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坐忘论 其六 泰定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定者。尽俗之极地。
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
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
心若死灰。无感无求。
寂泊之至。无心于定。
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
子云。宇泰定者
发乎天光。宇则心也。
天光则慧也。心为道之器宇。
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慧出本性。非适今有。
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
遂至昏迷。澡雪柔挺。
复归纯静。本真神识。
稍稍自明。非谓今时。
别生他慧。慧既生己。
宝而怀之。弗为多知。
以伤于定。非生慧之难。
慧而不用为难。自古忘形者众。
忘名者寡。慧而不用。
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
是故为难。贵不能骄。
富不能奢。为无俗过。
故得长生富贵。定而不动。
慧而不用。德而不恃。
为无道过。故得深證常道。
故庄子云。知道易。
勿言难。知而不言。
所以之天。知而言之。
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下人。
慧能知道。非得道也。
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
因慧以明至理。纵辩以感物情。
与心徇事。触类而长。
自云处动。而心常寂。
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
此行此言。俱非泰定。
智虽出众。弥不近道。
本期逐鹿。获兔而归。
所得盖微。良曲局小。
故庄子云。古之修道者
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知为也。
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
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
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
以安其恬。养而久之。
自成道德。然论此定因为而得成。
或因观利而见害。惧祸而息心。
或因损舍涤除。积习心熟。
同归于定。咸若自然疾雷破山而不惊。
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
知生死若溃痈。故知用志不分。
乃凝神也。心之虚妙。
不可思也。夫心之为物。
即体非有。随用非无。
不驰而速。不召而至。
怒则元石饮羽。怨则朱夏殒霜。
纵恶则九幽匪遥。积善则三清何远。
忽来忽往。动寂不能名。
时可时否。蓍龟不能测。
其为调御。岂鹿马比其难乎。
太上老君常善以救人。升灵台而演妙。
略二乘之因果。广万有之自然。
渐之以日损。顿之以不学。
喻则张弓凿户。法则挫锐解纷。
修之有途。习以成性。
黜聪隳体。嗒焉坐忘。
不动于寂。几微入照。
履殊方者。了义无日。
由斯道者。观妙可期。
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其七 得道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道者
神异之物。
灵而有性。
虚而无象。
随迎莫测。
影响莫求。
不知所以不然而然之。
通生无匮谓之道。
至圣得之。
于古。
妙法传之于今。
循名究理。
全然有实。
上士纯信。
克己勤行。
空心谷神。
唯道来集。
道有至力。
染易形神。
形随道通。
与神为一。
形神合一。
谓之神人。
神性虚融。
体无变灭。
形与之同。
故无生死。
隐则形同于神。
显则神同于形。
所以蹈水火而无害。
对日月而无影。
存亡在己。
出入无间。
身为滓质。
犹至虚妙。
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
灵宝经云。
身神共一。
则为真身。
又西升经云。
形神合同
故能长久。
然虚心之道。
力有深浅。
深则兼被于形。
浅则唯及其心。
被形者则神人也。
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
身不免谢。
何则。
慧是心用。
用多则体劳。
初得小慧。
悦而多辩。
神气散泄。
无灵润身。
生致早终。
道故难备。
经云尸解。
此之谓也。
是故大人含光藏晖。
以期全备。
凝神宝气。
学道无心。
神与道合。
谓之得道。
故经云。
同于道者
道亦得之。
又云。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
何不日求以得。
有罪以免耶。
山有玉。
草木因之不彫。
人怀道。
形体得之永固。
资薰日久。
变质同神。
练神入微。
与道冥一。
散一身为万法。
混万法为一身。
智照无边。
形超有际。
总色空以为用。
合造化以为功。
真应无方。
信惟道德。
故西升经云。
与天同心而无知。
与道同身而无体。
然后大道盛矣。
而言者。
谓證得其极。
又云。
神不出身。
与道同久。
且身与道同。
则无时而不存。
心与道同。
则无法而不通。
耳则道。
耳无声而不闻。
眼则道。
眼无色而不见。
六根洞达。
良由于此。
至论元教。
为利深广。
循文究理。
尝试言之。
夫上清隐秘。
精修在感。
假神丹以鍊质。
智识为之洞忘。
道德开宗。
勤信惟一。
蕴虚心以涤累。
形骸得之绝影。
方便善巧。
俱会道源。
心体相资。
理踰车室。
从外因内异轨同归。
该通奥赜。
议默无违。
二者之妙。
故非孔释之所能邻。
其馀不知。
盖是常耳。
太上升元消灾护命妙经颂序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天尊示见三略。
慈悯四生。
众妙之门
救无极之苦。
是以垂文元教。
曲奏妙音。
俾未闻者闻。
令未悟者悟。
此经者。
盖太上元元老君之所作也。
其旨也。
即妙性之本。
万法之宗焉。
文虽略。
理实渊深。
一毛吞四海之波。
巨黍纳无鞅之众。
神明莫测。
智识难诠。
不可以声求。
不可以色见。
远而无外。
近而无亲。
追之不见其前。
伺之不来其后。
无上之上。
不可阶而升也。
元之又元。
不可得而闻也。
混先天而不古。
历浩劫以长存。
尊而无名。
贵而无位。
逡巡万变。
倏忽无边。
照耀则日月有亏。
覆载则乾坤不普。
随机化导。
对境忘心。
抉疑网以入元宗
引轮回而归觉路。
散余一气。
毓彼偫生。
失我则逝水以俄倾。
保我则后天而不老。
毁之者持巨帚以扫昆崙。
究之者类鸿鹄之饮沧海。
所以元言莫畅。
圣道难彰。
纵有修行。
徒多读诵。
朝闻夕死。
未见其人。
不揆斐然。
辄为颂云。
上清含象鉴图序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四规之法。
独资于神术。
千年之奇。
唯求于乌影。
含光写貌。
虽睹其仪。
尚象通灵。
罕存其制。
而鉴之为妙也。
贞质内凝。
湛然惟寂。
清晖外莹。
览焉遂通。
应而不藏。
至人之心愈显。
照而徵影。
精变之形斯复。
所谓有贞明之道也。
有神灵之正也。
捧玩之宝。
莫先兹器。
既可以自见。
亦可以鉴物。
此鉴所以外圆内方。
取象天地也。
中列爻卦。
备著阴阳也。
太阳之精。
离为日也。
太阴之精。
坎为月也。
星纬五行。
通七曜也。
雷电在卯。
震为雷也。
天渊在酉。
兑为泽也。
云分八卦。
节运四时也。
此表天之文矣。
其方周流为水。
以泻四溟。
内置连山。
以旌五岳。
山泽通气。
品物存焉。
此立地之文也。
词铭四句。
理应三才。
类而长之。
可以意得。
此寄言以明人之文。
也。
故曰含象鉴。
盖总其义焉。
勒书于匣。
详观制器之象矣。
天地宫府图序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
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
精象元著。列宫阙于清景。
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
元皇先乎。象帝独化。
卓然真宰。湛尔冥寂。
感而通焉。故得琼简紫文。
方传代学。琅函丹诀。
下济浮生。诚志攸勤。
则神仙应而可接。修鍊克著。
则龙鹤升而有期。至于天洞区畛。
高卑乃异。真灵班级。
上下不同。又日月星斗。
各有诸帝。并悬景位。
式辨奔翔。所以披纂经文。
据立图象。方知兆眹。
庶觌希夷。则临目内思。
驰心有诣。端形外谒。
望景无差。乃名曰天地宫府图。
其天元重謺。气象参差。
山洞崇幽。风烟迅远。
以兹缣素。难具丹青。
各书之于文。撰图经二卷。
真经所载者。此之略备。
仙官不言者。盖阙而未详。
天隐子序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
长生之要。以养气为先。
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
阴阳神虚谓之心。心主昼夜寤寐。
谓之魂魄。如此人之身。
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
著书八篇。包括秘妙。
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观夫修鍊形气。
养和心虚。归根契于伯阳
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
无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
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
使简易而行。信哉。
伯阳而来。唯天隐子而已矣。
景震剑序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阳之精者。著名于景
阴之气者。发挥于震。
故以震为名。式□备气之义。
是知贞质相契。气象攸通。
运用之机。威灵有应。
撝神代形之义。已睹于真规。
收鬼摧邪之理。未闻于奇制。
此所以剑面合阴阳。刻象法天地。
乾以魁罡为杪。坤以雷电为锋。
天罡所加。何物不伏。
雷电所怒。何物不摧。
佩之于身。则有内外之卫。
施之于物。则随人鬼之用矣。
陶宏景碑阴记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大哉道元。万灵资孕。
其自然也。忽恍不测。
其生成也。氤氲可知。
若夫禀习经法。精思通感。
调运丹液。形神鍊化。
归同一致。举异三清。
自古所得。罕能尽善。
兼而聚之。鉴而辩之。
静而居之。勤而行之者。
实惟贞白先生欤。盖特禀灵气。
胎息见龙升之梦。卓秀神仪。
骨录表鹤仙之状。心若明镜。
洞鉴无遗。器犹洪钟。
虚受必应。是以天经真传。
备集于昭台。奥义微言。
咸诀于灵府。纂类篇简。
悉成部帙。广金书之凤篆。
益琅函之龙章。阐幽前秘。
击蒙后学。若诸真之下教。
为百代之明师焉。睹先生写貌之象。
则道存目击。览先生著述之义。
则情见乎辞。纵逾千载。
亦可得之一朝矣。至于思神密感之妙。
鍊形化度之术。非我不知。
理难详据。敬以修身德业。
受书道备。按夫科格。
固超真阶。命分殊途。
显然异轨。应从解景。
不事登晨。冥升上清。
弗可得而测识已。然隐几云化。
虚室仍存。代剑未飞。
阴邱尚闭。道尊德贵。
终古不渝。披文相质。
乃今无睹。朝代累革。
年世转睽。永怀仙烈。
久增诚慨。子微将游衡岳
暂憩茅山。与诸法义。
聚谋刻石。邵陵撰制。
美具当年。今以书勒。
言全往行。因运拙笔。
聊述真猷。纪于碑阴。
式昭年世。时大唐开元十二年甲子九月十三日己巳书。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其十 图画真人周季山作道士服于桐柏山见真人王君王君以左手执素奏丹符欲付周君周君长跪而受之作夏馥著古人衣遇见王君王君把一卷书欲付长跪举两手受之其周夏二人皆作山人装束各作一笈解在其人边石上皆跪于王君王君作真人衣服并有三五个仙人侍在左右赞曰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周君访道。
丹符见授。
夏氏。
求仙。
黄水之究。
鍊形奇术。
非师不就。
幽感爰通。
冥期可候。
素琴传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桐琴字清素。
临海桐柏山灵墟之木也。
其先自开辟之初。
禀角星之精。
含少阳之气。
昭生厚土。
挺出崇岳。
得水石之灵。
育清高之性。
擢干端秀。
抽枝扶疏。
盘根幽阜。
藏标散木。
经亿万岁。
人莫之识。
唯凤从之游。
以栖荫焉。
神茂灵嗣。
子孙弥远。
承先冑之乔者。
聚于鲁郡峄山之阳。
分株徙植。
略遍诸岳。
既因地受气。
亦殊体异材。
云和空桑。
冬夏异奏。
绕梁焦尾。
世代奇声。
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以谐八音。
皆相假合。
思一器而备于律吕者。
编斲众木。
得于梧桐。
制为雅器。
体名曰琴。
琴者禁也。
以禁邪僻之情。
而存雅正之志。
修身理性。
返其天真。
夫琴之制度。
上隆象天。
下平法地。
中虚合无外响□晖晖有十三。
其十二法六律六吕。
其一处中者。
元气之统。
则一阴一阳之谓也。
而律管有长短。
故晖间有赊促。
当晖则鸣。
差则否。
亦犹气至灰飞。
时移景正。
神理不测。
其在兹乎。
上为人颈人肩。
取其发声之位也。
中为凤翅。
取其来仪之音也。
末为龙龂。
取其幽吟之感也。
其馀形制。
各因用立名。
施以五弦。
绳缲有差。
品以五音。
调韵成弄。
于是奏之。
通神明之德。
合天地之和。
黄帝作清角于西山
用会鬼神。
虞舜以南风之诗。
而天下理。
此皇王以琴道致和平也。
故曰琴者乐之统。
君臣之恩矣。
师旷晋平公奏清徵。
元鹤二八。
降于廊门。
再奏之。
引颈而鸣。
舒翼而舞。
瓠巴鼓琴。
则飞鸟集舞。
潜鱼出跃。
师文各叩一弦。
乃变节候。
改四时。
总诸弦。
则景风翔。
庆云浮。
甘露降。
醴泉涌。
此明闲音律者。
以琴声感通也。
黄老君弹云和流素之琴。
真人拊云和之琴。
内经号琴心。
涓子著琴心论。
此灵仙以琴理和神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
七日不火食
而弦歌不辍。
原宪居环堵之室。
蓬户瓮牖。
褐塞匡坐而弦歌。
此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
许由高尚让王。
弹琴箕山
荣启期鹿裘带索。
携琴而歌。
此隐士以琴德而兴逸也。
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
峨峨洋洋。
山水之意。
此琴声导人之志也。
有抚琴见螳螂捕蝉
蔡邕闻之。
知有杀音。
此琴声显人之情也。
是知琴之为器也。
德在其中矣。
琴之为声也。
感在其中矣。
无成与亏。
雅量贞固
有操而作。
响应通变。
至于五性有殊。
习之而愈励。
箕子全忠
子夏以明孝。
六情有偏。
听之而更切。
景公之酣乐。
汉祖之伤心。
与夫冥寂之士。
怡闲之居者。
希音通于反听。
太和冲于浩然。
孙登之神游宇外。
稷公之道长邱中。
猗欤。
夫子之所玩也。
宏矣深矣。
予以癸卯岁居灵墟。
至丙午载
有桐生于阶前。
迨壬子祀。
得七岁。
而材成端伟。
枝叶秀茂。
为林。
坚贞益其雅性。
飙涧为友。
清泠叶其虚心。
意欲留之栖凤。
而凤鸟未集。
不若采以为琴。
而琴德可久。
候琼霜之既降。
俟圭叶之凋去。
定阴阳之向背。
揆长短之尺寸。
尔乃取其元干
不暇待其孙枝。
甲寅年
手操斤斧。
自勤斲削。
重其清虚。
外运力思。
然琴之体。
既有人肩。
而无其首。
尚象之义。
将为未备。
斯所以圆其首。
曲其翅。
方其肩。
短其足。
自馀改制。
颇殊旧式。
七月丙戌朔七日壬辰造毕。
于是施轸珥。
调宫商。
叩其音韵。
果然清远。
故知彼偫山之常材。
此台岳之秀气。
用白贲之全质。
施绿绮之华彩。
遁世无闷。
有托心之所。
寂虑怡神。
得导和之致。
与其游灵溪
华峰。
坐皓月。
淩清飙。
先奏幽兰白雪。
中弹蓬莱操白雪引。
此二弄自造者。
其木声也。
则琅琅锵锵。
若球琳之并振焉。
诸弦合附。
则采采粲粲。
若云雪之轻飞焉。
众音谐也。
则喈喈噰噰。
若鸾凤之清歌焉。
因时异态。
变化不穷。
触类通神。
幽兴无已。
非丝桐之奇致。
何感会之若是。
取声之入神者清角清徵。
体之全真者素也。
故云见素。
字以厥义。
式表其德。
敬而友之。
乎益矣。
夫木之为用也多矣。
乐之为声也众矣。
未若以桐制琴之为也。
何者。
咸池率舞。
资八音之协。
箫韶来仪。
备九成之奏。
而桐树自延于丹凤。
琴声乃降诸元鹤。
为感通之所致。
斯在乐之特优。
岂不以其象法天地。
其音谐律吕。
导人神之和。
感情性之正者哉。
自古贤人君子。
莫不操之以无闷。
玩之而无斁。
左琴右书。
盖有以也。
清素者。
以山名桐柏。
而桐树生焉。
号灵墟
而灵气出焉。
故有将遽长佳材。
则成雅器。
调高方外。
弄送邱中。
同心之言。
得意于幽兰矣。
岁寒之操。
全贞于风松矣。
相与为冥寂之友者。
淡交于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