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吕夷简北宋 979 — 10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4 【介绍】: 寿州人字坦夫
吕蒙正侄。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历官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天圣六年拜相。
赞成仁宗郭后,贬逐进谏言官孔道辅等,又因范仲淹屡言事,指为朋党而加以贬斥,颇为时论所少。
后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
被劾罢相,以太尉致仕。
卒谥文靖
有文集。
全宋诗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
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补绛州军事推官
通判通州,徙濠州,知滨州
提点两浙刑狱,入为刑部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
使契丹,还,知制诏。
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参知政事
天圣六年(一○二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明道二年(一○三三)罢,同年复相。
景祐二年(一○三五)右仆射封申国公
次年,与王曾争事,同时罢相。
康定元年(一○四○)由判天雄军复入相。
庆历元年(一○四一),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
二年因病以太尉致仕。
庆历四年卒,年六十六。
谥文靖
有集二十卷,不传。
事见《隆平集》卷五,《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侄。
咸平进士,历任地方官,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仁宗立,除参知政事
天圣七年拜相,后封申国公
景祐四年以与王曾争事罢,出判许州,徙天雄军。
康定元年复入相,改封许国公
后以疾授平章军国重事
庆历三年,以太尉致仕。
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
有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北宋 991 — 10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1—1055 【介绍】: 抚州临川人字同叔
真宗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左正言直史馆,为翰林学士
仁宗立,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枢密副使
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应天府
在任兴学校、教生徒。
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
再出知陈州,复入为御史中丞三司使
庆历中宰相兼枢密使
后为谏官论罢,历知颍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以疾归京师
平居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及为相,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
文章赡丽,尤工诗词,甚得时誉。
卒谥元献
有文集及《珠玉词》。
全宋诗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幼以神童著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
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同平章事
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许、永兴等州军。
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
二年卒,年六十五。
谥元献
晏殊原有集,久佚。
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
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
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为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
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为三卷。
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著作者,为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为底本)为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著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为第三卷。
词学图录
晏殊(991-1055) 字同叔
封临淄公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抚州临川人
当时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辈,皆出其门。
有《珠玉词》。
全宋文·卷三九七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七岁能属文,景德初以神童荐,擢秘书省正字
历任集贤校理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枢密副使枢密使
庆历三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
曾先后知宋州颍州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西京留守
至和二年卒,赠司空侍中谥元献
欧阳修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本传。
张宗古北宋
全宋文·卷五五四
张宗古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宗彝弟。
天圣中进士及第
景祐初馆阁校勘
宝元二年殿中丞集贤校理,因上言请孔道辅家勿避太庙,出通判莱州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
孔淘北宋
全宋诗
孔淘曲阜(今属山东)人。
道辅子。
仁宗嘉祐中,官屯田员外郎
事见《临川文集》卷九一《孔公墓志铭》。
今录诗二首。
孔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兖州仙源人初名若古字世文号杉溪
孔道辅孙。
南渡后,流寓衢州
博极群书,尤精《》学。
高宗绍兴中邠州,锄强扶贫,民皆畏服。
移知陕州,以平鼎、澧寇功进秩,改知抚州
官至中散大夫
卒年七十五。
有《孔子编年》、《东家杂记》、《杉溪集》等,又续《白氏六帖》成三十卷,合称《白孔六帖》。
全宋文·卷二九八八
孔传原名若古字世文晚号杉溪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七代孙,道辅孙。
建炎南渡,寓居衢州
绍兴二年擢知邠州,移陕州,改抚州,官至中散大夫
卒,年七十五。
博极群书,尤精《》学。
著《续白氏六帖》(存)、《文枢要记》、《孔子编年》(存)、《东家杂记》(存)等,有《杉溪集》。
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一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引《阙里文献考》。
张宗益北宋
全宋诗
张宗益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一三)。
工部郎中致仕(《会稽掇英集》卷三)。
全宋文·卷三五九
张宗益孔勖门人,景祐二年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
治平中都官员外郎湖北转运判官
神宗时尚书工部郎中相州,致仕。
元丰三年文彦博为五老会,宗益为五老之一。
孔道辅《祖庙祭文碑》,张宗益《宋守御史中丞太尉孔公后碑》,《丹渊集》卷三九,《潞公文集》卷七、三九。
孔宗翰北宋 ? — 10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 【介绍】: 兖州曲阜人字周翰
孔道辅次子。
进士,知仙源县,为治有条理。
王圭司马光荐,由通判陵州夔峡转运判官提点京东刑狱,知虔州,治章、贡水啮。
兖州,皆以治闻。
哲宗元祐三年刑部侍郎,属疾求去,以宝文阁待制徐州,未拜卒。
全宋诗
孔宗翰(?
~一○八八),字周翰曲阜(今属山东)人。
道辅次子(《临川集》卷九一《给事中孔公墓志铭》)。
进士,知仙源县
历知兖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司农少卿,迁鸿胪卿,进刑部侍郎
三年,以宝文阁待制徐州,未拜而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二)。
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九
孔宗翰字周翰曲阜(今山东曲阜)人,道辅次子。
进士第,知仙源县,由通判陵州夔峡转运判官提点京东刑狱、知虔州
兖州,皆以治闻。
元祐初,召为司农少卿,迁鸿胪卿,进刑部侍郎
属疾求去,以宝文阁待制徐州,未拜而卒。
宋史》卷二九七《孔道辅传》有附传。
释惟净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
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
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
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
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
法护
中天竺国人。
景德改元
赍梵筴入
赐紫衣束帛。
馆于传法院
天息灾法贤
相继迁逝。
虽译事不𥨊。
司南乏人。
佥议非法护不可。
遂被诏补其处。
仍敕光梵大师惟净光禄卿
同预译经
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礼数有加。
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
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
合经律论。
共成四百十三卷。
秘书监扬亿编次。
又与安仁等。
编修大藏经录。
凡二十一卷。
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
宸裁序文。
置于录首。
仁宗即位
翰林学士夏竦
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
赐名天圣释教录。
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南海驻辇国遣使。
进金叶梵经。
法护译之。
御制译经颂为赐。
至和元年
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三藏法护
戒德高胜。
可特赐六字师号。
普明慈觉梵大师
是时。
译场久开。
润文官
非位德并隆者。
不得参预。
吕夷简宋绶
富弼文彦博韩琦
皆以宰臣入选。
弘阐之盛。
古所未有。
本甚富。
不容尽翻。
夷简奉诏。
续修法宝录。
祥符至景祐。
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
至是。
上言。
西土进经。
新旧万轴。
鸿胪之设。
有费廪禄。
欲乞停罢。
中丞辅道
亦以为言。
上出疏示之。
谕以先朝盛典。
不可辄废。
译虽不停。
自是势亦少缓。
不似如前之锐也。
至徽宗大观中
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
即击磬以嘉州定僧者。
与译语。
仁义笔受
宗正南游江浙。
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
终于嘉祐三年
未详所终。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
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
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同译新来诸经。
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
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
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
仁宗庆历三年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
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
”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疏示之,其议遂止。
孔闻籍明末 ? — 1634
维基
孔闻籍(?
—1634年12月22日),字知史又字义绳号碧宿,一说字载寰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二代孙,孔道辅十八代孙,属防西户。
明末政治人物。
孔闻籍十四岁的时候补充为四氏学学生,生性孝友,幼年时父亲去世,在居丧期间十分悲痛。
除丧服后,孔闻籍每到朔日都要悬挂父亲的画像,痛苦流泪,跪着奉上酒食。
曲阜知县出缺的时候,按惯例应当选派孔氏子弟中贤能有文辞的授予此官。
孔闻籍被选为第一,他的哥哥孔闻简排第二。
孔闻籍认为弟弟不能排在哥哥之前,坚决请求把官职让给哥哥。
这年,孔闻籍考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又考中进士,授官为行人。
崇祯二年(1629年)琉球国尚丰王遣使请封。
按照惯例应派给事中和行人各一人充当琉球册封使,正使已定杜三策副使则在萧士玮孔闻籍中挑选,可是两人互相推诿,互骂至司正杨抡门前,杨抡忍受不了愤怒,于是自请担任副使
崇祯帝便下诏升杨抡为京官,萧士玮降三级并调外任,孔闻籍不准参与考选,调任南京礼部郎中
孔闻籍后出任西宁道副使崇祯七年(1634年)又转任商洛参议
孔闻籍西宁道行至到陇西时,听说少数民族入侵,急忙返回,派遣将士御敌,斩获百余人,朝廷于是下诏让孔闻籍留守西宁
没多久,太监中军张仲礼镇海堡买马,得知商人马安邦有好马,就下令参将文礼强行买走,且付钱不足。
马安邦大怒,活捉白文礼送到黄台吉那里,请他出兵进犯西宁
孔闻籍派遣将士出战,结果大败,有监生打开城门投降。
崇祯七年十一月乙卯1634年12月22日),孔闻籍对妻子朱氏说:“我是至圣的后裔,担任朝廷命官,理所应当与此城共存亡。
你怎么办?
”朱氏说:“我也是朝廷命妇,又是宗室女子,一定不会您蒙受羞辱。
孔闻籍便焚烧官署,朱氏与两个女儿以及儿媳颜氏投入火中。
孔闻籍看到家人焚烧结束,仰天大呼,投入火中自杀。
黄台吉听说孔闻籍的死状后,有所悔悟,叫来马安邦并把他杀了。
朝廷得知孔闻籍之事,于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追赠他为光禄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