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論語類
經解類
樂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別史類
傳記類
時令類
法制類
詔令類
雜史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術數類
譜錄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曲類
楚辭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中觀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乎前不能汨之故夫子释彖之辞不曰艮其背而
曰艮其止其意可见(荅 朱/元晦)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
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
其身行其庭 (第 6a 页)
曰艮其止其意可见(荅 朱/元晦)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
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
其身行其庭 (第 6a 页)
恐非为卜筮专为此书当此爻象如此处之则吉
如此处之则凶圣人所以示后世若筮得之者固
当如此处盖其理不可违而卜筮固在其中矣(答 朱)
(元晦/ 书)
白云郭氏曰言则用其辞动则用其变制器用其
象卜筮用其占圣人用易之道又有是四焉者故 (第 3a 页)
如此处之则凶圣人所以示后世若筮得之者固
当如此处盖其理不可违而卜筮固在其中矣(答 朱)
(元晦/ 书)
白云郭氏曰言则用其辞动则用其变制器用其
象卜筮用其占圣人用易之道又有是四焉者故 (第 3a 页)
不害为中月)
(郑氏特据丧服小记中一以上学记中年考校两文释中为閒遂定为二十七月实与经不合然先儒司马光 朱元晦 皆知王)
(说为是而不敢昌言正之者亲丧宁厚且相延已久不容猝变也)又同澹荀子非十二子篇神禫其辞 (集韵 (第 47a 页)
(郑氏特据丧服小记中一以上学记中年考校两文释中为閒遂定为二十七月实与经不合然先儒司马光 朱元晦 皆知王)
(说为是而不敢昌言正之者亲丧宁厚且相延已久不容猝变也)又同澹荀子非十二子篇神禫其辞 (集韵 (第 47a 页)
左思魏都赋冒六英五茎(又山名韩诗外传秦穆公将田而丧其马求三日而得之于茎山之阳)又广韵鸟茎切直音于
(京切并音莺草名尔雅释草姚茎涂荠)六书正讹别作䪫非 莗(集韵类篇并昌遮切音车莗葥草名)按莗本作车
(即芣苢也)䓌(唐韵职吏切音志远䓌药草本作志)䓍(唐韵胡簳切音旱玉篇草名食物本草䓍菜柔茎细叶三)
(月开花黄色结细角角内有细子根叶皆可食俗呼辣米菜林洪山家清供 朱晦庵 饮后辄以䓍菜供蔬品旴江建阳严陵人)
(皆喜食之)莘(集韵斯人切音辛细莘药草正字通莘草生山泽如蒲黄叶如 (第 41a 页)
(京切并音莺草名尔雅释草姚茎涂荠)六书正讹别作䪫非 莗(集韵类篇并昌遮切音车莗葥草名)按莗本作车
(即芣苢也)䓌(唐韵职吏切音志远䓌药草本作志)䓍(唐韵胡簳切音旱玉篇草名食物本草䓍菜柔茎细叶三)
(月开花黄色结细角角内有细子根叶皆可食俗呼辣米菜林洪山家清供 朱晦庵 饮后辄以䓍菜供蔬品旴江建阳严陵人)
(皆喜食之)莘(集韵斯人切音辛细莘药草正字通莘草生山泽如蒲黄叶如 (第 41a 页)
类虽在曲礼之中而不得谓之变礼其说误也
王氏应麟曰三礼义宗云仪礼十七篇吉礼三凶礼四
宾礼三嘉礼七军礼皆亡礼器注曲礼谓今礼也即
指仪礼而仪礼疏云亦名曲礼(晋荀崧/亦云) 朱文公 从汉
书臣瓒注谓仪礼乃经礼也曲礼皆微文小节如今
曲礼少仪内则玉藻弟子职所谓威仪三千也
敖氏继公曰 …… (第 20b 页)
书乾道间有张淳如订其讹为仪礼释讹淳熙中李
如圭为集释出入经传又为纲目以别章句之指为
释宫以论宫室之制 朱熹 尝与之校定礼书盖习于
礼者
魏氏了翁曰李氏仪礼集释功夫致密附以古音至不 …… (第 33a 页)
书者如登太华临沧溟望其峻深既前且却此所以
苦其难也虽然莫难明于易可以象而求莫难读于
仪礼可以图而见图亦象也复曩时从先师 朱文公
读仪礼求其辞而不可得则拟为图以象之图成而
义显凡位之先后秩序物之轻重权衡礼之恭逊文
明仁之忠厚恳 (第 46b 页)
王氏应麟曰三礼义宗云仪礼十七篇吉礼三凶礼四
宾礼三嘉礼七军礼皆亡礼器注曲礼谓今礼也即
指仪礼而仪礼疏云亦名曲礼(晋荀崧/亦云) 朱文公 从汉
书臣瓒注谓仪礼乃经礼也曲礼皆微文小节如今
曲礼少仪内则玉藻弟子职所谓威仪三千也
敖氏继公曰 …… (第 20b 页)
书乾道间有张淳如订其讹为仪礼释讹淳熙中李
如圭为集释出入经传又为纲目以别章句之指为
释宫以论宫室之制 朱熹 尝与之校定礼书盖习于
礼者
魏氏了翁曰李氏仪礼集释功夫致密附以古音至不 …… (第 33a 页)
书者如登太华临沧溟望其峻深既前且却此所以
苦其难也虽然莫难明于易可以象而求莫难读于
仪礼可以图而见图亦象也复曩时从先师 朱文公
读仪礼求其辞而不可得则拟为图以象之图成而
义显凡位之先后秩序物之轻重权衡礼之恭逊文
明仁之忠厚恳 (第 46b 页)
王氏应麟曰二十为字未呼伯仲至五十乃加呼之
此仪礼贾疏也二十已有伯某甫仲叔季虽云伯仲
皆配某甫而言至五十直呼伯仲此礼记孔疏也 朱
文公
曰疑孔疏是石林(叶梦/得号)谓五十为大夫去某甫
言伯仲而冠以字如南仲荣叔南季之类然仲山甫
尹吉甫 (第 44b 页)
此仪礼贾疏也二十已有伯某甫仲叔季虽云伯仲
皆配某甫而言至五十直呼伯仲此礼记孔疏也 朱
文公
言伯仲而冠以字如南仲荣叔南季之类然仲山甫
尹吉甫 (第 44b 页)
如之虽过山陵不去衰服庶恊古之制缘先王恤典
节文甚明必欲循古则又非特如臣僚所言故事而已
绍熙五年焕章阁 待制朱熹 言臣闻三年之丧齐疏
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无贵贱之殊而礼
经敕令子为父嫡孙承重为祖父皆斩衰三 (第 83a 页)
节文甚明必欲循古则又非特如臣僚所言故事而已
绍熙五年焕章阁 待制朱熹 言臣闻三年之丧齐疏
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无贵贱之殊而礼
经敕令子为父嫡孙承重为祖父皆斩衰三 (第 83a 页)
(年孝宗之丧光宗有疾不能即位行礼宁宗以适孙/承重而发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云高宗之丧孝宗为)
(三年服及孝宗之丧有司请于易月之外用漆纱浅/黄之制盖循绍兴以前之旧 朱文公 后入不以为然)
(奏言今已往之失不及追改唯有将来启攒发引礼/当复用初丧之服则其变除之节尚有可议望明 (第 76a 页)
(三年服及孝宗之丧有司请于易月之外用漆纱浅/黄之制盖循绍兴以前之旧 朱文公 后入不以为然)
(奏言今已往之失不及追改唯有将来启攒发引礼/当复用初丧之服则其变除之节尚有可议望明 (第 76a 页)
子者其视夫子子贡何如而遂相为服也先儒谓师
不立服不可立此说是也然则吊服加麻出入常绖
者非与曰昔者 朱文公 之丧黄文肃公为其师加麻
制如深衣用冠绖何文定公之丧王文宪公服深衣
加带绖冠加丝许文定公薨蒲人王楫 (第 58b 页)
不立服不可立此说是也然则吊服加麻出入常绖
者非与曰昔者 朱文公 之丧黄文肃公为其师加麻
制如深衣用冠绖何文定公之丧王文宪公服深衣
加带绖冠加丝许文定公薨蒲人王楫 (第 58b 页)
此法有二出史记律书者是三分损益法出淮南子
书者非三分损益法故律数颇不同今并载之
其一出史记律书
原文误字 朱熹 蔡元定皆辨之已详兹不复载但载
乘除所得之数
黄钟长八寸一分
旧法置黄钟为实下生者二因三归 …… (第 13b 页)
后汉志注引礼运古注曰宫数八十一黄钟长九寸
九九八十一也三分宫去一生徵徵数五十四林钟
长六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徵益一生商商数七十
二太蔟长八寸八九七十二也三分商去一生羽羽
数四十八南吕长五寸三分寸之一五九四十五又
三分寸之一为四十八也三分羽益一生角角数六
十四姑洗长七寸九分寸之一七九六十三又九分
寸之一为六十四也三分角去一生变宫三分变宫
益一生变徵自此已后则随月而变所谓还相为宫
臣按右一节乃九分为寸之旧法也语简义精为律
学之切要然今本十三经礼记注疏中无此文不可
考也 朱熹 蔡元定皆宗九分为寸之法而不引此
为證盖未之详考耳
纵黍八十一分律依旧法算(命作九寸) …… (第 20a 页)
汉律历之学无出其右者皆谓黄钟九寸即是八十一
分世儒不信何也 朱熹 蔡元定始能表章九分为寸之
法有功律学亦多但未勘破王莽刘歆班固之谬是犹
有遗憾焉 (第 34a 页)
书者非三分损益法故律数颇不同今并载之
其一出史记律书
原文误字 朱熹 蔡元定皆辨之已详兹不复载但载
乘除所得之数
黄钟长八寸一分
旧法置黄钟为实下生者二因三归 …… (第 13b 页)
后汉志注引礼运古注曰宫数八十一黄钟长九寸
九九八十一也三分宫去一生徵徵数五十四林钟
长六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徵益一生商商数七十
二太蔟长八寸八九七十二也三分商去一生羽羽
数四十八南吕长五寸三分寸之一五九四十五又
三分寸之一为四十八也三分羽益一生角角数六
十四姑洗长七寸九分寸之一七九六十三又九分
寸之一为六十四也三分角去一生变宫三分变宫
益一生变徵自此已后则随月而变所谓还相为宫
臣按右一节乃九分为寸之旧法也语简义精为律
学之切要然今本十三经礼记注疏中无此文不可
考也 朱熹 蔡元定皆宗九分为寸之法而不引此
为證盖未之详考耳
纵黍八十一分律依旧法算(命作九寸) …… (第 20a 页)
汉律历之学无出其右者皆谓黄钟九寸即是八十一
分世儒不信何也 朱熹 蔡元定始能表章九分为寸之
法有功律学亦多但未勘破王莽刘歆班固之谬是犹
有遗憾焉 (第 34a 页)
雅乐失传赖琴及笙二器尚在虽与古律不无异同若
与歌声高下相恊虽不中不远矣以人声为律准虽百
世可知也诗不云乎鼓瑟鼓琴笙磬同音盖笙与琴瑟
一堂之乐也以笙定琴以琴定瑟以琴瑟恊歌咏以定
八音则雅乐可兴矣古人琴瑟定弦皆以笙管为准后
汉志所谓弦以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琴有八十四
声置八十四以十二除之得七是知每均当具七音自
隋何妥建议废旋宫法由是已来世俗琴士不识七音
为均之琴惟笙皆是七音为均郤无五音为均之笙援
笙为琴瑟作證不亦深切著明乎 朱熹 蔡元定皆不非
七音陈𤾉何人乃敢非之乐记曰不知声者不可与言 (第 1b 页)
与歌声高下相恊虽不中不远矣以人声为律准虽百
世可知也诗不云乎鼓瑟鼓琴笙磬同音盖笙与琴瑟
一堂之乐也以笙定琴以琴定瑟以琴瑟恊歌咏以定
八音则雅乐可兴矣古人琴瑟定弦皆以笙管为准后
汉志所谓弦以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琴有八十四
声置八十四以十二除之得七是知每均当具七音自
隋何妥建议废旋宫法由是已来世俗琴士不识七音
为均之琴惟笙皆是七音为均郤无五音为均之笙援
笙为琴瑟作證不亦深切著明乎 朱熹 蔡元定皆不非
七音陈𤾉何人乃敢非之乐记曰不知声者不可与言 (第 1b 页)
学乐先丝造乐先竹何也堂上之乐以丝为尊堂下
之乐以竹为首是故经云登歌下管管之言下犹歌
之言登也古人非歌不弦非弦不歌歌弦皆不徒作
乃其常也徒歌徒弦则其变也故尔雅释乐曰徒歌
谓之谣徒鼓瑟谓之步更其名以别之著其变也学
歌则必先琴瑟故传有之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
博依不能安诗弦在诗之前诗在弦之后是知学乐
先丝音矣虽然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盖弦有缓急非
管无以定定弦须用管必然之理也故知造乐先竹
音矣八音之中竹与匏土此三者系口吹馀五者则
非也故 朱熹 之说曰音律只是气人亦只是气故相
关又曰大抵天人无间如云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 …… (第 5a 页)
右按虞庭竹音之器但云下管及云箫韶而已则
此二器岂非竹音之领袖欤诗云箫管备举此之
谓也夫律与管盖一物而二名若管与箫则大同
而小异特而吹之是谓之管编而吹之是谓之箫
亦犹钟磬之有特有编也是故钟磬及箫皆以十
六枚为一具或谓以二十三枚为一具者非也箫
即是管管即是律其长短广狭皆与算术合上文
律管条内载之详矣如法造成律管而削治其两
旁鳔令坚固是名箫耳朱唇象带之说见文选洞
箫赋古未必尽然也聊引此以證箫之有椟者非
也
古箫考證
按 朱熹 语录曰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
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其长短管数经典无明文
而见于傅注者不过应劭郭璞二 …… (第 21b 页)
是也张博
望入西域始传摩诃兜勒之曲自汉以来惟鼓吹部
用之不入雅乐近代太常误以横吹为笛而呼笛为
长箫故 朱熹 语录曰今呼箫者乃古之笛惟排箫乃 …… (第 33b 页)
孙炎曰
篪声悲沂悲也释名曰篪啼也声如婴儿啼郑司农
注周礼云篪七孔盖不数其上出者故七也疏家之
说如此按 朱熹 诗传曰篪长尺四寸围三寸七孔一
孔上出径三分凡八孔横吹之今观此器连吹孔惟
七孔先儒以为八孔盖因广雅之说 (第 38a 页)
之乐以竹为首是故经云登歌下管管之言下犹歌
之言登也古人非歌不弦非弦不歌歌弦皆不徒作
乃其常也徒歌徒弦则其变也故尔雅释乐曰徒歌
谓之谣徒鼓瑟谓之步更其名以别之著其变也学
歌则必先琴瑟故传有之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
博依不能安诗弦在诗之前诗在弦之后是知学乐
先丝音矣虽然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盖弦有缓急非
管无以定定弦须用管必然之理也故知造乐先竹
音矣八音之中竹与匏土此三者系口吹馀五者则
非也故 朱熹 之说曰音律只是气人亦只是气故相
关又曰大抵天人无间如云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 …… (第 5a 页)
右按虞庭竹音之器但云下管及云箫韶而已则
此二器岂非竹音之领袖欤诗云箫管备举此之
谓也夫律与管盖一物而二名若管与箫则大同
而小异特而吹之是谓之管编而吹之是谓之箫
亦犹钟磬之有特有编也是故钟磬及箫皆以十
六枚为一具或谓以二十三枚为一具者非也箫
即是管管即是律其长短广狭皆与算术合上文
律管条内载之详矣如法造成律管而削治其两
旁鳔令坚固是名箫耳朱唇象带之说见文选洞
箫赋古未必尽然也聊引此以證箫之有椟者非
也
古箫考證
按 朱熹 语录曰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
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其长短管数经典无明文
而见于傅注者不过应劭郭璞二 …… (第 21b 页)
是也张博
望入西域始传摩诃兜勒之曲自汉以来惟鼓吹部
用之不入雅乐近代太常误以横吹为笛而呼笛为
长箫故 朱熹 语录曰今呼箫者乃古之笛惟排箫乃 …… (第 33b 页)
孙炎曰
篪声悲沂悲也释名曰篪啼也声如婴儿啼郑司农
注周礼云篪七孔盖不数其上出者故七也疏家之
说如此按 朱熹 诗传曰篪长尺四寸围三寸七孔一
孔上出径三分凡八孔横吹之今观此器连吹孔惟
七孔先儒以为八孔盖因广雅之说 (第 3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