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孟子類
論語類
五經總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詔令類
法制類
正史類
雜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法家類
小說家類
天文算法類
兵家類
釋家類
道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楚辭類
詔令奏議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以表章六经朕不以人废言故命馆臣将版片之漫
 漶断阙者补刋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嘉惠儒林
 但徐乾学之阿附权门成德之滥窃文誉则不可不
 抉其 隐微
剖悉原委俾定论昭然以示天下后世著
 将此旨录载书首钦此
    (臣/)等谨案通志堂经解计一百三十八 (第 2a 页)
 (大小也以九伐之法正邦国所以正其恶之轻重也/若夫使之考礼正刑一德以尊天子必有法则以正)
 (之/)从而观其慝(○易氏曰人之不善 隐微
而未露者/谓之慝如土训之道地慝诵训之道)
 (方慝皆 (第 25b 页)
隐微
之谓使其邪慝未革虽有/八法八则将何所正此所以先观其慝)匡人见其为
 慝必绳之以法则使人无敢反而不顺侧 (第 25b 页)
 之厚薄不匀也震动者作而起发谓之动动而远闻
 谓之震谓击钟而有声○毛氏曰说意也不直曰意
 而谓之说者意或 隐微
必待解说而后见钟形之不
 中则有厚薄钟口之不正则有侈弇厚之所震动则
 其声石薄之所震动则其声播欲知石 (第 26a 页)
 又姓左传僖九年齐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又集韵悉协切音燮人名春秋传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郑人侵蔡)

(获蔡公子燮燮榖梁传作湿释文湿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与燮通用不特音同也)玉篇同集韵或作湿 䧤
(集韵同䧤)隐古文□(唐韵正韵于谨切集韵韵会倚谨切𡘋音檃尔雅释诂 隐微
也注微谓逃)
 藏也易乾卦龙德而隐者也(又礼礼运大道既隐注隐犹去也)又说文蔽也玉篇匿也论语言及之而不 (第 41a 页)
 者必在二人矣而圣人不与也其不与者何也圣人
 之严也郑髡顽楚麇齐阳生实弑而以卒赴圣人亦
 卒之卒之何也事介 隐微
无从昭晰圣人亦无如何
 也若谓圣人明知乱贼之人而特末减之以著暴君 …… (第 4a 页)
焉知惧惟当夫威权已逼声势渐成觊觎初萌形迹未
露是人禽之戒圣人烛其 隐微
而大书特书以惕之俾
天下万世之读是编者人人耻为大恶而不敢一毫踰
臣子之常分有以寝邪谋而戢异志此圣人之 (第 26b 页)
 命而无常式故也其与王后同者惟朝夕恒膳品味

 有常故无所用其会耳然如此类者在郑氏贾氏则
 训释之疏而在安石则心术 隐微
之病也安石虽于
 道未有闻焉而于文则晰矣其言祁寒暑雨民犹怨
 咨也舍先王思图民艰之义而谓民怨不足惜以 (第 34b 页)
 分为三诗分为四礼分为二及学者散亡仅存其一
 而馀家皆废独春秋三传并行至今初孔子大修六
 经之文独于春秋欲以礼法绳诸侯故其辞尤谨约
 而义 隐微
学者不能极其说故三家之传于圣人之
 旨各有得焉太史公曰为人君者不可不知春秋岂 (第 7a 页)
 始侍御仆从一有不正出入起居一有不钦皆足以
 害治不闻汤制宫刑儆于有位者乎三风十愆之戒
 必及乎宫室之 隐微
自邦君卿士臣下以及于蒙士
 凛乎其严若丧亡之在朝夕至于臣下不正则曰服
 墨刑伊尹乃继之曰嗣王祗厥身念 (第 71a 页)
 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
 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
 以体之察之情性 隐微
之閒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
 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 (第 58a 页)
 之矣国人知之犹不自改则自畴昔而已然非一日
 之积矣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
 集说(辅氏广曰人之为恶初动于 隐微
之中犹有惧/人之知之心至于公然形肆于外则已无所忌)
 (惮矣然犹幸其为人所规正刺讥而有改也今其为/恶 (第 13b 页)
至于国人皆知之而犹不自改则非一日之积盖)
 (不可得而救药之也○唐氏汝谔曰恶木生于幽/僻为斧所析恶行发于 隐微
为人所知此兴意也)
 附录(郑氏康成曰兴者喻陈佗由不睹贤师良傅之/训道至陷于诛绝之罪○苏氏辙曰桓公之 (第 13b 页)
 (序/矣)张子曰言接神人各得其道也(朱氏善曰诚以事/神而神无不格诚)
 (以治人而人罔不孚此所/谓接神人各得其道也)
 集说(欧阳氏修曰毫发不愧于 隐微
然后近者孚故/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始可以刑于寡妻○辅氏) …… (第 46b 页)
 (广曰此言文王之德足以和神人治家国以足前章/之意其序则先尊而后卑先亲而后疏也○严氏粲)
 (曰文王以昭事神明之德推之齐家治国 隐微
之閒/一毫无愧故能施仪法于妻至于兄弟即是家推之)
 (以治于家邦言由家以及国同此一理之推也○沈/氏守 (第 47a 页)
 思感伤焉(严氏粲曰此刺淫之诗非淫者自作乃时/人作诗讥刺其如此圣人存之以立教使)
  (后世知为不善于 隐微
之地人/得而知之欲其戒谨恐惧也) (第 80a 页)
 一月天地之心可窥见矣以一身观之则人心微动
 之初亦可以见天地之命我者矣窃谓孔子曰其见
 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 隐微
难见唯一阳之复庶其
 见之盖自群阴并力剥去一阳阳道宜不复存矣而
 穷于上乃反于下遂有复生浸长之势以此 (第 11a 页)
 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知数得其义

 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 隐微
尽数之毫忽乃
 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管辂郭璞
 之学是也又曰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见乎辞 (第 14b 页)
氏曰理是不动底物不着妙字如何𤼵得许多理出来)人莫不有而或不能
使其表里洞然无所不尽则 隐微
之间真妄错杂
虽欲勉强以诚之亦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意者
必先有以致其知(语录曰四方八面都见得周匝无遗是 …… (第 43b 页)
明其心术使既有以识夫善恶之所在
与其可好可恶之必然矣至此而复进之以必诚
其意之说焉则又欲其谨之于幽独 隐微
之奥以
禁止其苟且自欺之萌(黄氏曰须是幽独之中常致其谨常为善而不为恶
九分为善矣而幽独之中有一分不善 ……
(第 108b 页)
自己)所𤼵之实既如此矣而须臾之顷纤
芥之微念念相承又无敢有少间断焉则庶乎内
外昭融(文集曰内谓理之 隐微
处外谓理之周遍处)表里澄彻而心无 (第 109a 页)
  隐暗处也微细事也(语录载陆氏曰前后说者一衮说了更不见切体处今如此分
别却是使人有点检处)
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语录
曰如一片止水中间忽有一点动处此最𦂳要著功夫○又曰这独也不只是恁独时如与众人对坐自
心中发一念或不正此亦是独处)
言幽暗之中微细之事迹虽未形
而几则己动人虽不知而已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
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语录曰问莫见莫显则己是先形了如何却说
迹未形几己动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这是大纲说○黄氏曰莫见莫显不特指他人之闻见只是吾所
独知己是十分显见了况人亦未有不知者乎须是认得章句两转意)
是以君子既常

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语录曰戒谨恐惧是普说到得 隐微
之间人所易忽又更
用谨这个却是唤起说○又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谨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谨也是无 …… (第 22a 页)
不使其潜滋暗长于 隐微
之中以致离道之远也

  或问既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第 22b 页)
矣而
又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何也
曰此因论率性之道以明由教而入者其始当如
此盖两事也其先言道不可离而君子必戒谨恐
惧乎其所不睹不闻者所以言道之无所不在无
时不然学者当无须臾毫忽之不谨而周防之以

全其本然之体也(语录曰是防之于未然以全其体)又言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而君子必谨其独者所以言 隐微

间人所不见而已独知之则其事之纤悉无不显
著又有甚于他人之知者学者尤当随其念之方
萌而致察焉以谨其 …… (第 23a 页)
是心藏伏之久则其见于声音容貌之间发
于行事施为之实必有暴著而不可掩者又不止
于念虑之差而已也(语录曰 隐微
显著未尝有异岂怠于显而偏于独哉盖独
者致用之源而人所易忽于此而必谨焉则亦无所不谨矣○潘氏曰幽暗之中微 …… (第 25a 页)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虽甚昭灼而在我者心意方注于事为精神方运于酬酢其是非得失反有不
自觉者矣此所以独于 隐微
之际尤为显著于此之时而能加省察之功则凡不善之萌其见之也
明其回之也易不至潜藏隐伏于其中而不自知矣)
是 …… (第 25b 页)
为两事无乃破碎支离之甚邪曰既言道不可离
则是无适而不在矣而又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则是要切之处尤在于 隐微
(语录曰道不可离言道之至广至大 …… (第 26a 页)
持守之功无所施于平常之处而专在幽隐之间
也且虽免于破碎之讥而其繁复偏滞而无所当
亦甚矣○曰程子所谓 隐微
之际若与吕氏改本
及游杨氏不同而子一之何耶曰以理言之则三
家不若程子之尽以心言之则程子不若三家之
密 …… (第 28a 页)
道不可离者得之但专以过不及为离道则似
未尽耳其论天地之中性与天道一节最其用意
深处然经文所指不睹不闻 隐微
之间者乃欲使
人戒惧乎此而不使人欲之私得以萌动于其间 …… (第 29a 页)
中者而遂执之以为应事之准则也吕氏既失其
指而所引用不得于言必有事焉参前倚衡之语
亦非论孟本文之意至谓 隐微
之间有昭昭而不
可欺感之而能应者则固心之谓矣而又曰正惟
虚心以求则庶乎见之是又别以一心而求此一
心见 …… (第 29b 页)
其参于前在与则见其倚于衡是何所见乎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是果
何物乎学者见乎此则庶乎能择中庸而执之 隐微
之间不可求之于耳目不可道之于言语然有
所谓昭昭而不可欺感之而能应乎正惟虚心以求之则庶乎见之故曰莫见乎 …… (第 30a 页)
益固矣尤于 隐微
幽独之际而所以谨其善恶之
几者愈精愈密以至于无一毫之差谬而行之每
不违焉则为有以致其和而达道之行日以 (第 37b 页)
益广
(永嘉陈氏曰戒谨于不睹不闻之时此即未发时工夫谨独于 隐微
之时此即既发时工夫若
曰致中除戒惧一条何以见其致处若曰致和除谨独一条又何以为致血脉相承如此致之一字 …… (第 37b 页)
考之则恐未然盖论一篇之
通体则此章乃引夫子所言之首章且当略举大
端以分别君子小人之趋向未当遽及此意之
也若语一章之语脉则上文方言君子中庸而
小人反之其下且当平解两句之义以尽其意不
应偏解上句而不解下句又 (第 53b 页)
山陈氏曰造端乎夫妇其道甚近而小也然要其极以至于远且大则凡昭然天
地之间者莫非其理之不可掩)
盖夫妇之际 隐微
之间尤见道之
不可离处知其造端乎此则其所以戒谨恐惧之
实无不至矣(文集曰幽闇之中衽席之上人或亵而慢之 …… (第 6a 页)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陈氏曰诚字后世都说差了到程子方云无妄之谓诚字义始

明至朱子又增两字曰真实无妄之谓尤见分明)
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
𤼵见之不可掩如此(文集曰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
又曰鬼神是实有者屈是实屈伸是实伸屈伸合散无非实者○又曰鬼神皆是实理处发见故未有此气便有此
理既有此理必有此气○陈氏曰此理虽
隐微
而甚显以阴阳之往来屈伸皆是真实而无妄所以发见
之不可掩如此)


  右第十六章

  不见不闻隐也体 …… (第 35b 页)
尔物感虽微无不通于二气故人有是心虽自谓 隐微
心未尝不动动则固已感于气矣鬼神安有
不见乎其心之动又必见于声色举动之间人乘閒以知之则感之著者也)
但改 …… (第 38a 页)
帝者所以立天下之大本道之所由出也祀乎其先者所以正天下之大经仁
义之所由始也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虽 隐微
之间恐惧戒慎而不敢欺则所以养其诚心
至矣盖以为不如是则不足以立身身且不立乌能治国家哉○游氏曰祭祀之义 …… (第 52b 页)
所谓后宫盛色则贤者 隐微
佞人用事则诤臣杜
口盖持衡之势此重则彼轻理固然矣故去谗远
色贱货而一于贵德所以为劝贤之道也(三山陈氏 (第 83a 页)
  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
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
(陈氏曰正月诗潜虽伏矣即首章 隐微
处亦孔之昭即首章莫见莫显意言隐伏之间其理甚昭明
君子内省此处须是无一毫疚病如此则无愧于心君子所以不可 …… (第 50a 页)
  诗周颂烈文之篇不显说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
幽深玄远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
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文集曰不显二字二十六章者别无他义
故只用诗意卒章所引缘自章首尚絅之云与章末无声无臭皆有
隐微
深密之意故知其当别为一义
与诗不同也○语录曰问不显其德案诗中例是言岂不显也今借引此诗真作不显说如何曰 (第 51b 页)
咏则令闻益彰为恶而发于歌咏则遗臭益远所以读
诗者因诗之善恶而有感发惩创之心也)
然其言微婉(辅氏曰微谓 隐微
婉谓委曲盖诗人 …… (第 42a 页)
作诗主于讽咏规谏故其言不直截说破而常有 隐微
委曲之意如凯风言孝但以自责而已不直言孝
之当如何也北门言忠但以自叹而已不直言忠之当如何也馀皆可以类推 (第 42b 页)
之过也各于其党而厚薄爱忍自
无不包但曰观过而观人自观自无不备但曰斯知仁而仁与不仁皆在其中矣盖圣人就人 隐微
偏过 (第 4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