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經解類
易類
四書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術數類
小說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史傳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洞神部
太玄部
 王伐郑此自省文尔与公朝于王所同义而胡氏以

 为 桓王
失天讨岂朝于王所不责诸侯而反责王乎必
 以桓十四年不书王为责桓无王则宣亦篡弑何以书
 王必以桓四年七 (第 3a 页)
 于救世哉

春秋何以托始乎隐或谓以隐之让国而贤之或谓春
 秋托始于 桓王
皆非也东迁后弑君之狱自卫州吁
 及鲁桓公始而桓之弑隐实有以召之宠任羽父及
 菟裘不早断驯致大祸故曰为 …… (第 21a 页)
 是
桓五年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自是立文宜如此增
 一天字便觉不顺如王师败绩于邥氏之戎不可云
 天王师也诸儒泥于去天为贬之说遂舍郑伯滔天
 之罪而谓 桓王
不宜以小故兴师自取败辱宥臣责
 君悖舛滋甚又如僖二十八年两次朝于王所义当
 责晋责诸侯不宜责王而反去 (第 30a 页)
 (葬我君成公是诸侯之五月也宣八年传云礼卜葬/先远日辟不怀也是卜远日不吉乃卜近日辟不思)

 (亲之嫌也则未及期而葬者不思其亲理在可见故/传皆不言其事唯过期乃葬者传言缓以示讥耳 桓)
 (王
以桓十五年崩庄三年乃葬积七年也僖公以其/三十三年十一月薨文元年四月乃葬薨葬中有闰)
 (积七月也二者 (第 30b 页)
 (见故系之于父诸系父/为文者义皆同此也)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注鄂
 晋别邑诸地名疑者皆言有以示不审阙者不复记
 其阙他皆放此前年 桓王
立此侯之子于翼故不得
 复入翼别居鄂音义(鄂五各反不复/扶又反下同)(注正义曰杜/言不复记其) …… (第 3a 页)
 (所输不多宋郑输粟不复告鲁故皆不书此事无经/而发故解传意见隐之贤诸无经之传皆意有所见)

 (悉皆/放此) 郑伯如周始朝 桓王
也注桓王即位周郑交
 恶至是乃朝故曰始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
 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注周桓公周公黑肩也 …… (第 5a 页)
 阙音义(陉音/刑)隤注在脩武县北音义(隤徒/回反)怀注今怀
 县凡十二邑皆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属汲郡馀皆属
 河内君子是以知 桓王
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
 也礼之经也已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
 乎注苏氏叛王十二邑王所不能有为 (第 38a 页)
今称子者盖时王所
黜疏(注正义曰杞行夷礼传每发之此不发传非为夷/礼自是以下滕常称子故疑为时王所黜于时 周)
(桓王
也东周虽则微弱犹为天下宗主/尚得命邾为诸侯明能黜滕为子爵)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注成平也 (第 6a 页)
 同姓诸侯为之主祭公来受命于鲁故曰礼

经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注季姜 桓王
后也季字姜
纪姓也书字者伸父母之尊音义(伸音/申)(注正义曰时/当 (第 6b 页)
桓王
故云) (第 6b 页)
(桓王
后也公羊传曰其称纪季姜何自我言纪父母之/于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是申父母之尊也公羊)
(又曰京师者何 …… (第 6b 页)
 (泰椽直专反榱也圆曰椽方曰桷/说文云周谓之椽齐鲁谓之桷)
经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三月乙未天王崩注无传 桓王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注无传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注突既篡立权不足以自固又不 …… (第 26b 页)
 节仲以子亹为渠弥所立本既不正又不能固位安
 民宜其见除故即而然讥者之言以明本意音义(知/音)
 (智又/如字)○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注庄王 桓王

 子王子克庄王弟子仪音义(弑申/志反)辛伯告王遂与王
 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注辛伯周大夫初子仪有 (第 40a 页)
 宠于 桓王
桓王属诸周公辛伯谏曰并后注妾如后 (第 40a 页)
 子王子克庄王弟子仪音义(弑申/志反)辛伯告王遂与王
 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注辛伯周大夫初子仪有
 宠于桓王 桓王
属诸周公辛伯谏曰并后注妾如后 (第 40a 页)
 会其义皆同音义(好呼/报反)
经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注溺鲁大夫疾其专
命而行故去氏音义(溺乃狄反/去起吕反)(注正义曰隐四年翚/会宋公陈侯蔡人卫)
(人伐郑传曰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彼不称公子传言疾之今溺亦不称)
(公子传亦言疾之知其事与翚同疾其专命而/行故去氏也公子非氏贬与氏同故言氏也)
夏四月葬宋庄公注无传

五月葬 桓王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注季纪侯弟酅纪邑在齐国东安
平县齐欲灭纪故季以邑入齐为附庸先祀不废社稷
有奉故书字贵 …… (第 9a 页)
 传三年春溺会齐师伐卫疾之也注传重明上例音

 义(重直/用反)○夏五月葬 桓王
缓也注以桓十五年三月
 崩七年乃葬故曰缓○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
 乎始判注判分也言分为附庸始于此○ (第 11a 页)
 而取其地注使晋取夷地遂以晋师伐夷杀夷诡诸

 周公忌父出奔虢注周公忌父王卿士辟子国之难
 音义(难乃/旦反)惠王立而复之注鲁桓十五年经书 桓王
 
崩鲁庄三年经书葬 (第 19a 页)
桓王
自此以来周有庄王又有
 僖王崩葬皆不见于经传王室微弱不能复自通于
 诸侯故传因周公忌父之事而见惠王惠 …… (第 19a 页)
 田注三子周大夫音义(跪求/委反)而收膳夫之秩注膳夫
 石速也秩禄也音义(收式/周反)故蔿国边伯石速詹父子
 禽祝跪作乱因苏氏注苏氏 周大夫桓王
夺其十二 …… (第 27a 页)
 (知略是界也武公东郑之始封君也言武公之略则/是武公旧竟若其由来不失不须今日复与故知后)
 (失其地惠王今复与之隐十一年王取邬/刘蔿邗之田于郑盖 桓王
之世失之也)原伯曰郑
 伯效尤其亦将有咎注原伯原庄公也言效子颓舞
 遍乐音义(效户教反/遍音遍)五月 …… (第 30b 页)
 氏议之非也
宋人齐人卫人伐郑疏诸侯会许男在曹滑之上○(臣/)
 (浩/)按此以下文幽之会言当作许男在滑伯之上
传惠王立而复之○赵汸补注曰经书葬 桓王
后王人
 救卫王姬归于齐则庄王也单伯会伐宋会诸侯于
 鄄命曲沃伯为晋侯则僖王也虢公晋侯郑伯使原
 庄 (第 45a 页)
 其弱也亦以晋郑而晋为尤甚阳樊温原攒茅之田

  桓王
尝以畀郑至此又以赏晋畿内所馀曾复几何
 观于盟向之求成阳樊之不服知周民犹戴王室而
 强侯之跋扈等于攘 (第 50b 页)
 (国七十小国/五十是降差)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注
 郑武公庄公为周平王 桓王
卿士音义(数色主反下/数甲兵数疆)
 (潦各并/注同)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注晋文公
 音义(濮 (第 20a 页)
 郑襄王惠王子叔带襄王弟僖二十四年叔带作难
 襄王处泛音义(颓徒回反施以䜴反难/乃旦反注同泛音凡)(注正义曰/世本云平)
 (王生 桓王林
林生庄王佗佗生僖王胡齐齐生惠王/凉是六代也惠王生襄王郑郑生顷王巨巨生匡王)
 (班及定王瑜瑜生简王夷 (第 13a 页)
 列国为伍所以正名辨分也

平王宜臼
 幽王子在位五十一年 桓王林
 平王孙在位二十三年
庄王他 (第 2a 页)
桓王
子在位十五年
僖王胡齐
 庄王子在位五年 …… (第 2a 页)
 王朝世次
 平王宜臼(幽王/子)  桓王林(平王孙大/子泄父子)
 庄王 (第 60a 页)
(桓王/
子)
  僖王胡齐(庄王/子) 惠王阆(史记僖王子/大全僖王孙) 襄王郑
 (惠王/子) 顷王壬臣( (第 60a 页)
 (不行于天下于是因鲁春秋立百王之大法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适当隐公之)
 (初故始/于隐公)
 (案春秋托始隐公之说先儒大抵相同独陈氏傅良/以为不始于平王而始于 桓王
且谓繻葛之败春秋)
 (所以始汪氏克宽曰若是则春/秋当始于桓公不始于隐公矣) (第 2b 页)
  (陈杜注陈国陈县即今河南开封府陈州孔疏陈/国侯爵谱云妫姓虞舜之后当周之兴有虞遏父)
  (者为周陶正武王以元女大姬配遏父/之子满封于陈赐姓曰妫号曰胡公)
(壬 桓王/
戌元年)四年(齐僖十二年晋鄂五年卫桓十六年蔡宣/三十一年郑庄二十五年曹桓三十八年)
 (陈桓二十六年 …… (第 12b 页)
 (也春秋辨焉天下/之父子君臣定矣)

(癸 桓王/
亥二年)五年(齐僖十三年晋鄂六年卫宣晋元年蔡宣/三十二年郑庄二十六年曹桓三十九年)
 (陈桓二十七年 …… (第 25a 页)
 (无贪地之心辞同而义异矣或曰外伐之围邑仅四/鲁一国而被伐围邑亦四何也赵子曰内事详故悉)
 (书外事不告/则不书矣)
(甲 桓王/
子三年)六年(齐僖十四年晋哀侯光元年卫宣二年蔡/宣三十三年郑庄二十七年曹桓四十年)
 (陈桓二十八年 …… (第 37a 页)
  (史策有用夏正者有用周正者故/经所云冬传谓之秋也似亦有理)
  附录左传(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郑伯如周始朝 桓王
也王不礼焉)
  (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第 43b 页)
 (于鲁故缓于责邾而郑交犹未固也至是/复声邾罪正以见鲁之于宋犹未绝耳)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此王聘之始南凡杜注凡国伯爵/汲郡共县东 有凡城今凡县故)
 (城在河南卫辉府/辉县西南二十里)
 集说(杜氏预曰凡伯周卿士复孙氏复曰 桓王
不能/兴衰振治统制四海以 文武之业反使凡伯)
 (来聘此 (第 8b 页)
桓王
之为天子可知也而程子曰周礼时聘/以结诸侯之好诸侯不修臣职 聘之非王体也)
 (叶氏梦得曰何以书非常 …… (第 8b 页)
 (赖盟矣郑良佐如陈涖盟辛巳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
 (之乃/成昏)
(丙 桓王/
寅五年)八年(齐僖十六年晋哀三年蔡宣三十五年卫/宣四年郑庄二十九年曹桓四十二年陈)
 (桓三十年把武 …… (第 11a 页)
 (宽曰谷梁谓隐不爵命大夫然传称司空无骇而又/帅师出境则为大夫明矣特未赐族耳 李氏廉曰)
 (公谷以为罪无骇入极而贬之又以/为隐不成为君故不爵大夫皆无据)
(丁 桓王/
卯六年)九年(齐僖十七年晋哀四年卫宣五年蔡桓侯/封人元年郑庄三十年曹桓四十三年陈) …… (第 22a 页)
 (莫与之争此郑庄公所/以善用兵为名诸侯也)
 附录左传(王取鄡刘蔿邘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
 (怀君子是以知 桓王
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已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第 40a 页)
  集说(杨氏士勋曰鲁世家桓公名允惠公之子隐公/之弟以桓王九年即位世本作轨谥法辟土服)
  (远曰/桓)
 (庚 桓王/
午九年)元年(齐僖二十年晋哀七年卫宣八年蔡桓四/年郑庄三十三年曹桓四十六年陈桓三)
  (十四年把武 …… (第 1a 页)
 集说(俞氏皋曰虽无事必书时书首月而/成岁其有四时不具者盖阙文也)

 附录左传(冬郑伯/拜盟)
(辛 桓王/
未十年)二年(齐僖二十一年晋哀八年卫宣九年蔡桓/五年郑庄三十四年曹桓四十七年陈桓)
 (三十五年杞武 …… (第 8b 页)
 (与夷而惮孔父故先攻杀孔父殇公怒则弑之遂召/冯而立焉书与夷之弑而后及孔父明孔父之死为)
 (君故所以著其节也是家氏铉翁曰 桓王
伐郑以师/从者犹有蔡卫陈使 时王能以诛讨二篡号召天) …… (第 10b 页)
  (县有地名千亩今平阳府介休县有千亩原东陉/庭杜注翼南鄙邑翼即今平阳府翼城县县 南)
  (七十五里有荧庭/城志云即陉庭也)
(壬 桓王
十/申一年)三年(齐僖二十二年晋哀九年卫宣十年蔡/桓六年郑庄三十五年曹桓四十八年) …… (第 22b 页)
 (其所由来渐矣有能相命而信谕岂不独为近正乎/故特起胥命之文于此有取焉圣人以信易食荅子)
 (贡之问君子以信易生重 桓王
之失信/去则民不立矣故荀卿言春秋善胥命)
 集说(何氏休曰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善其不盟近/正似于古而不 …… (第 26a 页)
  (河东河北县括地志魏故国在芮城县北五里今/山西平阳府解州芮城县河北故城是也孔疏世)
  (本芮魏/皆姬姓)
(癸 桓王
十/酉二年)四年(齐僖二十三年晋小子侯元年卫宣十/一年蔡桓七年郑庄三十六年曹桓四)
 (十九年陈桓三 (第 35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五
 (甲 桓王
十/戌三年)五年(齐僖二十四年晋小子二年卫宣十二/年蔡桓八年郑庄三十七年曹桓五十)
  (年陈桓三十 …… (第 1a 页)
 (不书王师败绩于郑王者无敌于天下书战则王者/可敌书败则诸侯得禦故言伐而不言败茅戎书败)
 (者王师非王亲兵致讨故败而书之也孙氏复曰 桓/王
以蔡人卫人陈人伐郑郑伯叛王 其言蔡人卫)
 (人陈人从王伐郑者不使天子首兵也案十四年宋/人以齐人蔡 …… (第 6b 页)
 (师伐齐定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皆曰/以此不使天子首兵可知也曷为不使首兵天子无)
 (敌非郑伯可得伉也故曰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以尊之尊 桓王
所以甚郑伯之恶也夫郑同姓诸侯)
 (密迩畿甸 (第 7a 页)
桓王
亲以三国之众伐之拒而不服此郑/伯之罪不容诛矣 刘氏敞曰榖梁曰举从者之辞)
 (也其举从者之辞何也为 …… (第 7a 页)
 (从王伐郑存君臣之义以示天下后世亦褒三国之/能以师从王责齐宋鲁大国之不从王者也 万氏)
 (孝若曰 桓王
伐郑非天讨庄王锡桓公命非天命故/皆不书天 俞氏皋曰三国称人将卑师少也从顺)
 (辞也王自将而三国以 …… (第 7b 页)
 (年传云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而经不书大夫从/晋侯者诸侯非王命不当擅兴列国之师盖齐桓晋)
 (文之侵伐止以列会为文也文定谓 桓王
伐郑非天/讨乃端本澄源之意董子所谓正心以正朝廷正朝)
 (廷以正四方而远近莫不壹于正非谓郑庄之无罪 …… (第 8a 页)
 (如曹而继书寔/来文相承也)
 (案左氏以州公为淳于公张氏洽赵氏鹏飞皆以州/为畿内之国与癸公同二说各有所见今并存之)
(乙 桓王
十/亥四年)六年(齐僖二十五年晋小子三年卫宣十三/年蔡桓九年郑庄三十八年曹桓五十)
 (一年陈厉公跃 …… (第 13b 页)
 (告不能然明年王使主纪婚矣何言不能自通也/当繇齐欲灭纪鲁与齐好不敢显言为纪求成耳)

(丙 桓王
十/子五年)七年(齐僖二十六年晋小子四年卫宣十四/年蔡桓十年郑庄三十九年曹桓五十)
 (二年陈厉二年 …… (第 23b 页)
 附录左传(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冬曲沃)
 (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郏杜注王城也今河南府洛阳/县西有郏鄏陌亦谓之郏山)
(丁 桓王
十/丑六年)八年(齐僖二十七年晋侯缗元年卫宣十五/年蔡桓十一年郑庄四十年曹桓五十) …… (第 27a 页)
 (祭公三孙氏复曰天子不亲迎娶后则使三公逆之/祭公 公书者为遂事起也其言祭公来者祭公来)

 (谋逆后之期也 桓王
娶后于纪鲁受命主之故祭公/来谋逆后之期既谋之则当复命于天子命之逆则)
 (逆之不可专也祭公不复命于王 …… (第 34b 页)
 (下嫁则同姓诸侯为主逆王后无使诸侯为主之礼/然据家氏铉翁所引庄十八年虢晋郑使原庄公逆)

 (后则同姓诸侯/为主确有可据)
(戊 桓王
十/寅七年)九年(齐僖二十八年晋缗二年卫宣十六年/蔡桓十二年郑庄四十一年曹桓五十)
 (四年陈厉四年 …… (第 36b 页)
 (君而无嫉妒之心故从父母所子而称季姜化天下/以妇道也其词之抑扬上下进退先后各有所当而)
 (不相悖皆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春秋之所谨也)
 集说(杜氏预曰季姜 桓王
后也季字姜纪姓也书字/者申父母之尊又曰为书妇人行例也适诸侯)
 (虽告鲁犹不书王范氏宁曰中谓关与昏事 …… (第 37a 页)
 (伯之下大夫之上宋佐序子男之下淮夷之上庶几/不失位矣齐光渐进而序于薛伯把伯之上则其僭)
 (已极鄫巫亚于鲁大夫则屈辱/尤甚焉比事考之而义自见)
(已 桓王
十/卯八年)十年(齐僖二十九年晋缗三年卫宣十七年/蔡桓十三年郑庄四十二年曹桓五十)
 (五年陈厉五年 (第 40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六
 (庚 桓王
十/辰九年)十有一年(齐僖三十年晋缗四年卫宣十八/年蔡桓十四年郑庄四十三年曹)
  (庄公射姑元年陈 …… (第 1a 页)
 (谋鲁而固党也宋亦与焉经不书左云阙也及观柔/盟于折公会于夫钟于阚鲁君臣于宋独亲然则恶)
 (曹之盟宋果不与未可知也参盟莫甚/于恶曹屡盟莫甚于鲁宋盟并无善焉)
(辛 桓王
二/已十年)十有二年(齐僖三十一年晋缗五年卫宣十/九年蔡桓十五年郑厉公突元年)
 (曹庄二年陈厉七年 …… (第 10a 页)
  (后汉志枝江侯国本罗国是也又自枝江徙长沙/今岳州府平江县南三十里有罗城长沙府湘阴)
  (县东六十里亦有/罗城乃接境处也)
(壬 桓王
二/午十一年)十有三年(齐僖三十二年晋缗六年卫惠公/朔元年蔡桓十六年郑厉二年曹) …… (第 17a 页)
 (齐盟恶曹者也今合为一党宋庄公当郑庄公存日/畏不敢为及郑庄卒遂与郑雠至是齐僖又卒遂侈)
 (然雄长而能以四国之兵矣伐/郑所以报厉公连年之怨也)
(甲 桓王
二/申十三年)十有五年(齐襄诸儿元年晋缗八年卫惠三/年蔡桓十八年郑厉四年曹庄五) …… (第 31b 页)
 (贡者不至亦不当来求如赙岂非诸侯所宜归然不/归岂可求也胡氏谓以丧事求货财已为不可况车)
 (服乎当时诸侯虽不臣恐职贡亦未必不至不然则/包茅不入齐桓安得假之以伐楚乎大抵此求车是)
 (为 桓王
丧具乃在服贡之外命张氏溥曰武氏子来/求赙不称使当丧未君非王 也家父称使则王命)
 (矣天子五路不出 …… (第 33a 页)
 (悲/哉)

三月乙未天王崩
 集说(何氏休曰 桓王
也告赵氏匡曰此后庄王僖王/不书崩见王室不 鲁之不赴著诸侯之不臣)
 (也周俞氏皋曰 (第 33b 页)
周桓王
崩太子佗立是为庄王赵氏/曰 嗣王即位皆不书不能令于天下也诸侯之不)
 (臣而莫之臣也哀王道积微而莫 …… (第 33b 页)
 (郑子于陈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称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
 (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初/子仪有宠于 桓王
(第 59a 页)
桓王
属诸周公辛伯谏曰并后匹)
 (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
  (首止杜注卫地陈留襄邑县东南有 (第 59a 页)
 (自齐单伯为王臣安得告至于鲁其为内臣明矣尔/汪氏克宽曰左氏惑于成襄昭之经书单子故云)
 (然周有祭伯祭叔岂可以郑祭仲亦周大夫乎何季/氏本曰王姬 桓王
之女嫁与齐襄公者即召南 彼)
 (秾矣之诗所/谓王姬也)
 (案三传互异者折衷于经左氏以单伯为周大 …… (第 6a 页)
 (会伐卫其雠齐之意略无几微见于举动则非畏王/命而不敢辞主昏之事实乃畏齐而不肯辞也比事)

 (以观而庄公忘雠/之罪不可掩矣)
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
 集说(高氏闶曰庄公与 桓王
同时王名林而公亦名/林君臣同名也 汪氏克宽曰庄公也在位八)
 (年弟杵臼立/是为宣公)
王使荣叔来 …… (第 8a 页)
 (礼恩胡氏宁曰王使聘桓者三死又追命大恶不讨/而 礼加焉谁不劝于为恶春秋弑君三十六岂无)
 (自而然哉三陈氏傅良曰 桓王
未葬则荣叔何以言/使不可以 年无君 张氏洽曰庄公主王姬之昏) …… (第 10a 页)
 (庄公新立寝苫枕戈莫先于率国人以同雠舍是不/顾而二年伐于馀丘三年伐卫又且同齐师以往此)
 (何心哉左氏疾/之之说得之)
夏四月葬宋庄公
 榖梁(月葬/故也)
五月葬 桓王
 左传(缓/也) …… (第 19b 页)
 (以为改葬非也若诚改葬应曰改葬如改卜之类矣/今不言改非改葬也夫世衰礼废何事不有岂能必)

  (桓王
前已葬哉固当据经文年高氏闶曰平王崩求/赙于诸侯然后克葬桓崩七 乃克葬者盖承诸侯)
 (背叛王师伤败 …… (第 20b 页)
 (景公卒成公吊丧而定王不书葬楚康王卒襄公送/葬而灵王不书葬不臣于周而诎于晋楚春秋讳之)
 (是故春秋不徒志葬也大张氏洽曰鲁遣微者往会/故不书公如又不书卿 夫往而止记 桓王
之葬也)
 (同轨毕至之礼既不复行于是诸侯恶其害已而去/其籍先王之丧礼仅得传于后世惟士丧既夕士虞) (第 20b 页)
 (耳可胜惜哉葬陈氏深曰先书葬宋庄公合五月而/葬之义后书 桓王
有乖七月而葬之义至于七年)
 (之久见诸侯葬不失时而天子之葬若此之缓则周/之王臣与诸侯无君之罪自见于 …… (第 21a 页)
 (强国之厚而待王室之薄耶春秋谨而书之上以著/王室之衰下以诛诸侯不臣之罪 李氏廉曰春秋)
 (十三王志葬者桓庄匡简景而已诸侯之不臣可知/也又曰 桓王
以隐公三年立桓十五年而崩在位二)
 (十五年子庄王立越七年始葬考之传文惟桓十八/年传曰周公欲弑庄王而 (第 21a 页)
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

 (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由此观之岂非王室有/子仪黑肩之乱乎 张氏溥曰 桓王
崩七年乃克葬)
 (传者疑其太缓遂云改葬至春秋说云恒星不见夜/明周人荣奢改葬 (第 21b 页)
桓王
冢则近诞矣考之传文桓公)
 (十八年王室有子仪黑肩之乱因乱而缓葬其然/欤然周室无人鲁不会葬不臣之慢见 (第 21b 页)
 (失信也其曰同盟何也程氏曰上无明王下无方伯/列国交争桓公始霸天下与之故书同盟志同欲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故圣人以信易食荅子贡/之问君子以信易生重 桓王
之失春秋之讳公与是)
 (盟也岂不以信之重于生与食乎先儒或以为不书/公者讳与雠盟误矣果以桓为雠而讳与 (第 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