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杜镐唐末宋初 938 — 10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8—1013 【介绍】: 常州无锡人字文周
幼好学,博贯经史。
宋初举明经
千乘主簿
太宗朝累官直秘阁
真宗景德初,加都官郎中,预修《册府元龟》。
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进秩礼部侍郎
博闻强记,治史谨严,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
性和易清素,为士论推重。
卒谥文正
全宋文·卷六一
杜镐(九三八——一○一三)字文周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南唐集贤校理
南唐平,授千乘县主簿
太宗朝,自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累迁至虞部郎中直秘阁
景德初,为龙图阁待制,加都官郎中
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大中祥符三年,迁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
以力学博闻见重于世,曾预修《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书,又编有《龙图阁书目》、《十九代史目》等。
宋史》卷二九六有传。
刘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祥符人字士衡
进士
无锡
寇准荐为殿中丞,知泸州
仁宗时,累迁邕州观察使,为鄜延路副总管鄜延环庆路同安抚使。
西夏元昊盛兵攻保安军,往救,素轻敌,督骑兵昼夜倍道先行,遇敌,力战三日,因失援被俘,死于兴州
谥壮武
全宋文·卷一八八
刘平字士衡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进士及第,补无锡
寇准荐,为殿中丞、知泸州
召拜监察御史,除三司盐铁判官河北安抚,改殿中侍御史陕西转运使
仁宗即位,迁侍御史
景祐元年,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知定州,徙环庆路副都总管,进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
宝元元年,以殿前都虞候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
元昊反,与之遇,斗三日,为执,没于兴州
宋史》卷三二五有传。
杜杞北宋 1005 — 10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5—1050 【介绍】: 常州无锡人,徙居开封字伟长
杜镐孙。
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
仁宗庆历中,累迁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平区希范、蒙赶起事。
两浙转运使
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
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
有文集、奏议集。
全宋诗
杜杞(一○○五~一○五○)字伟长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一说无锡(今属江苏)人(明嘉靖建阳县志》卷一三)。
仁宗宝元间通判真州明隆庆仪真县志》卷五)。
庆历六年(一○四六),官两浙转运使七年,徙河北转运使
天章阁待制,充环庆路马都部署经略安抚使,知庆州
皇祐二年卒,年四十六。
有文集十卷,已佚。
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杜杞公志铭》,《宋史》卷三○○有传。
王周北宋
全宋诗
王周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
乾兴元年(一○二二)大理寺丞无锡县
仁宗宝元二年(一○三九)又以虞部员外郎无锡县(《咸淳毗陵志》卷一○)。
庆历中明州(《宝庆四明》卷一)。
又尝知抚州清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五)。
皇祐四年(一○五二)致仕,归荆南(《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八《送光禄王卿致仕归荆南》)。
 王周旧被误为唐人。
其诗今以清康熙四十一年席启寓琴川书屋影刊宋本《唐诗百家全集·王周诗集》为底本,校以清江标影刊宋书棚本《唐人五十家集·王周诗集》及《全唐诗》,另据《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
张奕北宋 1012 — 1066
全宋诗
张奕(一○一二~一○六六)字源明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
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
太平台州军事推官洪州观察推官,为三司推勘公事。
英宗即位,迁秘书丞,进太常博士
治平三年卒,年五十五(《江苏金石志》卷九《张君志铭》)。
事见《苏魏公集》卷五八《张君志铭》。
全宋文·卷一○二七
张奕(一○一二——一○六六)字源明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庆历六年进士乙科,解褐试秘书省校书郎,连调太平、台州军事推官,权洪州观察推官
著作佐郎,为三部推勘公事。
英宗即位,迁秘书丞,进太常博士
治平三年卒,年五十五。
苏颂太常博士张君志铭》(《苏魏公集》卷五八),马仲甫三司推勘公事张君志铭》(《江苏金石志》卷九)。
聂厚载北宋
全宋文·卷三六一
聂厚载天圣中彰信军节度推官、知无锡县事。
皇祐中秀州
至和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
曾巩元丰类稿》卷一八《抚州颜鲁公堂记》,明初《无锡县》卷三下,弘治《重修无锡县志》卷一一,《明一统志》卷三九。
释宗本北宋 1020 — 1100
全宋诗
释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无诘(《咸淳临安》卷七○),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
天衣怀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一世。
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
又十年,剃发受具。
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谒景德义怀禅师
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兴教二寺。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苏州福臻院
未几,召对,命住相国寺慧林院。
哲宗即位,加号圆照禅师
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请归。
晚居苏州灵岩寺
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
禅林僧宝传》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二首。
圆照禅师
讳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
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价重。
丛林归之者如云。
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㸑。
以供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
头陀众良苦。
亦疲劳乎。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十年
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
游方遍参。
初至池州景德。
义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而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他日。
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圣寿院
部使者李公复圭
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曰。
无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众击鼓。
鼓辄堕。
圆转震响。
众惊却。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众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承天兴教。
二刹坚请。
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
又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啧啧曰。
谁不欲作福。
苏人识其意。
听赴之。
学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师三年
今九载矣。
义当见还。
欲夺以归。
杭州使。
县尉持卒徒护之。
乃不敢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苏人闻之谋夺之。
惧力不胜。
欲发而未敢也。
时会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
而得其至要。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
以中贵人梁从政
董其事。
驿召主慧林。
既至。
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
万众拜瞻。
法会殊胜。
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
翌日召对 延和殿
司使习仪而后引。
既对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自若也。
赐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兴禅宗。
宜善开导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
止禅众无出迎。
师奉承 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尝为 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
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
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杨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
送者车骑相属。
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流涕。
真慈善导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
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
岁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
因浚为井。
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
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于棺下。
持以诣
乃为说法。
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
如其祝。
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
二报已解脱矣。
其显化异类。
又如此。
平居恂恂。
未尝以辩博为事。
至其说法。
则虽盛名隆势。
无所少假。
高丽僧统义天
以王子奉国命。
使于我朝。
名。
请以弟子礼。
见问其所得。
以华严经对。
师曰。
华严经三身佛。
报身说耶。
化身说耶。
法身说耶。
义天曰。
法身说。
曰法身遍周沙界。
当时听众。
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
钦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学自名。
问曰。
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既曰无为。
作么生学。
李公不能答。
雪窦道法。
大盛。
老居灵岩
闭门颓然。
而四方从者相望。
于道不释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云。
名满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座。
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什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笔大书五字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坐五十二
赞曰。
富郑公居洛中。
见颙华严。
诵本之语。
作偈寄之曰(或一云。
富郑公弼。
得心要于颙华严。
有偈寄曰)。
因见颙师悟入深。
寅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王显谟汉之。
初见登座。
以目四顾。
乃證本心。
余闻马鸣云。
如来在世。
众生色心殊胜。
圆音一演。
随类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贵人。
闻风而悟。
瞻颜而證。
则常随而亲炙之者。
可知矣。
江西八十馀人。
则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无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颜而證之下。
但云。
则其大愿真慈之力。
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释圆照
讳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
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
岁大旱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
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于棺下。
持以诣
乃为说法。
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慈。
如其祝。
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
二报已解脱矣。
其显化异数如此。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
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坐。
索笔大书五字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若熟睡然。
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寺
阅世八十。
坐五十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字无哲
姓䇾氏无锡人
既受度,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净慈寺。
岁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鳗鱼,浚为井,寺僧千馀赖以汲饮。
张氏有女死,母梦女为蛇。
既觉,得蛇棺下,持诣为说法。
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笼中,当再持诣净慈。
”如其祝,复为说法。
是夕,女复见梦曰:“二报已解脱矣。
”其母因问:“生死轮回是信有之,何以得免?
”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辘轳,无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当得脱耳。
盍问净慈法主乎?
”其显化类如此。
尝奉诏入东京慧林寺,赐号“圆照禅师”。
生平密修净业。
雷峰才法师神游土,见一殿殊丽,问之,旁一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耳。
”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
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
其他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者。
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
”晚居姑苏灵岩寺
元符间,将示寂,沐浴而卧。
弟子环拥请偈,曰:“我向无偈,今复何为?
寻常犹卧,今日何须坐?
”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杜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无锡人,徙居开封
杜镐孙。
以祖荫补官。
累任监司,终少府监
以文雅知名,善吟咏,仁宗皇祐中尝有诗刊石州治。
释净端北宋 1032 — 1103
端师子者。
吴兴人也。
始见弄师子者。
发明心要。
则以䌽帛像其皮。
时时著之。
因以为号。
西余山
姑苏翠峰月禅师
西余去湖州密迩。
每雪朝著䌽衣入城。
小儿争哗逐之。
从人乞钱。
得即以散饥寒者。
钱穆父赴官浙东。
见之约明日饭。
黎明独往。
避雨入道旁人家。
幼妇出迎。
俄其夫至诟逐。
竟为逻卒所收。
穆父吏速客。
见之问故。
曰。
烦寄声钱公。
本来赴斋中。
涂奸情事发。
请自饭。
穆父闻之惊。
且笑顾客曰。
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
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
挽衣问何之。
曰鸡为狸害。
法不可食。
将弃水中。
苦求之。
道路聚观讽。
曰。
当得偈乃可与。
跪作祭文曰。
维灵生有鹰鸦之厄。
死有汤镬之灾。
生时要汝报晓。
死后无人收埋。
奉为转化檀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
阇梨无可布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
言卒携鸡去。
以施饥者。
能诵法华经。
湖人争延之。
必得钱五百乃开秩。
目诵数句。
即持钱地坐去。
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渔父词。
夕必歌之达旦。
有狂僧号回头和尚
以左道鼓动流俗。
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对丹阳吕公肉食。
竟至指曰。
正当与么时。
如何是佛。
回头不能遽对。
捶其头。
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号不托。
秀州城外地。
有佛像。
建塔其上。
倾城信敬。
见揕住曰。
如何是佛。
不托拟议。
趯之而去。
章丞相子厚请升座。
使俞秀老撰疏。
叙其事。
曰。
推倒回头。
趯翻不托。
七轴之莲经未诵。
一声之渔父先闻。
僧官宣至。
此以手耶揄曰止。
乃坐引声吟曰。
本是潇湘一钓客。
自东自西自南北。
大众杂然称善。
顾笑曰。
我观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下座。
子厚留饭。
瞋说偈曰。
章惇章惇
请我看坟。
我却吃素。
汝却吃荤。
子厚为大笑。
吕太尉吉甫
亦留丹阳
三人者日过从。
吉甫诵禅定功德。
诸般若中第一。
惠卿修之十年。
子厚独称。
忘忧。
稽康得仙。
竟作剑解。
说偈曰。
章公好学仙。
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
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
圆照禅师京师慧林。
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
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
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
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
不悟其讥也无锡
欲归湖且行江上问。
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
我行常润舡也欣然曰。
亦可。
乃附船尾。
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
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
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
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高自称誉。
吐语奇怪。
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
明日迁化去。
众以为戏语。
请说偈。
索笔大书曰。
端师子
太慵懒。
未死牙齿先坏烂。
二时伴众赴堂。
粥饭都赶不办。
如今得死是便宜。
长眠百事皆不管。
第一不著看官。
第二不著吃粥饭。
五更遂化。
阅世七十二。
东吴祠之。
以为散圣。
赞曰。
予窜海外三年而还。
丛林顿衰。
耆年物故无馀。
所至雏道人成阡陌。
皆饱食游谈。
无根而已。
喟然长想。
政黄牛端师子辈。
皆三十年前。
少丛林者。
然高风逸韵。
且尔。
况其传法度生者乎。
因载两士平生大槩。
使后之俊流。
得以览观焉。
凌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无锡人字真翁,一作直翁
英宗治平二年进士
曾受业胡瑗,以经术知名。
历知蓬莱、武陟二县,以能称。
召拜太学博士,推胡瑗之学以教士,学者尊之。
后出守渠阳,致仕卒。
钱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无锡人字安道
仁宗庆历六年进士
乌程二县,皆以治行闻。
英宗治平末,为殿中侍御史
二年贬监衢州税,临行于众中责同列孙昌龄媚事王安石
后徙秀州
苏轼遗以诗,有“乌府先生铁作肝”之句,世因目之为铁肝御史。
卒年五十三。
全宋诗
钱顗字安道无锡(今属江苏)人。
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一)。
初为宁海军节度推官,知乌程二县。
英宗治平末,以金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
后贬监衢州盐税,徙秀州
卒,年五十三。
至元嘉禾》卷一三、《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全宋文·卷一○五三
钱顗字安道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庆历六年进士
初为宁海军节度推官治平末,以金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
熙宁二年,贬监衢州盐税,七年,徙监秀州税,降授光禄寺丞
苏轼遗以诗,有「乌府先生铁作肝」之句,世因目为「铁肝御史」。
卒,年五十三。
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焦千之北宋 ? — 10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焦陂人,寄居丹徒字伯强
曾从欧阳修学,称高弟。
弃科举学,专意经术。
仁宗嘉祐六年举经义赴京,馆太学,试舍人院赐出身。
国子监直讲
英宗治平三年,以殿中丞出知乐清县,莅事精明,创学校以教邑人。
后移知无锡,入为大理寺丞
全宋诗
焦千之(?
~一○八○),字伯强丹徒(今属江苏)人。
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
神宗熙宁初乐清县
八年(一○七五),移无锡县,入为大理寺丞
元丰三年卒(《苏轼文集》卷六九《跋焦千之帖后》)。
事见《京口耆旧传》卷一。
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
焦千之(?
——一○八○),字伯强颍州焦陂(今安徽阜阳境)人,寄居丹徒
少从欧阳修学,称上弟。
嘉祐六年五月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
熙宁初殿中丞,出知乐清县
八年,移无锡,入为大理寺丞
元丰三年卒。
千之为人严毅方正,吕希纯尝筑宅于颍川城南以居之,人称「焦馆」。
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四八,《苏魏公集》卷三四《焦千之大理寺丞制》,《苏轼文集》卷六九《跋集千之帖后》,《京口耆旧传》卷一,《宋元学案》卷四。
陈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无锡人字伯修号濯缨居士
少孤,受业胡瑗之门。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
王安石荐,除太学正
苏轼甚厚善。
徽宗蔡京等专权,斥司马光等为奸党,令州县皆立党人碑,时守天台,将州倅所立之碑击碎,辞职而归。
卒年八十一。
扈大亮北宋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扈大亮熙宁中常州无锡县馀杭县
见《苏魏公集》卷三一《常州无锡县尉扈大亮馀杭县制》,《咸淳临安》卷七四。
袁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无锡人字思与
袁默弟。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
齐名,时号二袁。
熙宁初尝为太学直讲,学者推为领袖
累官通判杭州知淮阳军,致仕卒。
全宋诗
袁点字思与无锡(今属江苏)人。
与兄默齐名,号“二袁”。
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一)。
杭州通判知淮阳军(元《无锡县》卷三上)。
袁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无锡人字思正
仁宗嘉祐八年进士
京兆府教授,迁司农簿,献《无逸传》。
太学博士湖北转运使判官
学问渊博,为时所宗。
全宋诗
袁默字思正无锡(今属江苏)人。
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
京兆府教授(《梁溪诗钞》卷一)。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由秀州司户参军司农寺勾当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
元丰二年(一○七九),为国子监直讲(同上书卷三○一),历太学博士,迁湖北转运判官(《梁溪诗钞》卷一)。
事见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一七。
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一七四九
袁默字思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嘉祐八年进士,擢京兆府学教授
熙宁六年秀州司户参军,入为司农簿,献《无逸传》,神宗召对,迁光禄丞太学博士
元丰三年国子监直讲
哲宗即位,除湖北转运判官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三○一,四库本《无锡志》卷三上,《宋诗纪事》卷二二。
沈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无锡人字子深
神宗熙宁六年进士
文词典丽,时争效之。
哲宗元祐间尚诗赋,其《宗强赋》及林希之《佚道使民赋》等颁天下为格。
并流传西夏,夏人织成文锦。
官至国子直讲
全宋文·卷二二一六
沈初字子深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熙宁六年进士
始入国学,试《周以宗强赋》为第一。
元祐中尚词赋,朝廷以此赋颁为天下格,传至西夏,夏人织以为文锦。
象山,入为国子直讲以终。
洪武无锡县》卷三上、下。
黄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兴化军莆田人初名降字从善又字仲光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无锡县,以治绩闻。
神宗元丰中入为监察御史哲宗元祐初国子司业,力排王安石《三经新义》学说。
徽宗崇宁元年贬管句灵仙观,入元祐党籍,寻卒。
蒋瑎宋 1063 — 11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8 【介绍】: 常州宜兴人字梦锡
蒋之奇子。
哲宗元祐三年进士
寿州司户参军
父帅熙河,奏为书写机宜文字
累迁光禄卿
徽宗擢为大司乐,当国执政者数欲罗致,毅然不与之合。
徽猷阁待制兴仁府,平息兵变。
奉祠数年后,隐居无锡西山之麓。
为人庄重清修,文采典雅,尤长于诗。
有《梁溪》。
全宋诗
蒋瑎(一○六三~一一三八)字梦锡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
之奇子。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调寿州司户参军
徽宗政和初通判庐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二)。
召为著作佐郎,徙兵部郎中,擢大司乐,以徽猷阁待制出知兴仁府
提举南京鸿庆宫奉祠数年,致仕。
南渡后居无锡西山,高宗绍兴八年卒,年七十六。
有《梁溪》百卷,已佚。
事见《浮溪》卷二七《蒋公群铭》及《宋史》卷三四三《蒋之奇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七四
蒋瑎(一○六三——一一三八)字梦锡宜兴(今江苏宜兴)人,之奇季子。
元祐三年进士
寿州司户参军,历判庐州秘书省著作郎兵部郎中光禄少卿大司乐,复以徽猷阁待制兴仁府
奉祠宫观绍兴八年卒,年七十六。
有《梁溪》百卷。
汪藻蒋公志铭》(《浮溪》卷二七)。
守亿北宋
全宋诗
守亿,姓未详,号野逸子锡山(今江苏无锡)人。
哲宗绍圣五年(一○九八)正月五日曾与徐三畏任广同游黄县卢山延真观
事见《山左金石志》卷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