书。欲过夏于金城院斋云。院斋之旷。通患也。得其讲习于其间。深可慰。如 …… (第 454L 页)
实心为实功。如彦晖者。实不易得。如一见。幸为我。评其学如何。亦欲以验明见也。(四月二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二日)]
近日事。近古所罕闻者。初闻之。为之终夜绕壁。时运所关。奈何。严程触热。虽强壮者。 …… (第 454L 页)
如何。其人于玄石宜无所隐。而春初相会时。不曾语及于此。岂于其间。又有一重隔膜耶。(八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晦日)]
自教归得承九日书。披慰无已。第审官舍之役。太劳心力。恐生疾病。深切奉虑。且不见南 …… (第 455L 页)
。虽酬应倥偬。自致如此。然不应每如此。可知本源不甚凝定。幸须加工于涵养之地。如何。(九月晦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十一日)]
冰寒已至。比来侍奉外官况何如。驰傃不已。此以 国葬前在家未安。栖蛰坟庵。为过冬 …… (第 455L 页)
也。吾意则不欲其复出。而明见似未了于公私之分者。故因笔及之。此亦穷格之一端也。(十月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己巳正月五日)]
空送岁月已多。而见此还甲。倍觉怵然。奈何。少时非无志也。而只坐因循。末梢只如 …… (第 456H 页)
明之域。新年之祝也。儿子有干于墓下。或至留滞。愿有以提诲之。以警其惰。幸甚。(己巳正月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七日)]
时事天下事变。固无所不有。而亦安有猝急如此者。惊愕不能定。鄙人所遭。亦是虑外。屏 …… (第 456H 页)
以叩于玄石。而详教之也。第闻文庙黜享之论已发云。祸及渊源。自当见斥。自无他虞耶。(三月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闰月二十五日)]
所搆辨疏文字。甚详且明。推说义理处。尤说得出。使人晓然。恨不得上彻 睿览也。 …… (第 456L 页)
居无事。当有用工夫处。遗稿及癸甲录。欲送以勘定。而遗稿一本。尚未毕写。是闷。(闰月二十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
文元公金某权经之说云云。文元公此说。未曾见于文字间。又慎斋先生之所未论。今只见于怀川 (第 456L 页)
书
与 朴泰辅 士元([甲子元月五日])
骚屑猝起。未知事情之果如何。而其为忧虞。何可胜说。世道人心。无一可恃。脱有缓急。如何抵当。得真个载胥及溺而已。奈何。守土之臣。不可不汲汲于阴雨之备。而其要只益加抚爱军民。使之皆有亲上死长之心。缓急庶可得力。虽似临渴掘井。犹贤于己矣。如何。和叔论事之疏。颇有唇舌云。未知语默之节。如何。香洞之会。无益而反有害。亦可叹。然此骚屑者果不虚。则将同归于糜烂。不须言也。(甲子元月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十八日)]
春序过半。而阴寒不弛。牟麦之田。少无青色。此亦非细变也。昨于邸报中。见求言之 ……问答。护逆一语。令人失色。咄咄无可言。气质之难化。一至于此。此人人之所当戒也。(二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二十三日)]
所复多少感领。所谓奔 国恤者。初丧与葬时分轻重者。似未然。在外方者。或有即奔 …… (第 446L 页)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八日)]
见邸报。量田事已结局。未知能利于民。而亦不丽于法否。学道爱人之心。当于此等处用 …… (第 447H 页)
。义理无形。人见难的。未知何者果得也。前书竟未蒙答。无乃明见偶中耶。可叹奈何。(四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二十七日)]
东峰影堂。鄙意所疑者。以为以儒主之。则名正而事难。以僧主之。则僧辈何知。其心 …… (第 447H 页)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七日)]
外食之忧。一切任之。而唯是处义之方。犹在擿埴中。以此为闷。前既不能用明见。未免后 (第 447L 页)
事之悔。而今又有未能信及者。何由一握叙破耶。令人蕴结。(六月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十八日)]
此中。心力眼力。日以昏耗。自家分内事。全然废阙。外间纷纭。比此忧。不啻等闲矣。 …… (第 447L 页)
。尤思明见商量而何可得也。今书则谓此有扶护罪死人之意。意外之言至此。咄咄奈何。(七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二日)]
怀川今番往复。又使拙弟誊呈矣。前此犹不料此翁之至此。无非见识昏昧之罪也。宋畴锡事 …… (第 447L 页)
直以退,栗功程自期。区区之至望也。近来此学几绝。而重此溃裂。贻笑于世。无可望矣。(八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九日)]
示谕云云。皆合鄙意。良幸。第和见必高于吾辈。而有此径庭。未知今以为如何也。面论既 …… (第 448H 页)
拈出其人罪死字。略示微意。即闻左道儒疏又发。而通文出于怀川。未知又有何等说话也。(九月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十八日)]
近来官事之外。未知有何工夫。看得何书耶。少壮因循。老悔无及。自家经历。方自知之。 (第 448H 页)
幸加猛省。以图日新之功。如何。光阴尽可惜也。(二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腊月十七日)]
前书云云。为之一笑。当初虽云自家求出。而自 朝家言之。则视以外补也。以 恩点之 …… (第 448H 页)
以自适于乐郊。则枳棘非久栖之所。进修有日新之功。亦岂非好耶。唯在斟量之如何耳。(腊月十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乙丑仲春既望)]
怀沃间文字。比来旁午于列邑。翰苑馆学之文。又从而激之。诚不知所终极。吾实妄发 …… (第 448L 页)
贤者损其志。而愚者益其过。所谓此学为世笑囮。未知将来为何等世界也。咄咄奈何。(乙丑仲春既望。)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一日)]
近事虽是情外。而鄙简原草更详之。则非但栗谷事。如论权,金二公事。诚为妄率。诚为简 …… (第 448L 页)
。凡系文字间事。不可不过加防慎。古人之中夜解帙苦心可想。已于显道许。亦及此意耳。(三月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二十五日)]
此中苟免依昨。而不能耐暑。澌尔尤甚。不能去枕席。 …… (第 448L 页)
圣心。忘身而忧国者。至尊独忧之句。诗人先获之矣。蔀屋之下。有时中夜无寐也。(七月二十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十七日)]
审欲以抄秋解归。此非如无故弃官之比。于公义私情。似无未安矣。但京口桂玉之艰。当 …… (第 449H 页)
谱草。若依此改之。则显道前亦当及此意。而别纸烦甚。恐落人眼。或于相对时与之从容为好耶。言及尤翁处。皆称以尤翁。而舍弟誊时皆改之矣。到此地头。义虽不得不绝。而称尤翁何害。此等事理。多欲与和叔讲究者。而书札惩羹。簪盍邈辽。可叹。盖告绝之义。前年七月书以后。已定于心。而今沃疏后。则益无疑矣。如何。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十四日)]
外食之虞。一切任他。而使世道至此。无非当初妄言之罪。以此自讼之外。杞忧嫠恤。亦 …… (第 449L 页)
而反惑耶。方未了了。明见以为如何。然和叔尚未悉尤翁本源故也。恨无由相对商量也。(十月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至月十九日)]
独寄县斋。为况可想。曾读畏垒庵记否。晦翁之有取于斯者。何意耶。此中病伏苟免。而 …… (第 450H 页)
宜。且或留弊于峡民。请寝其计矣。官中一事之刱规。无不为永久之害。不可不猛省也。(至月十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二月十七日)]
从伯令公无妄之厄。岂胜惊厉然当此 主辱臣死之日。此亦何足言。似闻北路若经兵火 …… (第 450H 页)
风。知厌之者。又只以同流合污。着衣啖饭而已。为省事。未知此事将究竟于何地也。(十二月十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丙寅正月二十四日)]
既解县符。则便没一事。可取义理书册。温故知新。义理尽无穷。不容自足。吾人 …… (第 450H 页)
眠已又食。食已又眠。日复日日。年又年年。非不警惕。而精力已不逮矣。奈何。(丙寅正月二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二十八日)]
示戒之意。可不服膺。第虑其不能悉。而欲相晓之切。故不觉费辞耳。此后当如戒耳。 …… (第 450L 页)
俱美。第表章。非适今日。次第已久矣。而记中若今日始发者然。恐不容他人也。如何。(二月二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闰四月二十四日)]
久不得书。窃想伯氏葬事。亦已过矣。埋玉之痛。他人尚难忍。况一家骨肉之情耶。 …… (第 450L 页)
。至今若存若亡。与初不学者无异。自讼之切。未免缕缕。亦或有警于日省之地也。(闰四月二十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十三日)]
自定衙传致端午日惠札。具审多少。慰豁何量。葬毕痛定。可以忘矣。而忽念平生。悲不 …… (第 450L 页)
处之之方耶。然前者叔父之往莱也。欲复开市旧规。而亦致挻变。处之之方。亦极难矣。(五月十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六月十日)]
定便还。又得手字慰豁无已。第楼庭樵汲之散。亦一厄也。自此两家之忧。君独当之。令人 …… (第 451H 页)
君书而后方觉其非。与舍弟共戒之。非少幸也。本源未正。每为私意之胜如此。亦可笑也。(六月十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丁卯上元日)]
前叩两款说。常所疑晦处。故欲资于博雅耳。稍闲更着眼。以订示为望。日月行东西则有 …… (第 451L 页)
而贱名复挂其间。病蛰微分。迄为朝著间一累。徒使诸人。枉受齮龁。自讼罪戾。奈何。(丁卯上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二月)]
怀川疏不忍见。实不料其至此之甚也。显道书有辨章之意。而愚见则此特发于忿懥。与沃人疏一 …… (第 451L 页)
以俟之耳。诸友亦皆当守静。一切任他而已。如何。(二月。)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三日)]
诸友辨章事。鄙意虽不可终止。不宜急迫如此。而高明之见。亦不持疑难云。岂时运所关耶 …… (第 452L 页)
门生之言。人孰以为公言耶。不如终始守静。以俟公议之为正也。未知明见。终以为如何。(三月三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四日)]
先人之于鑴。当初相交。不过如怀疏所谓喜其有志于儒学。始甚亲爱者也。其斥以异端也。 …… (第 452L 页)
心之转弛也。事出之后。始复惕然。无定见无定力如此。可愧可惧。不止此一事也。奈何。(四月四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十八日)]
引己酉书。而以为今日纷纷。皆源于此。质言如此。当招争端。且右书特一事耳。岂只此 …… (第 453L 页)
云。此言诚是。两掌之讥。将不得免。可羞奈何。显道则犹欲章甫之继后。盖未之思也。(四月十八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七月几望)]
别后更未得信息。入城后不至委顿否。见颜色瘦瘁。耿耿不能弛。北幕之行。固知难免。而 …… (第 454L 页)
甚加意。今欲以奉戒。能相信否。非惟丧德。亦且害身于慎疾之道。尤当兢兢。千万自爱。(七月几望。)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二日)]
省墓之行。又复班如。霜露之感。殆不自堪。罪蛰踪迹。怕于一动。情理都废。一至于此。 …… (第 454L 页)
报中西塞六月之雪。史牒所未见。诸路水灾之惨。恐非偶然气数。无非忧虞之大者。奈何。(八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九日)]
书中所论一段。非谓如此也。意同事之义。有不容晏然自在者云尔。而亦未知其间处义之如 …… (第 454L 页)
之望也。一有偷心。怠意便生。圣贤之终身兢业。直至死而后已者。只不敢自谓已足故也。(十月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戊辰正月二十九日)]
朱墨之外。务加涵养。使本源之地。不为事物所汨。方为仕学相资。而不至有虚弊 (第 454L 页)
精力之患也。(戊辰正月二十九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四月二十一日)]
见闵彦晖书。欲过夏于金城院斋云。院斋之旷。通患也。得其讲习于其间。深可慰。如 …… (第 454L 页)
实心为实功。如彦晖者。实不易得。如一见。幸为我。评其学如何。亦欲以验明见也。(四月二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八月二日)]
近日事。近古所罕闻者。初闻之。为之终夜绕壁。时运所关。奈何。严程触热。虽强壮者。 …… (第 454L 页)
如何。其人于玄石宜无所隐。而春初相会时。不曾语及于此。岂于其间。又有一重隔膜耶。(八月二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九月晦日)]
自教归得承九日书。披慰无已。第审官舍之役。太劳心力。恐生疾病。深切奉虑。且不见南 …… (第 455L 页)
。虽酬应倥偬。自致如此。然不应每如此。可知本源不甚凝定。幸须加工于涵养之地。如何。(九月晦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十月十一日)]
冰寒已至。比来侍奉外官况何如。驰傃不已。此以 国葬前在家未安。栖蛰坟庵。为过冬 …… (第 455L 页)
也。吾意则不欲其复出。而明见似未了于公私之分者。故因笔及之。此亦穷格之一端也。(十月十一日。)
[与 朴泰辅 士元(己巳正月五日)]
空送岁月已多。而见此还甲。倍觉怵然。奈何。少时非无志也。而只坐因循。末梢只如 …… (第 456H 页)
明之域。新年之祝也。儿子有干于墓下。或至留滞。愿有以提诲之。以警其惰。幸甚。(己巳正月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三月七日)]
时事天下事变。固无所不有。而亦安有猝急如此者。惊愕不能定。鄙人所遭。亦是虑外。屏 …… (第 456H 页)
以叩于玄石。而详教之也。第闻文庙黜享之论已发云。祸及渊源。自当见斥。自无他虞耶。(三月七日。)
[与 朴泰辅 士元(闰月二十五日)]
所搆辨疏文字。甚详且明。推说义理处。尤说得出。使人晓然。恨不得上彻 睿览也。 …… (第 456L 页)
居无事。当有用工夫处。遗稿及癸甲录。欲送以勘定。而遗稿一本。尚未毕写。是闷。(闰月二十五日。)
[与 朴泰辅 士元(五月)]
文元公金某权经之说云云。文元公此说。未曾见于文字间。又慎斋先生之所未论。今只见于怀川 (第 456L 页)
今吏曹判书趾善。承文正字趾仁也。(首行所书职衔。即家牒所载也。)
朴士元墓表(己卯)
呜呼。此乃潘南 朴君泰辅 士元之墓也。自世道之降。士鲜实学。人鲜实才。如吾士元者。何可复见也。若假之年。则学可以胜重而远到。才 (第 239H 页)
朴士元墓表(己卯)
呜呼。此乃潘南 朴君泰辅 士元之墓也。自世道之降。士鲜实学。人鲜实才。如吾士元者。何可复见也。若假之年。则学可以胜重而远到。才 (第 239H 页)
之高下。分义之疏戚。而 殿下显示好恶于其间。不免为系着偏重之归。臣窃惑焉。时赵持谦,吴道一,韩泰东, 朴泰辅
诸人。鲠直敢言。共持清议。为权贵勋戚所忌。并见黜退。故疏语如此。又曰。玆数臣者。文学才华。清名直节。 …… (第 343L 页)
。词讼文簿。练达无滞。冬擢不次。超训鍊副正。旋升堂上兼司仆将。丙辰。兼内乘。丁巳。除宣川府使。时定斋 朴君泰辅 适谪于其地。朴君平生峻洁。不与人款洽。而独称公为贤太守。相与酬唱。今定斋集。多有和公之诗。戊午。遭外 (第 351L 页)
。词讼文簿。练达无滞。冬擢不次。超训鍊副正。旋升堂上兼司仆将。丙辰。兼内乘。丁巳。除宣川府使。时定斋 朴君泰辅 适谪于其地。朴君平生峻洁。不与人款洽。而独称公为贤太守。相与酬唱。今定斋集。多有和公之诗。戊午。遭外 (第 351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