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本
全宋文·卷二五九六
号圆照禅师
张商英同时。
尝住成都昭觉寺,出峡南游,初游云居寺,继谒怀禅师池阳景德寺,后被诏住慧林寺。
见《罗湖野录》卷一。
范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浦城人字宏甫
神宗熙宁六年进士
倜傥有大志,文章谨严。
哲宗元祐初被荐入朝,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信衢三州
累迁枢密直学士太原府,时宰相张商英置政典局,以为参详官。
官至龙图阁学士
全宋诗
范镗字宏甫浦城(今属福建)人。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调太原府兵曹参军
八年,充馆阁校勘中书房习学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二、二六四)
元丰元年(一○七八)利州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卷二九二)。
二年,拜监察御史里行(同上书卷三○一)。
四年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同上书卷三一九)。
哲宗元祐间历知倍州,洪州
绍圣四年(一○九七)权礼部侍郎为使国信使(同上书卷四九一)。
元符元年(一○九八)中书舍人给事中(同上书卷四九六)。
二年,出知蕲州青州(同上书卷五一一、五一七)。
三年,由瀛州滁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三一)。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澶州(同上书选举三三之二二)。
入为工部尚书
崇宁元年(一一○二)出知太原(《周文忠公集》卷二九《孙昭远行状》)。
召除龙图阁学士,卒。
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二一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二一六
范镗字宏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熙宁六年进士及第,历太原府兵曹参军崇文院校书检正中书刑房公事,迁太子中允馆阁校勘
元丰初,出为利州路转运判官
后为监察御史里行提点淮南东路刑狱、权扬州,迁集贤校理
绍圣中知信、衢等州,广东转运使,历权礼、刑、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
元符初,试给事中
奉使辽国拜不如仪,落职知蕲州;寻复龙图阁待制,知青、瀛州
章惇蔡汴党,再落职知滁州
俄加集贤殿修撰、知澶州
徽宗立,迁枢密直学士、知太原府
大观元年复知扬州
龙图阁学士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六二至五一七有关卷,《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三一、选举三三之一七、又三三之二二,《北宋经抚年表》卷三、四,《宋诗纪事补遗》卷六八,同治《福建通志》卷一四七。
主要活动
  • 1073年,进士
  • 1077年-107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检正中书刑房公事,1078年9月为利州路转运判官
  • 1078年-1079年,利州路利州(广元市),利州路转运判官
  • 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礼部
  • 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2月为监察御史里行
  • 108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国子监,4月已在任
  • 1080年-1082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90年-1092年,两浙路衢州(西安县),衢州知州
  • 1091年-1095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92年-1095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副使
  • 1093年-1094年,江南东路信州(上饶),信州知州
  • 1096年-10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礼部侍郎
  • 10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侍郎,权
  • 10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刑部侍郎
  • 1097年-109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中书舍人,1098年3月试给事中
  • 1098年-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给事中
  • 1099年,淮南西路蕲州(蕲春县),蕲州知州,10月知青州
  • 1099年-1100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青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0年,河北路瀛州(河北瀛州),瀛洲知州兼安抚使
  • 1100年-1101年,淮南东路滁州(滁州市),滁州知州,1101年12月知澶州
  • 1101年-1103年,河北路澶州(濮阳),澶州知州
  • 1102年-1103年,河东路太原府(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府知府兼安抚使
  • 1107年-1108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
刘拯北宋 ? — 11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107 【介绍】: 宣州南陵人字彦修
进士
哲宗绍圣初御史,劾范祖禹黄庭坚等修神宗实录窜易增减,诬毁先帝。
又论苏轼狂悖,请正其罪。
右正言,累迁给事中,黜知濠州,改广州
吏部侍郎召还,迁户部尚书
因反对蔡京编次元祐党籍,罢知蕲州润州
复为吏部尚书,昏愦不能举其职,左转工部,知同州,削职。
全宋诗
刘拯字彦修宣州南陵(今属安徽)人。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清光绪安徽通志》卷一五四)。
元丰二年(一○七九)常熟县六年,为监察御史
八年,为江东淮西转运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三三八、三六二)。
提点广西刑狱(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九)。
哲宗绍圣初,进右正言
元符二年(一○九九)权礼部侍郎,迁给事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七)。
徽宗立,黜知濠州,改广州
召为吏部侍郎,以失蔡京意,罢知蕲州润州
大观四年(一一一○)复以吏部尚书召(《嘉定镇江志》卷一五),旋出知同州,削职提举鸿庆宫,卒。
著《濠上摭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宋史》卷三五六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二七○五
刘拯字彦修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人。
熙宁三年进士元丰初常熟县
六年,守监察御史,历江东淮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刑狱。
绍圣初复为御史,深诋苏轼范祖禹黄庭坚诸人,擢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进给事中
徽宗时,以议钦慈皇后葬礼不合,黜知濠州,改广州
召还,迁户部尚书
编次元祐党籍,忤蔡京意,出知润州
张商英入相,召为吏部尚书,时已昏愦,左转工部,知同州
提举鸿庆宫,卒。
著有《濠上摭遗》一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三八、五○四、五一五、五一七,《宋史》卷二○四及三五六本传,《史新》卷一一九,光绪《安徽通志》卷一五四。
主要活动
  • 1070年,进士
  • 1083年-109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12月江东运判1085年12月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1094年10月为右正言
  • 1085年-1087年,江南东路昪州(待考),江南东路转运判官
  • 1088年-1090年,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市),淮南西路转运判官
  • 1091年-1093年,广南西路桂州(广西省桂林市),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94年-109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右正言,1095年2月言事1099年6月言事
  • 1095年-109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右司谏,1096年1月言事
  • 109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尚书右司郎中
  • 1098年-109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常少卿
  • 109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礼部侍郎
  • 1099年-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给事中
  • 1100年,淮南西路濠州(凤阳县),濠州知州
  • 1102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广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2年,广南东路连州(广东省连州市),连州知州
  • 1102年-1103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侍郎
  • 1103年-110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户部尚书
  • 1104年-1109年,淮南西路蕲州(蕲春县),蕲州知州
  • 1106年-1107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1107年5月落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 110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兵部尚书
  • 1109年-1110年,永兴军路同州(大荔),同州知州
  • 1109年-1110年,两浙路润州(镇江),润州知州
  • 1109年-11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尚书
  • 11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工部尚书
释天游
全宋诗
释天游俗姓郑成都(今属四川)人。
出世云盖寺,次迁隆兴府云岩寺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文准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成都人俗姓郑号典牛
幼习儒业。
郡庠,复试梓州,皆予贡籍。
寻于庐山出家。
湛堂于泐潭,脱然得悟。
隆兴府云岩寺,说法有湛堂之风。
后庵于武宁,终身不出。
年近百岁示寂。
释天游自号典牛
成都郑氏子也。
幼业儒。
颖俊逸伦侪辈推重。
初试郡庠复试梓州
二处皆与贡籍。
惧不敢承。
遂窜名出关。
适会王山谷西还。
见其风骨不凡谈论超卓。
邀其同舟。
策往庐山削发。
不易旧名。
首参死心不契。
湛堂准于泐潭。
一日湛堂普说曰。
诸人苦苦就上座觅佛法。
遂拊膝曰。
会么雪上加霜。
又拊膝曰。
若也不会岂不见乾峰示众曰。
举一不得举二。
放过一著落在第二。
师闻脱然悟入。
出世于云盖。
灵岩说法大有湛堂之风。
尝和忠道者牧牛颂曰。
两角指天。
四脚著地。
拽断鼻绳。
牧甚屎屁。
张无尽见之甚为击节。
因退云岩过庐山
而栖贤主者意不欲纳。
乃故曰。
老老大大正是质库中典牛耶。
师闻述偈曰。
质库何曾解典牛。
秖缘价重实难酬。
想君本领无多子。
毕竟难禁这一头。
竟去庵于武宁
匾曰典牛
则终其身不出。
年近百岁而告寂焉。
径山涂毒见时九十三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天游字典牛成都郑氏子也。
幼习儒业,颖俊逸伦,侪辈推重。
初试郡庠,复试梓州二处,皆与贡籍,惧不敢承。
遂窜名出关,适王山谷西还,见其风骨不凡,谈论超卓,邀与同舟,策往庐山削发,不易旧名。
首参死心不契,依湛堂准于泐潭。
一日,湛堂普说曰:“诸人苦苦,就上座觅佛法?”遂拊膝曰:“会么?雪上加霜。
”又拊膝曰:“若也不会,岂不见乾峰示众曰: ‘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
天游闻之,脱然悟入。
出世于云盖,迁云岩,说法有湛堂之风。
尝和忠道者牧牛颂曰:“两角指天,四脚著地,拽断鼻绳,牧甚屎屁。
张无尽见之,甚为击节。
因退云岩,过庐山,而栖贤主者意不欲纳,乃故曰:“老老大大,正是质库中典牛耶?
天游遂述偈曰:“质库何曾解典牛,秪缘价重实难酬。
想君本领无多子,毕竟难禁这一头。
”竟去,庵于武宁,匾曰“典牛”。
则终其身不出,年近百岁而告寂焉。
径山涂毒,见时九十三矣。
释惟清北宋 ? — 1117
全宋诗
释惟清(?
~一一一七),字觉天号灵源叟俗姓陈武宁县(今属江西)人。
隆兴府黄龙寺
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宝觉心禅师法嗣。
徽宗政和七年卒,赐号佛寿
禅林僧宝传》卷三○、《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惟清(?
——一一一七),又名怀清洪州武宁(今江西武宁)人,法号佛寿又号灵源叟俗姓陈
祖心禅师得法。
初住舒州太平,后嗣祖心主黄龙。
能文善咏,黄庭坚等师事之。
后迁泐潭。
政和七年卒。
见《嘉泰普灯录》卷六,《禅林僧宝传》卷三○,《罗湖野录》卷一、四。
禅师名惟清
字觉天
号灵源叟
南州武宁陈氏。
方垂髫上学。
日诵数千言。
吾伊上口。
有异比丘过书肆。
见之。
引手熟视之。
大惊曰。
菰蒲中有此儿耶。
告其父母。
听出家从之。
师事戒律师
年十七为大僧。
延恩院耆宿法安
见本色人。
上谒愿留就学。
曰。
汝苦海法船也。
我寻常沟壑耳。
岂能藏哉。
黄龙宝觉心禅师
是汝之师。
亟行毋后。
时公至黄龙。
泯泯与众作息。
问答茫然。
不知端倪。
夜誓诸佛前曰。
倘有省发。
愿尽形寿。
以法为檀。
世世力弘大法。
初阅玄沙语。
倦而倚壁。
起经行。
步促遗履。
俯取之乃大悟
以所悟告宝觉
宝觉曰。
从缘入者永无退失。
然新得法空者。
多喜悦致散乱。
令就侍者房熟寐。
公风神洞冰雪。
而趣识卓绝流辈。
龙图徐禧德占
太史黄庭坚鲁直
皆师友之。
其见宝觉
得记莂。
乃公为之地。
宝觉钟爱。
至忘其为师。
议论商略。
如交友。
诸方号侍者
赵州文远。
南院守廓。
张丞相商英
奉使江西
高其为人。
厚礼致。
以居洪州观音。
不赴。
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
请住舒州太平。
乃赴。
衲子争趋之。
其盛不减圆通。
在法云长芦时。
宝觉春秋高。
江西使者王桓
迁公居黄龙。
不辞而往。
未几宝觉殁。
即移疾居昭默堂
颓然坐一室。
天下想其标致。
摩云昂霄。
余时以法门昆弟。
预闻其论。
曰。
今之学者。
未脱生死。
病在什么处。
在偷未死耳。
然非其罪。
为师者之罪也。
汉高帝
韩信而杀之。
虽曰死。
果死乎。
古之学者。
言下脱生死。
效在什么处。
在偷已死。
然非学者自能尔。
实为师者。
钳锤妙密也。
梁武帝大殿
侯景不动声气。
而景之已枯竭。
无馀矣。
诸方所说。
非不美丽。
要之如赵昌𦘕花逼真。
非真花也。
其指法巧譬。
类如此。
闲居十五年。
天下禅学者。
知而亲依之可也。
公卿大夫。
何自而知。
亦争亲近之乎。
非雷非霆。
而声名常在人耳。
何修而臻此哉。
平生至诚。
恻怛于道而已。
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
食罢掩房。
遣呼以栖首座至。
叙说决别。
乃起浴更衣。
以手指顶。
侍者为净发讫。
坐而寂。
前十日。
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曰。
贤劫第四尊。
释迦文佛直下。
第四十八世孙惟清
虽从本觉应缘出生。
而了缘即
初无自性。
氏族亲里。
莫得而详。
但以正因一念。
为所宗承
是厕释迦之远孙。
其号灵源叟
据自了因。
所了妙性。
名字中
示称谓耳。
临济无位真人。
傅大士王类矣。
亦正法眼藏。
涅槃妙
唯證乃知。
馀莫能测者欤。
所以六祖让和尚
什么处来。
嵩山来。
祖曰。
什么物恁么来。
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还假修證否。
曰。
修證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即此不污染。
是诸佛之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兹盖独标净法身。
以遵教外别传之宗。
而拣云。
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
谓若解通报化。
而不顿见法身。
则滞污染缘。
乖护念旨。
理必警省耳。
夫少室道行。
光腾后裔。
则有云门偃
奋雄音绝唱于国中。
临济玄
振大用大机。
于天下。
皆得正传。
世咸宗奉。
惟清临济
九世祖也。
宗教衰丧。
其未尽绝灭者。
唯二家微派。
斑斑有焉。
然名多愧实。
顾适当危寄。
而朝露身缘。
势迫晞坠。
因力病释俗从真。
叙如上事。
以授二三子。
吾委息后。
当用依禀观究。
即不违先圣法门。
而自见深益。
慎勿随末法所尚。
文于有位。
求为铭志。
张饰说。
以浼吾。
至嘱至嘱。
因自所叙。
曰无生常住真归诰。
且系之以铭。
铭曰。
无涯湛海。
瞥起一沤。
亘乎百年。
曷浮曷休。
广莫汉。
歘生片云。
有无起灭。
隐显何分。
了兹二者。
即见实相。
十世古今。
始终现量。
吾铭此旨。
昭示汝曹。
泥多佛大。
水长船高。
公遗言。
藏骨石于海会。
示生死不与众隔也。
门弟子确诚克奉藏之。
而增修其旧。
不敢违其诫。
赐号佛寿
枢密邓公
洵武请也。
赞曰。
初灵源讣至。
读其自作志铭。
叹曰。
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
自珍其道之深乎。
收涕为之词曰。
今年九月十有八。
净净身忽衰飒。
生死鹘崙谁劈破。
披露梦中根境法。
无生塔成自作铭。
人言无亏宁有成。
一切法尚曰座。
此塔得离色声。
障云方增佛日晚。
长蹉更失人天眼。
但馀荷负大法
乞与丛林照古今。
释报恩北宋 1058 — 1111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报恩(一○五八——一一一一)本名刘钦宪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人。
未冠,举方略,擢上第,调官大名
厌尘世,请于朝,遂就北京福寿寺祝发为僧,神宗赐名报恩
后游历诸方,参曹洞宗大师投子义青,即悟心要。
义青卒,诏居随州大洪山
崇宁中,又诏住东京法云寺,阅岁仍归大洪
政和元年卒,年五十四,僧腊三十二。
有语录三卷,著《曹洞宗派录》等。
范域所撰《塔铭》(《湖北金石志》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
报恩
卫之黎阳人
族刘。
世以武进
家喜事佛。
母牛氏。
祷子于佛。
梦佛指阿罗汉𢌿之而妊。
既生有殊相。
未冠。
方略
擢上第。
调官北都。
喟然叹曰。
是何足了此生。
请于朝。
欲谢簪缨。
求出世法。
上诘其故。
对曰。
臣祖死王事。
思报厚恩。
惟有薰修之功。
庶资冥福。
神宗叹异。
亲洒宸翰。
赐名报恩(俗名钦宪)。
就北都福寿寺
祝发受具。
游历诸方。
投子青禅师之道。
而往依焉。
识其法器。
一日凌晨入室。
问。
天明也未。
师曰。
明矣。
曰。
明则捲帘。
师从之。
顿尔开悟。
心地洞然。
亟以所得白青。
韪之。
留付巾匜。
颇有年数。
顺世。
丞相韩公缜
河南
延住嵩山少林
席未煖。
诏改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
命师居之。
大洪
基搆甚大。
而芜废久。
师辟荆榛蓬藋。
为像设堂。
皇化豺狼狐狸。
为钟鱼梵呗。
更定禅仪。
大新轨范。
由是大洪精舍壮观。
天下禅林。
崇宁二年
有诏命。
东京法云。
驸马都尉张公请也。
师志尚闲远。
阅岁恳还林泽。
朝廷重违其请许之。
径诣嵩山
旋趋大阳。
大洪虚席。
守臣乞奏还师于旧。
固辞弗获。
复坐道场。
凡前日之未遑者。
咸成就焉。
师勤于诲励。
学者辐凑。
五百人
振宗风。
而戒律严甚。
终身敝衣。
略不加饰。
赐紫方袍。
卒盘辟不敢当。
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
皆无复措意矣。
政和改元
坐化。
塔于南塔。
师异时。
欲筑室退居之所也。
寿五十四。
坐夏三十二。
弟子嗣法出世者。
一十三人。
有语录三卷集。
曹洞宗派录。
受菩提心戒文。
落发受戒仪文。
皆行于世。
丞相张无尽
于师深相契信。
尝以书问三教大要。
师答曰。
西域道宗多途。
要其会归。
不出有无四见。
谓有见。
无见。
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也。
盖不即一心为道。
则道非我有。
名外道
不即诸法是心。
则法随见异。
名邪见
如谓之有。
有即有无。
如谓之无。
无则无有。
有无则有见竞生。
无有则无见斯起。
若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
犹是也。
夫不能离诸见。
则无以明自心。
无以明自心。
则不能知正道。
故经云。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又曰。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
如是乃见佛。
以此论之。
邪正异途。
正由见悟殊致故也。
故清凉以老庄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
易谓太极生两仪。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自然太极为因。
一阴一阳为道。
能生万物。
则是邪因。
计一为虚无。
则是无因。
尝试论之。
夫三界唯心。
万缘一致。
心生故法生。
心灭故法灭。
推而广之。
弥纶万有而非有。
统而会之。
究竟寂灭而非无。
非无亦非非无。
非有亦非非有。
四执既亡。
百非斯遣。
自然因缘。
皆为戏论。
虚无真实。
但是假名。
至若谓太极阴阳。
能生万物。
常无常有。
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
是谓无方之神。
虽圣人示悟多端。
然既异一心。
宁非四见。
若虚无为道。
道则是无。
若自然太极阴阳为道。
道则是有。
常无常有。
则是亦无亦有。
阴阳不测。
则是非有非无。
先儒以妙万物为神。
则非物。
物物则亦是无。
故西天诸大论师。
皆以心外有法。
为外道。
万法惟心。
为正宗。
盖以心为宗。
则诸见自亡。
言虽或异。
未足以为异也。
心外有法。
则诸见竞生。
言虽或同。
未足以为同也。
儒家圣人。
非不知之。
乃存而不论耳。
西天外道。
皆大权菩萨。
示化度人。
横生诸见。
曲尽异端。
以明佛法。
是谓正道。
是谓圣人。
顺逆皆宗。
非思议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
缘昔真宗未至。
孔子且以系心。
今知理有所归。
不应犹执权教。
然知权之为权。
未必知权也。
知权之为实。
斯知权矣。
是亦周孔老庄。
设教立言本意。
一大事因缘所成。
始成终也。
然则三教一心。
同途异辙。
究竟道宗
本无言说。
维摩大士。
孰能知此。
蔡肇北宋 ? — 11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9 【介绍】: 润州丹阳人字天启
初从王安石读书钟山,又从苏轼游,声誉日显。
神宗元丰二年进士
明州司户参军江陵推官
哲宗元祐中,为太学正通判常州,迁提举永兴常平
徽宗初,入为户部员外郎,兼编修国史,出为两浙提刑
张商英当国,拜中书舍人,以草责词不称,出知明州
又为言者劾以不臣,夺职。
会赦,复知睦州卒。
能为文,最长诗歌,工画山水人物。
有《丹阳》。
全宋诗
蔡肇(?
~一一一九),字天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渊子。
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历明州司户参军江陵推官
哲宗元祐中,为太学正,出通判常州
绍圣中,召为卫尉寺丞
元符元年(一○九八)提举永兴军路常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五)。
徽宗即位,入为户部吏部员外郎,兼编修国史
以事出提举两浙刑狱。
大观四年(一一一○)张商英入相,召为礼部员外郎,进起居郎,拜中书舍人
未几,以草制不称,出知明州
政和元年(一一一一)落职提举杭州洞霄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二四)。
会赦,复职。
宣和元年卒。
有《丹阳》三十卷,已佚。
仅《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据梧小集》一卷。
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京口耆旧传》卷四有传。
蔡肇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及邓忠臣同文馆唱和诗》所录诗编为第一卷,方志、类书、诗话等所录诗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二五三○
蔡肇(?
——一一一九),字天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渊子。
初事王安石,见器重。
元丰二年进士为州司户推官
元祐中,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历太学正校勘黄本。
绍圣中通判常州,召为卫尉寺丞
元符初提举永兴军路常平
徽宗时吏部员外郎、编修国史,出提举两浙刑狱,知睦州
大观四年,拜中书舍人
寻以草制不称旨,罢为显谟阁待制、知明州
言者又论其包藏异意,夺职,提举杭州洞霄宫
宣和元年卒。
能文,尤长歌诗,工画,有《丹阳》三十卷。
见《京口耆旧传》卷四,《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
主要活动
  • 1079年,进士
  • 10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常博士
  • 1097年-109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卫尉寺丞
  • 1098年-1099年,永兴军等路,永兴军等路提举常平等事
  • 1100年-110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户部郎中
  • 1100年-11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礼部郎中
  • 1101年-110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郎中
  • 1102年-1103年,两浙路越州(绍兴市),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09年-1110年,两浙路睦州(建德),睦州知州
  • 1109年-11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起居郎
  • 111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中书舍人,9月知明州
  • 1111年,两浙路明州(鄞县),明州知州
范致明北宋 ? — 11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9 【介绍】: 建州建阳人字晦叔
范致虚兄。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
徽宗崇宁三年,以宣德郎谪监岳州酒税。
政和元年,坐阿附张商英,编管蕲州
官终奉议郎池州
有《岳阳风土论》、《池阳记》。
全宋文·卷二八二三
范致明(?
——一一一九),字晦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致虚兄。
元符三年进士及第
崇宁二年四月殿中侍御史八月罢。
历官承德郎权发遣广济军,以宣德郎谪监岳州商税。
累官奉议、知池州
宣和元年卒。
著有《岳阳风土记》一卷(存)。
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八,民国《方城县志》卷八。
主要活动
  • 1100年,进士
魏鹏
全宋诗
魏鹏字寓言襄阳(今属湖北)人。
进士(《湖北诗徵传略》卷三六)。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七编于张商英勾龙如渊之间,姑置于此。
今录诗四首。
主要活动
  • 进士
萧服北宋 1059 — 11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14 【介绍】: 吉州庐陵人字昭甫
萧定基孙。
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望江高安二县,治以教化为本。
召为将作少监,入对论人主听言之要,擢监察御史
奉诏作《崇宁备官记》,颇得徽宗赏识。
沈畸苏州钱狱,以平反七百人忤蔡京,羁管处州
张商英当国,引为吏部员外郎
官终知蕲州
全宋文·卷二七七八
萧服(一○五七——一一一二)字昭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定基孙。
元丰五年进士,为越州山阴主簿
舒州江令,改宣义、知筠州高安县
累迁提举淮南西路常平,召为将作少监
监察御史,奉诏作《崇宁备官记》。
寻羁管处州,起为吏部员外郎使馆伴、知蕲州
政和二年卒,年五十六。
事见胡铨监察御史萧公墓志铭》(《澹庵集》卷二九),《宋史》卷三四八本传。
主要活动
  • 1082年,进士
  • 1103年-1105年,淮南西路泰州(江苏省泰州市),淮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 1106年-110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1107年9月窜萧服于处州
  • 1110年-111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郎中
  • 1113年-1115年,淮南西路蕲州(蕲春县),蕲州知州
王涣之北宋 1060 — 11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0—1124 【介绍】: 衢州常山人字彦舟
王汉之弟。
神宗元丰二年进士
杭州越州教授
哲宗元祐三年太学博士
九年请外,通判卫州
入朝编《两朝鲁卫信录》。
徽宗立,以荐召对,言“求言非难,听之难;听言非难,察而用之难”。
吏部员外郎,充国史院编修官
中书舍人
崇宁元年,进给事中吏部侍郎
二年宝文阁待制广州,道削职知舒州
淮右饥,赈活万人。
入党籍罢,旋知广州,为广南东路经略安抚
在广三年,颇著声迹。
大观元年召赴阙,寻出知、滁等州。
以疾提举明道宫。
恬于仕进,每云“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官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
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王涣之(一○六○——一一二四)字彦舟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
元丰二年,未冠登进士第,特补武胜军节度推官
元祐中太学博士通判卫州,入编修《两朝鲁卫信录》。
徽宗立,召对,拜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中书舍人
崇宁初给事中,除吏部侍郎
入党籍,解职出知广、扬诸州。
张商英引为给事中吏部侍郎
复出守,知中山府,以疾提举明道宫。
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
著有文集三十卷。
程俱王汉之墓铭》(《北山》卷三○),《京口耆旧传》卷二,《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主要活动
  • 1079年,进士
  • 1096年-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郎中
  • 1099年-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院编修官
  • 11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尚书左司郎中
  • 1101年-110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中书舍人
  • 1101年-1102年,京畿路汴京(开封),起居舍人
  • 1102年-1104年,淮南西路舒州(安庆市),舒州知州,8月落职?
  • 1102年-111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给事中
  • 1103年-111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侍郎
  • 1104年-1107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广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4年-1107年,广南东路连州(广东省连州市),连州知州
  • 1107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7年-1118年,淮南东路滁州(滁州市),滁州知州
  • 1107年-1119年,荆湖南路潭州(长沙市),潭州知州兼安抚使,1108年3月知杭州
  • 1108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9年-1110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19年-1121年,河北路中山府(河北省定州市),中山府知府兼安抚使
尹天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虔州会昌人字先觉
太学博士,出知相如县
张商英罢相,刘嗣明商英天民等入政典局,矫为敕语,坐责。
王黼得政,旧在太学天民所隶斋生,有强天民者,天民笑日:“见王丞相岂不得好官,但恐为颜闵所笑。
”后除侍讲不就,清议高之。
有《易论要纂》、《易说拾遗》。
释文准北宋 1061 — 1115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
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
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
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
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
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净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师云。
却是阇梨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何。
师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师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师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师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师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师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师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师云。
须去礼拜师兄。
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师曰何故。
云。
我黄龙路滑。
师云。
曾跶倒几人来。
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师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师云。
因风吹火。
云。
乱糺作么。
师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师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师云。
也待临时。
云。
临时作么生。
师云。
唤来洗脚。
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师云。
上座从来此。
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青州
师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请和尚道。
师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师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师云。
经中道。
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师云。
为什云居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法平等。
无有高下。
师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师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师问僧。
安乐
僧云。
无事。
师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师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师云。
元来无事。
问僧。
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师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师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师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师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师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师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何。
师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师云。
朽木搭桥。
座云。
知和尚不解忌口。
师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师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
灵骨舍利塔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范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洛阳人字伯履
范子奇子。
工画山水、花鸟。
以父任历开封府推官左司员外郎
进士第权起居舍人
使辽复命,具语录以献,徽宗善之,命后奉使者视为式,迁知开封府
徽宗政和中,累官户部侍郎
张商英罢相,言者论多与之合,贬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韶州
后复徽猷阁待制
卒年六十二。
全宋诗
范坦字伯履洛阳(今属河南)人。
以父任为开封推官,因押伴夏国使者应对合旨,赐进士第
权起居舍人,使辽归,知开封府
因辞再度使辽,贬舒州团练副使
起知江宁府扬二州
召为户部侍郎,出知河阳
徽宗政和初,复为户部,议事多与时相张商英合,及商英去,贬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韶州
卒年六十二。
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二四
范坦字伯履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子奇子。
工画山水花鸟。
以父任入仕,历开封府推官金部员外郎大理少卿,改左司员外郎
押伴夏使,应对合旨,赐进士第权起居舍人
大观中历知江宁府扬二州
召为户部侍郎,论当十及夹锡钱之弊,请外,知河阳
政和初复为户部
与时相张商英议论多合,后以言者论贬黄州团练副使
以赦,复徽猷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见《宋史》卷二八八本传,《书史会要》卷二。
主要活动
  • 进士
  • 10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大理少卿
  • 109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金部郎中
  • 109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尚书左司郎中
  • 110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起居舍人
  • 1103年,京畿路开封府(开封),开封府尹兼安抚使
  • 1104年,江南东路江宁府(南通),江宁府知府兼安抚使
  • 1104年-1105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洪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4年-1105年,京畿路开封(开封),殿中监
  • 1105年-1106年,淮南东路扬州(扬州市),扬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7年-111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户部侍郎
  • 1108年-1111年,京西北路孟州(河南孟县),河阳知州
释克勤宋 1063 — 11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5 【介绍】: 僧。
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
五祖演禅师悟法,住成都昭觉寺
徽宗政和中诏住康蒋山,学者争赴之,名闻京师
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龙游寺。
诏诣行在入对,赐号圆悟禅师
后还蜀,复住昭觉寺
卒谥真觉禅师
有《碧岩集》。
全宋诗
释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号佛果彭州崇宁(今四川郫县西北)人。
俗姓骆
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历住妙寂六祖、昭觉等寺。
徽宗政和中诏住金陵蒋山,敕补天宁、万寿。
高宗建炎初,又迁金山赐号圆悟禅师
改住云居,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
赐号灵照谥真觉禅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作正觉)。
事见《鸿庆居士》卷四二《圆悟禅师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俗姓骆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
祝发从成都僧文照,复参五祖法演禅师得法,住昭觉寺
出蜀住长沙道林赐号佛果
政和中建康蒋山,移天宁万寿禅寺
建炎初金山龙游寺,召对,赐号圆悟,改住庐山
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
谥真觉禅师
有《佛果击节录》二卷(存)、《碧岩集》十卷(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四卷(存)。
孙觌圆悟禅师传》(《鸿庆居士》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
禅师讳克勤
字无著
彭州崇宁骆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发。
受满分戒。
成都
从圆明敏行大师
学经论。
窥其奥。
以为不足。
特谒昭觉胜禅师
问心法。
久之法关。
真如哲公
颇有省。
时庆藏主
众推饱参。
尤善洞下宗旨。
师从之游。
往往尽其要。
尝谒东林照觉
顷之谓庆曰。
东林平实而已。
往见太平演道者
师恃豪辩。
与之争锋。
演不怿曰。
是可以敌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自验看。
以不合辞去。
苏州定慧。
疾病几死。
因念畴昔所参。
俱无验。
独老演不吾欺。
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来。
容为侍者
漕使陈君入山问法。
演诵小艳诗云。
频呼小玉元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师侍侧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语之。
师曰。
今日真丧目前机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兹高枕矣。
师因以是事。
佛鉴勤
未之信。
师曰。
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
初谓建立语。
今乃果然。
愕然无以对。
佛眼禅师尚少。
师每事必旁发之。
二公后皆大彻。
由是演门二一远声价藉甚。
丛林之谓三杰。
演迁五祖。
师执寺务。
方建东厨。
当庭有嘉树。
演曰。
树子纵碍不可伐。
师伐之。
演震举杖逐师。
师走避。
忽猛省曰。
临济用处耳。
遂接其杖曰。
老贼我识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尔命分座说法。
崇宁初
以母老归
出世昭觉。
久之谢去。
荆州
丞相张无尽华严要妙。
逞辞婉雅。
玄旨通贯。
无尽不觉前席。
师曰。
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
无尽曰。
当不别。
师曰。
有甚交涉。
无尽意不平。
师徐曰。
古云。
不见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全提时节。
若透彻。
方见德山临济用处。
无尽翻然悟曰。
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
今方知渠无摸索处。
师曰。
顷有颂云。
顶门直下轰霹雳。
针出膏盲必死疾。
偶与丞相意会。
无尽喜曰。
每惧祖道䆮微。
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请住夹山
未几迁湘西道林。
初潭师周公因提举直孺愿见师。
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
及见开堂提唱。
妙绝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金陵蒋山。
法道大振。
僧问。
何是实际理地。
曰。
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
僧曰。
未问已前何荐。
师曰。
相随来也。
进云。
快便难逢。
更借一问。
曰。
忘前失后。
进云。
若论此事。
击石火。
只如未相见时何。
师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则声色外。
师相见。
答曰。
穿却鼻孔。
问。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顾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
师曰。
威震寰区。
未为分外。
曰。
恁么则坐断十方。
壁立千仞。
师曰。
看箭。
问。
不落果。
不昧果。
是同是别。
师曰。
两个金刚圈。
曰。
沩山撼门扇三下。
又作么生。
师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举来。
曰。
恁么则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师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压良为贱。
师曰。
处道将一句来。
曰。
从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识羞。
师曰。
速礼三拜。
僧曰。
昔人问投子何是十身调御。
投子下禅床立。
意旨何。
师云。
生铁铸就。
曰。
为什么。
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
师云。
自领出去。
问。
只如道明头合暗头合。
古德便归方丈作么生。
师拈起拄杖子。
进云。
学人拟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拟。
师曰。
这野狐精。
问。
选佛场开上根圆證
不昧当机何指示。
师云。
一超直入来地。
曰。
不昧本来人。
请师高着眼。
马大师为什么直下觑。
师云。
顶门上有眼。
问。
一种无弦琴
唯师弹得妙。
马大师为什么直上觑。
师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审直上觑得是。
直下觑底是。
师云。
莫谤马大师好。
曰。
争奈龙袖拂开全体现。
象王处绝狐踪。
师云。
赖有庞居士證明。
问。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来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机。
师云。
不如一个百不知。
曰。
无无孔铁槌。
有甚用处。
师曰。
果然恁么去。
曰。
虽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机。
师曰。
撒星火迸独光辉。
曰。
争奈脑后一箭。
师救不着。
师云。
又是拖泥带水。
尝示众曰。
恁么恁么双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却恁么。
里隐明。
恁么中却不恁么。
明中隐暗。
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
总么犯手伤锋。
且道唤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无上。
深而无底。
旁尽虚空际中。
极邻虚尘。
净裸裸赤洒洒。
是个无底钵盂。
无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这闲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尽见徐。
方有一个承当。
且道双明双暗。
双放双收。
是建立是平常。
总不与么。
也未是极则处。
且作么生是极则处。
擘开华岳连天透。
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
诏住东都天宁。
太上在康邸。
屡请宣扬。
有偈云。
至简至易。
至尊至贵。
往来千圣顶𩕳头。
世出世间不思议。
然是时钦宗东宫
师对太上。
预有至尊之谶。
建炎改元
宁相李伯纪
表住金山
驾幸维扬。
有诏徵见。
顾问西竺道要。
对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
真俗虽异。
一心初无间然。
太上大悦。
赐号圜悟禅师
云居山归老。
朝廷赆其
至云居之明年
复归于蜀。
大师王伯绍迎居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将终。
侍者持笔求颂。
书曰。
已彻无功。
不必留颂。
聊尔应缘。
珍重珍重。
掷笔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
谥真觉禅师
塔曰寂照。
枢密邓子常
奏赐命服佛果师号。
所至士夫过从问道。
无虚日。
师悟门广大。
说法辩博。
纵横无碍。
莫不人人畏服。
以为未尝有也。
凡应接虽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开卷。
宗教之书。
无所不读。
初在金陵
大师王彦昭
尝请益雪窦所谓三员无事道人
师曰。
正尔皆须吃棒始得。
帅意未喻。
师诘之。
帅以手拍膝。
衲子环拥。
师就指曰。
此辈倒作此见解。
焉能透彻古人知见。
帅不怿而去。
寻遣之诗令刻石。
师匿之。
他日彦昭入山。
问诗所在。
师曰。
昔人赠遗。
所以昭德也。
大师特讥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帅翻照霁威而去。
既而给事庐赞元代府事入山。
题诗有菖蒲海之句。
东汉志有蒲菖海。
师就质之。
庐颇知误。
或劝不应与师臣争诗恐致祸。
师笑曰。
吾岂得已哉。
前既却王公诗。
今新帅虽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发其误。
贵不主意上石耳
临机有断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节道愈尊。
而风度无改。
或谓当加威重者。
师曰。
吾佛以慈摄物。
等观一切。
每任真若此。
犹恐失之。
况以显晦易其心。
而刻薄莅众。
沙门所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让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规绳者云。
赞曰。
吾祖从上来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迟暮。
邪径日滋。
自非龙蟠凤逸之士。
极深而研几。
则顿辔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备而学不厌。
名位崇而志益谦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黄龙杨岐两宗学者剩有各私。
而不相厌。
于是灵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续碑。
所以推之为正续也。
圜悟复能峻其门庭。
观其对御。
则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则罄竭款诚。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权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见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别之。
成都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
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徙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金山时。
贼赵万。
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
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
”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方创臂出血,指示曰:“此曹溪一滴也。
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
”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
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
乃忿然而去。
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
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
追绎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
”及一见而喜,令入侍寮。
部使者解印还蜀,造问道,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
部使喏喏。
适侍立,反复研诘。
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
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
”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
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祟宁中,成都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
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无尽于是不觉促榻,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无尽为之首肯。
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
”无尽曰:“正好说禅也。
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
”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复徙道林。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
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
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
久之,复领昭觉。
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九州四海,悉禀威灵。
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
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
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
四流之岸,意许安心。
飞锡所至,法雨咸沾。
布金而来,愿云共领。
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
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
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
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
于戏!
道生说法,石亦点头。
罗什谈禅,岩俱撒手。
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
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
遍洒醍醐,同登欢喜。
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
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
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
释崇岳南宋 1132 — 1202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
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
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径山
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
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
密庵灵隐,命为首座
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
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
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
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
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
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
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
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蒋山藏、径山
木庵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
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
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
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
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
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释崇岳字松源
处州龙泉吴氏子也。
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
参方最久。
后谒密庵杰和尚
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
大悟遂得心印。
密庵灵隐命居第一座。
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
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
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
乞老退居寺之东庵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
垂语示学者曰。
有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不起。
又曰。
开口不在舌头上。
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
乃书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加趺而逝。
寿七十一。
腊四十。
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
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崇岳
号松源
处州龙泉吴氏子。
幼不好弄。
稍长慕出世法。
二十三。
弃家衣扫塔。
服受五戒。
首造灵石妙公。
继见大慧杲禅师径山
久之。
大慧升堂。
称蒋山应庵华公
为人径捷。
师闻之。
不待旦而行。
既至入室。
未契。
退愈自奋励。
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
豁然有得。
以扣应庵
庵举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师云。
钝置和尚
庵厉声一喝。
自是朝夕咨请。
庵大喜。
以为法器。
说偈劝使祝发。
栋梁吾道。
隆兴二年
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
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
罕当其意。
乃浮海入
木庵永公
木庵
举有句无句如倚树。
师云。
裂破。
木庵云。
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
师云。
矢上加尖。
如是应酬数反。
木庵云。
老兄下语。
老僧不过如此。
秪是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师云。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域。
固难矣。
至于验人。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渠骨髓。
何难之有。
木庵举手云。
明明向汝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后自知。
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
随问即答。
密庵微笑曰。
黄杨禅尔。
师切于明道。
至忘寝食。
密庵移住蒋山径山
皆从之。
一日密庵入室次。
问傍僧。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师侍侧。
豁然大悟。
乃云。
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
自是机辩纵横。
锋不可触。
木庵灵隐
遂命师为第一座。
旋出世于平江澄炤
密庵嗣。
江阴之光孝。
无为之冶父。
饶之荐福。
平江之虎丘。
皆天下名山。
惟冶父最寂寞。
又以火废。
师一临之。
四方名衲踵至。
栋宇亦大兴。
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
庆元丁巳
被旨住灵隐
六年
道盛行。
得法者众。
法席为一时冠。
而师有栖隐之志。
即上章乞罢住持事。
上察其诚许之。
退居东庵
俄属微疾。
犹不少废唱道。
忽垂一则语。
以验学者。
曰。
有力量人
为甚么抬脚不起。
开口不在舌头上。
又贻书诸嗣法。
嘱令传持大法。
因书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
得年七十有一。
坐夏四十。
徒辈奉全身。
塔于北高峰之原。
禅师名崇岳
号松源
龙泉吴氏子也。
师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竖刹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为人重。
嘿每见贵客。
则问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
不起见禅流。
则问曰。
明眼衲僧
因甚脚跟红线不断。
有对者辄哂而顾之。
时称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
早岁厌尘弃家。
以白衣参灵石妙。
不契即上径山
径山万指轩腾。
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
蒙无所知。
但闻盛赞。
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
辄走参应庵
应庵益难近。
乃奋励。
垢面露肘。
不暇恤。
应庵怜之示曰。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随声进曰。
钝置和尚
应庵喝之。
有省。
应庵笑曰。
者俗汉成得甚么。
乃求剃发。
时年三十矣。
既受满分戒。
入闽见木庵永
谛视曰。
树倒藤枯
知落处么。
对曰。
裂破。
曰。
琅琊道好一堆柴聻。
对曰。
矢上加尖。
休去。
于是益自负。
曰。
公每下语。
老僧不能过。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曰。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难矣。
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骨髓。
何难哉。
举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愤去之。
出岭逢二道者
耦坐评论诸方。
所举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曰。
如是则谁可君意。
道者以指。
密庵不凡四字。
已知密庵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节事之。
几进商略。
密庵几笑之。
复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双径。
于入室时始彻。
木庵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报密庵
湖海以言行无欺。
多从之。
迁光孝。
遂有大名
庆元间
诏移灵隐
盖晚年也。
是时门弟有文礼辈。
已阐化大方。
仍升堂入室。
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
接谦头陀。
以有贼无赃语。
接肇道者
以心学无闻语。
陆游枢密
得證后。
镜湖
自称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众言别。
有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脱去。
塔于北高峰
灵隐时。
密庵尊严无异。
密庵灵隐
首众僧。
密庵常称疾。
阖户不许通谒。
潜上座窃议之。
曰。
不然。
师严道尊千古。
明鉴当今。
汲引豪贵者。
将谓行道建立为心。
殊不知
轻则慢易生。
辞繁而情识长。
尘劳卜度。
安有了期。
缁俗既为道而来。
必发露真心。
至诚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为道种。
兜率悦之待张无尽
叶县省之接浮山远
是也。
若区区老婆禅。
何足重哉。
赞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应庵语下。
固非草草矣。
终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奥。
樊将军拥盾入鸿门
孰得而禦之。
故驱耕夺食。
于分座灵隐时。
班班著闻见焉。
不然。
天目礼辈。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
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
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
大慧杲径山应庵华为人径捷,闻之即行,晨夕咨请。
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
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
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
密庵灵隐,命居首座
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
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
”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
”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佛祖罔措。
”跏趺而逝。
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
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