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書類
易類
春秋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傳記類
職官類
雜史類
史評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法家類
譜錄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洞神部
續道藏
庚戌同知枢密院事富直柔守本官提举临安府洞
霄宫 壬子手诏曰朕仰瞻坐思雪神人之大耻不有
济济多士寘我周行则不能也且已虽贤不若荐之为
愈近得 陈襄 荐章草起司马光而下三十三人审如所
荐斯为盛矣合宣示百辟卿士各举尔所知应内外侍
从须三人以上在外令三省 …… (第 30b 页)
金房镇抚使王彦复金州 丁丑左中奉大夫王声
英州编管坐权知岳州受贿当绞也仍以其狱示诸路
州县 戊寅左宣教郎李长民守监察御史左修职郎
程克俊右迪功郎监明州比较务欧阳兴世登仕郎邹
况并特改京官先是四人俱得召对上问辅臣曰长民
性行比兄正民如何吕颐浩对二人皆淹博文词则长
民优上曰 陈襄 荐司马光等朕得其藁以示从臣而正
民以为光等皆不合时宜者士大夫笑之徐俯言正民
之父景渊长者持论平乃不以 (第 92a 页)
霄宫 壬子手诏曰朕仰瞻坐思雪神人之大耻不有
济济多士寘我周行则不能也且已虽贤不若荐之为
愈近得 陈襄 荐章草起司马光而下三十三人审如所
荐斯为盛矣合宣示百辟卿士各举尔所知应内外侍
从须三人以上在外令三省 …… (第 30b 页)
金房镇抚使王彦复金州 丁丑左中奉大夫王声
英州编管坐权知岳州受贿当绞也仍以其狱示诸路
州县 戊寅左宣教郎李长民守监察御史左修职郎
程克俊右迪功郎监明州比较务欧阳兴世登仕郎邹
况并特改京官先是四人俱得召对上问辅臣曰长民
性行比兄正民如何吕颐浩对二人皆淹博文词则长
民优上曰 陈襄 荐司马光等朕得其藁以示从臣而正
民以为光等皆不合时宜者士大夫笑之徐俯言正民
之父景渊长者持论平乃不以 (第 92a 页)
言笑自若冒盛寒徒步至贬所未尝有悴容真阳
俗鄙率未知向学公至为陈君臣父子大谊翕然化之
留英十年学者日众 枢密直学士陈襄 行经筵日论荐
当世之士自司马公而下三十三人最后言郑侠小臣
愚直敢言如此是亦发于忠义非陛下矜怜其志而使 (第 101b 页)
俗鄙率未知向学公至为陈君臣父子大谊翕然化之
留英十年学者日众 枢密直学士陈襄 行经筵日论荐
当世之士自司马公而下三十三人最后言郑侠小臣
愚直敢言如此是亦发于忠义非陛下矜怜其志而使 (第 101b 页)
列传六十八
王广渊 王陶
陈荐 孙永
陈襄 孙洙
第八十六卷
列传六十九
熊本 沈起
刘彝 (第 29b 页)
王广渊 王陶
陈荐 孙永
陈襄 孙洙
第八十六卷
列传六十九
熊本 沈起
刘彝 (第 29b 页)
求近
功忘其旧学罢谏职吕公著代吕诲为中丞亦力请罢
条例司并青苗等法谏官孙觉李常胡宗愈御史张戬
王子韶 陈襄 程颢皆论安石变法非是以次罢去前宰
相韩琦上疏论青苗之害乞罢诸路提举官依常平旧
法行之奏至安石称疾求分 (第 5a 页)
功忘其旧学罢谏职吕公著代吕诲为中丞亦力请罢
条例司并青苗等法谏官孙觉李常胡宗愈御史张戬
王子韶 陈襄 程颢皆论安石变法非是以次罢去前宰
相韩琦上疏论青苗之害乞罢诸路提举官依常平旧
法行之奏至安石称疾求分 (第 5a 页)
广义(抑观清献之于安石既启其新法之端于前/复抑其新法之弊于后是犹容盗入室而禁)
(其取也得乎/其罢也宜矣)
以韩绛参知政事
(侍御史陈襄 言王安石参预大政首为兴利之说先/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条例司未几升之用是)
(为相而绛继之曾未数月 (第 45b 页)
(其取也得乎/其罢也宜矣)
以韩绛参知政事
(侍御史陈襄 言王安石参预大政首为兴利之说先/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条例司未几升之用是)
(为相而绛继之曾未数月 (第 45b 页)
(名而书杀所以恶而绝之也/则其植人伦之本至深切矣)
十二月以元绛参知政事曾孝宽签书枢密院事
(绛在翰林謟事王安石而安石尝德曾公亮之助已/欲引公亮子孝宽于政地以报之由是二人同升)
罢 直学士院陈襄
(襄福州侯官人举进士历知仙居河阳县留意教化/进县之弟于学或谗之于判府富弼谓其诱邑子以)
(资过客弼疑焉人劝襄毁学舍以塞谤襄不从而讲/说不少解弼由是益奇之及弼相荐诸朝累擢侍御)
(史上疏论青苗之害曰臣观制置司所议莫非引经/以为言而其实则称贷以取利是特管夷吾啇鞅之) …… (第 33b 页)
(缘以害卿也王圭复举轼咏桧诗曰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以为不臣帝曰彼自咏桧尔何)
(预朕事轼遂得轻比舒亶又言驸马都尉王诜辈公/为朋比如盛侨周邠固不足论若司马光张方平范)
(镇 陈襄 刘挚皆略能诵说先王之言而所怀如此可/置而不诛乎帝不从但贬轼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
(置弟辙及诜皆坐谪 (第 46b 页)
十二月以元绛参知政事曾孝宽签书枢密院事
(绛在翰林謟事王安石而安石尝德曾公亮之助已/欲引公亮子孝宽于政地以报之由是二人同升)
罢 直学士院陈襄
(襄福州侯官人举进士历知仙居河阳县留意教化/进县之弟于学或谗之于判府富弼谓其诱邑子以)
(资过客弼疑焉人劝襄毁学舍以塞谤襄不从而讲/说不少解弼由是益奇之及弼相荐诸朝累擢侍御)
(史上疏论青苗之害曰臣观制置司所议莫非引经/以为言而其实则称贷以取利是特管夷吾啇鞅之) …… (第 33b 页)
(缘以害卿也王圭复举轼咏桧诗曰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以为不臣帝曰彼自咏桧尔何)
(预朕事轼遂得轻比舒亶又言驸马都尉王诜辈公/为朋比如盛侨周邠固不足论若司马光张方平范)
(镇 陈襄 刘挚皆略能诵说先王之言而所怀如此可/置而不诛乎帝不从但贬轼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
(置弟辙及诜皆坐谪 (第 46b 页)
如何著力曰孟子固曰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
害则虽未尝忘亦不助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人须能弘然后有容因言 陈
述古先生 云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论西铭曰河南先生言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
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所谓分殊犹孟子 (第 16a 页)
害则虽未尝忘亦不助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人须能弘然后有容因言 陈
述古先生 云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论西铭曰河南先生言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
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所谓分殊犹孟子 (第 16a 页)
功不可忘若四先生在闽倡学于杨罗李朱未起之
日功亦岂可没哉按杨文靖公撰浦城学记曰国家
庆历中诏天下郡县立学是时 陈先生襄 以经术德
义为一时儒宗适主县簿孜孜以教育人材为务又
朱子曾言安定胡氏规模虽稍疏然却广大著实如
(第 1b 页)
孙明复春秋虽过当然占得气象好如 陈古灵 文字
尤好尝过台州见一丰碑说孔子之道甚佳此亦是
时世渐好故此等人出有鲁一变气象其后遂有二 …… (第 1b 页)
者乐祖祭于瞽宗之义欤谨述以俟采择乾隆庚午
九月十四日书
忠文 陈古灵先生襄
(第 3a 页)
陈先生襄 字 (第 3a 页)
述古 侯官人少孤自立出游乡校与郑穆
周希孟陈烈为友一时学者沉溺彫琢之文所谓知天
尽性之说皆迂阔之而莫之讲先 …… (第 3a 页)
知陈州徙杭州入为
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元丰
三年卒年六十四赠少师谥忠文家居古灵时称 古灵
先生先生 莅官所至务兴学校讲求民生利病在经筵
上顾遇甚厚访以人才举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可备心 …… (第 4b 页)
备考
忠肃陈氏莹中诗曰乃翁德望如邱山北斗以南谁可
班熙宁天子自拔擢报君常以人所难忠诚皎皎落諌
疏史臣编缀不敢删当年十语九十用真誉闻随公议
还三十三公半台辅经筵荐墨犹未乾虽然年位俱不
极却得千载声名完荐贤之家门必大来者绳绳知可
观
右司谏陈氏公辅跋云公辅为儿童时闻陈密学先生
名今四十年始遇其长嗣中散来官临海得公遗文而
观焉方熙宁间新法用事大臣以权利笼取天下士而
一时沽荣希进之徒争相倾附公独忠愤激发忘身许
国与君实献可诸公出力排之公有青苗疏论尤详知
此法一行骚动天下胎祸之端自此始使当时从其言
岂复有今日事哉建炎二年九月
县令黄仲实先生颖
黄颖字仲实莆田人尝从 陈襄 学于毗陵质疑于孙莘
老为襄莘老所爱重元祐间举经明行修不就时天下
弗就举者二人而颖其一适莘老为中丞因哲 (第 14b 页)
宗问及
条其学行以对诏降袍笏即家起之更三期母促之行
始调清溪尉历知长泰县剑浦簿郡守方全道以改官
荐力辞请畀同列知长泰县晨兴治事日中与诸生讲
肄有职田谷三百馀石悉与耕民寻权龙溪尉卒二县
士民赍赙金帛其子公坦一无所受公坦举进士官终
通直郎(莆田邑志/ 闽书)
少师傅元通先生楫
傅楫字元通仙游人少自刻励从孙觉 陈襄 学襄女妻
之治平四年登进士调杨州司户参军杨守遇僚属厉
甚楫遇事未尝希守意至捕其从者寘法守内不能平 …… (第 15a 页)
祭酒郑闳中先生穆
郑先生穆字闳中侯官人好学深造心仁气正勇于为
义进退容止动依礼经门人从学以千数四冠乡书遂
登皇祐五年进士第主簿寿安召为国子监直讲积官
太常博士乞纳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从之改集贤较
理求外补通判汾州熙宁三年召为岐王侍讲嘉王出
阁改诸王侍讲府僚阙员 御史陈襄 请择人神宗曰如
郑穆德行乃宜左右凡居馆阁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纪
非公事未尝及执政之门讲说有法岐嘉二王咸敬 …… (第 18b 页)
教授陈季慈先生烈
陈先生烈字季慈侯官人性孝友居亲丧勺饮不入口
者五日自壮及老奉事如生学行端饬动据礼文里中
贤父兄以训子弟必举先生言行示之冠婚丧祭请而
后行从学者常数百乡荐试京师不遇遂绝意仕进仁
宗屡诏不起曰吾学未成也公卿郡守乡老交章称贤
嘉祐中以为本州教授欧阳修司马光等言于朝右为
国子直讲皆不就 陈襄 荐先生心仁气刚才智笃越学
圣人之言而践其实稽先王之法而适于时博通群经
尤明典礼文章渊源浩博肆笔而成求 …… (第 20b 页)
光禄刘执中先生彝学𣲖
按宋初三山刘执中与 陈古灵 周希孟诸先生皆以
经学为邑人倡其时周程尚隐濂洛三山前辈之学
以经鸣者皆渊源于四先生及先生云
(第 31b 页)
日功亦岂可没哉按杨文靖公撰浦城学记曰国家
庆历中诏天下郡县立学是时 陈先生襄 以经术德
义为一时儒宗适主县簿孜孜以教育人材为务又
朱子曾言安定胡氏规模虽稍疏然却广大著实如
(第 1b 页)
孙明复春秋虽过当然占得气象好如 陈古灵 文字
尤好尝过台州见一丰碑说孔子之道甚佳此亦是
时世渐好故此等人出有鲁一变气象其后遂有二 …… (第 1b 页)
者乐祖祭于瞽宗之义欤谨述以俟采择乾隆庚午
九月十四日书
忠文 陈古灵先生襄
(第 3a 页)
陈先生襄 字 (第 3a 页)
述古 侯官人少孤自立出游乡校与郑穆
周希孟陈烈为友一时学者沉溺彫琢之文所谓知天
尽性之说皆迂阔之而莫之讲先 …… (第 3a 页)
知陈州徙杭州入为
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元丰
三年卒年六十四赠少师谥忠文家居古灵时称 古灵
先生先生 莅官所至务兴学校讲求民生利病在经筵
上顾遇甚厚访以人才举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可备心 …… (第 4b 页)
备考
忠肃陈氏莹中诗曰乃翁德望如邱山北斗以南谁可
班熙宁天子自拔擢报君常以人所难忠诚皎皎落諌
疏史臣编缀不敢删当年十语九十用真誉闻随公议
还三十三公半台辅经筵荐墨犹未乾虽然年位俱不
极却得千载声名完荐贤之家门必大来者绳绳知可
观
右司谏陈氏公辅跋云公辅为儿童时闻陈密学先生
名今四十年始遇其长嗣中散来官临海得公遗文而
观焉方熙宁间新法用事大臣以权利笼取天下士而
一时沽荣希进之徒争相倾附公独忠愤激发忘身许
国与君实献可诸公出力排之公有青苗疏论尤详知
此法一行骚动天下胎祸之端自此始使当时从其言
岂复有今日事哉建炎二年九月
县令黄仲实先生颖
黄颖字仲实莆田人尝从 陈襄 学于毗陵质疑于孙莘
老为襄莘老所爱重元祐间举经明行修不就时天下
弗就举者二人而颖其一适莘老为中丞因哲 (第 14b 页)
宗问及
条其学行以对诏降袍笏即家起之更三期母促之行
始调清溪尉历知长泰县剑浦簿郡守方全道以改官
荐力辞请畀同列知长泰县晨兴治事日中与诸生讲
肄有职田谷三百馀石悉与耕民寻权龙溪尉卒二县
士民赍赙金帛其子公坦一无所受公坦举进士官终
通直郎(莆田邑志/ 闽书)
少师傅元通先生楫
傅楫字元通仙游人少自刻励从孙觉 陈襄 学襄女妻
之治平四年登进士调杨州司户参军杨守遇僚属厉
甚楫遇事未尝希守意至捕其从者寘法守内不能平 …… (第 15a 页)
祭酒郑闳中先生穆
郑先生穆字闳中侯官人好学深造心仁气正勇于为
义进退容止动依礼经门人从学以千数四冠乡书遂
登皇祐五年进士第主簿寿安召为国子监直讲积官
太常博士乞纳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从之改集贤较
理求外补通判汾州熙宁三年召为岐王侍讲嘉王出
阁改诸王侍讲府僚阙员 御史陈襄 请择人神宗曰如
郑穆德行乃宜左右凡居馆阁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纪
非公事未尝及执政之门讲说有法岐嘉二王咸敬 …… (第 18b 页)
教授陈季慈先生烈
陈先生烈字季慈侯官人性孝友居亲丧勺饮不入口
者五日自壮及老奉事如生学行端饬动据礼文里中
贤父兄以训子弟必举先生言行示之冠婚丧祭请而
后行从学者常数百乡荐试京师不遇遂绝意仕进仁
宗屡诏不起曰吾学未成也公卿郡守乡老交章称贤
嘉祐中以为本州教授欧阳修司马光等言于朝右为
国子直讲皆不就 陈襄 荐先生心仁气刚才智笃越学
圣人之言而践其实稽先王之法而适于时博通群经
尤明典礼文章渊源浩博肆笔而成求 …… (第 20b 页)
光禄刘执中先生彝学𣲖
按宋初三山刘执中与 陈古灵 周希孟诸先生皆以
经学为邑人倡其时周程尚隐濂洛三山前辈之学
以经鸣者皆渊源于四先生及先生云
(第 31b 页)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二
广平府知府李清馥撰
吴闻过先生海学派
邵氏铜撰闻过斋集序略曰闽自 陈述古 季慈郑闳
中周公辟刘执中五先生倡道于前继而杨龟山罗
仲素李延平三先生出至朱夫子集群贤之大成益
(第 1a 页)
广平府知府李清馥撰
吴闻过先生海学派
邵氏铜撰闻过斋集序略曰闽自 陈述古 季慈郑闳
中周公辟刘执中五先生倡道于前继而杨龟山罗
仲素李延平三先生出至朱夫子集群贤之大成益
(第 1a 页)
轼所为传上溯田何伏生申公高堂生不没
其传经之功中及董仲舒韩愈诸人不汲其
明道之功于宋则胡瑗孙复石介刘敞 陈襄
虽轨辙稍殊亦并见甄录绝不存门户之见
可谓得圣贤之大公其以迁就利禄削扬雄
马融以祖尚元 (第 1b 页)
其传经之功中及董仲舒韩愈诸人不汲其
明道之功于宋则胡瑗孙复石介刘敞 陈襄
虽轨辙稍殊亦并见甄录绝不存门户之见
可谓得圣贤之大公其以迁就利禄削扬雄
马融以祖尚元 (第 1b 页)
表率日与讲说圣贤修已治人之道及差发南
昌军事数诣郡学与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
其留心教化何若斯之亟也他如 陈襄 之令仙
居蔡襄之守泉州刘珙之知潭州皆以劝学兴
善为急务况司成之职专在教人而可以自怠
(第 64b 页)
昌军事数诣郡学与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
其留心教化何若斯之亟也他如 陈襄 之令仙
居蔡襄之守泉州刘珙之知潭州皆以劝学兴
善为急务况司成之职专在教人而可以自怠
(第 64b 页)
职见当时议者以合祭为非礼神宗下礼文所详定
而臣寮所见不同或欲省仪卫均赐予而以乘舆躬行
一至北郊者 陈襄 之议也或欲乘舆亲行南郊七日
戒之后三日宿之时宿太庙以告祖宗宿北郊以祭
地祗宿南郊以祭天神者李清臣 (第 26b 页)
而臣寮所见不同或欲省仪卫均赐予而以乘舆躬行
一至北郊者 陈襄 之议也或欲乘舆亲行南郊七日
戒之后三日宿之时宿太庙以告祖宗宿北郊以祭
地祗宿南郊以祭天神者李清臣 (第 2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