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韦嗣立唐 654 — 719
奉和九日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深字 唐 · 韦嗣立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层观远沈沈,鸾旗九日临。
(一作行)宫压水岸,步辇入烟岑。
枝上萸新采,樽中始斟。
愿陪欢乐事,长与岁时深。
奉和张岳州潭州别诗二首 其二 唐 · 韦嗣立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引用典故:千里驾
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
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
无因千里驾,忽睹四愁篇。
览讽欢何已,欢终徒怆然。
奉和初春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一作赵彦昭诗) 唐 · 韦嗣立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引用典故:弄玉箫 鹊桥 平阳 沁水
主第岩扃架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
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
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 · 韦嗣立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引用典故:水滨老
乘春祓禊逐风光,扈跸陪銮渭渚傍。
还笑当时水滨老,衰年八十待文王
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因以言志示弟淑奉呈诸大僚 唐 · 韦嗣立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引用典故:北辕失 挂冠侣 尸禄
幽谷杜陵边,风烟别几年。
偶来伊水曲,溪嶂觉(一作各)依然。
傍浦怜芳树(一作木),寻崖爱绿泉。
岭云随马足,山鸟向人前。
地合心俱静,言因理自玄。
短才叨重寄,尸禄愧妨贤。
每挹挂冠侣,思从初服旋。
稻粱仍欲报,岁月坐空捐。
助岳无纤块,输溟谢末涓
还悟北辕失,方求南涧田。
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张左丞崔礼部崔光禄 唐 · 韦嗣立
五言排律 押元韵
仆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庄宿,张左丞、崔礼部、崔光禄并枉垂光顾。数公宿敦道义,雅尚林壑。谓急于幽寻,故此命驾,遂不知别有胜赏。偶然相过,寒暄未周,神意已往。云霞之致,蔑而不存。逸辔放驱,清尘徒企,耿叹不已,而赠是诗。
引用典故:愚谷
栖闲有愚谷,好事枉朝轩。
树接前驱拥,岩传后骑喧。
褰帘出野院,植杖候柴门。
既拂林下席,仍携池上樽。
深期契幽赏,实谓展欢言。
末眷诚未易,佳游时更敦。
俄看啸俦侣,各已共飞鶱。
延睇尽朝日,长怀通夜魂。
空闻岸竹动,徒见浦花繁。
多愧春莺曲,相求意独存。
奉和张岳州潭州别诗二首 其一 唐 · 韦嗣立
 押灰韵
予昔忝省阁,与岳州张使君说潭州王都督熊同官联事,后承朝谴,各自东西。张公与王都督别诗二首,情颇殷切。余览以叹,因遥申和云。
引用典故:雕龙
茂先王佐才,作牧楚江隈。
登楼正欲赋,复遇仲宣来。
黄鹄飞将远,雕龙文为开。
宁知昔联事,听曲有馀哀。
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 唐 · 韦嗣立
光禄崔卿公怀通识济时,良具材器。耽图籍,爱林泉,不遗琴咏。门多长者,善与人交。仆忝台阁,早经联事。虽幸揖风采,而不接殷勤。崔公以雅道自居,未尝至偃之室。及仆积抱羸疾,屡期放退。朝廷恩假,职以优閒。多取急归林,服饵为事。门堪罗雀,庭见狎鸥。崔公则多存访,不避风雨。方知向时,迹也;今晨,情也。春秋自芳,岁寒无变。仆敬之重之,故不能忘也。尝谈及词翰,颇申掎摭。忽枉赠章,因以投报云尔。
引用典故:连城 亭伯 黄琼 贾谊 刘桢沈痼
亭伯负高名,羽仪称上京
魏珠能烛乘秦璧连城
六月飞将远,三冬学已精。
洛阳贾谊江夏黄琼
推演中都术,旋参河尹声。
累迁登御府,移拜践名卿。
庭聚歌钟丽,门罗棨戟荣。
鹦杯飞广席,兽火列前楹。
散诞林园意,殷勤敬爱情。
无容抱衰疾,良宴每招迎。
契得心逾重,言忘道益真。
相勖忠义节,共谈词赋英。
雕虫曾靡弃,白凤已先鸣。
光接神愈骇,音来味不成。
短歌甘自思,鸿藻弥难清。
东里方希润,西河敢窃明。
厚诬空见迫,丧德岂无诚。
端守宫闱地,寒烟朝暮平。
顾才无术浅,怀器识忧盈。
月下对云阙,风前闻夜更。
昌年虽共偶,欢会此难并。
为怜漳浦曲,沈痼有刘桢
省刑罚疏 唐 · 韦嗣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
臣窃尝闻之。
尧舜之日。
画其衣冠。
当文景之时。
几致刑措。
历兹千载。
以为美谈。
臣伏惟陛下浚哲钦明。
穷神知化。
自轩昊以降。
莫之与京。
独有往之论法。
或未尽善。
皆由主司奸凶。
惑乱视听。
寻而陛下圣察。
具详之矣。
然竟未能明其本源。
察其前事。
令天下万姓识陛下本心。
尚使四海多衔冤之人。
九泉有抱痛之鬼。
臣诚愚昧不识大纲。
请为陛下始末而言其事。
扬豫之后。
刑狱渐兴。
用法之伍。
务于穷竟。
连坐相牵。
数年不绝。
遂使巨奸大猾。
伺隙乘閒。
内包豺狼之心。
外示鹰鹯之迹。
阴图潜结。
共相影会。
构似是之言。
成不赦之罪。
皆深为巧诋。
恣行楚毒。
人不胜痛。
便乞自诬。
公卿士庶。
连颈受戮。
道路藉藉。
虽知非辜。
而锻鍊巳成。
辩占皆合。
皋陶为理。
于公定刑。
则谓污宫毁柩。
犹未塞责。
虽陛下仁慈哀念。
恤狱缓死。
及览辞状。
便巳周密
皆谓勘鞫得情。
是其实犯。
虽欲宽舍。
其如法何。
于是小乃身诛。
大则族灭。
相缘共坐者。
不可胜言。
此岂宿搆雠嫌。
将申报复。
皆图苟成功效。
自求官赏。
当时称传。
谓为罗织。
其中陷刑得罪者。
虽有敏识通才。
被告言者。
便遭枉抑。
心徒痛其冤酷。
口莫能以自明。
或受诛夷。
或遭殛窜。
并甘心引分。
赴之如归。
故知弄法侮文。
伤人实甚。
赖陛下特回圣察。
昭然详究。
周兴邱绩之类。
宏义俊臣之徒。
皆相次伏诛。
事暴遐迩。
而朝野庆泰。
若再睹阳和。
且如仁杰元忠
俱罹枉陷。
被勘鞫之际。
亦皆巳自诬。
向非陛下至明。
垂心省察。
则菹醢之戮。
巳及其身。
欲望输忠圣代。
安可复得。
陛下擢而升之。
各为良辅。
国之栋干。
称此二人。
何乃前非而后是哉。
诚由枉陷与甄明耳。
臣但恐往之得罪者多。
并皆此流。
则向时之冤者。
其数甚众。
昔杀一孝妇。
尚或降灾。
而滥者盖多。
宁无怨气。
怨气上达。
则水旱所
欲望岁登。
不可得也。
陛下傥宏天地之大德。
施雷雨之深仁。
归罪于削刻之徒。
降恩于枉滥之伍。
自垂拱巳来。
大辟罪巳下。
常赦所不原者。
罪无轻重。
一皆原洗。
被以昭苏
伏法之辈。
追还官爵。
缘累之徒。
普沾恩造。
如此。
则天下皆知比所陷罪。
元非陛下之意。
咸是虐吏之辜。
幽明欢欣。
则感通和气。
和气下降。
则风雨以时。
风雨以时。
则五谷丰稔。
岁既稔矣。
人亦安矣。
太平之美。
亦何远哉。
伏愿陛下深察。
请崇学校疏 唐 · 韦嗣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
臣伏闻古先哲王立学官
所以掌教国子以六德六行六艺。
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礼记曰。
化民成俗。
必由学乎。
学之于人。
其用盖博。
故立太学以教于国。
小学以化于邑
王之诸子。
卿大夫士之子。
及国之俊选皆造焉。
八岁入小学
十五入大学
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是以教洽而化流。
行成而不悖。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
未有不须学而成者也。
国家自永淳巳来。
二十馀载。
国学废散。
冑子衰缺。
时轻儒学之官。
莫存章句之选。
贵门后进。
竞以侥倖升班。
寒族常流。
复因陵替弛业。
考试之际。
秀茂䍐登。
驱之临人。
何以从政
又垂拱之后。
文明在辰。
盛典鸿休。
日书月至。
因籍际会。
入仕尤多。
加以谗邪凶党来俊臣之属。
妄执威权。
恣行枉陷。
正直之伍。
死亡为忧。
道路以目。
人无固志。
䍐有执不挠之怀。
徇至公之节。
偷安苟免。
聊以卒岁。
遂使纲领不振。
请托公行。
选举之曹。
弥长踰滥。
随班少经术之士。
摄职多庸琐之才。
徒以猛暴相誇。
䍐能清惠自勖。
使海内黔首。
骚然不安。
赖陛下忧劳。
频有处分。
然革弊斯近。
此风尚馀。
州县官寮。
贪鄙未息。
而望事必循理。
俗致康宁。
求之于今。
不可得也。
陛下诚能下明制。
发德音。
广开庠序。
大敦学校。
三馆生徒。
即令追集。
王公巳下子弟。
不容别求仕进。
皆入国学。
服膺训典。
崇饰馆庙。
尊尚儒师。
盛陈奠菜之仪。
宏敷讲说之会。
使士庶观听。
有所发扬。
宏弊道德。
于是乎在。
则四海之内。
靡然向风。
延颈举足。
咸知所向。
然后审持衡镜。
妙择良能。
以之临人。
寄之调俗。
则官无侵暴之政。
人有安乐之心。
居人则相与乐业。
百姓则皆恋桑梓。
岂复忧其逃散而贫窭哉。
今天下户口。
亡逃过半。
租调减耗。
国用不足。
理人之急。
尤切于兹。
故知务学之源。
岂惟润身进德而巳。
将以安人利国
安可不务之哉。
谏滥官疏 唐 · 韦嗣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
臣闻设官分职。
量才择吏。
此本于理人而务安之也。
故书曰。
在知人。
在安民。
知人则哲。
能官人安民则惠。
黎氓怀之。
能哲而惠。
何忧乎驩兜
何畏乎有苗者也。
是明官得其人。
而天下自理矣。
古者取人。
必先采乡曲之誉。
然后辟于州郡。
州郡有声。
然后辟于五府。
才著五府。
然后升之天朝。
此则用一人所择者甚悉。
擢一士所历者甚深。
孔子曰。
譬有美锦。
不可使人学制。
此明用人不可不审择也。
用得其才则理。
非其才则乱。
理乱所系。
焉可不深择之哉。
今之取人。
有异此道。
多未甚试效。
即顿至迁擢。
夫趋竞者人之常情。
侥倖者人之所趣。
而今务进不避。
侥倖者接踵比肩。
布于文武之列。
有文者用理内外。
则有回邪赃污上下败乱之忧。
有武者用将军戎。
则有庸懦怯弱师旅丧亡之患。
补授无限。
员阙不供。
遂至员外置官。
数倍正阙。
曹署典吏。
困于祗承。
府库仓储。
竭于资奉。
国家大事。
岂甚于此。
古者悬爵待士。
惟有才者得之。
若任以无才。
则有才之路塞。
贤人君子。
所以遁迹销声。
常怀叹恨者也。
且贤人君子。
守于正直之道。
远于侥倖之门。
若侥倖开。
则贤者不可复出矣。
贤者遂退。
若欲求人安俗化。
复不可得也。
人若不安。
国将危矣。
陛下安可不深虑乎。
刺史县令
理人之首。
近年巳来。
不存择。
京官有犯及声望下者。
方遣牧州。
吏部选人暮年无手笔者。
方拟县令
此风久扇。
上下同知
将此理人。
何以率化。
今岁非丰稔。
户口流亡。
国用空虚。
租调减削。
陛下不以此留念。
将何以理国乎。
臣望下明制。
具论前事。
使有司改换择。
天下刺史县令
皆取才能有称望者充。
自今以往。
应有迁除诸曹侍郎两省两台。
及五品巳上清望官。
先于刺史内取。
刺史无人。
然后馀官中求。
其御史员外郎等诸清要六品巳上官
于县中取。
制中明言如是。
则人争就刺史县令矣。
得令天下大理
万姓欣然。
岂非太平乐事哉。
唯陛下详择。
请减滥食封邑疏 唐 · 韦嗣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
臣闻国无九年之储。
家无三年之蓄。
家非其家。
国非其国也。
故知立国立家。
皆资于储蓄矣。
夫水旱之灾。
关之阴阳运数。
非人智力所能及也。
尧遭大水。
汤遭大旱。
则知仁圣之君。
亦所不免。
当此时。
百姓不至于困弊者。
有积也。
今陛下仓库之内。
比稍空竭。
寻常用度。
不支一年。
倘有水旱。
人须赈给。
徵发时动。
兵要资装。
则将何以备之。
其缘仓库不实。
妨于政化者。
触类而是。
臣窃见比者营造寺观。
其数极多。
皆务取宏博。
竞崇瑰丽。
大则费耗百十万。
小则尚用三五万馀。
略计都用资财。
动至千万巳上。
转运木石。
人牛不停。
废人功。
害农务。
事既非急。
时多怨咨。
故书曰。
不作无益害有益。
功乃成。
不贵异物贱用物。
民乃足。
诚哉此言。
非虚设也。
且元旨秘妙。
归于空寂。
苟非修心定慧。
诸法皆涉有为。
至如土木雕刻等功。
唯是殚竭人力。
但学相誇壮丽。
岂关降伏身心。
且凡所兴工。
皆须掘凿。
蛰虫在土。
种类实多。
每日杀伤。
动盈万计。
连年如此。
损害可知。
圣人慈悲为心。
岂有须行此事。
不然之理。
皎在目前。
世俗众僧。
未通其旨。
不虑府库空竭。
不思圣人忧劳。
谓广树福田。
即是增修法教。
傥水旱为灾。
人至饥馁。
夷狄作梗。
兵无资粮。
陛下虽有龙象如云。
伽蓝概日。
岂能裨万分之一。
救元元之苦哉。
于道法既有乖。
在生人极为损。
陛下岂可不深思之。
臣窃见食封之家。
其数甚众。
昨略问户部
云用六十馀万丁。
一丁两匹。
即是一百二十万巳上匹。
臣顷在太府
知每年庸调绢数。
多不过百万。
少则七八十万巳来。
比诸封家所入全少。
倘有虫霜旱潦。
曾不半在。
国家支供。
何以取给。
臣闻自古封茅土裂山河
皆须业著经纶。
功申草昧。
然后配宗庙之享。
承带砺之恩。
皇运之初。
功臣共定天下。
当时食封。
才祗三二十家。
今以寻常特恩
遂至百家巳上。
国家租赋。
大半私门。
私门则资用有馀。
国家则支计不足。
有馀则或致奢僭。
不足则坐致忧危。
制国之方。
岂谓为得。
封户之物。
诸家自徵。
或是官典。
或是奴仆。
多挟势逞威。
陵突州县。
凡是封户。
不胜侵渔。
或输物多索裹头。
或相知要取中物。
百姓怨叹。
远近共知。
复有因将货易。
转更生衅。
徵打纷纷。
曾不宁息。
贫乏百姓。
何以克堪。
若必限丁物送太府
封家但于左藏请受。
不得辄自徵催。
则必免侵渔。
人冀苏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