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杂咏一百首 其六十一 广成子 南宋 · 刘克庄
五言绝句 押东韵
不能战涿鹿,聊复隐崆峒。
挥手谢轩帝,毋烦顺下风。
白发后赋1266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八七、《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左太冲有《白发赋》,甚佳,戏续之。
昔人有三十二而见二毛者,有四十而鬓如霜者。
今余之年平头八秩,颜貌黧老,皮肉槁枯腊。
晨起盥沐,自镜朽质,遂理短发,星星满栉。
昔青丝绿云之状,今柳絮芦苍之色。
柱下史有守黑之言,《枕中方》无染白之术。
不堪涅缁,姑以镊摘,霜梍朝拔,雪苗暮出,亟掩青铜,怅然不怿。
客有过我,美言宽释,历陈古初,尤重齿德
或祝鲠噎,或给扶掖,燕则设醴,召则加璧。
黄石公取履,访广成子而跪膝。
临雍则受北面之拜,乡饮则居东向之席。
或出而杖于朝,或耄而儆于国。
卓哉之论,异乎之匹。
吾观白公之自称皤叟,贤于陆辰之求媚侧室,乃施帽絮,改容谢客
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传宝庆元年 宋 · 孟煦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五
余之家世西蜀,孟君三世孙也,寓居峨嵋之西峰
生平酷嗜行持,而遍参云水,游谒江湖,足迹半天下。
偶于嘉定戊寅间游于福之三山,参访鹤林彭真士,所论行持叙话间,深有所喜。
一日,彭君携出玉蟾白真人所授传法书数阶,阅之皆神灵秘典,于内忽挟带出一书,急收之。
余再拜请观,彭云「子夙有仙缘」,令吾挟出展读之,即号《金华冲碧丹经》,内外皆出尘事业,二事皆同。
余下拜扣求玄旨,蒙彭君一诺而授,当以焚香誓告状盟天帝尊师,而得其传。
后至己卯月,吾归川,所阅前项所得《丹经》,虽得其传,未尝下手亲作,乍信乍疑,平昔亦不曾举拈此事,于是不敢下手,恐虚费功力。
嘉定庚辰年间,复游至白鹤洞天。
游山至顶,遂极晚,见林峦幽古,萝错杂,鹤唳猿啼。
于山岭深处,似有草庐数间,扃户无人。
煦遂扣其门,有一小山童一人而出,曰:「谁氏至此」?
某答曰:「西蜀人氏孟煦,閒游访道参玄而来至此,略求少歇,未审可乎」?
小童入而复出,曰:「师尊请入相见」。
乃得进入拜见仙颜。
先生容貌奇古,声若婴儿。
某方展威仪,炷香下拜,告问尊师先生仙号。
先生曰:「为姓,乃号白老人者此也。
先生少留一宿」。
当夜得斋,但出山醪、野果、白芋、黄精而已。
一餐顿觉五脏清凉,四肢和悦,非比寻常。
某自知其夤缘在此,有遇奇真矣。
先生请坐,所问某平日课何为道?
答曰:「弟子行持为功,内鍊为道」。
先生笑曰:「行持与内鍊,皆非至道」。
某遂下拜,告曰:「先生之付度弟子流派修持,未审师旨如何,可得闻乎」?
先生云:「汝得诚信不怠,决志修之,吾当授汝」。
先生曰:「内以玉铅、玉汞,外以金液、金膏,一般调制,火候两途」。
某且惊且异,再告先生曰:「某曩游三山,有彭鹤林真官所传白玉蟾仙师丹法,却符合此理」。
先生云:「汝既得所传否」?
某曰:「见有斯文于此」。
取出与先生看之,求教良久。
先生视过,曰:「此书玉蟾子为彭君内学不明,以平叔外丹之旨印可,仿言真铅一二。
是书于探铅结胎,分明法象并火符缺欠,斯明彭君缘分浅,故以致不完者矣」。
先生云:「圣人传药不传火者,果如是乎」?
复曰:「此书上古丹经,自轩辕氏广成子崆峒山传授九鍊金碧大还丹法,扶天济世,超脱尘寰之书,即《金碧古文龙虎上经》。
正文外有《九还七返金液神丹隐旨》,皆广成君所传于世。
自后神仙隐士鍊丹,皆从此道,白日冲举者不可胜数,隐而不明者亦多矣。
知名者,汉天师魏伯阳、唐叶靖,能继长生;
马明生、杜光明等得此书,则形神俱妙。
晋有吴、许二君、金果皆得斯旨,合家大小咸得长生。
改形度世,惟淮南刘安王
神人指授,皆自太极中铅汞炼成白雪灵丹,独魏伯阳、吴之太守弃官入山,与张、李二子同心修鍊,大药完成,不肯泄漏天机,隐去《丹经隐旨》,则作《参同契》,补完于《龙虎丹经》正文之末,托大《易》而言火候,而法象,而药物,皆遗作,词深古,难令晓会,至今无传」。
先生云:「吾得是道于奇仙古隐,知其本源,修鍊已毕。
汝今有缘,而能至此,可以歃血盟誓告天,流传秘要、隐书、法象、九转神丹」。
某依师训教,百拜誓盟,而得其传。
阅诵之间,大概皆与彭君相类,运水火法象全殊。
是夕已晚。
早间拜谢先生回山出岭,顿觉心下未释悬悬,便欲再回所隐,重求玄奥。
但见白云遮岭,林木依稀,恍惚若梦,人迹俱无,草庐并隐。
惊异惶然,如痴如醉。
少顷日高,山下有一道人过岭,询问其故,其道人云:「昔此山有高隐仙人,在此修丹之地」。
某遂闻知思之,号元白老人者,即玉蟾之化也。
又见白云覆岭,正显师化古仙兰公之姓耶?
得遇祖师,夙缘有幸。
再与重传玄奥,吾即派嗣玉蟾仙师。
不敢自怠,本末继于仙踵,即号者二师,并其十一也。
归蜀,隐于峨嵋之西峰,告天筑坛建室,复立名曰金华冲碧丹室,亦依彭君之靖名也。
予得此书,斋戒沐浴,邀请至士三人,一志修鍊,周岁而成。
时嘉定辛巳年也。
予得合闾受福,老幼二十五人,皆男女亲属不等,悉沾天恩,俱服换质神丹,一载间,改形度世。
守臣吴晞叛乱,不能为吾之害也。
余思之,奇文秘旨,白先生云遇奇人勿隐,见非人莫张。
今将缣素编成来历,书于宝匣,藏隐名山石壁之中,遇有缘得之,天所传也。
吾所知后获斯文者,仙家之子也。
或再鍊毕,隐于名山,后复藏是书,吾之愿也。
时宝庆改元乙酉纯阳月圆之乙巳日,西蜀孟煦盟。
按:《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卷首,影印正统道藏本。
修真论淳祐四年 南宋 · 廖正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六四
尝谓大道眇冥,人不易知,是故圣人将奥旨藏于经典,隐于万物,寓言立像,无非欲度其迷。
抱朴子言:「水之有源,其流必远;
木之有根,其叶必茂;
屋之有基,其柱必正;
人之有精,其命必长」。
《九子丹经》曰:「人之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存者气,可重者精」。
《太上玄镜》曰:「纯阳上升者谓之气,纯阴下降者谓之液,气液相交于骨髓之间者谓之髓,气髓相交于膀胱之外者谓之精。
心气在肝,肝精不固,目眩无光;
心气在肺,肺精不实,肌肉瘦弱;
心气在肾,肾精不固,神气减少;
心气在脾,脾精不坚,齿发浮落。
五脏之中,肾为精枢,心为气馆。
真精在肾,馀精自还下田;
真气在心,馀气自归元府。
故人之有八百一十丈、九九八十一纯阳之数,过此已往,走失其精,耗散元气,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广成子授道于黄帝,指其长生之术曰:「出入不离玄牝,往来只在谷神。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知白守黑,可以长生矣」。
又观虚静先生曰:「大道不远在身中,物即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其精损筋骨」。
夫道人则易知而难遇,易遇而难成。
余昨访师友,参问金丹大药火候抽添之法,皆不言下手工夫,人不得其蹊径而入。
伏睹海南白先生所著《修真养命之图》,设象以明大道之奥,庶几同志之士依图而行之,则诚为捷径,幸毋忽诸。
岁在淳祐甲辰暑月廖正敬书。
按:《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卷一,正统道藏本。又见明刊本《白先生杂著指玄篇》卷首。
仙都山独峰大雪 宋 · 陈仁玉
仙居仙人游仙都,帝遣滕六为先驱。
天花撩乱缤纷舞,秉圭植璧仙灵趋。
削瓜青玉一万仞,拔地挺挺撑元虚。
人言黄帝此轻举,上有莲花开碧湖。
我疑此是广成子,守道特立万万古。
我来有问辄不应,窈窈冥冥谁与语。
丹邱赤城我所栖,任意逍遥了无伍。
老君牧龙种芝田,草莽向人萦网罟。
人间逼窄知奈何,桑田沧海无回波。
吞腥啄腐竞晷刻,角牙触齧伤天和。
从旁掀髯每大笑,仙都峰头更观妙。
甚欲点铁成黄金,却恐黄金误后人(清何乃容光绪缙云县志》卷一二)
合宫衢室听问如何论 南宋 · 李瓘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五、《论学绳尺》卷八
论曰:圣人将以尽天下之议,而不能无详略之异者,世道为之也。
夫太上本忘言也,言之渎者非古也,况于询谋之地,愈详而愈切乎!
盖自风气始开,已非太古忘言之日,于是乎有听政之地,以来天下之言。
言固圣人之所乐闻也,而天下卒无事之可言,圣人之所以优游于此者,亦惟相忘于无声之表,虽听之吾亦不得而闻也。
自皇而帝,天下之事日以详,圣人将以通天下之情,则其心又何如哉!
于皇皇四达之衢,为并谋兼智之地,听之犹以为未足,且进而加之问焉,卒之洞达无隐,上下相孚,而圣人亦得以遂其恭己无为之心,则尧之时犹黄帝之时也。
然则以衢室视合宫,则其制为愈详,听而进之问,则其言为愈切,非衢室之问,固求详于合宫之听也。
时有先后,事有繁简,固应尔也。
而圣人大公无我之心,则一而已矣。
合宫衢室听问如何,请申王通氏之言。
夫公论,其天道乎!
开辟以来,天道不容一日息,则公论不容一日泯。
公论犹一日,圣人无两心,则听可也,问亦可也,奚其异?
曰:无异也。
特世数之相去,有不能以强同尔。
世数不能以强同,则事愈繁而言愈悉,制愈详而情愈切。
此非圣人意也,势也。
吾求之《易》,包牺氏以结绳为政,其言泯如也,上栋下宇之未制,其宫室无有也。
宫室且无有,况于合宫乎!
衢室乎!
吾观《同人》一卦而曰「同人于野,亨」。
此固圣人所以通天下之志。
然至于《咸》,而曰「以虚受人」。
夫以虚受人者,心之感也;
不曰感而曰咸,咸者无心之感,有以潜通于忘言之表。
吾故曰:衢室之问,同人于野之意也。
合宫之听,其咸之无心,以虚受者欤。
合宫古明堂也,而黄帝之听必于是。
吾想是宫也,陟降左右,神明森列,其听也真可以对诸天而无愧。
衢室亦古明堂也,而尧之问必于是。
吾想是室也,无门无旁,我闼八荒,其问也真可以质诸人而无隐。
王通氏均以为尽天下之议,则尧之心,固黄帝之心也。
惟夫事变由简而入繁,古制由略而入详,尧固未得游乎黄帝忘言之天也,此曰听曰问,不能以不异。
何则?
前乎此者,天地絪缊犹太初也,生人蚩蚩犹古始也,迨陶唐氏,洪水亟矣,而非合宫调元气之时;
苗民作矣,而非合宫和天人之日。
噫,之问,所以急于黄帝之听欤!
故夫合宫之名,不可得而考,至于衢室,则辟之通途大衢,而为采民言也,明矣。
黄帝之听不可得而闻,至之问,则谏鼓、谤木之下有不容一日释者矣。
吾求其当时所听之人,自广成子一人之外无闻焉,而咨四岳,稽于众,与夫鳏寡之辞,皆得以自通于密勿之前者何其详。
吾又求其当时所听之事,自至道窈冥之外无他语,而曰平土,曰殖谷,与夫遏绝有苗,亦必因其辞而声其罪者何其悉。
由是观之,合宫之听,无声也,无言也,与天俱游也;
衢室之问,为其有辞也,无告也,虽荡荡之天,欲无言,得乎?
黄帝非忘斯世也,非媚斯民也,理也势也,圣人亦不自知也,不然,去之千馀载,而清问等语犹见于《吕刑》。
问》一篇至形于庄叟,独黄帝之所谓听者,终莫得而髣髴,何也?
吁!
是可以论其世矣。
抑均之为明堂也,均之为尽天下之心也。
惟忧其时之不黄帝若也,故其问也切于听。
迨夫一问之馀,万感俱会,庶绩熙矣,万邦和矣,何心哉?
亦恭己无为而已。
康衢童子从而歌之,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至于是,则之时欤?
黄帝之时欤?
抑无怀大庭之时欤?
然则欲知合宫之听者,当观之衢室;
欲知衢室之问者,惟求之康衢。
谨论。
裴云山 宋 · 林正
 押纸韵
南山高且深,竹深带流水。
先生庐其中,迥若崆峒子
雪发覆两肩,深悟造化理。
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
时以诗名家,亦来质疑似。
我本浪得名,长挂春风齿。
乃识先生心,非非还是是。
家训三戒 南宋 · 王元甲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
人之所以致寿有三,而形格不与焉:一曰戒贪害,二曰戒禄尽,三曰善摄养,三者之道尽而寿可徵矣。
何谓戒贪害?
凡人于富贵之时,其志必骄誇,骄誇必轻人,轻人必残忍,无所不至。
甚有贪得无厌者,惟知利己,凡某市某行,可以利己者无不为,日侵日夺,可以害人者无不用。
生钱收债,息中展息。
迫于枷锁,则卖田及妻奴不恤也。
蓄积稍多,享用既足,方拟祈神与佛以求福报,不知恶毒既盈,神人共愤,造物灵炳,岂宜掩饰?
近则亡身败家,远则覆宗绝嗣,理所必然也。
不特害人,凡飞走之物亦不可过于残害,夫六畜鳞介皆含血气而生,刀锯汤火之酷,苦痛与人无异。
今一切恣其口腹,累及数生,日月既积,冤命辐凑,伤天地之至和,为造物之大忌,其召祸之道则一也。
昔有一富贵人,病危将绝,恍至冥司以重罪加之,彼不服而诉曰:「某生平信善,祈祷斋醮无日无之,此非所以报也」。
执法吏以簿语之曰:「汝平生世业皆在于此,凡汝所伤害者若干人,所侵夺者若干人,所杀戮者若干物,而乃欲藉斋醮以免,神明其可欺乎」?
其人遂服。
以是言之,则杨窦之救雀而累代三公宋郊之渡蚁而大魁天下者,亦不可诬也。
是之谓戒贪害。
何谓戒禄尽?
凡天地阴阳、日月寒暑,皆有消息盈虚。
阴阳相禅,日月代明,寒暑往来,皆有其则,而未尝盈满,故能恒久而不变。
圣人进退存亡与时偕行,是以不亢。
老子深知此道,故每退一步处之,盖亦谦而受益之理也。
今人已贵而求极乎其贵,不极不止;
已富而求益其富,不益亦不止。
甚至车马衣服、宫室台榭、饮食玩好、妻妾仆从,无一而不求胜于人,尽有其乐。
殊不知上天之命有限,而人之生有节,故过亢则倾,禄尽则歇,富贵不止则身随而危亡者有之,子孙不得其享而困穷者有之。
故识盈虚之道者,用不尽而身常存,享不尽而子孙荫庇。
李德裕胡僧相之曰:「公富贵食万羊」。
后数年相之曰:「公禄尽矣」。
未几,德裕贬死于南荒。
德裕之贬死,非享尽其禄而何?
范蠡之辞相而扁舟五湖,张良之辞侯而赤松,二子身不危而寿益永,用此道也。
今人有廪禄于此,若倏而散之,其困可立待也,若啬而用之,虽数岁可支焉。
此禄尽之喻也。
何谓善摄养?
天地之道,虽阳而常主乎阴,虽动而常主乎静,故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
夫人之一身所有者神气也,神常出入,气常流动,故身不动则气定,心不动则神注。
神注气定,乃可长生。
今人日疲于奔走应接,驰骋徵逐。
管弦笙歌罗列于前,俳优侏儒日侍于侧,饮则尽斗,宴则达曙,肥甘之适于口而不知溷其神,戏谑之荡于心而不知耗其气,甚则流癖于嬖倖而伤其性命之原,失身于野合而亏其父母之体。
与夫负气眩智,好讼尚争,弹射甘于游侠,宣淫著于乡曲,人道湮灭,天理斲丧,与禽兽相近,去死无日矣。
广成子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
佛书亦以贪欲爱恋嗔怒谓之苦海业缘。
是以管幼安之兀坐数十年,当膝处皆穿,故能享其期龄。
程伊川亦以忘身徇欲为深耻,故能康强而寿。
斯之谓善摄养。
何谓形格不与?
人之生固有囿于形气者矣,然有不尽然者。
盖天地神灵变怪不测,故山川陵谷之变迁者多矣,而况于人乎!
相书曰:「相逐心生,心生相灭」。
故人之生虽有寿格者,然暗庇之相仍,阴功之亏欠,则转而不寿者有之矣。
虽有夭格者,亦培植之深至,积累之博厚,则转而为寿者有之矣。
尝见人之子少虽褊局,及长而轩昂者有焉;
少虽慧利,及长而愚钝者有焉。
非其形格可迁乎?
故程子谓:「一炉火置大风中则熄疾,置之密室处则熄迟」。
此善摄生而致寿者之喻也。
裴度或相其不寿而夭,后以阴功故极贵而寿。
燕山梦其祖父谓其夭而无子,后亦以阴功而寿,且五子显焉。
此以阴功而获寿者之应也。
又尝观于稗家小说,有一士人求荐举,卜于相者,相者曰:「子之貌非贵者也,无自劳苦」。
后数年而扣之,相者惊曰:「君之相非往日之相,其显贵必矣,抑有阴德乎」?
又有星命者其术甚精,一客人叩之,曰:「子之命在数月,可速回家」。
客即回,道遇数人将赴死而尽救之,过期不亡,复之术者,曰:「有阴德,寿乃不死」。
岂非阴德之可变乎?
故曰形格不与也。
按:《广东文徵》改编本卷四。
书阴符经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陵阳先生集》卷一六
《阴符经》,或以为黄帝受之广成子,或以为受之玄女,又以为黄帝、风后共玉女论云甲阴阳而为书,既以可赞,程氏则又曰非商末即周末人为之。
而朱氏则直赞其出于李荃,盖本山谷之论也。
不可考矣,然其言则多有可取者。
三茅观旧藏王逸少亲书,已归之权贵之家,徒使人感叹云。
兴国石印欧阳明翁 元 · 刘诜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桂隐诗集卷一
淳朴既已散,大年良亦稀。
唯闻南阳山,食菊多耄耆。
又闻商颜老,颉颃霜须眉。
时与蓬莱仙,骑鹿扶桑池。
元气有钟会,昔闻今见之。
崇崇郁孤间,文石如印奇。
君家擅其秀,兄弟皆期颐。
曾玄罗高堂,彩服光陆离。
南灯北窗月,千丈喧吾伊。
圣朝重耆德,坊表生光辉。
我欲往相从,共食琼田
笑问广成子,重逢复何期。
感兴二十一首 其十 元 · 叶懋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鄱阳五家集卷十一
庖牺古圣皇,画卦发天秘。
神农始教耕,民生臻大利。
大哉帝轩辕,作律明岁纪。
垂衣坐彤庭,礼乐由此始。
皇风扇六合,帝德深九地。
胡为崆峒山,问道广成子
遂令秦汉后,恋慕心不已。
飞龙杳难攀,千秋鼎湖水。
折桂令 元 · 乔梦符
 出处:元曲选 两世姻缘 第四折
兀的不桃源洞枯树花开。他是那八辅官员。
生的来一品人材。卜儿云:孩儿。你这等年貌不齐。何不别求佳婿。正旦唱:他也年未衰残。
圣恩匹配。相守头白。
张延赏云:我是贵戚宰相之家。为女求配。必得少年佳客。为何嫁此老夫。正旦唱:遮莫你广成子吹箫凤台。姜太公流水天台
情愿琴瑟和谐。连理双栽。
生则同衾。死则同埋。
嗟哉行(和周卓翁韵) 元 · 陈泰
吾闻子房一身皆侠骨,万死计中无一活。
当时志在报韩仇,四海无人九州窄。
又闻荆卿重义世无有,击筑悲歌一杯酒。
当时感激为燕丹,可惜临终无好手。
吁嗟今之人,何登天兮攀龙,而走山兮骑虎,世事良难独轻许。
感恩报怨两俱非,强弩千钧抟鼷鼠。
东家嬉笑西家哭,朝见扬眉暮颦蹙。
绿珠外断杨花,红蜡帐中流泪烛。
荣枯代谢皆如此,遗恨姚黄羞魏紫。
古来贤圣少成功,不及乘云广成子
绛云如幕洲如雪,卓翁哦诗真卓绝。
眼看齐楚等樗蒲,楚失未应齐独得。
云来南山巅,云去北山麓。
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
尔弦自直兮尔钩自曲。
古诗 其四 元 · 张师愚
 押阳韵 出处:宛陵群英集卷一
仙人降瑶序,风露清坛场。
朗咏玉书文,遥上绿云章。
阊阖启中夜,五色垂景光。
霓旌导绛节,授以长生方。
湛然守中扃,不迎亦不将。
琼浆酌天和,玉芝茹春香。
手种蟠桃花,坐待三千霜。
相从广成子,鸾鹄参翱翔。
于彦成兼柬玉山 元 · 郭翼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匡庐道士三尺强,手援北斗酌桂浆。
露气朝开玛瑙瓮,丹光夜落芙蓉床。
崆峒仙人广成子鉴湖狂客贺知章
主人种梅已成屋,忆尔看云眠草堂。
武夷山 元 · 余嘉宾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御选元诗卷二十一
山花何灼灼,河草复茸茸。
桂棹入烟露,晴川濯芙蓉。
俄惊日沉西,倏见月生东。
置酒三生石,吹箫水晶宫
坐邀广成子,羽驾来崆峒。
更约琴高生,骑鲸沧海中。
三杯醒尘梦,醉眼颇朦胧。
谈笑凌倒景,天地无终穷。
愿坚风霜操,保此冰雪容
黄尘遍九陌,蹀躞五花骢。
母云久肥遁,经济属诸公。
太平令 元 · 李好古
 出处:元曲选 张生煮海 第四折
广成子长生诗句。东华仙看定婚书。
引仙女仙童齐赴。献仙酒仙相助。
愿普天下旷夫。怨女。
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
闻有将游崆峒者示之以诗 元 · 杨弘道
块破两土山,川狭浊泾注。
古城随地形,南方劣千步。
客从扶风来,触目意甚恶。
梦想终南山,时咏退之句。
睫毛在眼前,昧者不自悟。
十室有忠信,贵耳多贱目。
笄头倚青壁,一舍西郊路。
昔在帝轩辕涿鹿赫斯怒。
凶竖为鲸鲵,一战正王度
犹惭广成子,清净理亦具。
兹山尝驻跸,北面承教谕。
何时起宫室,土木俨像塑。
年年夏孟月,虚邑事游聚。
凝妆耀岩谷,浮岚润巾屦。
高亭参青云,显敞快瞻顾。
苍松龙欲飞,废寺金重布。
君侯来西台二府倾注措。
谈辩惊宾筵,戈矛森武库。
名山契真赏,骏马思并骛。
当招列仙癯,为解升高赋
崆峒山 元 · 乃贤
 押词韵第三部
缘萝陟层巘,旷望浮云驰。
飘风西北来,飒飒吹裳衣。
气候倏迁变,中怀郁歔欷。
路逢一道士,高结冠巍巍。
恐是广成子,再拜欲问之。
长歌入深林,弃我忽若遗。
哀湍泻石磴,日落风悲。
(一作云)踪邈难及,千载生遐思。
崆峒子浑沦歌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老子言混沌于物未凿之先凿则死矣崆峒子名浑沦于既自形之后曰不死可乎而有不死者尸解后天弄丸先天是死不死辨也歌浑沦者亡虑百十家而又求予言故复叙之为郑重其词晓周柱史之旨者郑遂昌句曲幸出余言质之
贞州道人郑崆峒,自言得道金公之棘栗蓬。
归来因号混沦子,不识盘皇破壳之(一作分)雌雄。
有物先天鼻天祖,一画天作公,再画地作母,浑沦一破不可补。
羿合得七宝丸,岁费斧斤三万户。
道人浑沦人弗知,窃笑李下华㒹儿。
有时中天弄金月,散作万水圆琉璃。
浑天圜,太极圈,曰器曰道何纷然。
而况投阁子,五千重草玄。
于乎浑沦子,尔之生兮曷以始,尔之死兮曷以止。
九九八十一曼纪,浑沦不生亦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