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
襄阳送蒋生 明 · 冯时可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御选明诗卷六十
乾坤俱逆旅,江汉又离群。
暮雨驱飞叶,寒涛捲白云。
听猿人泪下,立马雁行分。
三叠阳关曲,凄清不可闻。
宇文宣抚置司鄂州劄子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五八、《昌谷集》卷一二
某尝谓荆襄之势,以鄂渚为腹心,以江陵德安为两臂,其馀皆是十指。
襄州虽大,不过骈拇巨擘耳。
中兴经理荆襄,最有次第。
宣威建府,鄂渚诸军都统制在焉。
大帅建府,江陵军副都统制在焉。
别将重戍德安,用为肘腋,又别将重戍襄州,用为门户,如腹心使臂,如臂使指,俨有端绪,不可踰越。
其后副都统出戍襄阳,因留不归,古人谋画,渐见差误。
去岁用兵之初,本非有更革也,志在攻取。
其势只得临边,故襄州既有都统,又有副都统,既有招抚司,又有宣抚司、忠勇军总管
大将重兵聚襄州一处,宣司虽在鄂渚,徒拥虚名,臂指之不见用,实自此始。
既而宣威改除,当江陵危困之日,旌纛不移,两司并建,此特一时权宜之事,非所以为久计也。
今岁之事,愚不知朝廷之意将何所向也。
设或不顾腹心,轻动臂指,都统制唐州,向商华,副都统制邓州,取汴洛,则宣司当在江陵,招司当在襄州,因事制宜,无可言者。
若欲成十全之功,顺腹心臂指之体,则宣司不当兼江陵,都副统制不当在襄州,事理明甚,牢不可破。
某念此久矣,属事有掣肘,会无投机,因循至今,未敢轻发。
往者筑城戍兵之虑,粗见大槩。
两日以来,传闻载道,或言襄州谋帅,指日起发,或言招司赐环,便当结局,已谋军帅,甚慰人望。
如此等事,虽未可尽信,则乘势改弦,不可谓无其隙也。
绍兴旧制,是中兴已试之效,内外次第,便当尽复。
若谓事体重大,非一日可变,则稍稍转移,亦足以通彻脉络。
都统制既在襄州,则副都统制当在江陵
两路之大帅在焉,皆当节制其兵,而鄂渚乃宣威之府,不当轻动。
左可以援江陵,右可以援德安
两臂既定,则襄阳、随、,皆有声援。
招宣效三万人以壮军声,简鄂渚在寨诸军以教新募,立纪律以重宣司之令,举滞淹以洗诸军之习,时事已急,庶乎其犹可也。
若欲经理鄂渚,又帅江陵,以小朝廷之任而役役于簿书会之间,于腹心臂指亦有不顺,愚虽不敏,未见其可。
犯分僭言,伏楮震栗。
论兵屯备禦 南宋 · 牟子才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七、《永乐大典》卷三五八六、《宋史》卷四一一《牟子才传》、《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一
臣闻兵屯贵密不贵疏,备禦贵实不贵虚。
连鸡之栖,气势联络,一鸡才动,群鸡皆应。
今日之兵屯当似之。
或失之疏,则地势阔远,运掉艰难,宁无隃度之虑?
千金之家,储蓄厚富,取之不竭,用之不禁。
今日之备禦当似之。
或失之虚,则捉襟见肘,阔短呈露,宁免外侮之虞?
然则密而不疏,实而不虚者,正今日筹边之良策也。
今日三边之兵屯,疏乎?
密乎?
以臣观之,淮海襄蜀之地首尾绵亘毋虑万馀里,大抵皆与敌接,而敌之谋我,为计盖甚密。
今年城汉中,明年城海州,又明年城利州,城亳州,城光化,不动声色而城筑已成,不费兵戈而粮草已具。
河以南曰唐、邓,曰蔡、颍,曰陈、郓,曰三汊等处,又皆分布兵屯,为久驻计。
其与我为邻者,无一处无元帅,无一帅无重屯。
此其为计,盖甚密也。
而我之所以禦之者,视敌屯反疏。
东西两淮地势阔远,风马牛不相及也,而仅以一大帅当之。
虽摹画有馀,然恐功成事定,归位枢府,后之当事任者或彼此不相应援,必致坐失机会,败乃公事。
襄樊荆蜀山川阻修,鞭之长不及马腹也,而仅以一大帅兼之。
虽运量中情,然蜀道驱驰,峡险隔绝,今之禀成算者或节拍不能立应,必致蹉失事机,噬脐悔后。
是兵屯之疏,曾不足以当敌之密也。
今日之备禦,实乎?
虚乎?
以臣观之,敌之佥军为兵,或号百万或号八十万或号四五十万
敌以马多为国,而人各数十疋,或十五六疋。
总而计之,或数千万疋。
将材固彼所自有,而诸国之骁勇,中原之豪杰,山西之将种,又皆嗾召于四方。
耕屯彼固尽力,而淮西之取禾,巴、蓬之刈,剑、利之打粮,又皆取办于我境。
器械彼固坚利,而弓矢之整治,技艺之习练,射猎之驰聘,又皆责成于马上。
是无一日而不为备,无一人而或忘战。
其为备盖甚实也。
而我之所以为备者,视彼国反虚。
食为国之司命,自改拨馈饷,两淮之粮多误于围田之不实。
自蜀土丘墟,蜀口之粮多误于屯租之转移。
自增筑襄樊荆湖之粮多误于分运之不足。
而科降吝于给与,储峙耗于水毁又不论。
兵为国之精神,自东海城筑,两淮之卒当分于海道之增屯。
襄樊复归,荆湖之兵多困于极边之分戍。
自蜀险尽失,正甲忠义半空于死徙之靡常,而骁将置之散地、小校厄于下僚又不论。
是兵食之虚,曾不足以当彼国之实也。
夫敌屯密而吾以疏制之,敌备实而吾以虚制之,几何不为敌人所困乎?
臣究观事势,为国深思,不可不图为密实之计。
淮西制帅,旧制也。
今当于维扬将有命召之时,遴选威重望臣充淮西制置使置司合淝,专一控制淮西一路,以扼形势险要之冲,使申讨军实之馀,专一保境息民为事,则地势近而易固,备禦一而不散。
敌人之去来,吾得而覈其实;
兵将之勤惰,吾得而知其详。
其于禦敌,最为便利。
不然,道里阔疏,血脉不贯,将有涣散无统之失。
荆湖制置,亦旧制也。
今当于蜀阃乞置荆帅之时,遴选威望重臣充荆湖制置使置司江陵,专一控制荆襄诸道,以扼形势要害之地,使运筹决胜之馀,一以谨固封守为务,则事权专一而不分,军声张大而不怯。
兵屯之多寡,吾得而覈其籍;
财计之盈缩,吾得而究其源。
其于禦敌,诚为至便。
不然,水浮陆走,救援不及,将有阻隔不通之病。
四帅既建,兵屯既张,又当增涟水之备,重山阳之权,以张淮东守禦之形;
复浮光之城,严齐安之守,以壮淮西托里之势;
均阳之戍,挠光化之巢,以增襄樊镇守之防;
厚巴、阆之卒,分绵、剑之兵,以遏东西入侵之路。
使气势联络,缓急相救,情意翕合,有无相通,如掎角之鹿,如常山之蛇,而四帅咸赖其用。
彼摆布虽密,岂能呀一隙以窥吾所不及之地耶?
乃若边备,则四帅者既分地守,又当即其国中各惟其虚实,无使虚而不实,以启敌心。
将材未见,则采之公言,以观其器识;
试之事艺,以程其武勇;
驱之战斗,以发其忠义。
使升补不繇于货赂,材智不困于忌嫉,赏功不挠于私情,则将材实矣。
不然,有才不用,有功不赏,将有抑郁亡聊之叹。
兵数未足,则立格以招制之。
既足,则出赏以训练之。
既练,则作气以激厉之。
使要冲之地无地不兵,屯驻之兵无兵不器,战斗之器无器不精,则军政实矣。
不然,兵不选练,器不坚利,将有以将予敌之忧。
储峙未丰,则趁时收籴。
既籴,则及时馈运。
既运,则随时考覈。
使营屯之租不为军吏所盗窃,和籴之米不为籴吏所欺隐,馈餫之数不为舟师所蚕食,则军粮实矣。
不然,唱筹量沙,外示整暇,将有侗疑虚喝之忧。
密政既修,实形既具,又当厚募间谍,刺探事宜,以觇其虚实。
敌屯厚重,则歛兵保险,勿与之争。
稍薄,则拣选精锐,以挠大势。
敌屯急遽,则持重闭垒,以待其定。
缓则尽锐疾击,以乘其懈怠。
敌意欲留,则夜遣壮士出奇挠劫,去则潜兵险要,以追袭其后。
使奇谋秘计运用不穷,精卒疑兵翕张靡觉,如出天入地,如鬼秘神章,而备禦咸赖其威。
彼蓄积虽厚,安能乘其虚以捣吾所不虑之处耶?
虽然,激昂之机又在庙堂。
以功见知者当入参机画,以大其规;
以材选用者当尊隆事权,以底厥绩。
其或玩视威令,意轻朝廷,则陈忠义以激其奋命克敌之心。
而今日之病,则在因仍旧规,不肯集思广益,以谋帅才也。
安望其任用当而公论穆耶?
将有劳伐,则升差职任,以酬其劳。
兵有战多,则拔卒为将,以示其劝。
其或翱翔规间,溃散违命,则戮于社,以夏启《甘誓》之罚。
而今日之病,则在赏虽行而多靳吝,法虽明而多牵制也。
安望其士卒服而行阵肃耶?
申画郊圻,不当图分表之地;
城筑要害,惟务伐侵地之谋。
其或遣使诱和,设计误我,则杜其弊,以防西凉劫盟之祸。
而今日之病,又在于绝和之意不坚决,招地之心未尽锄也。
安望其国是定而安疆城耶?
此三病者,锢于其心而应于其事,狃于其习而讱于其行,若将安之,而不知意向未明,忧端之所由伏;
议论未定,祸基之所由胚,盖有出于疏密虚实之外者。
吾君吾相所宜豫图,继自今勿惜人情而昧远图,勿怵异说而挠正论,勿见小利而忘大猷,勿急近效而贪远地,勿怯大敌而昧先著,勿志苟且而狭规模,勿滋吝心而涩赐予,勿矜意见而料远事,勿务羁縻而费财用,勿循功利而长奸恶。
信能行此十者,以伐沈锢之三病,此乃国家以简禦繁之至计,以内制外之良谋。
虽不区区焉隃制于其上,而三边之备禦皆不出吾帷幄之内,又安有疏而不密,虚而不实之患哉?
干冒天威,不胜战灼。
梁传之襄阳将母南还 明 · 朱多炡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明诗纪事 甲签·卷二(下)
夫人城汉江平,逐子南回五两轻。
路出鄢邙频雨雪,头槎鱼贱初生。
论事劄子第三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昌谷集》卷一三
某章句书生,习举子之文,以窃科第。
生于畎亩间,粗知田夫红女艰苦。
出而为吏,勤勤恳恳,期无负于廪稍而已。
古今之大义,中外之正统,独于书传见之。
足迹不及于边陲,议论不列于军旅。
一旦大开幕府,而使之与议于其间,知不足以称塞矣。
以为不可而避之耶,则近制之所禁也;
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耶,则夙志之所不安也。
旦旦而思之,昏暮以继之,求无负于知己者,惟有避贤一说,庶可以自赎也。
窃意诸府之所辟召,边面之所繁使,众所共知,固已有得人之贺矣。
其有荐书之所未及,除命之所未至,而其人才皆倍蓰于某者,不知其几,乃或安居家食,从容内地。
当此之时,颇而不称,请略数其十馀,而其他可得概见也。
前知抚州杨方新、知惠州陈孔硕、知德庆府刘爚、知浔州廖德明、新知常德府唐彪、前衡州通判潘涓、新赣州通判袁燮、新全州通判陈武广西运干柴中行衡州教授李肃、前襄阳府教授李燔、前赣县吴柔胜,或与之深交,或得于见闻,其学皆通于古义,其用皆达于时宜。
使之赞幕中之辩,必有所补。
此特举其大端,而某之所欲言者,不止此也。
伏惟经纶之暇,少䌷绎而选用之,审知不谬,无面谩之愆,则不肖晚生承流宣化于照临之下,竭尽驽力,牧养小民,亦可以为保障也。
愚诚如此,惟执事者察之。
王内机谢荐启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二、《昌谷集》卷七
将输遣使,职在举贤;
论荐得人,心存报国。
既公言之中节,若私谢则过情。
袖出圆缄,愧形方寸。
某官江左风流之派,襄阳耆旧之家。
祖烈递传,心得经纶之妙;
父书尽读,面闻诗礼之言。
冠儒冠以立身,衣䌽衣而入幕。
显膺命綍,密赞机谋。
同队群鱼,恐难追于游泳;
荐书一鹗,宁有助于翱翔?
某庇托庆云,光依卿月。
微官万里,得游君两世之间;
公论一时,岂为我百年之好?
高唐 其一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楚襄王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崒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
对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画寝,梦一妇人,暖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浮如停;
详而视之,西施之形。
王悦而问焉,曰:「我帝之季女也。
名曰瑶姬,未行而亡。
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实为圭,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
闻君游于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而幸之(《御览》三百九十九引《襄阳耆旧记》)」。
高唐 其二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楚襄王宋玉游于云梦之野,望朝云之馆有气焉,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此是何气也」?
对曰:「昔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
闻王来游,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乃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而视之,果如其言。
为之立馆,名曰朝云(《文选。江淹杂体拟潘岳述哀诗》注引《宋玉集》。按此与《文选。高唐》、《御览。襄阳耆旧记》小异。)」。
襄阳守张士弘习家池六首 其一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歌韵
襄阳传得谪仙歌,江水无情落逝波。
千古昔人行乐地,谁知今日我来过。
襄阳守张士弘习家池六首 其二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风木萧萧落日曛,四山残霭乱江云。
习家池上聊停节,一酌清泉对使君
襄阳守张士弘习家池六首 其三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文韵
习家池汉江滨,长岁清泉蘸碧云。
时移事往人何在,今日风流属使君
襄阳守张士弘习家池六首 其四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山翁习家池,欢饮儿童翁不知。
今日使君情更别,只来啜茗赋新诗。
襄阳守张士弘习家池六首 其五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习家池上野花开,昔日衣冠今草莱。
为问汉江江上月,几见山翁几醉来。
襄阳守张士弘习家池六首 其六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尤韵
襄阳小儿歌复咻,笑道使君稀出游。
不是使君少风致,民艰谁识使君愁。
程雪楼御史1286年10月1日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三、《叠山集》卷四、《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九、《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五、康熙《西江志》卷一七四、康熙《广信府志》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
十月朔日,丁忧谢枋得稽颡再拜,奉书于雪楼御史中丞相公执事
大元制世,民物一新;
宋室孤臣,只欠一死。
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
罪大恶极,获谴于天,天不剿厥命,而夺其所恃以为命,先妣以今年二月二十六日考终于正寝。
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
礼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葬」。
某幼读此书,何知其苦,乃今身履之而后痛楚不能禁。
某三十一而入仕,五十一而休官,平生实历不满八月,俸禄无一毫归家养亲,已不可言孝矣。
惟黾勉送死,或可以少赎前过。
亲丧在浅土,贫不能礼葬,苫块馀息,心死形存。
小儿传到郡县公文,乃知大元欲求至诚无伪、以公灭私、明达治体、可胜大任之才,执事荐士凡三十,贱姓名亦玷其中。
执事将隆旨督郡县,以礼聘召,有愿应诏者以资币厚遣,乘传上京
弓旌招贤,轮帛迎士,此礼不见于天下久矣,岂非清明一盛事乎?
有志经世者孰不兴起?
惜乎求异才而及某,非其人,非其人!
贻笑于天下,取讥于后世,非大元梦卜求贤之初意也。
扬善者顺天,荐贤者报国,执事为君谋亦忠矣。
燕京上饶五千里,当执事荐士时,岂知某有母之丧?
衰绖之服不可入公门,草土之御不可彻殿陛,姓名不祥者不可辱古灵荐藁也。
稽之古礼,子有父母之丧,君命三年不过其门,所以教天下之孝也。
解官持服,在大元制典尤严。
伊尹、傅说之后,三千年间,山林匹夫辞烟霞而依日月者亦多矣,未闻有冒哀匿服而膺币聘者。
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为人臣不尽孝于家,而能尽忠于国者,亦未之有也。
某亲丧未克葬,持服未三年,若违礼背法,从郡县之令,顺执事之意,其为不孝莫大焉。
大元以道德仁义治天下,取士必忠孝,人有不葬其亲而急于得君者,人心何在,天理何在?
非圣君贤相所忍闻也。
且夫至诚无伪,以公灭私,明达治体,可胜大任,三代而下,真足当此选者,惟诸葛孔明一人。
孔明居隆中,执事生古,皆荆楚奇才也。
孔明未遇时,立心制行必有大过人者,襄阳耆旧能言之,此执事所熟闻,亦执事所愿学。
今天下果有人物髣髴孔明者乎?
有斯人应斯诏,固世道之福,亦儒道之幸。
光岳之气久裂者未全,六经之道久微者未昌,罝八纮、罗六合以求才,老者怯而不可用,壮者狂而不可信,少者未成才而不可得,姑取吉人善士以和光同尘,当馈可无思,拊髀可无叹?
野史记之曰:「甚哉,上下之相蒙也!
此岂大元所乐哉,此岂执事所愿哉?
语曰:「人岂不自知」?
某自知不才久矣。
「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李左车犹能言之,况稍知诗书颇识义理者乎!
某之至愚极闇,决不可以辱召命亦明矣。
执事荐士时,特不知某有母之丧耳,倘知之,必不以不祥姓名渎旒冕。
执事岂不闻前朝之事乎?
淳祐甲辰丞相史嵩之父没,天子诏起复,嵩之虽不来,大学生叫阊阖而攻之,其词曰:「天子当为国家扶纲常,为天地立人极,夺情非令典,起复非美名」。
朝臣惟徐忠公元杰上疏主正论,力劝君父宜令嵩之终三年丧。
人心天理不可泯灭,此嵩之以寿终吉,宋之所以幸存三十年也。
咸淳甲戌而后,不复有礼法矣。
贾似道起复为平章,文天祥起复为帅阃,徐直方起复为尚书陈宜中起复为宰相刘黻起复为执政,饶信斗筲穿窬之徒,钻刺起复,不可胜数。
三纲四维一旦断绝,此生灵所以为肉为血,宋之所以暴亡不可救也。
岂非后车之明鉴乎?
忠臣论事必识大体,君子取人先观大节,执事不可称匪其人,而孤大元求才之意;
某不可进不以礼,而误执事知人之明,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臣止于忠,某不能为忠臣,犹愿为孝子。
传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执事某之心,使某幸而免不孝之名,是成我者之恩,与生我者等也。
某家在弋阳执事侨寓旴江,相望二百馀里,当徒跣以谢门墙,惟服色悽惨,不可以谒达官贵人,敢以书白于侍御者。
语曰:「士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
执事岂不闻某为江南一愚直人乎?
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可欺。
某所以发露真情,而不暇文饰其辞者,亦恃执事必知己也。
不备。
某稽颡再拜。
碧云寺泉亭 其一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襄阳城头金鼓鸣,襄阳城边官吏迎。
昨夜双星明翼轸,道是文星又使星。
朱文石太史奉使襄藩四首 其一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汉水天潢引派长,古今形胜说襄阳
皇恩浩荡乾坤大,龙诰辉煌日月光。
朱文石太史奉使襄藩四首 其二 明 · 孙承恩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宝册金章降圣朝,岘山襄水郁岧峣。
襄江浪偃迎龙节,岘首云开接使轺。
羊祜杜预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五、《昌谷集》卷二一
晋武帝急意平吴,乃用轻裘缓带,以道素自居之羊祜
终祜之世,竟不能以得吴。
顺人情,达天理,识事机,深哉,武帝之为计也!
是时接鼎峙之后,鲁肃、周瑜、曹仁、诸葛诞之徒,馀习未远。
又亲有事于蜀,钟会、邓艾之徒,以兵力取办。
石城以南,义不事晋;
襄阳以北,义不事吴。
如是而欲以兵力取之,与人情衡决矣。
虐斯人以取天下,自有生民以来,天理不与,当事之几,未有甚于此时者。
祜之闻命,非他人之所与知也。
是以据险要而建五城,帝不以为专;
略吴儿而还其家,帝不以为异;
步阐之败,止于左官而已;
寇略户口,止于诏诰而已。
犹之可也,身为晋将,出军行边,何至擅过吴境?
刈谷为粮,已乃计其所值,偿之以帛,思有以结吴人之心,而直为是不可及之事。
号当世颜子,人固贤矣,于其中而加详焉,不可谓非计也。
人徒见杜预,不二岁而包举江表。
行事,亦非大谬于义。
使以此得之,亦何不可?
孙皓有亡国之徵,岂应迟久?
意者襄阳,犹有缓而不切之叹。
不知武帝有志之初,南土士女犹未有箪食壶浆之意,国力尚强,群贤犹在。
以仁厚胜之,犹足以感其善意,勉用陆抗
德齐地丑,其后情欲不忍,真心发露,营缮迁徙,自困其力。
陆抗、华覈之徒相继陨命,韦昭、车浚以无罪见杀。
孙皓虽帝,其国已虚矣。
乃反计而用之,吴人不悟,表还张政之俘,非昔者馈药之意矣。
伪入孙歆之帐,非昔者降邓香之意矣。
祜之朝夕思虑,岂一日而忘吴?
罢吴人之戍,减警逻之卒,垦田至八百馀顷,积粮至十馀年之备。
虽有荀勖、冯紞之辩口,不足以屈其辞;
王衍、王戎之宿憾,不足以害其德。
天下之谋人未有善于者也。
定律令,则取其直;
评考课,则取其简。
度支尚书,立籍田,复常平,较盐运,制课调,安边重谷,处军国之要,内以利国,外以胜敌,其人品不碌碌,自是平吴之手。
晋无羊祜为独步矣。
病而能举之,武帝信而能用之,受命而卒能之。
终始十馀年,立大功业,不必出于其手,在此一举,关系甚大,非削平祸乱之常规也。
三国鼎峙,而晋受魏禅,未几而平蜀,又未几而平吴。
平蜀也有后悔,其取吴也有远图。
识事量力,知武帝非常主矣。
惜其见于外而不睹其内,用于外而不暇乎其内也。
祜之言曰:「取吴不须臣自行,但取吴之后,当劳圣虑」。
知此则知用祜之不尽矣。
奉新知县赵公明墓志铭嘉泰四年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八、《昌谷集》卷一九
公明姓赵氏讳炳江州德安县人也。
始余淳熙辛丑公明偕计吏,以桑梓相接,交刺于临安旅舍。
奏名解褐,与公明同年生。
孝宗皇帝以射艺试新进士,与公明考业贡院,及选德廷试,公明入上等,因与余同注黄甲。
公明意广气锐,仓猝无可拟阙。
余阅选榜,得池州贵池,以告公明,强之使就。
又年,与公明江州,同游庐山,驰马太一峰下,相与甚欢,然未知其官业也。
又三年,而过贵池,则公明之秩将满,问其言,本末具举,考其行事,详练精审,与常时大异。
其后余官湖南,又外移湖北公明平江府昆山县,又为郢州长寿令,别公明而不见者十有八年。
嘉泰壬戌,余来入江右帅幕,公明始改秩知隆兴府奉新县,以职事谒府,得相见叙平生,而公明之病体见矣。
恳恳道邑事,若未病时。
明年而来告丧,又明年而来告葬,则志公明之墓而铭之,安可辞也?
公明蚤岁而孤,以力学取胜场屋,致户外之屦,凡所以立身行己,当官涖民,一皆出于意见,无所依附。
所至以办治闻,不肯碌碌出众人下。
贵池时,尽力水利,以便百姓。
得盗贼,不肯受赏。
户部尚书张公抑时为常平使者,以公明为能,上其事公车,因得增秩。
昆山时,以学校为己任,课诸生事业。
牛腰吏牍,剖析如破竹。
参政袁公说友时为郡太守,以公明为能,首剡荐之,不使一日去幕府
长寿时,一意以民事为念,救荒赈穷,尤无遗力。
吏部郎中曾公三聘宝谟阁待制程公九万襄阳帅也,未尝有介绍,争欲令出其门下。
起孤寒,得升朝籍,所向辄自行其志,上官皆贤重之。
处今世,不陆沈选调如公明者盖寡。
奉新豫章佳邑,前宰往往卧治,亦不废事。
公明小物必谨,不忍少不便于民。
簿书期会,必欲自立机轴,日不足,继之以烛,虽祁寒暑雨不释也。
意自乐此,饮食往往失节,浸淫成疾,役役以死,而不改其度。
生于绍兴甲子四月癸未,卒于癸亥十月癸卯
明年某月某甲子,而葬于奉新县七里建康乡之新塘,又家于其县,从遗命也。
曾大父讳真,大父讳芹,皆隐德不仕。
考讳庚,以公明故,得赠承事郎,妣李氏,赠孺人
公明娶蔡氏,又娶高氏,子男五人:坚,早卒;
基、奎、垕、壄,皆闻诗礼。
女五人皆未嫁,孙男一人,铸。
公明家世儒生,无常产以伏腊。
常自言其未第时,蔬食菜羹以享其考妣,未尝不流涕。
享毕,即夫妇剖分受胙,无不满色。
居家廉介自持,不肯封殖赀产,变素业,为后日地。
至于死,而不能归葬,是可哀也,而尤可铭也。
乃铭之曰:
贫者士之常,何足深计?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惠爱所以卜邻,诗礼可以传世。
百世之风,百世之祀。
奉新赵氏,如桐乡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