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异宫则有不主。故小记曰。庶子在父之室。则为其母不禫。
奔丧曰。凡丧。父在。父为主。而服问。止主三人。 金沙溪
疑之。(见备要。)特于君所주-D002三字。未及理会也。君礼可通用哉。亦由郑注乱经旨也。
(三年问) …… (第 392H 页)
。幞头衫带。皆以白生绢为之。)徐乾学曰。明世士大夫行吊。皆用葛衣葛带。(朱子语类云。今吊者用横乌。) 金沙溪
令用素巾。(古人以缯帛为素。而 (第 395H 页)
沙溪
所指。即白布头巾。)今师友之情重者。方有吊服。谓之加麻。布巾之上。加一股之绖。练布之衣。加一垂之带 …… (第 395H 页)
馀也。乃璚山无礼。遂以著之。为吊者之恒礼。而明曾典。又班天下。以为礼典。则古人哀敬之文。不可复见矣。 (沙溪
备要。亦与会典同。)今俗吊者。致辞云夫复何言。主人哭。稽颡不答。此又自然之文。合于古者也。
丧服中吊 (第 396H 页)
 

郑曰。凡衣。死者左衽不纽。〇驳曰。朱子于小敛章。始有馀衣掩尸。左衽不纽之文。则袭之左衽。朱子已察其谬。且云馀衣则正服。虽小敛。不以左衽也。 金沙溪
曰。丧大记实无袭。亦左衽之意。而至小大敛。始左衽。则不可从郑氏也。(又云。奇高峰及退溪门人。力主郑说 …… (第 402L 页)
。谓原袂一幅之外。再属半幅也。(不必半幅。视本人臂掔长短。故经文不著尺寸。)郑云。不削边幅。尤大误。 金沙溪
之越法行权。再加半幅者。却是先王之本法。〇衣前裾后裾。并以带下长一尺为度。又安得前长而后短乎。若后之 (第 403H 页)
 曾巩为人后议曰。皇考一名。而为说有三。礼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是则以皇考为曾祖之庙号也。魏相谓汉宣帝父。宜称尊号曰皇考。既非礼之曾祖之称。又有尊号之文。故魏明帝非其加悼考以皇号。至于光武。亦于南顿君称皇考庙。义出于此。是以加皇号。为事考之尊称也。屈原称朕皇考曰伯庸。又晋司马机为燕王告祢庙文。称敢昭告于

皇考清惠亭侯。是又达于群下。以皇考。为父殁之通称也。〇臣谨案皇者大也。皇考与今所称显考。无以异焉。程子所争。岂在是乎。
儒臣 金长生
上疏言。帝王之礼。莫严于继统。虽兄继弟。叔继侄。皆有父子之道。今 殿下直承 宣庙之统。何可谓考位阙乎 …… (第 426L 页)
父。有父然后有身。岂有有祖而无父之理乎。〇儒臣朴知诫言。当追尊大院君。配享于宗庙。时议大骇之。〇掌令 金长生
持平朴知诫。以年老乞归。 上置国子司业。以 (第 426L 页)
长生
、知诫及张显光。为之。(出国朝宝鉴。)
 臣谨案帝王之礼。虽兄弟叔侄。皆有父子之道。此天子之正论也。 …… (第 426L 页)
(出国朝宝鉴。)
 先是。追尊 大院君时。李廷龟、郑经世、张维、赵翼谓当称考别庙。绫原主祀。吴允谦、 金长生
谓当称伯叔父别庙。绫原主祀。而李贵、俞伯曾、朴知诫则皆以称考。享宗庙为正。及府夫人薨。讲定服制。议者 (第 427H 页)
  
沐用潘。浴用香汤。
丧大记。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然士礼用稻。已自不验。玉藻曰。沐稷而靧粱。别无贵贱之等。其礼则淅饭含之米。而取其汁煮用。此所谓饭与沐同米也。其浴之水。古用白汤。后世渐用香汤。楚词曰。浴兰汤兮沐芳。郑人秉蕳(一作兰)之诗。晋人兰亭之禊。皆所以浴身也。生既以浴。死亦宜用。 金沙溪
曰。君丧用香汤。士庶用之僭也。然沐之用粱。君与士等矣。又何嫌焉。 …… (第 464L 页)
虽富贵之家衣衾毕备。皆不以袭敛。甚至计直贸易。以充丧费。孰若用以袭敛。使亡者。获厚庇于九泉之下哉。〇 沙溪
曰。古袭三称。朝服(谓黑团领。)与深衣。并用不妨。〇镛谓温公之袭用一称。非直为贫而难办也。孝子事死如 …… (第 465H 页)
者。即宜用仪礼节次。
被发不宜饭含。
被发。非古礼。于礼。极有妨碍。若孝子之饭其亲。岂宜被发而行之。 沙溪
答姜博士之问。谓敛发。在小敛之后。饭含时无变易之节。然有可引为据者。亲始死。去冠徒跣。犹今之被发也。 …… (第 466H 页)
而今被发。已在始死。其恻怛不如古人。然只得从俗。唯不宜被之前面。解发而垂之两旁。略存古意。斯可矣。 沙溪
欲废被发。
温公曰。笄纚。今人平日所不服。被发。尤哀毁无容。故从开元。 (第 467H 页)
金沙溪
曰。今人虽无韬发之纚。然实用笄以贯发。网巾与纚相似。今拟初丧却去冠帽。雾出网巾。骨笄。至括发时去之。 (第 467H 页)
似亦同古意。今国中言礼。皆宗 沙溪。
(第 467H 页)
沙溪
此论。亦莫之行矣。俗其可变哉。
尸南首之义。 …… (第 467H 页)
(平交已下。)庶合古意。
孔氏谓虽父兄命赴。犹书孝子名。丘氏仪节。有司代为书而称哀子名。盖有所本也。 沙溪
令书护丧者之名。亦无害义。但云专人讣告。苟不专人。辞 (第 468L 页)
夫之礼可乎。余定家法。断从三世之制。(宗四亲庙。即天子诸侯之礼。此云大夫礼可疑。)〇镛案东儒。唯沙溪 (金文元公长生。
)最为知礼而特从四世之制。此所以举世遵用也。然 (第 477H 页)
沙溪
之礼。盖从家礼。家礼出于书仪。书仪者。温国公司马光之作。彼固天子之上相。得用上公之礼者也。藩邦之士庶 …… (第 477H 页)
理。〇或曰。勋臣之子若孙。又为勋臣。或为国舅驸马之等。则及其久远之后。当并不祧乎。抑当祧去乎。曰此事 沙溪
已有定论。无可疑也。(姜博士硕期问。李光岳三代策勋。至于光岳曾孙。将不得祭其祖。甲者曰。唯始封勋不迁 (第 478H 页)
。其馀当迁。未知如何。) 沙溪
曰。大典只言始为功臣。则第二以下祧迁。从可知也。或者。因大典。别立一室之文。而欲别立一庙。庙与室果同 (第 478H 页)
铭之。敬人素敦实。其言必可信也。孺人坡平望族。前郡守五荣女。 孝陵名臣忠毅公讳任之十一世孙。母金氏。 沙溪文元先生
之后也。孺人温厚端粹。识明而志洁。幼在父母侧。婉嫕无违志。年甫十馀。妇道已具。于女红亦不甚教而能。及 (第 344H 页)
目不瞑者。惟老亲在耳。吾死薄敛。以表不克终养之罪。噫。若公者可谓孝矣。配贞夫人光山金氏。学生斗七女。 沙溪文元公长生
八世孙。生三男四女。男长即观洙。次谦洙,升洙生员。徐右辅,金箕晚生员,洪钟薰,徐麒淳其婿也。曩余与公 (第 391H 页)
   康世爵, 田好谦, 李应仁, 麻舜裳, 张道士, 文可尚, 胡克己, 王凤冈, 黄功, 冯三仕, 陈凤仪, 郑先甲, 裴三生, 孔枝秀, 王俊业, 韩登科(刘太山, 金长生)
, 屈氏, 崔回姐。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四
 [杂录]
   建州录
   东江记事
   台湾群雄
凤冈, 黄功, 冯三仕, 陈凤仪(当删), 郑先甲, 裴三生, 孔枝秀, 王俊业, 韩登科(刘太山, 金长生)
, 屈氏, 崔回姐。
康世爵者荆州人。其曾祖祐战死蒙古地。祖霖从杨镐东征倭。死于平山。父国泰青州虞候 …… (第 430L 页)
韩登科未详其乡里。 肃宗乙卯。与其徒刘太山, 金长生
等上言曰。俱以中土之人。寄托本国。已过四十馀年。值此凶荒。将颠沟壑。登科年八十。太山五十九。 (第 434H 页)
长生
六十。日薄西山。登科又壬辰征倭备御宗功之孙。微劳亦可纪也。户曹请给衣食。 上从之。
屈氏明宫女也。本 (第 434H 页)
之间谓之行缠。孟珠诗新罗绣行缠者是也。仪礼家礼皆无用偪之文。而 沙溪金先生
引欧阳公红勒帛之文。以家礼勒帛认为行縢。然叶梦得石林燕语云余见大父家居。顶帽而系勒帛。勒帛亦垂绅之意 (第 516H 页)
。今年遽事干谒。得无愧乎。诸生遂皆谢去。癸丑光海幽闭 母后于西宫。宗海废举不出。时至连山。从沙溪先生 金长生
讲礼。宗海既废举三十年。博学经术。尤深于礼乐。著有寒冈丧制答问,礼学疑难答问等书。癸亥 仁祖旁求文学 (第 105L 页)
之士。文忠公张维荐宗海守道状。屡拜参奉。至掌苑别提不就。丙寅 长生
以 元宗追崇不可。将上疏。问于宗海。宗海引春秋闵文襄哀事答之。又著论言追崇非礼。以崇祯壬午卒。年六十 …… (第 105L 页)
圣贤之学。天启癸亥。 仁祖反正。群贤毕进。 沙溪先生
(第 108H 页)
金长生
被召至京。嶪辄执贽请见。既而从 (第 108H 页)
长生
南归连山。受大学家礼等书。退与慎斋金集。反复讲论不怠。未几其母疾猝剧。嶪适在外心动。即至断指以血进得 …… (第 108H 页)
公澈奇之。临殁手书戒子帖以贻诸子。尤致意于弘溟。弘溟少从龟峰宋翼弼学。又从 沙溪先生
(第 110H 页)
金长生
受周易近思录等书。时其父为奸党所攻。弘溟亦摈于时。羁旅两湖间。光海丙辰。中文科隶承文院。奸党又启削之 …… (第 110H 页)
终不出。壬子卒。年六十七。弟舜举。
舜举字鲁直号童土。出为伯父璲后。自幼便有高识。弱冠德艺蔚然。间从 沙溪先生
(第 111L 页)
金长生
游。光海末。煌废处乡里。舜举与从弟元举从之读书。 仁祖即位。始治公车业。崇祯癸酉。中司马两试。寻除内 …… (第 111L 页)
人降生。皖惊起问之。元举生。生有异质。光海时父废处乡庄。元举不肯为举业。 仁祖反正始赴试。乙丑受业于 沙溪先生
(第 112H 页)
金长生。
丁卯虏入平山。 上幸江都。 世子南下。时元举在尼山。率同县儒生迎于道傍。见大臣李元翼抗言曰公州有长江 …… (第 112H 页)
虽遇朝廷清明而亦䯈(一作肮)𩪝不屈。莳花养竹。饮酒陶然。年六十三而卒。
林玮字平仲。罗州会津人。从 沙溪金先生长生
游。 (第 115H 页)
长生
爱重之。少尝以父命游场屋。得解辄不复省试。 仁祖初。除尚衣院别坐,景阳道察访,翊卫司侍直。尝暂到景阳 (第 115H 页)
  揖之有声。不见于古传记。契丹之揖不作声。正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是也。宋人讥之亦固矣。
退溪李先生曰。唱喏作揖貌。 沙溪金先生
曰。家礼集注说云揖者拱手著胸也。恐非所谓唱喏也。今中朝俗以鞠躬拱手为唱喏。
又曰。华使许国云喏字出汉 (第 35L 页)
 

严陵方氏(悫)曰。要缝之博。居下齐之半。玉藻所谓缝齐倍要是也。以缝齐为倍。倍则要缝为半矣。此所以互言之。
  金沙溪(长生)
曰。裳六幅。每幅布本广二尺二寸。初裁广头各一尺四寸。狭头各八寸。两边各除一寸。以为缝削之用。则广头恰 (第 48H 页)
 

严陵方氏(悫)曰。要缝之博。居下齐之半。玉藻所谓缝齐倍要是也。以缝齐为倍。倍则要缝为半矣。此所以互言之。
 金沙溪 (长生)
曰。裳六幅。每幅布本广二尺二寸。初裁广头各一尺四寸。狭头各八寸。两边各除一寸。以为缝削之用。则广头恰 …… (第 48H 页)
 长乐刘氏(彝)曰。袼袖与衣接。当腋下缝合处也。运回转也。玉藻云袂可以回肘是也。肘臂中曲节。袼之高下。与衣身齐。二尺二寸。古者布幅亦二尺二寸。而深衣裁身。用布八尺八寸。中屈而四叠之则正方。袖本齐之而渐圆。杀以至袪。则广一尺二寸。故袂圆应规也。衣四幅而要缝七尺二寸。又除负绳之缝与领旁之屈积各寸。则两腋之馀前后各三寸许。续以二尺二寸幅之袖。则二尺有五寸也。

然周尺二尺五寸。不满今旧尺二尺。仅足齐手无馀。可反屈也。曰反屈及肘。则接袖初不以一幅为拘矣。
  金沙溪(长生)
曰。按衣全幅。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腋下。俗所谓对襟是也。丘仪从白云朱氏之说。欲于身上。加内外两襟。 (第 49H 页)
 长乐刘氏(彝)曰。袼袖与衣接。当腋下缝合处也。运回转也。玉藻云袂可以回肘是也。肘臂中曲节。袼之高下。与衣身齐。二尺二寸。古者布幅亦二尺二寸。而深衣裁身。用布八尺八寸。中屈而四叠之则正方。袖本齐之而渐圆。杀以至袪。则广一尺二寸。故袂圆应规也。衣四幅而要缝七尺二寸。又除负绳之缝与领旁之屈积各寸。则两腋之馀前后各三寸许。续以二尺二寸幅之袖。则二尺有五寸也。

然周尺二尺五寸。不满今旧尺二尺。仅足齐手无馀。可反屈也。曰反屈及肘。则接袖初不以一幅为拘矣。
 金沙溪 (长生)
曰。按衣全幅。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腋下。俗所谓对襟是也。丘仪从白云朱氏之说。欲于身上。加内外两襟。 …… (第 49H 页)
 愚伏郑氏(经世)曰。曲袷如矩以应方。详味其文。乃其制本方。似非既交自方之谓也。郑注云如今小儿衣领。语益分明。且今之丧服即古制。而辟领与袷皆方。安知古者衣领。本皆如此耶。其领既方。又无左右衿。则势必牵引然后。方及腋下。非徒领势渐斜。不能如矩。衣裳亦皆后广前狭。宽急不均。窃意

当两衽相对直下。令前后方正。无牵引向急之患。礼所谓衽当旁者。谓衽之两旁相当。非谓衽在身旁。(答权仲明。)
  案 沙溪
有言曰。郑道可所论深衣之制。出于白云朱氏之言。其制未必是也。以家礼本文裁之。不悖于玉藻及深衣篇。亦不 (第 51L 页)
尤不容已。西原华阳书院。海州石潭书院。遣阁臣致祭。西原则独享宋文正。而海西则赵文正,李文纯,成文简, 金文元,
宋文正五先正与李文成配食云。祭文各当亲撰以下矣。适值岁首。宣此十行。予意窃以为目下要务。莫大于是故也 (第 461L 页)
游文元公 金长生
之门。习闻先辈诸贤之言议。其所参量古今。折衷于天理人情者。有非俗儒一时之见所及。故臣常讲服而无疑矣。 (第 219L 页)
 左氏传。辛有适伊川。见被发于野而祭者。不及百年。此其戎乎。竟为陆浑氏。又晋大夫反首拔舍注。反首。散头发下垂。及至开元时。采入典礼。
今俗父母丧。辄被发。司马温公以为被发。哀毁无容。故从开元礼。家礼因而不删。 金沙溪
曰。被发出于西 (第 462L 页)
忍驱之与清。所以多遗脱。而得不薙发。外此而如康世爵,胡克己,田好谦,张云起,孔枝秀,韩登科,刘太山, 金长生
及屈氏,崔回姐之属。东出之迹。考诸国史野乘。皆有可徵。独陈凤仪事。未详。凤仪万历乙酉。配堂邑王第一女 …… (第 380L 页)
。六代祖珣。户曹判书。祖希廉。校理。父骘。号东溪。学于高峰奇大升。以文学著名。敏求生于 嘉靖乙丑。游 沙溪金先生
门。事亲孝。不事举子业。壬辰之乱。闻 上幸龙湾。办白金。募义旅。与县监李 …… (第 384H 页)
驾公州。自发灵光庄谷。由海途。输致行朝。乱既平。录振武原从功。丁卯。建虏入平山。敏求募义旅。赴号召使 金先生
之军。闻朝家议和于虏。寄女婿李浣书曰。嗟呼。今日朝廷。宋之秦桧者。几人。环东土数千里。嗟无胡澹庵一疏 (第 384L 页)
孝章世子入学。李相国宜显为博士。公为将命。俞相基论家礼源流事。窜绝岛。公倡诸生疏辨之。又疏白李文成, 金文元
诸贤之诬。以 (第 321H 页)
近思录及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所编圣学辑要。乃其入道之先务。而其律身之平生准则。又专在于小学一书。此实其祖 文元公长生
成规也。又尝谓朱子后孔子也。其道东来。自圃隐以来。群贤一皆宗主而阐明之。栗谷则曰。幸生朱子后。学问庶 (第 40L 页)
之玄孙复中。以公荫除寝郎。笃行趾美。遭不幸于至亲。所以处之不失其常。而终能感化。参奉之胤宗孝。抠衣于 沙溪金先生
之门。而丙子虏乱。与一二同志。跋涉奔扈于南汉围城中。根深末茂。其理必然。公之得于躬。而垂于后者。焉可 (第 114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