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当
德清宰俞居安自画渊明 宋 · 王当
 押侵韵
门无车马喧,径有菊阴
前窗面清泚,后户依嵚岑。
就使世俗工,犹足写幽深。
况今令尹贤,洞照先哲心。
出处异轨辙,丘壑同胸襟。
予知淡笔墨,良似无弦琴
先生如明月,莹洁照古今。
形模或能写,光彩讵可临。
寥寥千古意,当向笔下寻。
人心去典午,朝柄归卯金。
岂无康济心,且赋归来吟。
天生卓荦姿,岂是甘山林。
当今急英贤,四海待商霖
勉哉就功名,枯槁不足钦宋孙绍远《声画集》卷一)
表兄丁行之俾予作山水一轴 宋 · 王当
秃发管城书不中,麝煤满砚随轻浓。
烟云变怪本无定,丹青故匪能形容。
解衣盘礴无人久,妙迹于今复何有。
挥毫要使真宰泣,叹息初非痴绝手。
辽东有人丁令威,去家得仙人暂归。
上界繁做异丘壑,安得长林大麓长追随。
联翩大轴要予写,敲冰不在鹅溪下。
吾既不能为乔松直干摩苍天,又不能为小童一线飞纸鸢。
万里江山入平远,唤取画师阎立本
江侯邀予作山水书以赠之 宋 · 王当
 押词韵第四部
江侯乐山水,誓卜山水居。
游戏天目道,箬帽跨蹇驴。
村童习识之,拍手笑且呼。
行行不知顾,心与山水俱。
于兹且几年,所得应有馀。
云胡不知厌,要予写诸图。
昔者少壮日,戏墨谩妻奴。
今衰眼目暗,笔砚久已疏。
书来不得谢,督迫畴敢徐。
图成不自识,浓谈恣所如。
云深雾莫测,中恐藏于菟。
人生孰非幻,作观随有无。
江侯乐山水,何考其真欤。
作诗调江侯,江侯其晓诸。
观毕勿遽弃,酱瓿尚可糊。
何源秀才为予画山水图觅诗 宋 · 王当
孤峰特立何巉巉,势与霄汉高两参。
左蟠右列分岭岫,俨若至尊朝子男。
怪予蜗室不盈丈,欲有异境超尘凡。
素缣挂壁故妥帖,平地作此千嵌岩。
云蒸雾结深莫测,长林大麓乱不芟。
想当变怪蛰龙虎,中有窟穴谁能探。
将崩未崩江动石,欲去不去风满帆。
山坳林阙见天际,隐约万里横烟岚。
嗟予质性素山野,视此丘壑心益耽。
斗升之粟真秣莝,野马垂耳就辔衔。
西山爽气日在望,吏卒侍侧严若监。
青鞋布袜弃不著,谁令自苦披青衫。
颇羞渔父驻短棹,似笑大夫新被谗。
寄言鸟兽倘可侣,吾将从汝栖林峦(以上同上书卷四)
戏画古松真清斋前 宋 · 王当
 押词韵第十七部
轮囷复离奇,不柏亦不
吾庐非夏社,嘉树伊谁植。
刳心谢吹嘘,强骨馀霹雳。
峥嵘历风霜,偃蹇岂朝夕。
客从何方来,一睹心眼惑。
怪此苍蛟龙,落莫依屋壁。
不知造物工,输写入笔力。
轻明绝纤埃,冥晦滴浓黑。
皮坚皵鳞甲,叶老攒予戟。
古工予不师,挥扫恣淋沥。
盘礴醉且狂,讵识韦与毕。
虽云不造极,要自出胸臆。
当知后凋操,不在翰墨迹。
地瘠山骨出,天低云气逼。
俯仰辄有碍,巨干那能直。
翻令栋梁姿,郁屈自跼蹐。
安得少陵绢,一扫二千尺。
会看十八公,高压三品石
戏画柏壁 宋 · 王当
穷山数家聚,官况羁若旅。
冰厅昼日永,眇眇谁与语。
眷彼苍髯生,结友得新甫。
奋笔写瑰姿,双虬见墙堵。
饱霜柯叶老,积日皮骨枯。
上有云垂天,惨淡阁寒雨。
下有溪漱石,牵确绝埃土。
材奇生长艰,根瘦卓立苦。
交柯寒相依,雷陈共然许。
分干或相避,廉蔺驯两虎。
信非同根生,要是岁寒侣。
众木猥连林,哙等何足伍。
君看,秾丽相媚妩。
情态能几时,纷纷可堪数(以上同上书卷五)
程公明遂宁 宋 · 王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
《传》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夫政亦多故也,岂孝能尽之哉,取其诚而已矣。
夫人之为善不因于名,必因于利,名、利虽不同,均于有所因也,且作而有所因,已非诚之所欲为也,求其成功亦难矣。
故圣人以孝为德之本,是欲诚于德也。
仁义礼信非无益于德也,四者施之于外也,故有假之者焉,有强之者焉,有不得已而为之者焉,安能为德之本欤?
若夫孝,则施于亲而已矣。
此生于性而根于心中之所乐,为精神之至,无往而不得也,岂有取于名利哉
凡为孝而主于名利,是以孝欺其亲者也。
此众人之孝,非圣人之所谓孝也。
今人之所争,而古人之所耻,何暇及于政哉?
知府承议才识高明,所居必化,德泽深厚,久而不忘。
天下知公之善治也,孰知其所以然哉?
士大夫相传公善事父母,既极其敬,又尽其爱,虽饮食起居不忘其亲。
既壮将老,慕之益至,而乡人知之者益稀。
夫为之既至,而知之者稀,是为其实而不为其名也,是能至其诚者也,于从政何有?
故昔为广都县,遭岁旱蝗,苗将槁矣,公祈于神,潜取蝗吞之,大雨立作,蝗虫尽死,谷亦大丰
及为威州,夷人数千相聚叫号,一郡奔骇,有欲以兵攻之。
公曰不可,乃单骑过桥,究其所因,谕以祸福,人人感激,拜跪而去。
二者不诚而能之乎?
因公之行,书以为别,使天下知孝之有益于政者本乎诚,而今所能行之者自公始。
五运六气论 宋 · 王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九、《全蜀艺文志》卷四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四
五运六气之说,不见于儒者之六经,而见于医家之《素问》。
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
且夫寒暑、燥湿、风火者,天之阴阳,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者,地之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而五运行于其间,即五行之化气也。
天数中于五,戊居之,地数中于六,巳居之,戊、巳,土也。
化气必以五六,故甲巳化土而居于其首。
土生金,故乙庚次之;
金生水,故丙辛次之;
水生木,故丁壬次之;
木生火,故戊癸次之。
此化气之序也。
地之三阴三阳亦五行尔,而火独有二,五行之妙理也。
盖木王于东,火王于南,金王于西,水王于北,而土王于四维。
戊附于戌而在乾,巳附于辰而在巽,而未之对冲在丑,故辰戌丑未寄王之位也。
未在西南,其卦为坤,其时为长夏,以其处四时之中,吕氏《月令》谓之中央土。
土正王之位也。
春木生火,秋金生水,冬水生木,而夏火制金,生气绝矣。
惟土王于西南,然后以火生土,以土生金,四时之序,循环不穷。
然火方王于午,土遽王于未,则火气必耗,故君火以名,其气温而未热,相火以位。
太阴同处未申之间,奉君令以行暑气,于是火不耗于土,不屈于金,故丙盛则庚伏
此火所以独分君、相之位也。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日行四周而为二纪。
天以六为节,故气以六期而为一备;
地以五为制,故运以五岁而为一周。
运统一岁于四时之表,气分六位于一岁之中,风雨、燥湿、寒暑,其应有候,其至有期。
然用以占焉,往往不效,非《素问》之无验,用其说者知常而不知变故也。
凡物理有常必有变,虽天地之运动、往来、消息、盈虚,可以逆其必然者常也;
若其变则无所不至,可知而不可必也。
尝试即其常而言之,五太之运是为太过,其至先时;
五少之运是为不及,其至后时。
惟平气则不疾不徐,其至以时,其大略如此。
火运上临少阴,水运上临太阳,木运上临厥阴,金运上临阳明,土运上临太阴,谓之天符。
木运临卯,火运临午,金运临酉,水运临子,土运临四维,谓之岁会。
五太与在泉气同,谓之同天符,五少与在泉气同,谓之同岁会,苦是者其气和。
土运上见少阳,金运上见厥阴,谓之运刑天,若是者其气乖。
此皆五运之常也。
主气各居一步,厥阴主初,少阴、少阳次之,太阴、阳明又次之,太阳主终。
六位不迁,客气与岁推移,子岁太阳之水为初,丑岁厥阴之木为初,迭相往来。
而少阳为气之初,乃在太阴之后,半岁已前,司天主之,半岁已后,在泉主之。
其大略如此。
若其情则有相得不相得,其位则有顺有逆。
相得者木火相临,火土相临之类也;
不相得者金木相临,水火相临之类也。
父临子则顺,木居少阳之位是已;
反此则寒,水居金位,斯逆矣。
君临臣则顺,君火居少阳之位是己;
反此则相火居君火之位,斯逆矣。
此皆六气之常也。
及论其变,则有正有邪,于是有变有胜,有复有郁,有发有淫。
有承当时而行者正也,非时而行者邪也;
当时而行其过则为变,非时而行其至则为胜;
其救则为复,抑而不伸则为郁;
郁而怒起则为发,陵其所胜则为淫;
极而必反则为承。
假如太角之化为启,坼而变为摧拉;
太徵之化为暄,燠而变为炎烈,正化之为变者然也。
少角木气不足,清胜而热复,少徵火气不足,寒胜而雨复,邪化之正复然也。
寒甚而无阳焰,是为火郁;
热甚而无凄清,是为金郁,抑而不伸者然也。
水郁而发则为冰雹,土郁而发则为飘骤,郁而怒起者然也。
风淫所胜则克太阴,热淫所胜则克阳明,陵其所胜者然也。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湿土之下,风气承之,极则有反者然也。
然摧拉之变,不应普天,悉皆大风;
炎烈之变,不应薄海,悉皆燔灼;
清气之胜,不应宇宙,无不明洁;
雨气之复,不应山泽,无不蒸溽。
郁也、发也、淫也、承也,其理皆然。
凡此者其应非有候,则有不时而应者矣;
其至非有时,则有卒然而至者矣。
是故千里之远,其变相似者有之;
百里之近,其变不同者亦有之。
即其时、当其处、随其变而占焉,则吉凶可知,况《素问》所以论天地之气化者,将以观其变而救民之疾也。
夫大而天地,小而人之一身,五行之气皆在焉。
天地之气有常无变,则人亦和平而无疾;
天地之气变而失常,则疾厉之所从出也。
是故木气胜则肝以实病,脾以虚病;
火气胜则心以实病,肺以虚病。
此医者所能致察,儒者不得其详也。
至于官地、理阴阳、顺五行,使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和平之气行于两间,国无水旱之灾,民无妖孽之疾,此儒者所当致察,医家未必能知也。
《素问》亦略言之矣。
五行之精,是为五纬,与运气相应,有岁星,有辰星,以察其行之逆顺而占其吉凶。
然必曰德者福之,过者罚之,则是运气之和平而为休祥,有德者召之也,运气之乖疾而为灾眚,有过者致之也。
虽然,其说略而未详,吾儒之经则详矣。
《洪范·九畴》始于五行,中于皇极,终于五福六极。
圣人建极于上,以顺五行之用,是以天下之民有五福而无六极。
有五福皆可以康宁矣,无六极皆免于疾病矣。
此其道固有行乎运气之外者,是谓大顺。
成周之时尝见之,《由庚》之诗作,而阴阳得由其道;
《华》之诗作,而四时不失其和;
《由仪》之诗作,而万物各得其宜。
此建皇极、顺五行,使民有五福、无六极之验也。
是故《素问》方伎之书,而《洪范》则圣人经世之大法也。
知有《素问》不知有《洪范》,方伎之流也;
知有《洪范》不知有《素问》,儒者或病焉。
太公论 宋 · 王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
圣人处纷乱之中,欲有所为,未尝不先为之谋也。
其谋之不在乎他,在乎所存而已。
故谋之甚雄,则其所存愈高,谋之甚大,则其所存愈厚。
古之人有行之者,太公是也。
太公之隐居也,优游于渭水之间,以义自持,以道自重,而无所苟于俗。
观其所为,非徒自守而已,此其中必有所谋也。
何以言之?
夫商之衰,天下之厌乱也久矣,以太王、王季之德而犹未足以有天下,尽君臣之分,人知其不可也。
当此之时,欲出而为之倡,与天下决夫去就之义,则非镇重而可信者不能使之皆然也。
然则太公之所为,求以服天下之心而系天下之望邪。
昔者颜渊问仁,夫子曰:「克己复礼,仁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问其目,夫子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嗟夫!
此夫子之所以训颜渊者,乃以太公之谋欤。
夫非礼勿言,及其言也,天下莫不服其言;
非礼勿动,及其动也,天下莫不服其动;
非礼勿视,及其视也,天下莫不服其视;
非礼勿听,及其听也,天下莫不服其听耳。
言动视听既为天下之所服矣,其欲起而有所为者,天下其谁不从之?
此所谓天下归仁欤。
呜呼!
颜渊之资,加之数年之力以行夫子之言,天下不足定矣。
不幸短命而无以遂其志,故颜渊死,夫子哭之恸,凡以此也。
后世独诸葛亮深知其谋,以为可用,故坚卧于南阳,而以忠信仁义闻于天下。
惜夫刘备见之甚晚,举天下之众已臣服于曹操,而后方有所为,故其业卒不能振。
然观其初起之日,东附于孙权,西起于刘璋张松、法正皆弃其故主而乐为之用,以败亡羁旅之人,不逡巡而跨有荆蜀,亦未始不由此也。
由此观之,太公之谋皆为于未起之前,而非为于已起之后也。
世俗不察,以为太公游说诸侯不遇,而卒归之文王,以司马迁之雄而犹有惑于此,安知所以为太公欤?
夫所以为太公,以其德之可信也。
太公既游说诸侯,则亦浮躁苟且之所为也,天下安取信哉?
战国之士假此以自申也。
魏曹操之王,荀攸、贾诩皆当世之谋臣也,出奇定策,诩又居多。
而君子之论以诩为劣,盖其不能自重而轻于进取,是以进退无常而其德不足以服人,君子卑之,以为非深谋真智之所存也。
然以太公之才而为贾诩之徒欤,故论太公之所存。
周公论 宋 · 王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
尝观成、康之时,《诗》、《书》所载,君臣相与赓歌敕戒者,何其盛邪!
求其言,知其志,得其志,见其为人。
盖其言忠信,其志宽厚,其人远大,故其莅俗为政,明而不苛,大而有礼,能使天下释然归向于道德之域,则轻利而重义,贵诚而贱诈,乃知周公之兴,而世之所以长且久矣。
后读《周官》,见其制作之意,益知成、康之俗其所以敦重粹美者,又皆周公之所为也,故尝以古之圣人思虑之深而见识之远者,未有过于周公也。
《周官》之法,自天子、诸侯及大夫、庶士、商贾之卑,仆妾之贱,皆有分守;
自庙社、宫室及车舆、衣服,圭璧之奉,笾豆之荐,皆有度数。
其为法虽严,而其为情甚厚,故君之与民也分愈疏而情愈亲,势愈远而心愈近。
疏而远者所以为不敢犯也,亲而近者所以为不忍志也。
不敢与不忍之心作,而天下知事上之义,此周公制作之所以长且久也。
自周之衰,春秋之时,天下之乱盖已久矣,诸侯犹知尊王为资其奸谋,诈术无国不有,而作一不义,则四方解情。
齐桓、晋文皆依放仁义,以尊周为名而霸有天下,故韩宣子聘鲁,见《春秋》乃知周公之德,其以此哉。
惜乎,管、蔡不足以知圣人,而妄意周公之所欲为,亦已愚矣。
以今观周公之所为,则当其时岂以得天下为美哉?
假令周公而有天下,南面称王,方是时也,将有为邪,则非君人之道也;
将无为也,则天下孰能行其志耶?
圣人有欲治天下之志,而无欲得天下之心,苟可以得行其道,虽人臣之贱不辞也。
盖世之所谓贵贱者,特出于古人为之以役制天下也。
从众人以观之,是诚足以贵贱之矣;
自圣人而观之,是岂能为贵贱哉?
圣人之贵贱,无宁以性之厚薄而道德之存亡乎。
道德足乎己,则虽有天下者无以加,而又肯以人贵人贱,求自别于世乎?
周公不有天下,而后之言至治者皆以周公为宗师,则圣人之所贵可知矣。
李广 宋 · 王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
知人虽难,而用之亦未易也,始能知之,则终能用之,使之各尽其才,而无有馀不足之病,斯以为善用人矣。
若知而不用,则如无知,若用而不当,则如无用。
李广以出奇之才而不及大用,天下多伤之,是岂知用才之意欤?
文帝固尝言之矣,以广生高帝时万户侯不足道也,然世不察,以帝知广之才而不能用,此岂文帝之意哉!
广之为人也,多奇而易穷,轻变而无重。
高帝时,四分五裂之时也,天下之人救左则失右,救右则失左,方是时也,李广可以或出而立奇功。
若天下既平,而持权用兵乃大将之事也。
此惟隐厚有谋,然后中当世之用,固非广之所长矣。
高帝方扰攘之间,所以深信而屡用,□□□□之谋,覆秦诛楚而卒有天下,其君臣相得,亦已至矣。
及天下已安,吕后后事,则陈平智有馀,难以独任,而在周勃,以其厚重少文而足以安刘氏。
且平无攘天下之资,而又非有韩、彭之志,安得而疑之,亦以其不时而已矣。
盖用智则伤谲,好奇则多危,此可以治乱而不可以守成,故高帝之所不与也。
然则文帝之不用李广,盖谓此邪。
王者之师必出于万全,故其有事则先胜而后战,然犹惧其不足用也,故三令而五申之,先之以盟誓,重之以劝戒,制法谨严则坚不可犯。
是以其止如山,其行如川,其徐如林,其疾如雷,故师出而无敌于天下,此穰苴所以胜于未战也。
将果可以无法乎?
今广之用兵则不然,其行无部曲,战无行伍,屯无刁斗,守无捍卫,此林谷散斗之法,所将不过千人足矣,过此其能为之乎?
春秋之时,楚师救郑,过险不整,姚句耳尚知其无能;
秦师伐郑,入险而脱,王孙满犹知其必败。
且列国之帅一不重固,则覆亡之不暇,况天下之大,而数奇安可为万全计,宜文帝之所不欲也。
汉嘉杨循秀才字序 宋 · 王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五
颜渊有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盖道有小大,有正变,学之者自小以及大,自正以及变。
然不可以遽至,必有叙而后进之、引之,以至于其极而后已,所谓循循然善诱人也。
孔子阨于陈、蔡,召弟子而问之,颜渊曰:「不容何患,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与之,已而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
不曰仰之弥高乎?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不曰钻之弥坚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闻诸夫子,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不入,如之何子之往也」?
不曰瞻之在前,忽然在后乎?
之不容何患,其心固善矣,不容然后见君子,则必有见而后乐也。
道无外也,必待有见而后乐,是未之见者不乐也。
故曰皆不及门。
人能不以外饰为患,至于不忮不求,亦足矣,此特忘物而志于道可也,其于得道而存物未能也,故曰「何足以臧」。
不善者不入,以为君子言也。
至于忍人则不然,盖有恃而为之者矣。
磨之不磷,涅之不缁。
安往而不可哉?
弟子之求夫子期于前也,不知夫子之及后也。
盖有所恃也,彼能得其所恃,必不正也,虽变可为也,是皆有之,以至其极而后已也。
孔子之教人必循而后进之,后之学孔子者,亦必循而后进可也。
杨君名循,求字于余,字之曰伯成
盖权利之不能倾也,群众之不能移也,天下之不能荡也,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然后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此道之极也,不循无以至焉。
张氏安隐堂记 宋 · 王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九
求安在于无心,不能无心,虽止不安;
求隐在于无名,不能无名,虽藏不隐。
盖有心则思,思则为物之所役;
有名则显,显则为物之所迫。
人之生也,其大拟乎天地,其明并乎日月,其序通乎四时,可谓盛矣,而卒至于愚死者,累于物也。
万物纷纭,亦各生其生也,人乃以意好之。
好而得之,以欲败性;
好而失之,以念困神。
得失皆苦,何如无心?
万物皆归于我,吾且受之;
万物皆求于我,吾且与之。
如是则是非迭作,荣辱交起,忧患具至,何如无名?
且形自道而生,有生则道有其寓;
道因形而寓,有寓则形有其神。
然形岂能神哉,道使之然也。
及神去灵绝,而形与物俱弊,形何有于我哉?
以是思之,形固不足有矣。
形且不足有,何用于有心;
心且不足有,何用于有名?
如是则知所重矣,知所重则物外矣。
佛之言得安隐,以此哉。
先生舜臣作室于洛都之中,号曰安隐堂,其亦知所重邪。
吾尝观之久矣,疏通豁达,柔内刚外。
与人无间,而未尝求于人;
于物无恶,而未尝着于物。
贫富得丧,听其自来,信其自去,未尝留意于其间。
优游里闾,与俗上下,人谓之同也,不知其有所异,人谓之流也,不知其有所止。
嗟夫!
此其庶几乎。
虽然,能无心矣,能无心之心乎?
能无名矣,能无名之名乎
道至于此而后备,宜复以是求之。
王氏至乐山记 宋 · 王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六
嘉州东枕大江,面高山,江山相阨,沙石溃散,山势骨立,直起如壁,横截如城墙。
山之上长脩竹,翘耸偃亚,罗列如画。
南扶九顶,北倚龙岩,西望峨眉,俯清流及城市,舟楫楼台,出没高下,皆在目前。
邦人王子厚筑室于其间,轩阁台榭,虚明洞达,四时相与,友爱者无非风云雪月,其所得之志可谓清且远也。
然士大夫多目为谢安东山,而余深窃怪之。
昔者王裕之清脩寡欲,心薄于名利,道德高远,羞视权贵,退居吴兴,舍淳山中,时号为王东山,及其子孙三世皆贤。
众不取诸此,而反慕谢安之所为,岂以其功名之誉、声色之奉为可乐耶?
功名势也,声色欲也,势不如道,欲不如德。
此富贵之士逐物以为乐,而性不与焉,非天下之至乐也。
当时则荣,没则遂已。
若夫虽死而尤存者道德也,况所谓荣者本乎俗,而非达者荣之也;
所谓存者自其性,非众之所不忘者存之也,岂可同日而语之哉?
且性无外也,无待于外而自足,或有取于山焉,以其高洁安静有似乎性也。
今居山林之间,而或有功名声色之慕,是志乎物也。
夫物不可必以得为喜,则失之必忧,忧喜迭作,阴阳皆伤。
求得而患,至其为乐也安在?
子厚以书求为记,因以是告之。
其言非邪,宜安于诸君之说也,无俟乎记可也;
若犹是也,愿学裕之之为人。
子厚,贤者也,必以予言为当也。
谨名曰王氏至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