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沈长卿南宋 ? — 1160
书壁四韵 南宋 · 沈长卿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约客探名胜,停辀得所欣。
山寒多做雨,洞古不收云。
夜宿听鸣麂,晨炊摘野芹
黄冠尤喜事,添炷石炉熏(同上书册五页三五九一)
楚州 南宋 · 沈长卿
 押词韵第四部
楚州淮阴娑罗木,霜露荣倅今何如。
能令草木死不枯,当时为有北海书。
荒碑雨侵苔藓湿,尚写墨本传东吴(《舆地纪胜》卷三九《淮南东路·楚州》)
题清芬阁 南宋 · 沈长卿
元英以隐名,务德以仕显。
人言不同调,是说一何浅。
丈夫生世间,出处各有意。
仕以行其道,隐以求其志。
一以隐为高,当不起。
一以仕为乐,饿死
我观二子心,舒卷如春云。
邂逅作霖雨,本是版筑君。
乃祖配子陵桐江饱风月。
乃孙拥麾幢,遗爱浃闽粤。
相望二百年,家学留青编。
冥鸿与栖凤,进退两俱贤。
秋冬享烝尝,瞻像不泚颡。
独抱元成经,肯作世南匠。
种田刈禾黍,种圃收兰芝。
请诵裳华篇,有之以似之(影印《诗渊》册四页三○三八)
鹧鸪天 南宋 · 沈长卿
 押麻韵
瑞气氤氲入绛纱。
水沉香荐碧流霞。
疏梅欲破风前蕊,冷菊犹开霜后花。

销粉黛,减铅华。
药炉经卷好生涯。
络滨侍从他年贵,便是蟠桃王母家。
南宋 · 沈长卿
 押先韵
翠蛾环坐忆洲钱(元单庆《至元嘉禾志》卷三)
钦宗靖康元年二月 南宋 · 沈长卿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九七、《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一、《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三、《宋史翼》卷一一
靖康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太学生沈长卿谨昧死再拜献书于皇帝陛下:臣观自古天下国家所以败乱而不可救者,始于人君赏罚之不明也。
盖赏罚者,人主之大柄。
古者爵人于朝,与众共之;
刑人于市,与众共之。
欲其合天下之公心,不敢有异议而已。
舜之举十六相也,天下之人谓之八元、八恺。
其窜四凶也,天下之人谓之梼杌,谓之饕餮。
夫八元、八恺、梼杌、饕餮,非舜举之也,天下之人共赏之也,非舜窜之也,天下之人共罚之也。
圣人赏罚之柄如此。
汉唐之末,时君世主昏暗不明,赏罚之柄夺于权臣,其所赏者未必有功也,所罚者未必有罪也。
赏罚不明,天下解体,乱亡随之。
如汉之哀、平,唐之懿、僖是也。
此数君者未必如之暴乱酷虐,惟其赏罚不公,使忠臣义士衔恨而死,是以至于灭亡尔。
恭惟皇帝陛下即位之初,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当取法于可也。
而比颁明诏,前后或异,若有奸邪罔上之臣乘扰攘之际,乱陛下之聪明者。
臣少负耿介,慕刘蕡贾谊之言得事君之节,而小仲舒之论缓而不切,愤然有意于刘、贾。
臣请为陛下直言而不讳。
臣闻二月初五日,陛下罢李纲右丞
太学生陈东等率士数百伏阙上书,极言李纲忠义,李邦彦奸恶,冀陛下聪明睿断,罢邦彦而相李纲,以厌天下之论也。
于时,京城百姓群聚阙廷,不约而来者几数万人,仰天椎心,祈哀请命,莫不欲李纲之相、邦彦之罢也。
洎陛下遣使宣谕,复旧职,众志遂定。
其后乘时恃众,殴击内侍,盖缘平居细民受虐之深,积怨之久。
今日戎虏拥兵,困辱中国,夺我玉帛,侵我土地,非由此曹何以致之?
故危疑之閒,发其痛以至于极,非士人所教而为之也。
夫举数万之众,不烦召而群聚帝阍,若出一家曾无异意者,岂陈东一布衣寒士所能驱率哉?
盖其平日公论如此,不胜其忠义愤激之切,诉于陛下尔。
谄谀无知之人,阿附邦彦,自植朋党,不问士庶所以伏阙者何心,所言于天子者何事,中外愤骇,里巷萧然,黉舍一空。
臣始闻之而惊,中闻之而疑,卒闻之而解。
以为布衣书生以忠义被戮,得与龙逢、比干并名书史,乃万世之荣。
然天子聪明仁圣,今日之事当自有以辩之,必不惑于佞也。
其后学官黄哲等待罪,陛下亲降圣旨:「朝廷方开言路,通达下情。
士人伏阙上书,乃是忠义所激。
尔等何为待罪?
宜速安职,晓谕诸生」。
太学之士仰观圣训,感激流涕,如蒙异恩,以谓陛下好贤乐善之诚如此,自今以往,天下忠言谠论日闻于九重,必不至钳口结舌如前日也。
有君如此,其忍负之?
称诵未已,诏墨未乾,陛下复降御宝,以诸生伏阙系赦前已放罪,更不根治。
今后如或不改,复出鼓唱,乱朝廷纪纲,当议极刑。
又观殿前司晓示备载御宝,以士庶有以伏阙上书为名者,意在作乱,今后如更似此之人,仰三衙收捉,并从军法,令王宗濋斩讫闻奏。
臣虽至愚,心知前日奸邪之人重以变乱之说惑陛下者,是致陛下德音终始反覆之如是也。
臣观秦始皇雄才大略,英睿之主也。
一用赵高李斯,遂以为上古不足学,三代不足法,尽取上古之书而焚之。
当时天下之士有复于古者,皆以为妖言,使御史按问其罪,群聚而坑之四百六十馀人。
是时忠臣义士避坑戮之祸,遁逃窜伏,甘心于陇亩之閒,不敢以儒自名。
其谋实出于斯、始皇信之而不悟也。
天下士既已尽去,始皇于是内修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仙,巡游不息,恣所欲为而无敢有言其非。
陵夷至于二世不改,始皇之业以至大乱。
辍耕陇上之徒奋臂一呼,天下响应,祸在焚书坑儒而已。
今奸邪之人欲罪伏阙之士,而陛下得此名于后世。
臣所以扪心痛哭,思欲犯颜逆鳞以自蹈于鼎镬也。
夫人主所示天下者,赏罚也。
某人当诛,必明其可诛之罪。
功罪不明而妄兴赏罚,使天下归怨,则谓之暴君可也。
陛下如以前日之事为可赦,不识诸生以何罪而得陛下之赦乎?
以后日之犯为可诛,不识诸生以何罪而得陛下之诛乎?
且既名之为忠义,则不当罪之于刑法。
既置之于刑法,则不当名之以忠义
二者不可两立也。
陛下前诏既以士人为忠义,则后日以犯诏而诛者乃以忠义就刑也。
为忠义者既不保其首领,使不忠不义者陛下将何法以加之乎?
虽然,作福作威,人君之大柄,则杀士之名,臣为陛下过有所惜者,万世之后,恐陛下有杀士之名。
臣恐自此天下四海忠义之士望风股慄,且耕且钓,不肯为陛下用也。
臣又闻陛下虚怀侧席,登用儒臣,擢徐处仁唐恪等于閒散之地而置之辅佐,至于范宗尹朱梦说刘宁止之徒尽蒙号召,将以大用。
是陛下欲尽求天下忠义之士也。
忠义之士闻诏未起,陛下罪言之名已闻于天下,彼数人者敢自信于陛下乎?
太上皇帝在位二十六年,其间奸臣沮抑,忠义之士以言获罪致斥逐者固多矣。
然未有如今日之诏,欲置敢言之士于极刑也,而陛下独何忍为之乎?
臣闻自古贤人君子未尝不欲其君用者,惟其待之不以礼,遇之不以诚,是以怀铅抱椠,自甘于海滨岩穴而不出也。
人君惟尽礼而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犹惧其不至,况示以刑威,欲致忠贤之士,不亦难哉?
燕昭黄金台郭隗,而四方之士莫不奔燕。
齐小白礼九九之术,而四方之士莫不奔齐。
彼区区霸者之材,非有五帝三王之道德也,徒以礼贤下士,故天下之士乐为之用。
臣愿陛下念臣之心,察臣之言,特降圣旨,追改前诏,优加褒拂,使天下之士不至于解体,则陛下可以得四海之心,建长久之策,而享万世无疆之休矣。
臣又观前日宰相吴敏有为李邦彦辩奸慝暴白功状,大书文榜,揭之通衢。
行道之人莫不嗤笑。
臣闻邦彦自布衣时不敦士检,放僻邪侈,无所不为。
挟倡优于酒肆,逞颜色于庭闱,其淫言媟语往往流传人閒,有不可闻者。
其后一时遭遇,旋致显位,而阿谀顺旨,偷合苟容,坐视奸邪之臣开边致衅,曾无一言规救人主。
此乃持禄养交、冒利忘耻之徒耳。
方且以功状揭之市朝,欺罔文法,愚弄天下未有若此。
吁,可怪也!
宰相天下之属望,任相不贤则天下之人得以议者。
杨绾为相,崔宽为之毁第观,黎干为之减驺从,郭子仪为之彻声乐,当时公卿大臣犹畏惮之如此。
邦彦身为宰相,而百姓遮道僈骂,甚于奴隶,疾走省闼,掩关自遁,其为辱亦甚矣。
臣闻司马光为相,天下儿童走隶亦皆称颂。
使邦彦而果贤也,则天下之人当自知之,当自服之,何必因言而后明哉?
就使如敏之言,以为邦彦畏慎太过,缓于事机,则邦彦亦不过苏味道卢怀慎之徒耳。
以辅庸主且犹不可,况可以辅佐陛下成中兴之治乎?
臣闻太学之论,蔡京父子上客密交,奔走京门寖有年矣。
邦彦如左右手也。
今所以曲为邦彦强辩者,正欲植党自固。
邦彦去,则不能以孤立。
敏之心,本非为朝廷论宰相,实为身谋耳。
向使陛下不能独断而信敏之言,复用邦彦,则奸臣侵渍,事必有大于此者,诚可为寒心也。
臣观汉之元帝恭谨节俭,当时号为贤者之君,而谗佞愚弄,优柔不断,故孝宣之业少衰而后世贬之。
盖人君之患莫大于斯二者。
愿陛下乾纲大决,天下之事断自宸衷,勿夺于谗佞,勿溺于优柔,则万世之后皆知陛下为贤君矣,岂特生灵社稷之幸哉!
臣为此言,臣之友生有为臣言曰:「子堂上有二亲,家唯四壁,齑盐大学,苟为升斗之禄将以养亲。
而为狂直之言,上以谏天子,下以忤宰相,吾谓子无死所矣」。
臣应之曰:「不然,昔阳城国子司业,召诸生诲之曰:『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
仆生平所志在为忠与孝。
而忠孝不能两立,苟全一节,虽死无憾。
天子仁圣如此,而奸邪之人渐以浸渍,使后世得以轻訾吾君。
今不言,将何以戴天而履地乎?
虽以此受戮,不犹愈于今之生乎」?
是以不避斧钺,直书其事,上干天听。
虽蒙诛戮,万死无悔。
冒渎天威,臣不胜惶恐战慄之至。
李光启 南宋 · 沈长卿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九七、《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五、《方舆胜览》卷四一、《宋史翼》卷一一
搢绅竞守和亲,甘出娄敬之下策;
夷狄难以信结,孰虞吐蕃之劫盟。
与其竭四海以奉豺狼之欢,何至屈万乘而下穹庐之拜。
灵应庙碑记 南宋 · 沈长卿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九七
锦山之南有庙,岿然峙其趾,制度丹雘甚古,榜曰「三王」。
图记不载,采父老言:「三王姓陈、许、莘氏,庙故址在山北,有灵乌衔鼓至今庙基,遂徙焉。
王昔慕道,集邻境神,礼唐觉闻禅师听讲梵书,故今庙坐之旁诸神环列,有僧居其中」。
皆迂怪不足信。
庭有断碑,字漫灭不可读。
仅可辨者数语,曰:「三王不嗜血食」。
又曰:「按诸往古,立仅千载」。
则神之庙食远矣。
长卿自为儿时,见父老奔走奉祠无虚日,水旱疠疫有祷必应。
建炎四年冬,虏师渡江,所至屠戮。
游骑距庙才八里,居人震恐,聚祷于王。
贼无故自遁。
会有传者云:「贼见旗帜亘数里,谓有大军,故去」。
人以为王威灵潜却之也。
绍兴初工部侍郎李公谊避地来居,坎𡒄未偶。
一日祷于王,获吉卜。
不二年,果登近从。
公既信其灵,因里人徐先、倪豫有请,白于朝,丐庙额,许之。
九年三月赐名灵应
制下,环境忭跃,益大其庙,作三门,易新榜,大合乐以落之,用侈上赐。
明年,又作东西两庑,规制一新。
庙临长溪,众流趋汇,远峰环列,眺览奇旷。
先是,有术者言,后数年当益兴。
已而果然。
以王之灵而依据兹地,其焕发弥远亦宜哉!
父老愿有记,长卿世蒙王休,所不敢辞,乃记其事并作迎享送神诗镵之石。
其辞曰:
神之居兮阻幽,依水涯兮山陬。
祐我民兮自古,世既远兮弥脩。
神之游兮容曳,载阑旗兮桂旆。
倏周流兮靡息,去螟蝗兮驱疾。
疠神之归兮光陆,离霈灵泽兮淋漓。
配此山兮不朽,俾民兮深思。
山有兮水有芰,洁樽罍兮荐芳旨。
奏箫鼓兮铿鍧,春与秋兮馈祀。
我民奉祀兮无敢不虔,神之庇我兮其有不然。
诏子孙兮无怠,弥亿万兮斯年。
绍兴十六年二月二日前进士左承直郎、权通判常州军州、主管学事管劝农事、借绯鱼袋里人沈长卿撰。
按:《东林山志》卷八,嘉庆十八年刻本。又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