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其死故训之以等丹心雠亲至柔其志受
垢含苦治之未乱淳德邃厚兕不措角况人害乎故曰
四等也愚痴城者诽古圣谤 真谛
慢二亲轻师傅斯病
尤重矣以慧探本知从痴爱分别末流了之为惑练心
攘慝狂病瘳矣故曰四空也行者挹禅海之深醴 (第 10b 页)
短之相形耳无理虽玄将恐同彼
断常常犹不可况复断耶然则有无之津乃是边见之
所存故中论云不破世谛故则不破 真谛
又论云诸法
若实则无二谛诸法若空则无罪福若无罪福凡圣无
泮二苟无泮道何所益由臣闇昧未悟宗极唯愿仁慈 …… (第 13b 页)
  中论序
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
无心故至人以无心之妙慧而契彼无相之虚宗内外
并冥缘智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但以悕玄之质趣
必有由非名无以领数非数无以拟宗故遂设名而召
之立数而辩之然则名数之生生于累者可以造极而

非其极苟曰非极复何常之有也是故如来始逮真觉
应物接粗启之以有后为大乘乃说空法化适当时所
悟不二流至末叶像教之中人根肤浅道识不明遂废
鱼守筌存指忘月睹空教便谓罪福俱泯闻说相则谓
之为真是使有无交兴生灭迭争断常诸边纷然竞起
时有大士厥号龙树爰托海宫逮无生忍意在傍宗载
隆遗教故作论以折中其立意也则无言不穷无法不
尽然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以 真谛
故无有俗谛故无 (第 41a 页)
事实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
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
物不即名而就寔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 真谛
独静于
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辩哉然不能杜默聊复厝言
以拟之试论之曰摩诃衍论云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
相中 (第 8a 页)
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 真谛
也寻夫不有不
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虚豁然后为 (第 8a 页)
真谛
者乎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 …… (第 8a 页)
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
割以求通哉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日有即虚之称
然则三藏殊文统之者一也故放光云第一 真谛
无成
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无得之伪号
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虽 …… (第 8b 页)
伪而非无是以言真未尝有言伪未尝无二言未始一
二理未始殊故经云 真谛
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
此经直辨 (第 9a 页)
真谛
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
二于物哉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
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 …… (第 9a 页)
言也何者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谓物有耶
则常见谓得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以物非有故常见
不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 真谛
之谈也故道行云心亦
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
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 …… (第 9b 页)
未暂可
得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
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般若可虚
而照 真谛
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
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 (第 13a 页)
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
矣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 真谛
(第 14b 页)
真谛

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
寂漠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 …… (第 14b 页)
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
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无知无
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难曰夫 真谛
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显故经
云不得般若不见 (第 15b 页)
真谛
(第 15b 页)
真谛
则般若之缘也以缘求智
智则知矣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
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 …… (第 15b 页)
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
知缘相因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
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 真谛
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
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
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 (第 16a 页)
非真故非 真谛
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阙/)故 …… (第 16a 页)
即真今 真谛
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
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 (第 16b 页)
真谛
未尝
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 (第 16b 页)
真谛
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
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哉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 …… (第 16b 页)
当而无当故经云尽
见诸法而无所见者也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
于无是矣是以经云 真谛
无相故般若无知者诚以般若 …… (第 17a 页)
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 真谛
也答曰圣
人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
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是以至人处有而 …… (第 17b 页)
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
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
般若之无也知无则 真谛
之无也是以般若之 (第 18a 页)
真谛

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
不失于照功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异于同斯则
不可得而异不 …… (第 18a 页)
   徵出第四

有名曰夫浑元剖判万有参分有既有矣不得不无无
不自无必因于有所以高下相倾有无相生此乃自然
之数数极于是以此而观化母所育理无幽显恢恑谲
怪无非有也有化而无无非无也然则有无之境理无
不统经云有无二法摄一切法又称三无为者虚空数
缘尽非数缘尽数缘尽者则涅槃也而论云有无之表
别有妙道妙于有无谓之涅槃请覈妙道之本果若有
也虽妙非无虽妙非无即入有境果若无也无即无差

无而无差即入无境总而括之即而究之无有异有而
非无无有异无而非有者明矣而曰有无之外别有妙
道非有非无谓之涅槃吾闻其语未即于心也
   超境第五
无名曰有无之数诚以法无不该理无不统然其所统
俗谛而已经曰 真谛
何耶涅槃道是俗谛何耶有无法
是何则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有无所以称有无有
所以称无然则有生于无无生于有 …… (第 38b 页)
不成就靡不度生然则
三乘之路开真伪之途辨贤圣之道存无名之志显矣
  百论序
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 真谛
之要论也佛泥洹
后八百馀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独悟俊气高 (第 49a 页)
  思益经序
此经天竺正音名毗絁沙 真谛
是他方梵天殊特妙意
菩萨之号也详听什公传译其名翻覆展转意似未尽
良由未备秦言名实之变故也察其语意会其 (第 7b 页)
旨目击高情无存老迹旨迹两亡索宗
无所论所谓无侮于道本当无侮于何地哉若谓探道
家之迹见其未一于佛者则是 真谛
实义沿文可见矣
将沿于道章而得之乎为沿于德篇而遇之也若两无
所沿而玄德于方寸者此自足下怀抱与老释而为 (第 18b 页)
十七道品若食肉者是障四 真谛
若食肉者是障十二
因缘若食肉者是障六波罗蜜若食肉者是障四弘誓
愿若食肉者是障四摄法若食肉者是障四无量 (第 30a 页)
分总乎成实岂止鼓腹涅槃旗靡辙乱鸡鸣 真谛
丧精
掩色多历年所复寡英才粤我大梁炎图启运皇帝含
天包地之德春生夏长之仁以本誓愿率化斯土梵轮
常转三 (第 54b 页)
  令旨解二谛义(并问/答)
二谛理实深玄自非虚怀无以通其弘远明道之方其
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
显行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
达其致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 真谛
一名俗 (第 21b 页)

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 (第 21b 页)
真谛
俗谛以定体立 (第 21b 页)
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说应云一 真谛
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非直数过于二亦名
有前后于义非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由真而生
正可得言一真一俗 …… (第 22a 页)
二义说正言此理德既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
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谛者以审实为义真谛审
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 真谛
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
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中道以
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
南涧寺 …… (第 22b 页)
出世人所知不生为体
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
此义明不得别异
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 真谛
亦有起动为当起动自
动不关 (第 23a 页)
真谛
令旨又答 (第 23a 页)
真谛
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
(谛一/作理)
又咨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 …… (第 23a 页)
旨答第一表德复加义字二美俱陈岂有所局
吴平世子萧励咨曰通旨云第一义谛世谛褒贬立名
真俗二谛定体立名寻 真谛
之理既妙绝言虑未审云
何有定体之旨 …… (第 30b 页)
令旨答曰谈其无相无真不真寄名相说以真定体
又咨若真无谛无体今寄言辨体未审 真谛
无相何不
寄言辨相
令旨答寄言辨体犹恐贬德若复寄言辨相则有累虚

又咨 (第 31a 页)
真谛
玄虚离于言说今既称有真岂非寄言辨相
令旨答寄有此名名自是相无伤此理无相虚寂
又咨未审此寄言辩体为是当 …… (第 31a 页)
名不当理未审此寄将何所说(一作/将作)
(何/说)
令旨答虽不当理为接引众生须名相说
宋熙寺慧令咨曰 真谛
以不生为体俗谛以生法为体
而言不生即生生即不生为当体中相即为当义中相

令旨答云体中相即义不相即 …… (第 31b 页)

又咨若如解旨果是就人明即
令旨答约人见为二二谛所以名生就人见明即此亦
何妨
始兴王第五男萧晔咨曰 真谛
称真是实真不 …… (第 32a 页)
形待
令旨答既云第一岂得非待
又咨第一是待既称第一世谛待于第一何不名为第
二若俗谛是待而不称第二亦应 真谛
是待不名第一 …… (第 33b 页)
名不称第二则第一之称无所形待
令旨答第一褒真既云相待世名是待直置可知
光宅寺法云咨曰圣人所知之境此是 真谛
未审能知
之智为是 (第 34a 页)
真谛
为是俗谛
令旨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
又咨有智之人为 (第 34a 页)
真谛
为是俗谛 …… (第 34a 页)
令旨答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谛
又咨未审俗谛之人何得有 真谛
之智
令旨答圣人能忘于俗所以得有真智
又咨此人既冥无生亦应不得称人
令旨答冥于无生不得言人寄名相说常 (第 34b 页)
自有人
灵根寺慧令咨曰为于 真谛
中见有为俗谛中见有
令旨答曰 (第 34b 页)
真谛
中横见有有
又咨俗谛之有为实为虚 …… (第 34b 页)
不智即真智
令旨答未见无生故非真智何妨此智未真而习观真
境岂得以智未真智而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宠咨曰 真谛
不生不灭俗谛有生有灭真俗
两义得言有异谈其法体只得是一未审体从于义亦
得有二不
令旨答曰体亦不得合从 …… (第 36b 页)
  答皇太子示大法颂启(简文/)
慈锋郁壮妙辩纵横慧舍两(阙/)智包三藏故五时之说
既陈七处之礼斯聚㭊般若之妙源显无生之 真谛

注八流意舍五忍能使六地震动四花普雨折木盖鳞
开罗散翮香乌步花训游于云圃瑞雀飞环翔舞于风
前高门洞 (第 45a 页)
  法王寺碑
昔周师集于孟津汉兵至于垓下剪商肇乎玆地殪楚
由乎斯域慧云匪由触石法雨起乎悲心驱之仁寿度
之彼岸济方割于有顷扑既燎于无边陆旗风靡水阵

云披萦山为堞失其九天之险负壑为隍曾无一苇之
阂昏师反接伪牧泥首掬指则河舟尚虚委甲则熊岭
非峻乃按兵江汉誓众商郊因斯而运斗枢自兹而廓
天步业隆放夏功高伐殷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
子万姓眷言四海莫不来王此惟余宅宁止西顾临朝
夕之浚池带长洲之茂苑藉离宫于汉旧因林光于秦
馀回廊敞匝复殿重起连房极睇周堵如云铭曰
往劫将谢菑难孔多炎炎烈火淼淼洪波聚为丘岳散

成江河俗缘浮诡 真谛
遐长匪因希尚曷寄舟梁标功
显德事归道场祁祁法众同兹无我振锡经行祗林宴
坐或思寂灭或念薪火惆怅三明徘徊 …… (第 34a 页)
念灭而念
念相生离续无已往所行恶造既由心行恶之时其心
既染既染之心虽与念灭往之所染即成后缘若不本
真谛
以空灭有则染心之累不卒可磨今者兴此愧 (第 44a 页)
 释僧祐(姓俞其先彭城人世居建业大精律部造立/经藏齐梁间见重宫省抄撰三藏记法苑记)
  (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等/行世天监中终建初寺)
  出三藏记集序
真谛
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𨗳俗非言莫津是以不 (第 1a 页)
 释智恺(姓曹氏住扬都大寺与法泰等就 真谛
对翻经论光大中终广州)
  大乘起信论序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
之义其旨渊弘寂 (第 36a 页)
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
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
后六百馀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
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性法大悲
内融随机应现悯物长迷故作斯论盛隆三宝重兴佛

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于时缘起深
理更彰于后代迷群异见者舍执而归依闇类偏情之
党弃著而臻凑自昔已来久蕴西域无传东夏者良以
宣译有时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
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 真谛
其人少小博
采备览诸经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
法师苦辞不免便就汎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 …… (第 36b 页)
手舞誓愿生生尽命
弘述达于肇之遗文其犹若是况中百门观爰洎方等
深经而不至增乎世谚咸云肇之所作故是诚实 真谛
地论通宗庄老所资孟浪之说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
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夫神道不形心敏难绘既文拘
而义远故众端 …… (第 38b 页)

肇公其人斯言有由矣彰在翰牍但宗本萧然莫能致
诘不迁等四论事开接引问答㭊微所以称论
  扬辇硕望为 拘那罗陀
(第 39b 页)
(拘那罗陀
华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译云 (第 39b 页)
真谛)
   (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自来东夏译出众经陈/光大初入南海时欲延还建业会扬辇硕望恐)
   (夺时荣乃/奏从 (第 39b 页)
露门出入正道千辐云回来仪鹿苑四天献器于高掌
二商荐肴于两谓故缘行录勋则陈如先封 真谛
开赏
则耶舍继袭或朋类蒙荣或兄弟感泽揖不肖于初果
表有德于十地依准古礼巡省方岳振旅六城治兵八
国理怨 (第 23b 页)
共写莫问是非谁穷始末僧
鬘惟对面之物乃作华鬘安禅本合掌之名例为禅定
如斯等类固亦众矣留支洛邑义少加新 真谛
陈时语 (第 31b 页)
   (二识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六十/卷贵遂依承以为规矩而金光明见有三本初)
   (昙无谶译四卷其次崛多译为五/卷又 真谛
译复为七卷其序略云)
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每寻文揣义谓此
说有徵而雠校无指永怀寤寐梁武皇帝悯 (第 22a 页)
三趣之轮
回悼四生之漂没汎宝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

年中敕遣直后张泛等送扶南献使反国仍请名僧及
大乘诸论杂华经等彼国乃屈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
法师波罗末陀梁言 真谛
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法师游
历诸国故在扶南风神爽悟悠然自远群藏渊部罔不
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见殿内武皇 (第 22b 页)
  合部金光明经序
金光明经者教穷满字金鼓击于梦中理极真空宝塔
涌于地上三身果备酬昔报之无亏十地因圆显曩修

之具足所以经王之号得称于斯将知能宏赞人其位
难量者也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者即近周世道安神
足伏膺明匠实曰良才玩阅群经未尝释手可谓瞿昙
身子孔氏颜渊者焉然贵睹昔晋朝沙门支敏度合两
支两竺一百五家首楞严五本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
支两竺三家维摩三本为一部作五卷今沙门僧就各
合二谶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六十卷非
止收涓添海亦是聚芥培山诸此合经文义宛具斯既

先哲遗踪贵遂依承以为规矩而金光明见有三本初
在凉世有昙无谶译为四卷止十八品其次周世耶舍
崛多译为五卷成二十品后逮梁世 真谛
三藏于建康
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
足前出没为二十二品其序略云昙无谶法师称金光 (第 26b 页)
  陈拾遗故宅(杨德周曰陈拾遗故宅在射洪县东/武山下去县北里许本集云子昂四)
  (世祖陈方庆好道隐于此有唐朝道观址而 真谛/
寺在其左 碑目云陈拾遗故宅有赵彦昭郭元)
  (振题/壁)
拾遗平昔居大屋(一作/宅)尚修椽悠扬( …… (第 47b 页)
楞严经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涅 经出世人所知名 一义谛世人所知名为)
(世谛弘明集昭明太子答问二谛一 真谛
曰第一义谛/二俗谛亦曰世谛 华严经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回向)
(诣华严论有心地法门金涅槃经如盲目人为治 (第 50b 页)
花皆住空中化成花台后散二茎亦止于空即释迦牟)
(尼佛也门谢灵运远法师/诔今子 徒实同斯艰)
  谒 真谛
寺禅师(此诗年次难考今依/旧编列在夔州内) (第 59a 页)
乡望等少承荣绪中区胜族门称东别之
标地接西隅之向严君平之履道盛德家传秦子整之
谈天风流代袭咸以为妙图 真谛
事出于无名翠琰玄
碑道凝于不朽弇州北跨犹疏騄骥之铭文石东区尚
勒元龟之颂况乎玉衣流庆事属于仙帏金屋延 …… (第 8a 页)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    前人
若夫阅龙图而括运抚麟笔以伤时天地闭而贤人隐
周孔丧而微言绝岂非太阶无象三辰鲜逌叙之因沧
海为陵百川有横流之势况乎法身长往顾糟粕以空
存此迹繁流仰舟航而遂远虽复功催八正犹迷鹤树
之谈道亚三明未睹龙宫之籍则有妙音难遇瞻雪岭

而投躯 真谛
希声仰云山而破骨优填企景新雕白玉
之龛般若寻风而(疑/)化黄金之像三千宝座迥出天宫
八万珍台遥临净域 …… (第 16b 页)
居之地时有弘演上人自丹
乌下日昌帝箓于明堂青鹤乘霄降仙苗于太室轩冕
将风云交映钟鼎与山河共远法师宿持 真谛
幼挺殊
姿拔五翳于长驱登四禅于迥观以为德因时建澄什
继踵于西都道冀人弘林远随肩于南国痛迷生之诡
矫悲 (第 18b 页)
 (人语/也)照寂(楞严经注即寂而照曰妙明即照而寂/曰明妙寂则三谛俱寂明则三谛俱照)

 湛总持(楞严经注妙湛赞 真谛
般若德也总持赞俗/谛解脱德也不动赞中谛法身德也即三而)
 (一故曰妙湛即一而三故曰/总持非三非一故曰 (第 5b 页)
  府侄
    过客相寻
    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
    柳司马至
    谒 真谛
寺禅师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见萤火 (第 5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