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列仙传赞 其三十六 祝鸡翁 晋 · 郭元祖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晋文
人禽虽殊,道固相关。
祝翁傍通,牧鸡寄驩。
育鳞道洽,栖鸡树端。
物之致化,施而不刊。
武帝谥议 南朝宋 · 颜延之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七
圣哲同风,功美殊称。
盖出乎道者无方,故形于物者不一。
伏惟道塞人神,信通期运,爱敬所禀,因心则远,英粹之照,正性自天。
体苞潜跃,虑周卷舒。
龙德在阴,虽艰贞而不闷。
因时而惕,故有来其必亨。
在晋之季,皇途荐阻,搀抢干纪,璇玑失驭。
天鉴灵武,民属圣明,不假十室之资,不籍百乘之赋,首义驰风,一鼓静乱,涤除泰阶,消殒薄蚀。
斯亮登庸之基,经纶之始者也。
内难虽弭,外图未辑,河华海岱,负固相望。
荆濮燕亳,侯服交侵。
眷言帝畿,思康王路
戎不再驾,遗氓即叙。
斥堠之所未羁,亭徼之所不译。
莫不饰诚请罪,款塞来宾,故能洒埽中岳,致庙九山,神道会昌,宝命既集,损之而益,后身愈先。
既而仪形帝载,揖让天历,改玉乎文祖,班瑞于神宗。
贯革寝机,文武搢笏
故宸居两楹,坐一八表,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大美配天,必终之以俭德。
道固万叶,犹申之以话言。
允所谓教思无穷,树之长世,取高上代,顾邈前王矣(《艺文类聚》十三。)
庆国(并表) 北魏 · 程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二
臣闻《诗》之作也,盖以言志。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关诸风俗,靡不备焉。
上可以颂美圣德,下可以申厚风化,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诚,此古人用诗之本意。
臣经垂没之年,得逢盛明之运,虽复昏耄将及,犹慕廉颇疆饭之风。
伏惟陛下、太皇太后道合天地,明侔日月,则天与唐风斯穆,顺帝与周道通灵。
是以狂妖怀逆,无隐谋之地;
冥灵潜剪,伏发觉之诛。
用能七庙幽赞,人神扶助者已,臣不胜喜踊。
谨竭老钝之思,上《庆国颂》十六章,并序巡狩、甘雨之德焉。
其颂曰:
乾德不言,四时迭序。
于皇大魏,则天承祜。
叠圣三宗,重明四祖。
岂伊殷、周,遐契三、五。
明明在上,圣敬日新。
汪汪睿后,体治垂仁。
德从风穆,教与化津。
千载昌运,道隆兹辰。
岁惟巡狩,应运游田。
省方问苦,访政高年。
咸秩百灵,柴望山川。
谁云礼滞,遇圣则宣。
王业初定,中山是由。
临幸之盛,情特绸缪。
仰歌祖业,俯欣春柔
大哉肆眚,荡民百忧。
百忧既荡,与之更初。
邕邕亿兆,户咏来苏。
忽有狂竖。
谋逆圣都。
明灵幽告,发觉伏诛。
羿浞为乱,祖龙干纪。
狂华冬茂,有自来矣。
美哉皇度,道固千祀。
百灵潜剪,奸不遑起。
奸不遑起,罪人得情。
宪章刑律,五秩犹轻。
于穆二圣,仁等春生。
除弃周汉,遐轨牺庭
周汉奚弃?
忿彼苛刻。
牺庭曷轨?
希仁尚德。
徽音一振,声教四塞。
岂惟京甸,化播万国。
诚信幽赞,阴阳以调。
谷风扇夕,甘雨降朝。
嘉生含颍,深盛熙苗。
鳏贫巷咏,寡妇室谣。
闻诸《诗》者,《云汉》赋宣。
章句迥秀,英昭《雅》篇。
矧乃盛明,德隆道玄
岂唯雨施,神徵丰年。
丰年盛矣,化无不浓。
有礼有乐,莫不通。
咨臣延跃,欣咏时邕。
谁云易遇,旷龄一逢。
上天无亲,唯德是在。
思乐盛明,虽疲勿怠。
差之毫厘,千里之倍。
愿言劳谦,求仁不悔。
人亦有言,圣主慎微。
五国连兵,逾年历时。
鹿车而运,庙算失思。
有司不惠,蚕食役烦。
民不堪命,将家逃山。
宜督厥守,威德是宣。
威德如何?
聚众盈川。
民之从令,实赖衣食。
农桑失本,谁耕谁织?
饥寒切身,易子而食。
静言念之,实怀叹息。
昔闻典论,非位不谋。
漆室忧国,遗芳载臭。
咨臣昏老,偏蒙恩佑。
忽忘狂瞽,敢献愚陋(《魏书·程骏传》。沙门法秀谋反伏诛,表。)
表上封事七条 北魏 · 李彪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二
臣闻昔之哲王,莫不亹亹孜孜,思纳谠言,以康黎庶。
是以访童问师,不避渊泽,询谋咨善,不弃刍荛,用能光茂实于竹素,播徽声金石
臣属生有道,遇无讳之朝,敢修往式,窃揆时宜,谨冒死上封事七条。
狂瞽之言,伏待刑戮。
其一曰:自太和建号,逾于一纪,典刑德政,可得而言也。
立圆丘以昭孝,则百神不乏飨矣。
举贤才以酬咨,则多士盈朝矣。
开至诚以轨物,则朝无佞人矣。
敦六顺以教人,则四门无凶人矣。
制冠服以明秩,则典式复彰矣。
作雅乐以协人伦,则人神交庆矣。
深慎罚以明刑,则庶狱得衷矣。
薄服味以示约,则俭德光昭矣。
单宫女以配鳏,则人无怨旷矣。
倾府藏以赈锡,则大赍周渥矣。
省赋役以育人,则编户巷歌矣。
宣德泽以怀远迩,则华荒抃舞矣。
垂至德以畅幽显,则祯瑞效质矣。
生生得所,事事惟新,巍巍乎犹造物之曲成也。
然臣愚以为行俭之道,犹自(阙)如。
何者?
今四人豪富之家,习华既深,敦朴情浅,未识俭素之易长,而行奢靡之难久。
壮制第宅,美饰车马,仆妾衣绫绮,土木被文绣,僭度违衷者众矣。
古先哲王之为制也,自天子以至公卿,下及抱关击柝,其宫室车服,各有差品,小不得逾大,贱不得逾贵。
夫然,故上下序而人志定。
今时浮华相竞,情无常守,大为消功之物,巨制费力之事,岂不谬哉!
消功者,锦绣雕文是也。
费力者,广宅高宇、壮制丽饰是也。
其妨男业害女工者,焉可胜言哉。
汉文时,贾谊上疏云「今之王政,可为长太息者六」,此即是其一也。
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轻死,楚灵好瘠而国有饥人,今二圣躬行俭素,诏令殷勤,而百姓之奢犹未革者,岂楚越之人易变如彼,大魏之士难化如此?
盖朝制弗宣,人未见德,使之然耳。
臣愚以为第宅车服,自百官以至于庶人,宜为其等制,使贵不逼贱,卑不僭高,不可以称其侈意,用违经典。
今或者以为习俗日久,不可卒革,臣谨言古人革之之渐。
子产为政一年,百姓歌之曰:「我有田畴,子产伍之,我有衣冠,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及三年,乃改歌曰:「我有田畴,子产殖之,我有子弟,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谁继之」。
然则郑人之智,岂前昏而后明哉?
从政者须渐,受化者难顿故也。
今若为制以差品之,始末之情,魏士与人同矣。
既同郑人,是为卒有善歌,岂可惮其初怨,而不为终善哉?
夫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然则俭约易以教行,华靡难以财满,是以圣人留意焉,贤人希准焉。
夏禹卑宫室而恶衣服,殷汤寝黄屋而乘辂舆。
此示俭于后王,后王所宜观其意而取折衷也。
孔子鲁司寇,乘柴车而驾驽马;
晏婴为齐正卿,冠濯冠而衣故裘。
此示俭于后臣,后臣所宜识其情而消息之也。
前志云:「作法于凉,其弊犹贪」。
此言虽略,有达治道。
臣之瞽言,傥或可采,比及三年,可以有成。
有成则人务本,人务本则奢费除,奢费除则谷帛丰,谷帛丰则人逸乐,人逸乐则皇基固矣。
其二曰:《易》称:「主器者,莫若长子」。
《传》曰:「太子奉冢嫡之粢盛」。
然则祭亡主则宗庙无所飨,冢嫡废则神器无所传。
圣贤知其如此,故垂诰以为长世之法。
昔姬王得斯道也,故恢崇儒术,以训世嫡世嫡于是乎习成懿德,用大协于黎蒸
是以世统生人,载祀八百。
建嬴氏之君于秦也。
殆弃德政,坑焚儒典,弗以义方,教厥冢子,于是习成凶德,肆虐以临黔首。
是以享年不永,二世而亡。
亡之与兴,其道在于师傅,师傅之损益,可得而言。
益者,周公傅成王,教以孝仁礼义,逐去邪人,不使见恶人,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为卫翼。
卫翼良,成王正,周道之所以长久也。
损者,赵高胡亥,教以刑戮斩劓及夷人族,逐去正人,不得见善士,谄佞谗贼者为其左右。
左右邪,胡亥僻,秦祚之所以短促也。
夫皇天,辅德者也,岂私周而疏秦哉?
由所行之道殊,故祸福之途异耳。
光武议为太子置傅,以问其群臣,群臣望意,皆言太子执金吾新阳侯阴就可。
博土张佚正色曰:「今立太子,为阴氏乎?
为天下乎?
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光武称善,曰:「置傅,以正太子也。
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
即拜太子太傅,汉明卒为贤主。
然则之傅汉明,非乃生之渐也,尚或有称,而况乃生训之以正道,其为益也固以大矣。
故礼曰:「太子生,因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于南郊」。
明冢嫡之重,见乎天也。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明孝敬之道也。
然古之太子,「自为赤子,而教固以行矣」。
此则远世之镜也。
高宗文成皇帝慨少时师不勤教,尝谓群臣曰:「朕始学之日,年尚幼冲,情未能专,既临万机,不遑温习,今而思之,岂唯予咎,抑亦师傅之不勤」。
尚书李䜣免冠而谢,此则近日之可鉴也。
伏惟太皇太后翼赞高宗,训成显祖,使巍巍之功,邈乎前王,陛下幼蒙鞠诲,圣敬日跻,及储宫诞育,复亲抚诰,日省月课,实劳神虑。
今诚宜准古,立师傅以训导太子训导正则太子正,太子正则皇家庆,皇家庆则人幸甚矣。
其三曰:臣闻国本黎元,人资粒食。
是以昔之哲王,莫不勤劝稼穑(《通典》十二作「充勤稼穑」。),盈畜仓廪。
故尧汤水旱,人无菜色者,盖由备之有渐,积之有素。
暨于汉家,以人食少,乃设常平以给之;
魏氏以兵粮乏,制屯田以供之。
用能不匮当时,军国取济。
又《记》云,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
光武以一亩不实,罪及牧守。
圣人之忧世重谷,殷勤如彼,明君之恤人劝农,相切如此。
顷年山东饥,去岁京师俭,内外人庶,出入就丰,既废营产,疲而乃达,又于国体,实有虚损。
若先多积谷,安而给之,岂有驱督老弱糊口千里之外?
以今况古,诚可惧也。
臣以为宜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都度支岁用之馀,各立官司,年丰籴积于仓,时俭则加私之二(《通典》十二作「则灭私之十二」。粜之于人。如此,民必力田以买官绢,又务贮财,《通典》十二作「贮钱」。),以取官粟,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
又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通典》二作「屯田人」。)
相水陆之宜,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馀财市牛科给,令其肆力。
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蠲其正课,并征戍杂役
行此二事,数年之中,则积谷而人足,虽灾不为害。
臣又闻前代明主,皆务怀远人,礼贤引滞。
汉高过赵,求乐毅之胄;
晋武廓定,旌吴蜀之彦。
臣谓宜于河表七州人中,擢其门才,引令赴阙,依中州官比,随能序之。
一可以广圣朝均新旧之义,二可以怀江汉归有道之情。
其四曰:昔帝舜咎繇,惟刑之恤,周公成王,勿误于庶狱,斯皆君臣相诫,重刑之至也。
今二圣哀矜罪辜,小大二情,谳决之日,多从降恕,时不得已,必垂恻隐,虽前王之勤听肆赦,亦如斯而已。
至若行刑犯时,愚臣窃所未安。
汉制,旧断狱报重,常尽季冬至孝章时,改尽十月,以育三微。
后岁旱,论者以一月断狱,阴气微,阳气泄,以故致旱。
事下公卿,尚书陈宠议,冬至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射干、芸、荔之应,周以为春;
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殷以为春,十三月阳气已至,蛰虫皆震,夏以为春。
三微成著,以通三统,三统之月,断狱流血,是不稽天意也。
《月令》:仲冬之月,身欲宁,事欲静。
以起隆怒,不可谓宁,以行大刑,不可谓静。
章帝善其言,卒于十月断。
今京都及四方,断狱极重,常竟季冬,不推三正以育三微。
宽宥之情,每过于昔,遵时之宪,犹或阙然,岂所谓助阳发生、垂奉微之仁也?
诚宜远稽周典,近采汉制,天下断狱,起自初秋,尽于孟冬,不于三统之春行斩绞之刑。
如此,则道协幽显,仁垂后昆矣。
其五曰: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之不廉,乃曰簋簋不饰。
此君之所以礼贵臣,不明言其过也。
臣有大谴,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死,此臣之所以知罪而不敢逃刑也。
圣朝宾遇大臣,礼同古典。
太和以降,有负罪当陷大辟者,多得归第自尽。
遣之日,深垂隐悯,言发凄泪,百官莫不见,四海莫不闻。
诚足以感将死之心,慰戚属之情。
然恩发至衷,未著永制,此愚臣所以敢陈末见
昔汉文时,人有告丞相周勃谋反者,逮系长安狱,顿辱之与皂隶同。
贾谊上书,极陈君臣之义,不宜如是。
夫贵臣者,天子为其改容而体貌之,吏人为其俯伏而敬贵之。
其有罪过,废之可也,赐之死可也。
若束缚之,轮之司寇,榜笞之,小吏詈骂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及将刑也,臣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
天子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
上不使人抑而刑之也。
孝文深纳其言,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孝武,稍复人狱,良由孝文行之当时,不为永制故耳。
伏惟圣德慈惠,岂与汉文比隆哉!
今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之时,臣安可陈瞽言于朝,但恐万世之后,继体之主有若汉武之事焉。
夫道贵长久,所以树之风声也。
法尚不亏,所以贻厥孙谋也。
焉得行恩当时,而不著长世之制乎?
其六曰:《孝经》称「父子之道天性」,《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二经之旨,盖明一体而同气,可共而不可离者也。
及其有罪,罪不相及者,乃君上之厚恩也。
至若有惧,惧应相连者,固自然之恒理也。
无情之人,父兄系狱,子弟无惨惕之容,子弟逃刑,父兄无愧恧之色。
宴安荣位,游从自若,车马仍华,衣冠犹饰,宁是同体共气、分忧均戚之理也?
昔秦伯以楚人围江,素服而示惧,宋仲子以失举桓谭,免冠而谢罪。
然则子弟之于父兄,父兄之于子弟,惟其情至,岂与结盟相知者同年语其深浅哉?
二圣清简风俗,孝慈是先。
臣愚以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诣阙谢罪。
子弟有坐,宜令父兄露板引咎,乞解所司。
若职任必要,不宜许者,慰免留之。
如此,足以敦厉凡薄,使人知有所耻矣。
其七曰:《礼》云,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
此圣人缘情制礼,以终孝子之情者也。
周季陵夷,丧礼稍亡。
是以要绖即戎,素冠作刺,逮于虐秦,殆皆泯矣。
汉初,军旅屡兴,未能遵古。
至宣帝时,民当从军屯者,遭大父母、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弗徭役,其朝臣丧制,未有定闻。
后汉元初中,大臣有重忧,始得去官终服
魏武之世,日寻干戈,前世礼制,复废而不行。
晋时鸿胪郑默丧亲,固请终服武帝感其孝诚,遂著令以为常。
圣魏之初,拨乱反正,未遑建终丧之制。
今四方无虞,百姓安逸,诚是孝慈道洽,礼教兴行之日也。
然愚臣所怀,窃有未尽。
伏见朝臣丁大忧者,假满赴职,衣锦乘轩,从郊庙之祀,鸣玉垂緌,同节庆之宴,伤人子之道,亏天地之经。
愚谓如有遭大父母、父母丧者,皆听终服
若无其人有旷庶官者,则优旨慰喻,起令视事,但综司出纳,敷奏而已,国之吉庆,一令无预。
其军戎之警,墨缞从役,虽愆于礼,事所宜行也。
如臣之言,少有可采,愿付有司,别为条制(《魏书·李彪传》)
求复修国史 北魏 · 李彪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二
臣闻龙图出而皇道明,龟书见而帝德昶,斯实冥中之书契也。
自瑞官文而卑高陈,民师建而贱贵序,此乃人间之绳式也。
是以《唐典》篆钦明之册,《虞书》铭慎徽之篇,《传》著夏氏之《箴》,《诗》录商家之《颂》,斯皆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也。
逮于周姬,鉴乎二代,文王开之以两经,公旦申之以六联,郁乎其文,典章大略也。
故观《雅》、《颂》,识文武之丕烈,察歌音,辨周公之至孝。
是以季札听《风》而知始基,听《颂》而识盛德。
至若尼父之别鲁籍,明之辨孔志,可谓婉而成章,尽而不污者矣。
自馀乘、志之比,其亦有趣焉。
暨史、班之录,乃文穷于秦、汉,事尽于哀、平,惩劝两书,华实兼载,文质彬彬,富哉言也。
令大汉之风,美类三代,炎□□崇,道冠来事。
降及华、马、陈、干,咸有放焉。
四敷赞弗远,不可力致,岂虚也哉?
其馀率见而书,睹事而作者多矣。
寻其本末,可往来焉。
唯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
太祖以弗违开基,武皇以奉时拓业,虎啸域中,龙飞宇外,小往大来,品物咸亨。
自兹以降,世济其光。
史官叙录,未充其盛。
加以东观中圯,册勋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
故谚曰: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至于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后,远惟景业,绵绵休烈,若不恢史阐录,惧上业茂功,殆有缺矣。
于是召名儒博达之士,充麟阁之选。
于时忘臣众短,采臣片志,令臣出纳,授臣丞职,猥属斯事,无所与让。
高祖时诏臣曰:「平尔雅志,正尔笔端,书而不法,后世何观」。
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与著作等鸠集遗文,井取前记,撰为国书。
假有新进时贤,制作于此者,恐闺门既异,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谬。
十五年以来,臣使国迁,频有南辕之事,故载笔遂寝,简牍弗张,其于书功录美,不其阙欤?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宝,崇祖宗之业,景功未就,奄焉崩殒,凡百黎萌,若无天地。
赖遇陛下体明睿之真,应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安邦,天清其气,地乐其静,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可谓重明叠圣,元首康哉。
惟先皇之开创造物,经纶浩旷,加以魏典流制,藻缋垂篇,穷理于有象,尽性于众变,可谓日月出矣,无幽不烛也。
《记》曰:善迹者欲人继其行,善歌者欲人继其声。
故《传》曰:文王基之,周公成之。
又曰:无周公之才,不得行周公之事。
今之亲王,可谓当之矣。
然先皇之茂猷圣达,今王之懿美洞鉴,准之前代,其德靡悔也。
时哉时哉,可不光昭哉!
合德二仪者,先皇之陶君也。
齐明日月者,先皇之洞照也。
虑周四时者,先皇之茂功也。
合契鬼神者,先皇之玄烛也。
迁都改邑者,先皇之达也。
变是协和者,先皇之鉴也。
思同书轨者,先皇之远也。
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
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
礼田岐阳者,先皇之义也。
张乐岱郊者,先皇之仁也。
銮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
燮伐南荆者,先皇之礼也。
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肃也。
亲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
衮实无阙者,先皇之德也。
开物成务者,先皇之贞也。
观乎人文者,先皇之蕴也。
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
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
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谦尊而光,为而弗有,可谓四三皇而六五帝矣。
诚宜功书于竹素,声播于金石
臣窃谓史官之达者,大则与日月齐明,小则与四时并茂。
其大者孔子、左丘是也,小者史迁、班固是也。
故能声流于无穷,义昭于来裔。
是以金石可灭,而流风不泯者,其唯载籍乎?
谚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
斯不唯其性,盖言习之所得也。
窃谓天文之官,太史之职,如有其人,宜其世矣。
故《尚书》称羲和世掌天地之官,张衡曰「学乎旧史氏」,斯盖世传之义也。
若夫良冶之子善知为裘,良弓之子善知为箕,物岂有定,习惯则知耳。
所以言及此者,史职不修,事多沦旷,天人之际,不可须臾阙载也。
是以谈、迁世事而功立,彪、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鉴之轨辙,后镜蓍龟也。
然前代史官之不终业者有之,皆陵迟之世,不能容善。
是以平子史而成赋,伯喈违阁而就志。
近僭晋之世,有佐郎王隐,为著作虞预所毁,亡官在家,昼则樵薪供爨,夜则观文属缀,集成《晋书》,存一代之事,司马绍尚书唯给筝札而已。
国之大籍,成于私家,末世之弊,乃至如此,史官之不遇,时也。
今大魏之史,职则身贵,禄则亲荣,优哉游哉,式谷尔休矣。
而典谟弗恢者,其有以也。
而故著作渔阳傅毗、北平阳尼河间邢产广平宋弁昌黎韩显宗等,并以文才见举,注述是同,皆登年不永,弗终茂绩。
前著作程灵虬,同时应举,共掌此务,今从他职,官非所司。
崔光一人,虽不移任,然侍官两兼,故载述致阙。
臣闻载籍之兴,由于大业,《雅》、《颂》垂荐,起于德美,虽时有文质,史有备略,然历世相仍,不改此度也。
昔史谈戒其子迁曰:「当世有美而不书,汝之罪也」。
是以久而见美。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取之深衷,史谈之志贤亮远矣。
《书》称「无旷庶官」,《诗》有「职思其忧」,臣虽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敢言及于此。
语曰:「患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为」。
臣诚不知,强欲为之耳。
窃寻先朝赐臣名彪者,远则拟汉史之叔皮,近则准晋史之绍统,推名求义,欲罢不能,荷恩佩泽,死而后已。
今求都下乞一静处,综理国籍,以终前志,官给事力,以充所须。
虽不能光启大录,庶不为饱食终日耳。
近则期月可就,远也三年有成,正本蕴之麟阁,副贰藏之名山(《魏书·李彪传》)
五德议 北魏 · 李彪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二
尚书闾议,继近秦氏。
臣职掌国籍,颇览前书,惜此正次,慨彼非绪。
辄仰推帝始,远寻百王。
魏虽建国君民,兆朕振古,祖黄制朔,绵迹有因。
然此帝业,神元为首。
案神元、晋武,往来和好。
至于桓、穆,洛京破亡。
二帝志摧聪、勒,思存晋氏,每助刘琨,申威并、冀。
是以晋室衔扶救之仁,越石深代王之请。
平文太祖,抗衡苻石,终平燕氏,大造中区
则是司马祚终于郏、鄏,而元氏受命于云、代。
盖自周之灭,及汉正号,几六十年,著苻尚赤。
后虽张、贾殊议,暂疑而卒从火德,以继周氏。
排虐嬴以比共工,蔑暴项而同吴广
近蠲谬伪,远即神正,若此之明也。
宁使白蛇徒斩,雕云空结哉!
自有晋倾沦,暨登国肇号,亦几六十馀载,物色旗帜,率多从黑。
是又自然合应,玄同汉始。
且秦并天下,革创法度,汉仍其制,少在变易。
犹仰推五运,竟踵隆姬。
而况刘、石、苻、燕,世业促褊,纲纪弗立。
魏接其弊,自有彝典,岂可异汉之承木,舍晋而为土邪?
夫皇统崇极,承运至重,必当推协天绪,考审王次,不可杂以僭窃,参之强狡。
神元既晋武同世,桓、穆兴怀、悯接时。
晋室之沦,平文始大,庙号太祖,抑亦有由。
绍晋定德,孰曰不可,而欲次兹伪僭,岂非惑乎?
臣所以屡㥪㥪惜之,唯垂察纳(《魏书·礼志》一。太和十四年中书监高闾议,以为魏承秦,定为土德。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
表弹李彪 北魏 · 李冲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臣闻范国匡人光化升治,舆服典章,理无暂失。
晋文功建九合,犹见抑于请隧;
季氏藉政三世,尚受讥于玙璠,固知名器之重,不可以妄假。
先王既宪章于古,陛下又经纶于今,用能车服有叙,礼物无坠。
案臣,昔于凡品,特以才拔,等望清华,司文东观,绸缪恩眷,绳直宪台,左加金珰,右珥蝉冕(阙)
东省
宜感恩厉节,忠以报德。
窃名忝职,身为违傲,矜势高亢,公行僭逸。
坐舆禁省,冒取官材,辄驾乘黄,无所惮慑。
肆志傲然,愚聋视听,此而可忍,谁不可怀!
臣辄集尚书以下、令史以上并治书侍御史郦道元等于尚书都座,以所犯罪状告,讯其虚实,若或不知,须讯部下。
答臣言:「事见在目,实如所劾,皆所知,何须复召部下」。
臣今请以见事,免所居职,付廷尉治狱(《魏书·李彪传》)
又表 北魏 · 李冲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臣与彪相识以来,垂二十载,彪始南使之时,见其色厉辞辩,才优学博,臣之愚识,谓是拔萃之一人。
及彪位宦升达,参与言燕,闻彪评章古今,商略人物,兴言于侍筵之次,启论于众英之中,赏忠识正,发言恳恻,惟直是语,辞无隐避
虽复诸王之尊,近侍之要,至有是非,多面抗折。
酷疾矫诈,毒愆非违,厉色正辞,如鹰鹯之逐鸟雀,懔懔然实似公清之操。
臣虽下才,辄亦尚其梗概,钦其正直,微识其褊急之性,而不以为瑕。
及其初登宪台,始居司直,首复驺唱之仪,肇正直绳之体,当时识者,佥以为难。
而彪秉志信行,不避豪势,其所弹劾,应弦而倒。
赫赫之威,振于下国;
肃肃之称,著自京师
天下改目,贪暴敛手。
臣时见其所行,信谓言行相符,忠清内发。
然时有私于臣,云其威暴者,臣以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谣,心不承信。
往年以河阳事,曾与彪在领军府太尉、空及领军诸卿等,阅廷尉所问囚徒。
有人诉枉者,二公及臣少欲听采。
理未尽,彪便振怒东坐,攘袂挥赫,口称贼奴,叱吒左右,高声大呼云:「南台中取我木手去,搭奴肋折」!
虽有此言,终竟不取。
即言:「南台所问,唯恐枉活,终无枉死,但可依此」。
时诸人以所枉至重,有首实者多,又心难彪,遂各默尔。
因缘此事,臣遂心疑有滥,审加情察,知其威虐,犹未体其采访之由,讯检之状。
商略而言,酷急小罪,肃禁为大。
会而言之,犹谓益多损少。
故怀寝所疑,不以申彻,实失为臣知无不闻之义。
及去年大驾南行以来,彪兼尚书,日夕共事,始乃知其言与行舛,是己非人,专恣无忌,尊身忽物,安己凌上,以身作之过深劾他人,己方事人,好人佞己。
听其言,同振古忠恕之贤;
校其行,是天下佞暴之贼。
臣与任城,卑躬曲己,若顺弟之奉暴兄。
其所欲者,事虽非理,无不屈从
依事求实,悉有成验。
如臣列得实,宜殛彪于有北,以除奸矫之乱政;
如臣无证,宜投臣于四裔,以息青蝇白黑(《魏书·李彪传》)
上言从李彪魏为水德议 北魏 · 穆亮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臣等受敕,共议中书监高闾秘书丞李彪等二人所议皇魏行次。
尚书高闾以石承晋为水德以燕承石为木德,以秦承燕为火德,大魏次秦为土德,皆以地据中夏,以为得统之徵。
皇魏建号,事接秦末,晋既灭亡,天命在我。
故因中原有寄,即而承之。
等据神元皇帝与晋武并时,桓、穆二帝,仍修旧好。
始自平文,逮于太祖,抗衡秦、赵,终平慕容。
晋祚终于秦方,大魏兴于云、朔。
据汉弃秦承周之义,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二家之论,大略如此。
臣等谨共参论,伏惟皇魏世王玄朔,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并获推叙,于理未惬。
又国家积德修长,道光万载。
等职主东观,详究图史,所据之理,其致难夺。
今欲从等所议,宜承晋为水德(《魏书·礼志》一。太和十四年高闾议魏承秦为土德,李彪崔光议魏承晋为水德。十五年正月长乐王穆亮陆睿王元孙冯诞游明根、邓侍祖、李恺郭祚、卫庆、封琳、崔挺、贾元寿等言。)
请复李彪史职 北魏 · 崔光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三
伏见前御史中尉李彪,夙怀美意,创刊魏典,臣昔为所致,与之同业积年,其志力贞强,考述无倦,督劝群寮,注缀略举。
虽顷来契阔,多所废离,近蒙收起,还综厥事。
老而弥厉,史才日新,若克复旧职,专功不殆,必能昭明《春秋》,阐成皇籍。
既先帝厚委,宿历高班,纤负微愆,应从涤洗。
愚谓宜申以常伯,正绾著作,停其外役,展其内思,研积岁月,纪册必就。
鸿声巨迹,蔚乎有章,盛轨懋咏,铄焉无泯矣(《魏书·李彪传》。景明二年春崔光表。)
夷夏论 南齐 · 顾欢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二
夫辩是与非,宜据圣典。
寻二教之源,故两标经句。
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右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举手指天曰:『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
于是佛道兴焉」。
此出《玄妙内篇》。
佛经云:「释迦成佛,有尘劫之数」。
出《法华》、《无量寿》。
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
出《瑞应本起》。
欢论之曰:五帝、三皇,不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
若孔、老非圣,谁则当之。
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
道则佛也,佛则道也。
其圣则符,其迹则反。
或和光以明近;
或曜灵以示远。
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
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
其入不同,其为必异。
各成其性,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
剪发缁衣,群夷之服。
擎跽磬折,侯甸之恭;
狐蹲狗踞,荒流之肃。
棺殡椁葬,中夏之制;
火焚水沈,西戎之俗。
全形守礼,继善之教;
毁貌易性,绝恶之学。
岂伊同人,爰及异物。
鸟王兽长,往往是佛,无穷世界,圣人代兴。
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耳。
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
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
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
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
下弃妻孥,上废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
孝敬之典,独以法屈。
悖德犯顺,曾莫之觉。
弱丧忘归,孰识其旧?
且理之可贵者,道也;
事之可贱者,俗也。
舍华效夷,义将安取?
若以道邪?
道固符合矣。
若以俗邪?
俗则大乖矣。
屡见刻舷沙门,守株道士,交诤大小,互相弹射。
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
是牵异以为同,破同以为异。
则乖争之由,淆乱之本也。
寻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无端,终乎无末。
泥洹仙化,各是一术。
佛号正真,道称正一
一归无死,真会无生。
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
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
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
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
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
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
圣匠无心,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
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
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
道迹密微,利用为己。
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夫蹲夷之仪,娄罗之辩,各出彼俗,自相聆解。
犹虫嚾鸟聒,何足述效(《南齐书·顾欢传》,《南史·顾欢传》,《弘明集》七。)
顾欢夷夏论(并书) 南齐 · 朱广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七
朱广之叩头,见与谢常侍往复夷夏之论,辩章同归之义,可谓简见通微,清练之谈也。
至于聃尚端冕之饰,屏破剪落之素,申以擎跪之恭,辱以狐蹲之肃,桎束华人,杜绝外法。
舟车之喻虽美,平恕之情未笃,致会之源既坦,筌寄之途方壅。
然则三乘之悟,窅望兹土;
六度之津,于今长诀,披经玩理,怅怏良深,谢生贬没仙道,褒明佛教,以羽化之术,为浮滥之说,残形之唱,为履真之文。
徒知己指之为指,不知彼指之无殊?
岂所以通方得意,善同之谓乎。
仆夙渐法化,晚味道风,常以崇空贵无,宗趣一也。
蹄网双张,义无偏取,各随晓入,唯心所安耳。
何必龙兖可袭,而璎珞难乘者哉!
自贫来多务,研教沈潜,缄卷巾牍,奄逾十载。
幼习前闻,零落顿尽,蕴志空年,开赡靡阶。
每独慷慨遥夜,辄启旦忘寐,而清心远信,缠苦弥笃。
苦夫信不治理,则轻泛无主,转堕之宾,因斯而起。
是以罄率狂管,书述鄙心,愿重为启诲,敷导厥疑,广之叩头。
论云:擎跪罄折,侯甸之恭也。
狐蹲狗踞,荒流之肃也。
疑曰:夫邦殊用隔,久自难均,至于各得所安,由来莫辨。
侯甸之容,所言当矣。
狐狗之目,将不独伤。
论云: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乎,必不可也。
疑曰:夫法者所以法情,情非法也。
法既无定,由情不一,不一之情,所向殊途,刚柔并驰,华戎必同。
是以长川浩漫,无当于此矣。
平原远陆,岂取于彼邪?
舟车两乘,何用不可。
论云: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弃妻妤,上废宗祀。
疑曰:若夫废祀于上,不能绝弃于下,此自拟异入同,非同者之过也。
宁可见犁牛不登宗庙之用,而永弃于牢饩之具邪?
论云: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屈,悖德犯顺,曾莫之觉。
疑曰:若悖德犯顺,无施而可,慈敬惠和,触地而通。
是以损膳行道,非征凶之宅;
服冕素餐,非养正之方。
屈伸之望,可相绝于此矣。
论云:理之可贵者道也,事之可贱者俗也。
今舍华效夷,义将安取?
若以其道邪,道固符合矣。
若以其俗邪,俗则大乖矣。
疑曰:至道虚通,故不爵而尊,俗无不滞,故不黜而贱。
贱者不能无累,尊者自然天足
天足之境既符,俗累之域亦等。
道符累等,又谁美谁恶?
故俱是圣化,唯照所惑,惑尽明生,则彼我自忘。
何烦迟迟舍效之际,耿介于华夷之间乎?
论云: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
疑曰:无生即无死无死即无生,名反实合,容得赊切之别邪?
若以迹有差降,故优劣相悬者,则宜以切抑强,以赊引弱。
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致教之方,不其然乎。
论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
疑曰:夫博闻强识,必缘照远广;
敦修善行,必因理入微。
照明则理无不精,理精则明无不尽。
然则精博同功,相为利用,博犹精也。
岂粗人所能信,精犹博也。
岂弘通所独阙。
论云: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析,析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
疑曰:夫华不隔理,则为达鉴所陶,实未届虚,故为钻赏所业。
陶业有序者,为质昧邪?
为待明邪?
若其质昧,则明不独进。
若必待明,则昧不获前。
若明昧俱得,何须抑引?
妙沉难章,所宜更辩。
论云: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
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遵正则归途不迷,见妙则百虑咸得。
疑曰:简则易从,云何难见;
繁则难理,岂得易遵?
遵正则归途不迷,可以阶道之极;
虽非幽简,自然玄造,何假难明之术,代兹易晓之路哉。
论云:若残忍刚愎,则师佛为长;
慈柔虚受,则服道为至。
疑曰:夫邪见枉道,法所不存,慈悲喜舍,是所渐录,喜则能受,舍亦必虚,虚受之义,窅然复会。
未知残愎之人,更依何法?
若谓所受者异,则翻成刻船,何相符之有乎?
论云: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又以中夏之性,不可效西戎之法。
疑曰:兴善之谈美矣,勿效之诲,意所未安,请问中夏之性,与西戎之人,为夏性纯善;
戎人根恶,如令根恶,则于理何破?
使其纯善,则于义何兴?
故知有恶可破,未离于善;
有善可兴,未免于恶。
然则善恶参流,深浅互列,故罗云慈惠,非假东光,桀蹠凶虐,岂钟西气。
何独高华之风,鄙戎之法邪?
若以此善异乎彼善,彼恶殊乎此恶,则善恶本乖,宁得同致?
论云:蹲夷之仪,娄罗之辩,犹虫喧鸟聒,何足述效?
疑曰:夫礼以伸敬,乐以感和,虽敬由礼伸,而礼非敬也。
和因乐感,乐非和也。
故上安民顺,则玉帛停筐,风淳俗泰,则钟鼓辍响。
又钟帛之运,不与二仪并位。
盖以拯顿权时,不得已而行耳。
然则道义所存,无系形容,苟造其反,不嫌殊同,今祗蹲虔跪,孰曰非敬?
敬以伸心,孰曰非礼?
礼敬玄符,如何徒舍?
含识之类,人标其所贵,贵不在言,言存贵理。
是以麟凤怀仁,见重灵篇;
猩猩能语,受蚩礼章,未知之所论,义将何取。
若执言捐理,则非知者所据,若仗理忘言,则彼以破相明宗,故李叟之常,非名欲所及,维摩静默,非巧辨所追,检其言也,彼我俱遣;
寻其旨也,老释无际。
俱遣则濡沫可遣,无际则不负高贵。
何乃远望般若?
名非智慧,便相挫蹙,比类虫鸟,研复逾日,未惬鄙怀。
且方俗殊韵,岂专胡夏,近唯中邦,齐鲁不同,权舆俶落,亦古今代述,以其无妨指录,故传授世习。
若其非也,则此未为是;
如其是也,则彼不独非。
既未能相是,则均于相非。
想兹汉音,流入彼国,复受虫喧之尤,鸟聒之诮,娄罗之辩,亦可知矣。
一以此明,莛楹可齐,两若兼除,不其通乎。
夫义奥渊微,非所宜参,诚欲审方玄匠,聊伸一往耳。
倾心遥伫,迟闻后裁(《弘明集》七。)
追理慕容白曜 北魏 · 成淹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臣闻经疆启宇,实良将之功;
褒德酬庸,乃圣王之务。
昔姜公仗铙,开隆周之基;
韩生秉旄,兴鸿汉之业。
故能赏超当时,名垂前史。
若阃外功成,而流言内作,人主猜疑,良将怀惧,乐毅所以背燕,章邯所以奔楚。
至如邓艾怀忠,矫命宁国,赤心皎然,幽显同见,而横受屠戮,良可悲哀。
士治伐吴,奋不顾命,万里浮江,应机直指,使孙皓君臣,与人洛。
大功亦举,谗书骤至,内外唱和,贝锦将成,微晋武之鉴,亦几于颠沛矣。
每览其事,常为痛心,圣主明王,固宜深察。
臣伏见故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济南王慕容白曜,祖父相资,世酋东裔,值皇运廓被,委节臣妾。
白曜生长王国,饮服道教,爵列上阶,位登常伯
天安初江阴夷楚,敢拒王命,三方阻兵,连城岳峙。
海岱苍生,翘首拯援。
圣朝乃眷南顾,思救荒黎,大议庙堂,显举元将,百寮同音,佥日惟允。
遂推毂委诚,授以专征之任,握兵十万,仗钺一方。
威陵河济,则淮徐震惧;
师出无盐,而申纂授首。
济北太原,同时消溃;
麋沟、垣苗,相寻奔走。
及问麾东埽,道固衔璧,盘阳、梁邹,肉袒请命。
于时东阳未平,人怀去就。
文静高崇仁拥众不朝,扇扰边服。
崔僧佑、盖次阳陈显达连兵淮海,水陆锋起,扬旌而至,规援青齐。
士民汹汹,莫不南顾。
时兵役既久,咸有归心,而白曜外宣皇风,内尽方略,身擐甲胄,与士卒同,安抚初附,示以厚恩。
三军怀挟纩之温,新民欣来苏之泽。
遂使僧佑拥徒弭旆,效顺军门;
文静崇仁弃城窜海;
次阳显达望尘南奔。
声震江、吴,风偃荆、汉。
青州克平,文秀面缚,海波清静,三齐克定,逖彼东南,永为国有。
使天府纳六州之贡,济、泗息烽警之虞,开岱宗封禅之略,辟山川望秩之序。
斯诚宗庙之灵,神算所授,然抑亦白曜与有力矣。
及氛翳既尽,爵命亦隆,荣烛当时,声誉日远。
而民恶其上,妄生尤隙,因其功高,流言惑听。
巧伪乱真,朱紫难辨,伤夷未瘳,合门屠戮。
鸿勋盛德,蔑尔无间。
有识之徒,能不凄怆。
臣谓白曜策名王庭,累荣授,历司出内,世载忠美。
秉钺启蕃,折冲敌国,开疆千里,拔城十二,辛勤于戎旅之际,契阔于矢石之间,登锋履危,志存静乱。
及方难既夷,身膺高赏,受胙河山,与国升降,六十之年,宠灵已极。
观其立功,足明机运,岂容侥幸,更邀非望者乎?
且于时国家士马,屯积京南,跨州连镇,势侔云岳
主将骁雄,按钾在所,莫不殉忠死难,效节奉时。
此之不可生心,白曜足知之矣。
况僭逆阻兵,营岱厌乱,加以王师仍举,州郡屠裂,齐民劳止,神胆俱丧,亡烬之众,不可与图存,离败之民,不可以语勇哉!
白曜果毅习戎,体闲兵势,宁不知士民之不可藉,将士之不同已,据强兵之势,因涂炭之民,而欲立非常之事,此愚夫之所弗为也。
料此推之,事可知矣。
伏惟陛下圣鉴自天,仁孝宰世,风冠宇宙,道超百王。
开国以来,诸有罪犯极刑,不得骸骨者,悉听收葬。
大造之恩,振古未有。
白曜人旧功高,婴祸沦覆,名灭国除,爵命无绍。
天下众庶,咸共哀怜,方之馀流,应有差异。
愿陛下扬日月之光,明勋臣之绩,垂天地之施,慰僵尸之魂。
使合棺定谥,殁有馀称。
选其宗近,才堪驱策,锡以微爵,继其绝世。
进可以奖劝将来,退可以显国恩泽。
使存者莫大之恩,死者受骨肉之惠,岂不美哉!
仰惟圣明,沛然昭览,狂瞽之言,伏待刑宪(《魏书·慕容白曜附传》)
中尉李彪 北魏 · 韩显宗
贾生谪长沙,董儒诣临江。
愧无若人迹,忽寻两贤踪。
追昔渠阁游,策驽厕群龙。
如何情愿夺,飘然独远从。
痛哭去旧国,衔泪届新邦。
哀哉无援民,嗷然失侣鸿。
彼苍不我闻,千里告志同(○魏书韩延之传。《诗纪》百八。)
李彪秘书丞参著作事诏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
平尔雅志,正尔笔端,书而不法,后世何观(《魏书·李彪传》)
游明根高闾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
卿等犹以朕之未除于上,不忍专释于下,柰何令朕独忍于亲旧!
论云,王者不遂三年之服者,屈己以宽群下也。
先后之抚群下也,念之若子,视之犹伤。
卿等哀慕之思,既不求宽;
朕欲尽罔极之慕,何为不可?
但逼遗册,不遂乃心。
将欲居庐服衰,写朝夕之慕;
升堂袭素,理日昃之勤。
使大政不荒,哀情获遂,吉不害于凶,凶无妨于吉。
以心处之,谓为可尔。
遗旨之文,公卿所议,皆服终三旬,释衰袭吉。
从此而行,情实未忍;
遂服三年,重违旨诰。
今处二理之际,望望至期,使四气一周,寒暑代易。
虽不尽三年之心,得一经忌日,情结差申。
案《礼》,卒哭之后,将受变服。
于朕受日,庶民及小官皆命即吉。
内职羽林中郎已下,虎贲郎已上,及外职五品巳上无衰服者,素服以终三月内职及外臣衰服者,变从练礼。
外臣三月而除;
诸王三都驸马(《通典》作「三都」。)内职,至来年三月晦,朕之练也,除凶即吉,侍臣比(《通典》作「君」。)服斯服,随朕所降。
此虽非旧式,推情即理,有贵贱之差,远近之别(《魏书·礼志》三、《通典》八十。案:文明太后之丧,孝文游明根高闾李彪东阳王丕十四往复,似皆面语。而《通典》载有三首,皆谓之诏,必有所据。今依录之,其馀十一首,《通典》所无,不敢载也。)
李彪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
太伯之言,有乖今事,诸情备如前论,更不重叙。
古义亦有称王者除衰而谅暗终丧者,若不许朕衰,朕则当除衰暗默,委政冢宰
二事之中,惟公卿所择(《魏书·礼志》三、《通典》八十。)
李彪秘书令诏太和十五年春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
历观古事,求能非一。
或承藉微荫,著德当时,或见拔幽陋,流名后叶。
毛遂起贱,奋抗楚之辩,苟有才能,何必拘族也。
虽宿非清第,本阙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兼忧吏若家,载宣朝美,若不赏庸叙绩,将何以劝奖勤能?
可特迁秘书令,以酬厥款(《魏书·李彪传》)
请置学官生徒表 北魏 · 郑道昭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九
臣闻唐、虞启运,以文德为本,殷、周致治,以道艺为先。
然则礼乐者,为国之基,不可斯须废也。
是故周敷文教,四海宅心,鲁秉周礼,强归义
及至战国纷纭,干戈递用,五籍灰焚,群儒坑殄,贼仁义之经,贵战争之术,遂使天下分崩,黔黎荼炭,数十年间,民无聊生者,斯之由矣。
爰暨汉祖,于行陈之中,尚优引叔孙通等。
光武中兴于揆乱之际,乃使郑众范升校书东观。
降逮魏、晋,何尝不殷勤于篇籍,笃学于戎伍。
伏惟大魏之兴也,虽群凶未殄,戎马在郊,然犹招集英儒,广开学校,用能阐道义于八荒,布盛德于万国,教靡不怀,风无不偃。
今者承休平之基,开无疆之祚,定鼎伊瀍,惟新宝历,九服感至德之和,四垠怀击壤之庆。
而蠢尔闽吴,阻化江湫,先帝爰震武怒,戎车不息。
而停銮伫跸,留心典坟,命故御史中尉李彪吏部尚书任城王等妙选英儒,以崇文教。
等依旨,置四门博士四十人,其国子博士、大学博士国子助教,宿已简置。
伏寻先旨,意在速就,但军国多事,未遑营立。
自尔迄今,垂将一纪,学官凋落,四术寝废。
遂使硕儒耆德,卷经而不谈;
俗学后生,遣本而逐末。
进竞之风,实由于此矣。
伏惟陛下钦明文思,玄鉴洞远。
越会未款,务修道以来之;
遐方后服,敷文教而怀之。
垂心经素,优柔坟籍。
将使化越轩唐,德隆虞夏。
是故屡发中旨,敦营学馆,房宇既修,生徒未立。
臣学陋全经,识蔽篆素,然往年删定律令,谬预议筵
谨依准前修,寻访旧事,参定学令,事讫封呈。
自尔迄今,未蒙报判。
但废学历年,经术淹滞。
请学令并制,早敕施行,使选授有依,生徒可准(《魏书·郑羲附传》,又见《北史》三十五。)
李彪引谚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虞韵
《魏书》曰:世宗践阼。因论求复旧职。修史官之事。乃表曰:史官叙录。未充其盛。美随日落。善因月稀。故谚曰云云。今乞以静处。以终前志。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魏书李彪传。北史李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