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論語類
經解類
樂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別史類
傳記類
時令類
法制類
詔令類
雜史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術數類
譜錄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曲類
楚辭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中觀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过期矣议者欲更持禫两月不知用何典礼若曰适/孙承重则太上圣躬亦已康复于宫中自行二十七)
 (月之重服而陛下又行之是丧有二孤也诏侍从台/谏给舍集议时 朱熹
上议以纮言为非而未有以折)
 (之后读礼记正义丧服小记为祖后者条因自识于/本议之末云云详见第二十一卷 (第 24b 页)
 (之矣何则品官丧礼载于会典与律例并行皆令甲/之书也谁谓非制邪昔子路笑朝祥而暮歌者夫子)
 (曰尔责于人终无己夫 朱元晦
亦曰禫说当从王肃/于礼为合夫圣贤岂居于薄哉礼贵得中不必求过)
 (今欲执法家之议而于郑氏间月/之禫复 (第 19a 页)
 (司马公书仪曰括发先用麻绳撮髻又以布为头𢄼/齐衰以下皆免用布或缝绢广寸妇人髽亦纽麻为)
 (绳齐衰以下亦用布绢皆如幓头之制自项向前交/于额上却绕髻如著幓头也 先师 朱文公
曰仪礼)
 (注疏以男子括发与免及妇人髽皆如著幓头然幓/头如今之掠头编子自项而前交于额上却绕髻也) (第 24b 页)
    之制当与此参看





 (先师 朱文公
曰首绖右本在上者齐衰绖之制以麻/根处著头右边而从额前向左围向头后却就右边)
 (元麻根处相接即以麻尾 (第 8a 页)
 日启封则家庙等数事语不及他

  朱熹
撰张忠献公浚行状公荐享祖考既奠而跌公
 起叹曰吾大命不远矣手两家事付两子且定祭祀
 昏丧之礼俾遵守曰 …… (第 19a 页)
 程端蒙墓志方疾革时手书来曰端蒙死不恨恨不
 克终养而卒业于门耳然已无可言愿先生自爱早
 就群书以俟来哲世不我知天岂亦不我知也哉 朱熹
傅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念德黄干拳
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翼日正坐整衣冠就枕而

 朱子节要先 (第 21b 页)
 (祔若卒哭而祔三年却都无事了且礼卒哭犹存朝/夕哭若既祔则无主在寝哭于何所张横渠亦云丧)
 (须三年后袷祭于庙遂奉祧主归夹室迁主新主皆/归庙此程张二儒皆不从卒哭而祔也 朱文公
尝谓)
 (横渠此言似得礼意故于家礼告祔于卒哭而祔庙/于大祥盖两从焉虽然礼顺人情因时损益若卒哭) (第 53b 页)
 (何基荅庄行之问主式若主式古无傅只安昌公荀/氏始有祠版而温公因之然字己舛讹分寸不中度)

 (难于据从程子始创为定式有所法象已极精确然/陷中亦不言定寸至高氏仪始言阔一寸长六寸 朱)
 (文公
又云当深四方若亡者官号字多则不必拘六/寸之制温公仪韬以囊考紫妣绯者亦是以意裁之)
 (见小祥篇首所谓 …… (第 30b 页)
 (高曾祖考无以分别故用主以识之今不用而独用主/正如今之乡饮主宾介僎之帖独有帖而无人也)
 (敖英东郭赘言古人祠堂或祀木主或祀小影程伊/川 朱晦庵
以主司马温公吕东莱以影盖主者神之)
 (栖也影者神之像也我朝刘文安公不用主不用/影止用一轴大书三代考 (第 44a 页)
 (柴绍炳孝子丧父有继母讣不称哀议近世孝子讣/状丧父称孤子丧母称哀子父母并丧则称孤哀子)
 (其说本于宋司马光载诸儒家礼 朱熹
亦是之比有/丧父而继母在者其讣状疑所署或欲并称孤哀或)
 (欲去哀称孤客未能决质于予予应之曰有继母在 (第 32a 页)
 (以即位康王之所受顾命也夫宅忧谅阴使冢宰听/政不行已久矣视事而素冠麻衣绖退则衰服亦义)
 (起也故 朱元晦
亦取之夫不可旷年无君也故定位/于既殡不可一年二君也故改元于来年故春秋王)
 (侯初丧之年不称君求赙求 (第 44b 页)
 

赵炳族葬图说凡为葬五世之茔当以祖墓分心南北
空四十五步使可容昭穆之位分心空五十四步可容
男女之殇位东西不必预分临时量所葬人数裁酌又
曰宗法之坏久矣人之族属散无统纪虽奉先之祀仅
申于四亲而袒免以还不复相录能知同享其所自出
者寡矣幸而周礼不泯族葬之类犹有一二存者如祖
茔拜埽疏远咸集馂福胙相劳苦序间阔尚可见同宗
之意也但葬者惑于流俗困于拘忌冢墓丛杂昭穆淆

乱使不可辨识又或子孙丰显耻葬下列别建兆域以
远其祖是皆可恨也今取墓大夫冢人之义参酌时宜
为之图既藏于祠室以遗宗人俾凡有丧案图下葬无
事纷纷之说焉盖家之祭止于高曾祖考亲亲也(案 朱/文公)
(
家礼祠堂为四龛以奉先世高祖考妣居后西第一龛/曾祖考妣次之祖考妣又次之考妣居东龛嗣于易世)
(则递迁祧 …… (第 14a 页)
 (鲁亦合也今邹县有孟母墓而别无孟父墓盖当时/合葬于是世止以母名之耳或云合葬非古以舜葬)
 (苍梧三妃未从为徵又谓 朱紫阳
之葬其父母各自/为坟相距百里夫苍梧之事此古未定制若 (第 26a 页)
紫阳
隔)
 (别二亲以邀地灵悉出后世青乌家之言非所当口/实也嗟乎立身行礼以周公孔孟为折衷事死如生)
 ( …… (第 26a 页)
 (而下头北足南首丘而向明也男左女右从昭穆也/棺外四围空隙俱用糯粥调纯石灰轻轻筑实之毋)
 (使震动棺中棺盖上亦然与砖圹平乃覆石盖 朱紫/阳
所谓实葬永无客水之侵后虽地震亦不动也寿)
 (圹须用细土填实他时临用取去之盖石泯缝免使/客水得入 (第 33a 页)
 (堪舆家谓点穴不错丝毫是矣然一墓子孙皆钟一/气吉凶祸福寿夭贵贱未必人人皆同又何邪故择)
 (地宜先形胜以安死者之体魄而生者之福利非所/问 朱元晦
一代名儒乃不胜其福利之心而葬父母)
 (于两地是平生之一迷也吾不能为贤者讳之欲礼/士葬不逾月今也子孙 (第 29b 页)
 (有不合庙祭者宜许上墓拜埽亦未闻祭也后唐庄/宗每岁寒食出祭谓之破散风流迄今莫有正之者)
 (吁可怪已曰 考亭先生
家礼世皆遵用之而墓祭之/仪亦具焉审非礼先生何以取之曰家礼本诸仪礼)
 (与温公书仪程氏遗书而作仪礼无 (第 31a 页)
 图勿拘远近之分毋惑阴阳之说择平原高燥之地
 为大行深固之藏崇建陵台悉遵旧制陛下尽送终
 之礼寿皇享万世之安臣子不胜幸甚
 朱子大全集具位臣 朱熹
准尚书吏部牒十月九日
 𣪁宫覆案使孙逢吉状定到大行至尊寿皇圣帝神
 穴事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令侍从台 …… (第 18b 页)
 言哉惟陛下详赐省察断然行之则天下万世不胜

 幸甚谨录奏闻
 朝野杂记绍熙末将营永阜陵赵子直以思陵之旁
 土薄水浅议卜于临安之中军寨 朱晦翁
亦乞于近
 畿改卜众议不同复祔于会稽之域其后遂建永崇
 陵焉
 孝宗将殡子直为枢密使建议以攒宫本非永 …… (第 25b 页)
 内外不便皆主速葬之说乃诏侍从台谏限三日集

 议议者皆言神穴未安自合展期改卜况朝廷礼文
 何尝尽循古制岂必拘七月之期奏刘德修所草也
  朱晦翁
时在经筵复上奏论台史国音之说不可信
 又言今穴视前穴高一尺一寸五分则是开至六尺
 一寸五分即与旧穴五 …… (第 26b 页)
 地理出于江西福建为尤盛望下两路帅臣监司疾
 速搜访量给路费多差人兵轿马津遣赴阙令于畿
 甸广行相视或谓 晦翁
之意似属蔡元定季通也所
 谓国音者盖近世庸妄之说以五音尽类群姓而谓
 冢地向背各有其宜以国姓论之必当 (第 27a 页)
用离山坐南
 向北之地 晦翁
谓以礼而言则死者北首若以术言
 则凡择地者必论主势之强弱风气之聚散水土之 (第 27a 页)
 墓铭举例柳宗元有韦夫人坟记云祔而不合大葬

 未利以俟盖实权厝志也题书坟记又一例也
   墓记
 墓铭举例 朱文公
有刘枢密墓记又有范直阁墓记
 题书墓记同柳文韦夫人坟记例也
   圹记
 墓铭举例 (第 32b 页)
朱文公
有知县何公圹记又有亡嗣子圹
 记题书圹记同韩文女挐圹铭例也
   墓砖文 (第 32b 页)
   埋铭
 墓铭举例朱子有女已埋铭无序同韩文试大理评
 事胡君铭例题书埋铭又一例也
 陈瓘有侍郎邹公埋铭同 朱文公
女已埋铭例彼但
 铭而不序此序而无铭又一例也
   石椁铭
 博物志卫灵公葬得石椁铭不逢箕子灵公夺我 (第 8a 页)
 游者皆不为执事安谅执事之心亦未必自安也夫
 苟不安何惮而不幡然改之乎于此而改其所以感
 发诸生亦不细矣吴幼清题 朱文公
荅陈正己讲学
 帖后云大功废业况服齐斩乎古人居父母之丧三
 年不为礼三年不为乐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 (第 32a 页)
    十七月服内己经安葬并取地师坟丁土工
    结状一并申报如无结状不准赴试余在礼
    部见之叹其风俗近古是 考亭
教思未坠然
    是笃终之礼岂可独使闽士无憾宜推行于
    诸布政使司一体饬遵者也
 (张尔岐后 (第 22a 页)
 所谓礼之文者岂可不载述以诏后哉
杨氏复曰圣人胸中制作之妙尽天理节文之详经纬
 弥纶混成全体竭天下之心思莫能至焉是故其义
 密其辞严骤读其书者苦其难也复曩从 朱文公

 仪礼求其辞而不得则拟为图以象之图成而义显
 凡位之先后秩序物之轻重权衡礼之恭逊文明仁
 之忠厚 …… (第 16b 页)
 图解又复过略而文公初志将欲通经及诸史志会
 要等书与夫开元开宝政和礼斟酌损益以为百王
 之大法而志则未遂今得 考亭
以来诸名儒参校订
 定墨本拟板行以便流布仍于所补仪礼各卷篇目
 之下参以历代沿革之制又关洛以来诸儒折 (第 34a 页)
  仁义亦犹元可以包四德而与亨利贞俱列仁可
  以包四端而与义礼智同称此所谓合之不浑离
  之不散者也(与 朱元/晦
书)
初九潜龙勿用
 伊川先生曰下爻为初九阳数之盛故以名阳爻理
 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乾以龙为象龙之为 (第 23a 页)
  然发生岂有障碍故曰复亨然善端初生全在爱
  惜保护不可戕损方能德聚而不孤所以继之以
  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易/说) 又荅 朱元晦
书近事颇 (第 2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