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又遗其后相信陵君 战国魏国 · 范痤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夫赵、魏,敌战之国也。
赵王以咫尺之书来,而魏王轻为之杀无罪之虽不肖,故魏之免相望也。
尝以魏之故,得罪于赵。
夫国内无用臣,外虽得地,势不能守。
今能守魏者,若如君矣。
王听赵杀之后,强秦袭赵之欲,倍赵之割,则君将何以止之也?
此君之累也(《战国策》二十一,又略见《史记》,又略见《说苑。善说》)
下令军中 战国魏国 · 魏无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
兄弟俱在军中,兄归。
独子无兄弟,归养(《史记。信陵君传》:公子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
秦皇楚王陈胜等守冢诏高帝十二年十二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悯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汉书·高纪》下)
过秦论 西汉 · 贾谊
 出处:文选卷五十一
秦孝公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彊国请伏,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始皇既没,馀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淆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寤。
藉使子婴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
岂世世贤哉!
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
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戟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
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馀岁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已上《文选》为下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知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并韩、卫、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
秦有馀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馀列,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馀威振于殊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数百之众,而转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淆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锄耰棘矜,非锬于句戟长铩也;
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洁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已上《文选》为上篇)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没,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止。
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示豆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乡使二世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
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弗能纪。
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已上《文选》为中篇。《史记·秦始皇纪》。案《过秦论》相承分上中下三篇,以秦孝公以下为上篇,秦并兼诸侯为下篇,《史记》但为一篇,而次第全异,文亦小异,最为古本,今据录之。)
公孙弘借车书 其一 西汉 · 东方朔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五
盖闻爵禄不相责以礼,同类之游,不以远近为叙。
是以东门先生居蓬户空穴之中,而魏公子一朝以百骑尊宠之。
吕望未尝与文王同席而坐,一朝让以天下半。
大丈夫相知,何必抚尘而游,垂发齐年,偃伏以日数哉(《初学记》十八、《御览》四百十。)
别录 其一百六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薛公藏于卖浆家,徐广曰:浆或作醪,案《别录》知也(《史记·信陵君列传·索隐》)
七略 其三十八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一
魏公子信陵君(《白帖》五十五)
七略 其三十九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一
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图七卷(《史记·信陵君列传·集解》)
上书荐傅喜 西汉 · 何武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七
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
故楚跨有南土,带甲百万,邻国不以为难,子玉为将,则文公侧席而坐,及其死也,君臣相庆。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汉书·傅喜传》:哀帝即位右将军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赐光禄大夫养病,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
上疏乞援师 东汉 · 朱浮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一
昔楚、宋列国,俱为诸侯,庄王以宋执其使遂有投袂之师。
魏公子顾朋友之要,触冒强秦之锋。
夫楚、魏非有分职匡正之大义也,庄王但为争强而发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
彭宠反叛,张丰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
既历时月,寂漠无音。
从围城而不救,放逆虏而不讨,臣诚惑之。
高祖圣武,天下既定,犹身自征伐,未尝宁居。
陛下虽兴大业,海内未集,而独逸豫,不顾北垂百姓遑遑,无所系心三河冀州,曷足以传后哉!
今秋稼已熟,复为渔阳所掠。
张丰狂悖,奸党日增,连年拒守,吏士疲劳,甲胄生虮虱,弓弩不得弛,上下燋心,相望救护,仰希陛下生活之恩(《后汉·朱浮传》)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三十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信氏,魏公子信陵君之后(《通志·氏族略》)
条奏魏代汉谶纬 其一 曹魏 · 许芝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
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
又曰:「初六,履霜,阴始凝也」。
又有积虫大穴天子之宫,厥咎然,今蝗虫见应之也。
又曰:「圣人以德亲比天下,仁恩洽普,厥应麒麟以戊己日至,厥应圣人受命」。
又曰:「圣人清净行中正,贤人福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
《春秋汉含孳》曰:「汉以魏,魏以征」。
《春秋玉版谶》曰:「代赤眉者魏公子」。
《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
白马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
当涂高者魏也;
象魏者,两观阙是也;
当道而高大者魏。
魏当代汉。
今魏基昌于许,汉徵绝于许,乃今效见,如李云之言许昌相应也。
《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
说者以蒙孙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
或以杂文为蒙其孙当失天下,以为汉帝非正嗣,少时为董侯,名不正,蒙乱之荒惑,其子孙以弱亡。
《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
不横一,圣聪明。
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太平,居八甲;
共礼乐,正万民,嘉乐家和杂」。
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
《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
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
言午,许字。
两日,昌字。
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
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
《易运期》又曰:「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臣闻帝王者,五行之精;
易姓之符,代兴之会,以七百二十年为一轨。
有德者遇之,至于八百,无德者不及,至四百载。
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数十年,汉行夏正,讫今四百二十二岁。
高祖受命,数虽起乙未,然其兆征始于获麟。
获麟以来七百余年,天之历数将以尽终,帝王之兴,不常一姓。
太微中,黄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见,以为黄家兴而赤家衰,凶亡之渐。
自是以来四十馀年,又荧惑失色不明十有馀年。
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复扫太微。
天子气见东南以来二十三年白虹贯日,月蚀荧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蚀,皆水灭火之象也。
殿下即位,初践祚,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泽盈溢,广被四表,格于上下。
是以黄龙数见,凤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后献见于郊甸;
甘露醴泉,奇兽神物,众瑞并出。
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
黄帝受命,风后受河图;
舜、禹有天下,凤皇翔,洛出书;
汤之王,白乌为符;
文王西伯赤鸟衔丹书;
武王代殷,白鱼升舟;
高祖始起,白蛇为征。
巨迹瑞应,皆为圣人兴。
观汉前后之大灾,今兹之符瑞,察图谶之期运,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
夫得岁星者道始兴
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有周之分也野也。
高祖入秦,五星聚东井,有汉之分野也。
今兹岁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
而天之瑞应,并集来臻,四方归符,襁负而至,兆民欣戴,咸乐嘉庆。
《春秋大传》曰:「周公何以不之鲁?
盖以为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受命而王」。
周公反政,《尸子》以为孔子非之,以为周公不圣,不为兆民也。
京房作《易传》曰:「凡为王者,恶者去之,弱者夺之。
易姓改代,天命应常,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伏惟殿下体之盛明,膺七百之禅代,当汤武之期运,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图谶所载,昭然明白,天下学士所共见也。
臣职在史官,考符察徵,图谶效见,际会之期,谨以上闻(《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条奏魏代汉谶纬 其二 曹魏 · 许芝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建安三年十二月戊辰,有新天子气见于东南,到今积二十三年
建安十年,茀星出库楼,历犯氐、房宿,北入天市,犯北斗、紫微,氐为天子宿宫,路寝所止。
房为天子明堂,政教之首。
北斗七星主尊辅、象近臣。
紫微者,北极最尊。
此除扫汉家之大异也。
建安十八年秋,岁星、镇星、荧惑俱入太微,逆行,留守帝坐百有余日。
岁星入太微,人主改姓。
镇星入太微,内有兵乱,人主以弱。
三者,汉改姓易代之异也。
建安十九年正月白虹贯日
《易传》曰:「后妃擅国,白虹贯日」。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朔己亥,日蚀。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茀星晨见东方,二十余日久,出西方,犯历五车、东井五诸侯文昌轩辕、太微,锋炎刺帝坐。
茀者除旧布新,亡恶兴圣之异也。
建安二十四年二月晦壬子,日蚀。
日者阳精,月为侯王,而以亥子日蚀,皆水灭火之异也。
延康元年九月十日黄昏时,月蚀荧惑,过人定时,荧惑出营室,宿羽林。
月为大臣侯王之象;
荧惑火精,汉氏之行。
占曰:「汉家以兵亡」。
延康元年九月二十日,《剥》卦天子气不见,皆崩亡之异也。
荧惑火精,行缩日一度有余,故太史令王昱以为汉家衰亡之极。
荧惑大而赤色;
光不明,赤而小,与小星无别,皆赤家衰亡之异也。
《易传》曰:「上下流通圣贤昌,厥应帝德凤皇翔,万民喜乐无咎殃」。
《易传》又曰:「圣人受命,厥应凤皇下,天子虏」。
《易传》又曰:「黄龙见,天灾将至,天子绌,圣人出」。
黄龙以戊己日见,五色文章皆具,圣人得天受命,黄龙以戊寅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
《易传》又曰:「圣人清静行中正,贤人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
《春秋玉版谶》曰:「代赤者魏公子」。
《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
白马甘陵李云上事,言许昌气见,当涂高已萌,欲使汉家防绝萌牙。
今汉都许,日以微弱,当居许昌以失天下。
当涂高者,魏也;
魏者,象魏两阙之名,当道而高大者也。
魏当代汉,如李云之言也。
《春秋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
说者以蒙孙直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惑以弱亡。
汉帝少时名为董侯,名不正,蒙乱荒惑,其子孙以弱亡也。
《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
不横一,圣明聪。
四百之外,易姓而王。
天下归功致太平」。
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也。
《易运期》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
其为主,及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
言午,许字。
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
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
《易运期》又曰:「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宋书·符瑞志上》。案:此与《魏志》注所载小同而大异。)」。
古今画赞 其二 信陵君 西晋 · 傅玄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六
信陵先□,虎视龙骧。
谋嬴奋骇,雷动北疆(《北堂书钞》一百十五)
游侠篇 其一 西晋 · 张华
翩翩四公子。
浊世称贤名。
龙虎相交争。
七国并抗衡。
食客三千馀。
门下多豪英。
游说朝夕至。
辩士自纵横。
孟尝东出关。
济身由鸡鸣。
信陵西反魏。
禅代合符谶表 曹魏 · 李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昔先王初建魏国,在境外者闻之未审,皆以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羁旅汉中,谓臣曰:「必为魏公,未便王也。
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
臣以合辞语镇南将军张鲁亦问合知书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
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
是后月余,有亡人来,写得册文,卒如合辞。
合长于内学,关右知名。
虽有怀国之心,沈溺异道变化,不果寤合之言。
后密与臣议策质,国人不协,或欲西通,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
言发恻痛,诚有由然。
合先迎王师,往岁病亡于邺。
自臣在朝,每为所亲宣说此意,时未有宜,弗敢显言。
殿下即位初年,祯祥众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见。
然圣德洞达,符表豫明,实乾坤挺庆,万国作孚。
臣每庆贺,欲言合验,事君尽礼,人以为谄。
况臣名行秽贱,入朝日浅,言为罪尤,自抑而已。
洪泽被四表,灵恩格天地,海内翕习,殊方归服,兆应并集,以扬休命,始终允臧。
臣不胜喜舞,谨具表通(《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移书梁益二州太平真君三年 北魏 · 宜勒库莫提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我大魏之兴,德配二仪,与造化并立。
夏、殷以前,功业尚矣,周、秦以来,赫赫堂堂,垂耀先代。
逮我烈祖,重之圣明,应运龙飞,廓清燕、赵。
圣朝承王业之资,奋神武之略,远定三秦,西及葱岭东平辽碣海隅服从,北暨钟山,万国纳贡,威风所扇,想彼朝野,备闻威德。
往者刘、石、符、姚,递据三郡,司马琅邪,保守扬、越,绵绵连连,绵历年纪。
数穷运改,宋氏受终,仍晋之旧,远通聘享。
故我朝廷解甲,息心东南之略,是为不欲违先故之大信也。
而彼方君臣,苞藏祸心,屡为边寇。
庚午年,密结赫连,侵我牢、洛,致师徒丧败,举军囚俘。
我朝廷仁弘,不穷人之非,不遂人之过,与彼交和,前好无改。
南秦王杨玄识达天运,于大化未及之前,度越赫连,远归忠款。
玄既即世,弟难当忠节愈固,上请纳女,连婚宸极,任土贡珍,自比内郡,汉南白雉,登俎御羞,朝廷嘉之,授以专征之任。
不图彼朝计疆场之小疵,不相关移,窃兴师旅,亡我宾属。
难当将其妻子,及其同义,告败关下。
圣朝怃然,顾谓群臣曰:「彼之违信背和,与牢、洛为三,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是若可忍,孰不可忍」!
是以分命吾等磬声之臣,助难当报复。
使持节侍中都督雍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建兴公吐奚爱弼,率南秦杨难当祁山南出,直冲建安,命南秦自遣信臣,招集旧户。
使持节侍中都督雍梁益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淮阴皮豹子员外散骑常侍平南将军、南益州刺史建德公库拔阿浴河引出斜谷,厄白马之险。
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雍州刺史、南平公娥后延出自骆谷,直截汉水
冠军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建平公宗𦋎,使持节员外散骑常侍冠军将军梁州刺史顺阳刘买德,平远将军永安侯若干内亦千出自子午,东袭梁、汉。
使持节侍中都督、荆梁南雍三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故晋谯王司马文思宁远将军荆州刺史襄阳鲁轨南趋荆州
使持节都督洛豫州河内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淮南王直勤它大翰为其后继。
使持节侍中都督益宁三州诸军事、领护西戎校尉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晋琅邪王司马楚之南趣寿春
使持节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徐充二州刺史、东安公刁雏东趣广陵,南至京口
使持节侍中都督青兖徐三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青徐二州刺史、东海公晋元显子司马天助直趣济南
十道并进,连营五千,步骑百万,隐隐桓桓
以此屠城,何城不溃,以此奋击,何坚不摧。
邵陵、践士,区区齐、晋,尚能克胜强楚,以致一匡,况大魏以沙漠之突骑,兼咸、夏之劲卒哉!
若众军就临,将令南海北岩,江湖南溢,高岸垫为浦泽,深谷积为丘陵,晋馀黎民,将云集雾聚,仇池之师,㩻䧢山谷之中,何能自固。
彼之所谓肆忿于目前之小得,以至于败亡之大失也。
信陵君济穷鸠之危,义士归之,故我朝廷欲救难当投命之诚,为此举动。
既而爱惜前好,犹复沈吟,多杀生生,在之一亡十,仁者之所不为。
吾等别爱后自驰檄相譬书。
若摄兵还反,复南秦之国,则诸军同罢,好穆如初。
若距我义言,狠愎遂往,败国亡身,必成噬脐之悔。
望所列上彼朝,惠以报告(《宋书·索虏传》。虏镇东将军武昌王宜勒库莫提移书、益二州,往伐仇池,侵其附属,而移书越诣徐州。)
杂体诗三十首 其十六 卢郎中谌(本集作侍郎李善本《文选》作中郎。) 南梁 · 江淹
大厦须异材,廊庙庸器
英俊著世功,多士济斯位。
眷顾成绸缪,乃与时髦匹。
姻媾久不亏,契阔岂但一。
逢厄既已同,处危非所恤。
常慕先达概,观古论得失。
马服为赵将,疆场得清谧。
信陵佩魏印,兵不敢出。
慨无握中策,徒惭素丝质。
羁旅去旧京,感遇逾琴瑟。
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
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诗纪》作实名。误。○同上)
顾仓曹 南梁 · 王僧孺
洛阳十二门,楼阙似西昆
暧暧罘罳下,相望隔画垣。
画垣向阿阁,栖凤复栖鸳。
五曹均趋奏,六尚等便烦。
朝炉何馥馥,夜锦有馀温。
日中驱上驷,骧首遍京苑。
晨趋魏公子,夕宿韩王孙
夙昔今何在,生平弃不论。
譬如菤葹草,心谢叶空存。
谁复三承睫,独念九飞魂(○《类聚》三十一。文苑英华二百四十七。《诗纪》七十八。又广言选八引昆、垣、鸳、烦、温、宛、论、存、魂九韵。)