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叶模南宋
简介
乾道四年(1168)兴国军知军
乾道八年(1172)两浙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乾道八年(1172)江南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乾道九年(1173)常州知州
淳熙三年(1176)大理卿
淳熙四年(1177)司农卿
朱晞颜南宋 1133 — 12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3—1200 【介绍】: 徽州休宁人字子渊
孝宗隆兴二年进士
历知永平广济二县,皆有政绩。
升知兴国军,入对论三事,皆切直。
除知靖州,奏言襄、汉通和蜀,宜移武昌大军戍襄阳,留水军从控鄂、沔。
后知吉州,擢广西运判,上便宜事数千言,革客钞科抑之患。
西京转运判官,擢广西安抚使,官至工部侍郎知临安府
全宋诗
朱晞颜(一一三五~一二○○)字子渊休宁(今属安徽)人。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当阳
历知永平广济县通判阆州,知兴国军吉州广南西路京西路转运判官
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知静江府
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
四年,迁权工部侍郎,俄兼实录院同修撰
五年,兼知临安府
六年卒,年六十六。
著作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岩吟藁》一卷。
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二宋谈钥朱公行状》。
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五七七三
朱晞颜(一一三三——一二○○)字子渊,或作名希颜字子渊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
隆兴元年进士第,授当阳
历知永平广济县,升知兴国军
入对,论事称旨,除知靖州,改知吉州,擢广西安抚使
后召为太府少卿总领江东军马钱粮权工部侍郎,兼知临安府
庆元六年卒,年六十八。
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二《朱公行状》。
施结北宋
简介
崇宁三年(1104)饶州知州
崇宁四年(1105)婺州知州
大观元年(1107)兴国军知军
大观四年(1110)吉州知州
张次夔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浦城人字和仲
张大年子。
以荫补官。
西安通判兴国军,以明于政事称。
奉祠里居。
查源洞倡变乱,走报郡守,奉檄纠集民兵平定之。
张汉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舒州桐城人
历官兴国军管库,与太守论事不合,即和陶潜《归去来辞》而归隐,凡三十年。
宰相赵汝愚特荐之,终不起。
吴择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兴国永兴人字智夫
吴中复从孙。
以父任为雍丘主簿
太康县
熙河路转运判官副使,从招讨使王厚攻青唐,克兰廓城栅十三。
京畿都转运使,拜户部侍郎知开封府
有卖珠人居民货久不返,匿宦官杨戬家,择仁捕窜之,中以事,出知熙州
历领江淮发运、知渭州奉祠
卒年六十六。
全宋文·卷二八六七
吴择仁字智夫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中复从孙。
以父任为开封雍丘主簿建中靖国初太康县
崇宁中擢直秘阁熙河路转运副使,从王厚领兵克、廓城栅十三,加直龙图阁,进集贤殿修撰,为京畿都转运使
大观中户部侍郎知开封府
出知熙州,徙永兴军,坐改茶法夺职。
起复徽猷阁待制江淮发运,还直学士、知渭州
以病提举崇福宫,起知青州,不克拜,卒,年六十六。
见《宋史》卷三二二本传。
王质南宋 1135 — 11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5—1189 【介绍】: 郓州人,后徙兴国字景文号雪山
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
太学正
孝宗时,屡易宰相上疏极论,忌者言其年少好异论,被罢职。
后为枢密院编修官
虞允文当国,荐可为右正言,时中贵用事,惮,阴沮之,遂奉祠以终。
博通经史,善为文。
有《雪山》、《绍陶录》、《诗总闻》等。
全宋诗
王质(一一三五~一一八九)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
年二十三游太学,与九江王阮齐名。
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召试馆职,为言者论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一)。
先后入汪澈荆襄张浚江淮幕。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入为太学正,旋以建言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一六)。
虞允文宣抚川陕,辟质偕行。
入为敕令所删定官,迁枢密院编修官,时虞允文当国,荐可右正言,复为曾觌所沮(《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出通判荆南府,改吉州,皆不行,奉祠山居。
淳熙十六年卒,年五十五。
有《雪山》、《绍陶录》、《诗总闻》等传世。
事见《雪山》卷首王阮序、卷五《退文序》、卷八《与赵丞相书》,《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王质诗,《雪山》四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孔氏微波榭抄本(简称孔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嘉庆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藏北京图书馆);《绍陶录》二卷,亦以四库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翁栻校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清乾隆孔氏微波榭抄本(简称孔本)。
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七卷。
全宋文·卷五八○五
王质(?
——一一八八),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治今山东郓城)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
博通经史,善属文,游太学,有时名。
绍兴三十年进士第
御史中丞汪澈宣谕荆襄枢密使张浚都督江淮,皆辟为属官。
入为太学正,上疏论政事,忌者谓其好异论,罢职去。
虞允文宣抚川陕,偕行。
再入朝为敕令所删定官,迁枢密院编修官
奉祠家居,淳熙十五年卒。
著有《诗总闻》二十卷(存)、文集四十卷、《夷坚别志》二十四卷、《正法世谱》、《绍陶录》二卷(存)、《林泉结契》五卷(存)等。
宋史》卷三九五有传,又见《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四四、五四,《宋史》卷二○二、二○八。
释守真唐末宋初 894 — 971年8月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
永兴万年人
其先以黄巢之乱。
西徙于蜀。
而占籍焉。
至真则蜀产也。
始冠。
偶游圣寿寺
见脩进律师
而慕其行。
遂依之薙落。
习起信论于朗公。
法界观于光公。
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
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
四十年间。
演畅无怠。
因蒙赐号昭信
一日谓弟子遇缘曰。
出息不保入息。
此虽俗谚。
而切于理。
吾与汝其可不务乎。
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
以其成于开宝之初
遂额之开宝。
四年八月五日
集众称佛号以逝。
寿七十八。
腊五十三。
阇维获舍利圆莹。
葬之开宝塔云。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明达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
为诵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始直声而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人乐闻者。
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徐行简南宋
简介
淳熙五年(1178)兴国军知军
淳熙六年(1179)12月2日放罢。
张祖顺南宋
简介
淳熙五年(1178)兴国军知军10月1日筠州
谢枋得宋末元初 1226 — 12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6—1289 【介绍】: 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
理宗宝祐四年进士
抚州司户参军
次年建康考官,出题暗讥时事,忤贾似道,谪居兴国军
恭帝德祐初,以江东提刑信州
兵陷信州,乃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
宋亡,居闽中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程文海荐,辞不起。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之北上,遂不食而死。
门人私谥文节
有《文章轨范》、《叠山》。
全宋诗
谢枋得(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人。
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对策极攻宰相董槐宦官董宋臣,抑为二甲,即弃去。
五年,试教官,除教授建宁府,未上,江东西宣抚司吴潜辟为干办
景定五年(一二六四)江东漕试试官,发策十问擿贾似道误国,谪兴国军安置,贬所知州知县皆及门执弟子礼。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放归。
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
二年信州陷,遂变姓名入,隐于卜。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参政魏天祐强之而北,至燕不食死,年六十四。
门人诔之为文节先生
有《叠山》,其中诗三卷。
事见本集末附《叠山先生行实》、《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二五有传。
 谢枋得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五年刻《叠山》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六年谢氏蕴德堂刻《谢叠山公文集》(简称嘉庆本)。
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卷。
词学图录
谢枋得(1226-1289) 字君直号叠山
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
有《叠山》,存词一首。
全宋文·卷八二一三
谢枋得(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弋阳)人。
宝祐四年进士试,对策极论丞相董槐内侍董宋臣,中乙科。
抚州司户参军,弃官去。
明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授建宁府教授
吴潜宣抚江东、西,辟宣抚司干办公事
兵攻信州,率众坚守。
五年,为建康考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目,指斥其非,坐谤讪,追两官,谪居兴国军
德祐初,兵南下,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
信州不守,变姓名卖卜建阳市中。
宋亡,遂隐居闽中
元朝廷徵求江南人材,以枋得为荐首,屡辞不起。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京师,问故宋太后攒宫及皇帝所在,再拜恸哭。
染疾病,故人延医及馈药米,拒不受,不食而死。
门人私谥文节先生
李源道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叠山》卷一六)、《宋史》卷四二五本传。
谢涛北宋 961 — 10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34 【介绍】: 杭州富阳人字济之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梓州榷盐判官
以计抵御李顺,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
改知兴国军,以治行召对,命试学士院
曹州,时契丹入寇,曹地多盗,属县赋税多输睢阳助兵食,百姓苦于转送,悉留不遣。
真宗天禧五年,以户部郎中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
进直昭文馆,累官至太子宾客
全宋诗
谢涛(九六一~一○三四)字济之,其先阳夏人,徙家富阳(今属浙江)
绛父。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为梓州榷盐院判官
真宗时历知、越诸州。
仁宗天圣中太常少卿权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改秘书监
明道元年(一○三二)太子宾客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四。
一说年七十五(《范文正》卷一一《谢公神道碑铭》)。
事见《河南》卷一二《谢公行状》、《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二
谢涛(九六一——一○三四)字济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
淳化三年进士第,为梓州榷盐判官,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通判寿州筠州,知兴国军曹州泰州歙州
冯拯荐,召试,以兵部员外郎直史馆
判三司理欠司
天禧五年户部郎中侍御史知杂事
进直昭文馆,知越州,还判太常寺登闻检院
明道元年太子宾客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四。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二《谢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何亮北宋
全宋文·卷一九四
何亮果州南充(今四川南充)人。
端拱二年进士
太宗末为光禄寺丞
真宗咸平初秘书丞通判永兴军,还,上《安边书》。
四年,以制举入等,授太常博士
景德初晋州
直史馆,为江南转运副使
四年左司谏,为广南西路转运使
著有《本书》三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四四、四九、五七、六七,《东都事略》卷三六《刘昌言传》,《宋史》卷二○五《艺文志》四,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一。
张秉北宋 961 — 10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16 【介绍】: 歙州新安人字孟节
张谔子。
太宗太平兴国进士
监察御史右司谏,深为宰相赵普所器重。
真宗朝知、襄、凤翔、河南永兴军等州府,累官枢密直学士
屡历要职,而不重仪检,好为谐戏,人不重之。
全宋诗
张秉(九五二~一○一六)字孟节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
以荐得知郑州,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
后擢知制诰
真宗即位,除左谏议大夫,历知、襄、河南河阳、澶、滑、永兴军等州府,后转礼部侍郎,加枢密直学士,再知并州,徒相州
大中祥符九年卒,年六十五。
宋史》卷三○一、《新安文献志》卷九四有传。
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八八
张秉(九六一——一○一六)字孟节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谔子。
进士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知郑州
后历仕盐铁判官度支员外郎知制诰判吏部铨知审官院。
真宗嗣位,进秩兵部郎中判昭文馆,知河南、滑等州府。
召归,复悉吏部铨,拜工部侍郎同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纠察在京刑狱
出知永兴军府,加枢密直学士,复知相州
大中祥符九年卒,年五十六。
宋史》卷三○一有传,又见《新安文献志》卷九四上。
陈尧佐北宋 963 — 10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
尧叟弟。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作《海喻》,人奇其志。
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
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
景祐四年同平章事
致仕,卒谥文惠
少好学,曾从种放终南山
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
工诗。
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
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通判潮州
真宗时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路转运使
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史馆修撰
天圣二年(一○二四)河南府
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
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
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
景祐四年(一○三七)同平章事
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
康定元年(一○四○)太子太师致仕。
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
谥文惠
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
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
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
天禧中,知滑州
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
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
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次年罢,判郑州
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
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
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胡则北宋 963 — 10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39 【介绍】: 婺州永康人字子正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许田,以干练闻。
用兵,转运使命则部送刍粮,入奏称旨。
真宗时累官至三司度支副使
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以右谏议大夫杭州
历典七州,更六路使者节,践更中外凡四十七年,所至有声绩。
兵部侍郎致仕。
卒谥忠佑,改正惠。
全宋诗
胡则(九六三~一○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为许田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京西转运使
乾兴初信州
仁宗天圣中历知福州杭州永兴军,累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明道二年(一○三三)杭州
景祐元年(一○三四)兵部侍郎致仕。
宝元二年卒,年七十七。
徽宗宣和间封佑顺侯理宗淳祐间正惠公宝祐初忠佑(《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九《胡侍郎碑阴记》)。
事见《范文正公集》卷一二《胡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胡则诗,旧有清嘉庆二十年胡敬辑《宋胡正惠公遗文事迹合录》(又题作《胡正惠公集》,清钞本,藏南京图书馆)。
今参据诸书,得诗七首,重为辑编。
别有诗二首入存目。
全宋文·卷一九六
胡则(九六三——一○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
端拱二年进士起家,补许田县
后知睦州温州,改江淮制置发运使
真宗幸亳还,擢三司度支副使
出为京西广西转运使,累迁太常少卿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杭州永兴军,以给事中权三司使,通京东西陕西盐法,人便之。
以在河北时假官舟贩盐,后按验出知陈州
逾月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于天下」,徙杭州
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宝元二年六月卒,年七十七,谥忠佑改谥正惠
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范文正公集》卷一二),《宋史》卷二九九本传。
其后裔辑其诗文为《胡正惠公集》一卷。
黄茂材南宋
全宋文·卷四九五八
黄茂材字少誉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
淳熙初荆门军,移知兴国军
五年,坐过数收纳苗米,降两官。
八年,知房州,又坐前知兴国军专事苛刻罢。
著有《老子解》。
见《淳熙三山》卷二八,《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二○、七二之三二,《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卷首叙录
王曙北宋 963 — 10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34 【介绍】: 河南人字晦叔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累官知益州,为政峻严。
仁宗天圣七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以疾请罢,出知陕州,徙河南府,复召为枢密使
景祐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性喜佛,深自抑损,方严简重。
卒谥文康
有文集及《周书音训》、《唐书备问》等。
全宋诗
王曙(九六三~一○三四)字晦叔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为巩县主簿,调定国军节度推官
真宗咸平中又举贤良方正(《隆平集》卷一○),授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
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枢密直学士益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
入为给事中太子宾客
天禧四年(一○二○)因岳父寇准罢相,出知汝州
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郢州团练副使
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工部侍郎、知永兴军
七年,入为御史中丞理检使参知政事
明道元年(一○三二)陕州
二年,知河南府,召为枢密使
景祐元年同平章事,卒,年七十二。
谥文康
有文集四十卷,已佚。
事见《河南》卷一二《王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六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九七
王曙(九六三——一○三四)字晦叔,祖籍河汾,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
淳化三年进士及第,任巩县主簿
咸平中,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定海县
代还,为群牧判官太常丞判三司凭由理欠司
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徙淮南转运、勾当三班院权知开封府
后历知、汝、襄、潞、陕州河南府
明道二年枢密使明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文康
著有《群牧故事》六卷、文集四十卷、《周书音训》十二卷、《唐书备问》三卷、《戴斗奉使录》二卷,集《两汉诏议》四十卷。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二《王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六有传。
姜遵北宋 963 — 10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30 【介绍】: 淄州长山人字从式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累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
利州路饥,为体量安抚。
迁知邢州
仁宗即位,徙滑州,为京东转运使,徙京西
天圣六年枢密副使,迁给事中
长于吏事,为治尚严猛,所诛残者甚众。
全宋诗
姜遵(九六三~一○三○)字从式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
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为蓬莱
大中祥符中累迁监察御史
仁宗即位,知滑州,充京东路转运使,换京西路
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
六年,为枢密副使
七年,迁给事中
八年卒,年六十八。
事见《宋元宪集》卷三三《姜公行状》,《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全宋文·卷一九五
姜遵(九六三——一○三○)字从式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人。
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蓬莱历官登州司理参军、知庐陵县,迁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判三司户部句院,出知邢州
仁宗立,充京东京西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永兴军
天圣六年,以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迁给事中
八年卒,年六十八。
宋祁景文拾遗》卷二一《姜副枢行状》,又《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李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邛州临邛人字幼安
李亮弟。
年冠,与兄游上庠,以上书论时政,忤权臣得罪,筑室湖上读书,一时缙绅争与交游。
后以荫出官,历神泉、温江二县主簿,致仕归。
年八十余,犹杜门读书,手不释卷。
全宋文·卷一九五
李防字智周大名内黄(今河南内黄)人。
进士,为莫州军事推官,随曹彬契丹,授忠武军节度推官
相二州逃户田,增租赋十馀万。
通判潞州,擢开封府推官,出为峡路转运副使
梓州路转运使,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初江南转运使,后擢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进给事中,复知延州,更耀、潞二州,卒。
宋史》卷三○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