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和花庵1077年 北宋 · 程颢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得意即为适,种花非贵多。
一区才丈席,满目自云萝。
静听禽声乐,闲招月色过。
期公在康济,终奈此情何。
上时相书(一)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五、《都官集》卷九
十二月十日,具位陈某,谨斋沐裁书再拜献于集贤相公阁下:窃谓三月不雨,肤寸之云油然而起,不特有一成之田槁而未芸者仰而望之,一国之人皆是也。
及其未雨,郁然在上,人皆祝之,亦不独有待者始有言,盖能为天下膏泽者人人愿见之,天下膏泽人人愿值遇沾沐之。
此所以自古到今,英雄明哲之人可以深坐廊庙,收取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怀抱志策惜不能致身于其人,为一时所并用也。
伏惟阁下天资材业,发见富贵,天下之人,望为膏泽,虽汉之平、勃,唐之姚、宋,未有能若阁下收天下之望于未用之前者也。
自阁下发策登大科,当时有识君子已深器阁下为公辅
边陲久安,兵惰财匮,胡马南牧,朝廷震惊。
阁下出疆讲和,张皇国威,议者以阁下不独使蕃汉之民重见太平,于朝廷有定鼎之功。
天子乃用公议,擢阁下预机密
阁下自信与上金石,亟欲建明大事,图天下长久计。
未几,以大谤中起,免居方面,垂今十年。
朝廷之事日不治,阁下之望日益隆。
天下之人指阁下语者,谓朝廷有太平在一方,适未取而施之庙堂之上,取而施之,如反掌耳。
吴人也,今年秋居吴中,闻天子复命阁下归政府
不得见天下之人如何耶,以吴中而言,天下缙绅先生、庠序学士,至于岩穴逸处,皆奔走庆贺,谓国家太平一旦复兴,拭目而视,洗耳而听,不复有所疑虑者,天下皆是也。
当是时,与二三草茅之士更语,更念阁下当天下如此重责,又天子刷去前日不可破之谤,洒然用之如此。
天下之事甚大,久安之敝皆是,使阁下以何者为持操,以何者为急先,而能一举动塞天下责,答天子之明且信哉?
此古人所以位为忧,不以位为乐也。
又伏谓朱研益丹,矢激愈远,以阁下之天资事业,济之以十年有待之思,宜资之甚深,取之左右逢其源也。
因感昔唐明皇讲武新丰驿,始姚崇以呼犬放鹰称合上意,明皇兵部尚书、同门下,在马上不奉诏;
又迁紫微令,马亦不进。
至猎罢,奏曰:「行天下之利,革天下之敝,恐升下不用臣言,臣故不敢受命」。
因对上条数十事,皆中宗末年社稷之祸,及天下宜急先之务,甚深切。
明皇为之感发涕流,应曰:「天下之利,朕能行之;
天下之敝,朕能除之。
朕能用卿之言」。
曰:「升下如此,天下幸甚。
臣敢不备位」。
论崇之进,初若不正,然卒为贤宰相,后世称十事者,谓之升平之源,岂非得君之节不茍致治,垂世之策素定也?
又窃闻般输之巧,天下所至,未尝无材。
何哉?
以其以搆厦自任,不待求木而后任责也。
上料阁下受命之始,宜有入幕端士,尝出其门之人,夙夜为阁下讲论措置,使无毫釐之差,令如近世姚崇之盛事。
譬如夫子入太庙,每事问,夫子岂不识礼之末者哉?
盖奉祭祀、事鬼神,不容有失礼,而不可复反者也。
孟子曰:「乡邻有斗者,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故位疏而言,亲者谓之僭,责近而忧远者谓之妄。
人孰不欲自裕?
自非甚愚,乌肯好为僭妄哉!
然古者畎亩有不忘君之人,负薪能为廊庙之语。
伊尹之未遇,莘之耕人也,曰:「一夫不获,如己推而内之沟中」。
是仁人义士不待有位,而后有忧天下心。
今日所以起于疏且远之中,而冒僭与妄之罪,来为阁下言之。
之至京师踰月矣,始来也,即窃求阁下谋猷设施于稠人广众中,有曰「未也」,有曰「循常用例,未尝主事
殆失天下之望,为自安之计耳」。
之言轻,不足求胜于人,私议论者如此,亦暴矣。
夫疗久病之人,用强药悍剂而求不日之效,非良医师也。
况自安之计,本庸人所当为,非所望天下贤者。
然居渐久,闻论者日不已,又颇见政府立新法,断天下小事,至于进用人物,亦或不为论者取,幡然而疑曰:得非有盖世之名,与未为惊世之事耶?
何人之责之多耶?
岂惩艾前日之去,而慎重今日之举耶?
不然,乃富贵名位,果能动大贤者之顾惜耶?
请为阁下条陈之。
天下郡县不治久矣,守宰不可一日而周择之,其要在择按察之官,重其权而师帅其人,此最为当今急务。
阁下在外十年,又负此康济之志久矣,有以知某人转运不才,某人堪为转运。
今天下贪墨暗弛者未免去,又未尝擢一人于不次,或资与才堪任是官者,而闻暗为三年一替之例。
不识谓天下任是官尽才耶,或不才耶?
如一不才,一方之民冤枉无所诉,贤不肖无所别白,为黠吏货卖,暴敛横求,以富兼并。
一日已苦,何待三年?
此论者不取一也。
磨勘改官之法,近岁已密,加之铨曹苛留,孤寒之人实苦之。
盖要家奏署,皆是京秩,自不入铨选。
今睹新制,内官省府判官以上,外官非转运提刑以上者,有私罪杖举官,不理为举主。
长吏刺举下僚,所以重其权,上为朝廷举贤,下以驱策中材之人也。
今天下犯私罪杖而居长吏者十有五六,虽绝其举才,亦必受其按罪,谓之可以知人不才,而不可以知人才,岂立法之当乎?
又今省府判官、转运提刑果尽贤乎?
知州通判果皆不贤乎?
不贤不足以知人,使之长民又可乎?
若曰澄改官之冗,当别为方法。
此徒阨寒畯、惰中人耳。
此论者不取二也。
自来朝廷罕肯不由监司体量而进退外官,此因循之弊。
近者有长吏奏强盗杀人为疑狱,是天下之妄人也,朝廷原情谪官,不复按举,若此举也,天下所共韪。
今闻其人恃已谪官,枝引监司佐官为有罪,以释宿憾,朝廷亦为劾之。
夫小人无赖,以己重罪扳善人得轻罪,亦以逞志,此郡县常事,长吏能专决不受,而今朝廷受之,可乎?
朝廷既知其妄而免之矣,况彼指摘者,借曰不诬,非甚有罪,缘朝廷废之而害善人,不如不废。
此论者不取三也。
国学者,养贤首善地也,向者朝廷以学官为资级,不责教诲,近岁限年而举之,非当也。
韩吏部不曰:「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不究其本而抑其末也。
近闻举一直讲,天下端人也,始者士人之望,以阁下执政,必不用限年法,今无乃迁延以俟其年。
若齿与举于例皆合,乃得补署,虽庸人为相,亦可行也。
此论者不取四也。
昨阁下居方面,盛欲收罗天下之士,各以长而荐之,真宰相器人之宜然也。
然阁下执政之始,当首取天下大完之人,引而置之朝,塞天下望。
而尝蒙被荐举之人,迁延阙下,亟望进用,是不谓阁下进退人之始,其系天下甚大,不能先自引避,为阁下裨补耳。
阁下丁是时也,所宜延见私第,开陈诚意而恒遣之,而反循默取决他宰执者,以动士人之疑望。
此论者不取五也。
天下之事大于是者,何翅百千!
内则系社稷之安危,外则干生灵之休戚,虽执政者不可一旦忽而不思,诚未易责阁下以一己之力,求为数月之效,此论者谓之未可也。
若近事数者,利害较然易明,所系事体,亦以阁下所可废置与夺于一出口之间。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不能,是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不能,非不能,是不为也」。
是宜论者为阁下不取,而有循常用例顾惜之谤也。
至如所谓未尝主事,亦前此执政之旧弊,其意本有数端。
或以寡言忍事为持重;
或不通知利害,不敢自信独断;
或恐倡言为众指执,专受败事之责;
或恐言不见用,旁有龃龉之人。
此常人无天下之事业,不为天下信向者有此。
阁下一旦受人主倾心刷谤之顾托,当天下洗耳拭目之观听,故始者同列避让,无敢前者,如主天下事,沛然如江河,其谁禦哉?
不识阁下何惮而不主之,夫何顾惜而使至然也?
语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窃谓阁下之势可谓盛矣,阁下之时可谓遇矣。
夫渴者甘薄饮,饥者美疏食,惟恐阁下不行公政耳。
行姚、宋之事,则得萧、曹之望,举萧、曹之业,则享伊、吕之功,时势然也。
今乃都人之议,喧动如此。
《诗》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不知天下说者又如何耶?
阁下无乃辜天下洗耳拭目之人,替倾心刷谤付托之君,而自失可为天下行事之势乎?
窃为阁下惜之。
今天下国家甚大之事,诚未可举也,若阁下必欲动天下之听,耸天下之观,释天下之疑,除天下之诮,复天下之望,犹可为也。
今天下有积德力行之完士,或栖迟闾巷,或遗逸草野,天下所共知者,阁下未废而去之,岂非阁下自信有所未尝主此等事,示天下沮劝之明白,反谓速治无益,恐失天下之望,取天下之诮。
殊不知失天下望、取天下诮,似不为此也。
若阁下之进人公进也,退人公退也,虽一时小人不能无憎且妒,天下不肖者虽多,贤者固不少,自有公议为阁下助,夫何虑哉?
又如两府唯以休暇见客,固匪往制,亦近岁傲然自足,厌苦天下之士者为之,今阁下何恬然仍旧,不为改易?
天下之士,固有抱王佐之略、为生灵之福者,固有通知当世之利害,愿为阁下裨补者。
周公,圣人也,不敢安一沐一饭,拒天下之士,而保叔父之贵。
裴晋公,命世之材也,亦上言改去唐制私第不见宾客,卒建淮西之勋。
阁下将致身与二圣贤比,何惮而不为之?
广都之路,举步有数里之远,其能乘肥马、御健仆,伺阁下十日中一见者,必面柔便辟,取阁下欢欣,以为进取之人,天下之士,其能至乎?
阁下岂宜谓天下之士不足求乎?
窃谓阁下大声广誉毁于今而减于前者,得非以暴绝天下之士,而门无端人与阁下讲论为少补助者也?
至于中丞御史,天子所择至端至直,可与议天下政事者。
窃闻之旧制,或于中书分听,咨议时事;
近制惟见于聚听时,亦所以间绝之也。
夫法不天生也,不地出也。
阁下可以雍容上前,开陈其端,请得与中丞御史、丞自可亲相风告,绳愆纠缪,不必一一杂然上闻。
如此,则天听清旷,朝政修举,垂世之美利也。
噫,齿发一改而不再,功名难得而易失。
舜之徒鸡鸣而起,禹不敢轻寸阴,周公坐以待旦,皆为此也,阁下可不勉之!
从远方来,以慕阁下德业,积有岁年。
昔在方面,尝欲请谒,今当阁下大用时,卒然闻士人非诋之论,与之应和,实所不忍。
然且材不足为阁下用,资不足为阁下振举,故无嫌通传士人之言,而尽布之。
借不能少裨聪明万之毫分,亦于合倡诋毁于朝野之人。
尚计阁下密建长策,入有大论,皆众人之所不知。
众人知而言之,或不得其真,从而言之,亦惟宽其罪戾,以来天下之言,收天下之计,塞天下之责,不遂失天下之望,保有天下之功。
区区之心,如是而已。
干冒台严,无任惶恐之至。
不宣。
再拜。
政府 宋 · 晁公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八一、《嵩山集》卷一七
太宰诏王,必砺世而磨钝;
大夫授郡,当治业以赴功。
外不乏于军兴,内无困于民力。
使匹夫匹妇之得所,免吾君吾相之为忧。
惟有于岁月之间,能副上意;
不宜于职事之外,辄通私书。
若竿牍之屡修,致道途之相望,自非其敌,谁复敢然?
某朅来效官,忽至踰岁。
每闻二府大臣当出处之际,初无一介行人达声闻于前。
以小事大,其体则宜;
由卑渎尊,于礼不可。
惟将饥饿于土地,则合赴愬于门庭。
载念羁穷,行及换代。
傥归休有地,亦饭蔬没齿而无言;
顾贫病可怜,须疾首蹙頞而相告。
庶几得禄,不至向隅。
某官帡幪斯民,衡石多士。
康济之才,而力行康济之政;
有恢复之虑,而不示恢复之形。
期于数年,成此伟绩。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爱四海而皆推恩;
思有饥者由己饥之,恐一夫之不被泽。
仰观忠厚之意,具知宏远之规。
某窃恃高明,遽陈悃愊。
波之馀者君及晋,庶轸大贤恻隐之心;
人莫如于我敬齐,肯为虚言寒温之问!
静思干犯,并切兢惶。
上任运使劄子(二) 宋 · 晁公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九一、《嵩山集》卷三六
某仄闻轺轩近在梓中,想不无去乡闾之念。
泰山之云,岂守故岑,而不布满天下,一为霖雨耶?
比来潦水已平,大江稳流,正宜鼓枻以下三峡,殆须神相此行也。
愿亟进道,使圣主早闻康济之论。
斯人预蒙福,幸甚幸甚。
漫题 明 · 姜希孟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私淑斋集卷之一
禄可代耕非至贱,资能办酒未全贫。
一身康济生涯足,始信诗书不负人。
王介甫 北宋 · 薛利和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一路生灵陡顿贫,庙堂康济岂无人。
君王若问茶租日,请把茶租乞与人。
按: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二
浙西谢表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八、《洺水集》卷三
毕三年之制,仅窃馀生;
司八郡之储,遽蒙误渥。
方起家而拜命,俄入境以观风。
望近云天,临深渊谷。
伏念臣嗜古虽力,施今则胶。
初无康济之才,徒抱经纶之志。
平生疏朴,既懒趋骠骑之门;
咫尺寒温,亦罕至长安之第。
曶叨简拔,滥簉周行,四阅年华,五朌敕目。
甚惭琐质,叠洿清资,覆载难名,涓埃莫效。
乃因积衅,今偶未亡,敢期一节之华,顿下九霄之峻。
控辞不获,亟赴所司。
兹盖恭遇吁咈群言,照临百辟。
采新田之芑,已急储才;
乐在藻之鱼,尤令当位。
肆如谫腐,亦效驰驱。
臣敢不爱日程功,饮冰率属。
政和兼领之意,务在丰财;
淳化设官之原,尤先平籴。
期殚尺寸,仰答万分。
宇文粹中尚书右丞宣和六年九月丁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
与治同道则兴,克谨先王之戒;
惟后非贤不乂,用先硕德之图。
矧庶务之几微,系四方之风化。
思得宏博之彦,聿修康济之功。
延登伟材,以参近列。
具官宇文粹中刚明而博敏,严重而粹夷。
奥学勤乎天人,达识周乎事物,蚤膺简在,亟践禁严。
大册高文,夙推于制作;
崇论宏议,屡罄于忠嘉。
中立不倚,而绝朋比之嫌;
应变无方,而蕴经纶之素。
内相独承密旨,嘉陆贽之善言;
中台总治庶官,资戴胄之振职。
其自论思之列,特进纲辖之崇。
股肱良而庶事康,期永臻于至治;
号令臧而下民若,兹有赖于协心。
往茂尔猷,以光朕训。
贺丘告院启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一、《洺水集》卷一九
恩粲出纶,职清典诰。
淳化而上,地实近于禁严;
大观而来,官独称于事简。
选用惟德,班行益尊。
某官器量隤然,时名籍甚。
英发有馀而不为激厉之事,虚恬不竞而实怀康济之心。
学力自他日之过庭,贤者必吾身之有子。
爰从县绶,来列朝绅。
不知玉笋之高,但觉䌽衣之乐。
所谓荣者,正在是乎。
子既仕而父欲休,未用诵昔人之句;
周拜前而鲁在后,雅当扬盛代之芬。
某自许纳交,日知蒙润。
东亭祖饯,行有登仙望远之观;
满朝郊迎,咸起后来居上之羡。
勿缓《汝坟》之发,谅深宣室之思。
道之行欤,严、徐之召已急;
天其或者,王、贡之冠可弹。
丘枢密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一、《洺水集》卷一九
受殊异之知,宁俟荐扬而后见;
却纷拿之请,独能意向之莫摇。
既无烦挟贵之书,复不事陈情之牍。
是直期于古道之振,夫岂徒为世俗之云。
喜动慈颜,谊激壮胆,辄纡胸臆,少露话言。
伏念某分无孝基必贵之资,徒抱虞翻不媚之骨。
窃考自修于平日,未尝辄悖于古人。
其为学也,脱落注笺,简斥枝叶,撷百氏以自恣,渔六籍以为归。
其植志也,顾饬宫庭,激昂气节,颇欲自立于当世,不忍苟同于众人。
一生忽忽四十年,十事往往八九失。
盖年齿若孔文举,已能论荐于祢正平
今岁纪如欧阳詹,乃方求知于郑相国
倘或者有一旦之遇,则亦何计十年之迟。
惟每观今时事势之难,已无复前涂徼倖之望。
弄琴徽而邀月,高谢世纷;
开诗卷以临风,静陶天性。
唯是户门责重,庭闱望深。
况内视储蓄,颇不污凡;
而外量气力,亦复健武。
怅此日之可惜,欲乘流而且行。
奈何涉世多疏,受资甚僻。
方当俗好驰骛之地,每怀天下深长之思。
闭门造车,叹未尽古今之变故;
临岐正辙,恐复无先后之规模。
低回事机,拘挛世法。
进而拱揖阶除之下,大要不过寒温;
退而杂遝寮寀之间,仅能相与酬酢。
初无小异,自拔常人,何所见闻,忽勤顾盼。
期望弘远,教诲绸缪,问念累及于亲舆,区处不遗于岁剡。
凡所蒙被,莫知自来。
念荐纸之五番,畴不能集;
独师门之一履,寔足为荣。
某官孤忠耿于一天,雄名重于九鼎。
有若治乱废兴之变,已照烛于胸中;
故凡康济平定之规,可转圜于掌上。
用而未尽,举以为疑。
十年从绿野之游,一日为苍生而起。
惟抱负隆中之才略,故渊源夹谷之事功。
吉甫宪周,资兼文武;
姬公分陕,身任安危。
敌情最深,终不逃裴度之隃度;
戎心虽诈,亦洞知子仪之至诚。
片言镇举国之浮,一身为四海之蔽。
虽山林梦想,每欲往而辄留;
然鼎鼐勋名,终未偿而不已。
念悬冰之鉴,已非世之可及;
况相马之法,于所阅以尤多。
啍啍诞诞者或取其小才,荦荦沈沈者又观其远器,不以细行废物,不以兼长望人。
唯是天之降才,物亦多类。
奔逸不足,或可致千里;
曲谨之夫,不能守一瓶。
故怀尺寸之技者多挟以为奸,而乏寻常之资者又愚而无用,贪者好货,刻者戕民。
迂僻之士不可语圆机,智诈之人难与临大节。
浩浩烟海,悠悠尘埃,固应不快心者多焉,姑用半开眼而已耳。
宜得茂异,少副高明。
又况上无公言,下无特操,难于求举,莫甚此时。
夫何兼收,讫成滥取。
爱之至故誉之亦至,未免过情;
许之深则责之必深,惧不胜任。
外观美矣,自视欿然。
文学徒润其身,而政事乃及其人,敢不佩先正之训;
行谊既脩于家,而风化可覃于国,更当师古人之言。
是或可勉焉,亦有难能者。
望神仙家三馆之地,正坐骨凡;
韩魏公四面之才,曷应时用?
顾此事谁与料理,恐我公终费安排。
或洗昏而发蒙,或推前而挽后。
然下之事上,犹未见于功业;
而上之下,特有取于语言。
宁知衡听之差,悉自舌端之误。
侈谈无当,马谡得以惑孔明
实论未孚,尹纬无以动景略
鬷蔑以自言而执手,然许靖以不言而致身。
取其虚名,夫何殷浩之欺世;
爱其实学,又如张禹之误君。
历考载传,类难差择。
载念宿昔,有意依归,未知承学之方,骤拜举员之赐。
窃甚惭于素志,终有望于严师。
某谨当书子张之绅,避曾参之席,佩而勿失,依以有行。
阳鱎鲂鱼,夫既取大而遗细;
神龙蝘蜓,岂其舍己以从人。
要当匿光景于无闻,又付乘除于有数。
渴如可忍,固当师后饮之人;
事或投机,亦不避得时之驾。
凡昔人之所已致,与今日之所得为,虽不敢矫激而取名,亦何忍苟容而为说。
能分半石髓,恐可脱前生之钝根;
浓熏一瓣香,决不坠斯文之衣钵。
代回林大卿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三、《洺水集》卷二○
歭粮论最,剖竹疏荣。
细柳千营,已饱宿春于淮甸
惊涛万里,更烦密护于江干。
闻望素孚,封圻增重。
恭惟某官老成宿德,康济全才。
廉靖持躬,合君子温温之度;
慷慨遇事,有古人蹇蹇之风。
惟朝廷深知其长才,故麾节几遍于寰宇。
念边功之方起,仰饷事之独高。
虽正藉奇兵,要当百万骑之精甲;
然更资妙略,亟从十二车之后尘。
有诏自天,宁俟已日。
某违离未远,诵咏惟深
姑以彻声,愧书词之不腆;
但知借润,望德宇之非遥。
潍州詹倅五首 其一 宋 · 綦崇礼
 押词韵第三部
矫矫摩天姿,青云久垂翅。
别乘王祥海隅康济
峻节回郡政,深仁赈民匮。
胡不三年留,斯民且安慰。
朱胜非特授依前左宣奉大夫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食邑食实封绍兴二年九月乙丑1132年9月8日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一、《北海集》卷七、《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门下:朕戒惧多虞,畴咨良辅。
维持左右,繄吾二相之协心;
推挽后先,岂予一人之独济。
念得贤则国之福,而知人者帝所难。
惩亟易之徒烦,盖尝轻用于新进;
怀老成之往效,曷若登庸于旧劳。
爰即治朝,诞扬明命。
观文殿学士左宣奉大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义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七百户朱胜非,闳深而端亮,敦大而疏通。
陈平之智有馀,如晦之才能断。
从予初载,蚤宣力于要津;
嘉乃一心,遂奋庸于宰路
骇巨奸之窃发,睨神器而莫摇。
独倚精忠,阴摧元恶。
驯豺狼之暴而事无遗策,卒销沮于凶谋;
翊帘帷之政而人靡间言,旋复还于明辟。
成功不处,巧语俄兴。
嗟去位之累年,殆谤书之盈箧。
朕追原曩事,弥想话言。
当轴者三旬,岂远猷之能究;
爰赐环而屡命,趣旧德以来归。
再觌仪形,益新启沃。
虽从容经幄,期入奉于咨询;
而密勿岩廊,盍同寅于康济
乃还升于右揆,仍兼秉于中枢
增衍封租,并隆宠渥。
以慰具瞻之素,以彰注意之诚。
于戏!
谢安未起而心已系于苍生,盖大臣之重轻在望;
裴度既还而威复行于河朔,则朝廷之得失以人。
顾予共政之贤,时乃同功之旧。
庶几兹美,无愧前闻。
其戮力于我家,俾有辞于永世
可特授依前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封如故。
主者施行。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十四 明 · 卢龙云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閒居水石差怡性,恋阙驺车又戒途。
已愧朝阳冈上凤,漫随波泛水中凫。
考槃羡尔开三径,作赋令人重两都。
康济并需岩穴士,先忧宁道只江湖。
偕程生游四照园 清 · 贝青乔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半行庵诗存稿卷五
康济门边路曲环,何人别墅在城湾。
雨添池水延鸥至,风约林香引蝶还。
篱畔裁花依雉堞,窗间读画看龙山
嬉春莫道浑无赖,消得羁情半晌閒。
李邴谢尚书左丞1129年4月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四九、《北海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
备言语侍从之流,或能陈力;
参辅弼疑丞之后,岂所当仁?
循墙莫奉于俞音,造膝载烦于温谕。
凌兢拜命,惭汗在颜。
臣某中谢。)伏念臣术昧经纶,才非康济
被道皇之眷遇,颛由文艺而进升;
蒙圣主之记怜,复采畸孤而收召。
每思奇节,少报大恩。
属陪扈以南巡,遇仓黄而内禅。
折冲禦侮,曾无却敌之谋;
正色立朝,固有疾邪之志。
阻凶焰于方炽,扶圣日而再中。
时惟将相之叶诚,允副神人之共愿。
顾司败之刑不及,已宽仁;
左纲之任旁求,乃先庸妄。
服宠章之优异,出亲诏以褒扬。
名愧旧儒,辄践久虚之位;
勋惭上相,亦叨连茹之优。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乃圣乃神,克勤克俭。
念皇家之多故,图大政以更新。
成祀配天之功,期复少康之旧业;
推任贤使能之效,将隆周室之中兴。
俯收一介之长,俾预四邻之列。
忧深责重,恩厚命隆。
臣谨当奋励猷为,激昂衰懦。
同心务,敢忘可否之和;
一节事君,愿尽縻捐之报。
参政(一)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六、《性善堂稿》卷八
伏以学贯天人,才兼文武。
高明光大,赞圣化之更新;
安富尊荣,究真儒之成效。
风采耸听,精神折冲。
国有人焉,吾无忧矣。
恭惟宫宾参政知院器业闳博,识虑精微,经纶之略甚高,康济之心尤远。
容止可观而进退可度,富贵不淫而贫贱不移。
惟衣裳惟干戈,凡有谋而则告;
以傧相以军旅,盖无施而不宜。
越执鸿枢,进参大政,朝夕纳诲,夙夜惟寅。
厚风俗,结民心,思复见圣祖神宗之盛治;
退小人,进君子,惟推行庆历元祐之旧章。
措四海于隆平,建万世之长策,规摹先定,根本不摇。
羽翼春宫,所以重宗庙;
扶持国是,所以尊朝廷。
涨洙泗之渊源,消汉唐之朋党,大纲既正,万目斯张。
虽已举中国之内修,然未忘四夷之外侮,审观事势,灼见几微。
兼收小大之才,以备缓急之用。
合谋并智,谅何事之不可为,舍短取长,亦何才之不可用。
德量既侔于河海,元勋斯溢于鼎彝。
国以贤兴,士无遐弃。
正少也志学,壮而力行,幸亲接于前修,颇周游于当世。
会邪说之竞起,永矢退藏;
睹公道之重开,载怀奋发。
况亲年适当夫喜惧,而子职敢惮于勤劳?
敬以微踪,仰归洪造。
可使宰也,可使宾客也,自惟何有于猷为;
用之乡焉,用之邦国焉,决不仰辜于推择。
言不足信,试而后知。
赵枢密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三、《北海集》卷三一
伏审显奉茂恩,进膺大任。
钧衡硕辅,而总筹帏之密;
以枢极元臣,而开督府之雄。
夷夏耸闻,邦家增重,恭惟庆慰。
伏以某官才优康济,学富经纶。
猥贻诲问之文,益见记存之意。
治封甚迩,期自托于馀光;
召节遽颁,但独嗟于只影。
其如倾溯,难尽名言。
咏醉翁床 明 · 沈周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酒后要息懒,假床其制新。
安排醉乡具,康济老夫身。
兼坐尚似倚,半眠尤可人。
山公不解此,倒载马蹄尘。
政和新修经史證类备用本草序 北宋 · 曹孝忠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九
成周六典,列医师天官,聚毒药以共医事。
盖虽治道绪馀,仁民爱物之意寓焉,圣人有不能后也。
国朝阐神农书康济斯民,嘉祐中两命儒臣图经补注,训义剖治亦已详矣。
而重熙累洽,文物滋盛,士之闻见益广,视前世书,犹可缉熙而赓续者。
唐慎微,近以医术称。
因《本草》旧经,衍以證类,医方之外,旁摭经史,至仙经道书,下逮百家之说,兼收并录,其义明,其理博,览之者可以洞达。
臣因侍燕閒,亲奉玉音,以谓此书实可垂,乃诏节使臣杨戬总工刊写,继又命臣校正而润色之。
臣仰惟睿圣当天,慈仁在宥,诞振《三坟》,跻民寿域,肇设学校,俾革俗弊。
复诏天下进以奇方善术,将为《圣经》以幸天下万世。
臣以匪才,叨列是职,兢临渊谷。
而《證类本草》,诚为治病之总括,又得以釐而正之,荣幸深矣。
奉明诏,钦帅官联,朝夕讲究,删繁缉紊,务底厥理。
诸有援引误谬,则断以经传;
字画鄙俚,则正以字说。
馀或讹戾殽互,缮录之不当者,又复随笔刊正,无虑数千,遂完然为成书。
凡六十馀万言,请目以《政和新修经史證类备用本草》云。
政和六年九月一日中卫大夫康州防禦使勾当龙德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经、提举太医学曹孝忠谨序。
按:《證类本草》卷首,四部丛刊初编本。又见民国崇庆县志》卷一一,《中国医籍考》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