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忠肃集》卷一二
宋忠义忧国之臣李公,在仁皇帝时,天下平治,人习靖佚,公固已慨然论事,书屡奏。
及由小吏大官,所历见四方利弊,辄条上经画大计。
与他有司议,率常公所议可。
最以国储未建为虑,天下君子小人不辨为忧,其言恳至,而未始以安危计其身。
朝廷一时知公为有经世才,逮神皇帝擢士,以不次超迁从官,更帅西北,遇事益发愤,顾卒以上书论高坐废。
嗟夫!
公之才无不可,尤长于应变,其于治道,自以为晓然,遭世用事,未大振显而落落不偶,至老且死,岂非命欤?
初,公为世父龙图阁直学士纮所爱,遗奏以官,而推与其孤弟。
其孤弟诣阙上书,下宰相问状,复官之,又不受。
既再辞官,益刻厉好学,中进士第历官十八迁,所至必见称述。
洛川县原乡教大意,条著为令,属民读之。
民叹曰:「前时令治我以法耳,今令乃幸教我」。
相戒以无违。
安抚使调诸郡税输边,已而返之,盛冬大雪,劳费不能返者,贱直于兼并家。
公曰:「他州亦吾民也」。
令过邑愿输者听,躬坐庾门,执契以待,数日得粟万石,使者下其法他县。
延州,夏人以岁次金帛后时,移文:「愿毋逾岁暮」。
诏边吏牒报从之。
公笔改曰「如故事」。
因奏言:「许西夏者不一而足,今听之,启侥倖,伤威重」。
或劾擅改制书,公曰:「郡牒,非制也」。
朝廷是公议,而犹坐赎。
三司,会河数决,公上河策百馀事。
异时州郡类以河清卒应他役,岁更调夫若客军代从事,以不习,亡溺者叵计。
公请增募河清,立冗占法,遂以不扰平民。
请缮治曹村堤防,谓河必决。
此后不二年果决,如公言。
在广南,侬智高特纳款,而邕守将萧注玩寇要赏,不以时抚定。
公檄诣府诘责,自诡以功赎罪。
会蛮人申绍泰并边追亡者,而巡检使宋士尧击之,反遇害。
遂为骇奏以闻,天子旰食遣使,公驰奏无足忧,愿一属臣,因条上边计宜施行十二事,劾奉使亡状,当斩,坐再贬官。
颇采汉李固议,上宜州土丁法,因及他州。
自是得胜兵数万,以时练习,戍卒大减。
蛮贾人乘舟贸易,多抵钦、廉等州,公阴察疑有奸,戒所在善伺之。
公去未几,交人寇边,果以舟入自钦、廉。
兴安灵渠,自秦以来通漕,岁久石积浅隘,设斗门,十八里至三十六所,命焚石凿之,才留十门,舟楫以通。
邕州置马车五百,马不能夏,多死;
刍秣不给,又折取税米他部。
公以地皆险阻,无所事骑,奏罢之。
复建置和市场,以怀远人,实边廪。
募民垦旷土,薅草蒯,疏瘴疠之气。
摄官差选无法,吏肆为奸。
公第其名,使待除于家,毋辄诣台,人大便之。
方经略府飨士,谍言寇至,公饮自若,中起更衣,自草为六榜,驰揭境上,已而饮如初。
民吏始嚣恐窜匿,群不逞阴汹汹,公镇以无事,遂定。
贼见榜,亦以公具得其情,逡巡莫敢动,即日遣贡方物请命。
使者至,公弗见,为草恶具,俾将吏接之,且谕前害士尧罪未治也。
泰闻之大恐,委巢穴远去。
初,知高平,其子宗旦及党聚保有火峒,或出入省地尚猥,众无所属,前将规讨击幸赏,贼遂固守。
公揣其情,移书谕祸福,皆泣。
即遣其子曰新率孥族三百并酋长六十九人,以地内属。
其后安平州、古万等峒争效顺,公因请以恩拊纳,使受命为国捍蔽。
陕西,诏以《班超传》赐之,而公亦雅慕李牧、马援为将,故持重总大体。
前此重兵尽屯极塞,寇至与战,则方其盛锐,胜未易决;
不战则内无重势,以遏其入。
公谓本末失其应,且兵惟战守而已。
乃以善守者列塞上要害,悉废诸小堡;
而料善战者顿内地为援,增缮伏羌城
令曰:「寇至,守兵深沟高垒勿与斗,寇去,战兵裹粮袭击之」。
军中熟公约束,常以取胜,威望隐然。
建言:「弓箭手虽土著,而惰于耕,宜仿古屯田法,率百人为屯,聚一堡,颇立勤惰赏罚之格,使人人加厉自好,则视公战为私斗,计莫此便」。
王韶既以招怀边羌为事,而其族叛攻渭川堡,射伤守吏,公责失计,因进兵掩破之。
尝奉手诏,列攻守方略十馀事,其后朝廷所施,多公计策。
大凡公之行事,章章在人耳目者如此。
至其遇事明达,灼见理间,危疑繁溃,沛然迎解,无有留处。
退而察公声气,怡怡如不能,人莫测也。
公貌不逾中人,志尚高甚,前后所上奏,及间召见顾问,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阔略细故,稽古自汉以下不道。
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谓:「古者有命然后为士,故士贵。
今人自为士,故士贱。
宜仿古先命士而后命官」。
在官不贵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
尝言曰:「为帅有体,立功有时,慎重当如泰山,见几不俟终日」。
其将边大指如此。
去官,百姓遮泣,不得行。
好施予,趋人之急甚己事。
买田数千亩,刊名为表,给宗族贫乏者,至今号义庄
与广南转运判官刘牧友善,死后,公论边事,尽以功归之,求官其后。
又以女妻其幼子。
称荐山东儒者王建中、姜潜,以身下之,皆至召用。
杜正献公、范文正公、富文忠公交口荐公有王佐才
退治居汶阳,园池松竹,萧然有胜概。
日与宾友饮酒赋诗。
其文章落落,忧思深远。
尤喜章奏,世多传诵之。
盖晚节虽屡黜,而志不以故少衰,辄忘朝廷。
将终,犹语客以大河未塞为忧。
士大夫识不识,皆咨嗟感慨,以不究用公为朝廷恨。
呜呼!
然则所谓命在天者,又奚道哉?
公讳师中,字诚之
上世赵人,唐丞相吉甫有孙煴,为宋州城,遂家楚丘
自煴七世为楚丘人
至公徙郓,为郓人。
曾祖寿,太子中舍致仕。
妣鹿氏,继妣张氏,福昌清河两县太君。
祖某,赠吏部尚书
妣朱氏,金城郡太君
考某,赠户部尚书
妣何氏,继妣张氏,嘉兴清河两县太君。
公阀阅自并州推官,以庞丞相荐,知鄜州洛川县事,又荐,除太子中允、知延州敷政兴元府裒城两县,改管干鄜延路经略机宜事。
太常丞博士通判澶州
继丁内外艰。
除丧,知临江军,为三司渠司干当公事。
尚书屯田员外郎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权经略事,就除转运使
度支,丐使郡,知济州
英宗即位,迁司封祠部郎中
辞疾,提举兖州仙源县灵宫太极观,遂知州事
神宗即位,转度支直史馆、知凤翔府,拜天章阁待制河东郡转运使,改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
右司郎中,坐与意异夺职,降度支,知舒州
右司,历知洪、登、齐三州,复待制天章高阳关路安抚使,知瀛州
应诏上书,贬和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稍徙单州,复右司郎中分司南京
提举仙源宫观,遂以疾终。
元丰元年四月七日,享年六十六。
夫人王氏,乐安县
四男:修,登封县,卒;
价,左班殿直
称,济州推官
伉,将作监主簿
三女:长嫁供奉官宋玠,次许嫁进士刘泽,次幼。
孙男三人。
公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
以某年某月日葬于郓州须城县某乡某里。
铭曰:
李实显姓,肇祥自聃。
武安,膺尹河南
太尉相唐,德修有子。
八世至公,文武是似。
仁祖烝哉,感格以言。
神考烝哉,顾倚于藩。
公蓄不穷,仕也孔构。
而以才屈,于是归咎。
汶山巘巘,其水洋洋。
委蜕在是,公则不亡。
明州奉化县云盖山重移寿圣院记元丰四年八月十五日 北宋 · 释鉴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光绪《奉化县志》卷三五
原夫佛教之化人,俾忘物我,逮夫差忒,自分两端,一曰十方,一曰甲乙。
且十方者,主须众选;
其甲乙者,人唯次当。
其间有众选者,始谋则推其至公,既得则行之由我。
傥或倾净瓶一滴之水,则掌握都清;
或通悭囊一罅之风,则山林皆入。
加之念曰:身无百岁之固,院有十方之名,纵使瓦破雨飘,但存交割之数;
假使金妆翠染,不得子孙之传。
此念或生,众务皆脱。
大风拉朽,岂有存立之心乎?
其甲乙者,茍或思惟祖宗始初寻觅,披拂草莽,填叠土基,从始至终,积功累德,日复一日,人传一人,上既造成,我岂当坏?
由是昼作夜□,续旧翻新,此皆青出之谈,信不诬矣。
兹院自天圣间有高行僧宗印卓庵是山,□施主吕廷昶与众□信慨不容人,添成小院。
明道中,其宗印为人请起,复得象先师弟接续住持。
景祐中,其象先移住□□,又交付与师弟清稔。
至治平四载,清稔谢病,即令徒弟仲南承代住持。
至熙宁三年,蒙赐今额。
其院初居峰顶,远绝人烟。
厨中饭香,望宾侣而不至,台上钟动,但猿鸟□空惊。
爰有监院僧允来,欲向高山移居□地,先与仲南密议,次求邑官许容。
内既有诚,外亦可动,则见施工,运力献功。
呈材绀殿,巍然高门。
□□方丈、寝室、僧堂、法堂、行廊、食厨、佛像供具,自表及里,焕然一新。
而又塔级崔嵬,宛同于地开涌出;
屋势屈曲,何殊于云绽化成?
人步忙而亦游,僧性闲而须入。
将其峰顶自利,与道旁接人之盖霄壤如。
何□□丐文以纪始末,□□□击,因附以铭。
铭曰:
嵯峨峰峦,幽深洞穴。
气象接连,烟云明灭。
兹宇备完,彼栋残缺。
因勒是铭,俾扶兹说。
枳臭惟剪,橘香亦折。
念兹在兹,无怠尔思。
时元丰四年八月十五日
立石:住持沙门仲南施主汪承□、汪意、张延□、汪淋、陈承赞文贵、蒋六娘、胡十二娘同建。
□二十娘出佛像。
除施主舍钱外,允来自备长财柒佰贯文建造。
县尉施常权主簿李实朝奉大夫、知明州奉化县事盛穆仲
曾吏部 北宋 · 吕南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五、《灌园集》卷一○
世所谓贤公卿大夫,天下之人莫不愿见之,意或不齐同,则不佞之区区谨未敢以众人自许。
尝观秦汉以来,功名之士往往成于激昂,或亦求而不得,得而无立,比之逆取顺守,有妄有直,其犹可议。
何则?
彼其内有欲行之志,又有可为之才,而外无乡闾书登之序以助其进,则其矫首引吭,岂不宜哉?
至如后世辟察有令,科举有司,而士犹争以躁竞熏驰,是则为肉借皮,苟求云尔,曾何足以居激昂之后哉?
无可议矣。
乃若某之所意,则以为富贵之亨否听之天,功名之有无视之时,充吾所养而无所待于物,不亦可乎?
然则所愿见者,道德文章命世之士而已,其于公卿大夫为不为,非所问也。
昔者食于逆旅盖十五年,尝再至京师,而未尝得见所谓巨公贵人,非无所见者也。
方天下之人皆得疑于借皮而已,则非借谁能覆按哉?
不如勿往,以使气焰之阍人,无我恶也。
夫读书而尚友古之人于悄悄之牖间,孰肯同于尘俗,致见恶之纷纷乎?
惟阁下兄弟,言成文而世莫能加,动成德而人莫能择,价满乎四海,可谓命世之豪杰。
而先墓高枌宛在此都,攀援映附,可以及识,而尚以隔远未及也,又况其他?
往岁舍人屈于洪州,实获一见,其后自福还朝又见焉,而翰林与阁下,至今未识也。
南丰为邑著于地志千载,而未有一人以文武勋名书之史氏。
至宋兴且七八十年,而后天下称曾子固
又至熙宁,而翰林与阁下俱鸣于时,而事业条绪,鬯伟光衍,特未艾也。
使异时载笔之士踊跃慰藉,如得夔、夷、稷、契而序之,一门三人,并驾方轨,何其盛也!
圣天子在上,所以图维缉治,方将跨轶三五,而阁下以太史选部,上之注待,其将尽得天下英材,以完万世太平之基,则阁下之所成就,可坐而知。
及今未也,乃使某得望风采于苫庐之次,岂非天也?
谨以穷贱姓名干诸将命者。
某求仕于科举而不得,则无所道矣。
去老于丘园,治田以饱煖残齿,耕稼暇日,尚能作为诗书,以歌咏太平君子之声烈。
百世之下或有传焉,则曰阁下之旧乡,农圃野夫乃有功于文字也,则今日之蒙赐见,或不辱焉。
韩退之负高世之文,已出身于科第,而三上书宰府,不得见。
其自序始来京师,拜马燧于马前,知李实匪人而溢言推美之,局局然作《释言》书,唯恐失三贵之意也。
窃尝为叹息。
伏惟阁下贤德,幸不责某以此,则既赐之见,又降意而导之,观其在众人中为可议乎否也?
则某老在下风,虽无元和侍从一官,而死见退之,可无愧色。
吴鼎臣诬谤奏庆历七年正月 宋 · 李京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宋史》卷三○二《李京传》
臣为御史谏官,首尾五年,六上章,四亲对,自陈疾故恳求外补,臣之出处,粗有本末。
向者在台见《入閤图》,三院御史立班各异。
元日将入閤,而御史王贽、何郯皆谒告归。
推直官李实岁将满,因简鼎臣宜留御史鼎臣亦谓议协公望
不意逾两月,乃诬臣与为朋党。
臣初被黜,阅诸橐中,鼎臣所遗私书,别纸故在,臣令男谌亟悉焚燬。
臣与僚友,鼎臣乡曲之旧,鼎臣御史,臣延誉推引,有力焉。
待之不疑,因以诚告,岂谓倾险包藏,甘为鹰犬,惟陛下察之。
宗室推诚保顺同德亮节守正佐运翊戴功臣凤翔雄武等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太保中书令凤翔尹使持节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上柱国东平郡食邑一万七千一百户食实封四千八百户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追封相王谥孝定墓志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华阳集》卷五七
相孝定王,盖宣祖昭武睿圣皇帝之曾孙,太宗文睿烈皇帝之孙,韩恭懿王元偓之子,讳允弼字公辅,于今天子为从祖父也。
母楚国太夫人耿氏。
大中祥符元年生于大内东宫真宗亲书小字命之
八岁,为右千牛卫将军,迁右监门卫将军
真宗每召入禁中,令仁宗兄事之。
是时王年尚幼,能自踧踖不敢当,真宗颇爱奇之。
及御楼赐大酺,尝与仁宗并席以观,间又从至资善堂,以金笔格及金铸祥龟赐之。
仁宗为太子时,除英州刺史
及即位,除蔡州团练使,历单州齐州防禦使贝州观察使安化军节度观察留后
宝元二年同知大宗正事
自燕恭肃王薨后,吴、潭、潞、许、邢、润、苏、华诸王,无一在者。
天子念祖宗之后,封建稍不立,无以藩助王室。
庆历四年,始以濮安懿王汝南,以王为北海王,既而拜武康军节度使。
初祠明堂,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换节宁国军,更同判大宗正
嘉祐五年,除兼侍中,为徐州大都督府长史,换节武宁军,遂判大宗正
英宗初,兼中书令、行河中尹,换节护国军,仍徙封东平,诏五日一奉朝。
上登极,拜太保,行凤翔尹,领节凤翔、雄武军,听朝朔望。
王辞者再三,优诏不从。
其秋,从英宗灵驾至厚陵,闻楚国薨,王哀毁之不胜。
及出殡,徒跣舆柩而行。
起复冠军大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
王方辞未许,会上来奠王子宗述之丧,就幸王馆,上命王坐,王以哀服不敢坐,上见王体甚臞,慰存者久之。
因请愿得终母丧,上曰:「克继以下,皆列章请王起治事,王毋得辞也」。
其后又累辞,乃许之。
王性至孝,其事几筵如事生。
楚国之葬有日矣,王忽得疾不能,乃召诸子谓曰:「我疾日益剧,恐不得襄大事,以尽人子之孝,柰何」?
遂泣下,不复言。
是夕昏雾下庭中,若南方有风雨声,久之乃散。
夜漏上二鼓,王薨,实熙宁三年七月癸酉也,享年六十二。
讣闻,上抚几震悼。
明日,趣驾临哭之恸,所以赙予之甚厚。
上以邸中不常告王疾,官吏以下,皆令有司劾奏之。
辍视朝三日,丁亥行服于苑中,宰相率百官慰崇政殿门下。
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相王。
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刑部郎中陈荐摄鸿胪卿皇城使昭州团练使入内内侍省押班蓝元震入内东头供奉官勾当御药院刘有方同护葬事。
又遣尚书内省掌簿夫人宋氏,以周恤其家。
于是宫僚李实状王之遗懿上于太常,而博士刘攽考《谥法》,「五宗安之曰孝,纯行不差曰定」,谥王曰「孝定」。
十月丁卯,启殡于西阶,上复临恸之,加面抚其孤婺,赐物又数千。
为制挽词三章,敕使者采石以锢其方中。
十一月癸酉,葬河南永安,兆在恭懿王园之西,卤簿仪物皆从至原下。
王仪质英迈,行端而识远,自六经诸史百家之言,无所不读。
虽生富贵而临事且戒慎,未始妄笑言。
其奉朝廷,进止有法度,虽服带不易其常。
仁宗常解所服通犀带赐王,然而终不敢服。
初,朝廷以诸王邸第散在京师,非岁时不得相见,因大建睦亲宅,合其族以居之。
乃置大宗正司,王凡总领三十年,尤与濮安懿王共事久,而笃友爱之情。
其教导宗子,使各亲亲不失其谊,而自趋于为善,故上下无骨肉之怨。
庆历中,尝因冬至曲燕崇政殿日暮欢甚,劝王饮,至于沾醉,赐以玉盘、龙脑山、白玉杯,仍诏王至殿门,乘银饰肩舆而归。
故事,大燕无宗室与坐者,皇祐至和间,王以名重而位尊,数命坐以宠之。
王善射,凡从游幸赐射,发必中,常解以御箭,累赐袭衣金带。
英宗皇子,王即日入贺禁中。
英宗深怀谦固,久不受命,王又请率属敦劝入内。
博平郡王允初薨,无嗣,为择族子仲速为之嗣。
王素好笔札,间以吟咏自娱,而无车马珍奇之玩。
王子宗绩,尝作清息庵以诵《庄》《老》,宗孺作明舍堂以探经史,王皆为作诗勉之,以各成其志。
治平初,增诸王宫大小学官,王犹日就习。
既又延伴读姜潜论《孟子》,令诸子北乡而立听之。
前后累赐褒诏,以为王有二献之风。
楚国盛夏遇疾,王昼夜不解带者一月,又以香灼臂而祈于庭。
楚国薨时,盖八十三岁矣。
善积庆流,内无缌麻之服一纪之馀。
自明道以来,行郊祀、籍田、明堂、恭谢、祫飨之事者十一,王为三献者五,为亚献者五,奉九推之礼者一。
功臣累十四字,积阶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邑一万七千一百户,四千八百户。
夫人李氏,封崇国夫人昭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昭亮之女,淑明有贤誉,上承下接,以宜其族人。
子男七人:长宗述,赠奉国军节度使、祁国公;
次宗艺,赠武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彭城郡
次宗绩,左龙武军大将军宁州防禦使
次宗景,左龙武军大将军筠州防禦使
次宗乔,左龙武军大将军泽州防禦使
次宗孺,右龙武军大将军沂州团练使
皆孝谨承家。
女八人:长静安郡主,适皇城使端州团练使李绶
泰兴县,适西京左藏库副使世良
新乐县,适文思副使李馀庆
永安县,适供备库使郭若虚
南阳县,适内殿承制康炳;
宜春县,适内殿承制李宗说;
德安县,适内殿承制李宗迪;
次未适。
孙男二十人:长仲俶,右武卫大将军眉州刺史
次仲诱,右武卫大将军茂州刺史
次仲虺,右武卫大将军春州刺史
次仲罃,右监门卫大将军
次仲沃、仲芮、仲雪、仲敔、仲靡,并右千牛卫将军
次仲颀、仲霤、仲吟、仲酬、仲逢,并太子右监门率府率
次仲诰、仲諲、仲慥,并太子右内率府率
馀未命。
臣伏观自昔同姓诸侯王,多溺于骄奢之志,甚者又或至于祸败而不可救,岂其势使然耶?
孝定王为四朝近属,而温仁恭俭,行足以高一时,名足以动后世,顾虽河间沛国,恐未能以远过也。
使其去京师、就土宇,则利民泽物之迹岂少哉?
铭曰:
有宗神灵,系本天发。
太宗八王,恭懿维哲。
丛光合釐,其发有原。
有来轩轩,皇室是藩。
既王北海,又荒东平
衮衣淑旂,宠莫与京。
在贵靡流,在盈靡缺。
有贤维王,孰能之遏?
日万几,罔不在民。
王治王族,麟题振振。
内亲外化,如尧之时。
天星皇祉,与王同娱。
王位四朝,岂不驾驭?
其处深宫,虽远亦虑。
仁曰仲兄,英曰叔父。
天子曰于,岂予敢侮?
名施彷徉,善则多积。
胡不万年?
丧我元戚。
磐石之亏,势将安援?
矧其族人,孰考孰宪?
五陵之旁,表封墓门。
冠剑下从,虽没犹存。
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 南宋 · 虞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五七
臣窃惟陛下四聪之听,无远不达,四方之忧,虽微不置,盛德昭升,至诚默感,固足以易妖而为祥,革咎而致休矣。
岂独全蜀之幸,天下之幸矣。
臣照得今年二月间,成都府旁近一带有李实如菜瓜者,桃实如豆荚者,杏株发叶如紫苋者,株拆花如牡丹状者,皆木之孽也。
或以为应在盗贼及大水,盖未几而邛蜀盗作,延及旁郡,比来嘉、眉、泸、叙果有水菑事。
既小应而极定,但春中彭、怀安三郡雨雹异常,禾稼有伤。
虽即已依条检放,而今日之所当急者,诸郡仓庾多虚,未有备菑之储。
臣先日具奏,乞制置司度牒,已分给彭、汉、石泉等州。
比又奏乞成都府路总制司额外馀剩钱,欲于邛等州并行措置和籴。
又下诸郡以常平司钱随多寡之数籴群仓米,以为一旦水旱不可猝办之用。
夏中积雨,成都路往往漂壤堤堰,臣之寸心日夜不胜皇皇。
今仰凭陛下格天之德,雨旸顺序,秋田当大熟,储积之计可遂,而蜀忧宽矣。
其次当略修兵备,日者臣与晁公武共议,辍差一提举官邓安国前去成都府,拘收本路系将不系人再行拣汰,团结队伍,依大军格法教习武艺,臣亦已应副衣甲之类。
使声势稍张,则盗贼自息,人心亦安也。
自古天菑流行,治世有所不免,而盗贼之祸不作于有备之国。
臣之愚虑所以急急于此。
至于积逋虚额之害,明知不可徵取而存之于案籍,适所以长吏奸者,亦已令总领所逐一开具,今别劄缴进,乞自睿断施行。
所有苛目之当损,宿弊之当去,凡为民蠹者,见不任讲求,须先经理馀财,使有实效,乃敢议及宽减,以副陛下轸念远方之意。
若守令不虔,弃法害民,如邛州首乱之地,臣已即按劾,亦已蒙圣断施行。
继今有贪恶不悛之吏,臣敢不仰遵睿训,次第以闻?
伏乞睿照。
双竹赞 北宋 · 毛滂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六○、《东堂集》卷一○、《玉海》卷一九七
政和甲午,臣某蒙恩佩嘉禾章,得治其民。
当主上以清净临海宇,而天下无事,臣某素不知吏道,幸苟安之,亦卒无可治者。
是几与百姓相忘于千里之内,独览观日月淑清,山林膏润,风祥露甘,鸟兽鱼鳖咸若,守臣无功饱食,闭閤自处于太和一物之数而已。
州之嘉兴县臣丁某来告曰:「尉舍东有,其干合生,此国家之祥,愿以上闻」。
臣某既以图闻,窃自惟念,传记所载历代休祥,盖时有之,然非若今日之盛也。
侧闻四方所上仁木,可集而为林,嘉禾可敛而充廪,芝秀成田,黄金玛瑙波涌而山积,鸟兽雪翰素肤笼致以献者,不绝于道。
恭以主上德至大也,其大在天地,而其细不遗草木虫鱼,故休气充塞乎四维八荒之间,沈浸薰蒸,孕和毓秀,蔚为休祥,殆不可以数计,非若传记所载么么眇小而已。
唐叔得禾,异亩同颖,遂作《嘉禾书》。
主上宽明仁恕,克享天心,长发其祥,膺受多福,故《风角占》曰:「福先见曰祥」。
今祥至如雨,将书之则亦不胜书矣。
臣某伏览太师鲁国公蔡京奏曰:「臣被恩殊尤,前后非一,自夏涉,瓜果之赐不可胜计。
内双头并蒂者,臣谨记得李实五百六十有七,瓜一百八十有三,林檎七十,四十有二,皆宣和殿内禁苑所生。
自昔得其一二以为上瑞,今盈奁篚,其众若此,非圣德感格,克享上帝之心,阴阳协和,孰能与此」?
臣某舞手永叹曰:此禁苑所生,太师被赐者如此尔,而天下瑞物新新相续,未易胜言也,而双竹何足道哉?
臣谨昧死为赞,以广其意云。
皇天无亲,灾祥在德。
祥为福先,若合符节。
究观前王,瑞载于史。
事才么么,为国大喜。
和气被物,今无不在。
物莫非祥,史曷胜载?
圣人清净,其道如天。
近隐旒纩,夫天何言?
发为至德,薰为太和。
散为休祥,诸物盛多。
其和惟一,四海一心。
祥其在兹,馀不足云。
国家忠厚,尧舜性仁
湛恩汪濊,与物为
惟此君子,云仪玉骨。
劲秀有节,空洞无物。
姿傲冰霜,韵含风月。
冲和所被,疏简亦合。
苍龙并跃,丹凤和鸣。
内向夷狄,同体君臣。
江湖荒寒,萧艾相倚。
青鸾不游,白鹭群飞。
幸列瑞物,奉图赤墀。
庶同瓜果,托根禁籞。
独立蓬山,抗节白虎。
云日下临,风雪莫萃。
愿奉清閒,坐阅千岁。
天光玉色,俯照寒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