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樂類
經解類
孟子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雜史類
詔令類
法制類
器用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術數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醫家類
法家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楚辭類
現代詩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平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以之兴邦可也夫如是何恶于随如其不善而莫之
违则为苟从为轻信为无定见以之丧邦可也夫如
是何取于随昔者周王误信褒姒而致狄戎之祸 二
世 误信赵高而致咸阳之变汉武误信王恢而致马
邑之败所随不善凶固如此九五之孚于嘉吉必其
唯臣下之嘉谋嘉 (第 10a 页)
违则为苟从为轻信为无定见以之丧邦可也夫如
是何取于随昔者周王误信褒姒而致狄戎之祸 二
世 误信赵高而致咸阳之变汉武误信王恢而致马
邑之败所随不善凶固如此九五之孚于嘉吉必其
唯臣下之嘉谋嘉 (第 10a 页)
何惨乎象曰切近灾也言其剥之切近六五而有切
身之祸也然则处剥之君宜何如曰监成帝之优柔
而不使王莽为司马则可以免剥肤之凶监 二世 之
不明而不使赵高为丞相则可以免剥肤之凶不是
之思而纵群阴之剥阳则天下之祸未已也剥而至
肤是避 (第 29b 页)
身之祸也然则处剥之君宜何如曰监成帝之优柔
而不使王莽为司马则可以免剥肤之凶监 二世 之
不明而不使赵高为丞相则可以免剥肤之凶不是
之思而纵群阴之剥阳则天下之祸未已也剥而至
肤是避 (第 29b 页)
庙为墟者以其失正也神州陆沉者人心陷溺者以
其失正也庙制之立也有祖在北三昭三穆以次而
南太祖之庙始祖居之昭之北庙 二世 之君居之穆
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次庙四世之君居之穆
之次庙五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六世之君居之穆 (第 1b 页)
其失正也庙制之立也有祖在北三昭三穆以次而
南太祖之庙始祖居之昭之北庙 二世 之君居之穆
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次庙四世之君居之穆
之次庙五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六世之君居之穆 (第 1b 页)
之萌是乃
弑父与君之原也圣人谓为鄙夫者盖区区惟已私之徇不亦鄙乎○案眉山苏氏曰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
则亡 二世 以亡秦卢杞惧李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其祸乃至于丧邦乃知圣人
之言良不为过亦名辞也) (第 11a 页)
弑父与君之原也圣人谓为鄙夫者盖区区惟已私之徇不亦鄙乎○案眉山苏氏曰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
则亡 二世 以亡秦卢杞惧李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其祸乃至于丧邦乃知圣人
之言良不为过亦名辞也) (第 11a 页)
至于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于败亡也○自昔危乱之世未尝无忠
言祖伊尝谏纣矣召穆公尝谏厉王矣李斯尝谏 二世 矣而三主之不听者盖其心既不仁故颠倒迷谬以危
为安以菑为利以取亡之道为可乐也夫人君孰不欲安存而恶危亡而 (第 6b 页)
言祖伊尝谏纣矣召穆公尝谏厉王矣李斯尝谏 二世 矣而三主之不听者盖其心既不仁故颠倒迷谬以危
为安以菑为利以取亡之道为可乐也夫人君孰不欲安存而恶危亡而 (第 6b 页)
不足取于家臣
家臣展瑕展玉父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为
一耦鄫鼓父党叔为一耦
季孙行父以成季之孙 二世 相鲁死之日人称其忠
而君子犹有讥焉曰仲遂杀适而不能禁侨如长乱
而不能弭逐东门以偿已怨战齐顷以释私 (第 8a 页)
家臣展瑕展玉父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为
一耦鄫鼓父党叔为一耦
季孙行父以成季之孙 二世 相鲁死之日人称其忠
而君子犹有讥焉曰仲遂杀适而不能禁侨如长乱
而不能弭逐东门以偿已怨战齐顷以释私 (第 8a 页)
庙皆当在公宫之东南矣其制则孙毓以为外为都
宫大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盖大祖之庙
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 二世 之君居之穆之北庙
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
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有门堂室寝而墙 …… (第 41a 页)
谓之昭北向者取其深远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
左为昭而右为穆祫祭之位则北为昭南为穆也曰
六世之后 二世 之主既祧则三世之昭而为四世之
穆五世之昭而为六世之穆乎曰不然也昭常为昭
穆常为穆礼家之说有明文矣 (第 42a 页)
盖 二世 祧则四世迁
昭之北庙六世祔昭之南庙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
之北庙七世祔穆之南庙矣昭者祔则穆者不迁穆 …… (第 42a 页)
王为昭考则自其始祔而已然而春秋传以管蔡郕
霍为文之昭邢晋应韩为武之穆则虽其既远而犹
不易也岂其交错彼此若是之纷纷哉曰庙之始立
也 二世 昭而三世穆四世昭而五世穆则固当以左
为尊右为卑矣今乃 (第 42b 页)
二世 穆而四世昭五世穆而六
世昭是则右反为尊左反为卑也而可乎曰不然也
宗庙之制但以左右为昭穆而不以昭穆 (第 42b 页)
宫大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盖大祖之庙
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 二世 之君居之穆之北庙
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
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有门堂室寝而墙 …… (第 41a 页)
谓之昭北向者取其深远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
左为昭而右为穆祫祭之位则北为昭南为穆也曰
六世之后 二世 之主既祧则三世之昭而为四世之
穆五世之昭而为六世之穆乎曰不然也昭常为昭
穆常为穆礼家之说有明文矣 (第 42a 页)
盖 二世 祧则四世迁
昭之北庙六世祔昭之南庙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
之北庙七世祔穆之南庙矣昭者祔则穆者不迁穆 …… (第 42a 页)
王为昭考则自其始祔而已然而春秋传以管蔡郕
霍为文之昭邢晋应韩为武之穆则虽其既远而犹
不易也岂其交错彼此若是之纷纷哉曰庙之始立
也 二世 昭而三世穆四世昭而五世穆则固当以左
为尊右为卑矣今乃 (第 42b 页)
二世 穆而四世昭五世穆而六
世昭是则右反为尊左反为卑也而可乎曰不然也
宗庙之制但以左右为昭穆而不以昭穆 (第 42b 页)
季孙宿子公锄也
公锄极
弥之曾孙(案程公说春秋分记云公弥生顷伯顷伯/生隐侯伯隐侯伯生公锄极世族谱阙不)
(可续者 二世 至公锄极杜注云桓子族子/而不详所系今考得以补公锄氏阙文)
公父氏 (第 19a 页)
公锄极
弥之曾孙(案程公说春秋分记云公弥生顷伯顷伯/生隐侯伯隐侯伯生公锄极世族谱阙不)
(可续者 二世 至公锄极杜注云桓子族子/而不详所系今考得以补公锄氏阙文)
公父氏 (第 19a 页)
右虢人十一
莒
莒国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
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世本自纪公以下为己姓不知
谁赐之姓者十一世兹平公方见春秋共公以下微弱
不复见四世楚灭之(案此条永乐大典阙佚从隐/二年正义所引释例补入)
齐
齐国姜姓太公望之后其先四岳佐禹有功或封于吕
或封于申故太公曰吕望也太公股肱周室成王封之
于营丘今临淄是也僖公九年鲁隐公之元年也简公
四年获麟之岁也简公弟平公十三年春秋之传终矣
平公二十五年卒后 二世 七十年而田氏夺齐太公之
后灭矣(案此条永乐大典阙佚从隐/三年正义所引释例补入)
高氏
高武子
高 …… (第 22b 页)
右杞人八
蔡
蔡国姬姓文王子叔度之后也武王封之于汝南上蔡
为蔡侯作乱见诛其子蔡仲成王复封之于蔡至平侯
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宣侯二十八年鲁隐公之元
年也昭侯子成侯十年获麟之岁也成侯子声侯四年
春秋之传终矣声侯十四年卒自声侯以下三世二十
八年而楚灭蔡(案昭四年正义引世族谱云昭四年后/十一年楚灭蔡十三年蔡复封春秋后) (二世 十八年而楚灭蔡义又案此条永乐/大典阙佚从隐四年正 所引释例补入)
文侯
申 …… (第 32a 页)
(丐生鞅鞅生二子曰吉射曰皋夷又会从弟穆子为/士季氏生渥浊渥浊生弱弱生伯瑕名丐伯瑕生尔)
(牟世族谱阙杜/伯隰叔 二世) 赵氏
叔带
赵夙
叔带五世孙(案叔带以下永乐大典阙从程公/说春秋分记所引世族谱补入) (第 37b 页)
莒
莒国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
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世本自纪公以下为己姓不知
谁赐之姓者十一世兹平公方见春秋共公以下微弱
不复见四世楚灭之(案此条永乐大典阙佚从隐/二年正义所引释例补入)
齐
齐国姜姓太公望之后其先四岳佐禹有功或封于吕
或封于申故太公曰吕望也太公股肱周室成王封之
于营丘今临淄是也僖公九年鲁隐公之元年也简公
四年获麟之岁也简公弟平公十三年春秋之传终矣
平公二十五年卒后 二世 七十年而田氏夺齐太公之
后灭矣(案此条永乐大典阙佚从隐/三年正义所引释例补入)
高氏
高武子
高 …… (第 22b 页)
右杞人八
蔡
蔡国姬姓文王子叔度之后也武王封之于汝南上蔡
为蔡侯作乱见诛其子蔡仲成王复封之于蔡至平侯
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宣侯二十八年鲁隐公之元
年也昭侯子成侯十年获麟之岁也成侯子声侯四年
春秋之传终矣声侯十四年卒自声侯以下三世二十
八年而楚灭蔡(案昭四年正义引世族谱云昭四年后/十一年楚灭蔡十三年蔡复封春秋后) (二世 十八年而楚灭蔡义又案此条永乐/大典阙佚从隐四年正 所引释例补入)
文侯
申 …… (第 32a 页)
(丐生鞅鞅生二子曰吉射曰皋夷又会从弟穆子为/士季氏生渥浊渥浊生弱弱生伯瑕名丐伯瑕生尔)
(牟世族谱阙杜/伯隰叔 二世) 赵氏
叔带
赵夙
叔带五世孙(案叔带以下永乐大典阙从程公/说春秋分记所引世族谱补入) (第 37b 页)
孙微矣自隐至昭十世而季孙意如逐昭公自季文
子至桓子五世而阳虎遂囚桓子阳虎事季平子至
囚桓子不克而亡历昭定才 二世 而孔子有十世五
世三世之辨者盖以鲁约之而已非专指鲁也自公
室而言则宣至定为五世自大夫而言则文子至 (第 10b 页)
子至桓子五世而阳虎遂囚桓子阳虎事季平子至
囚桓子不克而亡历昭定才 二世 而孔子有十世五
世三世之辨者盖以鲁约之而已非专指鲁也自公
室而言则宣至定为五世自大夫而言则文子至 (第 10b 页)
尧典历数
学者多以月令中星言尧典中星非也按皇甫谧曰帝
尧以甲辰岁即帝位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亦然凡七十
年二十一年而得甲子即以为演纪之端是年天正冬
至日在虚一度今自帝尧演纪之端推而至于宋庆历
甲申岁积年岁差度如后
积年数
尧五十一年 舜五十年 夏四百三十二年 商六
百二十九年 周八百六十七年 秦自庄襄至 二世
四十三年 汉至太初一百七年 太初至唐开元十
二年八百七十二年 开元至宋庆历四年三百二十 (第 12a 页)
学者多以月令中星言尧典中星非也按皇甫谧曰帝
尧以甲辰岁即帝位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亦然凡七十
年二十一年而得甲子即以为演纪之端是年天正冬
至日在虚一度今自帝尧演纪之端推而至于宋庆历
甲申岁积年岁差度如后
积年数
尧五十一年 舜五十年 夏四百三十二年 商六
百二十九年 周八百六十七年 秦自庄襄至 二世
四十三年 汉至太初一百七年 太初至唐开元十
二年八百七十二年 开元至宋庆历四年三百二十 (第 12a 页)
(下之道二典三谟之类是也○汉孔氏曰事不法古/训而以能长世非说所闻言无是理材氏曰秦焚诗)
(书不师古始自以为万世之业而 二世 以亡此不克/永世者也○汉孔氏曰学以顺志务是敏疾其德之)
(修乃来蔡氏曰逊谦抑务专力也时敏者无时而不 (第 13a 页)
(书不师古始自以为万世之业而 二世 以亡此不克/永世者也○汉孔氏曰学以顺志务是敏疾其德之)
(修乃来蔡氏曰逊谦抑务专力也时敏者无时而不 (第 13a 页)
或问十八章十九章之说曰吕氏杨氏之说于礼之节
文度数详矣其间有不同者读者详之可也游氏引
泰誓武成以为文王未尝称王之證深有补于名教
然欧阳苏氏之书亦已有是说矣郊禘吕游不同然
合而观之亦表里之说也曰昭穆之昭世读为韶今
从本字何也曰昭之为言明也以其南面而向明也
其读为韶先儒以为晋避讳而改之然礼书亦有作
佋字者则假借而通用耳曰其为向明何也曰此不
可以空言晓也今且假设诸侯之庙以明之盖周礼
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庙皆在公宫之东南矣其
制则孙毓以为外为都宫太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
而南是也盖太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 二
世 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
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 …… (第 18a 页)
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而右为穆祫祭之
位则北为昭而南为穆也曰六世之后 二世 之主既
祧则三世为昭而四世为穆五世为昭而六世为穆
乎曰不然也昭常为昭穆常为穆礼家之说有明文
矣盖 (第 19a 页)
二世 祧则四世迁昭之北庙六世祔昭之南庙
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之北庙七世祔穆之南庙矣
昭者祔则穆者不迁穆者祔则 …… (第 19a 页)
春秋传以管蔡郕霍为文之昭邘晋应韩为武
之穆则虽其既远而犹不易也岂其交错彼此若是
之纷纷哉曰庙之始立也 二世 昭而三世穆四世昭
而五世穆则固当以左为尊而右为卑矣今乃三世
穆而四世昭五世穆而六世昭是则右反为尊而左 (第 19b 页)
文度数详矣其间有不同者读者详之可也游氏引
泰誓武成以为文王未尝称王之證深有补于名教
然欧阳苏氏之书亦已有是说矣郊禘吕游不同然
合而观之亦表里之说也曰昭穆之昭世读为韶今
从本字何也曰昭之为言明也以其南面而向明也
其读为韶先儒以为晋避讳而改之然礼书亦有作
佋字者则假借而通用耳曰其为向明何也曰此不
可以空言晓也今且假设诸侯之庙以明之盖周礼
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庙皆在公宫之东南矣其
制则孙毓以为外为都宫太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
而南是也盖太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 二
世 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
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 …… (第 18a 页)
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而右为穆祫祭之
位则北为昭而南为穆也曰六世之后 二世 之主既
祧则三世为昭而四世为穆五世为昭而六世为穆
乎曰不然也昭常为昭穆常为穆礼家之说有明文
矣盖 (第 19a 页)
二世 祧则四世迁昭之北庙六世祔昭之南庙
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之北庙七世祔穆之南庙矣
昭者祔则穆者不迁穆者祔则 …… (第 19a 页)
春秋传以管蔡郕霍为文之昭邘晋应韩为武
之穆则虽其既远而犹不易也岂其交错彼此若是
之纷纷哉曰庙之始立也 二世 昭而三世穆四世昭
而五世穆则固当以左为尊而右为卑矣今乃三世
穆而四世昭五世穆而六世昭是则右反为尊而左 (第 1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