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宋朝
全宋诗
喻峙,字景山,号大飞,仙游(今属福建)人。与陈宓相友善。事见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太初,字子愚,温陵人也。世业儒修,蔚为里望。初生有奇气,幼而倜傥,及为诗文,不落凡俗。已而弃家,入开元尊胜,以佛律己,尽去尘习。当世士大夫多推重之。南剑报恩虚席,郡守陈宓以书致初,而真德秀复以大沩山延之,匡众垂二十年,聚徒千人,其道博大,无异古德。秀既参大政,函使往还,咨询要妙,致仕归,日与之游,从容论道,晏坐清香,略无倦意。初以纯实接学者,始会儒释之通,使得其门而入,终示吾道之圆以为之归。故人乐闻其说,而服其义之精深。
全宋诗
时澜(一一五六~一二二二),字子澜,一字叔观,号南堂。祖籍开封,侨居东阳(今属浙江)。师事吕祖谦。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监潭州南岳庙。历温州天富盐官,泰宁尉,临安府教授、西外宗学教授,知宁国县,通判袁州。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通判台州,次年,卒于任(《嘉定赤城志》卷一○)。有《南堂杂著》,已佚。事见《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二《通判南堂时公墓志铭》、《敬乡录》卷一一。
全宋文·卷六六四九
时澜(一一五六——一二二二),字子澜,一字叔观,号觉斋,又号南堂,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淳熙八年进士,初为温州天富南监押袋官,历临安府教授、西外宗学教授,知宁国县,通判袁州。终朝散郎、通判台州。嘉定十五年卒,年六十七。曾从吕祖谦学,祖谦著《书说》未毕而卒,澜补完之(今存)。又著有《南堂文集》、《易讲义》、《左氏讲义》等。见陈宓《通判南堂时公墓志铭》(《敬乡录》卷一一)。
全宋文·卷六六九九
许锡,字晋之,号月湖,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淳熙二年登第,庆元中为建昌令,开禧间知兴国军。以荐除夔路运判,入为刑部郎中,所至有声。以论政弊,言讦切忤时,请老归,有《家帚集》。见陈宓《祭三山许郎中锡文》(《复斋先生陈公文集》卷一八),道光《乐平县志》卷七,《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五,《宋诗纪事补遗》卷五七。
全宋文·卷六七六六
詹乂民(一一六二——一二二六),字敬叔,严州遂安(今浙江淳安西南)人,靖之子。历官从事郎、楚州司户参军,婺州、福州通判,终知建昌军。宝庆二年卒,年六十五。见陈宓《建昌詹侯墓志铭》(《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二)。
全宋文·卷六八八二
曾噩(一一六七——一二二六),字子肃,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绍熙四年登进士第,以宣教郎出知泉州晋江。改监左藏东库。嘉定中,为军器监主簿。十二年知潮州。十四年,迁太府寺丞。十六年为广东运判。宝庆二年卒,年六十。见陈宓《大理正广东运判曾君墓志铭》(《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二),《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七,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
全宋文·卷六八八七
郑文燏(一作遹,一一六八——一二二四),字成叔,号庸斋,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嘉泰四年贡士。初学于黄干,后同登朱熹之门。嘉定十七年卒,年五十七。著有《易学启蒙或问》、《春秋集解》、《丧礼长编》、《庸斋集》等凡五十卷。见陈宓《进士郑君墓志铭》(《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二),《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景文。宁宗嘉定十年进士。从陈淳学,又与陈宓、潘炳切磋。官至循州通判。有《大学中庸讲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6—1266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德远。黄缜弟。初游淮浙,学无常师。中年返里,与兄同从陈宓、潘柄学。宓、柄卒,与同门友筑东湖书堂讲学,学者皆从就正。后受辟涵江书院为山长。有《四书遗说》、《近思录义类》等。
全宋文·卷七七八四
黄绩(一一九六——一二六六),字德远,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从陈宓、潘柄游。二子卒,与同门友筑东湖书堂,依陈、潘规约,邀集学者,轮流讲读。军辟充涵江书院山长。以「独不惧」名斋。咸淳二年卒,年七十一。著有《四书遗说》、《近思录义类》。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三《黄德远墓志铭》,《宋元学案》卷七○。
禅师讳原妙。出苏州吴江徐氏。为雪岩钦禅师入室之真子也。弘法于天目之狮子岩。因以高峰自号。关居三十载。横拈倒施。而令行吴越。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而公生。公生性迟重寡言。笑行如瘦鹤。望之似懦弱。然其神气精悍夺人。幼喜趺坐。凡见髡流。必合爪劳问成礼。淳祐壬子。从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门得度。年十五。备知大僧事。及戒得满分。于其律度。开遮进止。不期而咸合焉。寻习教观于天台。其文句义。学弗可难也。公每忖达磨一宗。不立文字。为教外别传。能了当人大事。为之立地成佛。岂徒然哉。即出杭州。参访宗门知识。入湖南净慈净慈。为武林禅窟。伦断桥居焉。公参僧堂。立死限三载。拟求妙悟。竟无所发。时雪岩钦禅师寓北涧。断桥指公往谒。公谒雪岩。雪岩不许通谒。公益心切。乃告香通诚。雪岩许见。未作礼即连棒打出。公垂涕回惶。复入雪岩。便问。阿谁拖你死尸来。又以拳打出之。于是疑团猛结。无所攀仰。乃拟避喧求静。咬嚼话头。于径山禅堂及月。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匊战胸次。目不交睫者六昼夜。忽睹演五祖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者汉。从前话头一并打。失其年二十有四矣。雪岩已赴南明。公即走觐。才入雪岩。便问。谁拖你死尸来。公便喝。雪岩拈棒。公把住曰。今日打原妙不得也。曰。为甚打不得。公拂袖而出。次日雪岩召公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对曰。狗舐热油铛。曰。那里学者虚头来。对曰。正要和尚疑著。雪岩休去。公以为妙契玄旨。自此随问即答。久之雪岩谓公曰。日间浩浩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睡梦中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正睡著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公不能对。雪岩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睡。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在那里。安身立命。公遂别入龙须。经五载。因邻僧推枕堕地作声。大彻乃曰。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咸淳甲戌年。住湖之双髻峰。禅者登峰益众。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狮子岩。岩绝跻攀。其来决择之者。又满百许人。公乃别居岩西石洞。石洞之险。非梯莫升。大书死关二字为额。尽屏给侍。日用一食。以瓮为铛。断缘撤梯。岩中弟子罕见其面。或垂语以验方来。不契即拒关。其垂语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大修行人。本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著尽大地。是个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元世祖丁亥年。雪岩遣白拂嘱公。偈曰。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始升座开导。其语恳切。中古尊宿。未之有也。丛林谓之禅经。抱道老成之士并归焉。一日民间讹谣。官选童男女。本小师问曰。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公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本大彻于言下。或问。诸弟子优劣。公曰。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不道全无如义。首座固是铁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上林新篁。它日成材。未可量也。元贞乙未季冬朔日。命鼓告众曰。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良久云。毫厘有差。天地县隔。复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跏趺泊然而寂。七日容色益明润。舍利结于爪𩬊。越三七日。塔全身于死关。坐四十三夏。历世五十有八。仁宗戊午。谥普明广济禅师。
赞曰。古以滹沱机用。如涂毒鼓。闻者皆立死。或先后于近远稍异。迨密庵后。几不横死矣。幸雪岩得无准药授之师。师复涂而击之。以立死中峰辈至今。闻其馀响。犹自胥丧。吁何伟也。非师玄要戈甲。吴越正令。曷克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