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聂厚载北宋
常州无锡县天圣五年 北宋 · 聂厚载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
无锡建邑,始于前汉
陆羽惠山寺记》云:「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
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
无锡宁,天下清。
有锡兵,天下弊;
无锡乂,天下济』。
顺帝更为无锡县」。
又按《图经》:「本隶会稽王莽改为有锡,至吴时改为无锡」。
又《县厅记》云:「其有是邑,得名之始,兴建废置之由,陆鸿渐惠山寺》记之备矣」。
然则寺记虽备,而与《图经》互有得失,而不究其本矣。
当周秦间大产铅锡,乃六国也。
其后暴秦涂炭,刘项战争之符也。
樵客得铭合在文景之世,是时弭师偃革,天下清晏,故神灵荐祉,其铭出矣,因之创县,宜彰其美。
陆云后汉得铭,非也。
复不书王莽改易之弊,若不为有锡,则顺帝何以更为无锡耶?
既改革,则前汉得铭建邑明矣。
前汉季世,锡乃复出,包篡逆之心,蕴奸邪之计,因其铭改其邑,欲惑众而祈应也。
顺帝时兵寇载戢,其锡复泯,故更为无锡,益昭前谶。
铭之文,非人文也,天意也。
陆云无名人者,不可考之辞也。
《图经》秪述王莽改更,不载得铭创邑之事,盖阙文也。
夫名山秀岭,郡县有之。
峰岩奇峭,洞壑幽邃,胜惠山者多矣。
若探治乱之几,赞清宁之运,则海内诸岫,莫之与比。
山在西郊,翠逼衙署,虽隔梁溪一水,而数尺之深,不能截千仞之势。
阴阳流谓,坐辛山、面巽水,宜其邑广财丰,复多秀民也。
太伯渡江,始居此地;
六朝而下,贤才继生。
披图可详,不复悉纪。
自伪唐纳境之后,皇朝统御以来,民风载淳,文教益振,前后出宰者率多名士。
如开宝乙刻迨天圣丁卯五十载间,被唐虞之化,蔑睹戈戟;
下悦卓鲁之政,罔嗟苛刻。
此亦大块间福地也,岂非山岳之助乎?
厚载滥司铜墨,素懵刑政,字人逖愧于前修,易俗钦徯于来者。
先是,县封密接吴境,唇齿相齧,兵寇荐侵,官室民庐,亟为煨烬。
于县城西南隅重建衙署,事皆草创,栋宇未完。
咸平壬寅年邑宰维周移就中位。
其经营之美,石记具存。
寒燠代迁,土木圮坏。
乾兴壬戌岁县令李晋卿明可禦奸,威能率下。
怅公庭之卑陋,不足壮大邑之形势,乃募豪杰、萃杞梓,利工善之器,揆定中之日。
听讼之厅雄构,击鼓之楼峻峙,修廊挟室,越柒拾间。
棘丞王周继政工毕。
县庭壮丽,自此而始,俾黎庶望而畏之,增令长之威德。
夫升是厅、治斯民者,得不端心秉节,誓公灭私,察下民之枉直,答元圣之寄任,然后不辱斯厅,不愧斯民矣。
旧制,邑署修建,弗给官用,咸出于吏民之上。
贪者徇私,忘公家之利;
廉者洁己,避瓜李之嫌。
所以县寮公宇,罕有修葺。
李公不畏率剑之讥,竭力公家之事,干敏之誉,犹沸民口,可谓缙绅中英杰也。
惜其未立文志,寖历岁时,虑后人忘作者之勤劳,失建邑之本始。
因讼空案简,直书前烈,姑欲补《图经》之阙,正《寺记》之误,永李公之懿绩也(明《无锡县志》卷四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弘治《重修无锡县志》卷三二,康熙无锡县志》卷三八,《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
「被」上疑脱「上」字。
惠山泉记 北宋 · 聂厚载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
水之甘苦,犹人之贤愚。
人生禀气清则贤,浊则愚;
水流因地洁则甘,秽则苦。
石脉至洁,山泉悉甘,而斯泉胜诸泉者,以其感锡之气也。
苦井投黑锡于其中,久而则甘。
李和铅霜食之,则美。
盖锡能变味致甘也。
兹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岂非假其馀味乎!
或云:「茍锡能致甘,则山下诸泉味当一矣,而独美者何也」?
曰:山一而源异也。
他泉脉浅发于山表,斯泉源深出于山骨,故积霖而不溢,久旱而不竭。
承平之代,锡乃深藏,故源深而得其液焉。
不然,则何以滑于众泉,重于诸水?
或云:「古时锡产东峰,非泉脉矣」。
惠山本也,东峰枝也,未有本亡而枝有者也。
利物之外,尤资茗荈
陆先生尝奇之,美名始振。
夫食味别声,人之常也;
甘辛爽口,婴耋一致。
至若水之淡薄,其味各别,能于淡薄之中,纪其优劣,峻其等级,非奇人不能臻乎妙。
亦犹金丝睦耳,清浊易辨,其或审兴衰、察治乱,非贤者罕极其奥。
审声之奥,夔季而下,世有能者;
别味之妙,生民以来,先生一人耳。
且夔季于乐,听于心而不听于耳;
先生于水,别于心而不别于口。
后之慕先生名、悦水之味者,又不别于口,别于耳也。
噫!
别于耳者众矣,非独水之难别也。
先生未生,泉味非苦;
先生生后,泉方有誉。
信乎,蔡邕辨薪而爨,伯乐骏而增价。
天下之山,珠联栉比,山中之泉,丝棼发委,先生不登之山、未尝之泉多矣。
其间揖康洞而抗兰谷者有之,不偶奇识,滔滔于污潦之间,惜夫!
且以无情之水,遇至鉴汲引,尚能纪名于简册,分甘于郡国;
有道之士,遇知己振发,岂不能泽润生民,道济天下,焕令名于今古哉!
前所谓水犹贤者,言非过也。
感物而动,与泉作序。
按:《无锡县志》卷四中。又见弘治《重修无锡县志》卷三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山川典卷九八,康熙无锡县志》卷三八,《锡山景物略》卷一,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