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亳州谢上表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六、《陶山集》卷八
伏奉告命,罢尚书左丞,依前中大夫、知亳州军州事,仍放谢辞。
臣于今月初四日到任讫。
噬脐悔过,空形何及之嗟;
刻骨知恩,实抱未酬之恨。
追惟遭遇,辜负盛明。
有腼面颜,不胜涕泪。
窃念臣德非称骥,材不中轮。
忝侍臣鹓鹭之间,缀太史马牛之后。
曾微补报,居足悔尤。
既累误知之恩,复迷引避之义。
合从摈斥,尚备承宣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成汤克宽,大舜纯孝。
赏奉冕旒之邃,每闻金玉之音。
有所施为,无非慈恕。
谁言春草能报照临之私,自知秋毫尽出生成之力。
擢发不足数贾罪,犹冀自新;
虽天无以喻尧仁,敢忘胥戴。
愿图来效,式益前愆。
谢赐崇宁二年历日表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六、《陶山集》卷八
凤凰适至,方瞻享御之休;
蝼蚁甚微,亦匪颁之赐。
恭惟皇帝陛下先天凝命,绍祖膺图。
气游玉烛之间,政在璇玑之上。
三年成叶,知洪造之难名;
十月书螽,愧闰馀之易失。
九功惟叙,万福攸同。
臣敢不仪舜丕彝,体尧至意。
载祀六百,颂永世之休祥;
弼成五千,奉敷天之正朔。
陈民先都曹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六、《陶山集》卷一二
辱书,问以所疑。
某亦疑者,尝试言之,足下其择焉。
召公有诗,周公无之者,公,圣人也,圣人无名。
故《周南》之诗,美不于文王,于其后妃而已,譬如传神画眼,眼似而神从之也。
小星,众无名星也,以况贱妾,则「三五在东,维参与昴」,固夫人也。
于阳星言其数,数阳也;
于阴星言其名,名阴也
数对象则为阴,对名则为阳。
譬如编氓,甲在其东,则乙西邻也;
若丙又在其西,则昔之西者,今东矣。
盖先王取义,随物转徙,非一端而已。
至于《柏舟》不言父者,女比于母者也。
《尧典》四星,独于南方言火,言火于南方为宜故也。
秋言毛毨,冬言氄毛者,孔安国谓毨,理也。
盖秋,鸟兽之毛尚浅,毨不胜毛,故视之则毛,徐而察之则毨也。
至冬而盛,毛不胜氄,视之则氄,察之则毛也。
此与《春秋》六鹢五石之辞略相类。
先王之法,言多如此。
故曰五石六鹢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
《舜典》言岳,独东言岱;
言巡守,独北言朔。
朔言终,则有始也;
岱言代,则有谢也。
于时之始,言代则有谢;
于方,言终则有始。
亦言之法也。
「如初」,以著四时之同,是以不言南也。
且北方阴阳具,故北一名朔
朔,阳也;
北,阴也。
岂特此也哉?
物有玄龟、纁蛇,藏有左肾、右命。
至于卦又谓之习坎。
习,重也。
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乡仁,右义背藏。
盖藏,玄之所在也。
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实在于此。
故文两人相背为北,象两己相背为黻。
古之人胥训诰,不必亲相与言也,以文与象示之而已。
噫!
言道而至于此,亦不可以容声矣。
若夫寅宾、寅饯,足下所谓先王运精神,动心术,以道格之是也。
精神,动心术,以道格之,虽尸居衽席之上,可以骑日月也,况宾而饯之乎?
以此读书,盖有大者焉,非徒析毫解缕而已。
方今学者之病正在此,殆所谓绳上生蛇者也。
足下有美才善质,诚能精神,动心术,求其大者,岂远乎哉?
尝闻九方皋之相马曰「牝而黄」,马至,乃牡而骊。
伯乐喟然太息曰:「是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盖神之所会,得其精微而遗其粗粗。
学乎学,诚如皋之所观,虽以成变化可也。
故曰千转万变而不穷,鲁国儒者,一人而已。
某迷谬日久,所论尚不中,愿更疏示。
周之才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六、《陶山集》卷一二
某顿首:近辱手笔,问我以疑。
区区多故,不即为报,实用愧惕。
盖天子之巡守,大礼也,故凡大山川,于其所过则祀之。
于是时,则歌《般》之颂以祭焉,故其序曰「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
于其所至则望之,于是时,则歌《时迈》之颂以祭焉,故其序曰「巡守告祭柴望也」。
盖过而祭之,则非至也;
临而祭之,则非望也。
故《般》之序言「祀四岳河海」而已,不言告、至,又不言望,与《时迈》之诗异焉。
非柴止于一诗,而望有二诗也。
若夫《柏舟》曰:「言仁而不遇」,独称「言」者,疑若有意。
《樛木》之序曰「言能逮下」,《酌》之序曰「言能酌先祖之道」,而《北门》又曰「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
如此者众矣。
不皆有意,似无说也。
古之言九州,《禹贡》始于冀,终于雍者,此禹之治洚水先后之序也。
《周官》始于扬、终于并者,此周之列率土大小之序也。
盖以古考之,言海岱及淮惟徐州,而后言淮海扬州,言荆及衡阳荆州,而后言荆河惟豫州
则所谓始于冀,终于雍者,禹之治洚水先后之序决矣。
以今推之,扬之地在青之下,徐之地在并之下,则所谓始于扬,终于并者,周之列率土大小之序似矣。
《尔雅》九州之序,则以夏周考之皆不合,郭璞以为盖殷制也。
言「盖」者,亦疑之,则其真不可得而考矣,阙之可也。
盖君子于其所不知,虽不敢忘,阙亦不可强通也。
《书》曰:「佑贤辅德」。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
贤、德孰为而分者?
盖德者,德而已矣,贤则又兼其行也。
《记》曰:「君子耻有其德而无其行」。
盖有德而无其行者有矣,未有有行而无其德者也。
《诗》曰:「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而序《诗》者以为莫不好德。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而序《诗》者以为贤人众多。
此一證也。
又《书》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
「遂」不如「显」之重,而言「忠」在「良」之上;
「转」不如「佑」之重,而言「贤」在「德」之上。
此又一證也。
贤、德之所以有辨者如此也。
《易》曰「正言断辞」,又曰「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言」「辞」孰为而辨者?
盖成句谓之言,成章谓之辞。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则成句谓之言明矣。
《乾》之《彖》曰「大哉乾元」云云,《坤》之《彖》曰「至哉坤元」云云,而孔子谓之「彖辞」。
《屯》之六二曰「屯如邅如」云云,《晋》之初六曰「晋如摧如」云云,而孔子谓之「系辞」。
则成章谓之辞,又明矣。
言、辞之所以有辨者如此也。
孔子之论颜子曰「其殆庶几乎」者,此如先生之志深甫曰「其于为雄,几可以无悔」也。
言「殆」,而又言「庶几」,则颜子之于「庶几」才近也;
言「几」,而又言「可以」,则深甫之于「可以」才近也。
君子之所以品藻,无者不敢诬,有者不敢略,盖如此。
夏官》之《职方》言贡而无远近之限者,此先王之为政,因赋而贡者也,故以法取之,不责于所无,不恕于所有,所谓「制其贡,各以其所有」者是也。
秋官》之《大行人》言贡而有远近之限者,此先王之为教,因朝而贡者也。
故以教取之,而使近者贡以尊,远者贡以卑,所谓「侯服贡祀物,要服贡货物」者是也。
《庄子》曰「德兼于道」,即《老子》所谓「天法道」也。
《庄子》曰「道兼于天」,即《老子》所谓「道法自然」也。
盖自然者,天中之天也。
郭象曰:「天者,自然之谓」。
河上公曰:「天中复有天」。
某取之希圣,以为聃、周之此言,宜若不同;
乃如某所学则惟聃、周之此言,宜若不异也。
又蒙谓某在越为学者说《诗》,而以不及听见慕。
此似希圣惑于妄者之传,而殆非相悉之辞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古之教者如此。
孔子之弟子又记子路「未之能行」,不欲有闻;
漆雕开「未之能信」,不愿有仕。
古之学者如此。
而今之不善教学者,多反此。
好名者以说《书》为德,好利者以说《书》为功。
而随之学者,闻之于不问,听之于不思,适如风之过耳,常自皮外而去,岂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此正《荀子》所谓口耳之学者也。
教者道之所以不尊,学者功之所以不倍,由此之故耳。
故某在此,未尝为人说《书》,而亦欲希圣慎之也。
然不与希圣相见既久矣,恐所论尚不中,有所见焉,幸教我。
蒙许见临,愿如前约,予日望之也。
未间保重。
李贲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六、《陶山集》卷一二
某顿首,李君足下:前辱临访,以书为赐。
其言及于微妙之学,而乃许不肖谓能知之,且将就学以取正焉。
此有道者之所畏,而非足下之所以望某也。
适居鄙疾,不获面造,惭惕惭惕。
虽然,足下之意勤矣,某虽不敏,而幸亦槩乎有闻,聊相为言之,不敢默默而已也。
盖君子之学,有体有用,体不欲迷一方,用不欲滞一体。
而古之圣人,本数末度,足以周上下;
圆神方智,足以尽往来。
而蹈常适变,莫逆于性命之理者,如此而已矣。
故二帝三代之士,有得于圣人之道,而仁足以教者,必告之以此;
有求于圣人之道,而智足以学者,亦必问之以此。
自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夫子没而大义乖。
道德之体分裂,而天下多得一体,诸子杂家各自为书,而圣人之大体始乱矣。
故言体者迷于一方,言用者滞于一体。
其为志虽笃,其为力虽勤,而不幸不见古人之大体,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者,由此也。
嗟乎,道之不一久矣!
临川先生起于弊学之后,不向于末伪,不背于本真。
度之以道揆,持之以德操,而天下莫能罔,□□莫能移。
故奇言异行无所遁逃,而圣人之道复明于世,某亦幸当此会,而偶获承教于先生之门。
其所谓君子之道,体不欲迷一方,用不欲滞一体,尝闻其一二矣。
故四方之士有意于某,而以此问者,未尝不以此告也。
况足下之质,有可以受于道者,又挟乡里之契,而其意且至焉,则某之所有自非所无者,安敢有惜于左右哉?
孔子去鲁,事与齐不同。
君子之道,所以待父母国者,与他国实异也。
鄙疾方愈,未可以出风,尚阻造谒,姑道此以为谢,足下谅之而已。
史仲至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六、《陶山集》卷一二
某启:为别久矣,引企友益,无须臾之顷不在此。
辱承手笔,因小官役役多事,益以无聊。
此涉人间世者之所常然,而势有不可如何者也。
盖古人所谓开口而笑,一月之中不过四五,而不如意十常八九者,正类此尔。
惟君子达于性命之际,故分内之常,可以义处,而意外之变,可以理遣也。
如吾仲至有受道之质,而言足以守中,行可以鞭后,使少加意焉,则养之于四十可以不惑,纵之于七十可以不踰,而所谓下学而上达于性命之际者,是不难也,何至乎三十而无立,五十而无闻乎?
卑辞之及此,亦已太巽矣。
某承乏于比,行将成考。
四方之士问足以起予,辩足以助我者,日益以至。
盖后生真有可畏者,非特可爱而已。
乃如所谓使追之者跃如,视之者瞠若,则予岂敢,此朋友借誉之过耳!
虽然,某也从事于斯,不为不久矣。
课《老》《易》之无而责有,温《诗》《书》之故而知新。
所谓性命之天理,道德之仁义,虽不尽晓,然不可不谓槩乎其尝有闻者也。
顾未知何时复获瞻际,坐吾仲至,以发予之狂言,庶几如不动之质,而以妙斲施之,沾之者蝇若,运之者风如也。
未间,千万以道自爱。
答宏侄书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六、《陶山集》卷一二
所问禘祫,犹当如前说,但用致夫人,前说恐误。
夫人,左氏所谓哀姜是也。
吾侄疑《诗》亦右文母,恐于禘而祭天为碍。
盖《诗》言后世推先王所以右考妣之心,于是乎有禘耳。
于禘而祭天,奚碍?
吾侄又疑《礼》丧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恐于既练而后祫为碍。
盖丧三年不祭,谓外事不祭耳,于练而后祫,奚碍?
且新主即庙,与其祖妣合食,固礼之情也。
仁之实,亲亲是也;
义之实,尊尊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故曰:期而祭,礼也;
期而除丧,道也。
道进于礼矣。
夫事师者,不疑而悦,回也是也;
疑而不悦,由也是也。
回也不疑,殆不若由也之疑而不悦,有以触师使言也。
吾侄勉之而已。
崔子方秀才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六、《陶山集》卷一二
崔君足下:仆与君一在扬州之南,一在其北,惟是鸡犬不相闻也,又平时未尝有交臂之新,半面之旧,惠然贻书,问我以《春秋》,何耶?
岂非足下与仆气同声比,不待相见而相知也。
春秋》,孔子自为之书也。
辞虽数万,其指数千,褒贬系片言只字,而万物之聚散皆在焉,虽游、夏不能赞一辞于其间。
逮今千有馀岁,未有能精之者也。
陆淳《纂例》,近时孙复《发微》,学者颇宗焉。
淳于经固疏,而复为疏尤甚。
常秩谓《发微》动辄有罪,商君之法耳,非圣人忠恕之道,王回为知言。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
又曰:「五霸,三王之罪人也;
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知此,则知《春秋》矣。
盖《春秋》拨乱,以今责今,彼善于此,则可知矣。
而《发微》以王责霸,是不知论其世之蔽也。
故余每患学者宗复,无所折衷,窃尝尽心焉,颇见圣人之旨一二,惜夫荆公殁矣,不得而證也。
今足下好学善问,有意于我,聊相为言之。
夫经一而足,《春秋》之传,不系旧史存否可知。
若圣人作经,又待《鲁史》而后传,是二而足也。
故曰:《春秋》甚幽而明,无传而著。
其设方立例,不可以一方求,亦不可以多方得。
譬如天文森布,一衡一缩,各有条理,久视而益明。
《易》曰:「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岂独《易》也哉!
故曰:《诗》无达诂,《易》无达吉,《春秋》无达例。
要在变而通之焉耳。
然则说者曰:《春秋》无例谁欤?
《春秋》无褒谁欤?
《春秋》不过数十事,又谁欤?
若夫荆公不为《春秋》,盖尝闻之矣。
公曰:「三经所以造士,《春秋》非造士之书也。
学者求经,当自近者始。
学得《诗》,然后学《书》;
学得《书》,然后学《礼》。
三者备,《春秋》其通矣。
故《诗》《书》执礼,子所雅言,《春秋》罕言,以此」。
由是观之,承学之士骤而语《礼》,不知其本也。
骤而语《春秋》,不知其始也。
倒经而言,逆而说者,人之所教也,安能教人?
至于《三传》得失,《公羊》于经为精,《谷梁》次之。
仲舒学《公羊》者也。
《公羊》能使仲舒三年不窥园,乘马出入,不知牝牡。
则其所得,殆非十之二三也。
足下更博考而深求之,譬如食稔,其味在后。
嗟乎,百年,人之大期也,至者万无一二。
中分百年,余已半,聪明非复前时也。
惓惓之意,不敢以虚辱。
恐所论尚不中,足下择焉可也。
馀非面论不能悉。
及第谢启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宗官奏籍,遽冠于英游;
天子临轩,复跻于异选。
退循忝冒,实有夤缘。
此盖伏遇某官器务并容,义敦善诱。
致兹庸琐,获豫甄升。
誓殚补报之勤,用答题评之厚。
其于感愧,罔罄敷宣。
及第谢二府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奏籍省闱,偶居于前列;
试言宸陛,复玷于上游。
宠灵,切深震慄。
恭惟得士之实,要在取人之难。
汉魏以还,法不如于三代;
隋唐之际,弊尤甚于两京。
篆刻相高,风流寖薄。
维圣王之嗣历,迈治古以搜贤。
焕乎其有尧文,粲然而兴周道。
迨临轩之覆试,改射策以甄收。
于一朝俄忽之间,去千载因循之弊。
宜获士林之秀,庶谐贤路之求。
茍属非才,曷符群望。
如某者,禀生椎鲁,趋世拙疏。
清白遗孙,幸缘于祖庆;
诗书教子,复恃于亲严。
道之真治身,窃尝有意;
古之学为己,终冀无惭。
因迫势于贫穷,遂强颜而干进。
瓦抠辄巧,糠簸忽前。
猥自下陈,擢居异等。
静言忝冒,实有夤缘。
此盖伏遇某官宏业经天,精忠许国。
德功兼茂,名爵并尊。
英雄入于彀中,为之进退;
风采倾乎天下,莫不奔趋。
无遗忘贱士之心,有长育贤才之志,收之不满之箧,振以有馀之光。
致此孱庸,预兹亨会。
黄中通理,幸仰于嘉猷;
精白承休,誓酬于大造。
中书舍人谢丞相荆公启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濡螭头而记动,方愧超踰;
批凤尾以代言,更惊尘窃。
受恩弥重,图称愈难。
恭以特进相公先生气大至刚,心精惟一。
降从崧岳之峻,出应昆河之清。
遵大道之甚夷,障狂澜于既倒。
度关而覆云气,尝为著书;
夐夜而省梦魂,果谐作弼。
进已见大儒之效,退将为百世之师。
两得所图,会归于极。
而某学初为己,才不逮人。
偶多在于门墙,遂少窥于阃奥。
雨而无盖,护商也之非;
风乎舞雩,嘉点尔之志。
具蒙善诱,深被乐成
是致甄收,不遗芜陋。
鲁鸡伏卵,知长育之难酬;
魏鹊绕枝,叹依栖之尚远。
惟不惭于仕进,庶无负于师承。
中书舍人谢二府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濡螭头而记动,方愧超踰;
批凤尾以代言,更惊尘窃。
伏念某性惟中下,族本单平。
紫气东来,偶知于问道;
青毡故在,粗识于传家。
敢处人先,每安分内。
逡巡仕宦,虽异陇西之游;
荏苒岁时,颇肖周南之滞。
长安十载,太学三年。
孤进若迷,静思如梦。
比从乡国,再望阙廷。
岂云一对于清光,遂尔屡叨于殊奖。
始求字训,旋预礼文。
儒馆之校雠,陪书筵之劝讲。
更从右吏,进直西垣
虽宠渥之自天,实夤缘之有地。
兹盖伏遇某官大忠仪世,宏业经邦。
尧西和仲而嘉成,舜右皋陶而善治。
五云长润,共知岩穴之虚;
六燕适均,咸仰󸖒衡之正。
遂令芜陋,亦与甄收。
某敢不正学以言,中道而立。
当有终于志尚,庶无负于生成。
颍州到任谢二府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叨膺制检,获领郡章。
蒙上圣之矜从,大贤之借助。
伏念某器能甚陋,资望素轻。
粗识廉隅,窃循分域。
偶遭先帝,遂躐稠人。
屡易岁华,一安时命。
十年骑马,固惭处士之高风;
双日垂帘,久缀从官之迩列。
曾微补报,几致颠跻。
因剡奏于严宸,丐分符于便郡。
尺蠖徐动,敢言士路之屈伸;
只燕小飞,安系台衡之轻重。
曲蒙诏可,岂曰才堪。
兹盖伏遇某官精识际天,纯忠许国。
万灵蒙福,庶绩咸熙。
尧作大章,盖得一夔而自足;
舜不下席,实资左禹之相维。
顾维浅迂,最怜眷。
付以近民之任,使之报主之知。
某敢不虔奉教条,务强政治。
当官如水,况临清颍之寒流;
与物为春,愿奉洪垆之煖律。
庶收薄效,少答洪私。
颍州到任谢蔡州左丞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叨膺宸渥,获领州符。
已布宽条,方承巨庇。
伏惟某官大忠许国,精识际天。
抱超卓之奇才,丁太平之昌历。
有民与社,暂腾襦裤之谣;
维鼎及鼒,行正盐之任。
内顾凉琐,仰邻治封。
曾无从政之长,乃有依仁之幸。
趋风尚阻,跂德徒深。
邓州到任谢二府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求试颍尾,莫窥千里之忧;
就迁秦头,仍总百城之重。
载惟忝冒,第剧兢荣。
窃念某拳曲散材,汗漫末学。
猥缘先荫,早玷儒科。
枥骥低昂,空有心于长道;
蠹鱼生死,殆未脱于陈编。
客难东方,人愚百里。
偶遭逢于先帝,遂超躐于稠人。
受恩不赀,图报无所。
髯龙忽远,肠鼠漫存。
迨日月之兼明,戴丘山而加重。
爰求外补,用益中惭。
惟东颍之近州,有西湖之盛槩。
全家饱足,终日端闲。
岂图隆私,更徙巨镇。
叨尘踰甚,称效茫然。
三顾频烦,想见昔贤之际遇;
百花洲渚,适当圣世之隆平。
顾惟何堪,而有斯幸。
兹盖伏遇某官公忠亮直,博厚高明。
民系戚休,国随轻重。
迪上以先王之典,纳人于君子之涂。
遂令虚孱,获与任使。
愿因馀泽,促就微劳。
重念偏亲,每怀弱弟。
乡关顿远,音问难常,虽公义之是先,亦私恩之寝迫。
神椎甚钝,肯晞汝邓之风;
昼绣可归,尚怀明越之念。
终干陶冶,少副庭闱。
顾贺燕之归飞,更于谁屋;
庶灵蛇之出报,不在他门。
江宁府到任谢二府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将母有怀,每陈于私恳;
牧民无状,诚愧于数迁。
蒙上圣之矜从,大贤之推指。
窃念某倭迟薄宦,濡泥迂儒。
初惭洛下之少年,仍抱漳滨之多病。
偶缘侥倖,遂历清华。
去朝廷固无所思,在州郡未有所补。
忽叨会府,复近乡关。
建业之名区,据秦淮之胜槩。
土风甚美,公事不繁。
山护金汤,信登临之可赋;
潮通台沼,岂寂寞以空回。
又况岁时顺成,民物安乐。
旧游庠校,虽辽海之已非;
新过阙庭,顾长安之未远。
载惟忝冒,良有夤缘。
兹盖伏遇某官圣世巨人,皇家隆栋。
兼两宫之厚眷,耸四海之具瞻。
爱惜人材,持平国柄。
致令芜陋,获被甄收。
某敢不晞三代之宁侯,踵两京之循吏。
丹心期于报主,白发出于为民。
环玉可衔,肯效禽鱼之细;
铘金不跃,一归炉冶之公。
泰州到任谢宰相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恭择日时,已临职事。
尚叨民社,仰系陶钧。
伏念某奋起诸生,遭遇先帝,擢自庶僚之底,使陪法从之中。
殒首未酬,攀髯忽断。
况承信史,敢徇他人。
然而智短材疏,势单力弱。
论涓埃之小补,或有可矜;
责天地之大恩,诚云不报。
向蒙容贷,获免窜投。
此盖伏遇某官泽润生民,道佐人主。
以节义大闲,扶持钜业;
以高明硕望,经纬万方。
断自圣心,蔚为时栋。
事功式序,宇宙蒙休。
曾何丙魏之足云,当与夔龙而并驾。
某方縻谪籍,窃恃闳恩。
虽坱圠之无私,亦生成之有自。
载惟末路,永托洪炉。
海州到任谢二府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谪守海陵,逮麦禾之再熟;
恩移朐阜,亦饱煖之一麾。
陶镕,实深名戴。
窃念某才能素薄,运命多奇。
偶窃科名,误膺宸眷。
亟叨尘于法从,深辜负于明时。
果致疾颠,尚繄宏庇。
一违恩馆,再领州符。
东海之烟涛,接西溪之风月。
居民富庶,过客稀疏。
载惟便幸之多,尽出生成之赐。
恭以某官元勋冠古,精识际天。
智无间于幽深,仁不遗于微贱。
构众材而成厦,与万物以为春。
遂令刍微,得备器使。
再念某素蒙奖借,最衿怜。
方此向隅,或少妨于众乐;
茍焉得斧,当尽释于群疑。
矧有高明,务昭忠善。
幸赐洗金之惠,敢忘衔玉之恩。
弱羽虽伤,愿集权衡之上;
孤根可托,请居桃李之间。
集贤殿修撰谢二府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节藩重寄,秘殿华资。
钧陶,实深愧慄。
窃念某生为书蠹,分是醯鸡。
偶游夫子之门墙,曾侍先皇之轩幄。
恩私莫报,罪戾滋多。
戚本自贻,敢叹周南之滞;
老将谁顾,分甘冀北之群。
岂图孤生,忽辱再造。
此盖伏遇某官仙姿异禀,台极元勋。
博厚高明,公忠亮直。
尧得一夔而自足,舜惟左禹之相知。
从判忠邪,旁求俊乂
遂致羁穷之迹,得逃党附之馀。
曰胆之,已深凭于澡雪;
蓷其乾矣,更曲荷于生成。
某敢不吹齑惩前,书马慎后,誓有收于末路,庶无负于初心。
勉著微劳,用酬盛德。
蔡州到任谢两府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三
情虽易辞,过实难屡。
悉从湔濯,仰荷陶镕。
窃念某漦盝穷鳞,泥涂病翼。
命维系于斗水,心久成于寸灰。
一去国门,十更年籥。
省中啼鸟,分扫迹于冰厅
海上狎鸥,故驰神于魏阙。
敢图台眷,特赐甄收。
既逃馀党之间,仍袭旧人之后。
稐无疵病,虽云覆育之自天;
玉有精神,实以含藏之为地。
眷惟上蔡,特近中州
介于淮浒之西,越在汝坟之北。
土风甚美,产神物之蓍龟;
公事不繁,带仙壶之日月。
静言昧冒,深切兢惭。
此盖伏遇某官邦家光辉,社稷勋德。
日开国境,时信天工。
尹居伊陟之前,公在成王之左。
金丹九转,自收起死之劳;
蛇珠千枚,未尽谢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