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董烈南宋
全宋诗
董烈字子勋上元(今江苏南京)人。
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进士
曾知池州
事见清嘉庆江宁府志》卷二九、《金陵诗徵》卷八。
张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池州贵池人
笃于孝友。
历官数邑,治剧有声。
官终知凤州
释法应南宋
全宋文·卷五八二七
法应号宝鉴
淳熙二年池州报恩光孝禅寺
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四十卷(存)。
程全南宋 ? — 11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歙州休宁人字禹昌
徽宗宣和末方腊军攻陷歙州县令弃印去,集乡兵遮道留之。
方腊去,授承节郎
钦宗靖康间,力助宗泽破金兵于卫州,以功迁开州团练使
金兵犯池州率敢死士出战,以寡不敌众死。
马廷鸾宋末元初 1222 — 12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2—1289 【介绍】: 饶州乐平人字翔仲号碧梧
理宗淳祐七年进士
太学录
召试馆职,试策言强君德、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等,忤董宋臣丁大全,名重一时。
景定中起居舍人,极言董宋臣不可再用。
度宗咸淳元年签书枢密院事同提举编修《武经要略》。
同知枢密院事
五年,进参知政事,拜右丞相枢密使
贾似道视为异己而罢政。
晚年自号玩芳病叟
有《碧梧玩芳集》等。
全宋诗
马廷鸾(一二二二~一二八九)(生年据本集卷一八《老学道院记》“著雍困敦(戊子,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之岁,余年六十有七”推算),字翔仲,晚年号玩芳病叟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
端临父。
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进士,调池州教授
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召为校书郎
景定四年(一二六三)中书舍人
五年,迁礼部侍郎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签书枢密院事
五年,拜右丞相枢密使
八年,因与贾似道不合,九疏乞罢。
九年,为浙东安抚使、知绍兴府
十年,辞免,奉祠(《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
至元二十六年卒。
著有《玩芳集》、《木心集》(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一○),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成《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今人续辑《碧梧玩芳诗馀》一卷。
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马廷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以及《永乐大典》、《诗渊》所收诗。
另辑得集外诗编为第四卷。
全宋文·卷八一七七
马廷鸾(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翔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淳祐七年进士,礼部试第一。
池州教授
太学录史馆校勘、翰林权直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进端明殿学士枢密使
咸淳八年左相贾似道不合,九疏乞罢政。
晚年家居,建碧梧精舍自号玩芳病叟,著述自娱。
,屡召不起,至元二十六年卒,年六十八。
廷鸾工文辞,理宗末年久居两制,朝廷诏诰多出其手。
著有《碧梧玩芳集》(残存)、《六经集传》、《语孟会编》、《楚辞补记》、《洙泗裔编》、《读庄笔记》、《张氏祝氏皇极观物外篇》、《读史旬编》等。
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陈良佑南宋
简介
乾道二年(1166)左司谏
乾道五年(1169)给事中
乾道七年(1171)吏部尚书
淳熙三年(1176)衢州知州
淳熙六年(1179)徽州知州
淳熙七年(1180)6月以忧去。
淳熙十年(1183)池州知州安抚使
淳熙十二年(1185)建宁府知府
汪伯彦宋 1069 — 11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9—1141 【介绍】: 徽州祁门人字廷俊号新安居士
徽宗崇宁二年进士
虞都郎官。
钦宗靖康初,献边防十策,擢直龙图阁相州
高宗即位知枢密院事,拜相。
专权自恣,力主南迁,不为战守计。
扬州失守后被劾,落职居永州
绍兴初,起知池州广州
后献所著《中兴日历》,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
卒谥忠定
另有《春秋大义》、《集三传本末》。
全宋诗
汪伯彦(一○六九~一一四一)字廷俊号新安居士祁门(今属安徽)人。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进士(《新安》卷八)。
靖康改元,知相州
高宗即位,擢知枢密院事
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右仆射中书侍郎
三年,出知洪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三六),改提举崇福宫,落职居永州
绍兴初起知池州江东安抚大使,移知广州
九年(一一三九),知宣州
十一年,卒,年七十三(《新安》卷七)。
宋史》卷四七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六九
汪伯彦(一○六九——一一四一)字廷俊号新安居士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人。
崇宁二年进士第
靖康元年献河北边防十策,以直龙图阁相州
受知康王,引为大元帅府副将,奏为集英殿修撰
高宗即位,擢知枢密院事,未几拜右仆射
在相位专权自恣,力主南迁,不为战守之计。
史谏官劾奏之,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洪州,寻落职居永州
绍兴初,复职知池州,为江东安抚大使
言者论列不已,乃夺前职。
后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知宣州军州事,封新安郡开国公
绍兴十一年卒,年七十三,赠少师谥忠定
著有《春秋大义》十卷、《建炎中兴日历》五卷、《汪伯彦后集》二十五卷等。
见《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传三》、卷二○八《艺文志七》,《新安》卷七等。
袁植南宋 ? — 11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府无锡人字材老
袁默弟。
徽宗崇宁二年进士
宣和六年复中词学兼茂科。
累官监察御史,陈边防十三事,以诛佞臣为先,不纳,遂引疾致仕。
高宗建炎初召为左司谏,直言忤宰臣,黜守岳州
会金兵大入,叛臣李允文鄂州剽掠荆湖条奏其状,不久遇害。
全宋诗
袁植(?
~一一三○),字材老无锡(今属江苏)人。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进士
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又举词学兼茂科。
监察御史,金人入侵,建言边防以诛佞臣为先,不纳,引疾归。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复为监察御史左司谏(《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八)。
四年,以言事出知岳州十一月宣抚置司参议官李允文叛,遇害。
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赠直龙图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三七、三九、四七)。
事见《咸淳毗陵志》卷一一、一七。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三一一九
袁植(?
——一一三○),字材老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崇宁二年进士
复中宣和六年词学兼茂科。
建炎三年监察御史,擢右司谏。
金人入寇,陈边防十三事,不纳。
乞斩黄潜善汪伯彦,被斥,出知池州,徙岳州
四年十一月,于鄂州李允文所杀。
绍兴初直龙图阁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三九,《咸淳毗陵志》卷一七,《无锡志》卷三上。
周焘北宋
全宋诗
周焘字通老改字次元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敦颐次子。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山谷外集》卷九《奉送周元翁吉州司法厅赴礼部试》史容注)。
初授贵池(《沅湘耆旧集》卷一九)。
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为成都转运副使(《宋会要辑稿》乐四之一)。
政和元年(一一一一)权发遣庐州
六年,移舒州
七年,知成都府(同上书职官六八之二二、二八、三八)。
重和元年(一一一八),知扬州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六)。
事见《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颐传》。
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周焘字通老改字次元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敦颐次子。
元祐三年进士
绍圣四年宏词科,入次等。
初授贵池大观中成都府路转运副使
政和三年庐州六年舒州七年移知成都重和元年扬州
两浙转运使,终宝文阁待制
见《宋会要辑稿》乐四一之一、职官六八之三二、职官六八之三九、选举一二之四,《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颐传》,《沅湘耆旧集》卷一九,《宋元学案》卷一一,《北宋经抚年表》。
吕颐浩宋 1071 — 11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39 【介绍】: 沧州乐陵人,徙齐州字元直
哲宗绍圣元年进士
徽宗时累官河北都转运使
高宗即位,除知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兵变,与张浚倡议勤王。
右相,进航海避金兵之策,寻罢相。
绍兴元年复任左相,力倾秦,罢右相,遂独秉政,屡请兴师复中原。
然挟私用人,排斥李纲赵鼎等主战派。
曾立江、浙、湖南诸路月椿钱,大为东南患。
卒谥忠穆
有《忠穆》。
全宋诗
吕颐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齐州,遂为齐州(今山东济南)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
成安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
徽宗宣和末燕山之役,以转输功累官河北都转运使
以病辞,提举崇福宫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扬州
三年,金人犯扬州,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建康府
未几,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御营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二二)。
四年,罢充醴泉观使,旋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同上书卷三二、三四)。
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宣抚淮南,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同上书卷四四、四九)。
三年罢,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同上书卷六八)。
五年,为荆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书卷九四)。
六年十二月,改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知临安府(同上书卷一○七)。
八年,因疾充醴泉观使(同上书卷一一八)。
九年卒,年六十九。
秦国公谥忠穆
有《忠穆》十五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
景定建康》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传。
 吕颐浩诗,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他书,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四二
吕颐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齐州(治今山东济南)人。
绍圣元年进士,历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转运副使都转运使
高宗即位,除知扬州
建炎三年,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
苗傅等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御营使,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次年,以与赵鼎不协,罢为醴泉观使
寻除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
李成、张琪之乱。
绍兴元年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
三年,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罢相,提举洞霄宫
五年潭州八年建康
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谥曰忠穆
著有《忠穆》、《吕忠穆公奏议》。
见《宋史》卷三六二本传,《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四、一五。
汤岩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池州贵池人字梦良
分教潭阳,知营道县,以廉称。
官终徽州通判
有《论语义》、《诗海遗珠》。
全宋文·卷六二六○
汤岩起字梦良池州贵池(今安徽贵池)人。
汤允恭侄。
乾道六年进士
淳熙间沅州教授,历知营道县通判徽州奉祠归。
著有《论语义》十卷、诗五十卷、《诗海遗珠》九卷。
见《周文忠公集》卷一七七,《桐江》卷七《诗海遗珠考》,《明一统志》卷一六,嘉靖《池州府志》卷七。
王信南宋 1137 — 11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1194 【介绍】: 处州丽水人字诚之
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
权考功郎官,铨曹以清。
累官中书舍人
尝使金,归言金人必衰,提出防备之策。
后为给事中,论奏不避权贵,为人所妒,提举崇福宫
擢知绍兴府,创启斗门,导积涝入海,化𤠉{犭}湖四周土地为良田,被名为“王公湖”。
官至焕章阁待制、知池州,以通议大夫致仕。
有《是斋集》。
全宋文·卷六○六五
王信(一一三七——一一九四)字诚之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人。
绍兴三十年进士及第,授建康府学教授
进所著《唐太宗论赞》及《负薪论》,特循两资,为太学博士
权考功郎官,指擿吏人奸欺,不避权要。
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权中书舍人,转给事中
礼部尚书使金,归言金人必衰之兆有四,备禦之策有二。
奉祠提举崇福宫
知信州,擢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徙池州
绍熙五年以疾卒,年五十八。
著有《是斋集》行于世。
见《王给事墓志铭》(载《括苍金石志》卷六),《宋史》卷四○○有传。
朱焕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州安吉人字实甫
弱冠有声国子监
初为迪功郎池州教授,后以湖州教授致仕。
为文明敏清丽,尤善于诗。
有《北山稿》。
全宋诗
朱焕文字实甫安吉(今属浙江)人。
马廷鸾婿。
池州湖州教授
有《北山稿》,已佚。
事见《万姓统谱》卷九。
李彦卿北宋 ? — 1132
全宋文·卷三○四○
李彦卿(?
——一一三二),政和初宣德郎大理评事
宣和初宣州
建炎元年朝议大夫、知汉阳军,以守境有功,擢直秘阁
四年自知池州宣州
绍兴元年尚书刑部郎中二年卒。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三四、四九、五一,《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七、食货三二之二二,《宋史》卷二六《高宗纪》三。
余元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兴化军仙游人字景思
孝宗淳熙五年进士
历官同安县,为政号清严。
池州通判
尝从朱熹学,始见日以仁义礼知信五论及自著文集为贽,得敬爱。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
余元一字景思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崇龟兄,朱熹门人。
淳熙五年,以《》学魁南宫,登进士乙科,为全州教授
同安县,号称清严。
官终池州通判
著有《清湘志》三卷。
见《宋元学案》卷六三,《宋史》卷二○四《艺文志》三,《莆阳文献传》卷三○,《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九。
叶楠南宋 1138 — 11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8—1189 【介绍】: 池州贵池人,先世庐州合肥人
字元质
孝宗隆兴元年进士
鄱阳,力请蠲租以救荒涝。
后继苏辙绩溪
淳熙十六年提辖文思院,旋卒。
有《知非集》、《精金训纂蒙童记》。
陈规宋 1072 — 11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41 【介绍】: 密州安丘人字元则
明法科
钦宗靖康末安陆,败祝进、王在所领溃兵。
高宗建炎初,知德安府四年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数与叛军战。
金人归河南地,改知顺昌府
金兵薄城,刘锜巡城督战,屡挫敌锋。
兀朮自将铁浮屠军来援,勉激诸将,军殊死斗。
斩获无算,兀术宵遁。
奏功,迁枢密直学士
移知庐州淮西安抚,既至,以疾卒。
有《攻城方略》、《德安守城录》。
全宋文·卷三○六三
陈规(一○七二——一一四一)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人,中明法科
靖康末,金人入侵,安陆,权德安府事。
建炎元年,知德安府,寻除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
坚守德安七年,屡破群盗李孝义、董平李横等武装,旁郡皆破,唯德安独存。
绍兴三年,徙知池州沿江安抚使
改知庐州,以疾奉祠,复起知德安府
九年,改知顺昌府
十年,金兵薄城,刘锜协力守禦,屡挫敌锋。
兀术自将铁浮屠军来援,勉激诸将,军殊死斗,斩获无算,兀术宵遁,是为顺昌大捷。
诏褒谕之,迁枢密直学士,移知庐州淮西安抚。
既至,疾作,卒,年七十。
著有《攻守方略》、《德安守城录》(今《城守录》一书中又有陈规《朝野佥言后序》一卷及《守城机要》一卷,疑即以上二书)。
宋史》卷三七七有传。
赵彦博南宋
全宋文·卷四八七八
赵彦博字富文,宗室,居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绍兴二十一年进士
乾道三年池州乾道八年七月,由直秘阁直显谟阁,再任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
淳熙中宁国府
仕至权工部侍郎
池州日编有《昭明太子事实》二卷(存)。
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七,《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三六、职官七二之三六,周必大《题赵遁可文卷》(《文忠》卷五一),嘉靖《武康县志》卷八。
牟巘宋末元初 1227 — 13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7—1311 【介绍】: 隆州井研人,徙居吴兴字献甫,一作献之
牟子才子。
以父荫累历浙东提刑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
宋亡,不出,与子应龙自为师友,讨论经学,学者称陵阳先生
有《陵阳集》。
字献之,其先蜀人,徙居湖州
宋端明学士子才之子,擢进士第
官至大理少卿
子应龙,咸淳进士,元初起教授阳州,以上元簿致仕。
当宋亡时,献之已退不任事矣。
一门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
应龙遂以文章大家见推于东南。
是时宋之遗民故老,伊忧抑郁,每托之诗篇以自明其志。
谢皋羽林德阳之流,邈乎其不可攀矣。
其他仇仁近戴帅初辈,犹不免出为儒师,以升斗自给。
献之以先朝耆宿,皭然不缁。
元贞大德之间,年在耄耋,岿然备一时文献,为后生之所矜式。
所著《陵阳集》若干卷,次子帅府都事应复所编,国史编修程端学为之序。
谓其出处有元亮大节,正不当徒以诗律求之也。
全宋诗
牟巘(一二二七~一三一一)字献甫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井研(今属四川)人,徙居湖州(今属浙江)
以父荫入仕,曾为浙东提刑
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
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
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
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
 牟巘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
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字献之陵阳人
全宋文·卷八二二二
牟巘(一二二七——一三一一)字献之一字献甫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后徙吴兴
进士
尝知武冈军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公事。
在朝历大理正、侍右郎中,累官朝奉大夫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
入元不仕,闭户穷经者三十六年,至大四年卒,年八十五。
学有所宗,为文典实详雅,学者称陵阳先生
著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又与其子应龙合撰《六经音考》。
见《宋史翼》卷三四本传及《陵阳集》内诸文,参《四库全书总目》陵阳集条。
赵子俅北宋
全宋文·卷三○三四
赵子俅徽宗时忠翊郎、添差池州监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