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赵伯鱼 宋 · 韩驹
昔君叩门如啄木,深衣青纯帽方屋。
谓是诸生延入门,坐定徐言出公族。
尔曹气味那有此,要是胸中期不俗。
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重阳后一日谭力臣同年黄鹄矶 清 · 张开霁
 出处:黄鹄山志卷七
黄鹄不飞鹦鹉死,东西滔滔大江水。
世閒那得有仙人,眼前亦复谁名士?
矶头突起新楼阁,势压高城炫丹雘。
斜阳在树树争红,风来乱叶矶头落。
城高要款白云蔼,云飞过江留不住。
晴川又厌浊尘侵,飘然直向长空去。
甲帐色凭旌旆壮,声威更借江心浪。
何处招寻鹅鹳来?但见群鸦噪城上。
大府昨朝送客回(送巴都护荆州将军任),秋风正放菊花开。
我欲登高一凭眺,马蹄腾踔纷相催。
今与君向上头坐,指点烟波鸥鸟閒徘徊。
狂吟豪饮胡为哉,安能压倒当年崔李之奇才?
按:本集
江行夜泊 唐 · 刘沧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引用典故:绿绮
白浪连空极渺漫,孤舟此夜泊中滩。
岳阳秋霁寺钟远,渡口月明渔火残。
绿绮韵高湘女怨,青葭色映水禽寒。
乡遥楚国生归思,欲曙山光上木兰
上皇帝乞附试书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七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七
臣闻成汤祷雨之词曰:「士失职欤」?
夫一士失职,何与于政事?
而圣人以为忧,是以知至治之世,物物遂性。
今陛下躬成汤之圣,则世宜无失职之士,此臣所以昧死以毕其愚者也,惟陛下幸赦之。
臣九岁业进士,十七贡于礼部,二十又贡,然后学成而益穷,志勤而益困。
方陛下建学以造士,甚盛德之举也。
臣亟提所著书以愿入焉,会臣父官岳州,食贫口众,不能偕去,则使与其孥就食江南
及官荆州,则使臣襄阳以入学。
臣以去冬犯寒忍饥,携孥至京,而惫不能行矣。
京城几一年,义不苟取,又无他艺以为餍足之道,至饿不能出门户,况可远适哉!
原宪瓮牖,仲卿牛衣,以臣方之二子,未为贫也。
夫贫者士之常,臣亦何憾?
然岁秋矣,天下之士皆得操觚秉牍,试于有司,而臣以流落故无所试其艺,其他固已息望,但比棘闱饮墨之人,尚不可得,此非近于失职欤?
臣前居江南时,已不及预秋试,盖士抱利器以见试,尚惧不得,而臣不肖,六年不试其艺,其穷宜矣。
退而惟之,当天子接千岁之统,求士如不及之时,人人得以自效,瘖聋跛躄亦各以其器食,而臣独不见试,是命也夫!
虽然,《传》称尧曰「不废穷民」,古之圣人惟其加恻隐于穷失职之士,是以博施济众之效,后世不及,一夫不获其所,其臣犹或耻之。
共惟皇帝陛下仁民爱物,度越尧,今天下大治,物物遂性,臣虽至贱,岂不得与一物之数乎!
然而未获其所,愿陛下特诏臣附在京进士请解,以彰陛下博施济众,其度越尧如此。
《书》云:「人之所欲,天必从之」。
陛下其仁如天,则亦从民欲矣。
士莫不见用于世,然臣愚切谓冒进于他技者,类非安分之士,而自称荐者决非立功之人。
昔者贾谊愿试属国,终军请受长缨,臣之不肖,尝切陋之。
陛下即诏臣试,固未必中,然臣得其分,臣其受宠多矣。
如闻报罢,则信其命之穷,无所望于世矣,便当绝学捐书,为人耕田,时时击壤,为诗歌咏太平,仰事俯育,以俟没齿而已。
愚狂无所知识,罪当万死。
荆州太守崔五曼亭题望岫息心图二首 其一 清 · 王文治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二十二
订交年共少,相见鬓皆秋。
宦兴随云出,烟峦入梦游。
清词续淮海(崔为钱文敏公佳婿。),重望是荆州
画里披襟处,风光宛庾楼
岭南节度使韦公神道碑 唐 · 萧邺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
韦氏之世系尚矣。
陶唐氏之后。
有国豕韦者。
实为商伯。
周衰。
迁于楚之彭城
汉兴
韦孟楚元王傅。
五世至丞相贤。
韦氏遂显大。
贤封扶阳
后徙平陵
子元成。
别徙杜陵
子孙家焉。
遂为京兆人云。
元成生宽。
宽生育。
育生后汉尚书令浚。
浚生梓潼太守豹。
豹生东海相著。
著孙冑。
詹事
冑少子曰穆。
后著号为东眷
八世至隋郁城庄公讳元礼
距四世入唐。
有为陜州刺史者讳岳子。
于公为曾祖。
是生京兆少尹河北采访使府君讳恒为王父。
少尹生赠刑部侍郎衡州别驾府君讳平
奉天之难。
寇兵围逼。
时凤翔已害其帅张镒
且应贼矣。
公与从父弟皋能捍朱泚陇州
斩其使者
乃折其势。
公乃间行西走奉天
夜缒城下。
蜡丸发表。
具献功状。
德宗把手喜泣曰。
富贵惟卿所欲。
口授御史中丞
公辞以素卑无赀。
愿从州县禄。
竟遂其志。
改万年尉。
从上至兴元
道苦风疾。
废居优游散地。
既慊当世。
其后宜有达人。
彭城刘为麟女而生公
讳正贯
字公理
幼而神灵。
长而聪异。
目所系览。
不忘于心。
耳剽音声。
洞识节奏。
季父太尉公皋特见器属。
且必能大其家门。
故名之曰臧孙。
年十有五。
先君殁于衡阳
奉丧归北。
裴仆射均江陵
少公为表弟。
欲擅有外家吉凶之事。
且致赠焉。
公泣曰。
不专于孤。
有诸父在。
如将听命。
恐伤叔父之义。
不敢拜赐之辱。
蜀使俄至。
他日反告太尉
深德异之。
既除丧。
调补单父
太尉有大功于国家。
德势甚盛。
韦氏子姓可以坐掇朱青。
公深自惩刻。
遂博极偫书。
自三代已降。
损益制度。
无不稽其典要。
相国韦公处厚及韦湖南辞皆以学识相高。
每与公论搉当世之务。
咸服其深切事情。
贾生不能过也。
长庆初
遂弃官改名。
对贤良极谏策。
乙卯科。
太子校书
敬宗朝又以华原县再登详闲吏理科。
迁万年主簿
京兆进士
能第上下。
颇得一时之俊。
寻授监察御史里行
北都留守推官
入台为真监察。
避同侪素嫌。
辞不与齿。
河南府司录
旋为天平军节度判官
员外郎
所奉之主。
即故相国令狐公也。
丁内艰服阕。
李相国绅请为浙东团练副使
赐绯鱼袋。
后辞职居洛。
检校主客郎中
知盐铁福先院。
非其好也。
擢万年令泽州剌史。
太原行军司马御史中丞
加金紫。
狄仆射之幕。
太府少卿
泗州剌史。
光禄卿晋州剌史。
入拜司农卿
时内尚食供亿县官有阙。
为其奏累。
均州剌史。
寿州团练使
公当官剸据。
率有良算。
虽繁剧之来。
千变万态。
一以成机应之。
故日用公事。
圭棱岁校。
能有馀裕。
所谓循良高妙。
无迹可寻者耶。
今上初即位。
以理行
京兆尹
京师称难治者。
日有生事。
随时抵巇。
间不容发。
未易以绳墨一面律也。
阔狭小失其机。
则见立败。
虽有神明之用无及已。
公能勺药其间。
安然无一事。
如弄小方州云。
奉南郊。
备赦令。
上下百役。
抑扬豪弱。
无不得其平。
居二年乞退。
同州史长春宫使
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百粤之地。
其俗剽轻。
猎浮淫之利。
民罕著本。
又远天子之法。
税调裒急。
一舞于吏手。
故细胥假校益豪。
民用是困从。
公至。
锄侵牟之窟。
削冒名之吏。
尽反为民。
烦促顿舒。
流庸尽复。
先是海外蕃贾赢象犀贝珠而至者。
帅与监舶使必搂其伟异。
而以比弊抑偿之。
至者见欺。
来者殆绝。
公悉变故态。
一无取求。
问其所安。
交易其物。
海客大至。
越人尚鬼。
事有寘冥者。
不质于医而于神。
寝以成风。
公丑其邪。
命撤屋涂扉。
禁绝纷纷之祷。
或曰将不利于公。
不听他日。
秋水大溢。
将没民居。
讹言毁神而致。
公撰服登城。
向水酹酒而声曰。
苟如云云。
长吏身存。
无嫁下人。
俄而敛退。
卒无害焉。
针肓反正。
皆此类也。
政成。
亟上疏请觐。
优诏留之。
越三岁。
寝疾薨于位。
大中五年七月二十三日
享年六十有八。
天子为之不视朝一日。
工部尚书
明年二月庚申
祔葬少陵原之世墓。
比薨。
医问相属。
比葬。
吊赠之使交逢。
凡在岭之南。
军吏与民。
部属鳏寡士子魋髻之族。
闻公之丧皆哭。
失市与宴。
公笃孝睦亲。
偫昆弟之贫与子姓之孤者。
收接如归。
婚配慰荐。
惟恐不得其所。
居弟诲之丧。
伤哭变白。
恻动君子。
与朋友尽诚信于然诺。
践报之道。
不怠如癖。
名人伟士。
多与深善。
乐后隽。
特露精诚。
比比得之。
力仁谊。
惩华侈。
下席之日。
家无池馆。
疏属出涕。
平生行事可知已。
监察御史博陵崔升女。
先公而殁。
二子。
长曰参文。
太子校书
次曰温文。
华州参军
一女始岁。
方大病。
嘱其后曰。
无厚葬。
无用鼓吹。
无烦谥于有司
志我墓者。
无如故人赵君焉。
若夫碑。
则俾我外侄萧邺为之铭。
庶乎实而详也。
其敢以辞。
遂为铭曰。
雄操京兆
奄宅大州。
太尉之后。
惟公得侯。
儒衣极挚。
公慊人优。
业术益然。
及亲勇
善植牧全。
始卒无愧。
融鸿清洋。
式弥乃嗣。
兹图石刻。
以永厥懿。
商伯以迁。
汪洋其源。
至汉始著。
聿为盛门。
徙居杜陵
承继遂蕃。
用儒持家。
世世显尊。
历隋入唐。
或轩或庳。
起坠诚难。
肖隆匪易。
尚书
实属太尉
有庸有基。
可席而位。
公独后之。
孑孑自致。
追念显考。
诎于其身。
如不我力。
曷颜于人。
由卑至钜。
能以才振。
小大之治。
有脊有伦。
以贤为宝赋(以勖名霸道邦家之托为韵) 唐 · 谢观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八
楚国之君。贤人为宝。
彼则贵于无胫。此为尊于有道。
琢磨仁义而不缁不磷。淬砺锋铓而既坚既好。
皎皎神爽。棱棱貌清。
志一洁而靡垢。行百鍊而逾精。
非暗投以取诮。不韫椟以沽名。
廉谨在心。命爵而蔑闻铜臭。
文章满腹。掷地而自有金声。
洞彻不欺。光芒相烛。
砥名而可尚。砺节而自勖。
吐清词之粲粲。心水含珠。
见正色之温温。情田积玉。
言错落而无玷。性真明而不瑕。
袖怀荆璞。握有灵蛇。
以鉴奸察邪之焕烂。比照乘映庑之光华。
足可充盈军国。辉耀邦家。
何必积满堂以递矜。易连城而助诈。
一非克俭之教。一损不贪之化。
虞君受垂棘而灭。楚国得王孙而霸。
徒美其色映层阙。光能耀夜。
殊不知寸阴踰尺璧之珍。一经夺满赢之价。
所以爱兹被褐。重彼迷邦。
以清德之惟一。奚白璧之能双。
况各藏器俟时。见机而作。
直若弦矢。㯋如锋锷。
诚席珍之可任。洵柱石之有托。
以此绥抚而上下康宁。以之守禦而内外胥乐。
既三复之可验。奚众口之能铄。
则知金玉为宝者德义之衰。贤人为宝者邦家之基。
国无日而无事。贤无代而无之。
如此则何必楚也。独二三子之可师。
上党韩公奉使朝京 其十七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四十四○第二十
五云宫阙丽层霄,环拱星辰共北朝
百辟尽趋周典礼,九成方奏舜箫韶。
御炉烟吐龙涎细,宫扇风摇雉尾翘。
华人刮目朝鲜使,韩一荆州累叶貂(右萧韵)
荀卿与楚相春申君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兰陵令谨奉书于相国春申君足下。前者不识事机。
冠宋章。袭儒衣。
以廉轴驾羸驽。应聘于诸侯。
始入秦。见秦应侯
会侯方以六国啖其君。且曰。
吾方角虎以斗。又何儒为。
故去秦之赵。会孝成王喜兵法。
方筑坛拜孙膑。欲磨牙而西。
臣以汤武之兵钳其口于前。赵王亦不少孙膑而多臣。
臣以是去赵之齐。会宣王方沽贤市名达诸侯间。
人聚稷下。若邹子田骈淳于瞢。
皆号客卿。故臣得翱翔于诸子间。
威王襄王。三为祭酒
号为老师。然悯诸生少年。
皆不登阙里。不浴沂水
各掉寸舌。得纡朱垂组。
自以为高絜莫我若也。臣以乳儿辈畜之。
何虞其蝎虿之为毒也。由是谗言塞路。
臣之肉几为齐人所食。伏念相君平原孟尝信陵齐名。
故游谈者谓从成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相君之相楚故也。不然。
楚何以得是名。以是去齐归相君
相君果不以臣孱固。俾臣为兰陵令
臣始下车。弦琴调轸。
兰陵之人心和且富。既富且教。
必使三年有成。然后报政于相君
此臣效相君者希以是。不意稷下之谤。
又起于左右。俾臣之丑声。
直闻于执事执事果亦疑弃臣如脱故屣。
臣之去兰陵。岂不知相君之弃臣邪。
臣尚念古者交绝不出恶声。臣怼楚而怨相君也哉。
相君徒欲人之贤已。曾不知楚国前事。
臣不远引三代洎春秋。今虽战国
亦不敢以他事白。直道今楚国盛衰之尤者。
相君择焉。自重黎为火正。
光融天下。鬻熊归德
教西伯弟子。洎鼢冒熊绎
荜路蓝缕。以启荆蛮。
武文成始臣妾江汉。至庄王始与中国争伯。
此数君皆之祖宗。而代亦称臣之术
五尺童子。羞称五伯。
臣又何必独为相君道哉。然楚君但成庄而已矣。
自庄而下。楚亟不竞。
平王嗣位。耳目倒置。
伍奢以谏死。费无极以谗用。
太子。走昭王
污楚宫。鞭墓。
岂不以一谗而至乎尔。下及怀王
左徒屈原忠贤。能付以楚政。
当诸侯盛。以游说交斗。
犹以楚为有人。无何。
上官靳尚所短。王怒。
屈平既疏。
秦果为张仪计陷楚之商于地。计行。
秦果欺楚。是以有蓝田之役。
丹徒之败。怀王囚不出咸阳
亡不越魏境。客死而尸归。
至今为楚痛。岂不曰疏屈平靳尚而至于尔。
人亦谓令尹子兰不得皭然无非。已不能疾谗。
又从而惜之。俾屈生溺。
离骚为之作。襄王以前事历目切骨。
虽有宋玉唐勒景差辈子弟。赋风吊屈而已。
又何能免王于矢石哉。今相君左徒令尹
封以号春申君。楚于相君
设不能引伍奢屈平以辅政。复不能拒无极靳尚之口弭。
臣见泗上诸侯。不北辕不来矣。
夫如是。汉水虽深。
不为楚堑。方城虽高。
不为楚险。相君虽贤。
欲舍楚而安之也。今有李园者。
世以谀媚荐宠。喜以阴计中上。
根结枝布。寖为难拔。
相君若不以此时去之。则王之左右前后。
靳尚。则无极
讵独臣之不再用也。前月相君聘至。
跪书受命。且曰。
若恶若仇。若善若师。
真宰相之心。脱李园(一作何)至。
费靳试。何害臣之不再罢兰陵也哉。
敢辄尽布诸执事。而无遂子兰之非。
况之望也。楚子之幸也。
庐江四辨 其二 同食馆辨 唐 · 卢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二
同食馆不知名于何时。或谓自庐以往。
振廪同食。因以为名。
按左氏桓十三年传。楚屈瑕伐罗。
罗与庐戎两军之。杜注云。
庐戎南蛮也。音义云。
卢本或作庐也。文十六年经。
楚人秦人巴人灭庸。注云。
庸今上庸(今房州上庸即其地)。传曰。
楚人出师。自庐以往。
振廪同食。注云。
襄阳中庐县也。振。
发仓廪也。同食。
上下无异馔也。次于勾澨。
楚境也。使庐戢黎侵庸。
戢黎。庐大夫也。
又按汉书地理志。当阳中庐襄阳县南。
今犹有次庐村。颜注云。
隋室讳忠。故改为次。
又按楚庄王时。即今之江陵
而伐西北密迩之庸。安有发东北数千里之廪。
上下同食哉。此非庐江之庐明矣。
噫。夫命名者。
不详国地之本末。俾后世地因名而生惑。
余今以庐江所治。故六地也。
六与皆灭于楚。臧孙辰叹曰。
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德之不建。民之无援。
哀哉。足以为后代鉴。
因更是馆。名曰建德
庐江四辨 其四 冶父山 唐 · 卢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二
按图记。
冶父山庐江东北。
即左氏所谓莫敖缢于荒谷。
偫帅囚于冶父。
兹山是也。
余按杜注及地理志荆州记。
皆云冶父城荆州
荒谷西北小城即冶父城
莫敖缢于荒谷。
偫帅囚于冶父是也。
庐非庐戎之地。
同食异振廪之所。
安得复有冶父哉。
后人妄加之明矣。
矧囚于城。
岂囚于山乎。
余按今冶父山实有铁冶。
乃作此告县。
更名曰冶山不疑。
渔父辞剑赋(以济人之急取利诚非为韵) 唐 · 宋言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二
子胥兮亡命江湄。赖渔父兮停桡在兹。
既横流而济矣。因解剑以酬之。
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
高情特达。竟陈三让之辞。
稽其去国无途。迷津独立。
前临积水之阻。后有追兵之急。
踌蹰而鹤发相哀。顾盼而渔舟可入。
忧心尽展。凭刳木以何虞。
渡口虽遥。挂轻帆而巳及。
繇是拂拭青萍。披陈素诚。
念险难以知我。顾提携而赐卿。
拔三尺之荧荧。波间电落。
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
叟乃莞尔兴言。支颐话志。
本期浩淼以排难。讵可怆惶而徇利。
酬仁报惠。诚多公子之心。
害义伤廉。且异老夫之意。
况乎方急。严刑且陈。
尽索奔亡之党。先诛隐匿之人。
若以爵禄为念。荣华是亲。
则械尔躬而赴国。持尔剑以防身。
整棹西归。自受执圭之赏。
论功北面。宁亡切玉之珍。
盖由恻隐为心。艰危是济。
方图散发之乐。岂假吹毛之锐。
情高而俗虑难量。语罢而鸣桹忽逝。
连环吐月。空临玉匣之间。
一叶乘风。渐入寒烟之际。
岂不以识达精微。言穷是非。
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
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
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
异乎义立一朝。名超万古。
决云之异状徒逞。皎日之深诚不取。
则知美范蠡而述鲁连。信斯人之可伍。
赤壁二首 其一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十
临江千仞断霞红,樯橹依稀在眼中。
不是三分开蜀帝,谁能一战走曹公。
沈戈折戟荒苔没,乱石惊涛故垒空。
苦为荆州忘汉寇,思量吕陆漫英雄。
文思使郝元规右骐骥使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西溪文集》卷五
敕某:荆州北部,外抚夷粤,而武陵之要,用武之地也,治民禦侮,盖难其人。
而大臣方荐尔元规之材,故朕以尔往领郡事,又躐升使列数等,以重其行。
朕维是大臣之信,故褒用及尔。
其勉思所以自效者,称尔所知,对我明命。
可。
荆湖南路转运使祠部员外郎集贤院陆诜刑部员外郎依前职制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西溪文集》卷四
敕某:荆州之域,其方数千里,国家画为两部,分命使者
南部郡县数十,内抚江汉外制群蛮,吏民甚众,兵食甚广,克称厥任,常难其人。
自吾得,无复一方之忧,吾诚嘉之。
行义之美,材智之邵,更职儒馆,出入中外,文雅政事,沛焉有馀。
自将命于南,风迹尤著。
朕方任之以重,致之于远,而有司举三载之典,请以明陟。
朕岂以岁月之计而待特达之士哉!
顾考绩之法,尧舜所用,朝廷之旧,不可辄废,故迁尔郎位一等,贰于司宪,盖尚书之高选也。
其往祗服,吾且图尔之功矣,尔其属哉!
可。
开化用兵寄思道 明 · 郑善夫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少谷集卷四
旧是源地,如何丧乱滋。
殳连老少,流血满潢池。
蜀道奔惟汝,荆州仗有谁。
尊翁在垂白,莫遣怨流离。
七星岩 宋 · 宋逑
七言律诗 押青韵
三四奇峰傍短亭,一岩春色冠图经。
四时吞吐西江水,万古森罗北斗星。
日月馀辉通涧窦,烟霞微径上青冥。
岭南惟此兴王地,好与邦人作画屏(自注:予□岁事自龙江舍舟入端,道由七星岩,乃□诗于石。大观己丑□□月初六日江陵□□□。)
按:清阮元嘉庆《广东通志》卷二一三
七略 其二十二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一
蜎子名渊,楚人(《文选·七发》注)
古意八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押真韵
丹穴九苞凤,荆州一角麟。
圣明久不作,举世谁见珍。
纷纷贺厦雀,乃复为嘉宾。
嘉宾蓄尔辈,麟凤何由驯。
壬辰1832春来澎办赈务临行赋此为蒋怿庵刺史志别 其二 清 · 沈长棻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此诗收于蒋镛《澎湖续编》〈艺文〉,又载林豪《澎湖厅志》〈艺文〉、陈汉光《台湾诗录》。 创作地点:澎
荆州闻望久名驰(作者注:「公曾宰连江,口碑载道。」),海外循声更可师。
一路欢呼慈父母,十年抚字当孙儿。
叨陪笑语春风里,许把芳樽夜月时。
他日追随期莫定,者番归棹倍牵思(施懿琳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