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志。遽自退沮。不思挽回之道。则前功岂不可惜乎。仍请敦召遗逸。调娱士论。 上善之曰。仁庙建极之化。亦由 金长生,
张显光之造朝也。辛酉关北饥。以公为督运御史。输岭南粟济之。公请发浦仓谷。及时舟运。以省南民之转输。竣 (第 286L 页)
殿下苟能推诚召致。羽仪明廷。其于镇服物情。调娱士论。岂云少补之哉。 上善之曰。 仁庙建极之化。亦由于 金长生,
张显光之造朝也。辛酉关北饥。以公为督运御史。输岭粟赈之。公指画有方。卒使北民一无捐瘠。竣事归。复请停 (第 376H 页)
论理论学。皆宗洛闽之训。若其所论。或不能无同异者。则先正臣文成公李珥辨说甚晰。义理大备。先正臣文元公 金长生
继其统而笃守其说。至臣之先祖臣文正公宋时烈而阐明奥义。益无馀蕴。先正臣文纯公权尚夏得其传授旨诀。又传 (第 71L 页)
 琼山丘氏曰按文公家礼五卷。而不闻有图。今本载于卷首。不言作者。而图注多不合于本书。今数其大者言之。通礼云立祠堂。而图以为家庙一也。深衣缁冠冠梁包武而屈其末。图安梁于武之上二也。本文黑屦。而图下注用白三也。丧礼陈袭衣不用质杀。而图陈之四也。本文大敛无布绞之数。而图有之五也。大敛无棺中结绞之文。而图下注结于棺中六也。或问图固非朱子作矣。何以祠堂章下有主式见丧礼及前图八字。曰南雍旧本。止云主式见丧礼治葬章。并无及前图三字。不知近本何据改治葬章三字为及前图也。由是推之则图为后人赘入昭然矣。○ 沙溪金文元公
曰按此图缁冠尽与家礼本注不同。而依仿大全图。又按 …… (第 224H 页)
 金河西曰堂。恐室字之误。

众子冠位醮仍席。
  沙溪
曰此七字。当在众子冠位栉𢄼掠下。
丧服图负版。
  (第 225H 页)
沙溪
曰丧服记负广出于适寸。注云负出于辟领外旁一寸。而图不然。恐非也。
不裁𤄃中。当如常式。
  (第 225H 页)
沙溪
曰功缌以下之服。虽去负版辟领衰。而阔中则与齐衰无异。故杨氏曰古者衣服。吉凶异制。衰服领与吉服不同也。 …… (第 225H 页)
 退溪李文纯公曰仪礼大明会典经国大典等。为出嫁姑大功。从姊妹小功。祖姑缌。皆降一等。此图则降二等。不知何也。○ 沙溪
曰当以家礼本文皆降一等为正。
神主式连颔三分之二居后。 (第 225H 页)
沙溪
曰二或作一。非是。
序附注始祖初祖。 (第 225H 页)
沙溪
曰初恐当作先。
通礼祠堂附注。古人所以庙面东向坐。
  …… (第 225H 页)
 补注此四堂字。恐皆当作室。
为四龛注及前图。
 此三字舛误。详见上图说条。
附注诸侯之弟。别于正适。
 于。一本作为。恐非。
正排看正面。
  沙溪
曰看疑当作着。
不得祀者以上。为大宗之祖。
 
退溪曰不得祀者。当指继高祖小宗而言。然其上疑有阙文。 (第 225L 页)
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附注祔于祖母之傍。
  沙溪
曰母上疑阙父字。
有事则告。注祝版高五寸。
 退溪曰高字或是广字之误。 (第 225L 页)
沙溪
曰非误。
易世递迁附注。祭四代已为僭。
 一本四代下。有但四代三字。
深衣曲裾。附注杨氏曰复又取礼记 …… (第 225L 页)
 尤庵曰或云此拜字是升字之误。窃恐馈于舅姑。与初见时有差。故皆献舅姑讫。总拜之也。其下荐馔。又杀于进酒。故不复拜也。未知如是否。恐涉杜撰。皇恐皇恐。
丧礼易服注。插衣前襟之带。
 丧大记注。之作于。
治棺附注。葬墓掩圹。
  沙溪
曰圹疑作盖。退溪意亦然。
陈袭衣附注。握手用玄纁。长尺二寸广五寸。令里亲肤。
 奇高峰曰按刘氏引疏不 (第 226L 页)
完。使人难晓。记疏云以握系一端绕掔。还从上自贯。反与其一端结之者。

按上文握手用玄纁裹。长尺二寸。今裹亲肤。据从手内置之。长尺二寸。中掩之手。才相对也云云。此乃疏家引经释记。故其言如此云者。指注也。上文指经也。今指记也。据谓据以为言。盖既曰长尺二寸。而记又曰裹亲肤。乃据其从手内置之中掩之而言也。今字据字。皆为虚字斡旋。而刘氏所引以今作令而去注文一节及上文二字。故据字不见来历。而手才相对四字。无所着落。宜乎后学之疑惑也。今宜正之。纁下有裹字而削去。今据二字及手才相对也五字则文简而意明矣。○谨按高峰之论正刘注之误者极分晓。而但欲去手才相对也五字者。诚不敢知也。 沙溪
所论甚详。详载辑览。而令里今裹之辨。亦不能使人无惑。窃恐令当作今。里不当作裹。至如郑愚伏之以疏中今字 …… (第 227H 页)
 龟峰曰下字当作上。
附注司马温公云云。
 龟峰曰此注宜在殡后。恐引时误入。
不作佛事注。可得而治。
 退溪曰治。疑当作绐。欺也。○ 沙溪
曰愚谓退溪之说未然。治当如字。谓虽无知之鬼。不可治也。○龟峰曰苟不至公。鬼虽灵。可得治天堂地狱之事乎 …… (第 227L 页)
 尤庵曰祖父母服载于不杖期。而谓之正服。则不应于杖期条以为正服。故尝以为此正字。是加字之误也。
不杖期注。继母嫁母为前夫之子从己者也。
  沙溪
曰嫁母之母字当作而。郑道可礼抄及申知事湜家礼谚解仍作母。○谨按一本作而。
小功五月注。稍熟细布。
  …… (第 228L 页)
 河西曰酹当作奠。○谨按以附注诸说观之。则酹字非误。
始闻亲丧哭注。哭尽哀问故。
 一本问故。在使者下。恐是。
变服注。亦以闻后之第四日。
  沙溪
曰变服必不待四日之后。而此下又无成服一节。疑变字即成字之误。
择日开茔域注。掘穴。
 丘仪按掘兆为掘 (第 229H 页)
地四隅。为茔兆之域。兆谓开穴也。家礼刻本多误以兆字为穴字。相承之误久矣。殊不知本文止是开茔域。下文穿圹。方是掘穴。○ 沙溪
曰五礼仪。穴字正作兆字。
作灰隔注。结而为金石。
 一本金作全。恐是。
筑实厚二三尺。
 五礼仪尺作 …… (第 229L 页)
 退溪曰生当作牲。古者取遣奠牲体。包以送葬也。
树根遇炭皆生转去。
 一本生作横。恐是。
刻志石注母氏。
  沙溪
曰氏上阙某字。○按一本有某字。
下帐注亦象平生而小。
 一本象作尚。与上注不同。恐非。
翣注以木为筐 (第 229L 页)

 筐一本作匡。恐是。
虞祭陈器具馔注。具馔如朝奠。
 河西曰或朝上有朔日字。朝恐朔字。下同。○ 沙溪
曰朝疑祖字。
亚献注。主妇为之礼如初。
 初下恐脱献字。抑或用士虞记再虞如初之文法 (第 229L 页)
耶。更详之。
卒哭厥明。夙兴设蔬果酒馔。注井花水充玄酒。
 酒下恐当有瓶字。
小祥设次陈练服注。练服为冠。
  沙溪
曰按丧服疏。既练练布为冠。以此观之。所谓练服之服。恐当从布字读。五礼仪引此条亦作布。
大祥设次陈禫服 (第 230H 页)
注。假以出谒。
 一本假作服。
妇人冠梳。
 愚伏曰梳疑旒。
奉迁主埋于墓侧。
 补注云所谓埋于两阶之间者也。 沙溪
曰两阶。指庙之两阶而言。补注说可疑。○谨按补注恐据他本墓作庙而云然。 (第 230H 页)
沙溪
不以墓作庙看。故如是耶。作庙看则上注无相左矣。
祭礼四时祭设位陈器注。主人率众丈夫深衣及执事。
 事 (第 230H 页)
下恐当有者字。观下文厥明夙兴注可见。
匕一。
  沙溪
曰匕疑匙字之讹。下受胙条取匙之文可见。 …… (第 230H 页)
 孙字恐当依班祔注作侄。
初祖祭陈器注。具果楪六。
 一本作具蔬果楪各六。恐是。
具馔注十二体。
  沙溪
曰去近窍一节则当为十一体。二字恐误。
先祖祭进馔注瘗毛血。
  (第 230L 页)
沙溪
曰瘗。翰墨大全作奉。丘仪作进。据礼则祭毕始埋毛血。是瘗字之误无疑。
祢祭辞神纳主彻馂附注。某生日在季 …… (第 230L 页)
 九月十五日也。当作注看。一行连书。字画无别。恐

误。
忌日辞神注但不馂。
 一本馂作哭。恐非。
墓祭参神降神。
  沙溪
曰设位而无主则先降后参。墓祭亦然。家礼本文先参后降。未知其义。要诀墓祭先降。恐为得也。○谨按家礼误字 …… (第 231H 页)
  六先生正配位图(正位一列南向。以西为上。从左看起。配位东西相向。以东为上。从右看起。○图阙)
尤庵所撰庙庭碑后记曰。书院兴废暨三先生始卒。前记详矣。其后 崇祯丙戌。以 文元公
(第 231H 页)
沙溪金先生
虽非其乡。而遗躅在焉。遂追举啜仪。先是竹窗李公时稷,野隐宋公时荣。丁丑江都之变。捐躯就义。即别祀于旁 …… (第 231H 页)
 谨按竹野二先生之当初别祀者。盖未及请额。而姑奉乡祀。即揭以忠节者。而非如后来有难处之

端而为别庙之举也。及蒙 宣额而后。跻侑于正庙东西序。不得并列于 沙溪先生。
抑亦两程配位于濂溪之例也欤。(尤翁之论定春翁配位者。盖依朱子所定濂溪两程例。则竹野配坐之例。可推而知 (第 231L 页)
也。)
  同春醊享时尤庵论定位次图(图阙)
尤庵甲寅抵玄石书曰。怀德书院奉安郑文翼公,金冲庵,宋圭庵, 金沙溪
四先生。而配以李竹窗,宋野隐。此二公江都殉义人也。今者怀乡少辈。欲以同春醊享。问其位次。愚答以同春于 (第 231L 页)
沙溪。
非汎然师承。须依朱子所定濂溪两程例当从配位。且同春于竹窗称门人。岂可自处于正位。处竹窗于配列。而能安 …… (第 231L 页)
 谨按黄延丰不遵尤翁之论。而竟奉春翁于正位。此尤翁所以平日慨惋不已者。而久后此二书出。前后所论。专以并列 沙溪。
俯临竹窗为大未安。而不翅峻截矣。无宁云云者。顾非出于不得已之意耶。以是而为定论则先生本意之为后人所䵝 …… (第 232L 页)
 谨按若以正配之制。变为昭穆之制。而据两程位西序之例。则东五位西二位。坐次当如此。此所谓昭穆貌㨾者也。窃观当时时宜则春翁其可遽降

配位耶。此诚为难。故先生欲从南轩之制。是固为便宜之道。而乃以为竹窗以下则当享于别祠者何也。盖依见行之正配位次而定其昭穆先后之序。则同春当先。竹窗,野隐当后。而不可遽为升降也。故有然则云云之语。细究其文义语势。则先生微意自可见矣。若依先生当初所定正配位次而为昭穆之序。则自无世次相碍之端。顾岂有别祠之可论哉。今之论者以然则二字。谓其为野隐之接膝 沙溪。
同春之比肩竹窗而言。此实不知昭穆貌㨾之为两程位西序之例。而只认为世次对享之制也。竹窗以下四字当着眼看 …… (第 233H 页)
生所定。则固无昭穆之议矣。昭穆位次。不违先生所主。则岂有别祠之论也。先生之平日慨叹而剧论者。专以接膝 沙溪
而言也。何尝以比肩竹窗而言耶。若以比肩竹窗之嫌。而至有别祠之举。则尤极未安。安有以弟子并坐之故。而先 (第 235H 页)
呜呼。此举义录。即我 沙溪金先生
号召使时事迹也。先生道纯德备。蔚然为一世儒宗。讲道溪上。四方之人。莫不尊慕。而两湖之士。益致悦服。粤 …… (第 275L 页)
徽迹太草略。亦恨其只举一州。而不及两湖。今湖南诸儒。爰谋增辑而剞劂。名以两湖举义录。而问序于余。窃惟 金先生
之奉承 圣谕。主张义举。措置得宜。纪律整肃者。固甚盛矣。而诸公之各受任掌。争奋忠烈者。实出于平时气节 (第 275L 页)
公廷弘,监正郑公谷,同知赵公愈,同知朴公廷老,生员闵公昱实尸其事。习静宋先生侨居而与之相周章。禀定于 沙溪金文元先生。
乃建祠于去邑十里许晦谷之中。经四岁而告讫。妥奉兰溪朴先生,挹清朴先生神牌。克备牲櫑之享。后几年以院基 (第 298H 页)
之终非允臧。移设于斯干。揭号以草江。遂追举醊仪。以享桑村 金先生,
习静宋先生,八松尹先生,野隐宋先生。而位坐一循世次。又建一庙于其右。以尤庵宋文正先生专享焉。于是堂斋 (第 298H 页)
教于无穷矣。岂不伟欤。公早游杏村之门。为学精笃。 金文元公
甚相亲爱。每称其学有渊源。则师友之间。必有论学之书。可传于世。而屡经兵燹。亦无烂篇之存。惜哉。惟其学 …… (第 331L 页)
岁公之云仍。已受弁卷之文于尹久庵。今于锓梓之始。顾何容赘辞焉。公之皇考无何翁遗文。亦方同时刊行。噫。 文元公
尝论公大节。而先举无何公名。扬其世美。今诸君之有是举。不亦善乎。前后论者之以公为能显其亲者。于此亦可 (第 331L 页)
辰。院享荒陲。迄数百载。徽迹不亏。有屹贞珉。于玆高峙。凡百君子。尚其仰止。
东溪金公墓碣铭(并序) 沙溪金先生
道尊德备。门徒甚盛。而湖南之士从游亦众。有若东溪金公蚤岁受业。最以笃学高识。甚见重于当世诸名胜。今距 …… (第 447L 页)
地之工。罔或放忽。琴书堂申公重庆居一乡。甚有学行。公始往从讲学。益致意于沈潜经籍。涵泳心性。乃抠衣于 金先生
之门。薰炙数十年。知行日益精明。先生亟称其学问之博。孝友之笃。时崔石溪命龙,金凤谷东准相从讲劘。而期 …… (第 447L 页)
西归李起勃两公之所树立。岂非出于观感之深也。甲子适变时。公倡义募士。以贼就戮而止。当丁卯建虏之入寇。 金先生
以两湖号召使。辟诸公起义。而公为召募有司。与诸公同心致力。裒取兵粮。及闻媾成而罢。公之为贤师所推许。 …… (第 448H 页)
行著于世。有俎豆 享。寔公六代祖也。高祖讳汝谦。军器判事 赠左承旨。曾祖讳泓护军。祖讳克经号德岩。从 沙溪金文元公
学。学业精笃。官监察。考讳锾通德郎。与伯氏砧渊公鉴。早游尤翁之门。为侪友所推重。妣星州李氏。监察寿樟 (第 455H 页)
节不愧古人。使还俱载东槎录以奏之。闻者益信公之所守不变。而媢疾者犹惎之不已。戊申月沙李公廷龟判西铨。 沙溪金先生
与书曰回 …… (第 481L 页)
邃学奇才。而遭时板荡。陷身坑坎。精忠大义。能信于蛮夷之邦。而苦节危衷。未著于浇薄之世。岂不悲哉。虽然 沙溪先生
之与月沙相公书。其褒阐幽隐。耀于华衮。而八松尹公尝宰其所居地。嘉其志行。使诸子就学。及其殁后。尹童土 (第 482L 页)
之九龙村。禀质粹美。自在龆龀。孝友笃至。甫踰成童。丁景献公忧。克承郭夫人义方之教。昆弟相惕励。就学于 沙溪金先生。
文行夙著。乙未遭内艰。哀戚甚。守制尽礼。己亥登荐剡为内侍教官。壬寅升长兴库主簿。秋出监灵山县。癸卯遭 (第 525H 页)
十六岁。张夫人患痘危重。公昼宵忧焦。尝粪祷神。药饵竭诚。竟获痊安。父母益钟爱焉。及长与二弟榄,桂游于 沙溪金文元公
门。甚被先生 …… (第 589L 页)
及犬马。友爱之笃。睦恤之义。甚为亲戚乡党所感服。屡登乡剡而未彻 天听。知公者皆为之叹惜。当丁卯虏难。 文元公
为号召使。公即备戎服兵器告诸家人曰。 君父蒙尘。吾师又在矢石中。为其臣子。何心安坐。乃罔夜趱程。入谒 …… (第 590H 页)
方而许以远大之器。以其兄子妻之。后授以 御赐琅玕砚。殆是传钵之意也。丁卯建虏之乱。以举义都有司。起应 沙溪金文元公
号召之檄。扈随 东宫于完山。遽闻媾成而退。是年秋中司马两试。癸酉除别提。以亲老将不就曰。古人所云事亲 …… (第 591H 页)
而独未醊享乡祠者。岂非后人之所慨恨哉。今玆墓径之竖表。尚有以眇绵作炳。可谂永世矣。
县监郑公墓表
沙溪金先生
讲道溪上。四方从学之士甚众。有若默斋郑公早游先生之门。以志节气义。见重于当世名胜。迄今数百载。遐陬诵 …… (第 596L 页)
王。送子主簿之柏扈 驾公州。出灵光庄谷。远致餫饷。及乱平录振武功。丁卯虏乱。与一境同志。倡义起旅。时 沙溪先生
以号召使发檄文。署公为召募都有司。领兵赴全州 分朝。扈 东宫至砺山。闻媾成而罢还。寄书于女婿李相公浣 …… (第 597H 页)
卫三男长与善持平。次兴善佥使。载甲子勋录一等。次务善训鍊主簿。五世以下不能尽录。显者五世孙枫岩讷师事 沙溪金文元公。
副司果俊男。秉节校尉谦。果毅校尉万载。显信校尉万龄。六世孙梅鹤亭养吾以文词著于世。进士大有。武承旨大 (第 608L 页)
卿家何有。 赠职今日政举行。特 赠公议政府领议政。呜呼盛矣。殆可谓墨池而雪岭也欤。公字仲佑。光山人。 沙溪金文元先生
六世孙也。高祖讳益勋刑 (第 38H 页)
 
先生取击蒙要诀持身章中二条语。合而成图。又据读书章次第。以成阶级图。揭之座右。以备警省。
丙戌先生三十九岁。
三月省 沙溪金先生
墓于连山高井里。
丁亥先生四十岁。
正月(丙寅)戊寅哭夫人成氏。
 葬于怀德凤谷。有祭文。
十月奉文 …… (第 180L 页)
 师傅公即不谖堂讳(一源)也。先生后撰墓志文。

历登沧邱。
 即冲庵 金先生
遗躅之地也。有斜日登临叹道穷之勾。
辛卯先生四十四岁。
五月上山水轩权公书。
 时权公以辞疏中语及裕 (第 182H 页)
。可以承纲目之统。事简而该。旨微而显。辞婉而庄。文平顺中正而澎洋。殆传所谓发言成章者欤。公之手本。授 金文元。
文元授宋文正。文正授权文纯。文纯之殁。无传焉。庄于庙。呜呼。衣钵之传不易如 (第 548H 页)
纲目之统。事简而该。旨微而显。辞婉而庄。文平顺中正而澎洋。殆传所谓发言成章者欤。公之手本。授金文元。 文元
授宋文正。文正授权文纯。文纯之殁。无传焉。庄于庙。呜呼。衣钵之传不易如 …… (第 548H 页)
李泼诸人。互相诋诃。积不相能。以启偏党之渐。而至于己丑以后遭罹之由。则茫不知其缘何故而致此极也。今观 沙溪金先生
所撰松江行录。其被小人从左腹入谗间之事。瞭然如视诸掌。使人不觉目眦裂而发上指也。后之纂 国史者。欲为 (第 553L 页)
当是时。河清而海晏。群贤进而小人退。 金长生,
张显光诸人。茅茹汇征。治化大行。似无事乎古昔遗书。而犹以周公戒成王之训。箕圣告武王之语。绘为图画。常 (第 85L 页)
六世祖忠康公衡甲。五世祖忠简公棨。皆为不迁之庙。高祖以下。又如礼奉祀。一庙七龛。万万悚甚。若从文元公 金长生
与文贞公姜硕期问答之议。以不迁之三庙。合祢庙而备四代之制。高祖以下。出安别室。则以孙而不祭其祖以上。 (第 110L 页)
李时发受兵法于骆尚志。 案骆尚志壬辰后出来。安得于 宣祖二十一年。教时发兵法。
十八号。 仁祖元年。 金长生,
张显光擢置讲职。宋时烈,宋浚吉亦被荐庸。 案此时两宋尚幼。
二十七号。 南九万启曰 宣庙壬申。李浚庆 (第 506H 页)
抵立教诸篇。总宜降在篇末。恐不必弁首于一部。
内则择于诸母节〇朱子曰列女传可者作阿者。即所谓阿保也。 金沙溪
曰后汉书有阿母。〇按范睢传不离阿保之手。阿者保也。故保衡亦称阿衡。
 方名。非东西南北。只此四名。岂 (第 32L 页)
 荻曰负版。丧服之负版也。唯斩衰与齐衰有之。大功以下无之。盖正文但云凶服者式之。传者释之曰式负版者。明正文所谓凶服。谓重服也。(大功以下不式。)如注家所云则本文当曰负板者式之。〇驳曰非也。丧服本无负版。负版之名。起于郑玄。作论语者何以知之。况衰适负三者。五服之所同有。非但五服之所同。有抑亦吉服之所同有。衰者方心也。适者曲领也。负者后绶也。(今朝祭之服。皆有方心曲领后绶。)特其名有吉凶之不同耳。惟温公书仪称衰适负三者。惟斩衰有之。朱子家礼。自大功以下无之。勉斋、信斋从而成之。其后丘仲深、万斯同及我邦之 金沙溪。
皆知其谬。荻乃云孔子式法。仍止齐衰。不亦谬乎。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补曰馔者。饮食 (第 252H 页)
 

丘文庄曰。握手巾用熟绢二幅。各长尺二寸广五寸以裹手。〇 金沙溪
曰。近世讲礼者。或云用一握手。分置两手。各以其系结之。使之不散云。经所云设握。乃右手也。记所云设握。 …… (第 129H 页)
为哉。其失古制可知。)
 丘浚曰。冒制一边不缝。今人不知古制。乃缝如两袋。套于既敛衾衣之上。非是。〇 沙溪
曰。冒制甚好。不可不用。〇镛案一边不缝者。孔氏之法也。缝如两袋者。郑氏之法也。丘氏以孔说为古制。迂甚 (第 130H 页)
矣。 沙溪
双举郑孔之说。而乃云其制甚好。未可晓也。两法判异。
 
《刘熙释名》冒。以囊。韬其形也。〇镛案韬者。 …… (第 130H 页)
 郑曰。士裨垂之下。外内皆以缁。是谓缁带。〇镛案所言模糊。不可用也。
 
陈浩曰。大夫之带。惟缘其两耳及垂下之绅。(释大夫素带辟垂。) 沙溪
曰。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腰而结于前。再缭为两耳。垂其馀为绅。以黑缯。缘其绅表里各半寸。大夫则两 (第 131L 页)
耳。亦缘之。复以五采绦广三分。约其相结之处。长与绅齐。〇镛案带无两耳。设有两耳。意以弁(一作并)纽为两耳 只见辟垂二字。而知缘其两耳者。何术邪。陈说非矣。辟垂者。缘其绅而已。〇又按 沙溪
以再缭者为两耳。非也。带无两耳。设有两耳。再缭者。非两耳也。玉藻之再缭四寸者。再绕于腰。而其博成四寸 …… (第 131L 页)
 跗。足上也。(足之背。)〇郑曰。絇在屦头。以馀组。连之止足坼也。〇贾曰。絇有孔。得穿系于中而过者也。屦系既结。有馀组穿连两屦之絇。使两足不相离也。〇镛案设握以连捥。穿絇以连足。其义一也。生人之法。綦在屦口。(两旁各一系。)袭尸之法。綦在屦踵。(一屦。只一系。)左屦之系尾向右去。右屦之系尾向左去。相遇于足背之上而结之。以其馀组。又各分出。各穿屦鼻。(谓左组穿二絇而右。右组穿二絇而左。)然后却反而结于絇上。则两絇相连。而足不离开矣。注疏之义。亦然。(连腕连絇两连字相照。)
  沙溪
曰。以系穿于絇中。结于足背。又以馀组合系两足。使不得相离。〇镛案经文。先结跗而次连絇。 (第 133L 页)
沙溪
先穿絇而后结跗。恐失照检。且以馀组。合系两足。则经文所无。不可遵也。夫设握以连手。穿絇以连足。其义委 …… (第 133L 页)
 郑曰。三分要中。减一以益下。(孔云。裳之一幅。分为二幅。凡布广二尺二寸。四寸为纵。一尺八寸在三分之一。分为六寸。减此六寸。以益于下。是下二幅有二尺四寸。上二幅有一尺二寸。故云三分要中。减一以益下。)〇镛案一幅上头之广为六寸。故腰围为七尺二寸。然两襟相掩。则外襟三幅之广一尺八寸。不在算矣。即腰围不过为五尺四寸。若边二幅为袧。则又减五六寸。正合中人腰围之度。可见不悖于古制也。(温公石刻本。周尺太短。今用 沙溪
本周尺。盖此本正合指寸之度。意与古合。)虽然。必欲以古布一幅。为裳二幅则其上头之广。不过五寸。何者。 …… (第 134L 页)
 刘璋曰。(家礼补注文。)其作㡇子也。就右边屈处。用指提起少许摺向右。又提起少许摺向左。两相揍著。用线缀住而空其中间。以为㡇子。〇 金沙溪
曰。以大全及补注观之。既有巾额。又有㡇子明矣。国俗。直以巾额为㡇子。而至于当中。作㡇之制。弃而不用。 …… (第 136L 页)
 《书仪》勒帛。〇《备要》勒帛一。所以束胫至膝。(问解云。以帛造行縢用之。)〇镛案平居。既著行縢。死亦可用勒帛裹肚之属。古礼今俗。俱无当。恐不必用。
 退溪曰。或云勒帛。即行縢。〇 沙溪
曰。向年见汉人。以布三四尺。裹足至膝。缚绕裤管。恐此即勒帛。〇镛案诗云。邪幅在股。亦勒帛之类也。 …… (第 137H 页)
  沙溪
曰。女丧宜用掩。〇镛案掩之为制。近于巾帼。所以云宜用也。
 《备要》女丧有䌽鞋则用之。〇镛案袭鞋。宜 …… (第 138L 页)
 吴澄曰。横绞之五。通身裁开。缩绞之三。裁开其两端为三。中间当腰处。不剪破尔。〇退溪曰。本国布狭。则绞束相去之间。虽未连接。无害也。〇 沙溪
曰。幅狭则横者用三幅。每幅析为二。去一用五。纵者加半幅。(又曰。若不连幅。则大小敛绞布尺寸之数。皆不 (第 140L 页)
合制。连幅不犹愈于不中度乎。)〇镛案吴说大谬也。当腰之处不破则缩一而已。岂可曰缩者三乎。(经云缩者三。)苟如吴说。大敛之缩。与小敛之缩。毫无异矣。经云绞一幅为三。将何解之。〇又按古者。大敛用衣甚多。七寸之绞。列铺三条也。今人大敛初不用衣。虽以五寸之广。(东布狭者。广不过一

尺五寸。分而三之。则三绞各广五寸。)
列为三条。不患其狭。 沙溪
加半幅之论。恐未必然。横者宜遵 (第 141H 页)
沙溪。
  (第 141H 页)
沙溪
曰。横者二幅。其长围棺内。两端出外垂下。各至两旁之半而止。通身劈裂为六片。去其一用五。纵者一幅。其长 …… (第 141H 页)
 孔曰。夷衾至大敛。当应总入衣内。并敛之。〇镛案启殡尚用夷衾。故既夕礼曰。商祝拂柩。幠用夷衾。 孔说非矣。
 《开元礼》覆以夷衾。(既小敛。)〇《家礼》覆柩以衣。 (沙溪
云。柩衣即夷衾。)〇镛案今之柩衣。皆用二幅之广。其长视棺。若于是用缁质赪杀之制。则斯夷衾也。

  (第 142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