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惠秀
释惠秀
俗姓李氏
东京陈留人也。
出离尘垢慕尚逍遥。
初以戒律饰躬。
后以禅定为务。
于荆郢之地参问祖师。
既了安然。
回依洛邑天宫寺也。
属则天频幸神都。
道声闻于后听。
屡诏入礼重。
其于悬记未然事合同符契。
长安中往资圣寺
唱道化人翕然归向。
忽诫禅院弟子令灭灯烛。
有白秀曰。
长明灯可留。
亦令灭之。
因说火灾难测不可不备云尝有寺家不备火烛。
佛殿被焚。
又有一寺钟楼遭爇。
又有一寺经藏煨烬。
殊可痛惜。
时众不喻其旨。
至夜遗火佛殿钟楼经藏三所悉成灰炭。
方知预知垂警。
玄宗在潞邸时。
曾与诸王俱诣问法。
从容留施一笛。
玄宗出去。
召弟子曰。
谨掌此笛。
后有要时当献上也。
及受睿宗传禅。
弟子达磨等方悟其言。
取笛以进。
帝悦先知回赐丰厚。
偶示微疾。
告诫门人。
奄然归寂
享年一百岁。
燕国公张说素所归心送瘗龙门山
道俗数千人奔会悲悼焉。
郑万钧
万钧睿宗第四女永昌公主
驸马都尉秘书少监
孟诜初唐 621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21—约713 【介绍】: 汝州梁人
进士武则天时累迁凤阁舍人,出为台州司马
相王召为侍读
同州刺史,有治行。
中宗神龙初致仕。
居伊阳山,治方药。
睿宗召,以老辞。
有《食疗本草》。
释道亮武周 625 — 70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越之朱氏。
八岁出家。
淹贯经业。
既受具。
禀河中三论。
复开涅槃大经。
寻居幽僻习定。
名响海寓。
神龙元年
诏与宗师十人。
长乐内道场坐夏。
上时从受菩萨戒。
睿宗相王
送锦衾毡席。
二年于西园问道。
大都督李孝逸
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皆结师资。
传香火请问禅要。
卒年八十二。
门人慧远等建塔。
万齐融铭。
释道亮
姓朱氏
越州人也。
厥考前刺会稽郡
年八岁。
出家极通经业。
受具后学河中三论。
复讲涅槃经。
寻入深谷破衣覆形蔬食资命。
不交俗务直守童真
神龙元年孝和皇帝与法席宗师十人。
入长乐大内坐夏安居。
时帝命受菩萨戒。
睿宗及妃后送异锦衾毡席。
二年于西园问道。
朝廷钦贵。
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
同心慕仰请问禅心。
多结师资或传香火。
卒年八十二。
门人慧远等建塔。
万齐融为铭纪述。
员半千唐 625 — 7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18 【介绍】: 晋州临汾人字荣期本名馀庆
少举童子科。
长师事王义方
高宗上元初,应八科举皆中,授武陟
尝乘县令赴州,开仓赈济灾民。
武则天时,为左卫长史弘文馆直学士
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忤旨,下迁水部郎中
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守豪、蕲二州刺史,所至礼化大行。
睿宗初,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累封平原郡公
有《三国春秋》、《明堂新礼》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8—721 原名馀庆字荣期排行四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人,客居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
高宗上元三年(676)应八科举,授武陟
永隆元年(680)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
武后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参军,入阁供奉。
司宾寺主簿左卫长史弘文馆直学士正谏大夫右控鹤内供奉,左迁水部郎中,出为棣州刺史
中宗时,为蕲二州刺史
睿宗即位,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封平原郡公
玄宗开元九年(721),卜居尧山沮水间,卒。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王勃骆宾王交往。
著有《明堂新礼》3卷,又文集10卷等,均已佚。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员半千荣期晋州临汾人
玄宗开元间(《旧唐书》谓卒开元二年,《新唐书》则谓卒开元九年),年九十四。
补诗一首。
半千荣期
齐州全节人
本名馀庆
少师王义方
义方谓曰。
五百年一贤。
足下当之矣。
改名半千
上元初举八科皆中。
授武陟
又应岳牧举。
对策擢上第。
垂拱中累补左卫冑曹入阁供奉。
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
棣州刺史
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
睿宗立
徵拜太子右谕德崇文馆学士
银青光禄大夫
封平原郡公
开元九年卒。
年九十四。
武则天初唐 624 — 7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705 【介绍】: 即武后
并州文水人名照
武士彟女。
年十四,太宗选为才人。
太宗崩,出为尼,高宗复召入宫。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与高宗并称“二圣”。
高宗崩,临朝称制,废中宗睿宗
天授元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在位十六年。
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权略,能用人,故名相辈出。
奖励农桑,改革史治,重视选拔人材。
晚年则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迫则天禅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谥则天皇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武士彟之女。
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
太宗卒,削发为尼。
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
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
是年冬卒,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玄宗天宝八载(749)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则天后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
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
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武则天(625-707),自名(zhao),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
太宗时被召入宫,为才人,年十四。
太宗崩,为尼感业寺。
高宗复召入宫,拜昭仪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
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称帝,改国号日周。
神龙元年传位于皇太子显,十一月卒。
谥曰则天顺圣皇后
则天素多智计,辅政、当国数十年,颇有兴革,亦多弊政。
兼涉文史,能诗,与近臣诗会,传为美谈。
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后名
并州文水人
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应国公士彟之女。
高宗立为昭仪
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
上元元年进号天后
中宗即位
尊为皇太后
临朝称制。
寻自称皇帝。
改国号曰周。
在位二十二年。
中宗反正。
谥曰大圣则天皇后
天宝八载
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高正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平人
官至卫尉卿
工诗书。
王羲之书法,睿宗爱其锋。
曾集陈子昂周彦晖、孙正隐诗,编为《高民三宴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
高宗时,任襄州刺史卫尉卿
善书,习右军之法。
睿宗甚爱其书。
生平事迹散见《书断》卷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以及《唐诗纪事》卷七。
全唐诗》存诗2首。
狄仁杰初唐 630 — 7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700 【介绍】: 并州太原人字怀英
狄知逊子。
明经
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迁侍御史
宁州豫州刺史
所至皆有政绩。
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转魏州刺史
神功初复相。
后出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等职,率军追击突厥兵。
入为内史
封燕国公
卒谥文惠
追封梁国公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0—700 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明经,授汴州佐,转并州法曹参军
高宗仪凤中,为大理丞
侍御史度支郎中,出为宁州刺史
武后时,入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
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
左授复州刺史,徙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拜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彭泽
征为魏州刺史,转幽州都督
神功元年(697),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寻拜纳言
圣历初,为河北道元帅,还授内史
三年(700)卒,赠文昌右相谥文惠
中宗追赠司空睿宗追封梁国公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仁杰善举贤才,能诗文。
新唐书·艺文志》录有《家范》1卷、文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仁杰字怀英
并州太原人
明经
汴州佐。
天授二年累迁至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来俊臣诬搆下狱。
免死贬彭泽
神功元年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银青光禄大夫
武后欲以武三思太子
仁杰切谏。
请立庐陵王
后感悟。
卒复唐嗣。
寻拜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三年卒。
赠文昌右相
谥曰文惠
中宗反正。
追赠司空
睿宗追封梁国公
豆卢钦望初唐 630 — 7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0—709 【介绍】: 京兆万年人
豆卢宽孙。
武则天圣历二年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寻授太子宾客
中宗时尚书右仆射
居相位十余年,因张易之武三思等专权,独谨身自全。
神龙二年开府仪同三司
卒谥元
钦望。
雍州万年人
累官越州都督司宾卿。
长寿二年内史
封芮国公
坐阿附李昭德赵州刺史
入为司府卿。
秋官尚书
中宗东宫
太子宫尹。
进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罢为太子宾客
中宗复位。
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安国相王长史
卒年八十。
司空并州大都督
谥曰元
窦德妃初唐 ? — 693
简介
昭成顺圣皇后本姓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
唐睿宗李旦妃嫔,莘国公窦诞的孙女,润州刺史太尉窦孝谌的女儿。
姿容婉顺,动循礼则。
嫁给相王李旦,册封孺人
光宅元年(684年)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册封德妃,生下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
长寿二年(693年),被诬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遇害于嘉豫殿。
景云元年(710年),作为太子李隆基生母,追封皇后谥号昭成,招魂安葬于东都城南,号为“靖陵”,设置仪坤庙祭祀。
唐玄宗即位追尊为昭成顺圣皇后,祔葬于桥陵
窦孝谌初唐 ? — 6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4 【介绍】: 河南洛阳人
窦诞少子。
女为睿宗昭成皇后
武则天时,历太常少卿润州刺史
武周长寿二年,妻庞氏为酷吏所陷,诬与昭成后厌蛊咒诅,孝谌坐贬罗州司马
卒贬所。
僧义净初唐 635 — 713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
唐僧。
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
俗姓张名文明
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高宗咸亨二年冬海道天竺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
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
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
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
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
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
玄宗先天二年(713)卒。
宋高僧》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
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义净字文明
俗姓张氏
范阳人
年十五出家。
咸亨二年番禺
附海舶经二十五年。
游三十馀国。
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
敕住佛授寺。
先天二年卒。
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法显之雅操。
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庚子岁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
二年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
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耶杂事二众戒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律与师抗衡。
比其著述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东夏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西僧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僧文纲唐 636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6—727 【介绍】: 唐僧。
会稽人俗姓孔
曾祖、祖父均仕南朝陈为高官。
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传说曾刺血写经六百卷,为数千人授戒。
武周长安四年,奉敕往歧州无忧王寺迎舍利。
中宗景龙二年,延入内道场讲经,又于乾陵宫为内尼授戒,讲四分律。
睿宗请为菩萨戒师。
弟子有道岸等五十余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会稽孔氏子也。
曾祖范。
陈都官尚书
祖祀。
祠部侍即考顶生贞观间
尚乘直长
方孕。
母却荤杂有头陀行。
婆罗门僧谓曰。
佗日生男。
终当绍隆三宝矣。
自尔每闻空中香气乐音。
及娩白鹤鸡集。
襁褓过午不求乳哺。
十二出家冠年受具。
寻诣道成律师
禀毗尼藏年二十五。
为众弘阐。
年三十。
登坛受戒。
而四分之学。
于是益振。
久视中
天作淫雨。
人有忧色。
悯之。
乃端坐思惟。
却倚屋壁。
于少时间豁然而悟。
自尔踪迹莫窥。
幽明潜感。
兆于集事。
应乎遣言。
左右怪之。
曰夫真实无相。
色尘本空。
正觉圆常。
大悲湛定。
又何所疑哉。
未几诏与翻译。
长安四年
诏往岐州无忧王寺。
等奉迎舍利。
景龙二年
入内道场。
行道送舍利还寺。
入塔。
是年于乾陵宫。
授内尼戒。
仍坐夏宫中。
开四分。
律。
上悦为度弟子。
赐什物䌽帛等。
因奏道场灵感事。
六月七日
御书灵感寺额。
遂以其地为寺。
辟诸寺硕德隶焉。
先天间
睿宗皇帝
从受菩萨戒。
所得布施。
悉付常住。
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卒。
寿九十二。
是年九月十四日
建塔而窆于寺侧。
北海李邕铭其碑。
释文纲
姓孔氏
会稽人也。
曾祖范陈都官尚书
祖祀祠部侍郎
考顶坐逃海避隋。
择木归舜。
贞观始拜尚乘直长
咸光复儒业旁通释教。
是故也植宿根从习气。
慈母怀孕杂食弃捐。
有婆罗门僧头陀
语其母曰。
若此男终绍三宝。
自尔每闻空中多异香杂仙乐。
及诞育之日。
白鹤翔集若临视焉。
比襁褓中午后不受乳哺。
犹坚持斋者。
重龀随师访道。
十二出家。
冠年受具。
精虑苦行专念息心。
藜羹糗粮麻衣草荐。
操有彝检口无溢言。
寻诣京兆沙门道成律师禀毗尼藏。
二十五讲律。
三十登坛。
每勤修深思凝视反听。
净如止水嶷若断山。
或风雨宴居。
或昼夜独得。
故能吉祥在手不舍其瓶。
威德迎风不绝于气。
出笼瘠雁坐致虚空。
起屋下层自然就。
唯甘露之渧口喻利剑之伤人。
慎之重之。
广矣至矣。
由是八方来学四分永流。
请益者举袂云临。
赞叹者发声雷骇。
久视中天作淫雨人有忧色。
悯之乃端坐思惟。
却倚屋壁奄至中夕。
欻尔半倾唯馀背间。
嶷然山立。
识者以为得神通因定力。
故日月灵迹幽明潜感。
兆于集事应乎遣言。
左右怪之。
曰。
夫真实无相尘色本空。
正觉圆常大悲湛定。
不可取也。
是以一时法主四朝帝师
同迦叶之入城。
遇匿王之说戒。
园门外别有沙弥
毕树枝间广闻鵽鸟。
所以受润者博。
入见者深。
万病已痊获欢喜之药。
一心不染解烦恼之绳。
又恭承丝纶京都翻译。
追论惠用远契如因。
翘诚满朝檀施敌国。
但依布萨尽用庄严。
累历伽蓝二十馀所。
凡是塔庙各已华丰。
犹且刺血书经向六百卷。
登坛受具仅数千人。
至苦至勤纳无我之海。
不寝不食种无生之田。
长安四年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
景龙二载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内道场行道。
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
其年于乾陵宫为内尼受戒。
复于宫中坐夏。
为二圣内尼讲四分律一遍。
中宗嘉尚为度弟子。
赐什物䌽帛三千匹。
因奏道场灵感之事。
六月七日御札题榜为灵感寺是也。
诸寺辟硕德以隶焉。
夫其左籞宿右上林。
南台终山北池渭水。
千门宫阙化出云霄。
万乘旌旗天回原隰。
先天载睿宗圣真皇帝
又于别殿请为菩萨戒师。
妃主环阶侍从罗拜。
兜率天上亲听法言。
王舍城中普闻净戒。
恩旨赐绢三千馀匹。
悉付常住随事修营。
或金地缭垣用增上价。
或宝坊飞阁克壮全模。
或讲堂经楼舍利净土。
或轩廊器物厨库园林。
皆信施法财周给僧宝。
方将示迷津引觉路。
濯热火宅拯溺毒流。
而乃奄忽神迁。
斯须薪尽。
虽有应化何其速欤。
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怡然长往。
时春秋九十有二。
其年九月四日塔于寺侧焉。
闻哀奔丧执绋会葬。
香华幢盖。
缁素华夷。
填城塞川。
彗云翳景。
盖数万人。
有若法侣京兆怀素满意承礼襄阳崇拔扶风凤林江陵恒景淄川名恪等。
百馀人。
咸曰智河舟迁法宇栋桡而已哉。
有若弟子淮南道岸蜀川神积岐陇慧顗京兆慧思义绍觉律藏恒暹崇业等。
五十馀人。
并目以慈眼入于度门。
金棺不追灰骨罔答。
乃请滑台太守李邕为碑。
象彼马迁法其班氏
以二人而同传。
必百行以齐肩。
不忝怀素前不惭宣师后。
李北海题品不其韪乎。
淄州名恪律师者。
精执律范切勤求解。
尝厕宣师法筵。
躬问钞序义。
宣师亲录随喜灵感坛班名于经。
末又附丽文纲之门也。
僧万回唐初 632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虢州阌乡人俗姓张
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
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
安乐公主将谋逆,遇之唾曰:“腥不可近!
”不久安乐果诛。
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
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
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
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
高宗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
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
宋高僧》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
幼年气貌昏浊。
涎沫涕洟满面。
踉蹡狂走。
或笑或哭。
无常时。
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
父母以为憾。
则安之。
未尝恤。
年十岁。
其兄久戍辽阳
绝音好。
家为设斋祈福。
忽谓其母曰。
兄起居状。
极易知耳。
母奚庸忧。
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
然莫知其所往也。
晚归出其兄书袖中。
问所从得不对。
辽阳役罢。
兄言是日至。
𢹂饼饵共啖。
且急索书告反。
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
夫辽虢相去万里。
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
此岂非神通力欤。
万回之名。
由是始著。
而朝野闻之。
皆敬异。
高宗之季。
则天屡召入内。
赐锦袍玉带。
两宫女左右侍。
及绍周历。
赐号法云公
当是时。
大开告密之门。
酷吏罗织。
群臣之位望高者。
靡或脱。
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
玄炜问祸福。
母泣拜。
以金匕箸施。
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
掉臂去。
其家意以为不祥。
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
因得谶纬书匕箸下。
趣焚之。
俄而有司果遣胥卒。
入其家大索谶纬。
尽发瓦无所见乃已。
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
神龙二年
诏薙落。
特为开坛受具戒。
时韦庶人与朝政。
每谩骂曰。
奈何反悖。
会将斫尔头去。
金城公主
出降吐蕃
驾送至始平崔日。
武平一
宋之问
沈佺期
岑义。
薛稷
皆从以迎驾。
立道左。
诸公愿求一言。
佺期曰。
汝真才子。
平一曰。
汝宜名佛童无忧也。
目羲有不喜之色。
上间问
僧伽何如人。
曰观音化身也。
宗居潜邸。
或出游。
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
天子来也。
临淄王尝阶张炜等。
亟呼杖。
遂出等。
手拽王入。
反扃之。
而抚王背曰。
五十年天子。
后即不知也。
等窃于门外闻之。
由是倾戴益谨。
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
辄趋避。
连咄曰。
血腥血腥。
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
独处之自若。
景龙二年
示疾。
忽大呼求饮乡里水。
侍者念。
道远不易得。
恲𢥏计无所出。
指堂前地曰。
此即是矣。
于是凿之汲水进。
饮尽一器以卒。
讣闻。
上震悼。
诏赠司徒虢国公
图形集贤院
先是贞观间
三藏玄奘法师
天竺石藏寺
偶阅一房。
见胡床锡杖而已。
从问其人。
居此者今何在。
曰在震旦之阌乡
法师归而访之信。
法师之将访也。
宿戒其家扫洒。
且诱治蔬饭曰。
明日有胜客至。
法师至。
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
之所举。
法师
有所未遍历者。
事备别传。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一人而已。
高宗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始平出迎驾。
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曰。
此何人也。
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石藏寺
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归求见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将访其家。
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必经过徘徊也。
庄太子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愈知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万回师
阌乡人也。
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
生而愚。
八九岁方言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长父令耕田。
耕直去不顾。
口惟连称平等。
因耕一陇长数十里。
遇沟坑见阻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
曰。
总耕何分彼此。
乃止击而罢耕。
兄戌役于安西
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
日夕涕泣忧思不止。
顾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曰。
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
某将往视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发书视之乃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安西
盖万馀里。
以其万里而故。
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见佛龛题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地教化。
驰驿至阌乡
问此有万回无。
令呼之。
万回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张易之大起第宅。
万回尝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
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变遂鸩之。
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问讯。
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抚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弟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之诛。
人益贵重。
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见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抚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藩邸时。
或游行人间。
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
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
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庄太子
睿宗第二子也。
初则天以示万回
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
士庶贵贱竞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
或笑骂或击鼓。
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善无畏唐 637 — 735年10月7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707 【介绍】: 唐僧。
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十三岁应嗣王位,让位于兄,出家,师事达摩掬多,授总持瑜伽三密教。
睿宗时负经来华。
玄宗时尊为教主。
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译有《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净师子
又言善无畏
盖义翻也。
一名输波迦罗
华言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以国难。
自中天竺分王乌荼。
父佛手王。
以畏有神姿异艺。
夙禅位焉。
已而兄弟阋墙。
统戎平定。
宜行军法。
义不忍诛。
乃𢪛泪白母。
以位让兄入道。
母哀而许之。
且密以传国宝珠。
为分器去。
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掬多。
为本师。
仍舍宝珠。
莹之像额。
一日侍次。
有僧持钵至。
而油饵尚温。
粟饭犹暖。
曰方从震旦乞得。
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
掬多戒畏。
勿复言。
因尽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
辞而游历。
摧破外道九十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
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未几。
还省。
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
行矣毋滞。
登雪山体殊不安。
忽掬多飞空至。
谓曰。
菩萨身同世间。
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
宁有病耶。
东近唐境。
有神人现形辞曰。
此寔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
非弟子所能摄。
开元四年。
丙辰奉梵夹届长安
诏居兴福寺
西明寺
先是帝梦与相见。
御丹青肖其貌殿壁。
及廷谒。
与梦所见。
无小异。
五年诏翻译。
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
无著笔受
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
十二年随驾入
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七卷。
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沙门宝月度语。
一行笔受
盖得之京师华严寺
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
学毕言归。
卒于北印。
获梵夹悉留华严云
至是始选取而译之。
畏尤开定业。
而禀承者日至。
平居神异莫测。
尝手出成模铸铜塔。
作火之日。
或惧其庭宇湫隘。
致灾变。
畏曰无苦。
当自知。
塔成而雪冻冱。
及炉炭。
上以夏暑旱。
使畏祷雨。
曰民病且死。
虽风雷亦足快意。
使中官高力士候望
畏不立坛。
持小刀搅钵中水
诵祝数百言。
有物如龙。
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
水面。
复潜钵底。
畏且搅且祝。
顷之白气自钵起。
径上数尺。
稍稍远引。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疾驰去。
顾见白气旋转。
自讲堂而西。
如匹素。
既而昏霾。
大风震电。
而随骤。
大木皆拔。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二十年乞西还。
不允。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
寿九十九。
腊八十。
鸿胪卿鸿胪承李现。
具威仪宾律师护丧。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善无畏
中印度人也。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一云输波迦罗
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国难分王乌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得军民之情。
昆弟嫉能称兵构乱。
阋墙斯甚。
薄伐临戎。
流矢及身掉轮伤顶。
天伦既败军法宜诛。
大义灭亲忍而曲赦。
乃抆泪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亲征恩已断矣。
今欲让国全其义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
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
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
聚沙为塔。
仅一万所。
黑蛇伤指。
而无退息。
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
密修禅诵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舟行万里。
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
七俱胝尊全现身相。
群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问舍位之由。
称叹不足。
是日携手同归
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伎能悉闻精练。
初诣那烂陀寺。
此云施无厌也。
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
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
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
寺有达摩掬多者。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其实八百岁也。
玄奘三藏昔曾见之。
畏投身接足。
奉为本师。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
愕而叹曰。
东国去此十万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学焉。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
龙神围绕森在目前。
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
称曰三藏。
夫三藏之义者。
则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陀罗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轮。
解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生于此门。
慧照所传一灯而已。
根殊性异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
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
顿升阶位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
不惮艰险。
凡所履处皆三返焉。
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
受观音顶。
尝结夏于灵鹫。
有猛兽前导。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
右侍者如生焉。
中印度大旱。
请畏求雨。
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
时众欣感得未曾有。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
镕中金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
旦夕泣泪而丧其明。
洎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
九十六宗各专其见。
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云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任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与震旦有缘。
今可行矣。
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国。
薄暮次河。
而无桥梁。
畏浮空以济。
一日受请于长者家。
俄有罗汉。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复至乌苌国
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安禅定于可敦之树。
法为金字列在空中。
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
乳为三道飞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
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宁有病耶。
言讫冲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胡人贪货率众合围。
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神州。
礼足而灭。
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
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
龙陷驼足没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龙宫宣扬法化。
开悟甚众。
及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
而声誉已达中国。
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
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
玄宗梦与真僧相见。
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写之殿壁。
及畏至此与梦合符。
帝悦有缘。
饰内道场尊为教主。
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宾大士于天宫。
接梵筵于帝座。
国师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于斯为盛。
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角其神异。
畏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
赍梵夹始届长安
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续宣住西明寺
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至五年丁巳
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
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无著笔受缀文。
缮写进内。
帝深加赏叹。
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
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
畏与一行禅师
于彼选得数本。
并总持妙门。
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
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沙门宝月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辞理。
文质相半。
妙谐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缘。
利益要门斯文为最。
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二经具足咒毗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
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
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
超然觉明日有人矣。
法侣请谒。
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门人之礼焉。
一行禅师者。
帝王宗重时贤所归。
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
畏笑曰。
无苦自当知也。
鼓铸之日。
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
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数当然也。
若苦召龙致雨。
必暴适足所损。
不可为也。
帝强之曰。
人苦暑病矣。
虽风雷亦足快意。
辞不获已。
有司为陈请雨具。
幡幢螺钹备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
梵言数百。
咒之须臾有物如龙。
其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
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
径上数尺。
稍稍引去。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驰去。
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
力士才及天津桥。
风雨随马而骤。
街中大树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谢。
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
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
不日蛇死。
安禄山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
示为粗相。
颇嫌鄙之。
至中夜扪虱投于地。
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
方知是大菩萨。
诘旦摄衣作礼焉。
若观此说。
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
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
优诏不许。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
享龄九十九。
腊八十。
法侣凄凉皇心震悼。
鸿胪卿
鸿胪丞李现具威仪。
律师护丧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坏。
会葬之日涕泗倾都。
山川变色。
僧俗弟子宝畏禅师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风再振。
二禅师刻偈。
诸信士营龛。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
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涝皆祈请。
徵验随生且多檀施。
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
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称心愿焉。
释无畏三藏。
天竺人
让国出家。
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
所至讲法必有异相。
初自天竺至。
所司引谒于玄宗
玄宗见而敬信焉。
因谓三藏曰。
师不远而来故倦矣。
欲于何方休息耶。
三藏进曰。
臣在天竺时。
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
愿往依止焉。
玄宗可之。
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
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
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
律颇不能甘之。
忽中夜律扪虱将投于地。
三藏半醉连声呼曰。
师律师扑死佛子耶。
方知其为异人也。
整衣作礼而师事焉。
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
其状甚异。
蟠绕出于山下。
洛民咸见之。
畏语曰。
此蛇欲决水潴洛城
即说佛书义。
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
若倾听状。
畏责之曰。
尔蛇也。
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
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
速去无患生人。
其蛇闻之若有惭色。
遂俯于地顷而死焉。
其后安禄山洛阳尽毁宗庙。
果符其言。
开元十年七月旱。
帝遣使诏无畏请雨。
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
诵咒数番。
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
畏咒遣之。
白气自钵腾涌。
诏使曰。
速归雨即至矣。
诏使驰出。
顷刻风雷震电。
诏使趋入奏。
御衣巾已透湿。
霖雨弥日而息。
又尝淫雨逾时。
诏畏止之。
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
即刻而霁。
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
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
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
为留三宿而出。
所载梵夹不湿一字。
其神异多类此。
严善思唐 644 — 7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4—728 【介绍】: 同州朝邑人名撰,以字行。
严延子。
通儒术,晓图谶,褚遂良等奇其能。
高宗麟德元年,举销声幽薮科及第。
武则天时监察御史,兼右拾遗,数言天下事。
时酷吏兴大狱,善思为详审使,平活八百余人,原千余姓。
长寿中,忤来俊臣,谪交趾,五岁得还。
中宗景龙中,迁礼部侍郎,出为汝州刺史
睿宗立,拜右散骑常侍
谯王重福反,除伪礼部尚书
谯王下狱,大理寺奏行极刑,给事中韩思复驳奏恳直,乃配流静州
后遇赦还。
善思名撰
同州朝邑人
以字行。
消声幽薮科擢第。
武后时监察御史
稍迁太史令
景龙中累迁礼部侍郎
善思精天文卜相之术。
睿宗在藩。
善思言必登帝位。
既践阼。
右散骑常侍
唐隆元年
郑愔谋册谯王重福为帝。
伪制除善思礼部尚书
事觉。
配流静州
赦还。
开元十七年卒。
年八十五。
王同晊唐 645 — 7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728 【介绍】: 琅邪临沂人
解褐邓州南阳丞,迁济州司法参军
武则天垂拱中,坐狱事失职。
十余年后,授吉州司法参军丁忧去职。
中宗神龙初,调补司农寺主簿封宿预男
旋坐从弟王同皎案贬建州
睿宗初,拜申王府主簿
玄宗时,累任东宫官,至太子左庶子
开元十三年,以亳州刺史致仕。
谥孝
韦凑初唐 648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8—712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彦宗
中宗景龙中,累官司农少卿
以公事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即位,拜太府少卿
以争故太子李重俊谥事,为时所称。
帝起玉真、金仙两观,两上疏谏以为不可,睿宗纳其言。
玄宗开元初,靖陵建碑,以自古园陵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旱俭,不可兴功,飞表极谏,工役乃止。
前后上书论时政得失,多见采纳。
河南尹,累封彭城郡公,拜太原尹兼节度支度田大使
卒谥文
字彦宗
京兆万年人
永淳二年解褐婺州参军
六迁司农少卿
银青光禄大夫
开元时右卫大将军
封彭城郡公
太原尹兼节度支度田大使
卒年六十五。
幽州都督
谥曰文
司马承祯唐 647 — 7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35 【介绍】: 唐道士
洛州温人字子微
法号道隐
潘师正,传习辟谷道引术。
遍游名山,止于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
武则天睿宗时曾迎入
玄宗开元时又两次召至都,令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
善篆、隶,书法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
以三体写《老子》石经,刊正文句。
初,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
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
藏用惭。
卒谥贞一先生
有《修真秘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7—735 字子微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早年不屑为吏,遂为道士
师道士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又受上清经法。
后遍游名山,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
武后时,被召至洛阳
睿宗时,召入长安
归山时,朝士赠诗者300余人,后编为《白云记》。
玄宗时,两次被召,并奉诏居王屋山
卒谥贞一先生
唐代道教上清派之重要人物,著有《坐忘论》、《天隐子》。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承祯字子微
河内温人
道士
潘师正
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天台山
武后闻其名。
召至都。
降手敕赞美之。
景云二年
睿宗复召之。
固辞还山。
开元九年十五年。
元宗两召之。
敕于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
卒年八十九。
银青光禄大夫
谥贞一先生
李峤唐初 646 — 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绍】: 赵州赞皇人字巨山
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累迁给事中
武则天时来俊臣狄仁杰狱,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
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
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
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
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
玄宗时庐州别驾卒,年七十。
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弱冠登进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间,举制策甲科,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
高宗时奉命宣谕岭南、严二州,叛者尽降,高宗甚嘉之。
酷吏来俊臣构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峤挺身直其枉状,忤旨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
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领修《三教珠英》。
中宗复位,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
景龙三年(709)特进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即位(710),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张说五君咏》誉其“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
曾与杜审言骆宾王苏味道崔融诸人唱和,跻身初唐诸名家间,颇善乐府歌行,长篇流畅而见情韵。
其诗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
《杂咏》诗120首曾单行,玄宗天宝时张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日本又存古钞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5卷。
《全唐诗逸》补诗6首,然一作李桥。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弱冠登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圣历初,累官至鸾台少监、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罢为成均祭酒长安三年复为相。
张易之败,眨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神龙二年中书令次年修文馆大学士封赵国公,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罢知政事,除怀州刺史,致仕。
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
富才思,所作人多传讽,与苏味道齐名,人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李峤集》五十卷,已佚。
今《李峤集》三卷乃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五卷。
字巨山
赵州赞皇人
进士
累迁麟台少监
圣历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转成均祭酒
知政事
检校文昌左丞
长安三年
复以本官平章事
中宗封赞皇县公
中书令
修文馆大学士
进封赵国公
元宗践位。
中宗时密表相王诸子勿留京师
下制放斥。
寻起为卢州别驾
卒年七十。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
……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唐诗品》
唐初诸子,词心共艳,律调俱扬,不可尚已。
而擅古作者,、李二君之宗,尤为炳著。
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鸿朗之疏节,品第梁陈,固已含跨其上;而巨山五言,词华英净,节奏铿谐,置之晋、宋之间,则潘岳之流调,惠连之靡富,微波尚传,不当擅美。
若复湔其泾杂,骋其长驾,则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论。
汉称“苏李”,唐亦曰“苏李”,以今论之,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延硕七言,尤富风华,亦复又难为李尔。
《诗源辨体》
李峤五言古,平韵者止“奉诏收边服”一篇声韵近古,馀皆杂用律体;仄韵者虽忌鹤膝,而语自工。
七言古调虽不纯,而语亦工。
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
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
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颇称完美。
其源远祖文通,近规江令
才多略格,每见率尔成篇。
七言骋妍,有陈宫艳体。
汾阴》之作,盛传当时,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铺排,已无深致。
咏物累牍,取成事类,风味无成,角巧分题,源出梁陈杂体;试帖之兴,其滥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