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元纲
圣门事业图序乾道六年 宋 · 李元纲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七○、《郑堂读书记》卷三六
欲窥圣人之门墙,所造之道有四焉:曰明、曰习、曰存、曰觉是也。
明则知之必当,习则行之必熟,若夫存、觉,则仁矣。
知而能行,是犹适燕而北辕,其所趋虽有迟速之不同,终亦必至而后已。
苟终日谈燕而驻足,则亦安能至哉?
此版筑之学所以有行之惟艰之说也。
虽然,始条理者,知之事也。
有知之士,则必知之明,择之精。
苟未知而力行,是犹适燕而南辕,纵复疾驰,心幽、并而足吴、越,未见其能至也。
此大学之道必以致知为先焉。
予留心道学几三十载,食息研究不忘,粗亦知所趋向矣。
于是列为十图,共成一编,以示同志。
盖欲咸知圣门事业之所在而不失其所趋向也,因目曰《圣门事业》。
傥知之有所未尽,幸无惜告教之。
乾道庚寅百炼真隐李元纲国纪序。
按:《圣门事业图》卷首,百川学海本。
圣门事业图跋乾道九年八月 宋 · 李元纲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七○
孟子曰:「仁,人心也」。
则仁之为言,得其本心而已。
心之本体见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寂然不动,敬以直内,与天地相似,与鬼神为一,无一息不存,无一物不该,如衡之平不加以物,如鉴之明不蔽以垢,初无过与不及,所取准则以为中者,本心而已。
由是而出,无有不合,故谓之和。
学者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反求吾心,则知与天地万物本同一体。
何以验之?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乍见之时,其心怵惕者,由物之体伤于彼而吾之心感痛于此,则仁之体显矣。
自此而亲亲,自此而仁民,自此而爱物,皆其本心随物而见者然也。
惟其梏于蕞然之形体,常有私意小智挠乎其间,所发遂至于出入不齐而不中节,天之所以降衷,民之所以受天地之中者,失而不守,吁,可怜哉!
子思所以有谨独之说也。
盖谨独者,所以执中也。
亦闻前修之论谨独乎?
独非交物之时有动于中,其违未远也。
虽非视听所及,而其几固已瞭然心目之间矣,其为显见孰甚焉?
虽欲自蔽,吾谁欺,欺天乎?
方其喜怒哀乐发而未远,意必固我,微见其端,安危存亡之机系焉。
要当觉之于始萌,复之于未远,措心积虑,常务执中,戒谨恐惧,惟恐失之。
逮其察乎人伦,明乎庶物,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自然发而中节也,感而遂通也。
义以方外也,莫非顺性命之理也。
自此而不息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循致矣。
呜呼!
此道甚明,学者昧焉,终日营营而不知有是道,穷人欲而灭天理,无足怪也。
殊不知古之君子莫不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以养中,于喜怒哀乐始发之际以执中,然后发中节,动无不和。
六经之说,《语》、《孟》之言,皆所以明斯道也。
所学未尝不在于是,所行亦未尝不在于是,亦未有舍是能至圣贤者也。
虽然,其学皆自穷理入。
穷理者,致知格物是也。
予恐后学未知此道,故作图以示之,集说以明之,有志之士幸勿怠焉。
乾道癸巳仲秋旦日,钱塘李元纲识。
按:《圣门事业图》卷末,百川学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