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論語類
經解類
樂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別史類
傳記類
時令類
法制類
詔令類
雜史類
紀事本末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術數類
譜錄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曲類
楚辭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中觀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大集部類
般若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孟子曰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也者终条理也
孟子论始终条理以一音之始终言之非指一奏
之始终也柷敔为一奏之始终金玉为一音之始
终前音之玉继以后音之金金而复玉玉而复金
欲其相连不欲其间断是谓绎如也以成若小有
间断则不成片段与造化之气不相贯而不成乐
矣钟以定其高磬以节其永人知高下之间不可
以或僭未知永短之间尤不可以或爽故曰歌永

言又曰依我磬声盖言歌声与八音皆依磬声以
为之迟速磬若急时则无永磬若缓时则过永无
永则佻过永则靡故舜命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夔乃戛击鸣球搏拊琴瑟致神人之昭格夫八音
皆能感物而舜能感神人之盛独归于击石者磬
终八音之条理故也后世钟磬齐击殊失始终条
理之义则磬声一依于钟声不能为八音之所依
矣故 朱熹文
集曰金声而玉振之者此以乐明之 …… (第 42a 页)
敢学则古之礼乐所以绝传也 朱熹
有言今之士大
夫问以五音十二律无能晓者要之当立乐学使士
大夫习之久后必有精通者出臣愚窃谓立学不便
只 …… (第 77b 页)
  凡合乐每诗一篇之首击柷三声一章之首播鼗
三通一句之首击镛一声一字之首击钟一声一
倡之尾一和之首击磬一声每吹一声琴弹三十
二声瑟亦如之每一句毕𣌾鼓一声应鞞一声大

鼓三声应鞞间之次句首击镛次章首播鼗皆同
前也至一篇终然后擽敔宋元已来先击敔三声
而后擽三声共为六声今考先儒原无此说但擽
三声不击敔者是为得之(合乐有谱详见外篇杂篇)

  臣谨按 朱熹
曰古者教法礼乐射御书数不可阙
一就中乐之教尤亲切夔教胄子只用乐大司徒
之职也是用乐盖是教人朝夕从事于 (第 78a 页)
  史记律书生钟分曰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
二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已二百四十三
分一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

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
分四千九十六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
百九十二戌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
十八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
三十六

  臣谨按右一节十寸为律之旧法也先儒错会误以
九寸解之臣尝闻 朱熹
曰律吕汉书所载甚详然不
得其要史记所载甚略郤是要𦂳处如说律数盖自 (第 4a 页)
然之理与先天图一般更无安排初闻此语不晓其
义及闻何瑭之说有曰汉志谓黄钟之律九寸加一
寸为一尺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盖贵其
与天地之气相应也若加一寸以为尺则又何取于
黄钟殊不知黄钟之长固非人所能为至于九其寸
而为律十其寸而为尺则人之所为也汉志不知出
此乃欲加黄钟一尺为尺谬矣方悟汉志度本起于
黄钟之长则黄钟之长即是一尺古云长九寸长八

寸十分一之类尺异而律同也 朱熹
所谓与先天图
一般者夫先天图出于河图雒书者也雒书之数九
故黄钟之律长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与纵黍
(第 5a 页)
蔡氏黄钟应古律之夹钟实高三律云

   朱熹
曰十二律皆在只起黄钟之宫不得所以起不得
者尺不定也律管只吹得中声为定若谓用周尺或羊
头山黍虽应准则不 (第 11a 页)
得中声终不是大抵声太高则焦
杀低则盎缓此不可容易杜撰又曰季通不能琴他只
是思量得不知弹出便不可行这便是无下学工夫吾
人皆坐此病古人朝夕习于此故以之上达不难盖下
学中上达之理皆具矣(并见经世大训)


  谨按世之言律者多宗蔡元定其法备载性理书中 朱熹
因之著于仪礼通解其说益详明矣然观二子
虽尝著书而实未尝审定其音盖儒者所明惟律之
理耳至于听音或未尽善 …… (第 11b 页)
  谨按金史元史乐志所载历代乐律制度因革损益
来历甚明然则宋大晟乐即方士魏汉津之所造取
徽宗指寸为律者也 朱熹
所谓崇宣之季奸谀之会
黥涅之馀不足以语天地之和指汉津而言也其乐
器等汴京破没入金改名大和金亡入元改名 …… (第 23b 页)
  又曰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
为不可知只以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求之得乐之意盖尽于是诗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
言而已只要转其声令人可听今日歌者亦以转声
而不变字为善歌长言后郤要入于律律则知音者

知之知此声入得何律古乐所以养人德性中和之
气后之言乐者止以求哀故晋平公曰音无哀于此
乎哀则止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不
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于啴缓盖穷
本知变乐之情也

  已上四条言律有可求之理亦不难求

   朱熹
曰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
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补缉竟无全书其颇存者 (第 27a 页)
   朱熹
曰窃疑古乐有唱有和唱者𤼵歌句也和者继
其声也诗辞之外应更有叠字散声以叹𤼵其趣若
但以一声叶一字则 (第 26b 页)
  不依喉牙齿舌唇其谱故无弊学者当以此为法也(右论冷氏之得)


  拟冷氏旋宫谱

  臣谨按 朱熹
语录曰或问周礼大司乐说宫角徵羽
与七声不合如何曰此是降神之乐如黄钟为宫大
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自是 (第 15a 页)
  臣谨按七始二字伏生以为出于舜世其名义最古
雅但汉志以天地人及四时解之则惟黄钟一调可
通而馀均皆不通恐非命名初意臣尝思之夫十二
律各自为均每均之内凡有七音古人谓之七始何
也盖律吕相生有始必有终故七始而五终始者本
也终者末也故用其本不用其末 朱熹
所谓律吕有
十二个用时只使七个是也假如黄钟之均则黄生 …… (第 3b 页)
  臣谨按乐记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乐而

乐之谓之乐唐杨收谓二变亦曰比盖变与比名义皆出
乐记非始于近代也夫乐有所谓声者有所谓音者何
也单出曰声宫商角徵羽是也杂比曰音变宫变徵是
也声音二义相兼所谓乐也然声之为义浅而易解音
之为义深而难解故曰惟君子为能知乐诚哉言也古
者旋宫之法必用二变四清而后成均宋李照之为乐
既黜四清而陈𤾉之著书复挤二变此古所谓知声而
不知音者也𤾉著乐书凡若干万言而无丝毫裨补于

乐纷纷饶舌徒欲沮坏旋宫之法而已此所谓不知音而
不可与言乐者也先儒惟 朱熹
最知乐其次则蔡元
定所论皆有理今载二家成说以破陈𤾉之谬

   (第 22b 页)
朱熹文
集载其与门人论乐律书曰凡十二律各以本律为
宫而生四律如黄钟为宫则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
徵南吕为羽是 …… (第 22b 页)
  又曰宫羽之间有变宫角徵之间有变徵此亦出于自
然左氏所谓七音汉前志所谓七始是也然五声者正
声故以起调毕曲为诸声之纲至二变声则宫不成宫
徵不成徵不比于正音但可以济五声之所不及而已
然有五音而无二变亦不可以成乐也


  臣谨按四清二变古今乐家为之说者众矣然惟冯
元杨杰 朱熹
蔡元定四人之说得之元之议四清曰
原其四清之意盖为夷则至应钟四宫而设也夫五
音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 …… (第 28a 页)
亦如此然𤾉
之谬说今人多惑之是所谓不知音不可与言乐者
也吁旋宫之说尚矣大司乐及礼运皆有明文大儒
朱熹
辈皆不敢非之而近代为律吕之学者乃舍 (第 29b 页)
  序曰周乐七音而不用商风雅颂有正变其谱异常故
论之


   朱熹
曰风雅颂乃是乐章之腔调如言仙吕调大石调
越调之类

  问周礼大司乐说宫角徵羽与七声不合如何曰此是 …… (第 1b 页)
  又曰钟磬有特悬者有编悬者其特悬者器大而声宏
杂奏于八音之间则丝竹之声皆为所掩而不可听故
但于起调毕曲之时击其本律之悬以为作止之节其
编悬者则声器皆小故可以杂奏于八音之间而不相

凌也不知今世所谓大乐者其制如何但以理推之意
古者当如此耳 (晦庵
文集荅杨子顺)

  又曰诗乐起调毕曲之法乃自古所传如此音调方有
归宿不可紊乱(同上荅赵子钦)

  (第 3a 页)
  三曰转周势象笃实之信

  四曰转过势象是非之智

  五曰转留势象辞让之礼

  此五势象五常 朱熹
诗传释辗转反侧四字之 (第 2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二十一

  明 朱载堉 撰

  律学新说一

  臣闻 宋朱熹
之言曰看乐记大段形容得乐之气象当
时许多名物度数人人晓得不须说出故止说乐之理
如此其妙今许多度数都没 …… (第 1a 页)
  此章横黍之度即史记生钟分术也还原则依后术
九因算之不满忽者收作一忽即是原数其纵黍之
律与蔡氏律吕新书所载全律分寸正同但古法置
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十一三之以为实得十七万七
千一百四十七而黄钟大数立焉然后下生者倍其
实三其法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实如法而一以生

十二律其布算烦琐不如新法简捷易晓所谓殊途
而同归也古法世多知之兹不具述其生钟分算法
已见二卷

  密率律度相求第三

   朱熹
曰琴之有徽所以分五声之位而配以当位之律
以待抑按而取声而其布徽之法则当随其声数之多
少律管之长短而三 (第 8a 页)
分损益上下相生以定其位今人
殊不知此其布徽也但以四折取中为法盖亦下俚立

成之小数虽于声律之应若简切而易知但于自然之
法象懵不知其所自来则恐不免有未尽耳臣尝宗
之说依古三分损益之法以求琴之律位见律位与
琴音不相协而疑之昼夜思索穷究此理一旦豁然有
悟始知古四种律 …… (第 8b 页)
  风俗通曰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后汉志载京
房所制律准隐间九尺以应黄钟此乃琴之类耳四尺
五寸乃九尺折半之数是故黄钟九尺在准则其隐间
九尺在琴须折半故龈岳中间为四尺五寸太史公谓

琴长八尺一寸以九寸之尺约之方是九尺与京氏之
说合谨按先儒言琴尺度惟有二家最当其一说云律
之九寸也数之八十一也琴之八尺一寸也三者之相
与固未尝有异焉今以琴之太长而不适于用也故十
其九而为九尺又折其半而为四尺五寸则四尺五寸
之琴与夫九寸之律八十一之数亦未始有异也此
之说见于经世大训又一说云琴体分为三准自一
徽至四徽谓之上准上准四寸半以象黄钟之子律自 …… (第 58a 页)
  宋陈祥道曰先王因天地阴阳之气而辨十有二辰因

十有二辰而生十有二律黄钟至姑洗阳之阳也林钟
至应钟阴之阴也阳之阳阴之阴则阳息阴消之时故
阳常下生而有馀阴常上生而不足蕤宾至无射阴之
阳也大吕至仲吕阳之阴也阴之阳阳之阴则阳消阴
息之时故阳常上生而不足阴常下生而有馀然则自
子午以左皆上生自子午以右皆下生矣郑康成以黄
钟三律为下生以蕤宾三律为上生其说是也班固则
类以律为下生吕为上生误矣(见礼书)


   朱熹
曰乐律自黄钟至中吕皆属阳自蕤宾至应钟皆
属阴此是一个大阴阳黄钟为阳大吕为阴太蔟为阳
夹钟为阴每一阳间 …… (第 66b 页)
方即皆属阴
惟应钟蕤宾同在阴方而仲吕黄钟同在阳方故别
论小阴阳乃变例也其馀诸律则只论大阴阳乃正
例也 朱熹
此论非蔡元定所及夫重上生之说出于
国语吕氏淮南太史公其来尚矣列子书谓黄钟大
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 (第 68b 页)
  史记律书生钟分曰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
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已二百四十三分一

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千一百
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
十六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戌
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亥十七万
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

  臣尝闻 朱熹
曰律吕汉书所载甚详然不得其要史
记所载甚略郤是要𦂳处如说律数盖自然之理与
先天图一般更无安排初闻此 (第 48a 页)
语不晓其义及闻何

瑭之说有曰汉志谓黄钟之律九寸加一寸为一尺
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盖贵其与天地之
气相应也若加一寸以为尺则又何取于黄钟殊不
知黄钟之长固非人所能为至于九其寸而为律十
其寸而为尺则人之所为也汉志不知出此乃欲加
黄钟一寸为尺谬矣方悟汉志度本起于黄钟之长
则黄钟之长即是一尺古云长九寸长八寸十分一
之类尺异而律同也 朱熹
所谓与先天图一般者夫 (第 48b 页)
不善读周礼者乃疑以为背戾
不经非周公之制作何哉

  拟冷谦旋宫谱(旧谱一首新谱三首)

  臣谨按 朱熹
语录曰或问周礼大司乐说宫角徵羽 (第 31a 页)
歌者使人继其声言使其声常从容有馀 朱熹
亦曰
古人诗只一两句便衍得来长又曰窃疑古乐有倡
有叹倡者𤼵歌句也叹者继其声也诗辞之外应更
有叠字散 …… (第 4a 页)
傅推臣父遗意是故分条详论如左

  论学乐自赓歌始

  或问于 朱熹
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
生惟和正德是正民之德否曰固是水如堤防灌
溉金如五兵田器火如出火纳火禁焚 …… (第 4b 页)
  臣谨按水火金木土谷皆日用不可缺然必处之
有道用之得法故继之以正德利用厚生虽云九
功其实一事故曰惟和及惟叙耳孟子所谓谷与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即大禹所谓利用
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即大禹所谓

厚生也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即大禹所谓正
德也二书互證九功只是一事九德只是一歌
以为赓歌者最近之夫股肱喜而元首起所谓
六府惟修也元首明而股肱良所谓正德也百工
熙者所谓利用也庶事康者 …… (第 6a 页)

美之舜及皋陶遂相赓歌命之曰韶韶者绍也谓
绍尧之道也然则九德之歌九韶之舞皆指此赓
歌九句而言之也故 朱熹
曰恐是君臣相戒如赓
歌之类臣亦以为然也又按元首两字俗呼为头
的是也股肱两字俗呼为手足的是也有天下之 (第 6b 页)
  股肱喜哉三章章三句宫调曲也每章黄钟起调
黄钟毕曲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
徵南吕为羽是也(臣)谨按虞庭之乐箫韶九成
谓疑即此九句耳虞书曰下管鼗鼓周礼下管 (第 71a 页)
  臣谨按周礼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
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古
注云金奏击金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镈以钟
鼓者先击钟次击鼓以奏九夏夏大也乐之大歌

有九杜子春云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
出入奏昭夏四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
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陔夏公
出入奏骜夏吕叔玉云肆夏繁遏渠皆周颂也肆
夏时迈也繁遏执竞也渠思文也郑康成云九夏
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
崩亦从而亡是以颂不能具 朱熹
诗傅亦用叔玉
之说今按叔玉盖因肆于时夏之一言遂傅会焉 (第 42b 页)
  四曰转过势象是非之智

  五曰转留势象辞让之礼(屈其一足仲其一足即乐记所谓屈伸也)

  此五势象五常 朱熹
诗传释辗转反侧四字之 (第 6b 页)
 道以行刚健之德矣而在廷之臣未见其能以刚中
 守柔顺而事陛下者也愿观象玩辞求刚中之臣远
 柔佞之士以应经义起治功(右出 晦庵文
集/)
 六五均之为蒙也六五好处只在童字内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顺以巽正是所以为童蒙处即本义所谓柔中 (第 40b 页)
 之以纳采次之以问名此资人谋以达之也谋既达
 矣则宜资鬼谋以决之故又次之以纳吉焉人谋鬼
 谋皆协从矣然后纳聘以徵之请日以期之其序如
 此○ 朱文公
家礼只有纳采纳币二礼以从简便而
 杨氏复曰亲迎以前请期一节似不可略○恭义曰
 非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 (第 100a 页)
 皇侃义疏论语   古本孟子
 足利本孟子    古本孝经
 陈浩礼记集说   蔡沈书传
 程颐易传      朱熹
周易本义
 林尧叟左传直解  (第 11b 页)
朱熹
四书集注 (第 11b 页)
朱熹
本义本有所字程氏易传本与古本同 井道
不可不革下有也字注托以明义托作说 殷勤足利
本作慇勤 而不系之 (第 5b 页)
孝于惟孝
潘岳闲居赋作孝乎惟孝乎于通用固无意义也所引
之文少有异耳据斯数者今本尚书脱孝乎二字明矣
朱熹
解论语云孝乎为句则妄之甚也 兹率厥常
厥作其图厥政惟厥中简厥修进厥良并同 无敢逸
豫无作亡尔无忿疾于 (第 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