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刑律议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宋史》卷四三七《程迥传》
天下之人孰无母慈?
子若孙宜定省温凊,不宜有私财也。
在律,别籍者有禁,异财者有禁。
当报牒之初,县令杖而遣之,使听命于其母可矣,何稽滞遍愬有司,而达于登闻院乎?
《春秋谷梁传》注曰「臣无讼君之道」,为卫侯郑与元咺发论也。
夫诸侯之于命大夫犹若此,子孙之于母乃使坐狱以对吏,爱其亲者闻之,不觉泣涕之横集也。
按令文:分财产,谓祖父母、父母服阕已前所有者。
然则母在,子孙不得有私财。
借使其母一朝尽费,其子孙亦不得违教令也。
既使归于其母,其日前所费,乃卑幼辄用尊长物,法须五年尊长告乃为理。
何至豫期母死,又开他日争讼之端也?
抑亦安知不令之子孙不死于母之前乎?
守令者,民之师帅,政教之所由出。
诚宜正守令不职之愆与子孙不孝之罪,以敬天下之为人母者。
论闭籴书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宋史》卷四三七《程迥传》
力田之人,细米每斗才九十五文,逼于税赋,是以出粜,非上户也。
县境不出货宝,苟不与外人交易,输官之钱何由而得?
今强者群聚,胁持取钱,殴伤人者甚众,民不敢入市,坐致缺食。
周易古占法序绍兴三十年五月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经义考》卷二八
尝闻邵康节以《易数》示吾家伯淳伯淳曰:「此加一倍法也」。
其说不详见于世。
今本之《系辞》、《说卦》,发明倍法,用逆数以尚占知来,以补先儒之阙,庶几象数之学,可与士夫共之,不为谶纬瞽史所惑,于圣人之经,不为无助也。
陆绩读宋氏《太玄》曰:「《太玄》大义在揲蓍,而仲子失其指归,虽得文间义说,大体乖矣」。
亦以是论《易》。
绍兴三十年夏五月沙随程迥题。
按:《周易古占法》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跋挥麈录乾道五年八月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挥麈前录》卷四
右《挥麈录》一编,汝阴王仲言所作也。
绍兴辛丑侍叔父尉剡,叔父出仲言昆仲诗,诧曰:「此皆小汝若干岁,雪溪先生诸子也」。
茫然自失。
其后得与仲信仲言游,虽服其该洽,当时未知学问之有味也。
越二十年,尘忝末科,试吏于淮壖,得奉行政事之在民者。
因读荀卿子书曰「法不贰后王」,又读宣王诗曰「周道粲然复兴」,于是思熟于本朝典故者,以讲论学问,士夫间访之未获也。
仲言出示此书,乃平昔之所期,不谓近出于朋旧之中,喜可知也。
虽然,仆有疑焉。
仲言富于春秋,宜以壮烈上佐时用,何遽留心于著述?
若仆辈衰老不适用,乃可娱意于简册之间耳。
仲言其懋哉!
乾道己丑八月左文林郎饶州德兴县沙随程迥可久跋。
医经正本书序淳熙三年十月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宋以前医籍考
古今方士言医道者多矣,宜折衷于《素问》、《难经》、《甲乙》、张仲景王叔和等书。
如言治道者,有五经、《语》、《孟》,皆可据依,不当别有异论。
盖有采之道听途说而不本乎此,是谓无稽之言。
人命至重,柰何弗谨?
至有举世缪误,伤风败俗,殒绝人命,而医家俯首和附,莫敢指其非者。
如至亲危病,妄言传染,遂相弃绝,古之人无有也,医经不道也。
嫂溺不援,比诸豺狼。
顾君子之为政化,亦置此事于度外,使下民日益聋瞽,冤魂塞于冥漠,余窃悼之,此《医经正本书》所由作也。
《医经》者,黄帝岐伯之问答,方书之本也,本正则邪说异论不能摇也。
是书也,脱或达于君子之前,察其稽考之久,见于试用之勤,开喻氓俗,务广传布,庶为风教之助云。
淳熙丙申十月庚寅序。
按:《医经正本书》卷首,十万卷楼丛书本。
三器图义序淳熙十年闰十一月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玉海》卷八、《宋史》卷八一《律历志》一四
天地肇判,阴阳攸分,六位时成,万物形著。
是故体有长短,所以起度也;
受有多寡,所以生量也;
物有重轻,所以用权也。
是器也,皆准之上党羊头山之焉。
以之测幽隐之情,以之达精微之理。
推三光之运,则不失其度;
通八音之变,则可召其和。
以辨上下则有品,以分隆杀则有节。
凡朝廷之出治,生民之日用,未有顷刻不资焉者也。
历考往古,如虞舜重华之典,周公作太平之书,孔子欲行政于四方,孟轲用揆叙于万类,舍是则何以哉。
尝见有司颁礼,既缪误而莫知;
先儒谈经,亦阙略而未讲。
于是采历代之制,考载籍之文,而述度、量、衡《三器图义》焉。
淳熙十年闰十一月丁酉序。
按:《三器图义》卷首,商务本说郛卷一六。
张无垢樊茂实石研后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游宦纪闻》卷六
此奇物也,子孙世传。
不知樊公家何以不宝守此物?
德兴邑廨石刻二诗跋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游宦纪闻》卷八
右二诗,不知何人作。
上饶端殿汪先生豫章进贤,手书于旅舍。
后三十年,门人程迥授邑于兹。
既受代,始于郡中得之,而真迹不复存矣。
友人高季安,会丞是邑。
季安,先生姻戚也,因托刻于石。
先生下世七年矣,噫!
跋。
跋欧公小草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游宦纪闻》卷一○
张汤逞君之恶,贼杀不辜,独以推贤扬善,有后于汉。
文忠公推贤扬善之功,一时元老钜公多出其门,非所敢望其万一,而无之罪。
今其后止有选人三数辈,景德监镇俣得替半年未得去,又选人之困者也。
天之报施,有时而爽,可为慨叹。
一传已不振,吾于文忠何恨?
虽然,令闻广誉,常若衮绣,笔力千钧,常若壮夫,岂与曹蜍辈富贵宦达者同日语哉!
题焦氏易林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
宣和末,长庆福崔相公任州日,其时晏清无事,思此圣书,虔诚自卜,得《大过》卦,云「典册法书,藏在兰台
虽遭乱溃,独不遇灾」。
之《遁》卦,辞曰:「坐席未温,忧来扣门,踰墙北走。
兵来我后,脱于虎口」。
其时卜后十日,州乱,崔相公踰墙而出,家族不损,无事归京,乃知此书贤人所制,初虽难会,后详无不中节。
见者当所敬重,黄金自贵,未能蒙于此书。
绍兴末完颜亮入寇,时有人以焦赣《易林》筮,遇《解》之《大壮》,其辞曰:「骄胡火形,造恶作凶。
无所能成,遂自灭身」。
其亲切应验如此,虽天纲、淳风不能过也。
开辟以来,惟亮可以当之,延寿著书,何以知后世有也?
汉焦延寿传《易》于孟喜,行事见《儒林传》中,此其所著书也。
费直题其前曰「六十四卦变」。
又有唐王俞序,所书每卦变六十四,总四千九十六首,皆为韵语,与《左氏传》载「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汉书》所载「大横庚庚,予为天王」之语绝相类。
岂古之卜者,有此等书耶?
按:《焦氏易林》卷首,津逮秘书本。
重建乐平县厅记淳熙元年十月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
国家中兴,浙右宿重兵于大镇,不减全盛时。
其治本于仁惠,不许多敛。
凡郡县赋入,辇运供亿者什七八,然吏员日冗,卒乘日繁,皆仰给于庾帑,故守令之任为难。
健则速讼于豪右,弱则之供于上官,玩时愒日,幸于程满而去,视官厅之朽弊,不暇恤也。
彭城郑厚卿来宰,政平讼理,得上下欢心,疏剔滞漏,财用裕益。
于是新作县门廊、直舍、仓庾等,凡百有七十六楹。
厅事前两庑,吏舍库帑之属,凡百有三十二楹。
西厅事外庖凡四十有六楹,狴犴、勘官、厅事、庖湢、圊厕,凡百三十七楹。
东偏有隙地,眼界旷空,宜为休燕之所,作亭于其上,榜曰宜远,凡二十有二楹。
大抵昔之腐朽荒秽者,咸一新之。
其制壮而不华,其为费一毫不丐于上,不敛乎下,工佣之人,欢呼子来。
厚卿者,可谓能矣。
一日,燕仆于县治,仆酬之曰:「古者宫室之制,取诸《大壮》,二阴在外,有风雨之象,四阳在内,有栋桴群材之象,子知之乎」?
曰:「敢不植善类以外小人」。
「震风凌雨,如厦屋之帡幪,子知之乎」?
曰:「敢不仁覆吾民」。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子知之乎」?
曰:「敢不究通下情」。
仆笑之曰:「若子之言,砺牛刀而割连鸡也。
虽然,道无小大,无精粗,顾职分之何如耳」。
厚卿者,可谓敏矣。
尝闻厚卿大父修敏公,以高文奥学为东坡、山谷之所敬。
公之宰福昌也,山谷送之以诗,且序之曰:「令可为县令师也」。
厚卿今为县,卓卓如此,亦可谓有祖风烈矣。
使来告曰:「斯役吾亦勤矣,子为我记乎」?
仆诺之,未果。
会如上饶考试进士归,则厚卿之代者压境矣。
顾其事可传,乃纪其实,附以见闻,为之记,而属县尉浦城陈君伯馀监视砻石刻之。
厚卿名如崇,名臣之子,今为通直郎
伯馀名公庆,为修职郎
淳熙元年十月
按:同治乐平县志》卷二,同治九年刻本。
主簿厅题名记淳熙七年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
国家之制,县主簿簿书,书其民事,与令丞通行。
是故簿书治,则民力役之征、粟米布缕之征无差紊者,因之两造之讼、五刑五罚之狱亦简矣。
士能充是设官之意,其有功于生民岂少也哉。
中兴以来,庶务繁委,受刺史部使者檄无虚月,凡郡县之政,无不周知,是又不域于一官一邑而已也。
吾家明道先生初调京县鄠县簿,再调主江宁之上元簿,所至狱讼之不明者明之,税赋之不均者均之,民听之惑者正之,孰谓稗官不可抒志于当时也耶?
大名潘侯,其先世在国初有大功勋,历七朝而世艾尚主。
今被命来主饶之馀干簿
初,士民以为贵公子也,不以民事望之。
未几以治辨闻,其详练世故,勤恤民隐,至是皆以博达贤敏归之。
虽耆艾之儒,久次之吏,莫能出其右者。
秩将满,顾官廨未有题名,于是访得前任人名,托为之记。
与侯有事契,乃叙其实,请镵诸石,以告来者,俾敬其事而笃焉。
名汉字朝宗淳熙七年记。
按:同治馀干县志》卷一六,同治十一年东山书院刻本。
重建德兴县厅事记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舆地纪胜》卷二三
元祐四年,银场废,以至于今。
耆老云:方产白金时,邑无俊造之民,自后与计偕登科级者,甲于饶之诸邑,名儒钜公相望而出矣。
能仁院赈济疏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救荒活民书》卷三
伏以释迦如来以无碍神通,放大光明,照见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乃发大慈悲愿力,救度无量众生,凡有饥渴,皆得饱满。
我释氏子躬受佛教,成就志愿,亦复如是。
恭惟知县某公、知丞某公、仙尉某公皆宿植善根,与我士民有大因缘,故受天子命,来为民主宰。
今岁在庚子,水旱饥馑,委乡官抄劄鳏寡孤独、跛眇废疾不能自存之人,计一千五百九十九也。
虽屡申上司,乞发下义仓米赈济,然使府所临一郡八县,监司所统一路百城,虽许量拨,至今未下。
度其米斛,不足沾济。
今用米一升,可活一人一日之命,积之百五十日,则麦熟可自活。
是用米石五官斗,可活一人之命。
今我大檀越诸公能倾囷倒廪,救活一人二人三人以至十人百人之命,获无量,皆与佛等。
下至贫庶之家老,节衣食以救饥困,以至童男女能辍饼果之资以为布施,一钱已上,皆获善果
今敬对三宝前焚香礼拜,发此大愿,天地鬼神实临之。
凡我施主,官员则愿加秩进禄,三锡九迁;
儒士则聪明颖开,早掇科第;
民庶公吏则家道昌盛,子孙荣显,所求称意。
逢遇吉庆,至于僧道童行,皆于道法早得超度。
昔童子聚沙以戏,见佛施佛,佛为授记,为转轮如来四之一,其后百年,阿育王是也。
是以布施受福,若影随形,如响应声,不可诬也。
伏愿仁慈见闻喜舍,俟圆满日,具名宣忏。
是时劝分赈粜,无所不至,复用此策,令僧道劝谕之,可见其不敢科亦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