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易類
四書類
詩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傳記類
正史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類書類
別集類
  

絜矩说
壬子正月甲子。与晋儿。讲絜矩之义。盖谚解及陶山释义。皆以以矩絜之解之。前后学者。皆依此读。无致疑者。近者。赵玉川因朱子大全中江德功书所谓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云矩絜之说。以为絜矩者。谓絜而方之也。谚解释义。皆非是。振谷李丈从而和之。为选士发问目中。并及此义。独李密翁在世时。以为不然。与玉川,振谷论辨不置。又考出朱子答 周舜弼
书所谓絜矩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者。以为證。江德功, (第 427H 页)
周舜弼
两书。皆出朱子。而其所解释相反如此。未知两书先后如何。何者为定论尔。晋儿以玉川说为得本义。且云章句或 …… (第 427H 页)
不方者。皆释矩字之义。余以为以文字语势言之。则答江德功书为是。而玉川,振谷之见得矣。以义理论之。则答 周舜弼
书为有力。而谚解释义及锦水之说精矣。何者。矩即今之曲尺也。以曲尺而度物为方。然后所度之物。得其方矣。 …… (第 427H 页)
此之乖角。况大学文字平易明白。无一句一字艰诘者乎。然则答 周舜弼
书。似为晚年定论。而谚解释义及锦水之说。于义为长。姑存两说。以待异日看如何尔。
体用说
振谷文答晋儿 (第 427L 页)
之致。而其三不字。即上文不得其正之甚者。则不得其正之在应物处。而为有所之所致然者。已甚分晓矣。至于答 周舜弼
语。则曰有喜怒忧惧则四者之发不得其正。无喜怒忧惧则四者之发何不正之有者。义又明白。然则有所之与不得其 (第 186L 页)
一一指摘见教。千万千万。其中亦有顷年所未及究底说得郎当者。未知竟如何耳。絜矩说。以矩絜之之义。在大全 周舜弼
书。与江书径庭。似有初晚 (第 36L 页)
余亦无语而退。然以文义言之。大心说终恐是。
  传十章
絜矩之义。大全答江德功书曰度物而得其方也。答 周舜弼
书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二说不同。而其初晚亦不可考。然矩字直作方义似未稳贴。周书似是定论。盖以矩而度 (第 341H 页)
  传十章
能相问絜矩二字。章句及或问。分明先释絜义而后释矩之之意。先儒多不察此。只见语录矩者心也一段。便认以为絜之以矩则是朱子所尝讥于江德功之言者也。然语类人杰录。不知何故而与他诸录有异。可疑。圣周曰江书既明斥度物以矩之说。而章句或问所谓均齐方正。所谓无不方者。是释

矩字与江书泯合无复可疑。每怪朱子后诸贤孰不读大全。而于此皆不免蹉过。岂为语录矩者心也一句所瞒过。不复致察耶。今得士能明白辨破。深合鄙意。语类泳录如用曲尺为方者也云云一段。颇似分明。其他亦未见释矩以心。独人杰所录如此。决是错记也。(答德功书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以下文求之可见。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其义矣。又有图。见大全四十四卷六十二板。○更按大全答 周舜弼
书曰絜矩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与江书不同。想有初晚之异可疑。见大全第五十卷五十四板。○ (第 359L 页)
 同节朱子所谓此理充塞。即爱之理也。其曰若于此见得。即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若见不得。却去腔子外寻觅莽荡无交涉者。皆以此理为主。万物一体。是所谓后来事。(后来事。即朱子说。)果使仁体。必待天地万物然后无亏欠。则虽寻觅于腔子外。何遽至于无交涉邪。
朱子答 周舜弼
曰。所谓心之德者。即程先生谷种之说。所谓爱之理者。政所谓仁是未发之爱。爱是已发之仁耳。只以此义推之。 (第 258H 页)
更不须外边添入道理。反混杂无分晓处。若于此处认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若不会得而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却转见无交涉矣。盖 舜弼
不就心之德爱之理上认得仁底意思。而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故混杂而不分晓。若先识得仁底名义意思。则即此 …… (第 258H 页)
皆以方圆认作天地。故朱子力言当就天地二字上认得。然既认得这天地情状意思。则其体段自不妨方圆。如答 周舜弼
答南轩论满腔子及此一段语是也。有天地而后方有方圆之可言。固是天地以后事。然又岂可谓先有天地而后有方圆 …… (第 260L 页)
 同节来谕。每以仁体之真。仁体之大。对举而言之。既曰亲切的当。普博浑全。又曰真切该遍。愚谓圣贤之言。各有地头。有真切说处。有该遍说处。若随处随语。辄并此两途以求之。则或恐有未尽然者。况真切之中。亦自有该遍之理。不必别取一义以为该遍而对举之

也。
窃谓真以仁之道理而言。大以仁之体段而言。初非两事。然泛然以体段之大而认以为道理之真则不可。来谕所引朱子与门人问答者是也。既认得道理之真。则即此真底。其体段甚大。如朱子此书既言爱之之理便是仁。继以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若不能如高明之言外得意。则以此意求之。恐无害于义理。且有合于论满腔子答 周舜弼,
陈北溪,徐居甫所问诸条。故遣辞之际。不得不以真切该遍。对举而两言之。非故意作两道理以求之也。
 同节 (第 261H 页)
  
论性论理气
按。理气二字。统论天下公共之理。性就自家禀赋上说。性理大全语类等书。皆先理气而后性。恐当移置。如何。○论理气中答石子重心说甚善一段。吕子约心无形体一段及方宾王书。皆论存心之法。非论心之理。恐当移入存心篇如何。
  论仁
答陈明仲书。恐当移入存心篇。答江元适书论求仁精义。移置 周舜弼
书上。使专论仁者。自为 (第 278H 页)
充塞处。最为亲切。若于此见得。即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若见不得。却去腔子外寻觅。即莽荡无交涉矣。答 周舜弼
书曰。所谓心之德爱之理云云。若于此认得仁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若不会得而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却 (第 29L 页)
 絜矩二字。当作絜而方之。意通。
絜矩二字。只是恕之异名。盖心有主张者在。方把那去度物。心无所执之矩而徒自向外措置。欲物之得其方。则吾见其龃龉扤捏。终无底定之处矣。且章句操约施广之操。以此度上度下之此字。分明指说矩字。而今都掉了不看。只就下面无不方各得分愿推行效验处。把作矩字义看。则说得虽新奇。毕竟背却本文上去矣。且

曰矩所以为方者。只是借工人为方之器。以明人之以心度物。亦如工之以矩度物云耳。今乃解作方字之意。则是徒见矩之度处合下方正。遂认矩为方。而不知所以为方底物事已便在度物之前矣。若果如是。则朱子当初训解。只下一方字足矣。所以为三字。已剩演不著题矣。夫矩所以为方而不可便把方为矩。正如天之为圆而不可便指圆为天矣。大全答 周舜弼
书。度之以矩而取其方之云。正与章句文义。吻合无间。今必欲打破以矩之意。乃截断取其方三字。为矩字之训。 (第 271L 页)
则未见得体段。上句固无妨。下句恐未然。愚诚僭妄。窃欲改之曰言名义则体段自见。如何。
 第五条。朱子答 周舜弼
云云。
窃详此书所谓不须外边添入道理。反混杂无分晓处者。正鄙说所据以为證者。高明既引此。而又必以天地 …… (第 352H 页)
 第十二条。先言爱之之理便是仁。则其本然固有之理。完全自足然后。方言即此固有之理其体段浑然与物同体。则语势浑成。未见其夹杂之失。
窃详此一段语意甚好。但此是答 周舜弼
书所谓若于此处认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之意也。非与南轩往复之旨也。盖先须认得此本然固有之理。完全自 (第 354H 页)
于道理上。才有一说。似打得过。便草草打过。以故为说不难而造理日浅云云。今以放过。释打过。恐泛然。
周舜弼(十)
心之分别取舍无不切。是补亡章初本语。见语类。
答万正淳(四)天子可以绝期。可上疑脱不字。盖以后母仪天 (第 95L 页)
以目昏。不敢著力读书。閒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得力。间起看书。聊复遮眼。遇有会心处。时一喟然耳。语类 周谟
录曰。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馀。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向晚。却须择要用功。读一 (第 188L 页)
分明。自欺自慊二者。皆当作工夫看。细玩章句。可知也。
絜矩之义。大全答江德功书曰。度物而得其方也。答 周舜弼
书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二说不同。而其初晚亦不可考。然矩字。直作方义。似未稳贴。周书似是定论。盖 (第 287H 页)
此矣。
圣贤千言万语。夫孰非垂世立教之片片赤心。而不我欺也。要其归。只欲使人。遏人欲存天理也。语类答 周舜弼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之问者。甚好。玆敢节略。录于左方。其独示直就吾身上理欲几微之际。密察而致功者。可见吃 (第 349L 页)
心。两者皆先释矩义。栗谷亦云所同者心。即矩也。然则谚解以矩絜之者。恐得正义也。江书恐为初年说。当以答 周舜弼
书。度之以矩。而取其方云者。为晚年定论耳。 (第 397H 页)
客牌。是固得正。然若客自远来。不可谢遣。又难淹留。则暂时展觌而罢。亦何害于湛然纯一之义哉。
朱先生答 周舜弼
曰。絜矩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此与章句说合。当为正论也。至若答江德功书 (第 572H 页)
形而上下。须分得此是体彼是用。(答吕子约书。)又直曰形而上者是隐。形而下者是费。(语类论费隐条。又答 周舜弼
问目。) (第 62L 页)
按此三条。皆主絜而矩之之意。而一是初年说。二是晚年说。泳录乃据章句定本而言之。可知是最后说。○大全答 周舜弼
书曰。絜矩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书在乙卯以后。又语类人杰录云所谓絜矩者。矩者心也。我心 (第 591H 页)
天下章絜矩之义。自朱子已有两解。一作絜而矩之之意。(答江德功书。在己亥以前。)一作絜之以矩之意。(答 周舜弼
书。在乙卯以后。又再见语类。)今考章句或问。亦似两通。而后来诸贤又各主一说。当以何说为正邪。
平天下 (第 175H 页)
 答应仁仲书。前贤尝患仪礼难读。今定此本。恨不

得令韩文公见之。
仪礼难读。是韩文公语。
  周舜弼
问形而上者。为体微。安得不隐。形而下者。其用广。安得不费。先生答曰。只是如此。更宜详味。
费隐。分为 (第 182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