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詩類
四書類
經解類
五經總義類
春秋類
樂類
編年類
別史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別集類
傳記類
雜史類
法制類
史評類
職官類
詔令類
詔令奏議類
正史類
金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宗教類
禪宗部類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后即会末
归本故言重会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位者结成入普所以以此会说等妙二觉二
觉全同普光明智即是会归之 义问 等觉同妙觉于哩可然妙觉之外何有如来普
光明智为所同耶答说等觉说妙觉即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其 (第 0515b 页)
归本故言重会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位者结成入普所以以此会说等妙二觉二
觉全同普光明智即是会归之 义问 等觉同妙觉于哩可然妙觉之外何有如来普
光明智为所同耶答说等觉说妙觉即是约位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其 (第 0515b 页)
等者。此释名。谓彼未知等行者。身
中所有此根故名未知根等也。馀如俱舍
根品广明信等五根前疏已释命根之 义问
明品说。疏以不退转是定义者。以精进言经
文自有定。但有义故以不退当之。进谓进
趣定谓不动。故疏金刚界 (第 0401b 页)
中所有此根故名未知根等也。馀如俱舍
根品广明信等五根前疏已释命根之 义问
明品说。疏以不退转是定义者。以精进言经
文自有定。但有义故以不退当之。进谓进
趣定谓不动。故疏金刚界 (第 0401b 页)
先未曾得无碍解智故名善慧。庄严论
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于一刹
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 义问 此。
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
说言名为善慧。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
累故。增长智慧自在无 (第 0365c 页)
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于一刹
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 义问 此。
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
说言名为善慧。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
累故。增长智慧自在无 (第 0365c 页)
起行之初
故也。故上来明菩萨起行发于普光。下明
文殊教化起于重阁也。所以知。此重会别
本云乃能重启斯 义问 故知也。此文有七。
初序。次入定。三起。四请。五尔时普贤告下正
说。六品末證成。七偈颂。初文有四。初 (第 0082c 页)
故也。故上来明菩萨起行发于普光。下明
文殊教化起于重阁也。所以知。此重会别
本云乃能重启斯 义问 故知也。此文有七。
初序。次入定。三起。四请。五尔时普贤告下正
说。六品末證成。七偈颂。初文有四。初 (第 0082c 页)
谛是故复云即空假中故观音玄
云十界相互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是因缘生法
乃至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 义问 以
三千结为缘生为是思议为不思议答法体只一
名通二向但取缘生故是思议若取缘生既然互
具故不思议如止观 (第 0373b 页)
云十界相互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是因缘生法
乃至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 义问 以
三千结为缘生为是思议为不思议答法体只一
名通二向但取缘生故是思议若取缘生既然互
具故不思议如止观 (第 0373b 页)
即中故非
差非无差既以佛界为无差之实属空九界为而
差之权属假故知中道为䨥非也所以今文须通
中边亡照二 义问 诸师皆于俗谛之上乃以九一
而分权实今何不用答于俗谛中以佛为实者乃
通二义一者例如俗谛若望空中号之为事 …… (第 0396c 页)
然中边亦可得名亡照良以中道能
亡能照今为立名诠拣法相且以三一对论为亡
照二一对论为中边应知今文通此二 义问 今云
契本一理与前本谓一性何殊答若约亡照其义
一同若约中边二处有异前以空中为一性今以
中道为一性前文 (第 0397c 页)
差非无差既以佛界为无差之实属空九界为而
差之权属假故知中道为䨥非也所以今文须通
中边亡照二 义问 诸师皆于俗谛之上乃以九一
而分权实今何不用答于俗谛中以佛为实者乃
通二义一者例如俗谛若望空中号之为事 …… (第 0396c 页)
然中边亦可得名亡照良以中道能
亡能照今为立名诠拣法相且以三一对论为亡
照二一对论为中边应知今文通此二 义问 今云
契本一理与前本谓一性何殊答若约亡照其义
一同若约中边二处有异前以空中为一性今以
中道为一性前文 (第 0397c 页)
此义未必全然合时便种何前后耶。】
「福义多途难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
【二福义下释福 义问 几许为一福答有云轮王于
四天下自在为一福也有云帝释于三十三天自
在为一福也有云唯除补处馀一切人有所为 (第 0578c 页)
「福义多途难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
【二福义下释福 义问 几许为一福答有云轮王于
四天下自在为一福也有云帝释于三十三天自
在为一福也有云唯除补处馀一切人有所为 (第 0578c 页)
四
教者以通名立题义摄两种盖非化仪无
以判非化法无以释一书之旨莫越于斯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亦诠理化物为 义问
或约化仪立题乃据签文化仪四教文义
整足任运摄得三藏等四为證或谓颁宣
藏等以为顿等谓化仪无体又谓顿等四 (第 0013b 页)
教者以通名立题义摄两种盖非化仪无
以判非化法无以释一书之旨莫越于斯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亦诠理化物为 义问
或约化仪立题乃据签文化仪四教文义
整足任运摄得三藏等四为證或谓颁宣
藏等以为顿等谓化仪无体又谓顿等四 (第 0013b 页)
释以观心为要合枢要义观心
为教之要果上偏圆渐顿诸法皆我心具行者必
须摄法归心修观故至果成称性设化四教 义问
四教从何而起答依三观起观为行要者所修六
度万行皆因心本具故全性起修名无作行皆观
心而发合上发义由观心 …… (第 0415a 页)
答出即事通理以显专理则违 义问 中先领上违
文次设难难意立此十门意令学者从门入理不
滞名言今释一念既属于事莫违述作元意乎初
总答初二 (第 0443b 页)
为教之要果上偏圆渐顿诸法皆我心具行者必
须摄法归心修观故至果成称性设化四教 义问
四教从何而起答依三观起观为行要者所修六
度万行皆因心本具故全性起修名无作行皆观
心而发合上发义由观心 …… (第 0415a 页)
答出即事通理以显专理则违 义问 中先领上违
文次设难难意立此十门意令学者从门入理不
滞名言今释一念既属于事莫违述作元意乎初
总答初二 (第 0443b 页)
所招。终归磨灭。于是修道。證取寂灭。此理
为教所诠。正教二乘。断惑證理。傍教菩萨。留惑度
生也。四教 义问。 佛于三藏初开三乘。大乘最胜。何
不以大乘为正。小乘为傍耶。答。鹿苑初转法轮。拘
邻五人见谛成道。八万 (第 0735b 页)
为教所诠。正教二乘。断惑證理。傍教菩萨。留惑度
生也。四教 义问。 佛于三藏初开三乘。大乘最胜。何
不以大乘为正。小乘为傍耶。答。鹿苑初转法轮。拘
邻五人见谛成道。八万 (第 0735b 页)
此明菩萨伏惑行因所以也。初略指藏教菩萨
不断所以。次四教义下。引證。文有四节。初为断二
乘疑。如四教 义问 云。佛于三藏。初开三乘。大乘最
胜。何不以大乘为正。小乘为傍。答。鹿苑初转四谛
法轮。拘邻五人见谛成 …… (第 0855c 页)
。菩萨
集诸纯净功德。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具足
清净佛法是也。此盖下。明论主破斥之意。如四教 义问 云。智论何意从始至终。一一弹破。答。龙树为
欲申通摩诃衍。明菩萨所行之道。以大破小。皆可
破也。当彼 …… (第 0856b 页)
。种即修也。于
欲界。人中。南洲。男身。佛出世时。能种相业也。前后不
拘(文)。」
【【■记】四教 义问。 菩萨几时种三十二相。答。极疾九十
一劫。极迟百劫也。而言于欲界人中等者。乃就迦
旃延小乘而论也。大论 …… (第 0863b 页)
。根性不同耳。言
说是事。即空故无。」
【【■记】三人同以无言说道句。四教义。四念处。广解。四
教 义问。 菩萨可修六度。二乘何得同观亦修六度
耶。答。涅槃经云。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是声闻法。何
处有悭贪声闻。 …… (第 0872a 页)
无色思尽。支佛即八地至十地断习无知。玄 义问。 初地至七地对果。出何经论。答。经论非不对当。但
高下不同。人师对之有异。或用见地。止对初地。如
今 (第 0875c 页)
不断所以。次四教义下。引證。文有四节。初为断二
乘疑。如四教 义问 云。佛于三藏。初开三乘。大乘最
胜。何不以大乘为正。小乘为傍。答。鹿苑初转四谛
法轮。拘邻五人见谛成 …… (第 0855c 页)
。菩萨
集诸纯净功德。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具足
清净佛法是也。此盖下。明论主破斥之意。如四教 义问 云。智论何意从始至终。一一弹破。答。龙树为
欲申通摩诃衍。明菩萨所行之道。以大破小。皆可
破也。当彼 …… (第 0856b 页)
。种即修也。于
欲界。人中。南洲。男身。佛出世时。能种相业也。前后不
拘(文)。」
【【■记】四教 义问。 菩萨几时种三十二相。答。极疾九十
一劫。极迟百劫也。而言于欲界人中等者。乃就迦
旃延小乘而论也。大论 …… (第 0863b 页)
。根性不同耳。言
说是事。即空故无。」
【【■记】三人同以无言说道句。四教义。四念处。广解。四
教 义问。 菩萨可修六度。二乘何得同观亦修六度
耶。答。涅槃经云。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是声闻法。何
处有悭贪声闻。 …… (第 0872a 页)
无色思尽。支佛即八地至十地断习无知。玄 义问。 初地至七地对果。出何经论。答。经论非不对当。但
高下不同。人师对之有异。或用见地。止对初地。如
今 (第 0875c 页)
行二意。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发心
是目。修行是足。目足备故。入清凉池。即别教初贤
善直义。又四教 义问。 别教菩萨成就几法。所得信
心。异前通教答。还约十法。即知不同。一信正因缘。 (第 0897b 页)
是目。修行是足。目足备故。入清凉池。即别教初贤
善直义。又四教 义问。 别教菩萨成就几法。所得信
心。异前通教答。还约十法。即知不同。一信正因缘。 (第 0897b 页)
教有决瞙义开偏行成圆行如云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即行有决瞙义开偏理成圆理如云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即理有决瞙 义问 见三指本喻三德
之理今既以金錍喻理三指复云何答了无明即佛
性即金錍决瞙义而此佛性即一而三即见三指义 …… (第 0515c 页)
是知
非内非外亦内亦外之性只是有情心性遍耳不可
滞言而不求。
次迦下二明佛果正因二初引经文二初牒因 义问
迦叶问云等者此文在第三十三因前第三十一卷
中如来以虚空喻正因佛性故迦叶至三十三卷中
方问此义也故经云 (第 0524a 页)
是菩萨道即行有决瞙义开偏理成圆理如云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即理有决瞙 义问 见三指本喻三德
之理今既以金錍喻理三指复云何答了无明即佛
性即金錍决瞙义而此佛性即一而三即见三指义 …… (第 0515c 页)
是知
非内非外亦内亦外之性只是有情心性遍耳不可
滞言而不求。
次迦下二明佛果正因二初引经文二初牒因 义问
迦叶问云等者此文在第三十三因前第三十一卷
中如来以虚空喻正因佛性故迦叶至三十三卷中
方问此义也故经云 (第 0524a 页)
望藏通
山毫相绝藏通造六尚自悬殊别教造十安可比拟
子闻下二总结。
客曰下正宗第二述解立疑复疏佛性遍 义问 何故
此段科为复疏邪答前第一段虽有心变性变及造
依正心具等语且为通诸违妨显佛性圆融故一家
所立心具三 (第 0538c 页)
山毫相绝藏通造六尚自悬殊别教造十安可比拟
子闻下二总结。
客曰下正宗第二述解立疑复疏佛性遍 义问 何故
此段科为复疏邪答前第一段虽有心变性变及造
依正心具等语且为通诸违妨显佛性圆融故一家
所立心具三 (第 0538c 页)
异等四句见
者。为要通达第一义谛无言说处。遣彼愚夫名言
习气过故。于未来世我弟子中有智慧者。若以此 义问 彼愚夫无智之人。彼反以为不正之问。何者。
以彼愚夫但执名言。不悟实义故。傥彼愚夫复以
常无常一异云云 (第 0387a 页)
者。为要通达第一义谛无言说处。遣彼愚夫名言
习气过故。于未来世我弟子中有智慧者。若以此 义问 彼愚夫无智之人。彼反以为不正之问。何者。
以彼愚夫但执名言。不悟实义故。傥彼愚夫复以
常无常一异云云 (第 0387a 页)
法若凡愚犹著言说不悟实义如象溺深泥何由出离哉)。】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
通 义问 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未来世智者以我所通义离
一异等相问无智者彼无智者答曰此不正之问也)谓色等无 (第 0251a 页)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
通 义问 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未来世智者以我所通义离
一异等相问无智者彼无智者答曰此不正之问也)谓色等无 (第 0251a 页)
于此不然如象溺
泥之责深可思之。
○右第十一章。】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
通 义问 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
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
造见所见尘及微尘脩与脩 (第 0174a 页)
泥之责深可思之。
○右第十一章。】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
通 义问 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
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
造见所见尘及微尘脩与脩 (第 017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