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類
四書類
詩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傳記類
正史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類書類
別集類
矩之用而言之者也。或以上下文异释为疑。然大凡释经之例。随处反覆。以尽义为主。何嫌其异释耶。是以朱子答 周舜弼
书曰。度之以矩而得其方。上絜矩之旨也。答江德功书曰。度物而得其方。下絜矩之旨也。
盐说
禹贡言青州贡 (第 35H 页)
盐说
禹贡言青州贡 (第 35H 页)
费隐。俱是理也。而朱子以形而上下分言。何欤。
语类曰。形而下者甚广。其形而上者。实行乎其间。而无物不具。无处不有。故曰费。就其中形而上者。有非视听所及。故曰隐。按此条极分晓。不待辨说而明。其他数段及大全 周舜弼 问答。皆说得险了。故先辈有寻常致疑者。而近日学者。误欲分年条先后。以为一从一违之地。是恐不察于互相发 …… (第 301H 页)
也。从其所用之器。而直谓之形而下。直谓之指物而言。亦无不可。此当须是意会。不可硬杀装定说者也。
大全 周舜弼 问。夫形而下者。道之用矣。必有形而上者。为之体。其用广。夫安得而不费。其体微又安得而不隐。体用显微。 (第 301L 页)
语类曰。形而下者甚广。其形而上者。实行乎其间。而无物不具。无处不有。故曰费。就其中形而上者。有非视听所及。故曰隐。按此条极分晓。不待辨说而明。其他数段及大全 周舜弼 问答。皆说得险了。故先辈有寻常致疑者。而近日学者。误欲分年条先后。以为一从一违之地。是恐不察于互相发 …… (第 301H 页)
也。从其所用之器。而直谓之形而下。直谓之指物而言。亦无不可。此当须是意会。不可硬杀装定说者也。
大全 周舜弼 问。夫形而下者。道之用矣。必有形而上者。为之体。其用广。夫安得而不费。其体微又安得而不隐。体用显微。 (第 301L 页)
。既发而有营为造作者是意。故不曰诚情。而曰诚意。
朱子与江德功书曰度物而得其方。此则似絜而矩之也。答 周舜弼 书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此则似絜之以矩也。然今章句曰矩所以为方。故谚解亦作絜 (第 169L 页)
朱子与江德功书曰度物而得其方。此则似絜而矩之也。答 周舜弼 书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此则似絜之以矩也。然今章句曰矩所以为方。故谚解亦作絜 (第 169L 页)
而以此之谓结之。岂成文理乎。况朱子后日答江书。却云絜矩。以己之心。度物之心。而为所以处之之道尔。其答 周舜弼
书。则又曰。絜矩文义。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皆与章句或问一意。其前答江书。恐或未定之论。故尤庵先 (第 202H 页)
补其亡者。又考语类有三问。一曰格物章补文处。二曰所补致知章。三曰补亡心之分别取舍无不切。(初本)大全 周舜弼
问目云。补亡之章。谓用力之久。而一朝廓然贯通云云。答郑子上书云。补亡不 …… (第 381H 页)
矩者。必以明德看。可见其通贯一篇首尾。而中閒条目工夫之节节以明德为主之物也。(老洲说止此)又考大全答 周舜弼 书。则曰。絜矩文义。谓度之以矩。而得其方耳。此书首云。当此岁寒云云。尤翁劄疑。载退翁说云。伪学党起故 (第 393H 页)
云。然则此书作于朱子六十五岁。的是晚年定论也。 舜弼 复问。絜矩之道。推己度物。而求所以处之之方。故于上下左右前后之际。皆不以己之所恶者。施诸彼而已。朱子 (第 393H 页)
矩者。必以明德看。可见其通贯一篇首尾。而中閒条目工夫之节节以明德为主之物也。(老洲说止此)又考大全答 周舜弼 书。则曰。絜矩文义。谓度之以矩。而得其方耳。此书首云。当此岁寒云云。尤翁劄疑。载退翁说云。伪学党起故 (第 393H 页)
云。然则此书作于朱子六十五岁。的是晚年定论也。 舜弼 复问。絜矩之道。推己度物。而求所以处之之方。故于上下左右前后之际。皆不以己之所恶者。施诸彼而已。朱子 (第 393H 页)
以矩度之。如何得方。语类诸录。无不以矩为心。今此下书亦云。絜矩。以己之心度物之心。此似是改定之说。答 周舜弼
书。亦言度之以矩。须如此。乃与章句同。劄注添入之器二字。固失照检。其谓今书与章句不同者。无容议到。标 (第 436L 页)
补云云。窃所未晓。更按答 舜弼 书。作于学禁之时。时先生年六十七岁。实定论也。更按 (第 436L 页)
舜弼 问目一段。见于下五十卷卅七板左云。絜矩之道。推己度物。而求所以处之之方云云。先生答曰。说得条畅。此亦 …… (第 436L 页)
之心度物之心。此乃为改正前书之说者。而后儒或以前书为定论。窃以为未可也。○卅六板知之者切。 按语类训 舜弼 云。致知者。须是知得尽。尤要 …… (第 442L 页)
亲切。寻常只将知至之至。作尽字说。近看得合作切至之至。知之者切。然后贯通得诚意底意思。今 舜弼 所引。正是此说。而先生答云。知至只是致知到处。非别有一事也。据此。则虽曰近看合作切至之至。而其不从之 (第 443H 页)
补云云。窃所未晓。更按答 舜弼 书。作于学禁之时。时先生年六十七岁。实定论也。更按 (第 436L 页)
舜弼 问目一段。见于下五十卷卅七板左云。絜矩之道。推己度物。而求所以处之之方云云。先生答曰。说得条畅。此亦 …… (第 436L 页)
之心度物之心。此乃为改正前书之说者。而后儒或以前书为定论。窃以为未可也。○卅六板知之者切。 按语类训 舜弼 云。致知者。须是知得尽。尤要 …… (第 442L 页)
亲切。寻常只将知至之至。作尽字说。近看得合作切至之至。知之者切。然后贯通得诚意底意思。今 舜弼 所引。正是此说。而先生答云。知至只是致知到处。非别有一事也。据此。则虽曰近看合作切至之至。而其不从之 (第 443H 页)
不善。(小学题辞。大学序。中庸论语注。皆然也。)人自不向善上去。(人以心言)玆其所以为恶尔。(见语类 周舜弼
录。)余每谓性是极本穷源之主宰。至于心则以其原性命气。而得主宰之名。若非原性一事。不过是虚灵知觉之物 (第 193L 页)
之真面。因物顿悟。亦恐非先生平日切问近思底意像。如何如何。
絜矩之义。钟寻常致疑而未质焉。盖以大全答 周舜弼, 江德功两书旨义差殊故也。但谓上下絜矩。只是一意。不当有别释。则与盛意正同。若曰絜之以矩则大全所谓当云 (第 509L 页)
絜矩之义。钟寻常致疑而未质焉。盖以大全答 周舜弼, 江德功两书旨义差殊故也。但谓上下絜矩。只是一意。不当有别释。则与盛意正同。若曰絜之以矩则大全所谓当云 (第 509L 页)
父子兄弟足法。子之为法于父。无乃语重欤。
此有两说。一谓我之所行。足以为父子兄弟之法。一谓一家之父子兄弟。皆足以为法于民。如前则果似有父法子兄法弟之嫌。如后则是乃家人之能事。而无与于己也。恐只是谓吾之所以为父为子为兄为弟之道。皆足为法也。
絜矩或云絜之以矩。或云絜而矩之。当何从。
两说皆有据于朱先生所答 周舜弼, 江德功二书。今未可知其孰为初晚也。然而絜之以矩。似不可谓絜矩。如割之以刀。岂可曰割刀耶。矩所以为方之 (第 292H 页)
此有两说。一谓我之所行。足以为父子兄弟之法。一谓一家之父子兄弟。皆足以为法于民。如前则果似有父法子兄法弟之嫌。如后则是乃家人之能事。而无与于己也。恐只是谓吾之所以为父为子为兄为弟之道。皆足为法也。
絜矩或云絜之以矩。或云絜而矩之。当何从。
两说皆有据于朱先生所答 周舜弼, 江德功二书。今未可知其孰为初晚也。然而絜之以矩。似不可谓絜矩。如割之以刀。岂可曰割刀耶。矩所以为方之 (第 292H 页)
心之知性之智。虽曰非有两样理。然心之知。乃知觉之知。即智之事。似不可认知觉为性之智。所谓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即或问所释知觉之知。而胡氏取以释智字。则心之神明四字。已非性之面目。而所以妙之宰之云云。亦非性之体段也。未发之前只有能知觉之理。而未有所知觉之事。则论性之智。何可曰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也。伏乞更下明教。
心该体用而贯动静。性则单指其体之静底。此其分也。知与智亦然。初非二物也。心之神明及曰妙曰宰。纵非性字面目。然须看所以字。盖能知觉之理。便是性也而即所知觉之所以然也。张子谓合性与知觉之名。而朱子驳之曰恰似性外别有知觉了。此意却可细入商也。
絜矩之义。引而不发。终不敢豁然。而絜之以矩。絜而矩之。于朱子答江德功 周舜弼 书。释之不同。而或以为是以有此之谓两处不同。未知如何。或言絜矩二字。皆是物名。絜度索也。矩曲尺也。当 (第 486L 页)
心该体用而贯动静。性则单指其体之静底。此其分也。知与智亦然。初非二物也。心之神明及曰妙曰宰。纵非性字面目。然须看所以字。盖能知觉之理。便是性也而即所知觉之所以然也。张子谓合性与知觉之名。而朱子驳之曰恰似性外别有知觉了。此意却可细入商也。
絜矩之义。引而不发。终不敢豁然。而絜之以矩。絜而矩之。于朱子答江德功 周舜弼 书。释之不同。而或以为是以有此之谓两处不同。未知如何。或言絜矩二字。皆是物名。絜度索也。矩曲尺也。当 (第 486L 页)
游。为不足欤。是尧夫之所未有也。善游者。领其神理。发吾之志气。一览已得之。不能者。虽以终身无益也。昔 周舜弼
游屏山。朱子谓园虽佳。而志则荒。明君得无近是耶。余尝读书一过。略知其美。而茫然不得要领。读之熟。其美 (第 392H 页)
主新主各归于庙。此为得体云。横渠说中。未有祫前入庙如旁亲之例。朱子若欲祔如旁亲。则何必引张子之说乎。 周舜弼
以为昧然归匣。恐未为得。朱子然之。引故张子之祫后归庙之说以教之。若使祫前先已祔如旁亲。则是亦入庙也。 (第 191H 页)
生于二阴之下故动。艮。一阳止于二阴之上故止。)志帅心君。(见原集。)主张。(犹言主宰布张也。)又曰。 (周舜弼
所录。见语类。总论为学之方。)都不理会我底。○撑船(止)使匙。○才敬(止)这个心。(并见原集)秤。( (第 185H 页)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七岁)春。与巴山公,文忠公。读书文宪书院。(院在海州)夏。与文忠公寓汉江南公(挺蕤)亭子读书。(时馆学请斩普雨。屡陈疏不 允。遂空馆散去。文忠
公与李公轴。出是亭。先生与之同住肄业。) 还乡。上书退溪先生。禀正心章训义。(退溪先生以一有之一。与上文四者之四相对。盖四者之一。非一偏之一。赵月川不以为然。先生上书禀之。答书曰。人人皆从其说。滉亦何敢挥斥。公亦须从众。然古人有两存或说之例。鄙说虽迂阔。犹可备或说而不可废耶。又引朱子答黄子耕书。论大学或问正心章修改处及 周舜弼
问二条。有曰。以此揆之。士敬之说。似失本意。)与文忠公会讲于金慎仲(富仪)挹清亭。(时金公求新印心经 (第 94H 页)
公与李公轴。出是亭。先生与之同住肄业。)
之孙也。有妇德。先公殁。公自撰墓志。其生卒岁月及事行。备在志中。有一子镇望。县令。四女长奉事赵惀。次 宋舜弼。
次进士沈景贤。次李广义。侧室三女。白时哲,柳诫,宋相朝。县令娶恩津宋基亿女。生二子。寿泽,富泽。一女 (第 343H 页)
李晵。赵惀二子。如璧。县监。和璧。二女李阔,李秉观。宋 舜弼 一子。来祥。二女李震佐,李泰祥。沈景贤继子镤。李广义六子。寿海。进士。福海,德海。馀幼。三女赵光林, (第 343H 页)
李晵。赵惀二子。如璧。县监。和璧。二女李阔,李秉观。宋 舜弼 一子。来祥。二女李震佐,李泰祥。沈景贤继子镤。李广义六子。寿海。进士。福海,德海。馀幼。三女赵光林, (第 343H 页)
合。老先生岂不见朱子书乎。先生于此。必有所财择去取之者。不可不细心思量也。
偶看朱子大全第五十卷答 周舜弼 书云。前书絜矩之说。大槩得之。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其与江德功书所谓度物而得其方者。前后正 (第 188H 页)
偶看朱子大全第五十卷答 周舜弼 书云。前书絜矩之说。大槩得之。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其与江德功书所谓度物而得其方者。前后正 (第 188H 页)
看及此。自以为得千古不易之定论。挥斥他说。了无虚心观理舍短取长之意。常窃悯笑。偶看朱子大全第五十卷答 周舜弼
书。有云絜矩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与答江德功书。前后正相反。其不为定论益可验。恨不以此说 (第 231H 页)
年清閒之福。此恐指江东漕命时。
答 周舜弼 自不曾持得敬之下。未要生说之解。盛批似有据。第答胡季随书。随语生说之云。答吕子约书。随语生解之云。及 …… (第 150L 页)
说去。未要只是未须之义。不觉其不相贴。岂鄙见误入偏滞而然邪。如何如何。更赐反覆为仰。此后书又言前后见 舜弼 讲论。多不切己。而至于文字上捏合。亦似生硬强说之意。如何如何。
第十三篇答刘季章。 私下创立云云之下 (第 150L 页)
答 周舜弼 自不曾持得敬之下。未要生说之解。盛批似有据。第答胡季随书。随语生说之云。答吕子约书。随语生解之云。及 …… (第 150L 页)
说去。未要只是未须之义。不觉其不相贴。岂鄙见误入偏滞而然邪。如何如何。更赐反覆为仰。此后书又言前后见 舜弼 讲论。多不切己。而至于文字上捏合。亦似生硬强说之意。如何如何。
第十三篇答刘季章。 私下创立云云之下 (第 150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