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以为世范属周世本支之盛要汉家羽翼之成宜导春
宫用严师训可特授太子少傅早为谕教当 自诚
心左
右前后皆正人宜公所选干戈羽籥在东序行见其仪
(以上二篇皆杨/公西庵笔也)宣抚姚枢授太子少傅制词 (第 16b 页)
曰姚枢天
彝素厚圣学有传能全践履之功发 自诚
明之性养成
耆德无非礼乐诗书当侍春宫爰置左右前后可特授
某官要明早谕以赞元良用传震索之祥得继离明之 …… (第 16b 页)
旨颁降中统权宜条理诏(参政杨/公笔也)制曰
事非前定无以启臣民视听不惑之心政岂徒为必当
举帝王坦白可 行之
制我国家以戎旌而开建于禁网
则阔疏虽尝有所施行未免涉于简略或得于此而失
于彼或轻于昔而重于今以兹奸猾 (第 24b 页)
   贞白先生郑公(千龄/)行状  程 文
公讳千龄字耆卿姓郑氏徽之歙县人故歙令郑君安
之子也其先有讳球者始居歙之双桥里以赀雄乡里
号双桥郑家自曾大父孝全大父文政尚德乐义好施

予至 郑君行之
益笃尝徒步千里归内兄黄婴尽推其
家财与二兄寸田尺宅无入已者淮帅秦琳闻其贤辟
符离尉不起至元中唐邓均三 (第 12a 页)
   叶秀发传
叶秀发字茂叔其先由括徙金华为金华人秀发师事
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馀力为文辄擢庆元
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
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秀发尝
著论语讲义发越新意以诲诸弟子且曰圣门授业之

源无过此书然义理无穷倘一切沿袭旧说吾心终无
所得若欲见诸行事是犹假他人之器以为用用之于
已且惴惴焉不以为便况欲假人乎哉时钜儒楼钥史
弥巩娄昉 郑性之
杨蕳袁燮皆器秀发与之交而于蕳
问难尤切每至日昃忘食蕳自谓有所启发得边詹顾
叶四子为喜叶盖指秀发也秩满 (第 10a 页)
   虞采虞集字辞

著雍困敦相月六蓂虞氏二子丱突而成既加元服乃
敬其名字采曰受字集曰生采也维孟集也维伯爰加
尔字用勖尔德孰采孰受忠信于礼孰集孰生道义于
气礼喻夫采受者其本如绘之初质以素粉义在夫集
生者其效如耘之熟苗以长茂予告汝采 自诚
而明行
有馀力一贯粗精予告汝集自明而诚及其诚功四体
充盈念念一实表里无伪言动威仪浸浸可备事事一
是俯 (第 4a 页)
   善乐堂记
为善最乐汉东平宪王刘苍之言也善乐云者皇元治
书侍御史高唐王懋德之名其堂也夫善者天之道也
人之德也天之道孰为善元亨利贞流行四时而谓之

命者也人之德孰为善仁义礼智备具一心而谓之性
者也是善也天所赋于人人所受于天也天之赋于人
者公而不私人之受于天也同而不异虽或气质之不
齐而其善则一也不必皆 自诚
而明之圣也不必皆自
明而诚之贤也天所生之民无不有是则人所秉之彝
无不好是德也人之善也犹水之下人之乐于 (第 1b 页)
   自得斋记
盛昭克明因孟子深造自得之说而以自得名书室克
明之务学也有年矣今观所扁之名其志不亦甚大其
义不亦甚奥矣乎予考之经史传记自之义有三有所
由之自 自诚
自明之类是也有所独之自自省自讼之 (第 10b 页)
置公死地当时专以财利一事为重又
且素恶台宪差官二员至行省鞠问公及御史六人俱
就逮公将行书后事缄付从子 自诚
令勿启视公既登
舟行省差军船监押两岸列兵卫驱迫钲鼓旌旗震耀 (第 8b 页)
   莆田陈氏九朝编年备要跋
九朝编年备要三十卷太学生莆田陈均平甫撰均丞
相俊卿之从孙也前有建安真德秀长乐 郑性之
知漳
州林岊及均自序四篇凡例一卷端平初有上言于朝
者下福州取其书得初品官编年自司马公通鉴成书
即纲目 (第 7b 页)
   跋九朝编年备要
陈平甫九朝编年备要三十卷不载于宋史蓺文志唯
直斋陈氏尝著于录而又讥其去取无法近时秀水朱
氏乃亟称之予读其书有大字有分注略仿紫阳纲目
之例而以宋人述宋事不敢过为褒贬之辞且书成于
南渡之世故老旧闻未尽散失閒有可补正史之阙者
较之陈桱商辂辈诚远胜之矣至如唐主景北汉主钧
同为敌国而钧书卒景书死同一高丽王也而徽与运

书卒颙与俣书死此则义例之乖刺者又不能曲为之
讳也卷首有建安真德秀长乐 郑性之
直敷文阁林岊
三序岊字仲山福州长乐人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
开禧三年三月除秘书郎七月除著作佐郎以祖讳改 …… (第 18b 页)
   又
予初于袁又恺斋假读此书病其末卷多阙字又借张
冲之手钞本校勘则所阙正同考宋史理宗纪端平二
年三月乙未诏太学生陈均编宋长编纲目补迪功郎
即是此书但经进时更其名耳而直斋书录犹仍旧名

书卒颙与俣书死此则义例之乖刺者又不能曲为之
讳也卷首有建安真德秀长乐 郑性之
直敷文阁林岊
三序岊字仲山福州长乐人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
开禧三年三月除秘书郎七月除著作佐郎以祖讳改 (第 19a 页)
  刘宗道墓志铭
宗道讳自城姓刘氏其先临江人自三司磨勘赠太师
式主客郎中赠太师立之生公是公非两先生是为集
贤学士赠太师敞中书舍人赠太傅攽太傅之孙全州
史君符迁金溪生吉州史君龟从吉州生武冈主簿孟

博武冈生孝显其曾大父乡贡进士粹中其大父有传
其父也以至元辛巳生元统甲戌二月十三日卒年五
十四是年四月望其从兄自得以其从子儆来见请书
其墓石以文予先从自得得其家谱知其自清江迁金
溪之世次思其先世博学大雅而观其子孙忠厚而众
多盖为之屡书其遗事兹又何靳乎乃得其从叔父有
容之言曰予于 自诚
生而爱之也深殁而哭之也哀欲
其久有闻于来世也故属信辞以待于传远之文焉予 (第 27a 页)
  上清资圣院复田记
资圣院在义乌之西鄙距县四十里而远又西仅一里所限以
溪水则邻县金华之境也院故有免科繇之田八十馀亩香灯
之奉汤茗之须恒患于弗继虽欲侈大其居而不可得当
天朝像教盛行之日犹因循自守未有乘时振起之者僧冲意
首殚其劳勚经营积累以大德二年购金华田百四十馀亩将
储其岁入备土木之费以增新乎旧观有志弗遂遽以延祐元
年示寂承之者不念厥绍尽取意公所遗契劵私鬻于其县富
人之家为直以钱计者八千缗泰定三年也僧嗣宗亟诉予有

司而异县莫适统壹临之以监司帅守久且不决张君 自诚

金华与院密迩力为之援元统元年始克竟其事令以田复入
于院而反其直向之冒受钱者或巳物故或毁其衣而伍于 (第 4a 页)
二年九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七十有四卜以某
年某月某日葬于都昌县某乡之黄荆山公初娶方氏继江氏
子男三人 自诚
伯强伯明女三人适张汝揖朱业黄文纪孙男
孙男五人女二人公二弟仲曰应奎早备宿卫终于饶州路总
管府治中季曰 (第 15a 页)
 终知死生之说订顽存顺没宁犹斯志也夫
伯子性书敬义之学也敬故廓然而大公义则物来而
 顺应叔子学论知行之学也明诸心知所往故知之
 明而信之笃力行以求至故行之果而守之固敬义
 者 自诚
明者也知行者自明诚者也二者同归非高 (第 21a 页)
  诚明篇
性诚而已矣故圣贤之学亦诚而已矣明根于诚而诚
 又根于明诚者成始成终之道而明在其间故中庸
 曰 自诚
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 (第 1a 页)
 矣实理浑然而万物皆备于我此所以谓 自诚
明而
 为 (第 1b 页)
性之
体万物散殊无非完其 (第 1b 页)
性之
固有此所以谓
 自明诚而为教之用事于性者尊德 (第 1b 页)
性之
事也事于
 教者道问学之事也易曰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
 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即诚也主于忠信以诚致明
  …… (第 1b 页)
 敬乎

诚敬者德 性之
事德也修辞立诚义以方外者问学之
 事业也然问学之业兼知与行故修辞立诚则所明
 皆实理所行皆实事义以方 …… (第 4b 页)
  中庸篇
中庸一书之旨括于首章以后申说其义而巳性道教

 三者学之本也戒惧谨独敬义夹持之事学之要也
 喜怒哀乐中和之感位育之应明 性之
不能不乘于
 情以见戒惧慎独之不可巳而因极其效也两引中
 庸之云见作书名篇之指道之不行至问强申天命 (第 13b 页)
 之性也性殽于气质而有智愚贤不肖之分必如大
 舜颜渊及夫子之告子路者然后三德备而天命全
 矣素隐至鬼神申率 性之
道也道薄于衰晚而有素
 隐行怪者有半涂而废者必知道之费而隐而不离 …… (第 13b 页)
 周公之后而为一书之枢要达德者天命之性也达

 道者率 性之
道也九经者修道之教也诚明者中和
 之德也事于性者诚则明矣无体之非用也所以贵
 于诚也事于教者明则诚矣 …… (第 14b 页)
 中也大哉圣人之道至有誉天下言明之极至申致
 和也体天地万物之性于身者诚之至也致曲而能
 诚者其次也知几如神 性之
体也一始终之运不二
 不息以尽其性则文王之纯也体天地万物之性而 …… (第 14b 页)
 与义礼智对者及言达德则有智仁无礼义是又以
 仁包礼义而与智对者也智所以得与仁对者以其
 在仁之先也 性之
德既如此故下言气禀亦先之以三
 品之知后之以三品之行言学则先好学而后力行
 先明善而后诚身此自唐虞至 …… (第 20b 页)
 之德也浑然未发之真也岂智所得而先哉见于用
 则智先仁后智者非他仁之端倪发露者也圣贤之
 教人也养其心以致其知致其知以践其事故张子
 曰 自诚
明由尽性而穷理也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
 也此子思因夫子之言发此二义以尽圣学之要者
 也圣人之学惟知与行 …… (第 21b 页)
 此立志之说也非礼不动者自齐明盛服始此持敬

 之说也无诚则志非所志敬非所敬而知行皆谬故
 三德九经皆曰行之者一也此所谓 自诚

夫子教仲弓以敬恕敬恕即敬义也义以处事言恕以
 处物言也亦即忠恕也敬而后诚诚即忠也此求仁
 之要乃 …… (第 22a 页)
 曰孝德以知逆恶孝德者举孝以该众德也此躬行
 之事也孝德在于身则能知人之逆恶而有以化之
 此治本也不曰以为治本者通上下也盖道者对
 之
称曰道本则知至德之为性行者对知之目曰行
 本则知敏德之为知下三行皆孝德之行也而至德
 敏德无闻斯知孝 …… (第 24a 页)
 盛藏诸用用即业也用在外而藏之则富有此业之
 所以大此天地之诚明明诚也夫易圣人所以崇德
 而广业者何也凡人 性之
智极其高明其崇如天而
 人 (第 24b 页)
性之
礼极其敦厚其卑如地万物变化不出于天
 地之中故言崇广者未有过于天地者也万事之理
 亦无不出所 (第 24b 页)
性之
内圣人以易进德修业则智礼成
 性存存不息而道义出极于崇广而不自知矣盖德进 …… (第 24b 页)
 盖义理者心之所固有而心能生之物也心固生物
 然不以其所固有者而充之长之未有能生者也告
 子孟子之学原于见 性之
殊而究于事心之异谓性
 无仁义故外义外义则失其所以为心而何有于言
 与气惟知性者则操存吾仁义之心而言 …… (第 26b 页)
 之君子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循理谓修道处
 善谓安仁仁义礼节皆善也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
 知天知人也智也明善也盖 性之
德仁义而巳仁义 (第 32a 页)
 经而礼智纬之行之者一信以成之圣贤论道无以
 加此
韩子引大学断 自诚
意先儒或讥之殊不知大学以诚
 意正心为治家国天下之本而其知此者谓之知本
 谓之知之至佛民不知此者也故 (第 32b 页)
 正曰言小学则先行而后知也言大学则先知而后
 行也言成德则又先行而后知也小学之说是持敬
 辩志之说也大学之说是择善强行之说也成德之
 说是 自诚
而明成已仁成物智之说也盖夫子之言
 弟子职也曰孝弟谨信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矣是一 …… (第 25b 页)
 无讥朱子之议陆氏也曰问学功缺而于所谓尊德
 性者无讥故曰知行未加焉其居敬持志一也曰似
 矣而未尽也夫告孟之差也朱陆之异也在乎心
 之
源不合仁义之实不著非夫功之偏而不举说之
 略而不全云尔夫隆礼由礼之谓敬非所谓坐摄本
 心者也夫向道望 …… (第 27a 页)
 如是以为敬敬其所敬如是以为志志其所志则如

 是以为知知其所知如是以为行行其所行吾于理
 也 性之
彼于义也外之吾学本天彼学本心若子之
 说似矣而未尽也
 
 
 
 
  (第 28a 页)
自戒谨恐惧以致其中 自诚
明而尊德性以至大德敦
化而同乎至诚之归皆由敬而造之之事也自谨独以
致其和自明诚而道问学以至小德川流而 (第 5a 页)
禄燮奏陛下更宜崇奖节义 四月丙
寅朔 辛未前知袁州 郑自诚
奏事论苟同之弊上曰 …… (第 6b 页)
雷同最是今日大患 自诚
奏转移之机全在陛下 壬
申填入氐方口 癸酉月入太微垣 臣僚奏成都提
刑周居信被召累月迁延营私乞寝召命 …… (第 7a 页)
 甲辰李楠进读宝训至帝谕辅臣曰朕欲治赃吏须
检举祖宗旧法先告谕庶 行之
不暴上曰祖宗治赃吏
至弃市楠奏高宗尝曰不必至此笞黥足矣继今有赃
败者乞并遵高宗圣训杖脊流之岭表 乙已 (第 14b 页)
  盖闻圣人抱一得一所以为正君子谋道履道所以称
吉故晋云访襄城之任尚曰俱迷则天睹姑射之阿犹

云独丧嗟乘日于善卷眇思恭搰叹舍车于柏成顾惭
长往方知太极之理元始之宗法于自然是焉名太虽
四海之富不足以易其生也百官之荣不足以移其志
也又有肆乐池之适警龙骖而载驱畅伊川之游翻鹤
驾而遐举安期远遁久淹巡海之勤淮南上征退深遗
迹之慕斯亦念德不怠 自诚
而明临渤澥而漏河宫登
泰山而小天下者已粤若稽古猗欤我皇匿犀戴胜握
戈怀斗方尧即同八采类禹不减三寸勋彰 …… (第 1b 页)
叶扫琉璃之地祥禽杂啭瑞草罗生仁
智之所安也薖轴之所般也法师京兆杜诜等并组织
廉信砻练嗜欲特超之异士独 行之
奇才不敢冯河窥 …… (第 4b 页)
弘传同赞圣意遂以俸钱缮写新疏四十本兼写法华
疏三十本命宝园律大德光翌揔而 行之
爰集缁徒志
行纯深表仪端素二十一人随给其疏以成其志庶止
作双就纯而不杂彼昱上人者往亲学于荐福性聪行 …… (第 10a 页)
之类实经 行之
净界而率化之妙门傍晲闉阇倬为胜
致师以缘力既就齿龄渐高深怀永图弗处成绩恳求
开士尽舍精蓝事与欲谐应犹 (第 27b 页)
归仁易也心也合而言之复也其义广
矣大矣之人也可自暴自弃忽而不复而使天下被其
不仁矣乎尝观夫易乾坤二卦 自诚
明谓之性圣之事
也不假修为而自复者也复无妄二卦自明诚谓之教
圣之学贤者之事也修为而后能复者也不能复性 …… (第 19a 页)
轶至于尧舜颜曾亦不至陷入于桀蹠也是至易而至
明也世莫有为之举而 行之
者当复而不复可以为尧
舜而不为悲夫贾君仲明先正左丞襄献公之孙也今
参行台幕以仁存心介然有守声闻四驰蔼 (第 19b 页)
  上林县在田州东三百八十里宋置𨽻横山寨元属田
州路明因焉洪武二年土官黄嵩归附授世袭知县以
流官典史佐之嵩死子伯庆袭(土官底簿云上林黄氏元末黄京袭知县京死
自诚
幼令叔廓署事洪武十年 (第 19a 页)
自诚
袭三十二年 (第 19a 页)
自诚
死子嵩袭永乐十六年嵩死子伯庆袭伯庆死子澄
署事天顺三年澄死弟济袭成化十三年济死子琼袭)


  上隆州 (第 1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