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心品。此等既无所依。与彼苦
依同时顿舍。便證无馀。问苦依与智。既同时舍。无
馀真理。谁为能證。答入无 馀时。
虽无身智。然先由
彼身智證得。故可假说彼有耳。

△次对佛辩同异。】

「此位唯有清净真如(至)故复 (第 0750b 页)
种转识行相所缘不
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
必可知(倘许生死时有六识。便)。如 馀时(非生死时)
(唯此)。真异熟识。极
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所招之)(从生至死)。一
期相续。恒无 …… (第 0341a 页)
相所缘不可知故。喻如无心位。第三量云。六种转
识是有法。非生死时心宗。因云行相所缘有必可
知故。喻如 馀时。
唯有真异熟心。微细不可了知而
是散有。乃可名为生死时心也。
△二斥异解又二。
初叙执。二斥破。今初。 (第 0341a 页)
许)(灭尽)定中有(第六)意识者。三和合故。
必应有触。触既定与受想思俱。如何有识而无心所。
若谓 馀时
三和有力。成(于)(对。)生触(心所)能起受等。由
(灭尽)定前厌患心所。故在定位(根境识之)(第 0344c 页)
者。即彼声闻身智在时。但證有馀。
未證无馀。故说非有。非无后时身智俱泯苦依灭
尽之无馀依。此约未證无 馀时。
故言无无馀。两处
论文义同。望前望后别说。故今以此例斥于彼。】

「或说二乘无涅槃者(至)非如一类入 …… (第 0288a 页)
依苦身既
灭。有为观智亦亡。身智双泯。證得无馀涅槃。尔时
下。伏问曰。身智都无。涅槃谁證。释曰。入无 馀时

无身智。而由先时身智證得。故可假说彼有身智。
此位下。对佛简异。声闻所證清净寂灭。与佛无差。
(第 0288b 页)
生时。命终时。必住
散心。有心。非无心。非定心。若无下。反證。】

「谓生死时身心惛昧(至)必可知如 馀时
故。」

【谓生下。明转识非生死心。立量云。生死时明了转
识是有法。必不现起宗。身心惛昧极闷绝故因。 (第 0191b 页)
契下。引经證有心所。初引经。若此下。依经定义。
有识必应有所。如何下一句。结责有心无所。】

「若谓 馀时
三和有力(至)不成生触亦无受等。」

【若谓下。叙救。初引馀散心时。三和有力能成能生 (第 0195c 页)
六言也。又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转
识见分相分皆不可知。如当是时六种转识尚现
行者。必有见相二分显了可知如 馀时
矣。而今不
然。故知别有心也。量云。又此位中六种转识是有
法。定不现行是宗。因云。行相所缘不可知故。 (第 0891c 页)
喻如
无心位。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若定现行。行相所缘
有必可知故。喻如 馀时。
(第 0891c 页)
馀时
者。寻常时也。以六
种识寻常现起。行相所缘皆可了知。至于生死位
时。定不现行。故行相所缘。皆不可知。 (第 0891c 页)
。前约心所破心王。此约心王破心所。先引经證
有心必有心所。若此定中下。證成经意。责彼妄执。
纵彼转计 馀时
根境识三。和合有力。成触生触。因
触能起受想思等。而定中不然。由此定前加行。厌
患粗动心所。故在定位 (第 0004a 页)
理无馀涅槃。问。證无 馀时。
二乘身智既灭。谁證涅
槃。答。證无 (第 0133b 页)
馀时。
虽无身智。而依圆寂。入无馀依。由
彼身智證。可说有身智。八卷云。依变化身。證无上
觉。非业报身。故不 (第 0133b 页)
生死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皆不可知。立量答
云。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若定现行。行相所缘有必
可知故。喻如 馀时。
(第 0708a 页)
馀时
者。寻常时也。以六种识
寻常现起。行相所缘。皆可了知。至于生死位时。定
不现行。故行相所缘。皆不可知 (第 0708a 页)
依。及俱生任运烦恼。皆巳灭尽。其馀色
心。有作用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便證
无馀。问。證无 馀时。
二乘身智既灭。谁證涅槃。答。證
(第 0819b 页)
馀时
虽无身智。然由彼身智而證。故可说彼身
智为有。问。既證无馀。便与佛等。何故二乘与佛有
异。答。此位既 (第 0819b 页)
依缘。应如色法。亦非心故。复
引经證。有心位中。必有心所。若此下。释成经意。责
彼妄执。】

「若谓 馀时
三和有力(至)不尔如何名无心定。」

【纵彼转计。 (第 0563a 页)
馀时
根境识三。和合有力。成触生触。能
起受等。定中不然。何则。由此定前。加行厌患粗动
心所。在定位时。三 (第 0563a 页)
道灭定。有学二乘也。顿悟
渐悟。有学菩萨也。我执巳伏。种子未断。唯以在道
在定。及智现前。方得伏故。 馀时
我执现行还起。无
学二乘。独断烦恼。證罗汉果。说彼我执。巳永断故。
未断所知。故唯法执。渐悟菩萨。法 (第 0575c 页)

显精进三根。如出世道。应有所显不放逸舍。何执
世间道。无不放逸舍。彼执菩萨悲悯有情。方有不
害。 馀时
无故。此破云。然能损法。即是害义。凡善心
起。皆不损物。与害相违。有不害故。何执 (第 0590a 页)
馀时。
必无
不害。论说下。释彼引论證义。彼彼增者。六位也。此
此说者。心所也。各随义胜。分六位故。故彼所说 (第 0590a 页)
解。一云。若在欲界定中。
耳识率尔起时。意杂同缘。不藉寻伺俱意引生。二
禅上定。亦与下界耳识故。五识 馀时
多由寻等意
识引生生二禅上。准欲界有率尔识。不藉寻伺境
强至(如大论云。下地教导作意差别。于一时间亦 (第 0094a 页)
四。此初问答也。有三复次。初
有变化。似有漏故。后由无漏。依身在故。證云。由此
明知。观云。趣寂入无 馀时。
具有初二。以于法性离
因果义。别说三种。入灭不舍。因灭义故。不应道理
何者。如来依因灭义。可说有馀。 (第 0124a 页)
起。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
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
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 馀时
故。真异熟识。极微细
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 (第 0407a 页)
初约坐时修止(二)

* 先离境(不依)
* 次除心(一切)
* 二约 馀时
修观(若从)
* 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久习)
* 次显障者不能(唯除)
* 二显胜能(二 (第 0532a 页)
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则宜安心下缘脐中
制诸乱念其心则定如是要轨广如别说十一中出
入禅定要在二时所 馀时
中非所应故十二中言深
智慧人以为友者此聚教授之善友故善友有三一
者外护不拣缁素但能营理供给所须于彼行 (第 0103b 页)
皆可解。

△二安内心(二)。初约坐时修止。二约 馀时
修止。

初约坐时修止(二)。先离境。次除心。
先离境。】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 …… (第 0714c 页)
亦无自相。以凡所有
相。皆虚妄故。斯则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自性
了然故。不同于木石也。

△二约 馀时
修止。】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
随顺观察。」

【【疏】非直坐时常修 …… (第 0715b 页)
察利害之事。以便
去取。
难云。坐是止之齐相。馀是观之齐相。坐中无
有观耶。答。观有二。一。事观。通 馀时
处一切善行。然
亦即止之观也。二。理观。则通坐时奢摩他行。便成
即观之止也。岂有坐中无观。去来无止者 (第 0723c 页)
乎。今顺
初心一往言之。故云坐时专止。 馀时
修观也。 (第 0723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