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下令大论功行封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
公达其次也(《魏志·荀攸传》)
分租与诸将掾属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令: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
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
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将掾属及故戍于陈、蔡者,庶以畴答众劳,不擅大惠也。
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若年殷用足,租奉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飨之(《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又《文馆词林》六百九十五)
涿郡太守建安十二年七月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
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
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
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有异于人。
今亟敬遣丞掾修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魏志·卢毓传》注引《续汉书》,又见《艺文类聚》四十)
田畴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魏志·田畴传》)
田畴让封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昔伯成弃国,夏后不夺,将欲使高尚之士、优贤之主,不止于一世也。
其听所执(《魏志·田畴传》注引《魏书》)
表刘琮令建安十三年九月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楚有江汉山川之险,后服先强,与秦争衡,荆州则其故地。
刘镇南久用其民矣。
身没之后,诸子鼎峙,虽终难全,犹可引日
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
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敦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尘,下图不朽之馀祚;
鲍永之弃并州窦融之离五郡,未足以喻也。
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
而比有笺求还州。
监史虽尊,秩禄未优。
今听所执,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魏志·刘表传》注引《魏武帝故事》)
宣示孔融罪状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之采其虚名,失于核实,见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缶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
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魏志·崔琰传》》注引《魏氏春秋》)
张范下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邴原名高德大,清规邈世魁然而峙,不为孤用,闻张子颇欲学之。
吾恐造之者富,随之者贫也(《魏志·邴原传》注引《别传》)
爵封田畴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田畴,志节高尚,遭值州里戎夏交乱,引身深山,研精味道,百姓从之,以成都邑
袁贼之盛,命召不屈。
慷慨守志,以徼真主。
及孤奉诏征定河北,遂服幽都,将定胡寇,特加礼命。
即受署,陈建攻胡蹊路所由,率齐山民,一时向化,开塞导道一作送,供承使役,路近而便,令虏不意。
蹋顿于白狼,遂长驱于柳城有力焉。
及军入塞,将图其功,表封亭侯食邑五百,而恳恻,前后辞赏。
出入三载,历年未赐,此为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
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魏志·田畴传》注引《先贤行状》)
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疲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
不得已也!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魏志·武帝纪》)
蒋济扬州别驾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季子为臣,吴宜有君。
今君还州,吾无忧矣(《魏志·蒋济传》)
蒋济丞相主簿西曹属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舜举皋陶,不仁者远;
臧否得中,望于贤属矣(《魏志·蒋济传》)
求贤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魏志·武帝纪》,又《文馆词林》六百九十五)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枭其二子。
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荆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
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胡亥之杀蒙恬也,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
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
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
邴原五官长史建安十六年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子弱不才,惧其难正;
贪欲相屈,以匡励之。
虽云利贤,能不恧恧(《魏志·邴原传》注)
下令增杜畿建安十六年九月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河东大守杜畿孔子所谓禹吾无间然矣,增秩中二千石(《魏志·杜畿传》)
陇右平定下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姜叙之母明智乃尔,虽杨敞之妻,盖不过也(《御览》四百四十一引皇甫谧《列女传》)
止省东曹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日出于东,月盛于东。
凡人言方,亦复先东。
何以省东曹(《魏志·毛玠传》)
辞九锡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夫受九锡,广开土宇,周公其人也。
汉之异姓入王者,与高祖俱起布衣,创定王业,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高柔理曹掾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是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汉祖除秦苛法,萧何定律,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
勉恤之哉(《魏志·高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