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自咏三首 其二 中唐 · 卢仝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引用典故:广成子
卢子躘踵(一作龙钟)也,贤愚总莫惊。
蚊䗈当家口,草石是亲情。
万卷堆胸朽,三光撮眼明。
翻悲广成子,闲气说长生。
广成子口诀 唐 · 无名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世上忙忙没了程,百年如梦瞥然荣。
不知道有云衢客,刚自争超尘里名。
若欲留年从太一,须吞灵药便长生。
纯烧天地阴阳髓,炼取乾坤日月精。
广成子传附二味 唐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要伏离宫亦等閒,搜求坎户取精研。
但比夫妇成交感,孕出黄芽见本源。
若不亲传师指受,此外徒劳虚费钱。
火候仍修终九九,丹成直待是三年。
广黄帝本行记 唐 · 王瓘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备。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冀获长生久视。所谓先理代而登仙者也。时有宁封子为陶正。有神人过。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随烟气上下。一旦飞去。往流沙。食飞鱼。暂死二百年更生。黄帝师其道。从封子游于兰沙。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旦往洹沙。夕归蒲晋。行万里而一息。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不测。大风吹沙如雾。雾中多神龙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蓝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于流沙之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故宁封子游海诗曰。青蓝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食飞鱼。有务光子。身长八尺七寸。神仙者也。有赤将子舆者。不食五谷。啖百草花长年。有容成公。善补导之术。守生养气。谷神不死。能使白发复黑。齿落复生。帝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楼。以俟神人。即访道游华山首山。东之泰山。时致怪物。而与神会通。接神人于蓬莱。迥乃接万灵于明庭京兆伸山寒门甘泉谷口。黄帝于是祭天圜丘。将求至道。即师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于首山。复周游以访其道。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㢋前导。阍滑稽后从。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问途焉。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独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乎。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是而已矣。又奚事焉。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余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余曰。尔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余病少痊。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帝曰。夫为天下。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而已。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帝曾省天皇真一之经。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是以周流四方。求其释解。乃至圜丘之上。其国有不死之树。食其实与叶。人皆不死。丹峦之泉。饮之长生。有巨蛇害人。帝以雄黄逐之。留一时而返。帝令三子习服之。皆寿三百岁。东到青邱。见紫府先生。登于风山。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以敕召万神。役使偫灵。南到五芝元涧。登元陇荫建木观。百灵所登降。采若乾之芝。饮丹峦之水。西见中黄子。受九茹之方位。北到鸿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仙芝图十二卷。登稽山。陟黄屋。开石函。发玉笈。得金鼎九丹之经。复授九转之诀于元女。南至江。登熊湘。往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闻广成子有道。在空同山。见之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吾又欲官阴阳。以遂偫生。为之柰何。广成子曰。汝欲问者。物之质也。汝欲官者。物之残也。自汝理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汝佞人之心剪剪者。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藉白茅。閒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柰何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乃可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也。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又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我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我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黄帝得道之要。复周游四海。车辙马迹。丹井遗书。往往而有。越元阙。见中黄丈人。登云台。入青城天国之都。见宁先生。受龙蹻之经。筑坛于山上。封宁先生为五岳丈人。使岳神一月再朝。岳神洒六时之泉。以代晷漏。帝问先生真一之道。先生曰。吾得道。始仙耳。非是三皇天真之官。实不解此真一之文。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领峨嵋山仙官。今犹未去。可往问之。帝乃到峨嵋之山。清斋三月。得与皇人相见。皇人者。不知何世人也。身长九尺。元毛被体。长皆尺馀。发才长数寸。其居乃在北山绝岩之下。中以苍玉为屋。黄金为床。然千和之香。侍者皆众仙玉女。座宾三人。皆称太清仙王。方见皇人。饮以丹华之英。漱以玉井之浆。黄帝匍匐既至。再拜稽首而立。请问长生之道。皇人曰。子既官四海。复欲不死。不亦贪乎。帝曰。万兆无主。则相陵暴。今为制法。足以传后。私心好道。远涉四海。幸遇道君。愿垂哀告。窃见真人食精之经。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挹其辞而不释其事。乞得教诲。皇人大惊。良久乃答曰。汝安得闻见。此乃金箓之首篇。上天之灵符。太上之宝文矣。白日升天。飞步虚空。身生水火。变化无常。此天仙之真。惟有龙胎金液。九转之丹。守形绝粒。辟除万邪。役使鬼神。长生久视。乃血脉流宣。肠化为筋。百灾不能伤。延期至亿千。则惟有真一。食五牙之文。此二事。但使南斗君领录。参于太常楗籥。自非仙人。四千年一出。约皆不得背科而妄泄也。又西王母秘此书于五城之内。其外卫备有仙楼十二。藏以紫玉之匮。刻以黄金之札。封以丹芝光华。印以太上中章。其无仙籍者。不得闻知也。子未可听天音于地耳矣。便可去也。帝答曰。昔已受神丹于元女。惟未受五牙食真之经。今运会得见道君。既不以授生道。是臣相命不得度世耳。因叩头流血。唯乞悯济。太清三仙王复悯助之曰。此子先世有功德及鸟兽。故芳气之流。光于帝位。何为隐其真牙之经乎。可教而成之也。皇人命帝坐而告之曰。汝向所道之经。盖上天之气。归于一身。一身分明。了可长存耳。夫人有生之最灵也。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若知之者。不求佑于天。止于其身则足矣。且一身犹一国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理身则知理国。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亡者不可存。死者不可生。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理未病之疾。坚守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民难养而易散。气难保而易失。审威德所以固其理。割嗜欲所以成其真。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泥丸绛宫丹田。三一之宅也。子勤守之。万毒不伤。漱华池。食五牙。便为真仙矣。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今以相付。存之于口。名曰朱鸟之丹。取之于身。名曰真一。勤乎秘哉。大有旨曰。五谷为刳命之凿。五牙为长生之根也。帝受道毕。东过庐山。署九天使者。秩次青城丈人。比御史。主总仙官之籍。为五岳之监司也。帝又封灊山君为九天司命。主生死之录。复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而南岳孤峙无辅。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为南岳储君。灊山为南岳之副。以贰其政。以辅佐之。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又作五岳之图。用传于世。帝鍊石于缙云之山。有缙云之瑞。立缙云之堂。丹邱存焉。帝藏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于苗山。帝又合符瑞于釜山。奉事太乙元君。受易形变化。藏于空同之岩。帝考推步之术于泰山稽力牧。著体诊之诀于岐伯雷公。讲气候于风后。穷律度于容成。救残伤缀金冶之事。毕该秘要。穷究道真。传阴符。则内合天机。外合人事。理天下。南洎交阯。北至幽陵。西极流沙。东界蟠桃。帝曰。吾闻在宥天下。不闻理于天下。我劳天下久矣。息驾元圃。以反余真也。修封禅礼毕。乃采首山之铜。铸鼎象物。鼎成。以象太一于雍州。其鼎知吉知凶。知存知亡。能轻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而盈。自生五味。真神鼎也。遂鍊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传于元子。重盟而付之。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之山。承以文玉。覆以磐石。金简玉字刻其文。帝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一通藏于钟山。一通藏宛委之山。帝所铸剑镜鼎器。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或有秘谶之词焉。时薰风至。神人集。成厌代之志。留冠佩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台之山。立馆于其下。有马师皇者。善医马。通神明。忽有龙下于庭。张口闭目。师皇视之。此龙有病。乃引针以针龙口中。以牛乳煎甘草灌之。龙病即愈。师皇乘龙而去。黄帝闻之。自择以戊午日升天。果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登天。与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其小臣不得上者。攀断龙髯。及堕帝弓。小臣抱弓而号。因曰乌号弓。万姓仰天而呼。因名其地为皇天原。亦名鼎湖。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于是有乔山之冢。黄帝曾游处。皆有祠焉。五百年后。乔山墓崩。空室。惟剑与赤舄在。一旦亦失去。黄帝居代总二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升天为太乙君。又为轩辕之星。备黄龙之体。在南宫之中。后代享之。列为五帝。居中配天。盖黄帝土德。中央之位。兼总四方也。以镇星为子。上配五老。下配五帝。黄帝之子昌意。居弱水。昌意之弟少昊。帝妃女节所生也。帝之女溺于东海。化为鸟。名曰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堙东海焉。少昊名挚。字青阳。即帝位。号金天氏。黄帝之子也。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也。有圣德。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岁。母蜀山氏。都商邱濮阳。禺强。黄帝之允。颛顼之子。与颛顼俱得道。颛顼为元冥。禺强为北方水神。帝喾高辛氏。黄帝之孙。帝生而神灵。自言其名。都偃师。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帝尧陶唐氏。黄帝元孙。姓伊祁。名放勋。兴于定陶。以唐侯为帝。都于平阳。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八十八岁。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黄帝八代孙。都蒲坂。年百岁得道。登遐于九疑之山。夏禹号夏后氏。黄帝元孙。姓姒名文命。殷汤。黄帝十七代孙。黄帝子孙。各得姓于事。帝吹律定姓者十二。少昊有子姓曼。颛顼姓姬。尧姓伊祁。舜姓姚。禹姓姒。汤姓子。又张邓轩路黄寇朱郦白薛虔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黄帝有子各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自黄帝己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非韩上 非韩第一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六、《镡津文集》卷一七
叙曰:非韩子者,公非也。质于经,以天下至当为之是,非如俗用爱恶相攻。必至圣至贤,乃信吾说之不苟也。其书三十篇,仅三万馀言。
韩子议论拘且浅,不及儒之至道可辩。予始见其目曰《原道》,徐视其所谓「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考其意正以仁义人事必有,乃曰仁与义为定名;道德本无,缘仁义致尔,乃曰道与德为虚位。此说特韩子思之不精也。夫缘仁义而致道德,苟非仁义,自无道德,焉得其虚位?果有仁义,以由以足,道德岂为虚耶?道德既为虚位,是道不可原也,何必曰「原道」?《舜典》曰「敬敷五教」,盖仁义五常之谓也。韩子果专仁义,目其书曰《原教》可也,是亦韩子之不知考经也。其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夫道德仁义四者,乃圣人立教之大端也,其先后次第有义有理,安可改易?虽道德之小者,如道谓才艺,德谓行善,亦道德处其先。彼曰仁义之道者,彼且散说,取其语便,道或次下耳,自古未始有四者连出而道德处其后也。《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说卦》曰:「和顺道德,而理于义」。《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礼运》曰:「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此明游于义者,乃圣人用义之深旨耳。扬子曰:「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老子虽儒者不取,其称儒亦曰:「道而后德,德而后仁,仁而后义,道先开通」。释曰:开通即《系辞》云「开物成务」,又曰「通天下之志」是也。由开通方得其理,故德次之;得理为善,以恩爱惠物,而仁次之;既仁且爱,必裁断合宜,而义又次之。道德仁义相因而有之,其本末义理如此。圣人为经,定其先后,盖存其大义耳。今韩子戾经,先仁义而后道德,臆说比夫开通得理,不乃颠倒僻纡无谓邪?然儒之道德,固有其小者大者焉。小者如《曲礼》别义一说道谓才艺,德为行善,在己是也。大者如《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也。《系辞》以其在阴阳而妙之者为道,人则禀道以成性。仁者智者虽资道而见仁智,遂滞执乎仁智之见。百姓虽日用乎道,而茫知是道。故圣人之道显明,为昧少耳。然圣人之道岂止乎仁义而已矣。《说卦》以性命之理,即至神之理也,天地万物莫不与之。故圣人作《易》重卦,顺从此理,乃立天地人三才之道。天道资始,则有阴有阳;地道成形,则有柔有刚;人道情性,则有仁有义,乃资道而有之也。《中庸》以循率此性乃谓之道,修治此道乃谓之教。教则仁义五常也,是岂道止仁义,而仁义之先果无道乎?若《说卦》者,若《论语》者,若《曲礼》之别义者,若老子、扬子者,其所谓道德,皆此之大道也。然是道德,在《礼》则中庸也、诚明也,在《书》则《洪范》皇极也,在《诗》则「思无邪」也,在《春秋》则列圣大中之道也。孔子谓曾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又谓子贡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但曾子缘弟子问之,而曾子以其弟子小子未足以尽道,故以近道者谕之,乃对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盖用《中庸》所谓「忠恕去道不远」之意也。后儒不通,便以忠恕遂为一贯,误矣。《系辞》曰:「天下之动贞夫一」。又曰:「一致而百虑」。《礼运》曰:「礼必本于太一」。《中庸》曰:「其为物不二,其生物也不测」。以此较而例诸,乌得以忠恕而辄为其一贯乎?颜渊喟叹曰:「仰之而弥高,钻之而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颜子正谓圣人以此一贯之道教人,循循然有其次绪,是为善进劝于人也。此明圣人唯以诚明大道开通一理为其教,元为众善百行之本。《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岂不然乎?于此辄三本略经,正以仁义二者曲为其道德,其于圣人之法岂不阙如?《中庸》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贤者过而不肖者不及」。兹谓贤智之人忽道,而所以为过也,愚不肖辈远道,而所以为不及也。韩子忘本,岂不为过乎?轻亡至道而原道,欲道之辩明,是亦惑也。《系辞》所谓仁智云者,为昧道执滞其见,致乃圣人之道衰少不备显。若韩子局仁义而为其道德者,正《系辞》所患也。夫义乃情之善者矣,于道德为次。以情,则罕有必正而不失。故《论语》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又曰:「赐也过,商也不及」。又曰:「色取人而行违,居之不疑」。《表记》:「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庄子》曰:「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其欲偏以仁义而为可乎?然子贡、子夏为仁义之贤者,犹有过与不及,况其不如赐与商者,后世何可胜数?此乌得不究大本,与人教其以道德而正其为善乎?《中庸》曰:「道其不行矣夫」!是乃圣人悯伤其不与至道至德而教人也。或曰:韩子先仁义而次道德者,盖专人事而欲别异乎佛老虚无之道德耳。曰:昔圣人作《易》以正乎天道人事,而虚无者最为其元。苟异虚无之道,则十翼、六十四卦乃非儒者之书,伏羲、文王、孔子治《易》之九圣人亦非儒者之师宗也。孔子非儒宗师可乎?果尔,则韩子未始读《易》。《易》尤为儒之大经,不知《易》而谓圣贤之儒,吾不信也。其曰:「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罪也」。然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此诚不毁小仁义也,盖为道德与仁义,为治有隆杀,而其功有优劣耳。夫明此,不若以《礼运》较。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又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通而不闭,是谓大同」。是岂非大道与德为治而优乎?又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又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其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如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是岂非仁义为治,于道德为劣乎?如此,何独老子而小仁义耶?韩子何其不自忽儒经,而辄诮老子乎?又曰:「老子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此韩子之言所以大不公也。夫老子之所言者大道也,道果私乎?所谓大道者,岂独老子之道,盖三皇五帝列圣之大道也。韩子不知,徒见老氏道家,自为其流,与儒不同,欲抑而然也。夫析老氏为之道家者,其始起于司马氏之书,而班固重之。若老子者,其实古之儒人也。在周为主藏室之史,多知乎圣人神法之事,故孔子于礼则曰「吾闻诸老聃」。是盖老子尝探三皇五帝之书,而得其大道之旨,乃自著书发明之。韩子不能揣本齐末,徒欲排之,而务取诸儒名,不亦易乎?《礼运》曰:「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郑玄解曰:「大道谓五帝时也」。然他书多谓大道为皇道,而郑独谓五帝之时也,其意以谓虽皇与帝,其道相通故也。《五帝本纪》而黄帝当其首,然黄帝与虙牺、神农,其实三皇,而经史但为帝者,盖皇、帝与王,古亦通称耳。故郑谓五帝之时,而皇在其间矣。但黄帝乃三皇,处五帝之初,而冠乎尧舜,虽本末小异,而大道一也。《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其然也。孔安国谓三皇之书为三坟,言大道也;五帝之书为五典,言常道也。孔颖达正其义曰:「皇优于帝,其道不但可常行而已,又大于常,故为坟也」。此谓对例耳,虽少有优劣,皆乃大道,并可常行,亦引兹《礼运》大道之行「谓五帝时」为之證。然五帝三皇之书,莫至于《易》,以《易》与《老子》较,而其道岂异乎哉?如《系辞》曰:「天下之动,正夫一者也」。而《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此其大略也。茍考其无思无为之理,阴阳变化之说,二书岂不皆然?班固《汉书》曰:「老氏流者,盖出史官」。又曰:「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此之谓也。吾少闻于长者曰,老子盖承于黄帝氏者也。及见庄周,广成子曰「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益信老氏诚得于三皇五帝者也。此明老子之道德者,实儒三皇五帝道德仁义之根本者也,章章然,岂出于老氏一人之私说耶?必以老子为非,则《易》与《礼运》可燔矣,文王、孔子则为槌提仁义者也。夫先儒之好辩者孰与孟子?孟子之时,老子之书出百有馀年矣,而庄周复与孟氏并世。如其可排,则孟已排之矣,岂待后世之儒者辩之耶?司马迁谓老子之道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或不然,讥其先黄老而后六经,是亦不知其意也。太史公之书,孔子即为之世家,老子即为列传,此岂尊老氏之谓耶?盖以老氏之道乃儒之本也,所以先之者,正欲尊其本耳,非茍先其人也。子长之言,微且远矣。韩子不能深思而远详之,辄居于先儒,乃曰:「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宋、齐、梁、魏、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墨,则入于老;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则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呜呼,何其言之不逊也如此?其曰出入奴污,谓出于杨墨乎?出于佛老乎?佛老岂致人恶贱之如是耶?夫佛法,居家者果以诚心入道,其所出远,则成乎殊胜之贤圣;其所出近,则乃身乃心洁静慈惠,为上善人,出处闾里,则人敬之而不敢欺。是亦人间目击常所见也,安有出者奴之污之之辱耶?古者有帝王而入预佛法者,自东汉抵唐不可悉数。如唐太宗于崇福寺发愿称「皇帝菩萨戒弟子」者,玄宗务佛清净、事其熏修者,是亦佛教而出,果奴乎污耶?韩子徒以梁武为尤,而不知辱类其本朝祖宗,此岂有识虑耶?然梁武之事,吾《原教》虽顺俗稍评之,而未始剧论。如较其舍身,于俗则过,于道则德,非尔人情辄知,唯天地神明乃知之耳。故当梁武舍身之际,而地为之振,此特非常之事,而史臣不书,而后世益不识知梁天子幽胜之意也。其发志固不同庸凡之所为,未可以奴视之也。韩子既攘斥杨墨佛老如此矣,而其《师说》乃曰:「孔子以礼师老聃」。其《读墨》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其为《绛州马府君行状》曰:「司徒公之薨也,刺臂出血,书佛经千馀言以祈报福」。又曰:「居丧有过人行」。其称大颠,序高闲,亦皆推述乎佛法也。韩子何其是非不定,前后相反之如是耶?此不唯自惑,亦乃误累后世学者矣。佛老果是,而韩子非之,后学不辨,徒见韩子大儒而其文工,乃相慕而非之;杨墨果非,而韩子是之,学辈亦相效而是之。夫以是而为非者,则坏人善心;以非而为是者,则导人学非。坏善之风,传之后世,误人之所以为心,非小事也。损刻阴德而寘增其过,不在乎身,必在其神与其子孙后世,亦可畏也。儒有附韩子者曰:孔子但学礼于老聃氏耳,非学其道也。曰:不然,礼亦道也。《乐记》曰:「大礼与天地同节」。又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礼运》曰:「礼必本于太一」。夫中正、太一,礼之质本也;仪制上下,礼之文末也。茍圣人但学文末,而不究乎质本,何为圣人耶?唯圣人固能文质本末备知而审举之也。学者徒知《曾子问》孔子学礼于老聃之浅者耳,而不知《史记》老聃传孔子问礼之深明者也。彼韩子虽学儒之言文,岂知礼之所以然耶?其曰:「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二。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夫所谓教者,岂与乎天地皆出,而必定其数耶?是亦圣人适时合宜而为之,以资乎治体者也。然古今迭变,时益差异,未必一教而能周其万世之宜也。昔舜当五帝之末,其时渐薄,其人渐伪。圣人宜之,乃设五教,制五刑,各命官尸之。而契为司徒,专布五教,遂遗后世,使率人为善,而天下有教自此始也。及周公之世,复当三王之际,其时益薄,其人益伪,而天下益难治。圣人宜之,遂广其教法而备之,天下谓儒者之教自周公起焉。其后孔子述而载之《诗》《书》六经,而儒之教益振。周季,三代之政弊,善人恃术而费智,不善人假法而作伪,天下靡靡,役生伤性,而不知其自治。老子宜其时,更以三皇五帝道德之说以救其弊,而天下遂有老子之教也。两汉之际,视周末则愈薄愈伪,贤与愚役于智诈,纷然相半,万一虽习于老子之说,而不能甚通乎性命奥妙,推神明往来,救世积昧,指其死生之所以然,天下遂有佛之教也。扬子曰:「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损益可知也」。是岂不然哉?夫自周秦汉魏,其薄且伪者日益滋甚,皆储积于后世之时,天其或资乃佛教以应其时,欲其相与而救世也。不然,何天人与其相感应久且盛之如是耶?韩子泥古不知变,而不悟佛教适时合用,乃患佛老加于儒,必欲如三代而无之,是亦其不思之甚也。夫三皇之时无教,五帝之时无儒,及其有教有儒也,而时世人事不复如古。假令当夏禹之时,有人或曰,古之治也,有化而无教,化则民化淳,吾欲如三皇之世,用化而不用教。当此,无教可乎?当周秦之时,亦有人曰,古之为治用教也简,今之为治用儒也烦,烦则民劳而茍且,吾欲如五帝之世,用教而不用儒。当是时,无儒可乎?然以其时而裁之,不可无教无儒必也矣。比之韩子之说,欲后世之时无佛无老何以异乎?韩子曰:「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韩子其亦知后世不可专用太古之道,而讥其言之者不知乎时之宜也,方益后世;而韩子欲无佛与老,何为乃自反不知其时之宜耶?岂有所党而然耳,将欲蔽而特不见乎?若夫四民之制,六家食用之费,吾《原教》论之详矣,今益以近事较之。周汉而来,治天下垂至于王道者,孰与唐之太宗?当贞观之间,佛与老氏,其教殊盛,其人殊繁,其食用殊广,而国之断狱,卒岁死刑者不过三十人。东至于海,南至岭外,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玄宗开元中天下治平,几若贞观之时,而佛老之作益盛。是岂无佛老之人耶?而唐天下富羡、攘窃杜绝若尔。吾谓民穷且盗,但在其时与政,非由佛老而致之也。然佛教茍可以去之,则唐之二宗以其势而去之久矣,乌得后世之人讻讻徒以空言而相訾也?或谓韩子善摈佛老,而功侔于禹。较其空言实效,无乃屈于禹乎?狂夫之言,何其不思也!其曰:「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其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也」。此乃韩子恶佛教人出家持戒,遂尤其词。夫出家修道岂如是之酷耶?夫出家者,出俗从真,臣得请于君父,肯命其子乃可,非叛去而逆弃也。持戒者唯欲其徒洁清其淫嗜之行,俗戒则容其正偶,非一切断人相生养之道也。然情之为累,淫累为谨。三教教人慎淫,窒欲无欲,而天下犹纷然溺于淫嗜,至于丧心陷身者也。韩子何必恐人男女之不偶,见人辟谷,遽忧其遂绝五谷之种,无乃过虑乎?夫清净谓其性之妙,湛寂谓至静,灭谓灭其情感之累,非取其顽寂死灭之谓也。夫出家持戒者,佛用其大观耳。圣人大观乎人间世,天地夫妇,常伦万端,皆以情爱所成,都一浮假如梦。贪斯著斯,苦斯乐斯,荣斯辱斯,徇斯弊斯,恩爱斯,烦恼斯,以至死不觉其为大假大梦,不知其为大患,而大宁至正之妙诚乎亡矣。出家者乃远尘绝俗,神专思一,固易觉而易修。视身无我,奚著?视心无意,奚贪?视有为之事不足固,何必徇?是故大宁矣,至正矣,胜德可得而圣道可成也。《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二何与佛出家法,其因似是,唯大圣人皆知而究之。使圣人只徇浮世,迷不知出,虚死生一世,与凡人者远乎?故孔子稍言之,盖微存于世书耳。其广说大明,研几极妙,行而效之,若待乎佛出世之教,宜为然尔,此盖可以宜数审也。今佛以其出家持戒,特欲警世之浮假大梦,揭人业障,而治其死生之大患也。而韩子反以此为患者,假其介胄其障者,而毅然排佛,谓佛诡扰我世治,此韩子以己不见而诬人之见,其情弊如此之甚也,佛尚何云?异书云:古有梦国,举其国人皆以梦而为觉。及其以真觉者谕之,而伪觉之人反皆诟曰:「尔何以梦而欺我耶」?彼觉者默然,无如之何。是颇与韩子属拒佛类也。韩子诗曰:「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是必因于大颠稍省,乃信有外形骸以理自胜者始尔。虽然,其前说已传,欲悔言何及也?又曰:「呜呼!其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此韩子疑耳无断。君子临事,即以理决之,何必赖古人?使韩子出入为将相,临国大事,尚曰此未可黜,未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冘豫则其大事去矣,何用将相为?夫百行洁身禁非,不出乎斋戒也;群善致政,不出乎正心也。佛法大率教人斋戒正心,无恶不断,有善不宰。今世后世盖当有圣贤自以其道理辨,奚必其既死之文、武、周公正之黜之,乃为信耶?儒书之言性命者,而《中庸》最著。孔子于《中庸》特曰:「质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必俟乎大知性命之圣人,乃辨其中庸幽奥而不惑也。然自孔子而来将百世矣,专以性命为教,唯佛者大盛于中国。孔子微意,其亦待佛以为證乎?不然,此百世复有何者圣人大盛性命之说,而过乎佛欤?斯明孔子正佛亦已效矣,韩子何必疑之?又曰:「斯何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按韩子此文乃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九圣贤皆继世相见,以仁义而相传授也。若禹与汤,汤与文、武、周公,周公与孔子,孔子与孟子者,乌得相见而亲相传禀耶?哂韩子据何经传,辄若是云乎?孟子曰:「舜禹至乎汤五百有馀岁,汤之至乎文王五百有馀岁,由文王至乎孔子五百有馀岁,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馀岁」。而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其年世相去赊邈既若此矣,而韩子不顾典籍,徒尊其所传,欲其说之胜强,而不悟其文之无实,得不谓谩乱之也?而韩子之言可尚信乎?《论语》谓尧将传天下于舜,乃告之曰:「咨尔舜,天下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舜亦以命禹。而尧、舜、禹其传授如此,未闻止传仁义而已。至于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之世,亦皆以中道皇极相募而相承也。《中庸》曰:「从容中道,圣人也」。《孟子》亦曰:「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岂不然哉?如其不修诚,不中正,其人果仁义乎?如其诚且中正,果亡仁义耶」?韩子何其未知夫善有本而事有要也,规规滞迹,不究乎圣人之道奥耶?韩氏其说数端,大率推乎人伦天常与儒治世之法,而欲必破佛老二教。嗟夫!韩子徒守人伦之近事,而不见乎人生之远理,岂暗内而循外欤?夫君臣、父子、昆弟、夫妇者,资神而生。神有善恶之习,而与神皆变,善生人伦,恶生异类。斯人循法不循法,皆蔽一世,茫乎未始知其身世今所以然也。谓生必死,死而遂灭,乃恣欲快其一世,虽内自欺,亦莫知愧乎神明焉。及乎佛法,教人内省不灭,必以善法修心,要其生生不失于人伦,益修十善,盖取乎天伦,其人乃知其万世事之所以然。上下千馀载,中国无贤愚、无贵贱高下者,遂翕然以佛说自化,纵未全十善,而慎罪募福,信有冥报,则皆知其心不可欺。此属几满天下,今里巷处处所见者。纵然,佛犹于高城重垣辟其门而与人通其往来者,若于大暗之室揭其窗牖,而与人内外之明也。比以诗书而入善者,而以佛说入者益普益广也;比以礼义修身事、名当世者,而以善自内修入神者切亲也,益深益远也。较其不烦赏罚,居家自修,其要省国刑法而阴助政治,其效多矣,此不按而不觉耳。彼悟浮生,谓死生为梦为幻,而出家修洁,以其道德报父母为重,甘旨之勤为轻者,是亦生人万分而其一乃尔也。虽然,犹制其得减衣资以养于亲,非容其果弃父母也。夫佛之设法如此,其于世善之耶?恶之乎?其于人伦有开益耶?无济益欤?与儒之治道,其理教乎顺耶?韩子属盍深探而远详之?老子之教,虽其法渐奥,与佛不侔,若其教人无为无欲、恬淡谦和,盖出于三皇五帝之道也,乌可与杨墨概而排之?孔子以列圣大中之道断天下之正,为鲁《春秋》,其善者善之,恶者恶之,不必乎中国、夷狄也。《春秋》曰:「徐伐莒」。徐本中国者也,既不善则夷狄之。曰:「齐人、狄人盟于刑」。狄人本夷狄人也,既善则中国之。圣人尊中国而卑夷狄者,非在疆土与其人耳,在其所谓适理也。故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若佛之法,方之世善,可谓纯善、大善也,在乎中道,其可与乎?可拒乎?苟不以圣人中道而裁其善恶、正其取舍者,乃庸人爱恶之私,不法,何足道哉!
简寂观(观即陆修静先生所居,名即先生之谥号焉) 北宋 · 祖无择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顺风曾出(文渊阁本、彭本作屈)帝王尊,身后高名与观存。
石室深居广成子,布囊薄葬杨王孙。
流尘幂幂凝丹灶,清吹徐徐触绛幡。
牢落空山门昼掩,羽人亦说绝嚣烦(自注:梁沈旋碑云止烦由(文渊阁本作曰)简,远嚣在寂。即义表名也。)。
崆峒山赋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八四、《彭城集》卷一
临汝西有崆峒山,其下即广成泽。按《庄子》,黄帝闻广成子居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庄子》虽多寓言无实,然此崆峒、广成,适皆同处,意其真有所谓广成子者也。又大隗居具茨之山,黄帝至襄城之野而迷,皆与崆峒相近,事未必皆虚也。予因作《崆峒山赋》。
驰平原之旷旷兮,登隐弅之高丘。林蓁蓁而云茂兮,树参天以相缪。鸟哀矜而思侣兮,兽衔草而群游。即崆峒之旧址兮,访成子之所留。乌乎,服天下之为至美兮,夫岂知圣人之绪馀!独修身为妙本兮,窈静默以玄虚。何轩辕之徇齐兮,而犹特室白茅,三月而閒居。顺下风而稽首兮,曾南面而晏如。彼非至人不能以下人兮,信崇高之叵娱。谓庄生之寓言兮,羌林麓其未改。瞻具茨之髣髴兮,知大隗之所在。尝迷道于襄野兮,七圣偕而无悔。得要道于牧马兮,称天师而再拜。悲世俗之狭隘兮,疑至言于否躗。航污渎之浅狭兮,僭瀛海之浮汇。守穾奥之荧烛兮,昧白日之辉晒。追古人之不可及兮,独临风而悲慨。彼六相之辅治兮,曷四海而弗宁。名百物而垂衣裳兮,云门用而告成。尚纡思于荒泽兮,勉闻道于长生。岂在野之不可蔽兮,固前修之所营。眇抽思而成章兮,庶来今而作程。
与刘器之(二 北归)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志仲本以乌丝栏求某录杂诗耳,某自出意,欲与写《广成子解篇》。舟中热倦,遂忘之,然此意终在也,今岂可食言哉!病不能作志仲书,乞封此纸去。
广成子解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道固有是也,然自是为之,则道不成。得道者不问,问道者未得也。得道者无物无我,未得者固将先我而后物。夫茍得道,是我有馀而物自足,岂固先之耶。今乃舍己而问物,恶其不情也。故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言其情在于己欲长生,而外托于养人民、遂群生也。夫长生不死,岂非物之实,而所谓养民人、遂群生,岂非道之馀乎?
自而治天下也,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天作时雨,山川出云。云行雨施,而山川不以为劳者,以其不得已而后雨,非雨之也。春夏发生,秋冬黄落,而草木不以为病者,以其不得已而后落,非落之也。今云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虽天地之精,不能供此有心之耗,故荒亡之符,先见于日月,以一身占之,则耳目先病矣。
而佞人之心,剪剪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真人之与佞人,犹谷之与稗也。所种者谷,虽瘠上堕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今始学道,而问已不情。佞伪之种,道何从生!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弃世独居,则先物后己之心,无所复施,故其问也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
广成子至此,始以道语黄帝乎?曰:否。人如黄帝而不足以语道,则天下无足语者矣。吾观广成子之拒黄帝也,其语至道已悉矣。是以閒居三月而复往见,蹶然为之变,其受道岂始于此乎?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窈窈冥冥者,其状如登高望远,察千里之毫末,如临深俯幽,玩万仞之藏宝也。昏昏默默者,其状如枯木死灰,无可生可然之道也。曰:道止于此乎?曰:此窈冥昏默之状,乃致道之方也。如指以为道,则窈冥昏默者,可得谓之道乎?人能弃世独居,体窈冥昏默之状,以入于精极之渊,本有不得于道者也。学道者患其散且伪也,故窈窈冥冥者,所以致一也,昏昏默默者,所以全真也。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自此以上,皆真实语,广成子提耳画一以教人者。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则无为也。心无所知,则无思也。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则无欲也。三者具而形神一,形神一而长生矣。内不慎,外不闭,二者不去,而形神离矣。或曰:广成子之于道,若是数数欤?曰:谷之不为稗,在种者一粒耳,何数不数之有。然力耕疾耘,不可废也。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窈冥昏默,长生之本。长生之本既立,亦必有坚凝之者。二者如日月水火之用。所以修鍊变化,坚气而凝物者也,盖必有方矣。然皆必至其极,不极不化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广成子以窈冥昏默立长生之本,以无思无为无欲去长生之害,又以至阴至阳坚凝之,吾事足于此矣。天地有官,自为我治之;阴阳有藏,自为我蓄之。为之者在我,成之者在彼。
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言长生可必也,物岂有稚而不壮者哉。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汝。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
物本无终极,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物未尝有死,故长生者物之固然,非我独能。我能守一而处和,故不见其分成与毁尔。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见土。
皇者其精,王者其粗也,生者明,死者幽,幽者不知明,明者不知幽。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盖将有以示化去世形解入土之意也欤?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南荣趎挟三人以见老子,老子诃之,则矍然自失,人我皆丧。夫挟人以往固非也,人我皆丧亦非也。故学道能尽死其人独存其我者寡矣。可见、可言、可取、可去者,皆人也,非我也。不可见、不可言、不可取、不可去者,是真我也。近是则智,远是则愚,得是则得道矣。故人其尽死而我独存者,此之谓也。古今语异,吾不知缗之所谓也。以文意求之,其犹曰明也欤?
广成子洞 北宋 · 游师雄
押陌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复闻广成子,不为外虑役。
轩后屈至尊,稽颡请所益。
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崆峒山部
代僧为丞相生日设斋功德疏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四九、宋刻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八一
去麟阁之仪容,既勤绘事;演鹫峰之古义,用集殊因。恭维某人道贯天人,学超今古。开物成务,效己克彰;尊主庇民,功无与二。当泳游于觉海,力卫护于正乘。惟大悲之道场,实成都之福地,向缘眷奏,遂得赐名。某久以焚修,亲被恩泽,丝纶降宠,香火增辉。是用严金碧于层楼,炳丹青于粉堵,归依宁替,瞻仰无穷。伏愿密契真筌,普薰妙善。体胖心广,类广成子之不衰;名遂功成,似鲁僖公之难老。坐陪熙运,永赞皇猷。
功德疏 其四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
绍昌炽之朱光,丕图方永;当长嬴之皋月,真主嗣兴。欣遇诞期,载严华会。俯写在三之义,仰祈时万之祥。伏愿皇帝陛下肃将祗欢,缉熙纯嘏。与四时而合序,参万岁以成纯。三陲无烽火之虞,九服底梯航之贡。达于治道,同广成子之修身;寿且多男,受华封人之请祝。
按:《丹阳集》卷一○,孔抄本。
叔父生日 其四 北宋 · 苏过
押支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许昌市
物居覆载间,阴阳为盛衰。
我观众草木,春风不相遗。
春风暂能荣,还有摇落时。
区区诿消长,岁月胡能支。
世人如草木,世态岂异兹。
扰扰方寸中,坐受宠辱移。
昼锦方自眩,饮水谁汝知。
可怜千金躯,坐困毫与釐。
大哉孔孟志,夫子真能师。
浩然刚在气,直养充四维。
贫富未易动,寒暑何从窥。
塞马无倚伏,昭琴谢成亏。
还观傥来物,造物戏小儿。
臞仙事吐纳,阅世犹有之。
至人不导引,眉寿何复疑。
惟应广成子,当与此心期。
养生堂记 宋 · 李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一七、《庄简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广西梧州市藤县
予兄德充寓居越之馀姚,实在龙泉之北,江山映带,最为胜壤。尝于南偏作堂,爽垲而深隐,外不假台池苑囿之玩,内不列琴书图画之观,萧然一榻,而日游息其中,吐纳导引,以求长年,因榜之曰「养生」。客有过而问曰:「子于治生则信有术矣,何自而知养生乎」?德充曰:「嘻!子乌知治生?使子而知治生,则可与论养生之妙矣。予今燕坐一室,心超三际,方以形为舍宅,神为主人,灌漱乎玉池之清泉,以溉丹田;呼吸乎玄牝之冲气,以营尺宅。锄胸中之荆棘而梨枣生,薅害稼之稂莠而嘉谷植。子视予之养生,果异于治生乎」?客无以应。某方谪处南荒,书来告曰:「予辟养生堂,世俗之人或以为疑,予虽告以大略,意有未尽,汝其为我记之」。某自少年喜阅道书,游走四方,延见方士多矣。神仙之说,虽传记备载,然皆虚荒幻怪,不足考信。自陶隐居以正一之道授王知远、潘师正、司马子微,皆蝉蜕而去。然其法后世罕传,惟抱朴子论最简而易行者。其说以住息为妙,盖息息之中,神气相合,如婴儿之处乎胞胎;及其至也,如释氏之入定,六根皆废,心想都灭,胎从复气中结,气自有胎中息。然非真积力久、功行俱圆者,未易到也。世人不能捐弃外事,澄心观照,而日奔趋乎是非利害之境,遂使气自出入乎内,神自驰乎外,神气各行,子母不相守,至于夭死者,非不幸也。古之善养生者,莫如广成子。庄周之书载黄帝问答之语最详,摘其要言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又曰:「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老氏五千言,虽泛论道德之旨,其要言则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二者皆胎息之门户也。德充学道垂三十年,平生寡欲,无所嗜好。悟厚禄高位之伤德,故每安于卑官;知珍脆肥浓之害性,故自甘于藜藿。以慈俭为可宝,故无侈汰之过;以朴素为可尚,故绝声色之娱。今以从心之年,白须红颊,浮沉里巷,无一不如志者,虽使不知吐纳咽漱之理,固可与数子争年而比寿矣,尚何慕于彼哉?虽然,广成子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老氏则跨历商周至秦,莫知所终。又有深于此者,西域圣人已成等正觉,视身犹浮云,斯须变灭,惟圆明一点,历劫而常存,今大乘诸经备载斯事。德充倘兼修此道,暇时访寻禅宿,参透西来的的意,则飞行自在,出没去来,真游戏事。古所谓神形俱妙,殆谓是也。某去乡四年,忧伤困悴,有他人不能堪者。德充万里致书,必以此道过相勉策,且有白首相从之语,览之悽然,因书其末以见区区之志。异时倘遂生还,将筑室泥湾之上,风雨对床,其必有日矣。绍兴甲子孟夏几望,藤州寓亭北窗,某谨记。
圣节乐语 其四 女童队心致语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四、《苕溪集》卷二八
某闻里祉开祥,当良月先春之候;华封献祝,卜后天难老之期。并舞簪裳,遥瞻魏阙。恭惟皇帝陛下聪明元后,博大真人,已昭极治之功,宜享无疆之历。广成子千二百岁,未足誇多;天皇氏万八千年,于兹为盛。卿云纷郁,化日舒长,共殚祝圣之勤,均锡在公之酒。星陈樽俎,鼎沸金丝。某等获侍台阶,欣逢盛会。愿缀容于六佾,庶共乐于千龄。未敢自专,伏候台旨。
奉祠谢宰相启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八二、《浮溪集》卷二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久宦涂之寥落,倍费陶镕;邈祠宇之邃幽,初勤香火。叨饩廪于啼饥之日,齿簪缨于讼过之馀,喜不自胜,惭无以喻。伏念藻寖已迫桑榆之暮,非惟惊蒲柳之秋。念平日之所遭,咸其自取;收众人之共弃,独赖并容。每跋前疐后之自怜,荷右挈左提之曲尽。顷栖异县,擢预佐州,望恩门而知归,顾官曹而无补。漫谤谗之四起,继抨弹之上闻,蕞尔一身,宁甘百谪。亡中流之维楫,坠矣何言;索大寒之衣裘,悔焉已晚。回阳春之浩荡,藉白日之辉光。非我公加意怜之,顾此生自分已矣。四稔于此,一饭不忘。无路酬恩,蛇雀之心犹在;全家待哺,糟糠之腹未充。仰首一鸣,求哀再造。惟奉祠之旧制,本均劳之异恩。顾惟今日临政之清明,非若异时权宜而猥受。饥寒所迫,揣贱分敢有谒焉;罪戾尚多,将何修可以称此?豫切负空餐之愧,惟知衔洪造之私。此盖伏遇某官,道济人寰,勋隆帝室。唐虞致主,垂万世无疆之基;子弟视民,均一人有庆之泽。凡今旂常之所纪,皆昔简策之未闻。当宁何为,垂拱视天民之阜;寰区自幸,须臾观德化之成。有如至愚,曾不遐弃。舂粮百里,独未敢顺风而前;饮酒满堂,不忍终向隅而泣。赐以无功之食,略其不赦之愆,非但赋粟以代耕,将使回心而向道。恩深赐厚,感极涕洟,敢不戒多事而多言?誓寡尤而寡悔。黄卷青箱,以理平生之业;琼函云笈,以收方外之书。益观蘧伯玉四十九年之非,仰赞广成子千二百岁之寿。徐君解季札之剑,宁负初期?象罔得元水之珠,深加自勉。
时宰生日乐府四首 其四 祈年歌 北宋末 · 周紫芝
十雨五风年岁熟,万落千村俱种粟。
人从南亩把金犁,谁在庙堂调玉烛。
昔年避地今安居,前日荷戈今佩犊。
开元宰相不开边,当时米贱斗数钱。
自从罢武销剑戟,外户不闭俱安眼。
人蒙更生家受赐,父老欢喜儿童颠。
君不见天上宸章灿星斗,翔鸾惊飞翠蛟走。
为言一德似阿衡,上格皇天赞元后。
皇天报德亦可知,仁者必寿天无私。
但愿天心锡难老,貂冠画衮常光辉。
四国无兵谁不喜,共说升平自今始。
黄帝垂衣坐法宫,千岁常师广成子。
时宰生日诗六首 其二 北宋末 · 周紫芝
押东韵
轩皇出御世,垂拱坐法宫。
时闻康衢间,处处歌儿童。
霓旌旋羽盖,问道来崆峒。
天师广成子,道实与帝同。
一言忽相契,四海俱同风。
天师初何言,涿鹿未为功。
盖以清净福,下浃寰区中。
君臣俱好生,自然格苍穹。
天道本好还,报以(明抄校作食报,徐本作报亦)归其躬。
一千二百岁,此寿何由穷。
赠虞公明察院 宋 · 李纲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
岧峣古城隅,下为凤凰池。
凤去不复返,池水空涟漪。
傍有幽人庐,松竹森四围。
结构极爽垲,借问居者谁。
先生闻道久,昨自海上归。
食枣大如瓜,定曾见安期。
不知修何术,能夺造化机。
金鼎灿含葩,玉池滟生肥。
颠倒出龙虎,腾降分坎离。
行年五十馀,气貌如婴儿。
馀暇付图史,不废酒与诗。
高堂会宾友,落笔风雨驰。
戏事聊复尔,一笑初何为。
悬知广成子,千岁形不衰。
顾我抱迂拙,与世真相违。
徒欲睎骥騄,曾未窥藩篱。
寓居迩函丈,数造董公帷。
愿闻众妙门,成此一段奇。
胡为久闭拒,客至辄围棋。
归隐志已定,后会知何时。
铭心誓相学,发药幸教之。
他年倘有得,同驾云中螭。
跋王无邪九华杂咏诗 宋 · 王之道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相山集》卷二七
予家濡须,郡城之北五十里有山曰银瓶者,神仙之窟宅也。峰峦高秀,隐若碧玉,自非云烟蔽亏,一举目则见之。今行年六十有三,欲游之心,昼夜不舍,而因循未能。然后信韩退之所谓「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非虚言也。王君无邪,番阳人,比寓吾里累年,数获过从,好论诗,志尚不群。一日登九华楼,遥望其山,怅然恨无羽翼不能飞去。建安黄知求罢令庐江,无邪附舟以东。不踰年,知求被命出宰青阳,九华实青阳之胜境,而江左之名山也。无邪既偕来,遂能穷搜遍览,形于歌咏。俾自有此山以来,骚人逋客遗踪逸迹,不得遁而皆存,令人窃愧之。虽然,予方学道,而尚友乎广成子、浮丘伯与夫钟、吕之流。虽方壶、员峤、蓬莱远在海上,隔弱水三万里,犹当乘云御风,翱翔于其间,银瓶之游,盖不足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