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楚鼎铭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武王之鼎(《续汉。郡国志》二「汝南鲷阳侯国」注引《皇览》曰:「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于土中得铜鼎而铭。」)
送刘子柬赴省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快锁荆州从事厅,荐书飞入九重城
试观文阵英雄气,定胜弓弦霹雳声。
霜踏板桥天欲晓,酒醒渔浦雁初鸣。
春风汉殿胪传近,换取青袍出帝京。
郧溪集序淳熙十三年七月 南宋 · 秦煜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四、《郧溪集》卷首、《皕宋楼藏书志》卷七四
本朝郑獬为人俊迈不群,举进士第,授将作监丞通判陈州
召试直集贤院修起居注,遂以右司知制诰
京师大雨水,诏求直言,上疏曰:「臣窃观陛下发德音,下明诏,以求忠言。
然臣愚未知陛下将欲实用之邪,抑欲因灾异举应故事以文之邪?
苟欲文之,则固无可议;
必欲实用之,则于此时四方交章累疏,繁丛委至,而陛下以一日万几之馀,未能周览,亦不过如平时章疏关机密者则留中不出,系政体者则下中书,属兵机者则下枢密院
两府覆奏,又以下群有司及郡邑,卒无所施行而后止。
如是则有求谏之名,而无求谏之实,所为应故事者等耳。
以臣所见,请宜选官置属,令专掌群臣所上章疏,日许两府及近臣番休更直便殿,坐与之从容条讲。
其可者则熟究而行之,不可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后决之,使群言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
出知荆南府
神宗即位,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王安石参知政事,不悦宰相富弼在告,遂除翰林侍读学士、知杭州府,徙青州,以疾提举鸿庆宫卒。
右内相郑公毅夫《郧溪集》五十卷,公之才行出处具见志铭。
假守安陆,得公集读之,其气节高迈,议论精确,可考不诬。
于论绥州,见其计深虑远;
于论毁誉,见其居宠思危。
若夫辨杨绘,救祖无择,则特立不诡随,盖晓然矣。
孔文举盛孝章:「要是天下有名人」。
如公之声名,赫然于世,固不在孝章下,而临事实用,复表表如是者,使天假之年,究其施设,当如何哉!
安陆,公乡里,而公之文集不传,为郡者得无恧乎?
乃啬公帑之用,刊而寘诸校官,将俾此邦人士知乡之先达所立如此,因以劝慕兴起,其于风教抑有补云。
淳熙丙午秋七月郡守建康秦煜书。
送頔子还庐陵(并引)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东归未办武陵舟,送汝翻成一段愁。
雪点敝裘骑瘦马,春寒几日到荆州
湖山天阔洞庭野,吴楚月明黄鹤楼
莫苦回瞻白云岭,是行聊学(傅校作合)子长游。
李中丞维卿兄之楚集二首 其一 明 · 唐伯元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中丞问俗画熊频,况复荆州赏更新。
多少材官守泾渭(时有西警之意。),早闻黄阁画麒麟
岸容待腊将舒,江县含已放春。
此别应须各努力,正思戎马泪盈巾。
南宋 · 黄人杰
 押尤韵
乱山围楚塞,平野落荆州楚塞楼
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三《荆湖北路·峡州
次韵常德府倅见寄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武陵节钺湘西通守仍兼把一麾。
玉帐静谈千里月,铜符遥镇五溪夷。
漂流欲识荆州面,饥渴正如桑下儿。
仰止门墙诉羁旅,穷愁那复有佳词。
攻守论绍兴十年 宋 · 黄成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
爰自维扬失守,翠华南渡,南北之形,于是乎判。
吾之不能北讨,犹贼不能南来,其势然也。
方今天下有自守之形,无出攻之形。
况夷狄兼燕、两河、齐、秦之地,而用之奇谋秘计,出鬼入神,邈不可测。
刘豫禅中国之势,拥天子之权,制政者凡十年矣。
彼一旦废逐之,不降阶序。
运十年之齐,而合之燕云;
驱万乘之主,不翅孤豚。
然陕右河南诸叛视豫之废,非不知祸次及其身,然莫敢谁何者,其用国有谋,盖可见也。
君侯自视吾之用国,与夷狄之用国孰愈?
其贤者在位,其能者在职,其上下之情通,其号令一,其赏罚信,其政事修举。
凡是数者,吾有弗逮也,而兵力形势又居其下。
重以沿边四军,一进一退,首前尾却。
挟此三不韪,吾特进讨焉尔,是乌能与夷狄角哉?
故曰,厥今天下有自守之形,无出攻之形。
君侯所以用荆襄者,亦出攻乎,亦为自守计乎?
某愚不肖,窃料君侯之兵决不可以独进,而自守之策亦未有得。
持十数万之众,进不能以攻,退不能以守,直为此懔懔,何也?
今攻既不可议矣,请言守之策。
荆襄二道,天下之冲也。
其要害之地有三焉:曰武昌,曰襄阳,曰江陵
武昌足以控淮西,然不若襄阳兼淮汉汝颍而制之也。
襄阳足以控淮汉汝颍,然不若江陵兼汉沔吴蜀而制之也。
故其地形最强者惟江陵,其次惟襄阳,又其次惟武昌,大抵上流为重。
方今君侯大屯在武昌,而分戍襄阳
江陵襄阳之蔽也,曾不置兵焉。
武昌、戍襄阳者是也,而空江陵者非也。
是何也?
夷狄不南下即已,就使南下,其名若寇吴者、寇蜀者,而精兵劲骑萃于汉上,数道并进,使吾莫知适救。
多以马载粮,粮尽而马继之,必将屠我襄阳
武昌敕兵日夜倍道,凡五六日乃至襄阳城下,胜负之势未可知也。
不幸而少却,则襄阳亡矣。
襄阳亡,敌固无急乎武昌,背荆门,趋江陵,如蹈无人之境,而江陵亡矣。
并夷门,取利、归,兼巴陵,置重兵于襄阳、于江陵,而江淮汉上流之地尽入贼矣。
江淮汉上流之地尽入贼,而吴蜀可忧矣。
今尚庶几其不至是者,恃襄阳之有兵也。
襄阳之兵之可以必守者,恃武昌之有兵也。
兵志曰:「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襄阳隐然为吾蜀之蔽,其去武昌盖七百里,是大援乃在七百里外,非所以示敌之不可攻也。
君侯留一二亲信守武昌,而亲以兵开府江陵,为襄阳重者,策之上也。
若犹未也,宜分万人,五千屯江陵,五千屯荆门
荆门襄阳后拒,江陵荆门后拒。
襄阳有急,荆门之兵出于襄阳江陵之兵出于荆门
贼今日至,而援兵明日接于城下矣,故可使夫敌人不得轻出以犯我。
重荆门江陵之屯,所以重襄阳也;
重襄阳,则江陵安;
江陵安则吴蜀举安武昌无忧也。
惟是三镇更相掎角,君侯诚分屯焉,居无事,三镇鼎足而峙,武昌且可无汉沔之忧,得以控蕲黄,援合肥
自古取吴取蜀多由江陵,主上捐全楚之地畀付君侯,固为其能保庇之,以重我吴蜀也。
今攻守之策两废不讲,贼并襄阳,入江陵,是直坐吾腹中尔,四肢当何所用力哉?
天下有投机之会,有持久之计。
某前所谓汉唐之创业与其中兴,其成功之日,甚者不出二年,此投机之会也。
今中兴以来十有四年矣,中原尺寸之土未闻有入职方者,而贼势视靖康炽甚,则彼此务为持久之也。
襄阳特立于外,而武昌乃七百里外,疲于奔命,此岂左右吴蜀持久至计邪?
诚使襄阳后拒有荆门荆门后拒有江陵,贼虽旦暮至,吾不七百里疲于奔命,故可以持久。
刘英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累世以赀雄里闾,惟公挟策似寒儒。
欲将那律九经库,定胜江陵木奴
玉树诸郎新命贵,锦囊丹诰宠光殊。
当时籍甚吴丞相,恩泽今(原作令,据四库本改)归两凤雏。
考古七说 宋 · 黄成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四
圣贤之学在于立己,道胜而力有所济也。
故贵与贱等,而不以贵易贱,视冠冕犹裘褐者,然后可以行乎富贵也。
夫有一芥之望,则见鸿毛如泰山
见鸿毛如泰山,则九鼎万钟从以物重。
是以君可而可,君否而否,国危而身随之矣。
秦汉而下,其皆不立己者乎,何其以身市货之多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而无邪,圣贤克难也。
舜思于尧,周公思于三王,皆自存诚以致其思也,故无邪焉。
今人莫不致其思,多以思为贼者,盖知以思,而不存其诚也。
夫无思为土木,致其思则易泮涣,君子益以思为难也。
思而诚,诚而明,乃天矣,君子岂不思而得之哉?
古之圣贤,太上经国,而功业次之。
汉祖吴王濞也,盖五十年之见矣。
武帝以代邸狱有天子气,释而不问,其后宣帝基中兴,盖灼知于再世矣。
晋羊祜之在荆州也,度吴必可平,力劝武帝为混一之举,后卒如策者,此详于料敌也。
武帝因之政治遂弛,五胡乱华者凡二百年,此不能纵敌,以为己忧,暗于谋国也。
后人指以虚无为晋失国之累,非也。
乘以宴安,兼之清谈,遂益其祸尔。
王衍欲斩石勒,区区于识奸,岂知兆祸于平吴,而衅成于孝惠欤!
淮南有谋,惮汲黯而寝之。
武帝,非亲之于耳目也,淮南惮之,无乃挺然不可犯,淮南闻其风而自折衄者欤。
孟子曰:「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武帝奴视卫青,而不冠不见,夫以万乘,犹加严惮,彼诸王畏而下之,宜哉!
伯夷异世而同归矣。
传曰「一正君而天下定」,此之谓也。
汉高祖以一剑取天下,不能徇一戚姬之私,以此知其善克己也,非心小而道大者无以及此。
然而废嫡立庶,大事也,谋及于国,如不私之者矣;
四皓而来重别白之,是谋及于山林也。
自国而山林,其谋之之固为如何,是肯以一人之私而害四海之公者哉!
商之用民,其至矣乎,《盘庚》之三篇是也。
去危即安,习俗之勇者尚矣,盖不有挟以徇其即迁之请,况不便于民而直拂之哉?
及其亡也,民归于周之世而后循,或以为顽,盖非不率也,不忘商而念之深也。
一失而遂携,秦之政尔,何以为汤伐天革民?
孟子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意其深邪!
汉文帝张释之曰「卑之无甚高论」。
夫卑之,乃所以中道也。
自诸子百家兴,六经之用愈尊,犹之水火,民资以生,无敢须臾离,正卑之之说也。
自古理乱无出成曰一篇,舍此不行,而徒与抗高而行,天下益以不治,在君与臣无有以卑之也。
牛僧孺曰:「太平本无象,四夷不交侵,家给人足可矣」。
然藩镇日横,朝廷委靡,积习以为常者,势遂苟简也,乃所以卑之,则流为不及,非中道矣。
邕州安抚吴公谥议 宋 · 洪芹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五、《南宋文录录》卷二一
古之端师名傅,如乡之老及大夫者,以德行教其乡,其教人之大伦五,所以范风俗甚厚。
汉之东学士大夫,间居教授,犹数百人,以故清节危行,熠耀乡里。
师道废久矣,明道景祐安定胡先生以仁义礼乐,教东南之士,士竞以明体适用为学,于时湖学最盛。
纯仁之直,温藻之渊,笃觉之纯明,公辅之简谅,以高第为名臣,讫元祐嘉赖之。
公博极群书而约之经,亲格世事而贯之理。
兄弟自相师友,又取正天下所谓有道者晦庵朱文公南轩张宣公东莱吕成公,极相爱敬。
公监邕州,有嘉政。
南轩以书告晦庵曰:「吴益恭忠义果断,缓急可仗,未见其匹」。
及召还,南轩孔子之刚、曾子之勇、南方之彊三章以别,又劳以书曰:「益恭才气事业,乌可掩抑,对扬忠言,必当上意」。
公尝记尊己堂,恳恳天爵人爵之辨,重哀世之茍得无耻者,晦庵读之,喜曰:「往者张荆州、吕著作皆称邕州之才,今读其记文,又有以见其所存」。
盖公存乎德行,势荣利达,不与存焉。
初,公为太学举录,屏逻卒,重学馆体。
安仁,勤吏事如粗官。
倅邕,摄州事,以清德服夷落。
南轩经略岭右,遇事疑,必咨公,签邮往复,日至再三。
南轩以公治行转闻,得召陛对,条天下大计,忠虑深远,阜陵嘉奖甚,寖乡用矣。
公以亲老谒归,晨昏候起居膝下。
延亲所素相好者,从容觞咏,以为亲娱。
又时与来学者考德艺,商古今,分斋肄业,如湖学教法。
四方之隽从者如云,相与推尊曰竹洲先生
士及门,冠伦魁者,方公恬、汪公义端,其他明经通政术者甚众,大率竹洲先生之教也。
夫教者以仁义为教,学者以仁义为学,未有仁而遗其亲,义而后其君者也。
阜陵以孝治天下,又得乾、淳诸老转相讲授,以教为人臣子者。
当时道谊风节之士,参错朝廷,州县间愚夫妇皆知忠君孝父,过江以来,天地纲常与国脉相延洪,以到于今,夫岂一朝夕故哉!
今天子躬圣德,建皇极,关洛大儒,厥既褒德,乾、淳诸老,以次易名,足以风四方矣。
谨按谥法:敏而好古曰文,刚德克就曰肃。
公博学有刚操,弃美仕养志,以得其亲,又推所学以淑天下士,非博于文、刚而无欲者,能之乎?
请以文肃为公谥。
谨议。
李侍郎嘉定庚辰冬之官成都至城外驿侍郎亦赴镇常得相遇于道惠诗答之1220年 南宋 · 崔与之
 押东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万里桥
柏竹老岁寒,矾澹春风。
邂逅万里桥,相对双鬓蓬。
论心岂无酒,举盏不忍空。
恐渠道旁嗤,咄咄醉颊红。
送以静观颐,答以晦养蒙。
障尘马上去,意气如飞鸿。
荆州旧分虎,武陵世凭熊。
所至相劳苦,父老携儿童。
地偏舞袖长,鸡脊牛鼎丰。
甘棠子孙枝,蒙密成芳丛。
闻之白玉堂,起草谁其工。
要为官择人,颇牧还禁中。
胸藏经济方,医国收全功。
世事俱尘土,惟有汗竹公。
雨足芎茁苗,风暖蒲长茸。
离索抱孤影,目断三峡东。
读唐遗录六绝 其四 成汭 宋 · 王庭圭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劳役三年成巨舰,出师未战失江陵
不知雷满和州载,始悟齐山截海名。
贵池县赵簿启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三、《梅岩文集》卷八
西昌主簿之餐,花满松庭;
秋浦少府之树,瓜香戍。
行矣执弓刀而徼逻,庶乎裨符檄之勿稽。
联事为荣,通名为谨。
惟君世绵石,家住霞城。
神尧子一十八人,时维帝胄;
天台山万八千丈,钟此地灵。
温然白璧之无瑕,直若朱弦而不挠。
高第既同于唐,擢进士科
清官盍比于汉刘,望天禄阁
尚烦麟族,以重鸾栖。
簿领有是人,其愿为金濑徘徊之地;
贵池壮哉县,恐难留玉林潇洒之贤。
高士且不屑之,大贤岂久郁者。
證以我朝典故,张商英通州而擢寺丞
参之前代姓家,赵宗儒陆浑而登宰相
况为龙种,式傒凤泥。
次焱趑趄嗫嚅而拙有馀,牢漉仃儜而贫愈甚。
熊丸教切,粗识一丁;
乌哺恩深,妄谋三釜。
我固倖牛溲马勃之见取,人或笑獐头鼠目而求封。
母线儿衣,得与圜桥之冠带;
君恩御墨,遂抛利市之襕衫。
乃以东鲁之儒,而作南昌之尉。
将营甘旨,岂较酸寒。
切庇管辖之司,庶安巡捕之职。
习凿齿,悔三十年之徒劳,荆州,虽万户侯而不愿。
同僚幸甚,临楮跃然。
谨奉启事,专人捧诣。
楚宫 明末清初 · 王鸣雷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题诗西过襄王墓,记得巴山寺里钟。
梦阻细腰思窈窕,水生多叶怨芙蓉。
虚无环佩行阴洞,髣髴精灵下碧峰。
重到荆州王粲,乱山侵草马头东。
饭牛歌刘向别录所载) 春秋卫国 · 宁戚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阑。
粗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
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尔适楚国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遇合部
顾命 春秋楚国 · 沈诸梁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礼记。缁衣》引叶公之顾命云云,注:「叶公县公叶公子高也。临死遗书曰《顾命》」。案此文见《逸周书。祭公篇》。叶乃祭字之误,郑望文为解,非其实也。今姑从郑录之。)
张持操携徐献之侍郎书见访兼出示著述中兴论诸杂文为赋诗一篇以文轴还之他日亦录寄献之 宋 · 王庭圭
君不能徒步上书献天子,又不能移书帝城结王公。
欲将笔力(原作刀,据四库本改。王本作刀笔)扛九鼎,纸上有说能平戎。
宣和治极久忘战,羯奴骑马嘶淮甸
是时犹屯百万师,无人北向放一箭。
大臣搏手知何为,草间公卿儿女啼。
至今谋国无上策,读君断藁令人悲。
君家人物照青汗,曲江犹识胡雏乱。
他年论事要回天,应向荆州寻好汉。
为秦破从连横献书楚王 战国魏国 · 张仪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如丘山。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
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
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
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
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
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史记》作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史记》作大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馀里。
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拒扡关。
扡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
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
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
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
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
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
臣闻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圭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史记》作危)于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秦下兵攻卫阳晋,必开扃天下之匈。
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共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战国策》十四,又《史记。张仪传》,少未廿一字。)
登徒子好色赋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娴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
玉曰:「体貌娴丽,所受于天也;
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
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
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
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阳城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登徒子则不然。
其妻蓬头挛耳,齞唇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
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
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
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
谓不如彼矣。
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
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
王曰:「试为寡人说之」。
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五都
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
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
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臣观其美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
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
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
因迁延而辞避
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
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
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