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赵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宪宗元和四年进士
累官侍御史尚书郎
文宗大和七年,出为袁州刺史
武宗会昌中,任太仆卿
三年,黠戛斯遣使来朝,受命持节临慰其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宪宗元和元年(806)京兆府等第,然屡试不中,四年始登进士第
历官侍御史尚书郎
文宗大和七年(833),任袁州刺史,历御史中丞武宗会昌中太仆卿三年(843)出使黠戛斯。
后官终国子祭酒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二、《新唐书·回鹘传》、《太平广记》卷九八引《宣室志》、《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登科记考》卷一七。
全唐诗》存诗2首。
元和中进士
侍御史
出为袁州刺史
尚书郎
武宗时太仆卿
节使黠戛斯。
主要活动
  • 809年,进士
陈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袁州(今江西宜春)人。
生卒年、世次不详。
事迹据《登科记考》卷二七。
全唐诗》存《寻易尊师不遇》诗1首,出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七二。
此诗《全唐诗》又收于易思名下。
戴光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袁州(今江西宜春)人。
曾登进士第
世次不详。
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二七。
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回文诗》1卷,已佚。
回文类聚》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主要活动
  • 进士
韩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河阳人
韩湘弟。
伯父百川无子,从祖韩愈为百川后。
强学好文,时少与比。
袁州刺史与兄俱从。
卒,年十九。
李德裕唐 787 — 8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850 【介绍】: 赵郡人字文饶
李栖筠孙、李吉甫子。
幼有壮志,苦心力学,不喜科试。
既冠,卓荦有大节。
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学士,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
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敬宗时出为浙西观察使
文宗即位,加检校礼部尚书,召为兵部侍郎
武宗时淮南节度使入相,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
德裕为李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之牛党深衔之,宣宗立,为牛党所构,贬崖州司户卒。
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子少保卫国公
好著书为文,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
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7—850 字文饶排行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牛李党争时之李党首领
早年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
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
后历任浙西、义成西川诸镇,政绩颇著。
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
武宗会昌年间再度任相,因功封卫国公
宣宗大中初遭牛党打击,迭贬至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任。
后人因称“李赞皇”、“李卫公”、“李崖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颇为详备。
著有《会昌一品集》凡34卷,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其中别集10卷为诗赋杂文。
又著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等。
今人傅璇琮、周建国有《李德裕文集校笺》。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断句18。
唐诗汇评
德格(787-850?
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宰相李吉甫之子。
元和初,以萌补校书郎,避嫌,求出为方镇从事
十四年,入朝除监察御史
穆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出为浙西观察使
大和中,召为兵部侍郎,旋出为义成节度使,移镇西川
入为兵部尚书
七年拜相,复出为浙西节度使,贬袁州长史
开成中,由滁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
再领浙西。
又移镇淮南
武宗即位,拜相,屡进太尉封卫国公
宣宗即位,出为荆南节度使,改东都留守,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
卒。
德裕仕历六朝,出将入相,有政声于时。
善诗文。
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今存。
其他著述,大多散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词学图录
李德裕(787--850) 字文饶
赞皇人宰相李吉甫子。
少好学,以父荫补校书郎,累任要职。
多著作,存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全唐诗》存诗一卷。
德裕字文饶
赵郡人
宰相吉甫子。
文宗朝拜兵部尚书
以本官同平章事
封赞皇伯
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
罢为兴元节度使
镇海军
武宗立
召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
司徒
太尉
封卫国公
宣宗立
太子少保分司东都
再贬潮州司马
又贬崖州司马
卒年六十三。
作品评论
李太尉德裕颇为寒酸开路。
及谪官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赞皇德裕)诗亦轶伦,虽不敌香山,亦权、武二相之匹也。
主要活动
  • 813年-816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校书郎;方镇幕府从事,父李吉甫为相,下诏赠其父官,并与其子一官,李德裕即以荫补校书郎,与集贤校书王起有诗唱和。因父居相位,为避嫌,李德裕于本年或稍后辞去校书郎,出外为方镇幕府从事,具体不详
  • 817年-819年,河东道太原府太原(山西太原),节度使,约于本年,李德裕应张弘靖之辟,为河东节度使掌书记。本年,作《祭唐叔文》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屯田员外郎,正月庚子,宪宗为宦官所杀,穆宗立。闰正月,李德裕为翰林学士,二月加屯田员外郎。秋夜有感作诗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屯田员外郎;考功郎中,本年仍为翰林学士,正月,上疏言驸马不得至要官私第。二月,元稹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李绅相善,时称“三俊”。二月,沈传师迁中书舍人,李德裕与其善,自此之后,多有唱和。三月,李德裕为考功郎中,依前知制诰、翰林学士。十一月戊午,试制科举人,制词为李德裕起草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承旨;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正月二十九日加翰林学士承旨,二月四日迁中书舍人,二月十九日改御史中丞,三月,荐故东都留守李憕子源为谏议大夫。任御史中丞时,荐引崔琯为御史知杂。由于李逢吉排挤,九月,李德裕由御史中丞出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辟李蟾为观察判官,辟郑亚为幕府从事。本年在润州纳徐盼为妾
  • 822年-829年,江南东道润州丹徒(江苏镇江),刺史;观察使,任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辟李蟾为观察判官,辟郑亚为幕府从事。本年在润州纳徐盼为妾
  • 829年,京畿道华州华阴华山;西岳庙(陕西华阴),兵部侍郎,赴京途中,经华山,八月十六日,于华山留题名
  • 829年-832年,河南道滑州白马(河南滑县),节度使,十一月,李德裕妾徐氏卒于滑州,十二月,葬于洛阳邙山,李德裕为撰墓志
  • 83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二月,李德裕以兵部尚书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月,拜中书侍郎。入相之后,即对朝政进行改革,出李宗闵之党杨虞卿、杨汝士等人于外,进用李回、沈传师等人。禁抑两淮大贾。七月,李德裕请将刘从谏由泽潞徙宣武,文宗不从。八月,李德裕奏请进士应通经术,停诗赋试。又言诸王应出阁为诸州上佐等。李德裕于今明年内主持修撰《大和辨谤略》,书成奏上,并作序
  • 83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浙西观察使,正月,李德裕奏请罢进士名单先呈宰相以定取舍之旧例,有《请罢呈榜奏》
  • 834年-835年,都畿道汝州临汝(河南临汝),观察使,李德裕赴浙西,经汝州,汝州刺史刘禹锡有诗送之。李德裕约年底到达浙西,辟杜牧之弟杜顗为巡官
  • 835年-836年,淮南道和州历阳(安徽和县),刺史,李德裕四、五月从润州启程,走陆路至历阳,改走水路
  • 83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宾客,李德裕九月抵达洛阳,居平泉别墅
  • 836年-83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观察使,十一月二十一日,授浙西观察使,十二月初四赴任,裴潾以诗送之。再辟刘三复为浙西从事
  • 837年-840年,淮南道扬州江都(江苏扬州),节度使,李德裕在淮南,辟杜牧之弟杜顗为观察支使,杜顗目疾益重,秋末,杜牧携弟赴宣州。九月,裴潾刻寄奉李德裕诗十四首于石,列于洛阳平泉山居。冬,与松阳子唱和
  • 840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惠林寺(河南洛阳),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月,李德裕被召入朝,赴京途中过洛阳,过惠林寺,作诗
  • 840年-84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侍郎,九月,李德裕入京为相,向武宗进言为政之要。李德裕子李烨与郑氏结婚
  • 842年-84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侍郎;司空,时李德裕在京为相,正月上旬,论祀九宫贵神
  • 843年-84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侍郎;司空;司徒,时李德裕在京为相,六月四日,李德裕加司徒,作《加司徒请停册礼状》
  • 844年-846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侍郎;司空;司徒;太尉,时李德裕在京为相。八月二十八日,李德裕加太尉、卫国公。约八月下旬,李德裕多次撰表辞让、谢恩
  • 846年,山南东道荆州江陵(湖北江陵),节度使,三月二十六日,宣宗即位,四月上旬,李德裕罢相,出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 84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东都留守;解平章事,九月,李德裕由荆南节度使改东都留守,解平章事
  • 84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少保,二月,白敏中使其党李咸论李德裕执政时阴事,李德裕由东都留守改为太子少保,分司。二月,郑亚坐李德裕之党,由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辟李商隐为掌书记
  • 848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刺史,去年冬十二月,李德裕被贬潮州司马,约本年正月初起行,由洛阳沿水路南下,经江淮赴潮州。温庭筠有伤李德裕远贬诗《题李相公敕赐屏风》。李德裕南贬,妻刘氏,子浑、钜及女同行。正月初五,右补阙丁柔立上疏为李德裕辨冤,贬南阳县尉。正、二月间,白敏中等所兴覆勘吴湘狱结案,李回、郑亚、魏铏、元寿、蔡京等皆被贬。崔嘏、刘濛等亦被贬。
  • 848年-849年,岭南道潮州潮阳(广东潮州),司户参军,李德裕被贬崖州司户参军,途中,作《谪迁岭南道中作》
李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德隐,其先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后迁居宜春,遂为宜春(今属江西)人。
屡举进士不第,至武宗会昌三年(843)方登进士第
王起知贡举周墀以诗寄贺,赋诗酬答,与诸同年皆作诗酬和。
旋赴绵州父任省亲,遇父卒,未能赴调选。
后官至岭南西道观察支使
事迹散见其《尊胜经幢后记》、《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五。
全唐诗》存诗1首。
主要活动
  • 843年,进士
刘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袁州(今江西宜春)人。
进士
世次生平不详。
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二七。
全唐诗》收录刘廓诗1首。
主要活动
  • 进士
李群玉唐 808 — 8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澧州人
字文山
性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
裴度荐之,诏授弘文馆校书郎,未几乞归,卒。
有《李群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8?—862 字文山排行四澧州(今湖南澧县)人。
少好吹笙,善书翰,屏迹林壑,苦心为诗。
宣宗大中八年(854),徒步远至京师,献诗三百。
令狐绹裴休荐,授弘文馆校书郎
杜牧姚合方干李频段成式等交往酬唱。
4年后衔冤归乡,苦闷而卒。
光化三年(900),昭宗追赐进士及第
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五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
张为诗人主客》列之为“博解宏拔”之上入室。
李群玉诗五言警拔,七言流丽,名句甚多,为后世所传诵。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3卷,后集5卷。
今人羊春秋辑注《李群玉诗集》(岳麓书社)搜集资料较详备,校勘亦较精审。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续拾》录诗1首。
唐诗汇评
李群玉(约808-约860),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
工书能诗,不乐仕进,亲友强其应试,一上而止,屏居澧州十年。
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
会昌中,客裴休湖南幕。
后南游广州桂州,依岭南节度使李玭,复归澧州
又东游洪州,取道袁州醴陵返乡。
患消渴疾。
大中八年,襄令狐绹为相,荐之。
,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
有《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郑处约《李群玉守宏文馆校书郎敕》
李群玉放怀丘壑,吟咏性情。
孤云无心,浮磬有韵。
吐妍词于丽则,动清律于风骚。
冥鸿不归,羽翰自逸,雾豹远踪,文采益奇。
李群玉,不知何许人,诗篇妍丽,才力遒健。
夫澧浦,古骚人之国。
屈平仕遭谮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陚为《离骚》……群玉继秉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挹杜兰之绪馨,款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
风景满目,宁无愧子古人。
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如“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已曲尽羁旅坎𡒄之情。
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李文山有才健之目,而笔才实拙,通卷难觅全瑜。
《载酒园诗话又编》
文山虽生晚唐,不染轻靡僻涩之习,五言古颇有素风,但警拔处亦少。
其于温、李,不为亦不能也。
《中晚唐诗叩弹集》
文山诗笔妍丽,五言长篇尤佳,只嫌一色少变化耳。
然于晚唐诸家,最为超迈。
李群玉五古,实胜司空表圣,不可以名誉而甲乙之也。
《东目馆诗见》
李群玉民律深稳,时出新异,七绝尤高绝。
其源出于郭景纯,奇采云诡,灵思霞谲,情词幽秀,唯沉厉少衰。
升仙秋怨,辟啼感春,拾轨清尘,颉心香草。
至若湖中古愁,汉阳春晚,亦足攀嵇步阮,与古为新。
七言瑰丽,乾𦠆之流也。
秣陵怀古,黄陵每怨,遥深一往,不以密藻伤神,是玉溪得力之处。
《诗学渊源》
李群玉……诗极类温、李,五言古诗尤得齐梁之遗焉。
主要活动
  • 900年,进士,昭宗追賜進士及第
宜春头陀
全唐诗续补遗
宜春头陀,姓名不详,会昌间结庵宜春之钟村,自称年已一百四五十,村氓彭叟与其善,传其歌辞。
诗一首。
(《全唐诗》无宜春头陀诗)
潘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宜春(今属江西)人。
与同乡诗人黄颇有交谊。
武宗会昌时同赴进士试,未第,赋《下第归宜春黄颇饯别》诗。
全唐诗》存诗1首。
李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
文宗太和二年,为邓州向城
开成五年,为鄜坊节度掌书记
懿宗咸通六年,任明州刺史
又曾任袁州刺史
志怪小说集《独异志》,或云为其所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文宗大和二年(828)邓州向城
开成五年(840)为鄜坊节度掌书记
懿宗咸通六年(865)明州刺史,又曾任袁州刺史
事迹散见《唐会要》卷五四、《旧唐书·李元纮》、《宝刻类编》卷五、《宝庆四明》卷一。
全唐诗》存诗1首。
咸通朝官吏部郎中
黄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宜春人字无颇
武宗会昌进士
韩愈潮州量移宜春郡为文而得名。
仕至监察御史
诗文并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无颇宜春(今属江西)人。
有文名,京兆府解送曾列等第(前十名),然蹉跎举场垂13年。
后与卢肇同游李德裕门下,以能诗为王起所知,遂于武宗会昌三年(843)进士第
后官监察御史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三、卷四,《唐语林》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五。
曾师韩愈为文,以此文名大振。
同年姚鹄称为“文章声价从来重”(《全唐诗》卷五五三《送黄颇归袁》)。
与当时著名诗人马戴潘唐均有交。
全唐诗》存诗3首。
宜春人
会昌三年进士
监察御史
主要活动
  • 843年,进士
温璠
大中九年郎中出为袁州刺史
郑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宜春人字惟直
文宗开成元年进士任国子博士
官至永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惟直宜春(今属江西)人,诗人郑谷父。
文宗开成元年(836)进士第任国子博士
懿宗咸通三年(862)永州刺史
生平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唐诗纪事》卷五六。
全唐诗》存诗3首。
主要活动
  • 836年,进士
于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人字匡德
于敖子。
宣宗大中七年进士第
校书郎
懿宗咸通五年,为吏部员外郎试吏部平判选人。
十年,为湖南观察使
十三年,坐弟于琮累,贬袁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匡德,其先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后徙居河南,遂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宣宗大中七年(853)状元进士第,授校书郎
懿宗咸通五年(864),以兵部员外郎试吏部,平判选人。
吏部员外郎
十年出任湖南观察使十三年袁州刺史
事迹散见《旧唐书·懿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唐诗纪事》卷五三。
大中时于兴宗绵州刺史,赋诗寄朝中知友,朝士和者甚众,时为校书郎,亦有和诗。
全唐诗》存诗2首。
主要活动
  • 853年,进士
张乔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池州人
十年不窥园以苦学。
懿宗咸通进士
唐末隐居九华山
工诗,风格清雅,与许棠等并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伯迁池州(今属安徽)人。
懿宗咸通中,与许棠喻坦之郑谷等合称十哲
咸通末李频京兆府试,许棠张𧏖周繇皆九华人,时号九华四俊。
试《月中》诗,擅场,以许棠老于场屋,以为首荐。
是年许棠进士第
唐摭言》卷一〇称不中科,《剧谈录》卷下亦有此说,而集中有《省中偶作》,自称“二转郎曹”,疑尝登咸通末进士第,抑不知此诗是否作。
黄巢兵起,退隐九华。
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七〇、《唐摭言》卷一〇、《唐才子传》卷一〇、《登科记考》卷二三“许棠”附。
其诗多为五律,境界开朗壮阔。
其绝句笔致秀逸,音节优美,犹有中唐格调。
全唐诗》存诗2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贵池)人。
咸通中,应进士举
京兆府试《月中》诗,诗擅场。
许棠郑谷喻坦之等齐名,合称“咸通十哲”。
曾漫游吴越荆襄、河洛、关中等地。
黄巢兵起,罢举,归隐九华山
有《张乔诗集》二卷。
全唐诗》编诗二卷。
池州人
咸通中进士
黄巢之乱。
九华山
作品评论
张乔池州九华人也。
诗句清雅,夐无与伦。
)有高致,十年窥园以苦学,诗句清雅,迥少其伦。
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宰、任涛周繇张𧏖郑谷、李栖远与,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
《唐诗品》
乔之七言小诗,出于文昌律调,稍不作瘦语。时风方扇,亦与诸君联翩求出世耳。寻源远韶,安从发此致耶?
张乔,咸通骑驴之客,吟价颇高。
如《听琴》之幽淡,《送许棠》之惊耸,亦集中翘英。
《诗辩坻》
张乔“波影逐游人,自是游人老”,叠句可憎。
《载酒园诗话又编》
亦有一气贯串之妙,尤能作景语。
如《华山》:“树粘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赠敬亭僧》:“砌木欹临水,窗峰直倚天。
”《沿汉东归》:“绝壁云衔寺,空江雪洒船。
”《题郑侍御蓝田别业》:“云霞朝入镜,猿鸟夜窥灯。
”《送许棠》:“夜火山头市,春江树抄船。
”《思宜春寄友人》:“断虹全岑雨,斜月半溪烟。
”至若“有景终年住,无机是处闲”,则又真率而妙,此殆兼两派之长。
《近体秋阳》
高清,突绽漂忽而来,迥出尘外,读之令人风生习习。
许浑以才情赡迈,雄视晚朝,每拈一题如泉涌云蒸,视张郎辈,几区区不屑,而不知一种不受烟火之气,飘萧遥越,虽百身要不能一得矣。
《石园诗话》
张乔《送许棠下第游蜀》云:“天下猿多处,西南是蜀关。
”工于发端。
其五七律起句,俱多挺拔语。
主要活动
  • 咸通,进士
陈象唐末 ? — 9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6 【介绍】: 唐末袁州新喻人
少为县吏
一旦愤激为文,有西汉风骨,著《贯子》十篇。
昭宗时镇南节度使钟传辟为从事,累迁行军司马
钟传卒后,复佐其子钟匡时
杨行密军破洪州,执扬州,杀之。
张氏唐末 ? — 9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 【介绍】: 唐末单州砀山人
朱温妻。
温少聘之,生朱友贞,封魏国夫人
贤明有礼,温虽刚暴,亦畏之。
时时暴怒杀戮,张常救护。
或已出师,张以为不然,驰一介请旋,如期而至。
早卒。
末帝追谥元贞皇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女诗人,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彭伉妻。
德宗贞元中彭伉登第,辟江西幕,不归。
张氏作诗寄之。
全唐诗》存诗2首。
彭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宜春人字东蟾
好学不仕,以处士称。
工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东蟾宜春(今属江西)人。
好学不仕。
僖宗中和间,邓璠任袁州刺史以诗寄贺。
尝著《凤池本草庙堂丞镜》120卷,于乱中散失。
事迹见《南部新书》卷癸。
全唐诗》存诗1首。
杨夔唐末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袁州人,郡望弘农阌乡,寓居湖州
吴处士
有隽才。
唐末与殷文圭杜荀鹤康骈、夏侯淑、王希羽等同为宣州田頵上客。
不足抗杨行密,著《溺赋》数百言以戒之,不用,竟至于败。
又有《纪梁公对》、《原晋乱说》,当世争传其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其先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昭宗时,与殷文圭杜荀鹤等同为宣州田頵上客。
不足抗朱全忠,著《溺赋》数百言以戒之。
不用而败。
终身不仕,以处士终。
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田頵》、《九国志》卷三、《诗话总龟》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一〇。
工诗善赋,以《冗书》驰名士大夫间。
袁皓张乔郑谷友善。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有《杨夔集》5卷、《冗书》10卷、《冗余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又载其有赋1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12首。
有隽才。
宣州田頵上客。
不足抗吴。
著溺赋以戒之。
不用。
竟至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